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26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本文共1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
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
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直接导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排水法,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演示、观察、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有声有色。但是,课后经过丁老师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员对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的见解及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由于胆小怕出问题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会学生怎样算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偏离了这一主题。
由于我刚开始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猜测验证,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展,整个课堂便失去了灵动。虽然整个课堂经过我一步一步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心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缺憾,我意识到教学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要越俎代庖,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的数学课堂,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动心”。
很庆幸有机会加入李蕊老师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学数学课堂“生动之动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团队,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感受: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体会: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
水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
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
溢出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不够。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能测量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当学生会测量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教师话锋一转,问: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桌面上摆放着芒果、大螺丝、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要说谁测量过它们的体积,还真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孩子们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在学生成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个难题,让学生测量灯泡的体积。这下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呢?围绕着这一问题小组内叽叽喳喳地小声交流起来,几个想出点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介绍开来,我们可以将灯泡和刚才的重物缠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这样就能测量出灯泡的体积了。话音刚落,几个小伙伴就忙活开了。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师还能给足学生思考、实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测量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思考,几个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利用转化的思想,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的体积。而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的实验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再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刻意提供一些体积很大的石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量筒测量,只能利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而在测量中,就需要学生利用容积的知识,明白需要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和宽,而计算中有的学生就灵活地利用长宽高度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准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几点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直接导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排水法,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演示、观察、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有声有色。但是,课后经过丁老师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员对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的见解及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由于胆小怕出问题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会学生怎样算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偏离了这一主题。
由于我刚开始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猜测验证,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展,整个课堂便失去了灵动。虽然整个课堂经过我一步一步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心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缺憾,我意识到教学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要越俎代庖,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的数学课堂,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动心”。
很庆幸有机会加入李蕊老师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学数学课堂“生动之动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团队,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运用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课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通过积极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我的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环节,我抛出问题“你能计算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知道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当学生会计算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话锋一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求呢?”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还能给足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计算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先计算出100张纸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纸的体积。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讲解测量梨的体积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继而掌握计算方法。本节课,我在讲解转化过程的时候,利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上升法:V物体=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体=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体=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学生的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怎样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在第2个练习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珊瑚石的体积=珊瑚石和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进行重点强调。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还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讲解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积极改进,努力改善。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欠缺,在教学过程还出现了很多失误。尤其是刻意去追求公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公式的得出也不是很科学。对于教材的解读与挖掘,我还要多多学习和研究。教师为了顺利结束课程,以缩短或牺牲学生的学习及讨论过程为代价是极其愚蠢的举动。若让学生完成他学习、讨论过程的展示,师生们将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都是不一定的。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
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感受: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提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分组实验 , 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 组 年 月 日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 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 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 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 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三、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水、大螺丝、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3、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还有其它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水下降的方法。(板书:V物体=V下降部分)
水溢出的方法。(板书:V物体=V溢出部分)
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李老师也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我遇到难题了,你们想帮我解决吗?
[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三、拓展提升,测量灯泡的体积
教师出示灯泡,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动手测量灯泡的体积。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会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果要测量你自己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回家思考一下,李老师相信你们能想出办法来的。
六、板书设计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转 化
V1张 = V50张÷50
V物 = V上升部分
V物 = V下降部分
V物 = V溢出部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巩固提高。
教材P41练习九第7题:
3.课外延伸。
教材P41练习九第13题: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上,我们需要做到循序渐进。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练习中基本上采用全部放手的做法,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可以怎么求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
教学内容:
教材P100例五及练习二十二第7~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
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
生: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秋天的图片。并谈话导人: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名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用方格数出来,如果想不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引导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
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将树叶放在透明方格纸上来计数。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并强调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演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全图: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学生可能会看出: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2.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图。
先让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自主猜测。
再让学生数一下整格的:一共有18格。
引导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办?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也可以把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
提示: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通过数方格可以得出: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质疑: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是“大约”?
学生自主回答: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3.让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汇报本组测量的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计算叶子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后,会想到可以把叶子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估算。
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你能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将叶子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即教材第100页第三幅情境图)。
再让学生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分别是多少,再尝试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6厘米。)
学生自主解答,并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S=ah
=5×6
=30(cm2)
5.让学生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先让学生数一数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学生可能数的是阴影部分;也有的把阴影部分填补成学过的图形,算出图形的面积再减去填补的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选出较简单的方法计算。
提示:第一幅图还可以把图形添上一个三角形填补成一个梯形,算出梯形的面积再减去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求出准确值。
2.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通过上一题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估算。
3.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图上手掌的面积,再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都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
作业: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7、11题。
板书设计: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课时的主旨是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实验后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的物体,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的,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2、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解决能力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探究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了解到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沉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减去原来没有放入物体时水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求出一个梨的体积吗?”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量杯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 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橡皮泥 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提问:
(1)乌鸦为什么开始喝不到瓶中的水?
(2)后来乌鸦为什么又喝到了瓶中的水呢?(同桌间互相讲一讲)
⊙揭示课题
(1)你能把乌鸦放进瓶中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吗?
(2)它们的形状是规则的吗?
(3)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做好准备,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诱导,进行探索
1、感知转化思想。
(1)教师出示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同学之间讨论有没有办法算出它的体积。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由汇报)
(2)引导思考: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
把橡皮泥改变形状,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
2、感知“排水法”。
(1)出示一个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梨的体积吗?(学生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
(2)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实验过程:请一个小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学生根据实验互相交流)
(5)二次实验:请各小组拿出水中的梨。
提问:现在水位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水位会下降?(学生思考、讨论)
(6)讨论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并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
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7)探究不同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
①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测量出梨的体积吗?
②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所以学生能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