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 作文大全
- 2024-05-26
- 122热度
- 0评论
采薇(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薇(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采薇(节选)
春秋战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节选)》译文
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采薇(节选)》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采薇(节选)》注释
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当初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雨(yù)雪:下雪。雨,这里作动词。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又。
莫:没有人。
创作背景
《小雅·采薇》是一曲士兵之歌,为出征士兵久戍归来所作,当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小雅·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
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小雅·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史记·周本纪》:“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说是周懿王时事,“经传皆无明文”(程俊英等《诗经注析》),《汉书》晚出,实是据诗立说,不能反证。说是宣王时事,所据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献佐证。陈子展《诗经直解》谓:“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润《诗经原始》谓:“至作诗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时世难以臆断,诗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强不知以为知耶?”
采薇(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习,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平,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平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平。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靡室靡家 不遑 归聘 靡盬
牡 骙 腓 弭 霏霏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 尔 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 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 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教学效果良好。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