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论文,本文共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论文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健全

构建学校和教学单位两级评教组织,即学校行政领导、教学质量监控职能部门和督导团队评教,院系同行专家和学生评教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普遍做法。然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经验匮乏,普遍存在评教组织职能不明甚至混淆、对评教任务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评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从大多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看,校级督导的主要工作仅局限于深入课堂听课,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引导和决策作用。校级督导处于全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高层,理应从宏观上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的制订以及教学单位的质量评价工作予以指导,并依据教学管理制度,从宏观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予以检查督促;以及通过专题调研,客观反映教学突出问题或重要情况,为学校重大教学决策的制订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咨询。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指标设计也存在缺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围绕师德师风、教师仪态、备课情况、课堂内容、课堂组织、语言表达、前沿知识介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展开。然而,学生由于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并不能对每一项指标都做出清晰准确的评价。比如,学生能够理解教师仪态、语言表达、普通话教学等评价指标,但对于课堂内容和教学组织、是否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前沿知识的介绍,以及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却难以给出清晰合理的评价,这些局限决定了学生评价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如果不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必然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新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要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正确与否,关系到高校整体质量工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各专业对应的行业一线工作岗位群,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从三个方面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该目标。首先,强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和课程的综合化,注重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其次,强化能力培养,夯实实践教学和训练环节。可通过搭建课程改革平台,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加大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部分课程可开展分层教学,增设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可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和选择权。第三,优化、精简理论课授课体系,依据课程基本要求,以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实质性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这是由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应以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改革。第一,应加强对专业导论课的监控。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包括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然而,学生进校时所选专业多是根据老师和父母意见,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盲目性,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导论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高质量的专业导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制订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应加强对认知实习课的监控。可对现有本科学期制实行改革,在大二和大三之间增加一个认知实践学期,帮助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3~4个月的认知实习,既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清晰认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也可有效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当然,由于认知实习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只有从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过程等多方面加强对认知实习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实习效果。第三,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既应监控教师的“教”,更应监控学生的“学”,因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质量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参照国外同类高校,我国应用型高校理论课学时数与国外相差无几,多为2500学时左右,但国外2500学时左右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国内高校所缺失的。鉴于自主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不仅应涵盖学风(听课、作业、课外活动、参与学术讲座、自习等)、素质(思想道德、身心素质、文化和业务等)、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应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第四,应加强对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的监控。由于实践教学所依赖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快,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和旧技术被淘汰,因此,教师应时常深入行业、企业参加研究和生产活动,获取实际工作经验,保证所授知识不与社会脱节。国外通常采取教师固定时间去企业工作一两年,或去企业兼职的模式,但我国的现状则是大多数教师离开“校门”又进“校门”,缺乏实际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因此,有必要变革传统质量监控模式,将对教师自身实践的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寻求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提升专业技能的途径,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取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五,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除常规监控外,应增加生成性监控的权重和内容。应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改研究;支持教师开展问题研究教学、模块化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放在首位。此外,除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外,还应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和过程目标。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监控力度

以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沦为记忆知识的考试机器,无形中催生了“高分低能”和“会考试不会做事”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该状况,就要转变观念,通过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更好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课程考核应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课程考核目标相适应,考核评价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应将过程考核和末端考核有机结合,改变以传统测试为主的知识型考核方式,强化基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对教与学的参与过程,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闭卷笔试外,还可采取调研笔记、设计方案、实践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

(四)以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为引导,强化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建设

应用型高校只有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才能在高校中占据一定位置,获得社会认可。除理论教学环节监控外,更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奠定基础。其一,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科和专业特点,构建结构分明、层次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应重视实验教学的学分制建设,加强综合性、技能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力度。其二,学生实习应以专业技能训练为目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上也应密切结合具体生产实践。应结合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通过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促使其各项技能达到专业培养计划之规定。其三,应将学生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考查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将创新活动的质量作为反映高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水平,甚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通过素质拓展平台建设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学生投入第二课堂。其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秩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分为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管理制度监控与评价、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方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则由“一轴四翼”的互为补充的五个方面构成。其中,“一轴”是作为核心要素的实践教学计划评价指标,而实习实训评价指标、实验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大纲评价指标、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指标构成“四翼”。要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常规监控评价点外,还应加大其他监控评价点的考核比重,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效果、实验室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条件与环境、工作队伍和开放度、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及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课余实践活动情况、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等诸多方面。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五)明晰监控实施主体,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责任体制

在教学质量监控责任体制的建设方面,应完善逐级负责的学校和教学单位二级质量责任制,并强化学生在评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校级监控可由教育质量评价处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督导团队行使职能,负责全校宏观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来自各方的各类教学信息,为从学校层面改进教学工作建言献策。教学单位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职能,及时了解本院系各教学环节的运行状态,对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学生参与评教体现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归宿的主体地位,应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学生评教必须依托于学生组织,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以提高参评过程的方便性和快捷性。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应做好对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教工作的计划、安排和保障措施,加强前期宣传动员。各教学单位也应明确职责,加强对学生评教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力度,在全校形成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关注教学质量、参与教学建设的意识,从而使学生评教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保证质量。总而言之,探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新路径,既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塑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然,教学质量监控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论基于“迎评促建”的现实背景,还是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都应随着高等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更新,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构建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告学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告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告学课程定位不清晰,教材选用失当,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广告学课程主要分布在三个体系和专业方向中,一是新闻和传媒类专业,二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三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这三类专业本身的差异性很大,虽然是同一个名称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侧重却有很大不同。新闻和传媒类专业的广告学课程是以传播学作为基本知识体系,着重研究广告的传播价值;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广告学课程是以市场营销理论为依托,注重研究广告宣传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广告学课程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为基础,注重研究广告的各种艺术形态和表现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告学教师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会分不清方向,在教材的选用上不分类型,误将新闻与传媒类或美术设计类的广告学教材用以经济和管理专业教学,这样就导致两种困惑,一是教师感觉自己的专业和知识背景无法驾驭所教内容;二是学生感觉这门广告学课程的内容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自信心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这种选错教材念错经的教学,既让学生无所适从,也让教师痛苦不堪,更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匮乏,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能力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告学课程是从市场营销学衍生出来的分支学科,具有和市场营销学一脉相承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而且,广告学的创新性和艺术性的特征又更加突出,其丰富的实践内容以及无处不在的传播载体已经让学生耳濡目染、未学先知了。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空谈理论,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的广告发展动态的关注和广告与媒体创新的解读,尽管多媒体的设备让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更加多元和生动,但层次和深度都还不够,很多教师仅仅是照屏宣科取代书本和黑板,或者只是播放视频或图片广告,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价值,案例陈旧、分析浅尝辄止,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加上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了解不够,一味填鸭式灌输,教学效果必定不甚理想。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费尽心力、苦口婆心的课堂45分钟不如学生课间动动手指、手机上网浏览10分钟的信息量,学生只好选择逃离课堂。这充分暴露了广告学教学方式和手段中重讲授、轻实践的弊端,让学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效果差。同时给教师敲响了警钟,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必须要与时俱进,加强学科的实践化改革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唯考试论让学生循规蹈矩、死记硬背,在接触实际工作后感觉无所适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制约,对于学生广告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仍是以书面试卷为主,通过考试分数评定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对于纯理论学科是适用的,但对于像广告学这样的应用型、实践性强的学科是不全面的。在广告学的内容体系中,很多章节都是需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性环节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比如广告调研、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创新、广告效果评价等,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以书面出题考核学生,只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抑了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的发挥。因此,对于广告学的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告学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的应对之策

(一)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广告学教材,并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课堂授课的信息容量

选订教材是高校专业课老师每个学期任课前的例行工作,一本适用的好教材将会促进教学相长。对于广告学课程教材选择,一是要优先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等高质量和良好口碑的教材;二是在门类范畴上要选择适合所教专业的教材;三是选择实践性强的教材。这样才能确保教材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广告学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术业专攻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对广告学有着多重影响的传播学、社会学、媒介学、文学、美学等,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受到多元化的理论熏陶;同时,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广告媒体了解和搜集广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丰富课堂信息量,成为学生心目中名副其实、博古通今的广告达人。

(二)教师在广告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实践化改革,通过优化案例分析法和引入更具实战性和实践价值的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案例分析法一直是广告学课程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师对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文案等一个又一个经典鲜活的案例解读评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广告原理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的。虽然案例分析法的实践性弥补了单纯理论传授过于教条、空洞的不足,但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欠佳、流于形式。比如有的教师仅仅是宣讲案例本身,对于由案例引发的问题、思考和评述一带而过,更有甚者干脆一言不发把案例分析课变成了各种类型的广告作品展示欣赏课。因此,要在坚持案例分析法的实践特色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它的使用方法。其中的重点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由就事论事转变为新创意,新思路的探索。尤其是第二个转变是广告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学生未来从事广告等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2.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广告策划、经营与管理的实践内容,教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模拟充当广告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全程体验从客户接洽、广告调研到广告策划、广告创意直至最后召开广告项目招投标会议等广告经营和管理中的主要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实践的兴趣,增强学生未来从事广告相关业务的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三个步骤: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8~10人的若干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进行职能分工,成立客户部、调研部、策划部、创意部、媒体部等,然后两两编队完成同一个品牌或产品的广告策划内容;其次,各个小组要按照广告业务开展的顺序依次展开企业客户拜访、广告调研、广告策划和创意活动,并模拟召开产品说明会、策划讨论会、创意动脑会、广告提案会,直至全部敲定所有广告项目策划书细节;最后,各个编队首尾相接,形成咬蛇式循环召开广告招投标会。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两轮,一轮扮演招标的一方———广告主,点评方案并决定中标小组,另一轮扮演投标的一方———广告公司,展示策划过程和方案亮点,由于同一个编队的两个小组同题竞争,同台PK,必然会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创造力,提高广告策划书的完成质量。而且“一组分饰两角”的双重任务,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多方位了解广告行业的运作和管理。

(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轨制优化广告

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队伍结构,着力搭建学生与广告公司和媒体等企事业单位接轨的实践实习的平台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告学的内容更新更是与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需要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现实,把广告行业与各类企业产品营销以及市场开发的实践内容带给学生,因此,对从象牙塔到象牙塔的学院派教师要提出“双师型”的培养要求,以“营销师”、“广告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认证为目标,力促其深入企业或媒体广告部、广告公司或兼职或调研广告的实践领域。同时,广泛吸纳广告业内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创新理念的行业精英、策划高手、创意先锋担任兼职教师,或者不定期给学生作讲座以及交流座谈,让学生既能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又增强了从事广告领域工作的兴趣和信心。在立足“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的实践化转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社会资源,让出去挂职进修和外聘讲学的教师成为搭建校企实践实训平台的桥梁和纽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观、访问、调研、实习的实践机会,引领学生理实结合、学以致用,并以此打通学生未来就业和企事业人才招聘双向接轨的通道。

(四)打破广告学课程一贯沿用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终考”定成绩,结合各类实践类环节的内容,实现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评定方式转变

成绩考核是广告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指挥棒,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显然无法跟上广告学教学过程中信息量与日俱增的速度,也难以有效评价丰富多样的实践化内容。必须通过构建更符合实践化改革要求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调整考试题型结构与开放性来提高广告学课程的考核成效。一方面,结合广告调研、广告策划、毕业设计等可以让学生提交专题调研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广告策划书详案或广告公司的实习鉴定报告来检验其实践环节的完成情况并按优良中差评定等级,如果其中有学生的广告作品或策划方案参加各类比赛获奖以及专题研究或学期论文公开发表在广告学术或行业相关出版物上,则可以推荐免试或折算成相应的实践学分。另一方面,要大幅压缩课程终考成绩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由过去80%~100%减少到50%,为实践内容的考核留出空间;同时要在试卷内容和题型上做适当调整,减少纯理论和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考查,加大广告案例分析题和创意策划题等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这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改革的基本方向,肯定扎实学生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目前,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现两个重点方向:一方面要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要以计算机物理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介绍物理基础、推导必要的物理公式时,板书教学法优点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开展和组织具体教学时,应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工科物理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仅靠补充近、现代物理知识,去处陈旧知识、压缩繁冗内容来解决。应该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精练和提升,使之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其一入大学就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作业、实验及同别人讨论,发现问题,寻求新知识以至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认识,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有的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1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使之成为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1.1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和实验、数学、哲学、化学等学科有紧密地联系。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各门课程的联系,使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学会在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要会翻译:把抽象的数学公式翻译成具体生动的物理概念;把直观的物理运动翻译成严密的.数学程序。最后把物理语言上升到哲学的语言来阐述。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假说,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此理论基础上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大学物理自身理论性较强,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致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提升不了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甚至出现大学物理“无用论”。另外,由于物理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广泛。因此,不能强调它的基础性,而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内容的不同需求。要改变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标准。因此,可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精练和提升,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生高中学过的传统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指出大学物理学习时注意的问题:如强调矢量、变量、微积分等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对每一章、每一篇学习内容做必要小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仅可对每一章或每一篇知识点做必要复习,也可对知识做整体和逻辑性的认识,还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没学好或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掌握为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总结发生在课外,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因此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在保证“必须、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压缩与专业相关度小的章节的学时,适当增加与专业衔接紧密章节的学时。在平时教学中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来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及时地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和相关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同时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以讲概念、讲原理、讲思想、讲方法为主,理清物理学整体知识脉络和当今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1.2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的提出,趣味应用、实际生活和专业工程问题引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可采用德国教育专家胡格(Hug)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方法来实现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如有趣的关键字卡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人的、有效的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特别是对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光学)进行精练与提升,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使大学生一入大学就应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完善的精密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想模型法、理想试验法、科学假设法、类比推理法、分析综合法、演绎归纳法、半定量法等。而研究物理量的基本方法有:寻找对称性、不变量和守恒量是全局或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连续可微的物理量,求极限、求导,研究极值点、稳定点、拐点等。这就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方法、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方法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用思想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才能了解这些思想或方法在物理学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物理学改革使学生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能,还能使其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其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应重视实践性。另外,理论要联系实际,强化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的差距。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WalterLewin教授的电磁学,大概有1/3的时间是在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工程应用,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反映工程技术和社会对物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工程意识,逐步学会探索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创新,即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有推有出,有破有立。创新并不神秘。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因此创新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要在继承中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起主导作用,要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俊,等.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张萍.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4.

[3]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2006,05.

[4]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04.

作者:郭向阳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实验经济学将实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改变了经济学不能进行实验的传统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强化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做法为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合理组织实验过程,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关键词:经济学;实验教学;应用型本科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院校,实践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无论是在整个学科体系还是专业人才培养上均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经济学》的教学一般服务于三个目标:传授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将经济学原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能力目标。[1]后两个层次的目标都需要借助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来落实。

2.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验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它以真人为实验对象,运用由实验参与者的决策和互动等决定的物质激励,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物质激励可以使实验参与者认真对待每一个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而真人的参与则可以弥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使结果不依赖于对于理性、偏好等的过强假设,让我们能观测到存在多种均衡时的个人和集体选择,还能显示人在互动和学习中的演变。实验经济学主要用于理论验证和评价,寻求新信息和新思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建立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实验经济学为经济学课堂实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经济学顺应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实验教学提出了要求。

3.运用实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长期从事《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和节奏勉强能够理解有关原理和理论,但是往往下课后又一头雾水,形不成自己对课程的认知与把握,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虽然它是关于日常经济生活的学问,但是学生很难用它来解释身边的经济实践。老师对知识的强化也大多是通过简单的案例,习题与知识的重复实现的,效果不好,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知识时已经基本遗忘。待学生毕业以后更不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经济学思维解决问题,且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当前经济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不断地探讨,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加大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与运用所学的理论。二是开展小组演讲,具体做法是通过班级分组,各小组选择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经济问题用PPT进行课题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和分享不同的看法和经验,最后老师就所选主题和学生演讲情况点评。三是增加辅导课,有针对性地讨论巩固对应的教学内容。第四,使用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尚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置于重要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借助于角色扮演与和情景模拟,能够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感同身受;并且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重视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但是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第一,经济学教学观念滞后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很多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由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在必备的软硬件环境下有组织地科学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存在实验教学设备和师资的匮乏。第三,实验设计的不完善。[2]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实验设计的完善程度。目前,由于受师资条件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课程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设计还很不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不足,这都影响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总体上滞后。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对策建议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有限,经济学实验教学理应结合各院校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1.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

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经济实验为辅,将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第二种是以经济实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在实验中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后者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教师对实验经济学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且对实验条件要求比较高,要有完善设施的实验室。[3]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适宜采用辅助性教学方式,即将经济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辅助性的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的把握与思维方法的培养。经济学实验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理论。比如:验证市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价格歧视理论等。综合型实验的内容跨度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子实验构成,通过实验演示经济学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意义、科学性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比如:综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分析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型实验旨在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验总体上以验证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型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以课内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性实验可以安排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均已完成的期末,以独立实验的形式来集中完成。研究型实验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情况,可以安排为毕业实训或专业竞赛的形式。由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才刚刚起步,因此,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验项目到实验单元,再到实验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经济理论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来安排课程实验,对于重点且是难点的问题可通过实验来强化理解和把握;同时要结合实验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安排实验项目。[4]经济学实验项目的选择也可以直接引进市场上成熟的经济学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提供配套的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还可以部分地解决应用型本实验科院校实验师资短缺的问题,由经济学任课教学同时担任实验教师。为了节省实验成本,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软件设计实验项目。

2.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

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高等院校无线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经济学在线实验软件的运用,以及便利的手机收付款功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使用智能手机在高校普通教室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一个可行途径。比如: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发的Veconlab软件以及由法国学者NicolasGruyer创建的economics-games.com,这些免费且无须编程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均可通过移动终端免费在线进行。如:Veconlab软件在线提供了10大类教学或研究的实验:[5]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条件不足,所以可以优先借助智能手机使用免费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可移动终端促使实验场地随处可在,实验开展随时进行。因此,也可以定制能够在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及电脑等终端上,实现跨平台和多平台开展的软件,将实验带入教室、会议室、户外及其他相关实验场所进行现场实验。

3.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近些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硬件环境,建设起来一批实验室,经济学实验教学可应用已有实验平台,从而减少实验开设成本。例如,经济学沙盘模拟软件,就可以在原来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当然,也可以单独建设多媒体沙盘实验室,其优点是不必每次实验都进行道具布置,且实验室布局更加贴合课程的需要,更有利于营造实验氛围。在实验软件的选择上,可以直接引进国内其他机构开发的先进成熟的教学软件,从而克服自主开发的资源不足的问题。[2]

4.合理组织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的合理组织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教师要加强实验全程的组织与管理,实验的前期准备要充分,实验过程中要保证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束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做好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准备和相关资料的准备,比如:通过导入经济学的典型案例和相关理论,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些课前练习,以检验学生对实验要求的理解程度和对相应理论的掌握程度。由于经济学实验一般是安排学生模拟市场中的自由交易,然后根据实验结果验证相关的理论或学习使用特有的分析方法,因此,控制实验环节中每一环的任务,保证实验效果客观有效非常重要。实验教师还要营造规范有序的实验氛围和环境。课后总结指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及时总结实验,将实验的感受、实验结果与相关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总结可采用讨论方式或实验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6]

参考文献:

[1]汪芳.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验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4月,P104

[2]赵明霏.理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12月,P62-65

[3]温晓慧,查蒙琪,苏鹏,王晓蕾.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其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0月

[4]李炳莲,黎东升.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7月,P116

[5]黄湛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第4期,P99-100

[6]孙畅.经济学实验课程设计的探索性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8月,P1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论文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够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育可以说是“有名无实”。专业设置上所需要的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如中西餐摆台、鸡尾酒调制、景区导游词讲解等实践内容安排时间太少或者根本没有。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经验,到了实习期间往往就体现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以及交际表达能力弱等问题,在学生实习找工作期间不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笔者在与毕业班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就发现学生在实习找工作期间上述问题凸显。

(二)考评方式存在弊端在考评方式上,采用最多的是期末考试。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加上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组成。考评方式显得比较单一,并没有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运用能力。学生都是在老师划定了考试范围后,临考前突击背重点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灵活运用课本上知识较少,没有能够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置存在重复性许多科目都存在交叉的内容,比如“旅游美学”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旅游文化”课程,这三门课程都包含旅游鉴赏的部分。学生会觉得旅游学科知识并无深度,而且重复学习知识也会占用教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

(四)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在讲课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反馈,案例教学与实地操作教学不够,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五)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力度不够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处于理想化状态下,比如在课堂上积极踊跃配合老师,也有部分学生属于“沉默寡言”型。因而,老师往往将布置的任务交给班上积极主动的同学或者班干部,久而久之,那些在班上得不到重视的沉默型的学生潜在能力也未能发挥出来。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广西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的广西财经学院目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类型:

(一)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法即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将课本上的知识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与学生互动较少,完全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导性。

(二)学生是课堂上绝对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辅助的作用,这样极大发挥学生的创作力和表现力,学生处于教学过程中的最前沿。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这样的特色会淋漓尽致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体现出来。

(三)教师为中心,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所改变授课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是目前学院最普遍的教学模式。不过,仅仅只有一部分活跃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上几个模式的教学法,第一种和第二种目前都出现比较少,第三种模式是教师运用最多的。由此可知,教学改革的理念已经在大部分教师中形成,但力度和广度还有待加深。广西财经学院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也反映了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

三、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1.教师提供案例教学方法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见、所听的案例分享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进入到案例情景当中,这样能让学生对课堂印象加深,对课堂知识也会掌握更加牢固。比如“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导游实务”等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让书本上的知识点和实际案例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够锻炼到自己的分析以及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方式。

2.讨论式教学方法一般老师在第一堂课正式开始前,会将学生分为几组,便于之后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和讨论。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老师就某一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去讨论、交流。由于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大家就问题的想法和观点都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会促使学生们形成互补,形成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换位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针对某门专业课的一个章节,让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任课老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其事先有准备的“教学”,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授课进行点评。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除了点评之外,老师也可以充当学生,临时就其讲解内容进行提问,考查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课下准备是否充分。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讲课,老师则即使“导演”又是“演员”。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能体现老师的教学功底。

4.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以“前厅与客房管理”和“导游业务”两门课程为例,老师可以联系景区和酒店。如,南宁市的凤凰宾馆,带学生去实地参观和学习。而针对“导游业务”课程,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到青秀山,让每位同学提前准备好青秀山的导游词,实地进行讲解。这样身临其境的讲解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导游词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实操能力。

(二)重视“不积极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有过课堂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同学总是只占一少部分,如果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会出奇的好。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更多的去关注那些不是太积极学生的课堂表现,营造能够让学生自信、有归属感的课堂氛围。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把自己的友好、重视、理解、赞赏以及肯定的情绪表达出来,就会让那些平时不太主动的同学感受到自己如果稍加用心和努力老师还是可以看到到并给与肯定的,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前进的动力,整个课堂氛围就会达到理想的互动状态。

(三)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上多采用PPT、视频、现场教学、策划活动以及案例教学等现代化方法,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讨论、导游模拟等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和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活动与课本上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参与、沟通以及表达能力,为今后在实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也为今后的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四)改革考试方式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最终课程成绩评定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成绩评定方式,包括理论知识的考察、实操能力的考察以及是品德品行的考察。那么就需要改变原有单一考评方式,改为采取闭卷考试、考察加上平时成绩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理论部分需要掌握的地方采取闭卷考试与实践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偏于实践性的课程就采取平时学习工作态度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够从多方面更精准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鼓励学生多做课前准备工作在大学教育前的学习阶段,不少同学都有预习课文的习惯。但是到了大学,这样的习惯却在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进入到大学学生心态有所放松加上老师不像在高中阶段时刻提醒督促着学生去学习,因而学生就没有压力去预习或者做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大学课程相对轻松,学生觉得即使不预习也能够达到“60分”,所以也不会主动去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基于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更应该多鼓励和督促学生去做课前预习,因为这本身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将下一次的内容需要准备的工作布置给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掌握一定的知识,继而为下一次课堂上的一些讨论活动打下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当今世界,谁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谁就会赢得未来。因此,各个国家都竞相将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当代新技术应用于新的设备及武器装备,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国力与军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其关键之一就在于培养大批现代化高科技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通往工程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入校大学生对最新科技的了解和应用越来越多,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是大势所趋。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基础,其学习和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原子、分子,研究线度从光年到纳米。各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的特色与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在内容和课程分配上突出其特色。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队伍电子信息工程、船艇指挥及机电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采用单一固定教材进行授课,该教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业务联系相对较少,与目前的专业教育很难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如何有效的使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大学物理教学,使之能够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打好理论基础,从而打造真正的大学物理课程,是当前高校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的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掌握的平均水平也各异,造成了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听课的效果相差较大的状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很好的把握讲课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提高学生,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争取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由传统的“板书式”授课模式转变为“PPT式”授课模式。不可否认,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字、图片及可链接动画视频等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用多媒体进行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由于过度的依赖,让自己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幻灯放映员和讲解员,一堂课下来,板书寥寥无几。学生机械的听,盲目的记,加之多媒体翻页速度快、重难点不够突出、逻辑思路跨度大,造成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的时间很少,更难存在科学想象的空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课程内容广而不深

现用的教科书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磁学、相对论及量子论等广泛的内容,而且过于抽象化,没有把经典理论与当今科技相融合。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授课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大学物理课程。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大纲。在制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特别是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的深度,比如对涉海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流体力学上,同时增加这部分内容在期末考试中的比重,真正的为接下来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调研,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哪些物理学知识是其必要的基础,在有限的课时下精选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结合所学内容,适当拓展当今世界该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要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并结合相关的物理实验和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学以致用,使授课内容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

二、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究

通过几年来结合个人的教学与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进行探索与改进。

(一)推动教学创新发挥学生潜能

创新本身就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逐渐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或“满堂灌”模式,这样往往造成“胃口大的会饿坏,胃口小的会撑坏,胃口不对的会倒胃”的结果。应该努力推行“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这样不但能够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正能量充满课堂。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必须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转变。相对课堂教与学的固定时间、地点、模式而言,网络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网络学习也是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另一种形式,由传统的同时同地的面授模式转变为传统模式与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育人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的本领,主要不是在于讲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教师”,那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适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前沿,树立崭新的课程观。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课程也要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样,未来的教师也就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心理学家;既能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资料、数据和图表的本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善于与学生建立友谊,以情育人。当今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人情淡化,导致了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而以情育人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精神品质。

(三)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实效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也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作为“会学”的开始,实现由“考生”向“学生”的转变。教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先提出问题,然后借题发挥,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出所讲内容。当学生带着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的时候,能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思考、分析和总结,从大量的发散结果中经过慎重思考选择出正确答案。即使在讲授定理以及规律时,教师也应尽量的减少和盘托出,可以先提出问题,并指出之前的知识在解决此问题时遇到的困难,进而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讲解内容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将经典理论与时代科技相互联系,如由恒定电场一章中的“霍尔效应”的讲解联系到当今世界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反常霍尔效应”。大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了解科研,懂得科研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理性地热爱科研,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然后部分地、有选择性地参与科研。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四)优化课程载体区分层次维度

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细胞。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内容及其比例关系,并以最后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如:学校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转变,这无疑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育与课程上的反映,它对今后本科类院校教育模式、教师要求及课程的发展走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学校减少基础课学时的客观情况,教师必须优化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传统教材对经典物理中的力、热、电、光有着详细的介绍,而对于反映出当代物理发展丰硕成果的近代物理特别是量子理论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提而过,社会的发展已由信息时代进入量子时代,必须增加量子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所占比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如甘子钊院士所言:“整个当代物理教学的关键就在于量子力学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系的教学,而且对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地球科学等系科的教学,也是同样的……”此外,还要设置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同时,在调整课程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课程设置体系的平衡性,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的人,以适应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和目标,教学方式和目标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可以通过调研欧美国家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寻找差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构建适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设,培养合格的学生,以适应应用型队伍的人才需求。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还要努力倡导教学自觉,沉淀教学文化,营造重教氛围;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改进育人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协调好教学、科研和务实的互动,让大学物理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瑜.大学学术发展的科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3):26-28.

[2]陆国栋.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8):14-16.

[3]李秀平,杜磊.非物理类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新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58-60.

[4]李红,杨新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3):68-7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均进行改革,以响应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对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各高校物理课程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导致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低下,不仅影响理工科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1.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物理课程不仅可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物理知识可以说是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尤其在近代生物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物理课程知识点没有与具体专业相衔接,普遍存在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课程学无所用,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重理论、轻实践是大多数院校物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课程教学中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与具体专业课程的物理知识涉及较少,不重视物理与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指引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处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不合理、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状态,极不利于学生后续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更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培养目标,不断增加专业课和技能课的课时,进而导致大学物理课时越来越少,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就不得不简化教学内容,进而出现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更无法发挥物理课程的学科素质培养功能。

2.如何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其一,向专业学科渗透。大学物理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理工科各专业学科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物理学理论和技术在现代生物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物理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所以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其专业的基础上扩展相关物理知识,加强物理理论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将物理的基本理论渗透到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将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衔接起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传授物理知识,同时还要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学科素质,可以有效地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物理理论知识向专业学科渗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并区分对待,选择与专业相适应的教材,突出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

②让学生认识物理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以力学、光学以及电磁学等物理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

其二,更新物理教学观念。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为了响应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知识结构多样化、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①物理课程内容应保持先进性,与最新的前沿问题保持同步更新。

②结合实际应用以及相关专业展开物理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③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而是要注重对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授。

其三,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物理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现象,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地学好一门课程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讲更具有挑战性。所以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①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②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当中选取教学素材,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③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物理课堂形象、生动、丰富。

④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研究效果等内容均纳入到评价范围内。学生的课堂研究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并由自己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并给以指导。

3.结论

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脱节、物理教学课时少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向专业学科渗透、更新物理教学观念、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物理课程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8):25-28

[2]潮兴兵,刘坚强,魏健宁.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整合目的、方法及要点[J].大学物理,(2):47-53

[3]李宏,谷建生,莫文玲.结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24(3):48-50

[4]杜亚冰,黄晓亚.大学物理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城建特色”下的大学物理[J].中国大学教学,.21(07):170-17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新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疫情调查,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开始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和消毒处理,自此出现了环境工程的雏形。环境工程学是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等过程中形成的,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新建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招收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贵州省生态文明国家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要有特色

当前,国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等类别;尤其是在贵州,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只有贵州大学及其明德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和贵州理工学院五所,要想培养出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既要考虑本专业的共性特征,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鉴于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国内一流的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结合我校的发展定位,以“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为发展契机,我校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用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1)生态文明素养;

(2)环境伦理修养;

(3)团队协作能力;

(4)踏实肯干的态度;

(5)团队协作能力;

(6)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优化

按照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未来几年内,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事业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原则。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必须优化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2,3],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从大三开始,按照岗位对应课程,分为咨询类、监测类、治理类三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就业岗位分模块选修课程。各模块开设的课程以及就业去向见表1。

3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师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将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校环工系应该把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环保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等单位3个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寻求科研合作的契机,也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此外,教师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重点,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实现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同时也为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利用好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建议将下列活动纳入第二课堂[4]:校园环境监测、校园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周边河湖水质监测、校园环境噪声监测等;参加大学生环保组织、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环境论坛,以及生态调查、流域污染调查、校园环保意识调查、校园内垃圾收运路线调查及其优化方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尚处于建设初期,要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院校以及省内五所院校中有所见地,要想受到第一届毕业生的欢迎,就必须注重培养特色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李进,于晓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59-61.

[2]李大军,邓玉华.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文汇,(2):52-53.

[3]李元高,严滨,曾孟祥,傅海燕.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8):67-68.

[4]陈启石,杨本勇,杨继涛,杨书申.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版,(6):12,14.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先进智能装备,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与科技水平。本文根据机器人教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对机器人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机器人教学课程改革方案以及研制了配套的教学器材,为探索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教学器材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机器人教学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得到了很多高校的认可。在本科院校中,机器人教学的本质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它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和控制理论等多个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1-3]。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器人研究结构有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意大利技术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乔治亚理工大学等,它们均将能开发一套完善的机器人教学体系作为加速新一代机器人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对于具有机器人设备的企业来讲,急缺能够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应用以及机器人维修维护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教学体系,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学方式很陈旧,根本不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笔者认为江苏理工学院要想培养合格的机器人人才,必须探索新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出真正有用的机器人工程师。

二、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发展计划,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机器人教学的相关课程[4,5]。但就调研结果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教学存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教材不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与机器人教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比较陈旧,例如贠超版的《机器人学导论》[6]、熊友伦版的《机器人技术基础》[7]等,缺少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另外,据调研结果显示,90%左右的高校使用的课程教材不同,课程体系也各有千秋。甚至,有的高校制定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机器人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机器人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

2、师资力量不足。在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却极度缺乏机器人专业的师资。据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每所院校都面临着招不到机器人专业教师的状况。师资力量也青黄不接,新来的`教师不足以胜任机器人教学工作,而经验丰富的核心教师稀缺。有些学校也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机器人教师,但专业教师却因烦琐的工作倍感压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教学器材缺乏。机器人教学器材是发展机器人教学必不可缺的一环。然而,机器人设备采购成本高,这导致不少高校的采购体量小或者采购的器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专注生产机器人设备的厂家也缺少机器人配套使用的课程,而高校也缺少适当的议价手段,最终使得双方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4、实践平台有限。学生缺少机器人时间的平台。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1)学校缺少资金大规模购买机器人工作站或实训站,或者缺少能够容纳多套机器人设备的大平层教室。

(2)社会的机器人比赛都比较低级,缺少与机器人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的竞赛,不少机器人大赛只是个噱头,更多地是主办方想引诱高校购买其昂贵的比赛器材。

三、机器人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方针,综合机器人课程本身特点与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改革方案,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尝试。

1、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互相独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理清教学主线,往往会顾此失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机器人学这门课安排在本科三年级,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机械结构着手,详细讲解机器人的本体、传感器、控制器、末端执行器,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感性认识。其次,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角度讲授机器人的运动学,按照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原则,即从位姿描述到DH参数,再到正方向运动学;最后,讲授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应用以及编程,让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上升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上。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器人教学,笔者认为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原有的教学结构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引入实训室培训的模式。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训之间,使机器人教学团队化、动态化、扁平化,增强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3、加强师资力量。机器人教学设计多个专业领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要求,笔者认为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可以大力引进与机器人专业相关的博士或者派遣教师去高校或企业深造,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外,学校也要注重机器人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四、机器人教学器材探索

考虑到现有大型机器人设备价格都比较高,而江苏理工学院的设备资金又有限,笔者将开发一款廉价的、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桌面式机器人。该款机器人臂长约为600mm,质量为5kg,拥有6个关节,可以开展以下几个实验。

1、机器人结构认知实验。机器人连杆、舵机、控制板及传感器均为可拆卸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二维或三维图纸自行组装,从而认识、熟悉机器人各个零部件的功能。另外,学生也可通过更换末端执行器(如夹手、吸盘、喷枪等)进一步了解不同作业类型下的机器人。

2、机器人抓取物体实验。通过在PC上输入物体的笛卡尔坐标系,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可以准确地完成对目标物体的抓取操作。同时,在末端执行器处还可有添加光敏传感器与声控传感器,实现对不同颜色物体的分拣操作及其声控搬运。

3、机器人编程与实操。可以利用Coke教授[7]开发的RoboticsToolbox机器人工具箱,借助MATLAB软件平台,教授学生机器人的基本理论编程。进而,在笔者自主研制的Arduino可编程控制板上,学生可根据掌握的基本理论编程知识二次开发Arduino代码,并将代码烧录到桌面式机器人中去,完成机器人的实际操作。

五、结语

本文结合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改革方案。在今后的机器人教学中,教研室将尝试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探索此方案在本科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大鹏,李涛,李修云,等.“机器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5):67-70.

[2]程仙国,孙慧平,李占涛.《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7(4):104-108.

[3]战强,闫彩霞,蔡尧.机器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3):144-146.

[4]孙伏,侯红玲.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7,(2):207-208.

[5]于楚泓.《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7,(8):54.

[6]JohnJ.Craig,贠超.机器人学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7]熊有伦.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为适应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发展时期,探析应用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性质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是实践性、专业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有自身的特殊性: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承担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教师等任务。

2、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型,即要做到能设计、会施工,又要懂管理。

3、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主要是根据社会相关行业的需求来设置。即根据社会紧缺的职业技术人才,设置相关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4、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重视专业、经营、管理等技术水平的.提升,以职业岗位的实际来培养学生,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5、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指既要注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又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

6、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实践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专业数量的急剧增多,目前师资队伍的数量、人员结构、教科研水平与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地域、政策、财力、支撑平台和业内名气等因素的影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不能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创新团队。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新专业的增加,引进的新教师增多,导致青年教师偏多,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的人数比例失调;一是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偏多,职称评审制度规定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形成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

3、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严重滞后。受经济管理模式、师资管理原则和人才评价体系等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制约着师资队伍全面深层次建设。

4、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师学历层次上的提高做得非常到位,而在校企合作上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机制与落实需要极度加强。

5、教师的“应用性”素质特色不够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已具备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理论水平等素质,但在实践应用和知识创新等应用性素质方面不能完全具备,一专多能型教师较少。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发展的转型提升黄金机遇期,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机遇。

1、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训机制

要以“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为原则,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围绕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大力畅通引人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宽松环境等相关制度建设,下大力气引进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注重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选派访问学者、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加速青年教师学术水平。

2、大力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和学科带头人计划

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传帮带计划的实施,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在角色转变、教学技能、育人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依据学科布局和规划,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拔,真正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逐步建立一支支学科团队,促进师资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

3、积极构建学习型、包容性的师资队伍

无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有多少,都需要学习来达到。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反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和实践。应将师资队伍打造成一个开放与流动相结合的系统。不但要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在职师资队伍,还应通过国外、校外聘请方式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使整个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适应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坚持五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一是要求学生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结合实习企业尽可能搜集与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相关的资料,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上多联系社会和行业实际。结合实习企业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鼓励学生撰写实习企业调研报告,解决实习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拥有意向就业单位的学生,应结合意向就业单位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文(设计)选题联系实际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容易驾驭,完成的论文(设计)对于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三是要求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中,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果是否为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采纳应用,是否适应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解决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评价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二)专业性原则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一是经管类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学性”两个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不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来获得。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是做好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关键。上述专业性特征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应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而不应使用适应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三)学术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获取这种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术性原则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全过程评价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要经过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的过程质量也将影响到论文的最终质量。因此,应该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这些环节开展全过程评价,进行动态的管理,而不应静态地评价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全过程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坚持全过程评价原则,一是要求将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各个环节纳入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二是要求对每一环节的评价进行细化,保证对每一环节的评价和监控落到实处;三是要求根据重要性程度不同,对每一环节进行适当的分值分配。

(五)多主体评价原则

论文评定是一种定性分析,评定者的个人判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同,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存在较大差距。为防止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带来的误差,目前普遍采取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审阅教师同时评定同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即“双重评分法”。本文认为,为尽量降低评价主体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应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一是要求评价主体尽量多样化,不仅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纳入评价主体,还应将学生的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纳入评价主体;二是要求在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之间进行适当的分数分配,充分发挥答辩组的集体决策作用,赋予较大的分值;三是要求企业评价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虑到企业评价的随机性,这部分分值占比不宜太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一)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五个部分。开题答辩重点考察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情况和选题情况。中期检查重点考察学生对论文(设计)的期间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防范抄袭现象的发生。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考察内容相同,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答辩综合考察学生对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的熟悉程度,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指标,其中,开题答辩设立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中期检查设立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下设立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毕业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答辩下设立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毕业实习效果好,能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积累论据或基本材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选题好,要求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题应该大小和深浅适宜,涉及内容不宜太庞杂。中期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全过程评价原则,中期完成态度是指论文写作过程中学风是否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否端正。只有具备了严谨端正的态度,才能从主观上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完成进度是为保证学生最终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而设定的指标。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反映了学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三)三级指标

二级指标下设立三级指标,给出衡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具体标准。其中,毕业实习效果主要考察实习出勤及态度、资料收集方法及效果;选题好坏主要考察题目背景及意义,选题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中期检查下的完成态度主要考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勤情况和写作态度,完成进度主要考察是否符合进度要求以及已完成的论文的质量;论文(设计)学术水平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规范性和理论价值;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实用价值,以及选题、研究方法、观点是否有创新;企业评价主要考察企业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论是否有采纳证明或出具的其他意见;自述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熟悉企业,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述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回答答辩组提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具备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答辩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四)各级指标权重的设定按照构建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将100分在这些指标间进行分配。一级指标下,开题答辩10分,中期检查10分,指导教师评分25分,审阅教师评分25分,答辩30分。毕业论文的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论文综合成绩由五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出,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三、结论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对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意义重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向学生公开,使学生清楚自己的论文将依据什么标准来评定,并且清楚标准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为降低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实施前,应组织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讨论,使教师对评价体系的具体内涵和标准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避免教师根据个人理解来执行标准,对通用的评价术语也应寻求一致的理解和阐释。最后,根据实施情况对评价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只有根据实施后的反馈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评价准绳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

以海南省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师范专业为例,探索了“英语专业知识+教学法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突出基础阶段课程与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并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有效加入英语师范教师队伍中,为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英语师范;职业能力;教学理论与实践

1、引言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着力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人才,新制定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要求英语专业建设将与社会行业需求有机契合。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将原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方针政策。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英语师范专业如何在转型的潮流中顺势改革,不仅要生存下去,还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这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专业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的职业行业要求结合起来。

2、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改革,英语师范毕业生本科毕业就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笔者所在的海南某地方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为例,在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后,每年英语师范专业只有40%的毕业生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具备教师资格。而先前设置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很多英语教育学专业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学好学孬都能通过学校考试拿到教师资格证。例如,原先开设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虽也强调了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既要估计理论知识的讲解又加之学生班级人数过多,课堂上很难保证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因此,“重实践”已成了“口号”工程,学生在学习完四年的专业课程后对中小学老师应该具备的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还不能构成知识体系,授课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不够,而现今国家考核制度的变化迫切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证书体系改革和应用型本科改革的要求。

3、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为教师资格证考试做好准备,构建英语师范本科生的职业能力,笔者所在的.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从开始尝试将教师职业能力要求与英语教育学科知识挂钩,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增强教师应用型教学观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打牢基础、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竞争能力。遵照此原则,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和20入学的学生为试点对象,在其基础阶段课程中的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课程中加入学生教学实践环节,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时加入针对此教学内容教学法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讲、用了什么教学理论方法、教案该如何编写、教学目标如何设置;同时也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时思考如果将自己置于教师的角色下该怎样来呈现这一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课堂组织方法、提问方式、课堂用语、篇章结构分析方法,认真体会教学法的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实施,一、二年级先在实践中观察体会教学法的应用,三年级开设英语教学法的课程时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思考怎样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在以往的英语口语课程中,外教每周都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或自己喜好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训练口语,有些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大,学生普遍反映说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有迫于外教的压力不得不去准备,到头来口语水平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新设置的外教口语课中加入中小学教师课堂口语用语和英语演讲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职业的状态,并从演讲技巧训练中增强自信心,为其日后的试讲和面试工作做好准备。在语音课中加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部分语音测试的内容,使学生学习时重点明确。由于语音课只开设一个学期,所以新的课程内容删减了原先以拼读个别单词为重点的内容,加入了英语文章朗读技巧,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课文内容作为除语音课本外的必修内容,学生在朗读篇章时通过听读、模仿纠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了语音质量。三年级开设的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学法两门课程邀请当地中学高级教师担任实践课的主讲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学经验,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能从这些老师的课堂中学到关于中学英语实践教学经验,还能受到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对自己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有良好的展望。

4、结语

自新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实施一年来,2014届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今年举行的外国语学院模拟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教学理论和方法较未接受实验的级学生更胜一筹,学生们也普遍反映受益于这种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其教学语言更规范、教态更自然、口语更流利、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这就将英语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应用型职业发展要求结合了起来,在提高英语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质量的同时恰当地融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引入社会行业人才,充分利用其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豪,王志军.“1+2+3+X”学生活动参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15:133-135.

[2]韩红梅.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24-225+212.

[3]季静静.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衔接[J].教育与职业,2014,33:122-123.

[4]李冬耘,李雅静,门博良.应用型本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途径探索[J].外国语文,,01:150-154.

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浅析论文

摘要:成本会计实训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成本会计实训的操作型和应用型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大程度的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实践能力,对于现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有实际意义。本文将简述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特点,简析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成本会计;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推进

一、成本会计实训概述

成本会计是会计的基础,旨在对企业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实训是针对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要求,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为强化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实际的账务处理及分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转向实践、效果显著的应用型课程。

二、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会计理论、財经法规、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也是为之后理解财务报表、企业经营战略等奠定基础。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操作性强。把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当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实际操作经验培训,是实训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成本会计实训是重要的综合性实训,是成本核算由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模拟操作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消除学生步入职场工作后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

(2)涉面广、综合性高。成本会计以研究制造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产品的计算、核算与分析为主,涉及企业多个生产及行政部门,是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培训,既能提高会计技能,也能综合性的提升对企业结构的认知。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但要核算和分析企业已发生的成本,也要着眼企业之后的成本控制管理。

(3)内容复杂、计算量大。成本会计的分类方法和计算方法较多,不同的计算环节所需选择的费用分配方法及其标准也各有差异。不同企业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各有不同,所使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原始单据大多需自制完成,且种类繁多。学生在成本会计实训课程中将针对以上内容作出合理的区分和应用,编制多项表格单据,反复归类核算,对学生的谨慎、耐心、数字敏觉性等都有要求。

三、目前高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推进难点

(1)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矛盾。教师作为教学课程的主导力量,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因此,授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为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能力双优质的学生以符合社会需求。现今高校大多会计专业教师都是长期从事会计理论教研工作,鲜有实际操作经验,也较少对企业的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切身体会,对当下企业中成本会计的运用了解粗浅,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当今职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主要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计算机能力及财务分析能力。而现今高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设置通常采取理论灌溉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账能力较弱。除此之外,随着会计核算技术信息化的提升,手工记账逐渐被代替,很多高校教学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些教学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所学难以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四、课程推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鼓励教师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的提高,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现今组织特点、管理方法等。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知识及技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队伍的培养也要做到结构优化,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探索、分享优质授课方式。

(2)合理设置理论、实训课程分配。从成本会计本身的综合复杂性和实操性来看,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课时设置、投入精力应与理论课程相同,才能更好的响应应用型教学的号召,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学时序的安排。在教学安排上,应首先安排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分类及核算,而后进入实操阶段进行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可引入沙盘模型,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只能进行实操演练,切身的感受企业里各职能领域的关联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引入也必不可少,让学生既懂得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也具备信息化成本核算能力,以符合现代企业及业务发展人才需要,还能够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可将校企引入课堂,既能获得校企的真实数据以提高实训的真实性和操作性,又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小结

对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人才为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成本会计实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经验积累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毕业后的求职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特点和如今高校中该课程推进的难点及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凤香.(2016).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初探.林区教学(6),9-10.

[2]范可心..关于提高成本会计实训效果的研究.科技信息(35),964.

[3]李高申,焦燕灵,&郭梅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策略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40(2),95-98.

[4]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教育观察月刊,6(1).

[5]伍瑞斌.(2014).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成本会计综合技能实训.财会月刊(16),123-125.

[6]于北方,&郑国龙.(2016).《成本会计》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思考.时代金融(30).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现代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学目标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设也不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更加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其课程设置中,也集中面向应用型教学课程,但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体育课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教学不一致等问题,阻碍了本科院校体育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发展。基于此,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的实践教学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带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现代化社会中,教育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在新课改教育理念影响下,教育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相对于大学教育而言,作为承接学生与社会转折的关键点,在这一时期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加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点符合现代社会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加强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不统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准,但有些本科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其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向相悖,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相关理论的考查与研究,而并非是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如长跑能力等,因此导致学生重知识而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了偏执,影响了学生对于应用技能的掌握。

(二)实践教学难以符合实践本科院校学生的建设要求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以实践巩固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与知识,但从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来看,其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程,尽早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差,应用能力较弱,难以将现实资源与实际教学知识相互结合,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中教师资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队伍的素养无法有效提升,实践教学将难以开展。由于高水平教师的缺失,体育实践课程将无法有效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弊端较多,学生也面临较多问题,这时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以便解决学生所面对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实践教学建设

(一)统一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首先突出应用型特征,将体育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设定每个阶段的实践人物,并定期举办实践教学会议,将学生与教师调动起来,通过探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为更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与此同时,将体育实践教学与学分相结合,定期选举实践教学中成绩优越的学生,给予高学分,以此提升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需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在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也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明白工作技能要求,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首要出发点,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应用技能。如体育课程中如何教育学生掌握各种体育项目,如排球教学中何种姿势更有利于发球等问题,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更深刻地掌握了相关知识,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更加促进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展。

(三)完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效率,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查找学生实践学习中的缺陷,给予学生指正,不断完善学生对于相关应用技能的掌握。故在开展体育应用型实践教学时,应首先完善体育教师队伍,例如,学校应举办科研讨论会,并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师生带着问题进行互动,通过论证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错误,以此逐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首要工作,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以此提升体育教学效率,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1).

[2]王业社,王放银,向文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13).

[3]潘楠.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逐渐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开发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开设了大学数学的相关课程,并且通常是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大学数学课程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学生问关于“数学有什么用,数学能解决什么问题”的问题。学生有如此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数学所具有的应用性和专业特色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学生感受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经过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学数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为目的和“重知识而轻应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中过重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以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2)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多年以来,部分教师的教案总是一成不变,不能及时的更新,在教学中侧重于公式推导和结论的证明,缺少数学史、数学文化和现代教学思想的介绍,缺乏来源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性和前沿性的问题,割裂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和外部世界的联系。(3)教学方法比较老套。大学数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过去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逐章逐节的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在思维方法的培养和锻炼。教学环境沉闷,师生互动较少,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造性能力。(4)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单一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尽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跟上教师的上课速度,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某些较长的定义或者定理的证明,和一些复杂问题的计算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演示,限制了课堂信息量,影响了教学进度。

(5)专业特色比较模糊。例如经济数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经济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其突出的经济特色要求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数学课。但是在很多时候,与经济有关的现象、背景和问题没有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如果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将难以有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将来走进社会也会面临较大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受思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都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将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能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思维的革新,促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工作的落实,这样能够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准确条件。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树立以“解决问题、表达情境、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观念[3],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宗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培养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

(2)本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过多艰深、抽象理论的讲授,着眼于数学的实际应用,缩减或者调整一些对于实际应用没有太大意义的内容,重点介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实际性应用。例如极限是高等数学中特别重要但又特别抽象的概念,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发生本质跳跃的体现,贯彻于整个教学内容。然而,大部分大学新生在接触“ε-N”和“ε-δ”语言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导致在大学数学学习的开端就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显然已经严重背离了大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初衷。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重点从几何上给予直观的说明,对概念不作深入剖析,不要求学生运用定义证明极限。

(3)突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色,尽量充实一些有生产生活和专业背景的、真正来源于实际的例题和习题,少用甚至不用“故事性问题”[4]。例如当面向经济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讲到有关极值的内容时,可以介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经济函数与曲线、边际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当面向工科学生,教师在讲到有关傅里叶级数的内容时,可以介绍傅里叶变换在航空航天遥感图像分析和理解领域的应用等。

(4)在讲授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选准切入点渗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即“数学建模–求解方法–结果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性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文献[5]中,作者在讲授微分方程的时候引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男生追求女生”数学模型。笔者相信会有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从实践中看到了所学知识的用处。

(5)有效采用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启发式提问和讨论、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去发现、去创新[6]。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建立教学网站,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微课”等教学视频放到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和观看。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理论素养,教师之间应该开展广泛交流,积极参加授课比赛,加强沟通和协作,取长补短。建立、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同行和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大学数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革故鼎新,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数学教育事业,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晓义,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4):75-79.

[2]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58-60.

[3]张士勤.新课程理念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学科教育,2008,21:95-96.

[4]张岩.关于非数学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高等数学研究,,31(3):26-28.

[5]张云霞,肖莉娜.数学建模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卷宗,,27(11):60-161.

[6]刘婉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建议[J].科技视界,(1):104-104.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了全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将现有 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技術型院校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的要求。《税法》课程是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该课程成绩的考核也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是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般学校只是在期末最后一周安排《税法》实训课程,在执行中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压缩。

(二)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税法》课程实践要求

在开设《税法》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均没有配备适合《税法》实践教学标准的实验室,有很多院校甚至于都没有财税教学软件。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对各大重要税种如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整个办税流程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做全面展示,或者只讲解简单的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对于企业在实务中可能会出现的`涉税业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应用型院校,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自身完全没有到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切合实际的实践应用操作,使得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财务软件或实验室,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也难以充分发挥财税软件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的模式,变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先进行课下学习,在课堂中再进行答疑解惑和知识的巩固提高。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完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把分散的各税种内容进行整合,合并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税法总论,介绍税法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流转税类,应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教学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财产行为税类,第四部分是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第五部分是税收征收管理法部分。其次,教师应对重点内容预先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比如,我国现行税法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即增值税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关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视频,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视频预习,课上教师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专项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该知识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布置专项训练,让学生协作完成,不但使学生对非常抽象的销项税额计算和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下,《税法》课程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税法》课程中的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过程中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申报任务工作流程。下面以税法课程中的“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收集与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相关的信息。在各项目组中,可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家当地的企业作为案例企业,企业类型应涉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等不同类型,并利用各种途径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纳税相关的信息。第二,项目实施。首先进行学生角色的分配,学生根据业务需要和角色安排,进行相应的涉税业务处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并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第三,教师要对项目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

(三)加强校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校企合作,是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直接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办学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从学校通往企业实际的大门,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提前进入到岗位工作的状态,能使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实际查漏补缺,自学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学习处理企业实际复杂涉税业务的操作技能,学校要指定专门的老师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查,取得企业办税业务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要避免短期行为,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找到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切入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怡.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山西农经,2016,13.

[2]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2017,6.[3]林晓卿.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

[4]唐崎.刍议当前校企业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亚太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