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论文题目
- 作文大全
- 2024-06-23
- 12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财政学论文题目,本文共10篇,欢迎大家分享。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公共财政学论文题目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
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43、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44、法治视角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45、档案部门参与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实现路径探析
46、公共品视角的创客空间分类管理研究
47、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48、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形象的思考
4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50、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51、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52、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功能定位研究
53、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改进对策
54、公共项目管理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问题探究
55、公共政策排斥语境下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规范
56、关于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下部门预算管理的探讨
57、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径
58、试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
59、论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60、政府管理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61、从经济绩效看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62、谈小型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与利用
63、风险社会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路径
64、构建公共场所电梯安全“全员管理”体系设想
65、公共管理视角下促进会展业资源整合的途径
66、基层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评价
67、公共科研平台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趋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68、纽约地铁公共艺术的管理与运营研究
69、公共卫生间水电节能管理控制器设计
70、市开放式管理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探究
71、关于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研究
72、公共卫生项目社会效应的.舆情分析方法探讨--以黄陂健康管理为例
73、从中石油连续事故浅析辽宁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74、如何有效推动传统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
75、防暴恐新常态下公共交通场所治安管理研究
76、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
77、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研究
78、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限度
79、国外前沿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的政府绩效创新融合性探讨
80、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我国绩效审计
81、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8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路径探究
83、大数据生态法治新常态下的环境监管义务推进
84、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救济及其机制的构建
85、国外互联网内容管理的经验
86、论“法治中国”视阈中司法公信力重建
87、推进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需加强制度设计
88、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现状剖析及制度反思
89、基于能耗视角的我国城市最优规模研究
90、察形象与警察公共关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91、监督管理过失理论核心问题探析--以日本刑法理论为切入点
92、以法治保障对外投资和贸易 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9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浅析
94、基于能量管理和可靠性约束的弹性微网集群
95、继电保护动作评价方法及体系
96、新媒体时代政务微信订阅号运营与管理解决方案研究
97、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浅析
98、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档案用户类型探讨
99、论信息化时代的档案管理
100、北京城市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101、高校公用房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102、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创新管理机制探讨
103、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104、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实现
105、浅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
106、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107、国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108、面向产业链成员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
109、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探讨
110、“三效益型”企业环境管理政策研究
111、论人事档案管理的权利制衡
112、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113、论“混合式”公共风险监管法实施制度
114、如何做好石油企业安全监督与管理
1、中国国债风险及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财政成本对社会成本的替代
2、环境投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山东省鱼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
4、杭州经济开发区学前教育园际差异研究--基于六所幼儿园的调查
5、高中教育服务提供校际差异的现状观察与问题分析--基于杭州市主城区9所普通高中的调查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BOT模式研究
7、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
8、流转税负担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9、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0、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1、我国增值税税负转嫁与归宿研究
12、基于财政透明度的财政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3、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
14、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分析
15、我国环境税征收的经济效应和制度设计
16、浙江省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效应研究
17、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18、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1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1、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3、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4、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
5、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
6、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7、破解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8、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9、政府生命周期模型
10、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11、清季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12、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
13、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4、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15、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16、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
17、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18、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19、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20、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1、房地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效应分析
2、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4、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
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6、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7、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8、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9、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
10、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
11、环境政策研究
12、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
13、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14、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1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
16、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研究
17、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
18、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
19、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20、中国公共卫生支出理论与实证分析
财政学为题目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在资金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我国施行了财政预算制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财政预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各个时间节点申报单位的预算,对各单位的开支进行预算管理。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基于新的经济现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也要有新的改变。作者基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当前的现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的重要一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服务于人民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以维持单位日常运转为根本,强化预算管理、明确支出、细化用途,深刻认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基于当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1财政收入增幅总体趋缓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造成近些年我国GDP增速逐年放缓。在国家财政收入总体趋缓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做到精细化尤为重要。
1.2预算法治化
在新形势下,《预算法》也为应对新形势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本次《预算法》坚持“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管理”的方针,下大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进行管理和监督,因此在新《预算法》正式实施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必须要转变编制方式,对单位的财政收支做出更明确、更细致的测算,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预算细致的情况下,按照预算进行收支管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在新《预算法》的规定下进行合理、科学的编制,才能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1.3党风廉政建设加强
自十八大以来,党内廉政建设加强,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抵制“四风”等一系列规定和措施。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预警作用,自我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从源头上治理F败,促进廉政建设。
1.4预决算公开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一步加强各单位预决算公开,单位预决算的公开,让单位所有的开支都公之于众,通过让社会各界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管,来监督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面对预决算公开化的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的拿出应对方案,对可控的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不可控的因素进行科学估算,力求达到预决算的公开透明。
2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2.1在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强预算管理是减小经济压力的重要手段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需要财政预算,把这些预算资金加起来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庞大的财政预算又给国家财政增加了负担。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当前国家财政状况下的总体要求,也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必要手段,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2.2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贯彻新
《预算法》的重要体现新《预算法》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并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将财政资源配置做了有效的管理。从法律层面上更加细致的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相关事宜,从预算的编制到预算的执行最后到年底的决算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新《预算法》的颁布,象征着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管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新《预算法》颁布的背景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既是符合《预算法》的表现,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上对国家法律的服从和支持。
2.3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是防止f败发生的先决条件
在当前形势下,预决算公开是政府依法行政、廉洁履责的需要。预决算管理作为政府实施公共财政资金配置的核心内容,合法、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预决算公开对于推动廉洁政府建设的政治意义不可小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明细列于广大民众眼下,接受阳光监督,无疑会推动清明廉洁的政治风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编制要求,是按照基本满足本单位实际办公需要编制的,如果出现预算超标,开支不合理等现象,自然过不了民众监督这一关。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还是践行党中央“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是净化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
2.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预决算公开化的必要条件
财政预决算公开既是国家政治民主的重大举措,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存在制度缺陷,导致财政支出不合理现象。预决算公开有利于促进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共同监督,从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生态的平衡发展。公民有权参与并监督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而预决算公开是公民实现这些权利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新修订的《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公开的诸多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将财政预算管理纳入常规性的管理范畴。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能简单地把其看作是数字金额方面的反映,预算是一种资源分配,预算执行者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将财政资金做出合理有效地分配。同时,预算管理也是一种控制手段,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规划、协调、限制以及鉴别偏差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配。这不仅是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更是对单位自身形象的树立,树立单位一个健康、良好的形象。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本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工作问题,都是针对预算管理上的,但是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应该从全局着眼,从预算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鲲,徐琴.中国的预算改革与廉政制度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3).
[2]齐勇,周普芳.加强军队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12).
[3]陈玉梅.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
财政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2.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3.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4.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5.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6.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7.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8.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9.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0.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1.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2.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3.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5.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政府投融资研究
16.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7.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8.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19.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0.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1.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
22.环境政策研究
23.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
24.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25.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26.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
27.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研究
28.南欧主权债务危机研究
29.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
30.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31.中国公共卫生支出理论与实证分析
32.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环境税有关问题研究
33.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4.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35.住房保障税收政策研究
36.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
37.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
38.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研究
39.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
40.中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41.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研究
42.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43.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44.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
45.财政分权下的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研究
46.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4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48.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49.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50.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51.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52.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53.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54.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55.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56.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57.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58.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59.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60.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61.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62.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63.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64.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65.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66.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67.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68.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69.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70.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71.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72.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73.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74.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75.房地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效应分析
76.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77.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78.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
79.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80.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81.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82.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83.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
84.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
85.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
86.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87.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研究
88.地方政府融资及其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89.公共预算权力配置问题研究
90.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91.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可持续性研究
92.财政制度、经济增长与国家治理
93.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
94.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研究
95.公众节能行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引导研究
96.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问题研究
97.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财政学相关论文
摘 要:行为经济学和财政学相结合为行为财政学,其借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式对传统财政学进行修补和完善,使财政学更富有解释力。由于行为财政学在目前是一种全新的领域,其对于实践也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将通过分析行为财政学的构架,并对行为财政学进行研究,对国外行为财政学的有关理论进行总结,以达到进一步的解析行为财政学。
关键词:行为财政学;行为经济学;传统财政学
前言:
在二零零二年的诺贝尔颁奖中,将行为经济学纳入经济学领域中,使这门新兴的科目得到热切关注。在随后的几年里,行为经济学逐渐向实际应用领域靠近,其中,行为财政学就是行为经济学与财政学相结合而出现的科目。行为财政学首先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院院长提出的,此后,号召全球众多的经济学研究专家共同探讨此项目。在二零零六年,随着一本《行为财政学》书籍正式出版,向人们确立了行为财政学的诞生。
一、分析行为财政学的构架
行为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区别在于:行为财政学是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对传统财政学进行修补和完善。其研究内容为行为财政学与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等有关;在研究方面,行为财政学将众多研究领域学科融入其中。
1.1行为财政学的形式
形式的概念在于是具有内在要素由外在表现出来的事物,形式就是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在财政学中,如果拥有相同的内容是由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则结果也会不同。在面对相同金额的税收和费用支出时,由于人们多具有躲避税收的心理,人们更想让此种支出是费用支出而不是税收支出。在研究财政学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将一定的金额税收分为多个较小的税收,则纳税人对税收会感到负担沉重,这种情况根据心理学来说,就是人们没有将这些小金额税收在心理进行加总。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形式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具有其指导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称谓和分解税收来使人们的抵触心理降低。当然,其形式要素也会对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形式要素最少具有三项负面作用:其一,政治缺少实质内容,只是在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将时间和金钱花在形式上;其二是由于不同的外在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会使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其三,如果人们倾向在形式上优越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财务政策,则会使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下降。针对此三种负面影响,其研究了三种解决方案:第一,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让人们在生活中理性的看待财政;第二,构造激励制度,使行为向理性发展;第三,完善规章制度,使财政失误率减少[1]。
1.2行为财政学的遵从要素
在行为财政学的领域中,无论是财政收支还是财政政策,都关乎两方当事人,即政府和纳税人。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纳税人的意见。纳税人的意见对于财政政策来说有可能会遵守,也可能不遵守,这些意见会对财政政策的实施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遵从要素是财政学的一个重要构架。部分学者认为:如果社会的.遵从要素太低,会使政府无法提供社会需求的必须品,从而造成经济无法发展。因此,需要研究哪些要素会影响遵从制度,就可以促使社会整体的遵从程度得到提高。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除了利己思想外,还具有利他思想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就是人们利他思想的最好诠释。因此,需要在利己思想外,以多种思维来看待财政领域中的遵从问题。
二、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内容
对于行为财政学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而言,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行为财政学研究领域与其他领域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第二是由于财政支出含有政策主导性,因此,以现有的行为财政研究很少涉及到财政支出,一般情况下均是以财政政策相结合来研究财政支出的。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大部分是研究财政政策及财政收入。因此,对于财政收入来说,其相关研究主要在于两点:税收遵从的特征;税收信任。而在财政政策领域中研究的两种主题为: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调节财政的内在需求。
2.1税收遵从的特征
以多种模型为基础,将纳税人的行为特征引入,以此获得四种税收遵从模式。第一种为:不愿意逃税,即在纳税人的主观中没有逃税的意识;第二种为:愿意但是无法逃税,即在纳税人的主观中有逃税的意识但在客观上没有逃税的条件;第三种为:愿意并且能逃税,但是不敢去实施,即纳税人主观意识中具有逃税意识并且客观条件足够,但由于法律的约束不敢逃税;第四种为:能逃税且愿意逃税,并且敢于逃税,即主观上有逃税意识,客观上条件也足够,而且已经具有逃税行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做了一项实验,其结果表明公平心理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即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获得和损失,也注意他人的获得和损失,以此对社会公平进行对比。政府如果没有合理的提供公共品,则会使人们感到政府的不公,这就使税收遵从程度降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确定公共品是否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会造成对同一种公共品产生不一样的看法[2]。
2.2税收信任
在税收领域中,税收信任的体现在于:信任博弈。在一项研究中,一位学者认为增加税收遵从程度,就要加强稽查率和处罚金额。但是在随后的论证研究中,根据研究数据表明:对于原本就具有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纳税人,加强稽查率和处罚金额会使税收遵从程度降低。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任问题,纳税人会认为政府不信任自己,因此就会导致原本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纳税人采用偷税、漏税、逃税等方式进行抗争。
2.3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有两点原因:第一为外在因素,由于如今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力,因此无法将收入和支出有效的平衡,而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政策则是强制个人预留年老后的消费,从而使个人行为的偏差得到修正;第二为内在因素,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出于自我保护的机制。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将会缺少约束性,使储蓄的汇入降低,退休后则会面对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来进行援助,为了防止此现象发生,政府建立了社保障制度[3]。
2.4调节财政的内在需求
在未来,人们将会逐渐提高对自身的外在需求,而降低内在需求,对于金钱、权力、声望需求等注重,而对于亲人、朋友等需求降低,从而使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这就会降低未来社会发展水平。由于内在需求降低,政府就需要将人们的未来效益偏差归入政策议程中,需要思考人民的内在需求,以长远目光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降低未来效益偏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语:行为财政学将传统财政学的基本形成开扩,不仅在理论上是全新的领域,更在实际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外行为财政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使我国的行为财政学研究才刚刚迈入门槛。这就需要我国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行为财政学的研究和分析要做到全面、妥善,在实施时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及时的对政策进行修改,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平稳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晓敏,高琳.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J].财经论丛,,9(10):12-15.
[2] 欧阳昌琼.财政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学科体系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15-17.
[3] 董勤发.浅议国际财政学[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8(29):8-11.
[4] 刘蓉,黄洪.行为财政学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5(18):14-17.
[5] 郝书辰.财政学发展:历史成就和未来取向[J].经济与管理评论,,3(15):25-29.
摘要:按照西方经济学对公共财政学专业及课程的研究,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公共财政学需要站在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法开展研究分析工作,应以政府行为及活动的研究为中心,兼顾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学专业;国内研究
一、财政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国内研究两派意见
国内对财政学的课程设置研究的方面,主要有两派意见:即强调财政学的综合性和强调财政学的专业性。有的学者认为,财政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构筑一个主平台(理论课程体系),两个辅助平台(实践教学和实训),形成“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的学者提出,课外辅助教学比课内教学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地方高等院校应该及时进行相应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进,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及竞争能力,成为通晓专业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河北经贸大学的张晋武认为基础理论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力量,但不能直接给学生能力,培养能力必须强化应用类课程建设。湖北经济学院的邓毅教授则认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应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保证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条件的行为,财政学课程设置必须因时、因势、因地、因对象进行。因时就是设置课程的时机,因势是开课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因地就是要弄清你培养人才服务的地域性,因对象应是要考虑施教一方的条件和受教一方的基础知识能否吃得消。
二、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张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二是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代理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三是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如《税务管理》与《税务代理》可以合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代理》;《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三、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张
1.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就业导向
如果按计划经济体制设计课程,财政学就是为各级财政部门培养人才的专业;如果面再宽一些,再加上为财政理论研究奠定基础;或者相对于企业财务还可将财政拓展理解为为公共部门培养财务人员。这不但面向的岗位有限,而且从业还有如需报考公务员等其他方面的更严格的要求。对于一般院校财政学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上不着天下,下不落地”的困境。因此,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财政学专业定位于适合范围更广更有前景的企业税务规划人才方面。财政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各级财政、税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
2.课程设置应使人才培养更具可朔性
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推进,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财政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变得更的广泛,主要是面向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具体包括:一是公务员。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财政管理等方面。二是银行业。财政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其全面的经济知识结构和对国家宏观财政的较好把握,所以在投资银行中财政专业的毕业生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三是财务会计。近些年来掀起的大型企业兼并的浪潮方兴未艾,各大公司纷纷进行合并,大规模的集团公司为了协调内部财务,一般都设有自己的财务公司。这种财务机构对财政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四是考研。本科对财政学不是很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在考研学科上可以选择相近专业。
3.课程设置应与全国税务会计相关的资格考试相关联
时下,财政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知识已经成为了企业会计师、经济师、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多项国家重量级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年年都有新内容,考试难度也不断加码。这对于财政学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四、结语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务代理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必须完全改革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一体两翼”: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建设方向———兼论财政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J].财贸经济,,(12):33-36.
[2]石丁.财政学课外辅助教学研究[M].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2.
[3]张晋武.一般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质量保证[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M].兰州大学学报,.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用教材的问题
其一,目前财政学还没有形成权威、科学、规范的教材。其具体表现为:教材体系设置缺乏统一性,内容相差较大。当前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面世,种类繁多。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定的二十一世纪教材系列中,《财政学》就有三种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陈共主编的《财政学》,还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编写的《财政学》。导致财政学这门课程缺乏统一的大纲,教材难以通用,教学无章可循,教学质量缺乏统一标准。有的教材中有很多思想都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的,还有的教材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操作性较差。财政学教材的章节体系安排混乱,有的按我国原有的财政学体系来安排;有的则按照西方财政学体系等来安排章节;还有的结合我国原有的财政学体系和西方财政学体系来安排章节。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相差很大,像财政收入的原则,有的教材写三条,有的写四条,有的甚至没写;财政支出原则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基本概念的表述不严密不科学,像财政、财政学这样的概念都没有形成逻辑严密表述科学的定义,更不要说其他一般的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造成教师教学中选用教材和讲授内容的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且不利于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资料。
其二,财政学的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需要。目前的财政学教材普遍对税收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尤其对税收的计算及缴纳等税收实务的内容介绍得更少,而实际上除财政、税收专业以外,其它财经类专业并没有税收类的后续课程,因此,学生学完财政学后(乃至毕业后)仍对税收知识(尤其是税收实务)知之不多,这就导致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面向基层对税收知识需求较多,而另一方面教材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较少,造成“供求”矛盾。
2.教学方法问题
其一,教学组织问题。目前财政学的教学组织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满堂灌”的教学组织方式,而案例教学、讨论课等教学组织方式则很少采用,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同时学生也缺乏对财政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教学内容问题。目前财政学的教学内容重书本,轻实践。教师仍然是“从本本到本本”,很少利用书本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因此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其三,成绩考核问题。目前财政学考试方式上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上主要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成绩评定上主要是以期末一次定终身。这样的考核一方面造成学生平时不刻苦,临到考试“抱佛脚”;另一方面极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
二、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有关对策
1.规范《财政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后最主要的参考书,因此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一本满足目前高校需要的好教材,应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把西方财政税收理论中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积极地吸收进来。把过去财政税收理论中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和创新,积极地吸收到教材中来,以期更好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税收理论。对目前的《财政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
2.对于编著《财政学》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1)针对大多数财经类专业没有税收类后续课程的实际,应专设税收篇。税收篇应通过若干税收案例的分析,对现行主要税种的计算、缴纳作出全面详细的阐述,以充分满足财经类专业学生对税收知识的需求。
(2)针对目前财政学偏重我国财政实务阐述的具体情况,财政部分应增加财政理论、财政运行规律的阐述,并以财政运行规律统领教材的财政部分。另外财政部分应适当突出财政政策的地位,因为财政政策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只有充分研究财政政策,才能使财政理论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针对财政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表述不严密不科学的现象,应对财政、财政学、公债和国家预算等基本概念按照逻辑学原理给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定义。
(4)针对财政学相对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应对本学科有争议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适当加以归纳,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5)针对财政学教学和自学的需要,教材应配有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应包括各章提要、难点、要点、思考题、习题、案例题及各章节有代表性参考书目和参考篇目,为学生自学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3.推进财政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有好的教材还需要好的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对改进财政学教学有几点想法。
(1)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讨论课、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一般在财政学理论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然而,不同的教学媒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教学功能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往往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充分发挥各媒体之所长,将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对优化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财政部分侧重理论,因此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具体可以在讲授财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就财政总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和财政政策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些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学得活,用得活,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税收部分侧重实践,因此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理论为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求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条件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应改“从本本到本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3)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财政学的教学中,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精讲与略讲,理论性较强的要精讲,实践性较强的要略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由于课下大家很少看教材,所以课上要留出一小部分读书的时间,起到预习和巩固的效果。课堂提问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其紧迫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针对某些可塑性较强的内容要积极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帮助大家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4)在成绩考核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以及考核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为此,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财政学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为了使理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财政学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增加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学人员。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到财税部门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掌握企业以及财税部门的实际运作;教务部门对进修实习的教师,在下达教学任务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安排授课时间上,尽量相对集中一些,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实际操作。可以从企业和财税部门聘请高技术人才做客座教授,或定期来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老师互动、交流;也可以聘请具有实际财政税收从业经历的人员来校任教,并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总之,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若君.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541.
[2]许毅.财政学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J].财政与税务,2000,(3):11-131.
[3]李新.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校学报,2005,(1):77-79.
[4]邓子基,邱华炳.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