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6-18
- 10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本分析
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___次是_____(谁)在___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书本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了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住神态)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
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我觉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回顾,升华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当我们再次看到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灯光时,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是啊,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我们怎么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把那份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藏心中,并让它们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今天的这篇略读课文,我们抓住文眼、线索和重点词句进行了学习,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交流,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puxueWang.com)
过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却涌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过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预设:此处设计让同学们与郝副营长做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观看影片,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教案
严惠彬
教材分析:这是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读课文时,声音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教学本课,重在强调自读自悟。在朗读时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老师这里有几组“泉水”的生活照(播放《泉水丁冬》音乐)。教师随滚动的课件介绍泉水的照片。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在整体感知中积累语感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教师预设了A、B、C,当学生学有困难之时随时调用。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预设A:用媒体展现文本第一段情景,巩固3个生字(“哦、股、缝”)。预设B:用图片识字。图片一为水罐、天然水塔,认识“罐、塔”;图片二为杜鹃,引出画眉鸟等;预设C:理解“清脆”一词。(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二)二读(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推荐朗读最好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预设一: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预设二: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练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①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三、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1.课件展示“脆”、“股”、“鹃”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
①这3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月字旁。)
②这3个字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播放《泉水丁冬》的音乐。
4.作业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学会了8个字和一些词及词组,了解了课文中泉水来到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跟姐姐、杜鹃、果树、画眉鸟说说话,还学会了3个要求会写的字。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白雨
灵感来源:
暑期见满池荷花,轻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偶得。
活动目的:
1、通过欣赏想象,培养学生的美感。
2、扩展阅读面,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
3、感受语言的作用与美妙,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搜集吟咏荷花的诗词佳句;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课前词语活动:
接首尾:
例: 文--文学--学习--习作--作文
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好接首尾。 1、爱(爱护--护卫--卫生--生活--活泼可爱;爱好--好人--人见人爱……)2、“咏荷-荷花-……歌咏”(如“咏荷-荷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话短说-说三道四-四面楚歌-歌咏”;“ 咏荷-荷花-花儿-儿歌-歌咏”;“ 咏荷-荷花-花枝招展-展出-出山-山歌-歌咏”;“ 咏荷-荷花-花好月圆-圆满-满腔热情-情歌-歌咏”……)
一、吟诗赏画,激趣引题。
1、看画对话(课件出示图片)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古诗与相关图片)
3、自由对话谈感受:诗如何?话怎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揭题: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历来倍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吟咏,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咏荷”。(揭题)
二、自由对话,了解荷花。
1、你们对荷花有哪些了解?
2、出示荷花知识卡片。(课件出示)
三、视觉享受,吟咏朗诵。
1、视觉欣赏。(出示相关图片风光)
边看边想。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2、自由说吟颂荷花的诗词佳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中,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荷花的可贵就在于出淤泥而不染”……
3、课件出示写荷花的诗词散文。
(课件出示《采连曲》、《小池》、《如梦令》、《清贫乐》、《山居秋暝》、《池上》、《荷塘月色》)
自由选择朗诵
四、再次欣赏,直抒胸臆。
1、再次欣赏画面,边看边想,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你是一位诗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一位画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一位园艺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一只蝴蝶呢?是一条鱼呢……
想到了,还可以马上记下来。
2、自由抒怀。自由选择吟颂方式。
五、自我小结,引申激趣。
1、自由说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你上好课后,想干什么?
2、说本次活动灵感来源,希望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深入学习研究,多做摘记或知识卡片,有灵感随时记录。
3、自由吟颂。可读可摘可写可画,自由选择方式。(课件出示选择作业)
作者邮箱: huzhouhuanqiuxxf@163.com
[咏荷--高年级语文活动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学校 丁茂明
教材简析:《假如》是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他们的朗读感悟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尝试模仿课文写简单的诗句。
二、方法目标: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各小节的不同语气,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2、难点:读出各小节的不同语气。
五、教学策略:
这首诗内容不难理解,但是各小节表的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要让学生体会并朗读出来不容易。所以,采用多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以范读、领读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六、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假如你现在手里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做些什么?
3、你们的愿望真好!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也想用这马良的神笔实现自己许多美好的愿望,是那些愿望呢?让我们走进《假如》这首儿童诗中,去感受小作者那美好的心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中的小作者,要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课文,看作者有哪一些美好的愿望。边读边画出文中新出现的生字宝宝,自己试着拼一拼,读一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问题读课文)
2、老师要检测你们认读生字宝宝的情况,谁来准确、大声的领读这些生字宝宝?(强调读生字的要求。)
(1)老师重点指导“场”和“哭”;(2)学生写字。
3、读的不错放在词语中会读吗?(课件出示词语)
良( )好 缩( )小 寻( )找
食( )物 健康( ) 操( )场
4、记一记:用你的“识字法宝”来识记这些生字宝宝好吗? (引导学生用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等方法识记生字。)
5、你们的识字方法很好,闯过了识字关,让我们走入诗句,理解诗句。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的听老师读课文,思考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强调听读的要求)
幻灯出示配乐朗读。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小作者的三个美好的愿望。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体会理解诗句:
a. 没有太阳,小树会怎么样?有了太阳呢?通过对比理解太阳对于小树的重要。指导读出小树因为有了太阳高兴地语气,没有太阳很可怜的语气。大家练读。
b. 树上的小鸟饿的直哭,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强调关爱,深化主题)小鸟需要什么呢?小鸟有了谷粒高兴吗?饿的哭泣时可怜吗?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指导感情朗读。
c. 小作者真有爱心,帮助了小树和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读课文看看,是因为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3、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有三个美好的愿望,有了马良的神笔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带着一片爱心,再读全文,读出这首诗的节奏美,音乐美,读出小作者纯洁的爱心。(部分回到整体)
4、朗读比赛,加深感悟。
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我们请几位同学进行当堂的朗读比赛,读出你们的爱心,读出你们的感悟。
(四)拓展
1、小作者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看出还有很多愿望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最后的六个点。(讲解这六个点的标点符号叫做省略号,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2、老师和小作者一样愿意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相信大家和老师一样,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心吗?
3、引导学生逐步补充: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人(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干涸的沙漠(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学校因患风湿病脊柱严重变形的马爷爷(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学校里因为出车祸腿部受伤的徐老师(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 );
假如……(一步一步放手,充分发挥想象,认识到爱心无处不在。)
4、是啊,爱心无处不在。世界因为爱才如此美好!让我们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5、充满爱心的通读全文,达到背诵。
(五)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都表现的很投入,读的很有感染力,回家后有感情的读给妈妈听,送给妈妈一份开心,就是给妈妈的关爱了。
(六)板书设计
小树--太阳
23 假如 小鸟--谷粒 关爱他人
西西--好腿
[《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同时加强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认读生字。
3.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十年后他们做了什么?他们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才是自己的幸福。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5.反复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
6.谈谈你的幸福观。
7.分角色朗读。
作业布置: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10*幸福是什么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三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2. 通过朗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积累语言 激发学生动手创造的欲望。
3.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给学生创造相互流的机会。
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积累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指导学生默读短文,自主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 自读词语。
2.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 汇报。
发现一: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位置。
发现二: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但表达的意思不同。
发现三: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食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 4. 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学生交流并回答)
如: 算盘 盘算 领带 带领 喜报 报喜
到达 达到 展开 开展 喜欢 欢喜
(二)日积月累
1. 读读认认。
(1)自由读第一组字。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两个独体字组成了后面的合体字。)
(2)自由读第二组字。
(3)小组合作,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4)自由读词语。
(5)用生字进行扩词练习。
(6)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同桌相互检查。
2. 我会填。
(1)读第一组词语:发明 发现
读句子,结合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称赞。
伊琳娜(发现)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会漫出来。
(2)读第二组词语:优美 美丽
填空:孔雀的尾巴真(美丽)!
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
3.我会读。
. (1)默读短文《鲁班造伞》。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
学生甲:我知道了鲁班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他有许多发明创造。
学生乙:我知道了伞就是鲁班发明的。
学生丙 :我知道了伞是鲁班受到荷叶的启发而发明的。
(3)通过阅读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口语交际
1.明确确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动手做小制作。
3.展示自已做的小制作。
4.小组交流
(1)每人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制作的过程。
(2)一人介绍完后,其他同学可提出自己的问题,作介绍的同学作解答
(3)小组 内评选出做得好、介绍得好的同学。
5.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介绍。
6.评出最佳作品、最佳解说员。
(四)展示台
1.将自己的小制作在班中展示。
2.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
3.展示自己收集的名人名言。
4.你还收集了哪些学习成果,也可以进行展示。
[语文园地(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1.人教版《山雨》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4.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5.初一上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6.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学设计
7.初一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
8.初一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静夜思》教学设计
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i u ü的正确发音,u和ü读音的比较。
2、i u ü的四声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i u ü的四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听写a o e。
3、说说这三个字母叫什么。
二、引出新授内容
1、导看情景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画了哪些动物?
(3)它们正在干什么?
(4)蚂蚁为什么坐在乌龟的背上?小鱼会说什么?
2、教学语境歌,出示iu ü
(1)谈话。
乌龟,多么了不起啊,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主动帮助。编书的叔叔为了赞扬这种精神,就写了一首儿歌。
(2)出示语境歌
小蚂蚁、要过河,
乌龟伯伯把它驮,
鱼儿见了笑呵呵
(3 )领读儿歌,相机出示iuü
三、教学iu ü读音和写法
1教学i
(1)i的读音
出示蚂蚁图及i
告诉学生蚁的第三声,如果把它改成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i了。
教师范读i三遍。
讲述发音方法。
读这个音时上下牙齿要对齐,舌尖抵住下牙背。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跟着练读。
“开火车”,指名读。
教学顺口溜:牙齿对齐iii
(2)i的书写
指导看蚂蚁图,说说i像什么了
i的一竖像蚂蚁的身子,一点像蚂蚁的头。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书写教材
谁来说说i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用手指在桌上书空
讨论i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i和aoe可不一样了。它的头上多了一部分,谁来想想,我们怎样安排,才适合?
引导看书上的摆布方法
学生在书上描红两遍。
2、u的教学
(1)u的读音
出示乌龟图及字母u
告诉学生u的读音就有点像乌龟的“乌”。
教师范读u
讲述发音方法
读u时,嘴巴要拢圆、中间只有一个小孔,舌头要往后缩。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跟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
教学顺口溜;圆圆嘴巴uuu
(2)u的写法
引导看图
u像乌龟身上的哪一部分?
指导写法
谁来说说u有几笔?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讲述书写注重点:两竖垂直、第一笔的歪要平滑。
讨论u在四格线中的位置。
u和aoe一样,也在中格。
学生在书上描红。
3、ü的教学
(1)ü的读写
出示金鱼图及字母ü
提问:鱼是第几声?
告诉学生:把“鱼”改成第一声就和ü的读音差不多。
教师范读ü三遍
讲述发音方法
读ü时,双唇拢成圆形,差不多闭合,像吹笛子似的,舌尖抵住下牙背。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仿读、练读。
指名读
教学顺口溜:口吹笛子ü ü ü
(2)ü的书写
(3)引导看图,ü像图中的什么?
(4)谁能用我们学过的字母来记ü?
(5)指导书写笔顺
(6)自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指名说说书写方法。
(7)讨论ü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8)学生练习描红
四、巩固练习
1、告诉学生:iuü也是单韵母。
2、抽读字母卡片。
3、看口形,拿卡片。拿对了,齐读三遍。
五、作业
抄写iuü各一行。
《中国石拱桥》
课文内容分析:《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情分析:《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初中人教版语文学期教学设计3
《愚公移山》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 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 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 (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教学内容
教科书2页~9页。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
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X k b 1 . c o m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_______分钟)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
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
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_______分钟)
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_______分钟)
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_______分钟)
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
依时叙事,
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
去粗取精,
语言精炼。
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二、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三、作文(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 溃退 击溃 顽强 阻遏 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个标题。
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参考资料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个五部分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后面就是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就是新闻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
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教法探讨
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28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约________分钟)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________分钟)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约________分钟)
四、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 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 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护遗体 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烁 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只是给予指点。(3)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
教法探讨
1.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读之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法来得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本文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意蕴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在具体方法上可灵活处理,可先让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逐一探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9页~32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________分钟)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____分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练习设计
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语的同义词。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面意思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只有更好,不应作硬性规定。
教法探讨
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这些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
2.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抨击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加以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类文明的奇迹毁于一旦。
三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
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多媒体显示附带文字的三峡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领略三峡的美,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和体会其中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峡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好句子的表达效果。明确归纳文中三峡山水四季之美: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提出疑问:
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再明确参考答案。
a.仔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b.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回答质疑,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说出这些句子中的词语好在哪里。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
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提出疑问,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一起来背诵《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工程:
(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
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春秋两季,长江流域遭遇百年大旱,也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造成的气候异常,就这些,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由古及今,让学生关心三峡的今天和未来的命运,培养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秋----凄婉美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习刘伯承将军顽强的意志、坚毅的精神。
2、能力目标: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知识目标:通过朗读,了解刘伯承将军接受手术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描写人物
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动作去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们又要开始新的学习、新的探索了。
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给你留下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谁呢?谁愿意来说说?(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虽然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昨天,同学已经预习过课文,相信大家都知道课文里讲的是什么内容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课文要告诉我们的知识吧!(出示课题:17、军神)
(二)初步感知,切入中心。
1、师:假如你从来没有读过这篇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
2、师:现在,通过昨天预习,谁来回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提问)
生:……
3、师:文中谁称谁是“军神”?(生答,师板书:沃克医生→刘伯承)请同学们在课文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军神的话。并有感情地读一遍:“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堪称军神!”
4、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5、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话,你又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堪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三)体会“军神”,领悟写法。
1、过渡: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那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的话。(学生勾画后再读读。)
2、指名汇报。
3、朗读刘伯承在手术台上表现的段落:“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谁愿意读读把这段话?(指名朗读)
4、从这位同学的朗读声中你们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自由回答: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刘伯承有着惊人的毅力……)
他为什么在手术前坚决要求不打麻药呢?你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知道的?(请生回答:刘伯承想到自己今后的工作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因此在手术前坚决要求不打麻药,表现了一个军人坚定、顽强的性格。)
5、引导看图。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观察图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这就是躺在手术台上的刘伯承,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同学们想读读这段话吗?(集体练读)
6、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此时是你躺在手台上,你可能会怎么样?
7、沃克医生在给这个坚持不用麻醉的病人做手术时,会怎么样呢?画出写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的有关语句。(指名汇报)
8、引导朗读: “手术台上,一向……可以哼叫。”自由读话,并想想这段话主要抓住了沃克医生的什么来写?(神态、情绪变化)
9、从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了沃克医生很紧张、关心刘伯承;体会到了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体会到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将你们体会到的表达出来吗?(集体练读)
10、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呢?(从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我们同样能体会到刘伯承在手术时所忍受的巨大痛苦,这种写法就叫侧面描写。)让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
11、小结过渡: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
(四)默读勾画,读中悟写。
1、请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画好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下: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汇报勾画、讨论情况。
3、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课文,看能不能把我们的体会读出来。你们想读哪个角色?
(五)探究升华,赞颂“军神”。
1、过渡:同学们,读完全文,刘伯承将军的伟大形象一定在你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手术台上令人震颤的一幕也一定还浮现在你的眼前。刘伯承将军到底是人还是神呢?刘伯承将军为什么会有如此超人的毅力呢?
2、对于曾当过军医的沃克医生来说,他处理过很多血淋淋的伤口,看到过很多坚强的战士,但像刘伯承将军这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毅的精神的军人还是头一次见到。他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刘伯承将军,让我们同沃克医生一起再来称赞称赞他吧!(再读沃克医生称赞军神的话)
3、沃克医生是这样称赞刘伯承将军的,你想怎样称赞他呢?
小结升华:刘伯承能承受别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正因为他有一种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儿女的楷模。我们每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意志,即使在工作、学习、生活的道路上遇到坎坷和挫折,也一定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所以,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象他这样的人。
(六)、布置课外作业。
大家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学习了这篇课文,在课文中,我们又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领导人——刘伯承。如果同学们想对这位“军神”有更多的了解呢?课后你们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一借有关介绍刘伯承事迹的故事书,也可以在网上去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以便增加对刘伯承的了解。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24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邮局职员。”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切切割掉!”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3)有预见 (板书:识天气、识人)
①预测天气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 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②了解人。
A、“……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
(析:) 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
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B、此处师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引导学生回看课文第二自然段:(PPT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
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板书:周瑜妒贤嫉能)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借箭的背景。(学生交流资料,师出示PPT)
C、师出示草船借箭背景资料。
(析:)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这个诸葛亮!(板书:顾全大局 有气度)
D、师:这一段话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两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
E、学生分角色朗读。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板书:曹操谨慎多疑)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有决策。(板书:逼近水寨、两面受箭)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 两面受箭,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决策英明。
②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 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沉着镇定。这真是个:有胆量的诸葛亮! (板书:有胆量谈笑风生)
4.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有胆量的诸葛亮啊!
三、总结延伸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
四、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第十册内容,我一直以来都是从事低年级教学,高年级段基本没有接触,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是根据自己平常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的基础设备设计的(没有多媒体)。设计过程比较简单,明了。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认识正确读写生字、理解生词,了解故事框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第二个课时,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启迪智慧,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了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