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自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 文档
- 2024-06-15
- 113热度
- 0评论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巴金自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本文共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巴金自传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至(4)题。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选自《巴金自传个人自传》,有删改)
(1)下列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笔纸。
B.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
(2)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内涵。(6分)
(3)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在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6分)
(4)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己,也确实起了救人救世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 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1)选C得3分,选 A得两分,选E得1分
解析:A.说巴金言不由衷不妥;C.巴金喜欢读小说 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E.非常大程度太深。
(2)作者所说的思想和情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束缚人们思想与戕害人们心灵的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极端憎恶;二是寻找到拯救自己、拯救亲人、拯救世界的急切心情与真实情感。
(3)主要运用了对比与烘托的手法。(2分)①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增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2分)②以冷清、寂静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③用巴黎援助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自己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②③答出任何一点得2分)
(4)示例一: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巴金走出富裕的家庭,走上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清醒、不断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在救自己的过程中,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自己的毒害和压迫。
示例二: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行为。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找自身的革新。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
巴金自传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甲)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乙)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选自《小狗包弟》)
②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会了说真话。
(巴金《“豪言壮语”》)
③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
(巴金《病中集·后记》)
1.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在自传中,巴金不善于讲话,思想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笔纸。他为了学习,从小就喜欢读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B.自传中,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叶圣陶慧眼识才,使小说《灭亡》终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D.自传第⑥段文字写了作者述说写作熄灭了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消除了块垒,获得了心灵的拯救。
2.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两段文字。(4分)
(甲)《巴金自传》:
(乙)《小狗包弟》:
3.结合自传和相关链接,你觉得巴金是怎样的人?(5分)
答案:
1.(3分) B(A.说“他为了学习,从小就喜欢读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不妥; C项错在 “ 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不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概括错误,第⑥段是说自己找到了一条救人、救世、救自己的出路——写作。)
2.(4分)
①运用对比与烘托的手法。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增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以冷清、寂静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
②运用联想(虚写),回忆自己、妻子与小狗嬉戏的场面,表现对妻子和小狗的怀念的痛苦心情。
(每小题2分)
3.(5分)
①正直善良。同情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情_中小狗包弟似的人们的不幸遭遇。②勇于担当,不断反省。自觉担当起拯救自我和社会的责任,不断反思时代的悲哀,无情的解剖自己,解剖当时的社会。 ③热爱祖国和人民。旅居国外的战争年代,深深思念处于战火中的祖国和人民;_期间,对遭受不幸的人民充满悲悯之情。④内心孤寂痛苦,善于自我抚慰。旅居国外,内心孤寂痛苦,就用读书和写作来解轻苦痛;_结束,内心时时备受煎熬,就用用文章来怀念包弟,向它表示歉意。(每点1分,答全面得5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做阅读理解的步骤
1.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于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这个脉络要搞清楚,否则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点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4.根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段落寻找答案,让自己的题目做正确。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局限于阅读练习题,应该在平日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6.对于阅读要怀着自己兴趣,不断的思索,读出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水平。
语文知识点概括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背影》选段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朱自清《背影》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请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父亲的“踌躇”和“嘱咐”,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我那时”的“聪明”,这里的“聪明”是什么意思?这样写又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父亲送“我”上火车。
2.目的是表现父亲爱子情深,对儿子放心不下。
3.这两个“聪明”其实就是“糊涂”的意思。表明作者后悔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4.(言之有理即可)例一:会。因为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自己年轻气盛,受不了父亲的唠叨,看不惯大人总是把我们当小孩看待。 例二:不会。读了这篇文章后,对父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
现代文阅读理解选段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5.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可称作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C(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6.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C(A“都是”说法错。原文是“其中,不乏添枝加叶……”。B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这种说法不合原文。D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错。详见第一段)
台阶选段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台阶》选段,完成13—15题。(10分)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3.文章第一段“我们家的台阶低”包含什么深刻含义?这一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
14.父亲为什么要“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分)
15.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3.(4分)指我们家的社会地位低。表现父亲因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形成了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为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了一生埋下伏
笔。
14.(3分)父亲花大力气做这些工作,首先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其次,台阶是地位的标志,父亲看到别人家有高高的台阶,他很羡慕,他希望能够有更高的台阶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15.(3分) “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穿破的草鞋之多,从侧面烘托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与不易。
故宫博物馆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为“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看,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兼用了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礼堂的规模和灯饰 ②先总分 ③规模大,设计巧
2.答:不能改,如改,则与本选段的说明顺序不相符。
3. 列数字、打比方
4.描写
背影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4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请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3、选段最后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很恰当,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背影”这个标题别具匠心,如果把它改为“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你觉得怎么样?
参考答案:
1、动作(或细节)描写。 作用是: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关心。
2、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我”被深深的父爱感动得流泪了。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想到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于是眼泪又上来了。 (大意正确即可)
3、从结构上看,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了前文的第一次流泪。从内容上讲,写“我”与父亲分别时对他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突出了主题。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写背影表现父子之间深沉的爱 ,而背影又是本文的线索,所以,以它为标题,是很高明的。如果改为“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之类,就显得很平淡。 (大意正确即可)
春选段阅读理解及答案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画线句中的三个比喻句从不同的侧面依次写出了春雨 ____、_____和 ____的特点。
3、仔细揣摩下列句中加粗词,简析其表达效果。
(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模仿最后三句的句式,为“秋”写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温和 (2)时间
2、连绵闪烁 细密
3、(1)“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
(2)“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房屋拟人化,从侧面烘托出春雨的朦胧,乡村夜的静谧。
4、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三个比喻独立成段,构成排比句式,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的表现力。
5、示例: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秋天就像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洋溢丰收的喜悦;秋天就像是出海归来的渔船,满载人们的欣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