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
- 作文大全
- 2024-07-09
- 12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本文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我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我的观后感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百家讲坛观后感
2.2015观《百家讲坛》有感
3.2015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4.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最新】
5.百家讲坛《天地人之道》观后感
6.两会观后感
7.魅力国学精彩青春观后感
8.山东少儿经典诵读观后感600字
9.于丹《天地人之道》观后感
10.弟子规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1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2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4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5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
我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我的观后感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600字2
我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我的感受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读后启发了很多道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600字3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600字4
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资料,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资料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600字5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600字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2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3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4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5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
《百家讲坛》(红版)以正说历史为主,强调探究历史真相。同时,还将涉及地理、天文、文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在,我们将诚邀名家、专家,加大原创、首发;推出重量级人物,打造历史经典;更系统、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权威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文学性和生活化并存,使刊物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百家讲坛》(蓝版)走出“正说”历史局限、弘扬深度悦读、纵论社会生活。在“尊重历史,兼顾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写作方式有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无论是资料的运用、观点的得出,还是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种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等方面,均采用“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现原则,从而形成“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百家讲坛》被人们所喜爱.它已不再是一书了,它深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之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介绍详细,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会介绍人物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易中天三国之庭审诸葛亮中开篇说:这是一场谋杀的指控,事情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鼎立时期,涉案双方名声显赫,涉案一方的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关羽之死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也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开篇给人留一线悬疑,吸引读者的目光.随后,借着一些文学记载,抽丝拨线,否定了这一荒谬的说法.有一位学者说:“诸葛亮胸怀天下,而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周思源教授说:“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文章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三个好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问他“你将来干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这位学者就说诸葛亮难以启齿.在刘备称帝后,关张的地位就高于诸葛亮。
因此,对一心想要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在刘备身边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碍.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怀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普遍性的,为国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于要做皇帝,也不等于要做宰相.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乐毅.两位都是良相主帅,是国君的主要辅臣.主要是辅佐国君,而不是要当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辅佐君王,成就霸业。”时人,莫许之.“有人觉得他说大话,怎能和管仲,乐毅相比.诸葛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笑而不谈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说”关键就在于`仕进可至'这四个字,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理想,并不是已经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个好友你们最多只能做到州和郡这样的官职,是他不便说有点贬低朋友,另外,荆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满足于,那么他也要等到镇守荆州的关羽,帮他打败东吴,他再收拾关羽,当时刘备他还未成大气候,还不过成为割锯一方的时侯,他总共只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他的占略地位超过益州,诸葛亮当时怎么除掉关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何况他没有这样的作案动机.诸葛亮真的想当惶帝,容易了,随时可以找个借口把无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军作战,刘备去世后诸阁亮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摔军南征。一个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离开他的老窝,最怕别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师时,把你搞掉,而诸葛亮多次带兵出征.他确实没有野心.后文,又以《诸葛亮受排挤吗》为辩题来解释阐述观点.诸葛亮借孙权杀关羽的可能性.时光的流逝,可以冲刷掉掩盖真相的迷雾,穿过历史的长河。
《百家讲坛》个人观后感600字1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个人观后感600字2
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资料,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资料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对;,对主讲者个人的非议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学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义者的不屑一顾,诚然,;就起资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用非此极彼,打倒一片的__思路去看问题,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的缺憾,毕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自然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标准去看它,;使很多人对历史,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术与知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它们不再是学者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阳春白雪的东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这样的夏里巴人所认同,所理解,所吸引,;在这两者间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浮躁,功利,物欲横行,到处是追名逐利而视文化知识如粪土的行尸走肉的社会中,一个节目能做到这点,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于主讲者个人的观点见解看法的对于错,是与非,我想就应尽量看到自己的偏见与感情情绪,将其与理性剥离开来,尽量客观的去看历史,去看他们讲的历史,不偏信,不盲从,持续怀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别,去分析,去触摸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自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理论观点去统领历史,每个人都因学识,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因此,越是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偏见才是就应去坚持去相信的,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则要同过自己超多的阅读比较推理等去把握,;这个节目从整体的角度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透过这些学者严肃,认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并介绍历史的记载,展现了知识的美丽,历史的事实以及对当今人心的启迪,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它呢
《百家讲坛》个人观后感600字3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个人观后感600字4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个人观后感600字5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个人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是个开放的节目。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温馨世界,真诚交流——观《百家讲坛》有感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就是在这种小事上却联系着更重要的问题——诚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 孩买苹果的故事。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男孩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
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而是一个诚信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礼诚信的心和华歆不想失信于人的神情。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一款著名的科教讲座式栏目,该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逐步发展至今,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
1.于丹的《庄子》有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2.两宋风云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一款著名的科教讲座式栏目,该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逐步发展至今,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
1.于丹的《庄子》有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2.两宋风云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想那宋徽宗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清明上河图》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张邦昌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宋高宗情何以堪?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
3.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4.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5.《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百家讲坛《天地人之道》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一边品三国的历史真实,一边回想三国演义,很有意义。
曹操三颁求贤令,不拘一格,不拘小节,知人善任,善于重用和信任人才。这在中国皇帝中是少有的,终于为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是有大功于国家和人民的。
至于道德,从秦始皇到慈禧、宣统,有哪个是道德好的,这主要是帝制这种制度造成的。如果用同一的'道德标准以及其于国于民的作为,将秦以来的皇帝分上中下三等。曹操大概可列上等之中级吧!秦始皇大概亦应不低于此等级。
曹操的案早就该翻了。
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计、借东风、义释曹操¨¨¨都是虚构的。是史无记载或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三国演义不朽的光辉,听讲不少人把这小说家言作必读的兵书。
凡口、隆中都在襄阳附近,刘备驻守凡口六七年,因此应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以后更有往来,这是有史记载的,刘当然知是奇才,但未到出山时机。到荆州将发生变故,当时刘备、孙权、曹操、孔明¨¨¨都应料到。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于是就有了三顾,这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其中一顾二顾是否见面,不知道。但即便见了面,有什么好谈?关键是诚意和专用。到第三顾出了“隆中对”,从此君臣相依。
诸葛亮初出山,只是刘备的私人顾问,並无具体职务,不知是否有史料证实。那时徐庶还未走,不过亮初出山,表现平平。既未料到曹操另率轻骑占襄阳,大概也未在襄阳留侦察。曹知刘已走,从襄阳亲率五千轻骑日行300里来追日行十余里的刘备和十几万扶老携幼的百姓。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与人为本”。坚持同行。途中刘派关羽率全部兵力万人先去江陵。如果能留下五千兵作断后或不让关去,都可打退曹操。但结果曹追到当阳,刘只能率数十骑逃走。这可能是初出山,无实战经验所致。到赤壁追曹时,又未派人守华容,让曹大笑而去。不过这些都无损诸葛亮光辉的一生。
三顾时刘备46岁。自桃园结义以来到赤壁大战,刘备这大半生都是寄人篱下,还看不到前途。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一次二次是容易的,都大半生在患难中,刘关张的真情,举世无双。因此当关羽被害,伐吴是必然的,到托孤,给桃园结义划上完整的句号。
易先生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並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因为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1)派一队侦察兵进城看看;(2)派神箭手把孔明射下城楼;(3)围而不打。何至于掉头就走呢?但兵贵神速,胜负往往在一线之间。既深知诸葛一生谨慎,自己又累败于他,一见有异常,先走为妙。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也许在退兵途中,想到上述三招,但也无必胜把握。比如派队侦察兵入城,此时从城墙上或城外突然乱箭射帅怎办?因此,不打无把握的仗,先全身而退是上策。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 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 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x。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 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 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 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夜晚,我坐在沙发上,面对着电视,明亮的月光照在窗帘后面。忽然一阵风吹来,仿佛,也想看看历史有多精彩,我想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历史是什么?难道历史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我打开电视看着《百家讲坛》,那是一个关于历史的电视节目,渐渐的,声音变淡,镜头被拉远,为我们介绍历史的傅小凡教授,在他的讲解下,我知道了,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的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呀,当时的蒙古、宁夏、朝鲜、四川不是叛乱就是入侵,可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都安然度过,原来这前十年里,他有张居正。
这时,我就想这张居正是什么人,他为朝廷干过什么好事呢?我带着疑惑,继续看了下去。
在教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张居正是三百年历史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我对他立刻刮目相看。他在当政的十年里,整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称谓实至名归的政治家。只见,教授讲的生动形象,手足并茂,让我更加了解了历史,对这个节目有更大的疑惑,带着我继续看下去。 “历史原来很精彩”,我大声喊道,声音消失在风中,我继续看着,接着就是一片寂静。随着,教授的声音,忽高忽低,我的心也被他揪着似的,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看,生怕自己漏了什么细节,总想把历史看透,后来我发现,历史中的人物都十分聪明,他们干过的事情,也都让我十分佩服,比如朱由检:他用智慧干过阉党,除掉了魏忠贤和客巴巴这几个朝中之害,还有许多人物:朱常洛,还有郑贵妃等人,他们都是大明王朝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人。 我听着教授一步一步的分析,有的人表面上是好人,可是却是坏人,客巴巴和魏忠贤就是如此,因为客巴巴是朱常洛的奶妈,所以可以住在宫中,可是魏忠贤和客巴巴一联手就把朝中许多重臣联合起来,变成了阉党,客巴巴和魏忠贤却在皇上面前拼命的讨好。
这时,我真为皇上捏一把汗,如果皇上相信了他们的话,客巴巴和魏忠贤的计谋就成功了,大明王朝就会腐败,不过皇上早就看出了阉党集团是朝庭要害,所以与阉党斗智斗勇,终于除掉了这朝中要害。每当看到皇上犯难的时候,当自己真正的底牌快要露馅的时候,我也十分紧张起来,虽然隔着一个屏幕,但是在教授的讲解下,我还是十分焦急,真想直接告诉皇帝,他们是坏人,赶紧除掉他们的欲望。我看着也总是一惊一乍的,历史让我也融入到了里面。
历史中有许多桥段是精彩的,看着皇帝与坏人们斗智斗勇,与李自成等人不断打战,就像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一样,与一开始所说的什么发黄的破书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原来很精彩!”的确,历史的确精彩,可惜的是,这个节目一天只能放一集,可是,历史迷的我也十分迫不及待,连忙从新华书店里面买了许多关于历史的书,想要看到更
多的历史人物背景,也很想知道那些主人公是怎样获得的成功。
历史真的很精彩!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你好!!!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