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传阅读推荐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尔扎克传阅读推荐,本文共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巴尔扎克传阅读推荐

巴尔扎克,法国一代文豪,名垂千古,巨著《人间喜剧》震铄古今,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惭愧的是,作为曾经的中文系毕业生,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是比较陌生的,对他本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补课,毕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世界顶尖文豪如此陌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那就从阅读《巴尔扎克传》开始吧。

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叫“试笔”,主要叙述了巴尔扎克的青少年时期,他早早地确立了以写作为终身事业的志向,不仅要以写作挣钱、发财,还要凭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文坛的最高处;第二部叫“写作的幸福”,叙述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生活、爱情和创作三个世界里艰辛而充满激情地奋斗;第三部叫“空白的一页”,记录了他生命的末端,幸福的婚姻、突然的离世,以及身后的荣耀与纷争。

读完这本传记,我逐渐了解巴尔扎克这个人,也逐渐了解他那些杰作的产生过程。足够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敬佩之情与日俱增。如果说,之前对巴尔扎克的情感是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模糊崇拜;那么,现在则是对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在事业上孜孜不倦的奋斗者的同情与赞叹。同情他,是因为他本可以不必如此“折磨”自己;赞叹,则是因为他那种强烈的进取精神,那种强大而充满雄心的生命力。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巴尔扎克传》是由特罗亚所写,-5-1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传记类书籍。

简介

本书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传记名家特罗亚的一部力作。全书以巴尔扎克的爱情为线索,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刻划出了一位天才作家的传奇人生。同时,作者以简洁的笔法介绍了巴尔扎克的一些名著。

巴尔扎克,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大师。

他是一位毅力惊人、从不知疲倦的工作者,经历了所有伟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种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

他用如椽之笔征服了世界,他给人世间创造了第二个完善的天地。

无与伦比的《人间喜剧》,在人类文化历史上竖起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把现实主义文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

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他的理想是壮丽的、独特的,成就是永远说不尽的。

巴尔扎克是《人间喜剧》诸多人物中最奇特、最有趣、最浪漫,也最有诗意的一个。

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记述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本书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茨威格

茨威格,梦一般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蕴育出的文学天才,一位深邃的世界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用生命去感知并促进个体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对求知世界、个人命运充满无尽好奇与创作的激情。心理分析的方法悄无声息地融入他的作品中,探寻人类内心深处跌宕多变的激情,关照个体的痛苦与顽强不息的挣扎。这使得他的作品跨趣了国别与民族的界限,在世界各地的读者心中点燃人性之光,并成为他们汲取人生哲思的无尽源泉,他用自身的生命与苦难时代抗争的不屈姿态也永远留在了纷繁的历史记忆之中。

巴尔扎克传读后感

茨威格的巴尔扎克转的副标题是――伟大的平凡,如同几乎一切对天才生平的撰述一样,茨威格的文字充满了偏爱,这种偏爱带着一种暧昧的调戏的调子。巴尔扎克多有激情啊,多有精力啊,他可以一周甚至几天就完成一部无论在篇幅上还是质量上都上乘的文学巨著,他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别人几辈子都无法奢望做的事情,在他世俗事务缠身,烦恼不断的短暂而匆忙的一生中结出了果实。《人间喜剧》旷世的巨著,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历史上最高产的小说家在其中耗尽了生命。

茨威格总是调侃巴尔扎克对自己旷世才华的自豪远比不过对自己不是贵族身份的自卑。调笑他,突然一天就对外宣布,自己的名字该加上一个德,因为他算起来也是贵族的后代,而且从此他的每一部小说都署上了加了德的名字。这曾是全巴黎持续不断的笑柄。可是可爱的巴尔扎克,对此认真得不得了。终其一生,巴尔扎克对贵族生活的祈望都是天真而可笑的。他终于在死前几个月和俄罗斯的公主结婚了,长达几十年的可笑的恋情,倒确实构成一部现实的人间喜剧。

茨威格总是嘲笑巴尔扎克的经商头脑,如同他写小说的激情一样,巴尔扎克总是不断在头脑中形成活跃的投资幻想,可事实证明,这样的想象力和激情他用在写作上才能成功,其余都是惨败的。茨威格的笔调充满了怜惜,对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天才充满了怜惜。茨威格的文字一边把巴尔扎克孩童般天真乐观的想象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叙述出来,一边又把他所在的时代背景的丰富与其作品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了深刻描绘,我看到的是孩童般玩耍在俗世的巴尔扎克,在不断的负债的逼压下写作,又不断奢侈地购买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在极端的幼稚虚荣中,巴尔扎克毕竟完成了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工作。我常想,巴尔扎克本人兴许当负债是自己写作的动力呢。一个艺术家他不会去考虑怎样在日常琐事中节约成本,良好经营自己。他无穷的精力和潜力使得他不屑于这样做,他的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冒险,他可以天真地告诉前来和他合作第二天就要上演的戏剧的人们,那剧本还没写呢,现在你们都不要睡觉了,我给你们大意,然后,你们每人写一点,明天就上演。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很多,除了巴尔扎克严肃认真对待的人间喜剧的计划之外,所有的事情他没有什么是办成功了的。但他的天真乐观从来不畏失败。在茨威格的书里,我就看着矮小,精干,体力充沛的巴尔扎克,在俗世中如小丑般扮演着自己的人间喜剧的角色。

在热滚滚的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拥有了对俗世事务运作的一切知识和洞察,如此,他能将他所在时代的一切付诸笔端,为我们保藏了一副异常鲜活的社会相貌录。但这都不是我关心的,一个作家来到世界上留下了什么,都是别人的事情……对于我可爱的巴尔扎克……看完这部专辑,我竟然很心伤,我本来也该心伤。但我已经不会去问,为什么毫无趣味行尸走肉一样的人们活下来了,而巴尔扎克却在疲惫和失望中离开了之类的事情。巴尔扎克自己说过,现在那些有了名望地位和尊重的人和我们这样的人,死后的地位就倒过来了,他们将被遗忘,而我们却可以留在永恒里。

当然,谁不会留在永恒里?在万千轮回中,我们为彼此撑起了伟大的戏剧背景,此生你是巴尔扎克,我是你笔下的路易.朗贝尔,来世你定是我的某某。没有俗人和伟人的区别,任何意义的名声都不过是存在这出永恒的剧目的道具而已,啊,不是而已,道具并不是“而已”的道具,我们血肉辛酸的人类,没有哪一个不是彼此人生剧目中的演员,为你演戏,我亲爱的同伴们,这样存在才不会荒芜无聊,但不要弄疼了彼此啊,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在疾病和劳苦中我们已经难以承担重负,就请祈望和平吧,愿世界不再有血肉的战争!

我看到――矮小精干的巴尔扎克在滚滚红尘中奔劳,他大声地谈话,满脸红光,头发油腻,充满斗志和激情,从来不甩失败,永远乐观地想象,永远冷静认真地写作,他还有好多年可以活,这样他的人间喜剧就可以完成了……

[巴尔扎克传读后感]

巴尔扎克是法国大文豪,有法国现代小说之父的称谓,其作品主要描述近代社会风貌和各种思想的碰撞,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粉碎一切障碍》。

传说中,巴尔扎克有一支手杖,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一切障碍!”

巴尔扎克,法国一代文豪,名垂千古,巨著《人间喜剧》震铄古今,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文化被革命的**年代,知识青年们如饥似渴地偷读巴尔扎克,拼命地汲取世界文学的养分,其情其景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当今中国,知识爆炸,书籍泛滥,真正读巴尔扎克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其实,遭遇被冷落命运的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而是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家,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惭愧的是,作为曾经的中文系毕业生,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来算去,读过的只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驴皮记》寥寥几部,相对于他多达91部作品的巨大体量,实在是不足一提。对他的作品是如此陌生,对他本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补课,毕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世界顶尖文豪如此陌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那就从阅读《巴尔扎克传》开始吧。

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叫“试笔”,主要叙述了巴尔扎克的青少年时期,他早早地确立了以写作为终身事业的志向,不仅要以写作挣钱、发财,还要凭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文坛的最高处;第二部叫“写作的幸福”,叙述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生活、爱情和创作三个世界里艰辛而充满激情地奋斗;第三部叫“空白的一页”,记录了他生命的末端,幸福的婚姻、突然的离世,以及身后的荣耀与纷争。

巴尔扎克的一生是短暂的,又是丰富多彩而充满魅力的。他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那个时代严格的教育,然而在写作的诱惑下,他在14岁时就早早地与学校严格的纪律开始对抗,开始了思想上的反叛与探索。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阅读过的书籍,经历过的生活,“都装到脑子里,并且牢记在心。”“他的脑子像个捕蝇器,凡是在他周围飞的蝇子,立即被他逮住。”这样的天赋与积累,成为他日后创作《人间喜剧》的重要资源。

在开始创作之前,他就爱上了一位比自己母亲年龄还大的夫人,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浪漫而又混乱的感情经历。在他看来,“一个作家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有尽可能多的艳遇、很多错综复杂的感情经历。如果只是审慎从事,那拿什么来做写小说的题材?”后世的作家们也许会非常赞同巴尔扎克的这个观点,但是,又有几个人写出他那样的作品了呢?在丰富的情感经历之中,在复杂的财政危机中,巴尔扎克更加勤奋地创作,他不同于凡人之处在于:一旦坐在写字台前,其他一切都可以抛开;他可以一天喝40杯咖啡,他可以一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他可以一个月只睡20个钟头,因此,他才可以在短短50年的生命里写出那么多的作品。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他想,“他之所以像疯子似地玩命,为的就是让巴黎公众知道他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在他身上有奇怪的混合体,一方面思想上严肃认真,而生活上追求世俗的体面。”他渴望文学上的巨大成功,同时并不讳言自己庸俗的创作动机;他渴望精神境界上的崇高,但同时努力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与奢侈。但是,“他在世俗社会越投入,回到家里后就越能集中精力在白纸上写黑字。”

读完这本传记,我逐渐了解巴尔扎克这个人,也逐渐了解他那些杰作的产生过程。足够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敬佩之情与日俱增。如果说,之前对巴尔扎克的情感是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模糊崇拜;那么,现在则是对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在事业上孜孜不倦的奋斗者的同情与赞叹。同情他,是因为他本可以不必如此“折磨”自己;赞叹,则是因为他那种强烈的进取精神,那种强大而充满雄心的生命力。

在奋斗的人生旅程中,他的确“粉碎了一切障碍”。

传说中,巴尔扎克有一支手杖,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一切障碍!”

巴尔扎克,法国一代文豪,名垂千古,巨著《人间喜剧》震铄古今,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文化被革命的**年代,知识青年们如饥似渴地偷读巴尔扎克,拼命地汲取世界文学的养分,其情其景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当今中国,知识爆炸,书籍泛滥,真正读巴尔扎克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其实,遭遇被冷落命运的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而是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家,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惭愧的是,作为曾经的中文系毕业生,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巴尔扎克的作品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来算去,读过的只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驴皮记》寥寥几部,相对于他多达91部作品的巨大体量,实在是不足一提。对他的作品是如此陌生,对他本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补课,毕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世界顶尖文豪如此陌生,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那就从阅读《巴尔扎克传》开始吧。

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叫“试笔”,主要叙述了巴尔扎克的青少年时期,他早早地确立了以写作为终身事业的志向,不仅要以写作挣钱、发财,还要凭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文坛的最高处;第二部叫“写作的幸福”,叙述了巴尔扎克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生活、爱情和创作三个世界里艰辛而充满激情地奋斗;第三部叫“空白的一页”,记录了他生命的末端,幸福的婚姻、突然的离世,以及身后的荣耀与纷争。

巴尔扎克的一生是短暂的,又是丰富多彩而充满魅力的。他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那个时代严格的教育,然而在写作的诱惑下,他在14岁时就早早地与学校严格的纪律开始对抗,开始了思想上的反叛与探索。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阅读过的书籍,经历过的生活,“都装到脑子里,并且牢记在心。”“他的脑子像个捕蝇器,凡是在他周围飞的蝇子,立即被他逮住。”这样的天赋与积累,成为他日后创作《人间喜剧》的重要资源。

在开始创作之前,他就爱上了一位比自己母亲年龄还大的夫人,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浪漫而又混乱的感情经历。在他看来,“一个作家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有尽可能多的艳遇、很多错综复杂的感情经历。如果只是审慎从事,那拿什么来做写小说的题材?”后世的作家们也许会非常赞同巴尔扎克的这个观点,但是,又有几个人写出他那样的作品了呢?在丰富的情感经历之中,在复杂的财政危机中,巴尔扎克更加勤奋地创作,他不同于凡人之处在于:一旦坐在写字台前,其他一切都可以抛开;他可以一天喝40杯咖啡,他可以一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他可以一个月只睡20个钟头,因此,他才可以在短短50年的生命里写出那么多的作品。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他想,“他之所以像疯子似地玩命,为的就是让巴黎公众知道他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在他身上有奇怪的混合体,一方面思想上严肃认真,而生活上追求世俗的体面。”他渴望文学上的巨大成功,同时并不讳言自己庸俗的创作动机;他渴望精神境界上的崇高,但同时努力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与奢侈。但是,“他在世俗社会越投入,回到家里后就越能集中精力在白纸上写黑字。”

读完这本传记,我逐渐了解巴尔扎克这个人,也逐渐了解他那些杰作的产生过程。足够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敬佩之情与日俱增。如果说,之前对巴尔扎克的情感是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模糊崇拜;那么,现在则是对一个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在事业上孜孜不倦的奋斗者的同情与赞叹。同情他,是因为他本可以不必如此“折磨”自己;赞叹,则是因为他那种强烈的进取精神,那种强大而充满雄心的生命力。

在奋斗的人生旅程中,他的确“粉碎了一切障碍”。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最近读了最能代表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特色的作品——《高老头》,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金钱关系主宰的社会,时间是十七世纪,场景在以罗曼蒂克闻名的巴黎。如今看向巴黎,香花芬芳的香榭丽舍大道,高耸的埃菲尔铁塔……而观察《高老头》里的巴黎,发现天空其实是黑暗的,道路两旁的树木是灰绿色的,那是一条条灰色的大道。

在那条灰色的大道上,你先会看见一个老头。他原先着装光艳,他戴着绅士的帽子,穿着深黑的礼服,他吸着雪茄,有理发师为他理那些灰白、油腻的短发。但这一些都掩饰不了他微佝的身形,浑浊的双眼,浑身都透着“暴发户”的气味。大家习惯叫他高老头,他是一名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从这就可以看出:他很爱钱。这勿庸置疑的。

但在他头发渐渐发白的时候,他的两个女儿长大了,接着一个选择摆在他的眼前:是选择女儿,还是金钱呢?最终,这名由巴尔扎克塑造的,有着极端父爱的高老头选择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他花了大把的金钱为女儿们制办嫁装,甚至为了女儿,他搬了出来,晚年独自一人住在等级分明的沃盖公寓里。但对于两个女儿而言,高老头如同活着的自动提款机。她们向他要越来越多的钱,这让高老头从等级高的`房间里搬出,渐渐住到了等级最差的房间里,他不能再抽雪茄了,他辞退了理发师,他甚至没有了光鲜的礼服,他只能在冬季寒冷的日子里,蜷缩在破小的公寓一隅里。

这何等悲哀。在女儿和金钱之间,爱钱的暴发户高老头选择了父爱;在父亲和金钱中,他的女儿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甚至在高老头重病的情况下向一无所有的高老头讨钱,在得知她们的父亲将永远离去她们时,都没有回过头去看一眼重病在床的父亲。人性沦落得如此明显,在父爱与尽孝之间多么讽刺。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从封建宗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因为他内心中存在了后者的虚荣心,所以他对于女儿的爱具有了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爱情是永远都不会被人抛弃的话题,不管它是被人歌颂还是遭人唾弃。

《高老头》里的爱情是复杂的,雾里看花的美妙的话语里尽是对利益的算计,阿瞿达侯爵为了20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交往多年的情-妇;雷斯多伯爵抓住妻子的弱点侵吞了她的财产;银行家纽沁根则下流到答应妻子“自由”,但要以控制她的财产作为交换。由于觊觎高老头的财产,伏盖太太巧装打扮,故作媚态。

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在这场虚假的爱情战场了经历了从懵懂到选择再到熟悉的训练,成为整本书的里的爱情讨论的参照物。内心所感受的贫富的强烈对比,让他在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然而,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复制自己的经验告诉拉斯蒂涅所谓虚假爱情的速成法,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

随后,作为象征性的恶魔教师伏脱冷,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鼓动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小姐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 :“有财便是德”

爱情的美好完全在这场利益的角力中变得透明而无力,金钱做了所谓爱情关系的铺路石,贫穷和无名的跳板。在这样一场只有输赢和算计的泛滥爱情里,相信对方沉浸在不实际话语和有计划行动里的人就必输无疑。鲍赛昂夫人的情夫“葡萄牙一个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竟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而娶了资产阶级小姐洛希斐特。这沉重的打击,迫使鲍赛昂夫人流着眼泪,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在大多数人认同的爱情里,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在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小姐面前。

爱情的背后是时代和阶级的变革,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资产阶级兴起掌权的时代发展。在爱情里的算计成为不了幸福的砝码,只会让人失去该拥有的真实灵魂。书中的爱情让人觉得可怕,可还是相信有那个毒物渗透不了的贫瘠角落里的静静相守。

我们仍要和这个世界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就算这个世界以刻薄和荒芜相欺。

——题记

看《高老头》,终于深切地理解“不忍卒读”这个词,每每读到悲凉处,总是想,高老头不过是 巴尔扎克虚构的悲剧人物,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也没有真正存在过。其实我也明白,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高老头不存在,那矮老头?胖老头?瘦老头呢?那时的 巴黎有过多少间“伏盖公寓”?繁华的街头,贵妇的裙边扫过过多少路旁饥肠辘辘的可怜人?那些凄惨心酸的故事又被改编上演在哪个充满阴影的角落?

巴尔扎克说:“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出去,就像瘟疫一般钻出去。”他说:“你越是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别人就怕 你。”巴尔扎克毫不留情地揭出人性的缺点,暴露出金钱物欲对人的腐化,又道出社会的生存的残酷。但我不肯相信,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童话是骗人的, 我不相信人心会是冷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书的最后,拉斯蒂尼说:“从此之后,让我们俩来拼一拼吧。”后来拉斯蒂尼成了无耻的政 客,有了贵族头衔,他貌似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合上书,窗外归巢大雁隐隐绰绰的翅膀打翻了一盏夕阳,顿时霞光漫天,在地板上形成明暗相驳的斑块,粒粒浮尘在 空中旋转跳跃,白瓷杯盛满一杯流转的彩霞,泛着粼粼的微光。我立于窗前,多么愿意化为一株梅花,立于熙攘喧哗的渡口,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陪某个陌生人看 一场西山日下……

如果世俗终将我打磨圆滑,如果我头顶上的天空不再澄澈得透蓝,如果我不再留意流云划过深海的轨迹,如果我不再肆 无忌惮地笑,不再随心所欲地哭,如果我终于默认了世界的规则。请让我先在尘世中做一个赤子,端坐也好,躺卧也好,微笑也好,沉默也好,懂得也好,慈悲也 好。当成熟的号角左右奔突而来,当现实的寒霜上下求索而来,请学会自己安然无恙。

即使这个世界有时面目可憎,有时会让我们毛骨悚然,但我相信,我们都曾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过,不知道你,反正我愿意与这个世界一如既往地温柔相爱。

〔法国〕雨果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匆匆吃罢晚饭,我乘出租马车赶到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林阴大街14号。我按了门铃,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打开了,一个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何贵干?”女仆问,她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六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已撒手不管他了。今天早上六点,先生不能说话了。夫人派人找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做了临终涂油礼。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再也看不见东西。他过不了今夜。如果您愿意,先生,我去找德·舒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蜡烛刚刚照亮客厅富丽的陈设和挂在墙上的波布斯以及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大理石胸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伫立在昏暗中。一种尸体气味充满了屋子。

德·舒维尔先生走进客厅,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要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个走廊,登上铺着红地毯和摆满艺术品——瓷瓶、雕像、油画,搁着珐琅制品的餐具橱的楼梯。在穿过另一道走廊后,我看到一扇打开的门,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记叙巴尔扎克的死亡,写出了死亡的不可抗拒,也暗寓死亡并非巴尔扎克的终结。

B.文章多次写道女仆在哭泣,这从侧面说明巴尔扎克的病已回天无力,也说明巴尔扎克平时待下人友好,关怀备至。

C.巴尔扎克认为雨果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议员的头衔的行为不可理喻,他很迷恋权力,不满雨果蛊惑人心。

D.雨果捏紧巴尔扎克的手,是想通过这样的动作把他的感情传递给巴尔扎克,唤醒绝望心死的巴尔扎克,但没作用。

E.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死亡过程如果采用隐讳或艺术的笔法来写,将更能使巴尔扎克美好的形象永远存于世人心中。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E这只是一种假设,未必就能起到比本文更好的效果。C巴尔扎克热心政治,看重王室荣誉,但不能就此判定他迷恋权力,他也没有不满雨果蛊惑人心。D说巴尔扎克绝望心死是错误的,巴尔扎克很乐观)

(2)文章三次(划线处)写了巴尔扎克的胸像,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第一处“巨大”写出了巴尔扎克在艺术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处由人及物,在充满尸体气味的屋子里,大理石胸像也悲怆黯然,好似幽灵,渲染了死亡的气氛。第三处作者才将死和不朽作比较,心情从黯然走向激昂,视觉中的肖像也由昏暗变成闪光,死亡虽然不可抗拒,但巴尔扎克的'精神、作品是不朽的、永存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文中复活了巴尔扎克的形象,你觉得文中的巴尔扎克应是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到依据。(6分)

①乐观自信,热爱生活:“我”去看望他时,他充满希望;他把那些破房子用家具布置得富丽堂皇,使之变成一幢迷人的小小公馆。②热爱艺术,待人热情:房子里挂满了艺术品,并请“我”欣赏。③关心政治,看重王室荣誉:与“我”争论政治问题,认为我不该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

(4雨果追忆巴尔扎克,留下了一代巨匠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但追忆这样一位文学史的杰出人物,作者为什么要把文章的气氛渲染得那么恐怖、压抑甚至是恶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雨果忍着“难以忍受的气味”,“掀开毯子,捏住巴尔扎克的手”,这说明雨果和巴尔扎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好友进入弥留之际,雨果的心里十分地压抑和悲痛,故而在追忆时自然地将这种心情流露出来。雨果是巴尔扎克的挚友,不需要太多顾忌,而以平等的心态,冷静、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巴尔扎克的最后时光,这种实录是对好朋友最深切的怀念,也是作者对生与死作理性思考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