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塘的经典散文
- 作文大全
- 2024-05-24
- 130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八角塘的经典散文,本文共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角塘的经典散文
在我心中,八角塘有如一幅变换着四季色彩的莫内印象派油画,那层次、明暗、色彩的变化常常让我惊诧。
站在书房的阳台朝东,便可见这幅自然纯美的画面。画的右下角是L型错落重叠的红边屋顶,屋顶的人字型灰黑斜面是粗糙的水泥,偶尔有一两只鸽子或是远道而来的候鸟在此歇脚,成为近景的绝妙点缀。
画的左下角是池塘边肆意生长的灌木和杂草,还单单只长了一棵向画中间伸展、稀疏作态未经修剪的无名树,我想它前生定是位多才多艺的独舞仕女,才有这如此婀娜的身段和韵味吧。在这位舞者身后大片的便是图画正中八角塘一半清亮的柔波和另一半绿涔涔的水葫芦,它们随着季节和风的心愿在变换着方位、大小和色彩,倒是分界线十分诗意清晰,如画家不经意的一笔,总有些意境在。
另有一群不知名的'细小浮萍也来充当分界的和事佬,宽窄不一地紧依在两者之间,淡淡的浅绿竟为画面增添了色彩的过渡和层次!再远一些便是池塘对面长得身材矮胖常年都绿油油的桂树和树下临时搭建的矮屋,在薄雾的早晨偶尔听到屋前的鸡犬声,如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画的上半部是四五层高的部队房屋和好似挺着胸为池塘站岗的伏波山。在某个天未亮透的清晨或淡紫色云彩的黄昏,我常对着这幅天然的油画惊讶不已:原来世间的极美就在我的身边!
八角塘是有灵性的。这似乎被人们遗忘的一池水,无论人们如何对待她,都遮掩不了她的光彩。周边高楼的围困、污水的泼洒、垃圾的侵蚀她都默默承受,耐心地沉淀,把苦痛深埋在心里,却把柔美、光亮、坚强、向上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我!所以我总希望能用爱和欢喜面对她。在忧愁的日子里,我会把落地窗帘拉严了,让脆弱的心不再给她负担,等修补好自己,再慢慢走到阳台和她轻声诉说生命的欢乐和希望。
然而当我无奈地关上那扇生活了的门,蜗居在这高楼林立,清晨只能见到一小片天空的小屋时,想起已离我远去的八角塘的浮萍和晨雾中的矮屋、树影、鸡犬,常会生出无端的惆怅来。可今早,当我醒来望着窗外的那一小片天空,想起八角塘的坚忍和有容,忽地有些释然了:这同样高远的天空何尝不是我的另一片蓝天呢!
再见了,八角塘,你是我心底的良伴和慰藉。
碧玉塘散文
都说休闲在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玩,其实不然,只要想去,就在灌阳县城不远处的碧玉塘是一个优选好玩的地方。你寻一个稍微凉快的天气,上午带上家人亲朋好友,特别是孩子们。从县城往南循着水泥路一直往前走,一路的绿色山岗映入眼帘,渐渐往身后返,大约行走在4公里处就到了毛竹山式碧玉塘了,一片美景出现就在眼前。
这里你找到优佳位置坐下,江石成了天然的石凳,圆的、椭圆的'平的形状大小不一,座落在灰黄江沙上,色彩白、黄、紫、青象是一块块玉摆在那,几棵高大的松树枝叶茂盛,围绕在碧玉塘周围,恰似是一把遮阳伞,那一溪泉水清澈无比,水深处呈现碧绿色,宛如一块块完美无瑕温润碧玉,在微弱的阳光照射下,水面反射出碧玉般油润蜡色的光,耀眼,熬是好看。风助波浪,一波一波的浪花冲击着石块,就像军中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
这里成了人们的乐园,可容纳上百人,小孩大人可在水里嬉戏,江沙上面,可舒舒服服躺仰休息一片刻,看书写生拍照的好休闲处所。沙上留下一串串深浅的脚印,塘边可烧烤,边玩边洗菜、烧火、串肉、烤肉,一片繁忙欢乐景象。
玩到太阳渐渐西斜,山中的小鸟还时不时传来一声声悦耳的鸣叫,心中不免感想起来
两岸松林作屏风,式奇石碧水流。
烧烤熏香飘四方,欢声笑语绕青山。
屋后那片八角林散文
家,在十万大山脚下,左是小山,右也是小山,小山上长着墨绿的肉桂林,前有一条小河悠悠而过。那爬满青苔的老屋,便在这“凹”形的山窝里,被绿紧紧的包裹着。
村子左边,有一块巨石,状似猛虎扑食,祖先给村子起了个不雅的名字---老虎石村。以前,老虎石村以隔河断路穷难而称著,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老虎石人住山窝,走出门口就爬坡;人穷田少屋破烂,道路不通又隔河。有女嫁谁都可以,千万别嫁老虎哥。”听着,心实在酸涩,但细想,确是老虎石村过去的真实写照。但是,在那“一只母鸡辞旧岁,半斤烧酒过新年”的年代,天天除了斗资批修以外,实在无能为力。
可是,祖先父辈们住山靠山吃山的思想从未改变。屋后那片茂密的八角林可以作证。有的大得两个人牵手才能抱过,丰产期,能结下五六百斤的八角,两三个人上去采摘,一两天还摘不完。据说,这是父亲的爷爷种植的了,少说也有一百多年。当然,大部分是汤盘或水桶般大的中年木,那是父辈们的功劳。听父亲说,解放前,爷爷曾用16匹马驮着大红八角到集市上卖,买回猪肉、粮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很是风光。我不得而知,只是恭听。而小时候,父辈们挑着八角去古镇那良卖,我们尾随其后,看见他们挑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卖完八角后,我们能吃一碗2角钱的米粉,便又乐此不疲的颠着屁股跟着大人回家了。当然,卖八角所得的钱统统的要交公(生产队)。
由于我兄弟姐妹多,劳动力少,工分钱抵不上口粮谷,每年都要养一头猪卖来交口粮钱,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父亲除了背柴挑薯莨卖外,每年生产队采摘完八角后,就带着我到屋后那片八角林里捡八角,因为害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我们总是天刚蒙蒙亮就出发,蚊叮蜂蜇山蚂蟥咬那是常是,捡到八角也不敢光明正大拿回来,晒在那光秃秃的坟地里,因为,那是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一般人害怕有鬼都不敢到坟地,所以不易被人发现也没人偷。而我,害怕得夹着尾巴跟着父亲一起晒,待晒干后,晚上模黑偷偷的'背回来,如此提心吊胆的捡了一春又一春,晒了一年又一年,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苦度难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常常在梦中被那些光秃秃的坟墓,阴森森的夜晚,可怕的山蚂蟥和狐哀鸟悲声而惊醒。
责任山分到户后,那片八角林长得更加茂盛,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八角价格的上扬,让村民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也大大的提高了他们植树护林的积极性,很快脱贫致富。我的几个弟弟便是依靠这山这林这方水土,读上中学,读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
现在,桥建了,路修了,水电也通了,家家看上彩电,户户有了摩托,大部分建了洋房,好几户还买了小车。故乡变了,变成了现代新农村,就连村名也改为新村组。如今,又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老虎石村变了样,建桥修路起洋房;家电车辆样样有,有女嫁给新村郎。”
我想,这得感谢大山,感谢屋后那片八角林,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探寻狮子塘经典散文
刚调往上梧江工作没多久,就听说了一个关于“狮子塘”的传说,而且,颇有点神秘兮兮,不由自主地总想要弄它个明白,可总没能成行。终于,在一天下午,工作之余有了些闲暇,几个同事,决意地探幽寻古去。
当地一位老人曾告诉我,传说中的“狮子塘”,就在乡政府机关院子对面河的山顶上。虽说离得不远,但山太高且陡,满是荆棘,根本就没有路,真要爬上去的话,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说到这里,你也许会心生疑虑:塘者,有水之池也,居山脚者为多,怎么会在山顶上去呢?是啊,其实我感到好奇的原因之一也就在这里,她让我联想起自己游览过的新疆天山和吉林长白山两个“天池”来了。心想,莫不是这里也有个“天池”?而且,它为什么又被叫作狮子塘呢?还有,我好奇的另一个原因,则还是这个传说故事本身。
相传,在若干年前,上梧江村对面河的山里,住着户人家,常到附近的山山岭岭做农活。
某一天,男主人来到山顶上,奇怪地发现一个近十亩水面的池塘。但见波光粼粼,青山倒映;池塘四周鸟语花香,安然静谧;偶见一金鲤击水,煞是好看。他想,在这高耸入云的山嵿,何来的一泓碧波、水欢鱼跃呢?这无疑是一块宝地了,或许是七仙女偷偷下到凡间洗澡的地方吧。自家就在附近,果真如此的话,家居宝地,岂不是天助我也。于是,他在心里暗自盘算,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秘密告诉他人。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上钓竿和桶子,来到塘边钓起鱼来。不一会儿,还真的钓了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鲤鱼。从那以后,每天如此,一家人,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从早到晚笑得合不拢嘴。但是也怪,无论怎样,每天只能钓上一条鱼来。
一天晚上,他和老婆躺在床上打起了商量,说,假若每天能钓上10条或者更多的鱼,拿到集市上去卖,就再用不着那么辛辛苦苦地砍山种树、挖土种姜了。他老婆马上附和着说,你不晓得去撒鱼网的呀?咦?是的啊。老婆的提醒,让他觉查到自己好蠢:如此简单的办法,其实自己早就应该想到了的。倘若一开始就这样,还不早发财了。
想着想着,两口子一夜都没睡着。天刚亮,他就下山到上梧江集市上买回来一张大鱼网,顾不上休息,又叫上老婆孩子挑起两担水桶去往山顶的塘里捕鱼去。可是,一家人兴冲冲而来,忙活了大半天,一无所获。他感到好不纳闷,平素日子里,大鱼小鱼跳个不停的,怎么今天连个鱼影子都看不到了呢?轻轻松松卖鱼赚钱的梦想,惹得他心里痒痒的。这个梦想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被打破。他想,何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找个地方开一口子,将水放干,把鱼都捞出来呢?
他还真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要老婆孩子回家把锄头镐子畚箕拿来,一家人使着劲挖了起来。据说,他们起早贪黑地挖了四四一十六天,塘才被挖开一个口子,放了三天三夜又三个时辰,又才把塘里的水放干。可是,塘干见底后,还是没有看到一条鱼的影子。当晚,他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地想了半夜,也没想个明白,只一个劲地嘀咕着一句话:真是活见鬼了,原来钓也钓不完的鱼都到哪里去了呢?想着想着,他进入了梦乡。在梦境里,一个长着花白胡子的老者,拂着手里的拂尘来到他身边,对他说:人是不可太贪心的,不知道满足的人,到头来终将一无所获。
一觉醒来,回想起梦中的经历,他好不后悔。可是,凡事都要等到事后才晓得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往后的某一天,到一朋友家喝酒,喝得半醉的时候,他借着酒兴把这件事讲了出来。再往后,大家都知道了这事。从此,十里八乡的人每每说到谁谁贪心不足的时候,都要拿这件事来打比方,讥笑他。笑过之后,还会煞有介事地补上一句所谓的古话,叫做“阎王赐你半筒米,讨遍天下不满升”。据说,他的后人为此被笑得抬不起头来,也不知哪一年,举家搬迁到一个谁也哓不得的地方居住去了。
就是带着对这个传说的好奇,我才想着要去探个究竟的。
我们一行五人,换了衣裤、鞋子等行装,各自带上一壶清凉清凉的苦茶,当然还有不能不带的数码相机和砍山刀,先是划船过河,接着就翻山爬岭。开始的时侯,大家还兴头十足,一边走一边猜测着“狮子塘”的来历。特别是“狮子塘”里的鲤鱼,有说是当年舜帝南巡路过时,出于为世人造福,而将脚上的草鞋丢在塘里飘来飘去变成的。大家对民间这神话般的说法,认为虽不足信,但又觉得它毕竟寄托了某种情感,也算入情入理吧。如此这般,一段时间过去了,尚未爬多远,就渐渐觉得有些体力不支,踹气不停。尤其是同行的两位美女妹妹,当初爽快地参与进来,也许,她们以为只是如平常到半坡上或者溪沟边采采野果野菜一般而已,没想到还真要爬那么高的山,慢慢地,全然没有出门时的那股劲头子了。但是,又谁也不甘示弱,后悔的话终究不好说出口来。大家就这样憋着劲,强撑着一路往上爬。
好不容易爬到了半山腰上,实在是走不动了的时候,有人提议稍事休息。我虽然当心有人一屁股坐下去,会轻易不想再爬起来,便想鼓动大家一鼓作气达到目的地。但是,回头看看落在后面的两位美女期待的目光,顿生惜香吝玉之心,不得不随了大家的意愿。停下来休息的地方,正是半山腰上少有的一块平地,视野开阔。站在这里往回望去,只见潇水河畔、青山绿水间的上梧江小镇,镶嵌在一片绿海之中;依山而建的房屋,一层又一层,接踵比邻,犹如重庆山城的一个缩影;渐渐富裕起来的.乡民们新建的一座座砖瓦楼房,与瑶家古老的木板吊脚楼相伴在一起,亦是一种和谐美丽的风景。
小憩了一会儿,眼看还没有人愿意起身的意思,我便不停地催着大伙该开步走了。几个帅哥靓妹虽有些不情愿,无奈也只好相随。又爬了好半天,眼看着无路可走了,还是没有半点“狮子塘”的影子,心里起了疑:莫不是迷了方向走错路了?正在犹豫间,生怕被荆棘划破漂亮脸蛋的美女们赶紧表明态度,嚷着立马打道回府算了。我让他们在原地再休息一会,独自拿上砍山刀在四周又寻找了大半天,依然毫无结果。虽不心甘,也只好作罢。
返回的路上,见我满脸都是无果而归的遗憾,他们笑着安慰说,就权当是有美女相伴春游了一次吧。唉,也只能如此了。看来,这探寻“狮子塘”的愿望,只有另寻机会邀识路的向导带领前往了。
有趣的是,在那次过后不久的清明节期间,乡民们扫墓祭祖时不慎引发山火,我们一干人不顾一切地爬上山顶去打“野火”,来到了传说中的狮子塘所在的地方,终于得以一睹她的真容,发现这果真是个高山“天池”,四周风景优美,只不过干枯见底,没水更不见鱼。同事们打火忙得既累又饿,喉咙里干得直冒火,心想,若塘里有得一池清水,洗把脸喝口水,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呀。我笑着安慰大家说,要怪就怪那想学蛇吞象、贪心不足的挖塘人,引得大伙一阵哄笑。下山的路上,大家都在打趣互掐,讥笑谁谁贪心不足,说些诸如“老婆本是贤妻良母却还羡慕姨妹子貌美如花”之类的玩笑话,苦和累瞬间忘得烟消云散。
狮子塘,终归我是见到了。她自然不及天山和长白山天池之大美,但关于她的传说所寓含的哲理,却是值得细细玩味的。至于说,它究竟为什么又被叫作狮子塘,我依然没找到答案。
在塘下散文
第一次坐动车,其实也没那种恐怖的感觉,动车的速度虽然快,但很平稳,车厢里也很干净,没有让你有不舒适感。
在动车里还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这个车厢可以坐六个人,中途下车之后,还有两个空位,在某一站停车之后,突然进来三个人,对面的那个乘客躺着睡觉,被他们三人叫醒,以为是他占了他们的座位,其实,这个人和我们一起都在上海乘车。
他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他们叫他拿出票,一看,怎么都是相同的座位和车次?我们都在莫名其妙的时候,还好Erdogan比较细心和聪明,他拿过票一看,告诉他们票买错了,是明天的,这回这三个人开始道歉,并相互埋怨,不过他们也奇怪,明明买今天的票,服务员怎么就弄错了?还给他们检了票进来?正当争得热闹的时候,另外两个人进来了,他们马上知趣地离开,我们的车厢终于再次回归宁静。
晚上九点多坐动车到达瑞安。Erdogan的朋友开车来接我们去塘下,这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小镇,在温州很有名气,据说家家户户都在经营,都有各自的生意。晚上经过这个小镇,走过一片片的稻田,没有那种灯火通明的辉煌,反而感觉一种别样的悲凉,就像很多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一样。
Erdogan和Nihat大部分时间都要去工厂,我在酒店里看电视,写日记,看书,听音乐,时间也还是过得很快。晚上吃饭时间,他们回来了。还让我见到了小艳,一个来自四川宜宾的美丽女孩,虽然只有21岁,但比较成熟懂事,或许是因为在外漂泊的原因,她的身上有种和当地女孩子不一样的韵味,或许这才是真正吸引Erdogan的原因。
第一次见面,我和她就谈得非常愉快,聊各种各样的话题,她所不懂的各种疑惑,我都一一为她解答,特别是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她觉得自己的英语不是很好,怕有所不便,其实,对于不是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英语对他们也是一种挑战,反正只管表达,也不必担心犯什么语法错误,即使有时只说出一个单词,相互也能明白其间的意思。
有一次她不出来吃饭,Erdogan和Nihat就只会催促我把她请出来,我肚子饿得不行,他们也装作不知道,反正Erdogan爱吃零食,他可以随时充饥,还一直调侃自己的肚子太大,要是肚子小点就更能吸引女孩子了。
Erdogan听小艳的话,Nihat听Erdogan的,没人听我的,我只能听他们的安排,和小艳第一次见面就有相知的感觉,熟悉了之后,更是可以无所顾忌地聊天,有时用QQ相互关怀一下,有时是一起吃饭,我们就只管我们两个吃,只顾我们两个说话,反正他们说他们的,我们谈我们的,有时他们会被我们的笑声吸引,忙问,我们都谈了些什么?那么开心?有时心情好会给他们解释一番,有时也懒得理睬他们。
小艳是个懂礼貌也重情义的女孩子,她一定要请我们吃海鲜火锅,还说吃了别人的,不想欠人情,饭后Erdogan和她抢着付钱,因为老板娘是小艳的老乡,自然是她抢赢了,可Erdogan说他很生气,他不喜欢女孩子买单,这个平时很抠门的人,在小艳面前倒还是挺大方的,还有点出乎意料。
有时也想不通Erdogan脑子里想些什么,小艳不出来吃饭,他拼命叫,人家出来了,他又老是玩他的新手机,不是电话不停,就是拍照,反正,他有的是事情做。只有Nihat无所事事,有时到隔壁的座位抽烟,有时呆呆地看我们,一看就没Erdogan精明,属于特老实的类型,不过能给人安全感。
吃完饭,Erdogan想要理发,还告诉小艳,一定得请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为他理发,他担心男士是同性恋,不愿意男生接触他的头发。
我们就在小镇四处溜达,小艳所能想起有理发的地方都走遍了,很难找到女理发师。
最后来到一家装修不错的铺面,楼上楼下贴满了海报,楼上也有人在理发,我们把Erdogan的要求对他们讲了,他们说那就只能请老板娘出面,这是店里唯一的女理发师,而且不算年轻漂亮,一个男士甚至直说,其实男理发师比女理发师理得好,现在的店面基本都是男理发师。我把理发师的`建议向Nihat说了一遍,让他建议Erdogan接受男理发师。他们两个叽里咕噜一阵,Erdogan欣然接受,去洗了头,开始正式理发,理发师叫我把Erdogan的要求说了,他就开始了他的操作,最后,Erdogan非常满意,发型还不错,开心的是价钱也从老板娘理的60元降为40元,Erdogan还客气地递给了理发师10元小费,理发师拒绝了,看得出中国人的淳朴,还没有接受小费的习惯。
因为第二天小艳要去宁波开会,我们再次决定一起吃饭道别,饭后,她带我去买机票,让我少走了不少冤枉路,在陌生的地方有朋友的感觉真好。
在塘下的几天,因为有了小艳的陪伴,塘下的天空都有一种别样的蔚蓝,许多无法倾诉的秘密,可以在她面前轻易流露。塘下也成了一个让我留恋的地方。有可以讲汉语的惬意,有友情,有甜蜜,有温暖。
小艳走了,我只好一个人出去吃饭,孤零零的感觉。
好怀念她美丽灿烂的笑脸,单纯而真诚。
而下次再见,又该是什么时候?
练塘古镇散文
上海的练塘也是水乡古镇,但给人的感受却与朱家角不同。朱家角以商铺林立的繁华古市街,高墙窄巷的幽静古宅区,充分体现出它古代市镇的特征。练塘镇沿市河两边石板街上的老房子,既不像某些江南古镇现在商铺遍地开花,也没有重门深锁,居民完全保持着一种自管自生活的原生态,不“作秀”,也还没有染上浓重的商业气。如果不是亲自到那里,真的很难想象热闹繁华的上海居然有这么个安静的小镇。
中国的古镇众多,练塘实在也算不上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如果说有什么是独一无二,那就是“陈云故里”的头衔。练塘说起来也算是红色小镇,曾经这里也衍生出许多壮烈的革命故事,而陈云,这位低调的中央领导人就出生在这里。
古镇区在镇中市河两侧,隔河相望的两条石板路,一条叫上塘街,一条叫下塘街。经过近年整治,修复了条石驳岸2638米,各式水桥、河埠平台69处,明清建筑1.8万平方米。在市河边徜徉,两岸是整齐的石驳岸、水码头、整洁的石板路、公共厕所,老树成行,绿荫浓密,时有花坛吐芳,延绵千米。上下塘老街的建筑凸现出清末民初江南集镇民居的特点。
上塘街大概是从前的商业街,现在还留有几家米行、酱园、竹木行、南货店、烟杂店。练塘盛产薄稻米、茭白、青虾、鱼蟹,从街上的建筑式样和早前商铺的痕迹来看,从前应是很热闹的交易和货运中心。上塘街的建筑基本是两层楼,没有院子,临街花格长窗,推门就进屋,很像那种前店后宅的老式商铺作坊格局。街中段有座三角形过街骑楼,楼下一侧是杂货店,一侧是家书印社。一座原先的酱园贴水而筑,从河对岸能看到墙上大大的“酱”字和运货的私家码头,二楼那个带木栏杆的大晒台,既是堆栈,又是纳凉观水景的好地方。仅有的两座当街有院子的老屋在街两头,西头那座石库门老式酱园已成了民居,街东头那座旧院,拱形门券上“青浦第二警察分局”几个字仍很醒目,足以证明几十年前练塘曾是青浦重镇。
下塘街基本是三合、四合院宅,圆头山墙,粉壁黛瓦,临街的窗户都开得很小。从偶尔半开的院门望进去,窄而进深。推开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颜安学校的院门,回廊、照壁、小园,仍然保留了早年书院的格局。校园旁边还有座建于清代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修葺一新的陈云故居和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也在下塘街。这些历史人文建筑,使下塘街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两街的居民习惯明显不同。下塘街较为封闭,难得见到居民当街而立。而上塘街上,三三两两的阿婆坐在屋前树阴下,手里做着针线活随口闲聊,全不理会偶尔经过的游客,即便是拎着马桶上公厕的妇女,遇到游客也只是笑笑。傍晚时分,临街长窗飘出电台里的`苏州评弹声、家长里短的本地话音和炒菜的香气,散落河面,洋溢着浓浓的“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生活情趣。
练塘镇已有上千年历史,老辈人还记得原先叫章练塘,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还在河荡操练过水军。古镇区时时可见古迹。横跨市河的桥梁中,有6座元、明、清古石桥。建于1343年的顺德桥,桥面、桥栏均用花岗岩长条石架成,全桥三跨22级,是具有元代特色的柱式石桥。镇西南的西林古杏村为旧时练塘八景之一“圆通朝爽”遗址。
练塘镇区还有汾湖、叶厍荡、钱盛荡,东临泖河与松江天马山等云间九峰相望,形成三泖行帆、九峰列翠的绮丽景色。练塘的5000亩人造森林和佘山的1万亩人造森林建成后将连成一片。晴日碧空登上镇中的古泖塔,上海郊野惟一的自然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从市河中寂寞的竹篷木船来看,练塘不是没有开发古镇区旅游景点的设想,只因知者甚少。青浦区还有一处原为上海“桥乡”的古镇金泽,至今尚存宋、元、明、清四朝8座古石桥,其中的普济桥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虽然距朱家角、大观园只一箭之遥,也同样因为缺少知名度而游客寥寥。
荷花塘优美散文
记得小时候在村边有一处荷花塘,一到夏天湛清碧绿的荷叶铺满了水面,一朵朵荷花也甚是娇艳。引得小伙伴们总想摘一两朵荷花,就是掐一两支荷叶也好呀,这其中也包括我。可是谁也不敢,都怕被老支书撞见,那可不得了的,老支书很厉害的。曾抓住过在池塘里摸鱼的,受到过处罚。记得当时在池塘边还抓到一个偷树的,后来那偷树的因此被判了刑,还被游了街,当时游街的还有其他人,站在法院为他们准备的大卡车上,脖子上都挂了大牌子曾经路过了那片荷花塘,我们还去看热闹了的,只知道那大牌子上面写的是所犯罪名及姓名,当时有的字我还不认识。
有时去河里洗澡路过那里,也曾有过大一点的伙伴偷偷摘取过荷叶并顶在头上,在河里玩耍还真有点雁翎队的.感觉,我们曾羡慕的不得了,最终也没有去摘荷花或是荷叶。
荷花不仅好看更体现出出污泥不染的本质,那时读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还有些懵懂,直至后来才知道朱老先生是以荷花喻示自身的清高,圣洁,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像莲藕一样虽深埋污泥却有气有节。朱老先生曾不为两斗米而折腰,这是何等的气节,何等的骨气?何等的爱国精神?作为一介书生能做到的也就是这无声的抗争了。那个时代虽已久远但朱老先生的爱国志向却时常激励着我们。
在一阵雷阵雨过后,此时池塘里的显得水多了些,这池塘不仅仅是长满了莲藕,里面养着鱼,却也是村庄的储水池,雨季到来的时候村里的雨水都会排到那里。雨后的池塘边空气显的异常清新,天际上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荷花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越发娇艳美丽。青蛙也一个劲地叫,有青蛙还爬在了荷叶上面。一些水珠在荷叶上如珍珠般滚来滚去,在那未绽放的花蕾上时不时有蜻蜓落在上面小憩,绽放的荷花洁白如玉,透着特有的清香,有时还会出现一两只水鸟从头顶上飞过,可是当时没有画笔和相机,留存这美丽的瞬间,即使有画笔我也画不出这美景的。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并对荷花进行过吟咏,从放牛娃王冕画荷花到李清照的误入荷花深处,再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无不字字珠玑,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虽然我不会画荷花,但我却想写一写那荷花塘,记得在上小学时写作文也曾写过这荷花塘,如今已不知所云了。虽然比起前人来我所写的字就成糟粕之言了,但却阻止不了喜欢荷花,喜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质,喜欢荷花冰清玉洁的本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荷花塘不见了,现如今在那里的是鳞次栉比的楼,在那里出现的是许多商家,那里已成了商业区。可是一到雨季的时候,村里的雨水再也无处及时排放,积水都汪在了街道上,人们都抱怨着这道路没法走了。
我怀念故乡的那片荷花塘,怀念那逝去的童年,怀念那童年的荷花塘,更怀念那湛蓝的天空。
起菱塘散文
到了重阳节,深秋天冷了,河里养的菱角秧子开始腐烂沉入水底。何谓起菱塘?也许已鲜为人知了。所谓起菱塘,就是在霜降以后,在菱塘围网捕鱼。无论是大小河浜,只要养菱角,水面上有植物生长就有昆虫寄生,昆虫是上好的鱼食,河里养菱给鱼儿带来了丰富的食料,而且鱼儿也爱食菱花,所以菱塘自然就成了鱼的乐园。秋末虽然菱秧败烂了,但菱塘里充足的食料仍让鱼儿们赖着不走,因此起菱塘成了河里养菱后的额外所得。
童年的记忆里,有一年霜降过后,小脚外婆拄着拐棍来我家送信,说是村上某日要起菱塘,让母亲带我们去外婆家作客,顺便看看起菱塘的热闹场面,母亲欣然答应。去的那天,我们都穿上了新衣,当我们迫不及待赶到外婆家时,她老人家早在门口张望等待了。
吃过午饭,外婆带着我们赶到村后洋溪河边的菱塘时,岸上等看热闹的`人早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外婆找到舅舅,让他把我们安排在最靠前,起菱塘的热闹场面于是看得一清二楚。只见三张大围网已将菱塘团团围住。在菱塘的中心区域停着几条小船。
收网开始先收中心一网,小船上的人忙得不亦乐乎,网从两头开始收,两只船上的人各拉网的一头。网越拉越紧,范围越缩越小,网中受惊的鱼儿们开始乱窜。鲢鱼跳得最欢,即使落进船仓也不怎么讨人喜欢;白鱼一蹿三尺高,人见人爱。突然一条大白鱼跳到船仓里,被船上的人一把逮住,定睛细看那人正是小舅,我们在岸上为其拍手叫好。
中心一网收起,人们用海斗一个劲地捞鱼,捕获的鱼鲜装了满满两船仓,满载的小船赶紧靠岸,接应人将鱼儿一筐筐抬走。上前一看,鱼的品种真不少,有鲢鱼、鲤鱼、鲫鱼、鳊鱼、白鱼还有青鱼草鱼等,鱼儿们不甘心就擒,还在拼命地挣扎蹦跳着,望着鱼儿,人们心花怒放。
紧接着起中间一网,这一网比第一网范围大,收网时也较费事,除拉网头的两船外,其余船员必须在中间密切配合,这一网收起,网中的鱼儿比第一网多得多。最大的外围一网,是起菱塘的关键一网,鱼多鱼少就看这最后一网了。此网起水时间比上两网都要长,看热闹的人们憋息静气地耐心等待着。大网终于徐徐起水,这第三网的收获果然不负众望,不仅鱼的数量多,而且鱼的个头也大,村上人真是乐翻了天。
当人们抬着一筐筐鲜鱼回村时,全村像过节一般热闹非凡,大家奔走相告,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接着开始分鱼,先称好鱼的总重量,再按鱼的品种大小分好类搭配好,根据每户劳动力的多少,分得相应的鱼。外婆无论如何让我们吃了晚饭再走,母亲婉言谢过外婆,外婆拿来一只竹篮,拾了半篮鱼再加上一条大白鱼,我们也就毫不客气地拎起鱼篮,欢喜地与外婆道别。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