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学生读后感1000字
- 作文大全
- 2024-06-09
- 10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量》学生读后感1000字,本文共1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己亥年伊始,新阅读的两本好书,其中之一就是何帆老师所著作的《变量》。这本书作者用较为精简的篇幅为读者描述了自起未来30年中国社会的各种趋势,何帆以自己过往的学术知识和社会阅历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态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分析和趋势联想,从长河与大树到无人机,再到企业生态,菜市场和范家小学。以点带面,层层渗透。
首先,何帆告诉了我们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慢变量和小趋势。他提到感知历史,就要学会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这一点使得热爱历史知识的我深有感触。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轨迹的文明古国,历代中国人用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挥洒编写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壮阔蓝图。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所有民族后辈宝贵的进步财富。虽然现在的社会无论从体制还是生活水平,亦或是语言和服装,这些表面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社会形态都无一不表明了我们是一个新的社会,有着新的文明生活。但我个人依然认为中华民族的许多精神层面的精髓,那些沁在我们骨血当中的东西其实数千年来,所易不大。
每一代的历史都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依照当时的生产力和国家颁布的各项经济政策决定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与否,每一个年代也都有各自人民生活中所追求的时尚。看上去似乎都不尽相同,但依照何帆所阐述的感知历史,就要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民族无论是古还是今,会因为自幼受到的系统教育而逐渐形成这个国家整体普遍的民族性。这样的民族性会使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绝大部分人在逻辑思维上,在许多价值观念上直至到许多问题的取舍上都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无数个这样的小影响汇聚到一起或是一刻,那就如无数的溪流汇聚入江河,再由无数条江河东流入海一般,凝势而涌,由小变大。
并且,所有大的趋势在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效应前都是普遍不为人所重视的,那么在具备敏锐的观察趋势能力前首先需要夯实的就是自身的内部知识体系。人,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沉的独立思考能力才配的上自称具备观察趋势的能力,但这仅仅是一个前提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你的三观,对于社会知识的兴趣大小,对于人性研究悟性的高低也都会直接影响你最终的判断。说有标准但却没有具体的明文标准,说没有标准也不准确,因为一切的判断当中终归是会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之分。我们可以依赖的就是从小到大在好书当中汲取到的知识营养以及在生活当中运用所学到的不断试错,不断反思,不断纠正,不断坚持。一名老师,教授一门课程,用的是一本书,但最终教出的学生必定是形形色色的。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知识碰撞时学会求同存异,学会了解什么是基本的,什么是不可动摇的,除此之外的可视情况变通。
一本优秀的著作,我个人认为它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启迪,其本身的内容反倒在其次,不是说不重要,而是方法更重要。好似韩愈的《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当中,解惑我以为才是最难得的。我在《变量》一书中,找到的就是一种方法--慢中寻小。
翻开《变量》这本刚刚出版的书,不禁惊叹于身为一名经济学家的何帆具有的强大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何帆首先从如何观察齐鲁平原上的树入手,告诉我们窥见真相全貌的方法是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快变量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表象,也是我们唾手可得的快信息,而慢变量则是给中国经济带来助力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找到了慢变量,我们可以找到定力。找到了小趋势,我们才能看到信心。何帆为我们找到了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5个变量,分别是: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
大国博弈是何帆找到的第一个变量。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中美贸易摩擦引起了中国外部环境的恶化。那么中美关系能够修复吗?可以,作者认为是中美未来都会遇到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到来。”
技术赋能。首先,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家新技术初创公司的CEO,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技术研发?那可能是一个误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除了极少数突破性技术外,大部分技术的应用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把已经存在的技术用一种别人未曾想到的方式重新搭建起来。何帆因此详细的叙述了无人机在新疆的应用。事实上,一个“混搭”的技术需要通过选择-适应-改造,寻找应用场景从而适应市场环境。
在介绍新旧融合这个变量的时候,何帆用到了一个词:“老兵不死”,出自麦克阿瑟的著名演讲《老兵不死》。在演讲中,麦克阿瑟是怀着伤感的情绪来表达一个老兵的哀鸣,如同苍老掉队的孤雁,抑或如草原上垂垂老矣的孤狼。而在书的这一部分,变量之新旧融合则想表达:面对着兵强马壮,如狂风般袭来的互联网大军,“老兵”—海尔和一汽们并没有被打的丢盔弃甲,而是依靠传统制造业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流程管理优势和生产工艺优势,穿上了新的“军装”,展开了绝地反击。比如,海尔依靠创建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依旧屹立不倒,一汽红旗通过新的电动汽车重新杀进战场。
第四个变量-自下而上,何帆想表达的是在城市化中自下而上的力量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但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如今,一些信号,土地流拍、房企改名和城市收缩已经表明,这种短短二三十年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在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受到关注的城市就会发现,那里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正悄无声息的进行着。何帆用很长的篇幅描写了东莞的城市形态和在义乌打拼的林哥的故事。我看到了这两个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活力和生命力。
什么是重建社群?简单的说,就是将当代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人再绑在一起,通过社群来增强彼此的认同,重建信任和亲近关系,消除自私、偏见和戾气。可是,与其他几个变量比起来,为什么何帆会把重建社群作为年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呢?我的理解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起,有越来越多负面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民众的眼前。而越是在灰暗的背景下,重建社群的努力就显得越鲜亮。
这5个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就是整本书的核心所在。身处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趋势”,同时,坚持学习,毕竟,未来最成功的人一定是终身学习者。
一、海尔与张瑞敏
5月,看晓波老师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讲到张瑞敏的海尔改革,深受震撼的我写下这段读书笔记:
看到“在他那间有20排书架的办公室里,排列这几乎所有他收罗得到的管理学书籍”这句话时,我瞬间明白了我们之所以平凡的原因。一个人如果想不清楚未来该怎么走,最主要的原因是读的书不够、思考不深吧。张瑞敏看到了海尔科层管理的不可延续性,所以他把海尔彻底扁平化,化小单元管理,鼓励内部创业。看到张瑞敏和那位《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传奇作者郭士纳的对话,我感动得差点哭了,郭士纳在听张瑞敏介绍完海尔的转型后他说“你是我们这代人中最勇敢的一个人。”自己曾经敬仰的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时候他会不会有些丝丝欣喜,一如“一个春天早晨的敲门声”响起带来的自豪。
今天看何帆老师的《变量》,对郭士纳的那句话感慨更多。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组织,他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无边界管理的CEO。但他始终没能在通用电气内部推行开来,可见组织变革有多难。
张瑞敏认识到海尔的优势只有人,一边是8万多名员工,一边是1亿多名用户:发挥得好就是优势,发挥不好就是负担。人只有在发挥主动性的时候才能成为优势。所以,张瑞敏必须让每个员工都成为CEO,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张瑞敏说,要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张瑞敏在集团大会上又说,大家要忘掉海尔,才能成就生态。
二、为什么要关注小趋势
关注小趋势,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显著,大趋势不足以准确描述社会的多向度发展;第二,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很少出现泾渭分明的新旧交替,新的观念、新的现象往往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趋势发源的,这些小趋势原本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却能引起社会风尚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平台是大趋势,而自媒体就是小趋势。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发展的初期,更重要的是大趋势。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得变得更相似、更平等、更富裕,然后才能变得更加差异化。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三、独立思考
苏联解体堪称20世纪最大的政治事件,但几乎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家,哪怕是瞎蒙,预言过会发生这一幕。1987年,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出版了他的名著《大国的兴衰》。当时,他谈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最让他担心的却是美国的衰落。苏联解体,让全世界的国际政治学者集体失语。专家也有很大很大可能不对,所以还是需要独立思考。
何帆老师决定用30年每年写一本书,记录中国从到2049年这30年的变化,我将每年看完他写的这本书,并将记录下来,一直到30年,想想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看完的是第二本--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何帆老师的方法论是:从演化算法解读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什么是演化算法?从小趋势变成大趋势,背后的机制就是演化算法。中国的优势并不单纯是规模大,而是规模复杂。复杂中蕴含着突变,突变就是小趋势。那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小趋势,就会演化为未来的新物种。中国的成功,不在于出现天才人物,而在于有无数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这就是演化算法。
本书最让我揪心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扰着我们70、80后做父母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以成为军备竞赛,课外班、补习班,各种培训、各种作业,父母累、孩子更累!我们却好似别无选择,因为所有的父母都在这样,而所有的孩子也都在这样学习。我们想要的是孩子要考上985、211好的大学,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考上好的大学,孩子才能过上好的人生。我们都很努力,但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20多年寒窗苦读,一家人省吃俭用,每一天紧张焦虑,最终换来的只是三张纸:一张录取通知书、一张文凭和一张求职简历。我们很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一切,但是我们把教育搞砸了!教育改革需要许多的“试错”。
本书让我最惊奇的是原来90后、00后和我们的思想完全不一样。我们的驱动力是“平穷动力”,而他们是“嗨动力”。这章许多内容我是与儿子一起看一起讨论的,因为我需要向他证实是不是有“饭圈女孩”、“帝吧男生”、“嘻哈歌手”、“二次元网友”、“电竞玩家”……他一一给我解释,也知道“814大团结”,他也准备去发动网络攻击,为“阿中哥哥”撑腰的,可惜没有“梯子”,没去成。还告诉我他现在有“梯子”了,我问他怎么才能找到“梯子”,他让我去问百度。儿子天天在身边,竟然他的世界里我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本书给我教育最大的是苟且红利。苟且的反义词是有信仰的认真。能不能得到苟且红利,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有信仰的认真。你是不是真的相信这个时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自己?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的用户?通过这几年在《得到》里学习,扪心自问我是相信这个时代会越来越好的,哪怕暂时有点动荡,但终归向好。我也相信我自己通过努力也会变好的,同样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他们也在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他们也在变好。所以时间是我的朋友,时代会为我加持,长期主义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复利,有理由相信这波苟且红利我能得到。
本书最让我开心的是,20外部环境非常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大部分人都悲观的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在流失,而何帆老师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施展老师的调查研究,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对外迁移,而是对外扩张。这也说明中国的经济基本盘是向好的。虽然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全球化倒退,中国的跨国企业很少,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成本增加……但我们始终要对中国有信心,千难万难都走过来了,这点问题我们会很好解决和克服的。
本书还告诉了我,对于新技术革命我们现在相当于工业革命初期,相当于珍妮纺织机已经出现,但火车和汽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想到的所谓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VR技术……可能只是纺织机,真正的技术革命还没有到来。新技术革命到来的过程中,很多旧有体制一定会被摧毁。同时技术会带来巨变,但人性是不变的。曾经新奇古怪的东西,最终都会变得稀松平常。技术不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却会通过一次次的冲击,把我们带到另一条道路上去。
“未来以来,但我们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希望能够跟随何帆老师三十年的《变量》中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何帆老师《变量》是我年拿到的第一本书,也是我在21看完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知识点非常之多但是可读性极强,没有艰涩的感觉,而且经常能先体现出作者优秀的文字驾驭能力,一口气读下来很是畅快。
何老师开篇写到“我会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记录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发生的故事”2019年是第一本,30年之后我72岁了,我也发一个宏愿我会每年都跟着何老师阅读这本书,作为我的开年第一本书。
本书第一章,何老师告诉大家如何像像细致的观察一棵树一样观察历史,告诉大家两个重要概念:慢变量和小趋势。感知历史,就要学会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我的感悟是,学习不能功利性太强,但是只要有了不断地学习、思考的能力就无惧很多变化和挑战。何老师举例说有乐感的人听到音乐就对后边的乐符有所期待,围棋高手扫一眼棋盘就对胜负格局了然于胸,战场上的老兵能从风中“嗅出”危险的信号。我有的时候偶尔也能找到自己熟悉领域类似的感觉。何老师把这些归纳为历史感。“史诗感是一种通过知识的积累、长期思考、细致考察、突然顿悟形成的直觉”
曾经有人说2019年可能是过去中最差的一年,但会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这个预测传播甚广。何帆老师在书中提出“对2019年的形式预判,有乐观的观点,也有悲观的观点,但这两种观点很可能都是错的”他认为“影响2019年趋势的主要不是基本面,而是信心”何老师的书继承了麦考莱的著史传统,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慢变量是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比如观察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看到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
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书中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真实的案例,透过这些小趋势的代表洞察未来的变量。本书第一章内容最为丰富,是本书的总纲和方法论,我阅读时用了最多的时间和记了最多的笔记。重点提出了5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大国博弈;第二个变量是技术赋能;第三个变量是新旧融合;第四个变量是自下而上;第五个变量是重建社群。
第二章”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中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靠群众路线,中国经济的的崛起也要走群众路线。这个跟美菜的主导思想一脉相承。Ceo刘传军经常要求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要求深入一线深入调研,不要怕脑袋决策。本章通过讲述极客贾斯汀发展极飞无人机为新疆棉农打药的故事讲述了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的有三个步骤:选择、适应和改造。中国未来发展的群众路线为是一种整合了“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的战略。
第三章“老兵不死”是我感受最深,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章。何老师说道传统行业的老兵早已经悄悄穿上了新的军装,而新兴的产业正在积极的向传统产业学习。新兴行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也许并没有你想像的那般泾渭分明。说起来我也算是的传统快消品行业的老兵了,换上互联网的新军装进入了新的领域。这一张里边提到了互联网行业善于应用大数据,传统优势是小数据。大数据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数据,小数据是根据某个具体客户的深度体验、某个具体环节中微妙变化的有关数据。本章通过讲述海尔老兵张天鹏的故事提出了“企业必死,生态永存”。凯文.凯利说过“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靠原来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想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最后总结道,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发现新思想。,新和旧之间的界限已经很难区分。
第四章“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菜市场对于我来说多么熟悉的地方,过去的中间我走过大大小小无数个粮油店和菜市场,也算得上逛市场最多的男人之一了。这一章中间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变量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浮出水面。提出了过去的城市是单核城市,未来的城市是多核城市。互联网会颠覆传统的城市空间概念,引发各种小而美的创新活动。通过大学老师何志森对菜市场的很多人和场景的观察,发现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强大能量。这是一种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是一种迅速利用机会萌芽的能力。何老师感叹道: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第五章“阿那亚和范家小学”,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也给了我们更多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重建社群”的力量。假定了一个场景何帆教授和1830年的托克维尔一起拜访了北戴河的一个楼盘—阿那亚,在这里体验阿那亚村民的第二人生,感受社群活动如何抑制利己主义。四川广源的范家小学,改变了我对留守儿童的印象。这里的孩子是快乐和自信的,他们在张平原校长建造了一个快乐的环境,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何老师提出时代变了,收入分配也会改变。未来的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的波浪曲线,干脏活累活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更高,未来收入水平最低,就业最困难的恰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未来最成功的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关系。
孩子,你大胆地朝前走吧!
文章最后何老师用了一段诗意的文字收了尾“太阳既不留步,也不赶路。它像雪花一样寂静,像清风一样拂面。他看到了世间的一切秘密,却只是无言地照在所有幸福与不行的人身上。
感谢何帆老师带来开年的精神食粮。”
《变量》是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老师的新作,讲的是年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说这个观察会持续30年,做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开始的动人心弦!
1.慢变量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几年,流行的是风口,潮流。但何帆老师告诉我们风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洋流才重要。洋流是海水的长期规律性运动,它没有台风的惊心动魄,也没有潮水的喧嚣壮观,但它可以把轮船从欧洲带到美洲。
人类是擅长抽象总结的物种,这是我们在于其它物种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技能。但这种见微知著,无中生有的能力也是有巨大副作用的,它往往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就像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在新闻上打的火热,很多人都以为中美关系要凉凉了,中美贸易要完蛋了。但事实上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特朗普声嘶力竭要减小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扩大。之前我写过一篇中美贸易战那么激烈,还能愉快的玩耍么?很多人都不信,但中美确实一直在非常愉快的玩耍。
快变量可以改变历史,慢变量也可以改变历史,但归根结底决定历史的是慢变量。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短暂的特殊现象,当成了必然的规律。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其实都是长期的慢变量,比如进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技术创新。
2.你对创新的误解有多深?
说到创新,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一件了不起的无中生有的工作。但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石破天惊的突破性技术外,大多数创新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
比如乔布斯发明智能手机,就是把早已有的触摸屏,大内存,CPU,互联网模块,微型摄像头组合在了一起。苹果智能手机的所有技术都不是乔布斯原创的,他就是像小孩玩积木一样把它们拼接到了一起,但我们仍然说是乔布斯发明了手机。
对于创新的第二个误解是,创新都是飞跃式的突破。这个误解就更深了,真实世界的创新不是某个牛人,躲在实验室里搞出来一项新技术就一战成名。真正的创新都是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升级迭代出来的。
就像我们现在用的QQ、微信、淘宝等手机软件,它们几个月就要更新一次,根据用户反馈,增加一些新功能,调整一点用户体验。这种不断在使用过程种的小步更新看似不起眼,但过段时间回头看看,已是斗转星移!
成功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关在实验里可以做到的,没有应用场景的创新,就是浪费的行为艺术。因为中国有那么多愿意接受新科技的人,所以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其实我们已经领先世界了。
一个有1亿用户的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肯定要比有100万用户的快的多,也更好用。政府,银行的软件是不可能比微信、支付宝更好用的!
3.谁是新事物?
在近几年的互联网、新兴产业泡沫下,好像又回到了要砸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时代的革命年代。凡是新出现的都是先进的、好的,凡是旧有的都是落后后的、应该被淘汰的,互联网好像无所不能!
这种思潮违背了中学课本上基本的哲学常识: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而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中学时代如此简单的的选择题,很少有人会写错,但长大以后很多人却都忘了!
2018年,互联网大军在一个传统行业年前裹足不前了——汽车行业。曾几何时,新兴互联网行业大佬纷纷宣布要进入这个传统行业,美国首富贝索斯,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中国的贾跃亭、马化腾、马云、董明珠……群情激昂进军汽车行业。
然而2018年,他们沉默了,之前异常火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沉默了。因为概念炒完了,而产品却没有太大进展,没有可以拿出来炫耀的新东西了!
资本和互联网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它们没有耐心去像传统汽车那样做足够多的测试,去平衡复杂的性能矛盾,去研究造车技术和流程的控制。这和平时不学习,想靠考试前一天突击、求神拜佛拿高分的学生有什么区别!全球那么多精英,居然还会集体犯这样的愚蠢错误!
不是因为他们傻,智商低,而是因为在一路高歌猛进的狂热中,它们低估了传统的力量,低估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智慧。很多人,甚至连这个世界上最精英的人群都没明白一个简单的底层逻辑:任何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改进,而不是彻底否定!
有那么多前车之鉴,但我们往往忘了唐人杜牧那句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何帆老师还举了海尔的例子,这个在互联网大潮中成功转型的企2018年依然是世界家电行业的老大。尽管他不如董小姐的格力、突飞猛进的美的那么吸引眼球。但它却用十年打破了传统的科层结构,解决了所有大企业最难的管理和组织架构问题,它很少登上头条、热搜榜但却拥有互联网时代最强大的生命力。
老兵不死,他只是换了一身军装,换了新的打法。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重新发展新思想。
4.自下而上的力量!
在经历了30年的自上而下的高速城市化以后,我们也积累了很多错觉——城市会一直扩张,买房子要看位置,城市有序发展要靠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出来……
但身处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城市虽然看起来高楼大厦光鲜亮丽,但生活在其中却很不方便,很不舒服——城市不耐细看,更不耐体验。
就让我来看一下实事吧!-中国已经有84个城市开始收缩,而且更多城市还在不断加入这个行列。2018年很多城市的房价开始停止增长甚至下降。2018年没有“地王”了,土地流拍事件却发生了近1000宗。2018年房地产标杆企业纷纷改名,万科去掉公司名字里的“房地产”三个字,恒大要造车,碧桂园要养猪…
20开始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但城市规划却越来越不合理。很多城市街道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增多了,街道宽敞整洁了,但上班族买早餐,大妈们买菜都越来越困难了,出门买瓶水越来越难了,街边能拉家常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比如我在这的这个小城市,为了不齐公园绿地面积,这两年一口气在郊区建了三个大公园,据说十公里以外的更大的森林公园还在建设中。老城区拆除了大多数的城中村,新区的高档商品房价格涨到了10000元/㎡。临街的房子都被刷上了新漆,装上了景观灯。以往分散在何处的传统小菜市场被全部拆除搬迁到规范化的大市场中,流动的商贩被严厉打击也越来越少,甚至商铺的广告牌也都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在领导眼中这样整齐划一,各项指标都达标的城市看起来确实很漂亮,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但对于居住在其中的人来说,这样的变化并没有增加多少幸福感,反而多了很多麻烦,除了城郊的拆迁户也没见有多少常住人口增长。
在城市建设中,以往我们迷信领导的权威,现在我们迷信城市规划专家的权威,唯一不相信的就是住在其中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民群众。认为领导、专家会比群众自己更为他们自己好,过份低估了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而中国城市的未来在东莞,而不是雄安新区!
我们用自己30年的经验,否定了人类几千年的城市建设经验,否定了基本的经济规律。抛弃了群众路线,抛弃了自下而上的巨大动力,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5.在山沟里发现未来教育。
教育是我现在的职业,也是我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原来我也以为,未来的教育肯定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这里有最充足的物质条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有最优秀的教育人才。
然而,何帆老师却在四川广元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现了未来教育。这所范家小学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很多孩子只能上到小学毕业。有12名老师,校长只是一个中师毕业生,这里的农村也很贫穷,很多人连娶媳妇都很困难。
但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要有阅读的爱好,能写一手漂亮字,能流利地朗读,能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爱清洁的卫生习惯,有两项体育爱好,一项艺术爱好。而且他们确实做到了!
如果只看这些,你会感觉这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贵族精英教育,但它确实是在北上广深还没做到,却在广元的小山村实现了。非洲有句谚语:要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范家小学就是这样的村庄。因为他们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
需要这样的社群的岂止是孩子呢?谁不需要呢?哪里有这些的社群,哪里就有幸福、快乐、成功!其实中国传统的农村就是这样的社群最好的载体,只是它一直被当做没落的传统被抛弃,而没有没善加利用。
过去30年我们定义成功的标准过于单一,在教育领域也一样,学历代表了一切。但未来最成功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大学确实很重要,但有很多东西比大学本身更重要!
何帆老师《变量》是我20拿到的第一本书,也是我在21看完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知识点非常之多但是可读性极强,没有艰涩的感觉一口气读下来很是畅快。何老师开篇写到“我会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记录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发生的故事”年是第一本,30年之后我53岁了,我也发一个宏愿我会每年都跟着何老师阅读这本书,作为我的开年第一本书。本书第一章,何老师告诉大家如何像细致的观察一棵树一样观察历史,告诉大家两个重要概念:慢变量和小趋势。感知历史,就要学会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作者的目标是身临其境地观察和记录当代历史,记录未来30年。我的感悟是,学习不能功利性太强,但是只要有了不断地学习、思考的能力就无惧很多变化和挑战。第一章中最为打动我的,是何老师关于历史感的论述。何老师举例说历史感,是一种通过知识的积累、长期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然的顿悟形成的直觉。这就像有乐感的人听到音乐就对后面的乐符有所期待,围棋高手扫一眼棋盘就对胜负格局了然于胸,战场上的老兵能从风中“嗅出”危险的信号。我有的时候偶尔也能找到自己熟悉领域类似的感觉。现在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还谈不上专精,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可以理解在人类知识的进化里,分化与融合是一个一个小趋势推动的,我们身处其中,只有怀有大视野的观察者,才会清醒的察觉到那种历史感。曾经有人说2019年可能是过去中最差的一年,但会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这个预测传播甚广。何帆老师在书中提出“对2019年的形式预判,有乐观的观点,也有悲观的观点,但这两种观点很可能都是错的”他认为“影响2019年趋势的主要不是基本面,而是信心”何老师的书继承了麦考莱的著史传统,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慢变量是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比如观察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看到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
我们这一代,我指的是从我父母开始大概60年代,到90年代,这三个推动力不同程度的在思维和物质上留下了印记,我是一个小镇青年,教育是我最为倚重的变量,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我们所居住的小村庄要被拆迁,煤矿产业需要整合,这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一部分人会失业,一个省份会艰难转型,技术成为最有活力的那一个变量,对于自我的发展,我想搞清楚技术的未来和伴生的机会,更大的省市,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期待。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书中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真实的案例,透过这些小趋势的代表洞察未来的变量。本书第一章内容最为丰富,是本书的总纲和方法论,我阅读时用了最多的时间和记了最多的笔记。重点提出了5个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大国博弈。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经济增长是和平时代的竞赛。这背后的原因是:哪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就能证明其制度更有优势。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
第二个变量是技术赋能。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市场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当技术的性格和市场的性格匹配起来,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第三个变量是新旧融合。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无法替代、不能忽视的。有的传统企业已经学会了新兴行业的打法,它们就像老兵穿上新军装一样,会从一个别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发起反击。我们也看到很多新兴行业正在拼命向传统行业学习,大量的老兵也在涌入新军。你不能只锻炼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你还必须对传统保持足够的谦卑和敬畏。
第四个变量是自下而上。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从长期来看,城市的发展应该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够维护城市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激发出普通民众和基层社区的创新。
第五个变量是重建社群。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重建了社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人们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
这些变量会在之后的章节中逐渐展开讨论。第二章”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中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靠群众路线,中国经济的的崛起也要走群众路线。本章通过讲述极客贾斯汀发展极飞无人机为新疆棉农打药的故事,讲述了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的有三个步骤:选择、适应和改造。新技术往往有很多应用场景,因为越是前沿的技术,分岔越多。大道多歧,何去何从?你必须做出艰难而缜密的选择。谈到群众路线,实质上我认为何老师是想要找到中国市场的性格。首先反思美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实质上是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的促使,也只能出现在美国,流水线的技术性格恰好与美国的市场性格匹配。我们发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应用技术;中国在选择应用技术的时候,应该寻找与自己的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术。在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成功经验是找到了流水线;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要最终胜出,要靠“群众路线”,这是历史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更多的合作伙伴用效率更高的方式组织起来。中国未来发展的群众路线为是一种整合了“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的战略。新技术革命的大楼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第三章“老兵不死”,说明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正在融合。何老师说道传统行业的老兵早已经悄悄穿上了新的军装,而新兴的产业正在积极的向传统产业学习。新兴行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也许并没有你想像的那般泾渭分明。这一章里边提到了互联网行业善于应用大数据,传统优势是小数据。大数据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数据,小数据是根据某个具体客户的深度体验、某个具体环节中微妙变化的有关数据。本章通过讲述海尔老兵张天鹏的故事提出了“企业必死,生态永存”。凯文.凯利说过“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靠原来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想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帝国,而是把它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最后总结道,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发现新思想。第四章“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一直在学校,很少有机会去菜市场买菜,大二时做一个创业项目是关于菜市场的,在那里转了还几天,深入了解了那个小生态。我之所以这么形容他,是我的直接感受告诉我的,在那里,有一种我们没法控制的规律,一种利用机会疯狂生长的意识和行动。何老师在这一章中间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变量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浮出水面。提出了过去的城市是单核城市,未来的城市是多核城市。互联网会颠覆传统的城市空间概念,引发各种小而美的创新活动。书中举例介绍了三座城市,东莞、义乌和上海。
说到东莞,你在东莞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东莞人。东莞本地人会自称是厚街人或者是长安人,但不会自称是东莞人。这跟东莞的起源有关,东莞是一个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城市,东莞的33个镇各有各的特色:虎门的服装,厚街和大岭山的家具,大朗的毛织品,长安的五金模具;以中堂镇为中心兴起了牛仔服洗水印染产业,清溪和石碣发展电子信息,桥头镇是环保包装专业镇。从东莞的一个镇走到另一个镇,就像从一片绿洲走到另一片绿洲:在繁华的镇与镇之间,你会看到一大片散落的村庄。没有中心的东莞反而能够连接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东莞的GDP总量为7582亿元人民币,是海南的1.7倍,是宁夏的2.2倍,是青海的2.9倍。东莞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创造出的GDP多达3亿多元,地均GDP超过了广州和厦门,是苏州的1.5倍,是南京的1.7倍。未来的都市圈会越来越大,会变成一种升级版的东莞,这将提供一种新的组合城市的合作平台,并保持城市的多样性。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更像是一个超级的组合城市,或者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形态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东莞。
说到义乌,义乌在全球市场都赫赫有名,但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这是一个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地方,吸引了一群最草根的企业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蚂蚁商人”:小的是美好的,小的是灵活的,小的可能是“隐形冠军”。
义乌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因为义乌的企业更为务实,它们总是会把风险考虑进来。哪怕你是最财大气粗的主顾我也不会让自己受制于你。二是因为义乌的企业更重视分散风险。义乌的企业善于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通过强大的信息渠道相互交流、高效地试错。这种在逆境中锻炼出来的生存能力才是最为强大的。卑微者最顽强。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从来没有受到过重视。上天只帮助能够自助的人。
说到上海,在上海你会看到: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一个城市如果想要保持活力,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我们会关注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与美好生活有关的创造力。中国的城市正在爆发一场“颜值革命”颜值主要看气质,而这种气质来源于内心里对生活的热爱。过去在郊区几近荒弃的别墅,现在也突然多了很多生活气息。这些别墅摇身一变,成了民宿、美容院、小茶馆、培训班、艺术工作室。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每一家店都有成为网红的同等的机会。再回到我们在第一章里讲到的小趋势。如今,小众才是主流。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审美观,你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你可以遵循一条清晰的主线去寻找:越是在自下而上的力量得到尊重、得到赋能的地方,对颜值的追求就越强烈,美好的东西就越容易受到追捧,就越容易在混乱中涌现出秩序。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发挥自己的才智。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只有社群活动才能抑制利已主义。”
通过大学老师何志森对菜市场的很多人和场景的观察,发现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强大能量。这是一种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是一种迅速利用机会萌芽的能力。何老师感叹道: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第五章“阿那亚和范家小学”,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也给了我们更多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重建社群”的力量。假定了一个场景何帆教授和1830年的托克维尔一起拜访了北戴河的一个楼盘—阿那亚,在这里体验阿那亚村民的第二人生,感受社群活动如何抑制利己主义。四川广源的范家小学,改变了我对留守儿童的印象。这里的孩子是快乐和自信的,他们在张平原校长建造了一个快乐的环境,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何老师提出时代变了,收入分配也会改变。未来的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的波浪曲线,干脏活累活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更高,未来收入水平最低,就业最困难的恰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点小忧伤。未来最成功的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关系。好高兴有大大的希望。文章最后何老师用了一段诗意的文字收了尾:“太阳既不留步,也不赶路。它像雪花一样寂静,像清风一样拂面。他看到了世间的一切秘密,却只是无言地照在所有幸福与不行的人身上。”
作者花5分钟在饭桌上跟罗振宇聊到这么梦寐以求的事,想写出像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一样写出《光荣与梦想》那样的书,并且跟罗胖做跨年演讲般承诺会写30年,我在豆瓣也看到了褒奖不一的评论,于我的启发是去看到这本书和提炼本书对自己有共鸣和触动的点,这就是一种价值。
在这里,阿长,鹅要对你说,还要说的阔气一点:
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式散文,是一篇情感温暖的记述篇,再阅读后,鲁讯先生的可敬可爱,情感真真切切让人更觉得鲁讯先生就在眼前!
鲁讯先生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情感,回忆记述了自己在家庭童年的片断。在记述文中的语言表达、人物描写无不为至使读者喜爱,读后使人,心情极为开朗温暖。
鲁讯先生童年的可爱,童年也是那样无拘无束,养罢自己的小宠,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绘画。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相似我喜欢的海贼王、鼹鼠的故事。
鲁讯先生的可敬,几十年过去了,对自家的一位粗俗、迷信、守旧、愚昧、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的普通保姆长妈妈。但真诚善良,忠厚的普通保姆长妈妈,还是在鲁讯的心怀中,还是那样的情感真真切切、深情怀念。
通过鲁讯先生的记述文,使我们能更好地规范学习写作记述文,怎样能把记述文写的不跟流水帐似的。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
对一本书的描写法: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精湛的语言多么干练呢!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极至的描写!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童年的表现,在我们童年中是多么的一样呀!
在自己童年时,一次期末考试,他说,三门考好了,就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一场角逐结束了,三门280分呀,喜欢的东西没买,那心情真个儿的是可恶可恨呢,没几日,撮了一顿(饭店吃饭)没买东西的怨恨也就消失了,切是!
再阅读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语言,可以是受文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不想做而决心做的事,灵活多样表达怎样写好记述文。
阿长与山海经语言平实形象,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万不可钻过去的……。大抵忘却了,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都是些烦琐之至,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可以说童年的鲁讯先生,是听得入神入迷。段落词句记述干练,童年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的投入,童年的鲁讯也听的入神,骇破了胆,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鲁讯先生描写的如是精湛,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词,刻画了久长久长年时,长妈妈给童年鲁讯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如我童年,妈妈给我讲故事之感,那听的认真劲才叫神马呢。童年时的鹅,不听话时,妈妈常常说的一句,让呼噜爷(打雷)来摘你的头,今晚就让呼噜爷(打雷)来摘你的头,特别是睡觉关灯后说这句话,还真骇死鹅了呢,嘿嘿!
《复活》是托尔斯泰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部小说。当时由于书中反应出了大量的黑暗面,给我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度暂停了阅读,到了高中才又重新把这本巨著读完。复活带给我的不是像《罪与罚》那般的压抑,那是一种思辨式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仅对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还探寻造成社会罪恶背后深层的人性与伦理学原因,即引导我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与人性所发挥的作用。
这本书的构思起源于托尔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柯尼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妓女因为被指控偷窃一个醉酒的嫖客100卢布被判处了4个月的监禁。就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陪审团成员发现这个妓女是他亲戚收养的曾经被他诱奸过的女孩。他良心发现,到法院恳求检柯尼,告诉他自己想与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执着,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没想到是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去世了。这名男子也不知去向了。
复活这本书耗费了托尔斯泰大量的心血,历时才于他71岁高龄之时完成了这部恢宏的巨作。说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和思想的总结的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为了更好的写这部小说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去法庭旁听审判,接触法官、狱吏、囚犯、律师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托尔斯泰对本书的创作充满了激情,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写出了三份草稿。可是后来他觉得写不下去,而对已经写出的草稿又感到极其不满,他十分苦恼。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依然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托尔斯泰觉得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纯属个人的愿望不能反映现实。托尔斯泰目睹亿万人民的苦难,当时步入了老年的他世界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站到了广大人民的阵线上,因此觉得光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实反映被压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命运。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来描绘出人民的苦难。
其实托尔斯泰到定稿时也没有放弃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在托尔斯泰的头脑里生了根,他希望两个不幸的主人公最终能获得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是脱离现实的,托尔斯泰心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托尔斯泰明确这一点时,离最初动笔已有九年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何等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
全书的依据了现实的素材定了基本的情节。在一步步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以深刻的文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的行径。在审判卡秋莎的法庭上本该是严肃的,但一群执法者却各怀心思。一名法官因和妻子吵架心情不佳。另一名叫玛特维伊的法官担心的是自己的疾病。副检察官还没从酒宴中清醒过来就开始宣读对卡秋莎的审判。法庭的庭长为了能准时赶去和一个姑娘幽会想要审判早点结束。在整个的审讯过程中,法官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私事,对案件完全不上心。也正因为这些官府的昏庸的执法者的随随便便将一位被诬陷的少女卡秋莎判了刑。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的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为解救玛丝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运的大官之间,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人。奔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聂赫留朵夫看到的是法律的不公正和社会的底层人民是如何受到迫害的。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言了。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完成的仅仅是良心的觉醒,而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才是真正在当时那个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的道德的标准。他爱过,悔恨过,反思过,他下定了决心,在良心的的作用下,他复活了。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是卡秋莎,在这条精神复活,寻求从生的道路上,不断地积极改变自己。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是以前的他不会看也看不懂的教训。现在从中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发现了一些能让他觉悟,喜悦的东西。他不仅仅实现了自己的复活,同时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行为也感动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觉悟了,醒悟了过来。最后男女主人公都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这种复活同时也代表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已经抛弃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用宗法农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败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揭示了沙皇专制和官方教会是完全建筑在对人民的压迫和欺骗之上的。他们虐待人,折磨人,审判人,惩办人,杀害人。无辜的人民遭殃,他们无动于衷,一心要清除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他们不但不会宽恕他们认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无辜的人。事实上,他们宁可惩罚千百个没有危险的人,也要除掉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统治方式!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 看到了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 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败后,用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 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性, 表达了农民的抗议和革命要求。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世纪初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是“ 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者” 。它撕去了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虚假面具, 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 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 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 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宁这样剖析到“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 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 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暮年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 在实现这思想上, 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 是创立一种新宗教, 基督的宗教, 但其教义与神秘愚昧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 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由信仰而达至理想,这不仅是对小说名为“复活”的点睛之笔,亦是其全部思想的制高点。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托尔斯泰独特的宗教哲学, 即认为是宗教导致道德。这或许也是晚年托尔斯泰的无奈,只能从宗教里获取慰藉。但这无法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复活》揭露了资本主义在俄国迅猛发展,政府的腐败,世风日下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刻的剖析了时代和人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弘扬人性,歌颂人性都是时代的主旋律。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人性者更显可贵,也更为我们所重视和提倡。书中聂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本网、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底线,最基本的原则。也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能有自己的主见,谦虚的心和自我审阅、检讨的勇气。假如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人人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离“复活”也不远了。
听说,《一九八四》这本书多年来,曾在多个国家被禁,这是一本关于政治寓言的小说。
大洋国,是一个集权社会下的国家。
这个国家里面的人民,每天都要在被监视下生活,每个家庭里面、路上、公共场所,都有无数个个监视器,你不能关掉它,不管上厕所还是睡觉,你的所有行为和语言都在监控之下。
不仅是行为,你的思想也会受到监控,这个国家的教育鼓励孩子举报自己的父母,只要他们的思想出现一点不忠与党的行为,那么过几天就会被无声的消失掉,连你曾经的存在都不知道。
所以有你之前身份信息都会被抹去。
这个国家一共有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核心党员,以政治领袖老大哥为主,第二阶层是外围党员,可比做是中产阶级,第三阶层是无产阶级,也就是普通民众。
核心党员负责各种社会制度的制定,他们是整个国家的领导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他阶层所无法达到的特权,和丰富奢侈的物质生活。
外围党员则负责一些制度的执行,整个大洋国一共有四个部门,分别是真理部、富裕部、友爱部和战争部。
这些部门特别有意思。
真理部,主要负责文化和教育,虽然说是负责文化宣传,其实他们实际做的事情就每天撰改历史和造谣。比如老大哥曾经发表了一篇演说,但过几天发现错误后,或者里面的某个目标没完成,就得把全部书籍收回,写过再重新发表。
有时候普通民众还在饿肚子,真理部却说,今年的GDP超额完成了几倍,大家过着幸福的生活,老大哥受到了更加的爱戴。
他们也会说,一些重要的发明是大洋国发明出来的,比如飞机、火车等等,总之他们能撰改一切历史。
这让想起了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历史总是错误的,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当权的时候,那么他们在当权的时候,必然会去修改一些对于当下统治阶级不利的一面,呈现出来的都是好的一面。
就像这本书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一样——“控制过去就能控制未来,控制现在就能过去”。
其他三个部门,分别富裕部负责经济、友爱部负责刑法、战争部负责军事。
每个部门在集权社会主义下都显得很荒谬,然而这荒谬里面却以各种形式在曾经,现在,在我们国家,在其他国家的现实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
比如前苏联下的斯大林模式,法西斯主义,及我们国家曾经出现的wg都多少有些影子。
关于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作者是在1948年写的,但是这是一本政治预言小说,作者希望我们现实的国家避免出现像书里面的一种现象,有点警惕未来的感觉,所以就4和8就调换了一下。
这本书与扎米亚京的《我们》,及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称为20世纪文坛“反乌托邦三部曲”。
希望每个人都有时间看看。
——自由即奴役。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一九八四》--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事实上还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但我清楚,如果我现在不把我对这文章的感想写下,过不了多久,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将会被时间模糊。小说构建了三个国度,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故事以大洋国英社为背景。思想是社会秩序规范标杆。无处不在的电屏以及麦克风监视人们的所为。
小说一共分为三部,第一部是男主人公温斯顿的自我认知(对整个世界的概念,对周遭一切的怀疑),但即使是你意识到了这一切的不对劲,以个体的力量仍旧无法确定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世界疯了。在自我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影子世界。小说中的集社里每个成员每天必须参加两分钟的仇恨会,如同意识里所清楚的“两分钟的仇恨会最可怕之处,并非在于你被迫参与其中,切切相反,避免参与才不可能......不是通过让别人听到你的话,二是通过保持清醒,将人性传统延续下去。”他开始写日记,他竭力的想要保持清醒。第二部,温斯顿遇到了爱人茱莉亚。茱莉亚与温斯顿是不同的人,她年轻有活力,只在乎当下,认为表面上的工作做好了就能获得片刻欢愉,他们秘密的接触,在查林顿的小屋中度过只有两人的世界。读后感·温斯顿开始期待更自由,如同“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他与奥布兰接触,憧憬的想要加入兄弟会,然而,就如同他所知道的,“我们都是死人”。
他早早的被发现是一名“异端”而被监视了七年,在第三部中被进行了改造,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明白怎么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被折磨的过程里,所谓的内X成员奥布兰代表的权利,确是清楚的知道为什么,但他们的目的确是只有获得权利。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当他明白2+2=5的时候,温斯顿在栗树咖啡馆里终日喝着加满糖精的胜利杜松子酒。他又遇到了茱莉亚。但他们确确实实都是“死人”了。“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将永远抹不掉。”
《雷雨》,这部家喻户晓的话剧的问世,使曹禺先生开始了创作生活的第一步。
《雷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性格冲突,曹禺笔下的人物都上具有真实性。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语都由人物的内心发出,而每一句话中,必然充满着个人的情绪色彩,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特征。
故事的根牢牢地系在30年前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那时的侍萍还是个天真美丽、贤惠的少女,在周公馆当下人,身份是卑微的,地位是下等的,可是周公馆的少爷却偏偏给了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姑娘希望与幻想,她幼稚地违背道德与贞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无名无份,默默煎熬,像周朴园这般身份的人是不会把一个下人正式的娶进门的。当时的社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也造就了无数桩构筑在金钱与利益之上的的婚姻。
也许侍萍很清楚这一点,但她只有最浅显的要求,哪个当个妾也好,可是周朴园没有这么对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在侍萍生了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公馆把她逼进了漫天风雪中。手中抱着的,是危在旦夕的婴儿,这时的侍萍绝望到了极点,她更悔恨自己,恨自己的无知与幼稚。于是,她绝望地跳河自尽。这也正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封建家庭的没落与腐朽,旧社会的冷酷与自私,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当时中国家庭的,社会的罪恶。
然而,侍萍的求死却没有如愿,这也注定她仍要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一个女人,带着个重病的孩子,流落他乡,孤苦无依。为了生活,她嫁过两次,干过各种杂活,可在当时她遇人却不如意,是的,有钱有势的,对她不屑一顾,好人家又会嫌她的清白,周朴园带给她的,是三十年无休止的痛苦与恨。
故事在三个年后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中发展到了高潮,面对昔日的爱人与仇人,侍萍终历了痛苦的矛盾斗争,最终勇敢地与他相认。她并不是用这种方式来敲诈他,面对周朴园搪塞打发的5000块钱支票,侍萍不屑一顾地撕个发碎。也许她只是觉得“我三十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可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的骨气与自尊,她表明身份,也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子之心,想为门外候着的鲁大海争取说话的权利,也是有了见一见三十年来曾谋面的大儿子周萍。周朴园对于侍萍的出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喜,他只有恐惧、担心、害怕,害怕自己一直以来苦苦经营的好名声会毁于一旦。那个时代的封建资产阶级本性就是在这种虚伪的外表掩盖下的冷酷、自私,对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遭遇是凄惨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甚至对于亲情的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不是吗?周萍面对眼前的亲生母亲是冷漠的,无情的,虽然没有相认,但丝毫的血脉相连都感觉不到。还亲手打自己的弟弟。侍萍的心在滴血,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残着她的身心,阶级地位的悬殊都使她不能认回亲生儿子,鲜明的阶级对立,有着天壤之别的等级待遇,这是侍萍的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社会毕竟是现实的,残酷的。
侍萍其实很可悲,这么多年,她始终未能清醒,而是听任命运的的摆布,让时间与辛劳一点点地消磨自己的愤恨与痛苦。而她苦难的一生也正是对周朴园的控诉和那个万恶的社会制度的宣判。(姚毅)
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很充实,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道德经》彩色图解。在此感谢院里能有这样让大家读书的机会!
道德经原著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读。原著读起来深奥难懂,这次读的有图解的感觉很好。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乃万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书涵盖面甚广,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们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功成不居、宠辱不惊、戒骄戒躁、自知之明、福祸相依、以柔克刚、哀兵必胜、无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报怨、满招损谦受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仁者爱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难怪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看到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整个人的思想仿佛瞬间再次得到升华,那种感觉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书中虽然说的是自然法则,教人修身治国,但竟然让我看到了气功的影子,就像万物遵循道一样,人身体内同样存有一种“气”,我们如果能按照周而复始的气的自然走向来运转身体,甚至能引导气的走向,那么我们就会赶到身心舒畅,反之则气血不顺,经脉受阻,身体不适,借用中医思想就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无形无象,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让我想到了武侠片中的人修炼内功时要用意识来引导气进入丹田,储存起来,然后再由丹田顺着经脉以拳掌或其他方式发出体外,产生神秘的效果。“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天门开阖”,意思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当然也能用意识去分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那种灵魂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感觉很玄妙,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时整个人仿佛看透万物,仿佛身体透明一般,后来我想到个词去形容——顿悟。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像初生婴儿一样,疯狂吸纳自然之气,口鼻自然的开闭,呼吸吐纳,绵绵细静的雌守,让我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们,清晨在山上宁静处呼吸吐纳,就是传说中的采气,吸收自然之精华。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练气的地方,甚至长生之道。感觉思想有点跑偏了,这只是从书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们本身还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则和处事方略为主。
道德经不愧是“万经之王”的奇书,用学校里分科来说能分为哲学、商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可用于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包络万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解读。道德经影响世人两千多年了,相信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痴人,或因情深,或以智浅。毫无疑问,屈原属于前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忠诚君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热爱人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志向高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追求真理。他不肯“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当举世浑浊,众人皆醉之时,他依然在高呼,在呐喊,在岂图唤醒统治者心中最后的良知;当力有不逮时,他不能接受“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建议,不肯像靳尚子兰那样餔糟啜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为社稷人民,为真理大义,他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曰,在古代,这是个相当吉利的日子,父亲望子成龙,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寄予相当的厚望。屈原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早年屈原的人生可以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如果历史如此继续发展下去,那史书上多的只是一个管仲晏婴类的能臣干吏,中国文学上将少了璀璨的一页。
跟两百多年前伍子胥一样,忠君之心终究挡不住小人的谗言之匕,因外臣张仪的欺骗,上官靳尚、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的蛊惑,楚怀王与屈原的外交政策产生冲突,屈原第一次被流放,而一意孤行的楚怀王也落得个为秦所迫,客死他乡的下场。襄王继位之后,屈平还没来得及幻想前程,再次被贬流。几年之后,白起攻破楚都,屈原有心杀贼,却报国无路,无力回天,愤懑无从排遣,只得以死明志,身投泪罗,葬身鱼腹。
屈原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的,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不错,当时天下,哪里不是容身之地。君不见,前有吴起伍胥之辈,后有苏秦张仪之流,置故国于无地,有奶便是娘,到哪不是高官厚禄。就连江上捕渔翁都知道,举世混浊,就该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不过自令见放。
是的,天下所有人都可以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唯独他不会,因为他是屈原,那个与天地争辉,曰月争光的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里是我的家园,这里躺着的是我的祖辈父母,这里生活的是我的兄弟姐妹,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奋斗,有我的梦想,既然青山无处不埋忠骨,那么就让这涛涛江水来见证我的忠诚。
沧浪之水啊,楚人用你洗衣做饭,用你浣纱洗澡,你滋润我楚地千百万年,你养育了我楚国千百万人,你是我的母亲,我楚人的母亲。我渴望再次睡在你的怀抱中,就像无数年前你孕育我的祖先时那样,安安静静的躺在你的怀里。沧浪之水啊,请不要嫌弃我尘世的身体,我和你一样干干净净,我身体没有丝毫的污垢,我的思想也没有丝毫污染。沧浪之水啊,我的母亲,请接纳我吧,楚地虽大,秦人已占据了郢都,我已无地可去;不要怪我怯懦,我只想像年幼时躺在母亲怀里那样,躺在你的怀里,难道你忍心让你的孩子躺在污泥之中受辱?
让我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去,在这湘水楚地中,做一个干干净净的梦!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然而《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几段的果决,到最后的平和与放下,我终于看见了屈原平静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磨练成就人生》
也曾遭遇挫折,但不曾悲观退缩;也曾丧失信心,但不曾失去勇气;在磨练中成长,成就别样精彩的人生,保尔教会了我这样一个真理,这让我战胜了一切挫折,在生活中扬起理想的风帆,在挫折的大海中勇敢前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作者以自身形象为原型创造了保尔这个英雄人物。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已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着病痛,历时三年完成这部激励人心的著作。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世坎坷。小时候因做错事被学校开除,为了补贴家用,他选择去当童工,他饱受折磨和侮辱,但他从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想,保尔就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吧!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保尔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充分展现了他的飒爽英姿,但不幸的是,保尔在二十几岁时命魔的厄运降临到他的身上。虽然病痛肆无忌惮地折磨他,但他也还坚持不懈地工作,直到拼尽最后一口气,出尽最后一份力。因为持续的不断的遭受病魔的侵蚀,他最终倒下了。他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手术,术后他乐观的对她的妻子达雅说:“好姑娘,别担心,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这些话语都充分显示了他乐观坚强的性格。读到这里,我领悟到了:在面对挫折时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哪怕结果已无法改变,但凭着这份积极的态度,即使结局悲伤,但奋斗的过程也将多姿多彩。
我们曾因为遭受失望的打击而抱怨命运的不公,现在你是否因为当时的胆小怯懦而后悔莫及?说道这里,我想到书中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也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所以,面对沉痛的过去,我们何必挂念于心,何不一笑而过,重新开始美好的明天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磨炼成就人生,我们应当学习保尔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与挫折斗争到底,这样,胜利的大门将永远为这种勇士敞开。
保尔在挫折的磨砺下虽然遍体鳞伤,但他是伟大的,是悲壮的!他的人生谱写了一串炫丽的诗篇,他将不觉得命运坎坷,因为他的奋斗过程是艰辛但有意义的。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明白:“磨炼中成就人生!”所以,让我们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挫折的洗礼。因为,未来一片光明,面对我们的将会是美好的明天!
《红楼梦》第49回题: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曹雪芹所著前80回到这里已经过半,各种背景已然交代清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赫然是一座无比尊贵,享尽世间富贵荣华的大家世府,而第49回描写无疑是把贾府无比显赫无比热闹的生活描写到了极致。 第49回写到,香菱学诗已然有所成,香菱做的第三首吟月诗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也进京,宝钗之堂妹宝琴也进京待嫁,大观园里新添了姊妹,更加热闹。众人商议在芦雪庵赏雪作诗。宝玉第二天起来,出站见雪色皎洁,在栊翠庵赏玩梅花。湘云和宝玉向贾母要了一块鹿肉。众人吃鹿肉,平儿丢了一个镯子。
首先来谈谈香菱的诗。香菱原为甄士隐老爷家的小姐,原名甄英莲,三岁走丢,被人牙子拐卖,后被薛蟠看中做了妾室,,夏金桂进门后,百般折磨香菱,香菱心里有苦无处诉,只好寄情诗歌,所以出现香菱作诗之说。香菱本有慧根,又经黛玉指点,不多久便做出了一首又一首好诗,本回所写是香菱第三首吟月诗:精华欲掩了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鸣五更寒。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首联写的是写得正是幼时的香菱单纯可爱,精华难掩,所以才被人贩子瞄上拐走,从此孑然一身,影残魄寒,不胜凄凉。颔联描写明月照千里,这本是诗人雅士所喜的自然世界。但在香菱的眼里却依旧是凄凉的。这影射出了香菱在贾府里的生活,为正室所陷害刁难,又暗示表面上贾府殷实豪奢,但实则却已如“五更鸡鸣”般将沉沦毁灭。颈联描写秋日笛声,萧索之气跃然纸上,可见香菱的内心是悲伤和寂寞的。尾联道出了“缘何不使永团圆”的哀叹。可见在曹雪芹的预期世界里。香菱注定是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符号。这也就难怪众人都纷纷认可香菱这首诗作的好了。
这时,丫头的到来打断了大家评诗,原来是大观园内又来了好些姐妹,使平素热闹的大观园更加热闹。这里作者写到亲戚进园的主要作用还是突出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特点,任何一个大家族都会有许多外亲,更何况贾府这四大家族之一的望族,之前虽已多次进行描写,但终有如邢夫人这样尚未有亲戚出场的人物。所以这一次一次性写入这么多人物,大大弥补了原有人物在家族上的单薄。
这一回重点推出了一位佳人,这就是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这位小姐总共说了一句话,却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这里,曹雪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薛宝琴的性格和才华,从宝玉见到她以后对袭人的“魔意”感慨;到贾老太君的爱好而逼迫王夫人认她作干女儿;从探春的不吝赞美到宝钗对亲妹妹的自我观赏;以至于素日心高气傲的林黛玉,喊起宝琴妹妹的亲热劲,连姓都省了。在这样一群高贵富有才华的美丽小姐们面前毫不逊色,甚至得到了小姐们和长辈们的一致喜爱,薛宝琴不可谓不气质高雅,不可谓不满腹诗书。
这一回中还有一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这就是史湘云。本回中她和宝玉两个人商量着烤鹿肉,举止行动竟全不像女儿,倒像风度翩翩的公子,及至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其坦荡顽劣的气度竟是寻常男儿所不能比的,更无论一众娇滴滴的小姐。史湘云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爱的角色,她的憨直豪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红楼梦》有一个特点,这就是无论女儿们在哪里,都会出现主人公贾宝玉的身影。作为大观园中唯一的公子,他极为敬重体贴女子,甚至曾说:“红楼梦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第49回中,贾宝玉继续做他的“富贵闲人”。兴诗社,社长探春还没有说什么,他倒急的跟猴儿似的,被探春批评才知道自己急躁了。他对黛玉百般体贴,看到众姐妹进园,自然体会到黛玉孤身一人的苦痛,百般安慰,
又不放心黛玉和宝钗的关系,着意提醒,及至黛玉醒悟方罢。在整个园子中,最亲近照顾黛玉的,非宝玉莫属。黛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这句话很有深意,既指黛玉看到别家团圆心中酸涩,又暗示着黛玉身体大不如从前,很快便将大去,我们知道,黛玉前世为一株绛珠仙草,为报宝玉前世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投胎转世,此生便是为了宝玉流泪,泪流尽了,生命也就消逝了,这句话是对黛玉未来命运埋下的伏笔。 本回另有特色的就是曹雪芹拿手的暗笔手法,侧面烘托了书中人物的性格与关系,例如凤姐安排刑岫烟与迎春同住,然后凤姐发现“岫烟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确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又怜惜她“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她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这里短短几句话就看出了迎春的好脾气任谁都可以跟她处得来的。即使刑岫烟是一个如邢夫人那样刻薄多事之人,与迎春住也是不能惹出事的。而且还看出了凤姐的心机缜密和她与邢夫人的不睦和岫烟的为人确实温柔可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便是如此。大喜之后必是大悲。往日繁华如浮云,转瞬而逝, 《红楼梦》前头交代: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贾府最终的结局。同样是雪天,大观园中众姐妹吃鹿肉评雅诗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却早已人去楼空,死死伤伤,徒惹得一片心酸无处诉。
个人不太喜欢高鹗版结局,私以为曹雪芹开篇便写出贾府的最终结局正如当年曹府,一朝破落,再无翻身之地,但是不幸无法看到曹版结局,此乃憾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