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军城早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边塞诗——《军城早秋》,本文共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塞诗——《军城早秋》

《军城早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军城早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军城早秋》原文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军城早秋》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军城早秋》译文

昨天夜里阵阵的秋风吹进大汉朝的边关,北方的云、边疆的月光笼罩着西山。一再催促着飞将军去追击敌寇,可别让任何一个敌人活着离开战场。

《军城早秋》赏析

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军城早秋》作者简介

严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公元761年(肃宗上元二年),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人交谊很深。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入朝。公元764年(广德二年),再任成都尹,任职期间,曾率兵击退吐蕃贵族军队的侵犯,收复当狗城、盐川城等地,以功封郑国公。但为官专横,征敛无度,生活奢靡,死时年仅四十岁。擅作诗,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赏析

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中都早春(次韵)唐·严武《军城早秋》

文/马万群

娟娟花木向阳关,云气时生九叠山。

倚遍阑干何处是,故人不见对莺还。

附原玉:

昨夜秋风入汉关⑴,朔云边月满西山⑵。

更催飞将追骄虏⑶,莫遣沙场匹马还⑷。

【作者简介】

严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两次镇蜀,以军功封郑国公。与杜甫友善,常以诗歌唱和。《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沈佺期诗:“薄命由骄虏。”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军城早秋》古诗词鉴赏

严武——《军城早秋》

【年代】:

【作者】:

严武

【内容】: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其遣沙场匹马还。

【赏析】: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军城早秋》

作者:严武

原文: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1、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2、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3、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4、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翻译: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

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

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赏析: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