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
- 文档
- 2024-07-14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本文共1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成人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导不够重视、人才缺乏、教育方法等方面。为了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策、教学体制改革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改进。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计划型”教育转变为“市场化”教育。人民群众期盼自己的子女都能享受到平等、公正、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人才市场则需要各行各业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它在招生层面上,目前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但在教育的适用上,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社会需要这样的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素质,因此其具有发展和竞争的潜在优势。近年来,许多普通高校借助办学资源优势,升办了成人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少随之而来的不利因素就会严重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如:成教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健康教育就是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根据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教学院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不少成教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迫切希望。
一、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随着成教事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对成教事业感兴趣的`学者,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人教育学院的生源有高中起点专科的、有专科起点本科的、还有工作之后继续教育的。总体来说,生源错综复杂、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有不少学者对成教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结果表明:多半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成教学生大多都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自以为自己不如人,加之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偏见,更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敢承认是成教学生,因此轻视自己、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
2.做戏心理,缺乏自束力
成教学生对成人教育理解有误区,认为成人教育是在走过场,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使许多成教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是学习还是纪律都比较松散,似乎学习是被逼的,把学习当儿戏,从来没有严厉要求过自己,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冷漠心理,缺乏凝聚力
成教学生大都被自卑感所困扰,所以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还有一些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就抱一种冷漠心理,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言语刻薄、冷漠是自命不凡,然而,如今社会是一个“双赢”的社会,如果你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没有团结协作的勇气和精神是不可能达到“双赢”目的的,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4.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
从目前的形势看,各普通高等院校都不断扩招,成教学生不管是就业还是自身素质都处于劣势,许多成教学生都受长辈的宠爱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主观和客观认识上都出现了偏差,入校后不适应周围环境,经不起挫折,不管是非曲直,大家认为这样,他偏不认为这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平时对待学习就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文凭成了他们的目的。
二、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成人教育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比较短,尽管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不重视,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成人教育学校领导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政策扶持上更是缺乏力度,大部分学院都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有部分学院开设也被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课所代替,业余心理健康教育就几乎是一个空白。很多学院没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即使有也是有名无实。
2.专业人员奇缺,有较大的盲目性
目前,在成人教育学院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及具有相关资质证书的心理健康教师奇缺,也就是说,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培训过的教师都很少。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造成工作中一些盲目现象,遇到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在教育和咨询中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3]。
3.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与他们无关,单纯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以致使成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势单力薄地靠心理教师来开展。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不能人人充当心理健康教师,把心理障碍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而是意味着把心理障碍变成真正的心理问题时再让学生找心理教师,这样既加大了难度,又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在学校不能形成一个广大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存在性,成教学生心理问题亦如此,因此,对成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教育者对成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既要从客观上进行科学分析,又要从本体上找出原因,以便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发展性原则
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成教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广大成教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2]。为了促进成教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成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预防和治疗的层面,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每个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潜能开发。
3.灵活性原则
成教学院生源复杂,不少学生都是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因此这部分学生常常身兼数职,其身份就决定他们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成教学生在身份和学习上的特殊性,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要灵活机动,不要一味地追求学分制教学,而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以方便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以达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宗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4.差异性原则
成教学院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源复杂、水平悬殊、素质高低不平,成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遵循差异性原则,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满意效果。
四、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1.政策方面要高度重视
成人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但因为历史原因,人们对成人教育仍有一种歧视。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虽然很快,但从经费投入等方面看,国家一直未把成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成人教育仍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国家要高度重视,给成人教育以政策支持,让全社会都重视成人教育,体现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强化督促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除下文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要根据各成教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帮助和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掌握部分心理问题的排解方式和心理调节技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为有效的结果就是能够就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以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开设,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管以什么授予方式都能推广。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1]。
参与文献:
[1]陈化水.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3).
[2]邓如陵.成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10).
[3]廖文眺,吴素琴.试论加强团结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电大教育,,(6).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年龄大多在 15—18 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有的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自卑;由于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也影响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
从目前现状看来,许多中职学校学生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荒废学业而沉溺网络游戏;不思进取反以差为荣;违反纪律以寻求刺激;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等等。而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一、自身心理的矛盾冲突。许多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主要由于中考失利、在初中阶段成绩相对较落后或者家庭经济状况较贫困,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生活、学习方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对原有的心理结构造成一种冲击,这个阶段的中职学生心智处于尚未成熟的发育初期,往往对于这个冲击缺少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二、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教学性质,学生可在求学期间不同程度的接触到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在这个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最终导致违反学生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
三、家庭情况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缺少温暖和爱,使学生性格扭曲,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四、教师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领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偏差,观念落后,只是简单的进行技能操作传授,未能切实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无疑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针对中职学生不同于一般普高学生的特异心理,中职学校要按照“全员参与、主体性、发展前瞻性、体验性、尊重与理解学生”五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上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德育大纲,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自学相结合,以导读目标和案例为切入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中职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根据这一特点,应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正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其一步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三、关注特殊群体学生
中职学校由于其学生的构成比较特殊,导致管理难度很大。中职学校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教学,针对他们各自的特性因人施教:女生主要从“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上进行系统教育;特困学生通过给予各类助学金解决其在经济上的困难,让他们不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影响学习。
四、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班级中的边缘学生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在学习、精神上的关心、关怀。班主任应把边缘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经常性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要共同帮助他们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
五、以活动为载体,体验“成功”的喜悦,重塑学生性格
人们都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需要。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赞许,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根据学校实际和各类特殊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感恩、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安全、禁毒、普法等。一年一度的冬季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春晚会、拔河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回自信和自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训课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应以此为教育的契机和突破口,鼓励他们从初中的挫败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在实习实训中强调学生要接触社会、体验职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适应以后的职业需要。
七、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机制
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要随时把学生在校的荣誉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孩子进步的快乐,共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学生违反了学校的纪律(程度较为严重)也要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并且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态度,如不能正确地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作为中职学生紧密接触的广泛的世界,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有所行动。用我们的真心和关怀,付出我们的十分努力和奋斗,与我们的学生携手走向美好的明天!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情绪,积极调节大学生失衡心理.
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从高等学校的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出发,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校受助贫困学生知恩图报、爱国爱党、诚实守信等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子曰:人有五伦、五常、八德。感恩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其思想内涵包括忠于祖国、敬畏祖先、孝敬父母、尊长爱幼、敬师重友、珍惜自然、感恩社会等等。弘扬感恩意识就是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思想深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进而使博爱之心广泛传播,正能量得到纵深传递。当今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现象,导致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深入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精神冲击的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缺失,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感恩意识也同样亟待加强。当代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
1)不知恩。对家庭亲情的漠视,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朋友友情的漠视,是自私行为的表现;对社会恩情的漠视,是毫无感恩之心,漠视他人恩情,理所当然的享受帮助的表现。
2)不感恩。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受资助后并没有报恩的行动。
3)不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受助的学生理应对社会及资助者做出力所能及的回报。但是其中不乏缺乏社会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其负面影响广而深远,如何避免高校贫困生成为高学历低情商的人,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思考。
2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构成的主体,高校贫困生收到了社会的帮助、学校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同学的友爱等,应学会感恩,然而,部分贫困生不知感恩,他们不懂回报,受到恩惠不言谢,受之泰然。在培育之恩方面,不热爱母校、不尊重老师,学生只关心个人前途与发展,反把学校、老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养育之恩方面,有的贫困生不知感恩父母,反而责备父母没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孝为立德之本,不孝敬父母,也难以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进而很难做出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如今,社会环境对人格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生态意识淡化,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重要表现。只有懂得爱别人,才会珍惜自己,善待他人,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更加努力的回报社会、学校、父母对自己的培养,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才会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感恩意识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2.2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对未来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感恩教育常态化,感恩意识习惯化,不仅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是一项长期而间接地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课题。
3培养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3.1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原则
3.1.1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就是要对此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界的物质文明和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大多数家庭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用在了物质发展上,忽略了对子女开展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逐渐的凸显出来,其中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只有认真了解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研究其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古今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念、新的特点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教育需求,实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法,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寻求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出新理论。长期系统地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
3.1.2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感恩教育需要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贫困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感恩这一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有意识地注意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同时会养自私自利的思想,往往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作为直面这部分学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每名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向贫困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耐心的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教育,从而促使其树立感恩意识。
3.1.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感恩教育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要想使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运用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素材,以传统文化理论作为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不断融入感恩教育题材,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意识。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特别是贫困学生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宣传活动,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仪式、敬老助残活动、支援西部建设活动等等,让学生参与进来,特别是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参与进来,现身说教,从中体会并感悟那些伦理道德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理论内化”和“行动外化”之间的统一及融合,才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3.2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3.2.1继承传统道德,挖掘感恩资源。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忠、孝、义都是在进行感恩教育,忠即报君恩、孝即报亲恩、义即报友恩,三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道德要求更是深入人心。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俱进,将传统道德文化与弘扬时代新精神相结合,以人为本,积极引导贫困生学习和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对贫困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使其反观自身,自觉意识并改正不知恩的行为,多给予大学生心理关爱和生活支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暂时的贫困,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国家及个人,这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2.2培养家庭环境,发挥教育作用。
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树立感恩仪式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及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转变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贫困生对家庭的责任感,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双管齐下,不断增强贫困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感。
3.2.3注重学院培养,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其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落实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经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及家庭感恩教育的熏陶,学校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了解、体会并记住回报于人,唤醒他们感恩之心,学会回馈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尊重他人,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进而在走向社会之时,带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之中。
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给学生带来榜样作用,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第二,通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范例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逐步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人格塑造中,引导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利用多种校园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需要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并引导其注意到感恩意识对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通过制度建设、舆论宣传、系列活动等多维度共同努力,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其自我感恩意识,培养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在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在学习中,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爱岗敬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培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植到内心深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回报,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接受恩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应学会感恩,常识感恩之理、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受助不知回报,贷款不想偿还,就是缺乏了做人的明理和诚信,是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常怀感恩之心,诚信地履行义务,并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感恩让施恩的人幸福,同时自己也感受幸福,这才是一名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应有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付霆.感恩教育读本[M].四川大学出版社,.
[2]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
[3]陈孔国.师德养成读本[M].湖南大学出版社,.
[4]周晓峰,王志堂.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意义与途径[J].企业家天地,2011(2):36-37.
[5]李晓林.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淮北职业学院学报,(1):42-44.
学校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常规教育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指导训练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践行少,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对学生支配行为能力差异和心理素质差异,缺少全面分析和疏导。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受挫能力差。
2.教师教育观念方面。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重视部分学生的发展,忽视对后进生关爱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3.家庭教育方面。
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使得部分家庭教育“溺爱有加、关爱不足”、“重智轻德”,导致孩子唯我独尊,脆弱娇气,缺乏为他人、为父母着想的意识和受挫能力、动手能力等。
4.社会环境方面。
当今社会,影视文化和网络等传媒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不断冲击着学生。这些信息中,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低级趣味的。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主要对策
1.明确要求,坚持引导激励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引导激励。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各年级段养成教育目标要求,使养成教育首先做到“有规可依”。其次,通过开展评比校园文明之星、读书之星、劳动之星等,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比进步比学习,增强上进心,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展现学生个性特长。
2.精心设计,细化德育内容。
近年来,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以及《守则》、《规范》和德育目标,从文明礼仪、学习纪律、安全卫生、劳动生活等“一日行为规范”训练入手,分年级、分学期设计了具体的养成教育内容,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措施,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式的进行教育,从而使养成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3.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比如开展“讲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教育和特色活动,运用“诚信讨论”“、道德实践‘五个一’活动”、“手拉手活动”等方式方法,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或者创设道德践行和情感交流的平台,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家校携手,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制订家庭教育常规、举办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让教师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其次,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和各部门的支持,整治、净化周围社会环境,谋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形成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教育功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5.与时俱进,增强德育工作时代感。
目前,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合作精神、诚信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此,我们要针对现状,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有重点地分年级确立教育重点,加大教育力度,同时结合新增内容要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另外,心理健康问题在小学高年级呈现出趋升态势。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为更好地建设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不断努力。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高度重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品德修养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盛担当和负责。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对策探讨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里面这样说到: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启蒙性阶段,所以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提出指导性的对策,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幼儿园孩子的年龄处于3至6岁,在这个阶段,由于孩子们刚刚接触到老师和小朋友,心理的塑造性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比较依赖父母,情绪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心理教育的关键性阶段,如果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指导性的策略,希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由于大部分的幼儿园并没有给幼儿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幼儿进行零散的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更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致于某些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很有必要。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当前的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无法给幼儿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由于幼儿教师之间存在着教学和评职称等方面的竞争,教师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三)家长的忽视和幼儿的不配合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辈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满足孩子们的所有要求,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脾气大、爱哭、不尊重老师等;另外,即使家长们偶尔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也不配合家长,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改善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国家和学校的不断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国家和社会要支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便利;其次,幼儿园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制,从课堂的建设到教师的教学再到教学的评估等,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教学结束之后的反思等方面入手,关注幼儿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状况,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高效教学。
(二)对幼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幼儿园要与培养专业“幼儿心理教育”的师范院校进行联系,为幼儿园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次,幼儿园要经常给教师组织一些专题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从而给教师进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定期给幼儿组织一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参与能力,完善幼儿的人格。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很有必要。首先,幼儿家长要在实际的教育中给幼儿树立模范作用,指导幼儿在家庭中养成按时吃饭、礼貌待人、热爱学习、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定期给幼儿讲述一些心理启发教育性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少年和果子狸”等故事,教导幼儿要尊敬老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幼儿园定期要给家长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和家长保持高度的联系,从而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具体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四)关注幼儿心理差异
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等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幼儿呈现出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平等健康发展。
首先,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前,教师把每个幼儿带到园内的心理健康测试实验室给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并给每个幼儿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的档案,在不同的时段给幼儿进行测验,从而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特点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等,认真观察每个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行动,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针对幼儿的活动能力及时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采取鼓励或者动力教学法,不断改善“问题幼儿”的行动和思想模式,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在现阶段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个幼儿在快乐的、轻松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袁爱玲.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齐明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科学中国人,,(09).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论文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中学生获得的大部分新知识,是在从书本和课堂上。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程度影响巨大。大部分中学的体育课都是室外实践课,很少开设室内的理论教学。即使在特殊条件,如天气等原因不能进行室外实践课,老师在室内进行的体育理论课内容多停留在近期相关的体育竞技赛事的新闻以及相关运动员的介绍上。很少进行如何科学、健康以及有效的进行锻炼等方法的理论教学。从而导致中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足。
2、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当今社会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社会不断的进步事物不断的更新。但是在中学体育教学的教材上更新的速度较为缓慢。现在教材中的内容比较陈旧,很多内容没有及时的更新。很多教材越来越趋向于竞技化,基础性普及型的东西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当今的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缺少兴趣,不愿意积极的参与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个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课程。大部分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沿用常规教学方法,过分的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遏制了学生们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学生出现运动能力下降现象
现如今的中学生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论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越来越忽视体育教学。学校和家长认为应该多把课程时间分给语、数、外,减少不重要课程的时间。因为不重视和课程时间的减少,加上其它课程的压力,学生用来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的学生们就开始忽略体育锻炼,从而造成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不断的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约75%的中学生缺乏日常的体育锻炼及相关体育锻炼的常识。
二、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所有的中学学校体育教学都会受到中、高考的影响,导致所有学校的体育课都不能得到保障,体育课的课表不光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还会受到其它主干课程的影响,尤其到了学期末,在期末考试的影响下,体育课就会成为语、数、外这些“列强”瓜分的目标。在部分学校还会出现毕业班不开设体育课的现象,学校任务中、高考又不考体育,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由于课程的不固定,学校对体育课呈现出全面的不重视,在相关的体育课程器材上投资力度不够,器材出现残缺不全,上课的场地出现年久失修的现象,现有的器材和场地缺乏科学的管理,寿命缩短。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在体育教师的管理上与其他课程的老师比起来较松,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对体育教师的考评机制,体育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再培训。学校对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体育项目考核达标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体育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大部分的中学都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体育课,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的增设带来了体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学校的相关投入并没有增加,体育教师缺乏继续培养,提高业务的机会,表现出业务能力落后。由于待遇较其他课程老师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很多体育教师选择兼职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缺乏敬业的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上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因为体育课在中学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体育教师普遍缺少成就感,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被激发起来。在部分学校中还存在着体育老师和普通课程老师不同工同酬的现象。
3、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已不在是人们打发时间、进行娱乐消遣、促进友谊的方式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宁可在家上上网,打打游戏,也不愿意出去跑跑步,踢踢球。学生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没有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习惯。
三、对策建议
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一些体育教师过于注重运动技术细节的教授,或强调体育中某些项目的重要性。而体育作为一种整体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既应当看到其增进学生体质健壮的特点,更应当发现其与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紧密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开放的姿态组织各项体育活动,充分带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性参与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从体育活动中锻炼合作意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
2、加大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运动中锻炼学生身体技能固然重要,但体育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体会体育精神、发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学生成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学习与发扬体育精神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体育教师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促进自发学习与深入钻研,挖掘教学内容的深邃本质与其中所蕴含的体育知识,并开发良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成功地教学。其次,体育教师应当了解传授体育精神的深远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愿望,从而克服困难,提升自身适应能力与社交能力,懂得均衡竞争与合作,进而形成自主精神与独立人格。学校领导应当意识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促使未来人才的良好身体素质及精神面貌的形成。体育授课老师也应立足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钻研体育教学的教材,适应学生的年龄段及其特有心理特征,适度创新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体育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教育目标。总之,体育教学应以全新的理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忠于体育事业,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来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在的能力。
对于一所高校管理而言,资产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教学、科研等基础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当今衡量高校实际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准。高等教育属于公益性质,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而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加强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高校工作的安全高效方面,组织好资产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职工,一方面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健康发展。但是,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高校管理者逐渐加大了资产的投入力度,因此高校固定资产和智力资产数量也日益增加,同时给管理者带来各种实质的管理问题。当前,我国依然有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忽视了其重要性,进而导致大量的高校资产堆积、丢失、闲置、重复购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降低了高校资产的利用率,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浪费。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不可否认,资产管理作为当前高校基础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管理者和后勤资产管理人员的重视,但是对于多数高校而言,资产管理相较于教学和科研管理还是较为滞后的。而由于高校资产长期得不到有效和妥善的管理,难免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且高校资产的管理也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大量的资金浪费,造成了高校资产的重复购置、账物不符、家底不清、资产亏损等严重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国有单位,高校的资产也是由国家投入,因此,高校的资产属于国有,这样的情况造成了很多管理者对于公共资产缺乏主人翁意识,使得在进行高校资产管理时出现了管理意识不到位的问题。由此,在高校资产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管理者会重倾向于管理现金,而对于实物的管理则明显不如现金管理重视,因此在资产管理中对于使用效益的`考虑明显是不足的,资产管理更注重需要而忽视了效益,进而造成了教学设备、科研器械、场馆场地等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且高校资产的配置也是不合理的,体育、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科研资产不足,而很多综合类院校的体育场馆、艺术材料等资源是明显不足的。[1]因此,很多高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上的意识不足,积极购买、浪费使用,缺少专业人士管理,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如果高校缺少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那么资产管理体制就是不健全的,使整个资产管理的过程无章可循,这已经成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资产入库过程中,高校采购的固定资产必须要有记录,且要由专人负责采购并将信息入库,便于日后的资产管理,但是资产入库却通常是缺乏严格的资产审查和审批程序的,因为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保证,所以信息录入这一项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强,有些资产有库存记录,而有一些则因为工作的疏忽没有记录。再如,很多高校不注重资产的报废报残工作,具体制度也是不健全、不完善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得不得约束,也没有专人复杂检查和监督,所以有些资产有账无物,尤其是报废多年,早已不再使用的物品仍挂在资产账上,而实际物品早已被处理掉;或者有些资产已经办理了报废手续,但是报废设备却没有被送至后勤部门的仓库,进而造成了资产丢失。此外,高校一般三年或五年进行一次人事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经常会有工作上的调动,但是资产是落到各个部门而不随人员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人员调动时不办理交接手续,必然会在此时丢失资产物品。因此,规章制度必须是详细的,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才能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资产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针对不同的资产,管理部门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但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常规手段管理资产,即验收手续———资产入库———登记账册———固定资产卡片———投入使用,这是常见的资产管理手段。但是,由于高校人员数量多、层次复杂,所以对于资产的使用比较随意,任意调拨的情况时有发生,使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浪费。例如,为了打造高校的硬件条件,并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高校争相采购超过本校科研实际需要的设备和仪器,但是面对一般科研项目,这些“高精尖”、“高科技”设备或仪器是没有用武之地的,难免长期闲置,而很多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重复购置材料、设备,进而导致高校现金和物质资产双重损失,且使用率下降。此外,高校资产管理者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购置资产和统计资产方面,对于资产的维护和保养是不重视的,甚至是缺失的,使用后不及时处理和保养,影响资产使用寿命。
(四)高校资产账物不符情况严重
高校在进行资产清查中总会出现“账物不符”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所谓的账物不符就是“家底不清”,就是后勤部门的资产和财务账、入库单对不上。高校属于多头管理,进而使部门之间在账物上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发生资产购置、调拨、毁损、报废等情况时,入账、核销不及时都会使账物不符。
二、高校资产管理滞后的原因
(一)资产管理权利分散
目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比较混乱,所以管理权利分散,在资产管理方面有发言权和管理权的部门较多,财务处、审计处、后勤处、基建处、国资处、教研室、实验室等都有管理资产的权利。由此,高校的大部分资产都是采用账物分管的管理原则,来分类和归口,使得资产管理无从下手,甚至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使得资产管理滞后。[2]
(二)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强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教职工也都是正式的事业编制,“铁饭碗”的工作使有些职工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执行力不强,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也逐渐成为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滞后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资产数量多,管理分散;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多,权利分散。以上两点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使得重复购置、相互推诿等现象时有发生,进而使资产管理制度无法发挥作用,使得行之有效的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更多的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现行会计核算方法落后
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的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也导致了资产管理不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在统计高校资产时,只注意核算原值,而没有将折旧的部分算进去,进一步导致了资产账面价值问题严重。然而,资产的实际使用,必然会发生资产的有形或无形损耗,导致了账面价值和实物价值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别,进一步致使高校资产逐渐虚增,而会计信息却逐渐失真。[3]
三、高校资产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服务意识
资产是为高校发展服务的毋庸置疑,而高校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该提高服务意识,做好资产管理的工作。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的资产情况,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集合财务处、后勤处等几个职能部门,制定一套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并积极听取反馈意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使资产管理流程能够顺畅和科学。其次,坚持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为增强服务意识提供支持,尽量使管理流程和具体工作简便易行,使每个工作人员能按要求执行,管理好高校资产,为师生和学校建设服务。[4]第三,根据学校资产情况,在进行全面清查后,开发适合学校资产管理特点的软件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产管理,使管理工作更高效、更科学,实现申请、采购、审批、入库、清查、处置、上报、汇总、维修、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使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能够真正走上“互联网+”的道路。
(二)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有效的资产管理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队伍,作为“人”的管理,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具体的资产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全方位、彻底地优化管理人员队伍结构。首先,注意人才的引进,要招收一批经历过专业的理论学习教育,且懂得有关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优化队伍结构,使高校的资产管理队伍达到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从而在选人、用人方面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其次,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确立基本的考核制度,督促管理人员技术进步,并科学地评价工作业绩,对于落后的工作人员要正确引导,树立其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对于考核结果好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5]例如,可以具体制定管理人员的阶段学习计划,以通过学习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并通过不定期的岗位培训与交流探讨,使管理人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层次。有效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资产管理队伍。
(三)强化资产管理职责
强化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由于掌握资产总体状况,发现管理问题、获取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就是资产清查,因此,需要细化工作职责,让每个管理人员都负责自己的工作,能够激起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因此,学校顶层的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全体联动、全员参加的资产清查的环境,只有工作落实到个人,才能够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全情投入。首先,划定重点清查范围,与全面清查工作结合起来,最后由专人负责最终的核算与清查。[6]其次,要在清查工作完毕后,认真撰写资产清查报告,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为下一次资产清查工作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资产清查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人员复杂,因此每一次清查都必须要有清查的意义:第一,保证资产信息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如家具的清查要核对规格、型号、厂家、购置日期、存放地点、领用人、经手人、验收人、保修期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对于信息不全的资产要及时补全;第二,对于长期的高校资产历史遗留问题速战速决,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提交领导层审阅,才能保证账目清查、处理时能不留尾巴。
参考文献
[1]张焰.高校工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J].经济师,2016(4):223-224.
[2]张益.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37-38.
[3]刘杰.对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的思考[J].经济师,2014(3):272-273.
[4]张莉莉.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3):17-18.
[5]王雪松.高校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245.
[6]于晨,刘娜.民办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185.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7).
[2]殷剑平.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教学论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发展前景广阔。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从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中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出发,探讨了促进该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它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培养“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环境景观设计、建筑小品设计及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课程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植物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其专业培养目标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率高,因而发展前景广阔。现在的许多高职、高专学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然而,由于该专业的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了解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找出教学环节中的不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为培养方向。然而,许多院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却并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体系仍旧是偏向于理论教学,教学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新意,仍旧照搬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惜将教学内容压缩,许多知识并没有讲透,学生听的也是一头雾水;在课堂教学中,仍旧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主,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无法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受市场发展变化的影响,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推陈出新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它作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课程涉及的领域广,诸如艺术设计学、景观学、植物学、工程控制学、建筑学等都是该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因而,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做出相应的知识调整。然而,受教学条件和教材本身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能在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因而落后于市场发展额需要;再加上许多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课件内容无法及时更新,案例设计也比较陈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许多用人单位也抱怨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高,因而不愿意录用。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和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和动手操作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院校虽然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条件有限,模拟出来的实践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差很大;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方式传统,实践课的授课内容也与现实脱节;学生在设计方案时,过多地看重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实用性和可行性,仅凭感觉对待设计任务,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漏洞百出。
4.教师构成单一,不能满足学科融合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本专业人才,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相关的从业和实践经验。他们也许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比较如鱼得水,但是到了实践课的时候,就会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这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许多时候,科班出身的教师在讲授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课程时,远远不如建筑专业的教师讲得透彻。师资队伍的构成也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对策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在教育方法上,改变以往的程式教学,变填鸭式的教学为探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探索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创新探索,在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不同想法,让不同思想在讨论中交锋,最终得到真理性的认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形式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和发挥,同时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好感和学习热情。更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赛事,以开阔他们的眼界,通过和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比赛,收获更多的实战经验。
2.注重教学内容联系专业实际发展状况
为了降低由于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带来的损失,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师应该在教授课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或者网络资源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制作课件切忌懒惰,不能讲陈旧的内容重复使用。为了保证学生所学内容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专门订阅了一本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每一期的学刊我都会认真地研读,并且将其中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文章复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阅读。这样,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期刊,就能够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陷。
3.建立健全的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让实践课程有实质性的进展,我校专门与一家专业公司联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收获实战经验。这样,学生每隔一个月就有机会到该公司参观学习,并且在学期结束之后还会安排学生去该公司实习,由专门的人员带领。学生通过向这些在专业岗位上奋战多年的工作人员交流和讨教经验,渐渐学会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4.优化教师队伍
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录用时,可以适当录用一些诸如建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教师,这样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互补性。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能够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讲解知识。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这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有能力上好实践课,才有能力教好学生。因此,不妨聘请一些行业高级从业人员来担任教师。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教师也要时常参加一些研修班来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入手,总结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专业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许丽。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研究.现代装饰:理论,(5)。
浅议留守学生之现状与对策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21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教育观念,是我们社会和教师教育好学生迫切要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面对现代经济型社会,偏僻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打工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部分家长们都“下海”去了,留守在家里的是正需要学习成长的孩子们,已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有着良好与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临且长期思索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广大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
1.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作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异地工作,一年中难得回家一两次,有的甚至好几年才回家一次,并且很多时候只短暂在家呆上几天,和孩子之间有效沟通似有一层隔膜隔着。虽然大多数孩子在家里有一些别的亲人照顾,但他们毕竟只能是在物质和在他们看来视为怜悯的“爱”中成长着,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多时候是孤寂的。
2.他们在学习上大多是后进生。面对学习,他们失去了家长的监督,随意性很强,很少有时间把学习放在心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极少认真完成,教辅资料更是置之脑后。在校表现欠积极主动,缺乏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
3.他们课堂上欠大胆,不爱说话,平时情绪较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缺乏热情,有自卑感,言语减少,抑郁心理有所凸显。
4.他们具有自卑心理,在长时期离开父母后,这些孩子心里常常表现出不自信,同时对自己心理需要产生自抑。自我认同感不强。
5.他们常常备受攻击或是主动攻击别人,这完全是一种在无奈和易怒的心态下产生的,其实孩子在心里是最希望受到家长的呵护的。幼小心灵过早承受来自外界压力更易产生畸形心理。
6.他们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个人穿着不讲卫生,留宿他人家,沉溺于网络,逃学。甚至有时一些不好的举止,如小偷小摸、骗钱等不良习惯也易养成。
孩子们的这些种种表现,有悖于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融合在一起,对他们该怎样进行心理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二、对上述现状采取的措施
1.“眼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随时留意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并有效地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关爱。教师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也可在午自习期间对其进行思想感化,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已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在感化过程中言语要轻,既“深有同感”,又“有的引导”,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切实、真诚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2.“嘴勤”.“暖风细雨润心田。”在注重共性的同时更要注意每个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说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慎思而后行。可采用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在沟通时,应用鼓励性、商量式语气,切记“我过的桥比你的路多”“我告诉你”等语言出现。
3.“脚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需到“基层”中去。利用休息时间到学生中去,借同学之口将会掌握更全面的一些信息。还可到学生家中借邻居之口了解在家情况,拉近师生之间不信任感距离,也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交流时最好采用,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语言,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4.“手勤”.“细微之处显真情。”教育是一门艺术,全凭操纵者拿捏得当与否。当有学生的书本不小心掉落在地上,老师何不弯一弯腰?为雨中无伞学生撑起一把伞,帮排队买饭的学生递一下饭盒,设计画报栏让学生贴上自己心爱的作品,开展辩论会,谁为我系红领巾……这能让每一位留守学生过得充实快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不再孤僻。
5.“心勤”.“爱的耕耘育桃李天下。”对于各学科教材有各学科教材的.特点,老师可利用学科教材进行相互整合渗透教育,同时结合生活事、身边事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6.“情勤”.良好的情感是人际关系和谐交流的重要保障。留守学生在心灵上较脆弱,情感上较冷淡。为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点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学生的思想情感进步了,情感态度转变了,与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和谐了,我们的情感感化就产生了效益。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细致同时又是需要我们运用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的育人课程,在引导和感化过程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通过教育的各种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意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简易的心理服务,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时刻都需要思考运用的新的教育技巧。
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改进措施论文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信息化建设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方法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网络化、智能化以数字化,从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使我省的教育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其内在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一、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省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以下具体的问题。
1、缺乏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认识
目前,很多小学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利用程度比较低,部分小学简单地认为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就是教育信息化,而对于教育信息化背后的`真正含义未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1]。虽然我省不断加大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小学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利用率比较低,这是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掌握不够熟练
目前,我省很多小学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不到位,对于信息化设备不能熟练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2]。具体来看,部分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表现很突出,但是对于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却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网络技术并不感兴趣,因此在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方面存在短板,这是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重要问题。
3、部分小学的信息化设备建设比较落后
我省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小学的信息化设备建设非常落后,有些地区的小学根本没有任何的信息化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这是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相关方法
为了提高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我们应当齐心协力,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加强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本文认为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相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首先,小学的相关领导人员要在思想意识上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当做一个重要的工资任务来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使学校的所有老师都能够真正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来。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落后地区的小学配备相关的信息化设备,使全省所有的小学都能够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相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需求。其次,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相关技能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表格制作以及课件制作等基本技能,这样可以使教师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我们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要帮助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和传统教学的整体观念,帮助教师将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各去其短,各取其长,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在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只有做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才能使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获得良好的前提和基础[3]。首先,我们要对网络资源中已经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使之能够为小学教学提供良好的帮助。其次,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购买专业开发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并提高此类资源的利用率,为切实加强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结语: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网络化、智能化以数字化,从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近年来我省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缺乏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认识、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掌握不够熟练以及部分小学的信息化设备建设比较落后等突出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切实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焦中明,黄桂红.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动态反馈的系统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11:35-38.
[2]杨涿淋.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教学软硬环境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27-28.
[3]张晨婧仔,王瑛,汪晓东,焦建利,张英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04:22-33.
作者:刘库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高新区新北实验小学
关于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论文
摘要:小学阶段开展体育课程是新时期培养时代人才的要求,是适应新课改的大势所趋。增强体育课程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随着基础教育在当下的不断发展,在小学体育教育领域也引发了一波狂澜。结合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在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发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不断渗透,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始全面的开展起来,给学生的学校生活注入了活力。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教学强调进行透彻的改革,力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体育教学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在教育观念,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发面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只有从体育教学的根本入手改变传统体育观念,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加深小学体育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1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教育意识不够,传统体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课余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我国的小学里普遍都重视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小学的升学率而关于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体育观念并没有深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小学,体育课都采用“放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固定的场地自由活动。男生打打篮球,女生踢踢毽子,仅限于此,老师也不会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另外,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多数家长认为,体育课是浪费时间的,在室外不仅委屈了娇生惯养的孩子还耽误了学习,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学习知识的不是来田径场上玩的。可见,在我国体育教学意识还不够强烈,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难彻底的进行素质教学实现全方面的德智体美发展。
(2)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场地有限。在一所小学的建设规划中虽然都留出了一定的体育场地,但在一些不规范的小学中,这些场地也只是简简单单的跑道。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仅限于跑步运动,接触的体育活动也单一乏味。目前的小学随着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改善了教学环境,绿化面积在增大,多媒体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在体育设施的投资方面学校甚至政府还都有所顾忌。体育课上可以供学生使用的体育器材数量不够或者场地不够等等都阻碍了学生对体育的热衷,打消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3)专业体育师资匮乏,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小学配置的体育教师专业性不强,甚至于都是体育兼职教师。对于专业性的体育毕业生也不愿到小学工作,在小学里他们的体育教学成果也几乎得不到重视。甚至在很多小学里,教师积极性不够,不夸张的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一个体育老师给学生上课,且学校也会缺乏一些专业的体育技能培训,很多体育项目对一些兼职体育老师来说也搞不清楚,所以就导致了小学体育课堂中项目的单一乏味。
2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性改善措施
(1)改善传统体育观念,重视体育功能。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善教育观念,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我们必须首先改变体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在学校方面,教师首先要从自身认识到体育功能,体育在改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严查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从家长方面来看,家长应该认识到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家校之间的矛盾,在体育教学上达成一致,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完成体育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等;从学生自身来看,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功能所在,积极配合教学进度的完成,逐渐的来培养自己对体育的热爱。从家校生三方面来鼓励树立体育意识,重视小学体育教育。
(2)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加大体育教学投入。教学设施是保证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确保教学设施的整体完善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给学生的体育课堂配备多样的设施,为体育课堂增添色彩。体育器材至少应该每个班级平均配备,不能简单应付。学校本身体育场地也要进行完善,扩大体育场地,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确保小学体育活动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课的引导者,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教师入手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体育师资团队才能达到对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从学校方向入手,学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制定好教学大纲,按照计划如期进行。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同时应该定期开展体育教学培训,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定期考核,只有考核通过并完成相应的报告才能确保小学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才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学校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才能在各个程度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3结语
体育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健身,小学的体育课程也并不是简单的对身心放松,而更严格的来说,是新课改教育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要求,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只有从观念上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在设施上不断进行完善,确保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高专业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家长、学校以及学生三方之间充分配合,实现合理的体育教学。
作者:王丹丹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刘绍曾;从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谈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曲宗湖,宋荣芬,毛振明;从对日本学校体育的剖析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3]柯世明;对现代体育课程科学化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4]王建平;;浅谈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J];甘肃教育;2006年16期
[5]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一、当前工会资产管理的状况
经过全国高校工会同仁的共同努力,高校工会多年来都是依靠上级的财政拨款和自身积累取得资产。但是无论是上级财政拨款还是自筹部分,对高校工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工会资产保障了职工的物质需求;其次,工会资产也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当然,工会资产在职工精神方面以及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工会组织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大批的工会资产,全国各级工会共拥有超过500多亿元资产,这些资产为工会组织发展壮大,为开展工会各项工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工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资产的保值以及增值方面的问题显得愈发突出,如何使得工会经营性资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保值、增值,已经成为工会最迫切的工作之一。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工会资产的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要想走出这个怪圈,笔者认为资产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改革、创新资产管理体制,才能及时发现并且解决经费以及固定资产在管理与使用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
二、高校工会资产管理的基本特点
工会资产是指工会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并且拥有相应所有权的动产与不动产。究其本质而言,主要体现在工会资产是工会的一项经济资源,其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保障;工会资产是工会组织拥有或者控制的,是工会开展基本活动的物质保障;工会资产必须能够以货币计量,这是衡量工会成为法人的重要条件。高校工会资产管理的特征如表1所示。高校工会多年来都是依靠上级的财政拨款和自身积累取得资产。但是无论是上级财政拨款还是自筹部分,对高校工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工会资产保障了职工的物质需求;其次,工会资产也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当然,工会资产在职工精神方面以及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管好、用好工会资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工会工作和教育事业服务,是高校工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当前高校工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会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工会对其控制或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会在对其资产的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以及分级管理的原则。要管好高校工会资产,必须要分析当前高校工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对症下药。
1.高校工会资产管理思想重视不足,组织有待加强。提升高校工会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是高校工会要能够使用好并且管理好工会资产。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很难实现对其工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究其原因就是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对工会资产管理不重视的思想,没有意识到工会资产管理是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对财务人员以及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不积极配合。此外,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与保护、相关资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等现象也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表明高校工会资产管理工作思想重视不足,组织亟需加强。
2.高校工会资产管理日常管理不到位。目前,部分高校工会对资产的日常管理比较松弛,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部分正当的程序等,致使高校工会对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甚者对单位的资产使用以及报废等状况都不清楚。此外,也缺乏相应的资产审查鉴定制度、资产收发制度、资产审批制度。这些不足,导致资产未按规定制度外借、收回,资产没按规定进行报废等等。在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对工会资产和行政资产的界限模糊,致使产生混淆行政资产与工会资产的现象,最终导致工会资产和实际不吻合。
体育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浅谈教育论文
心理卫生是保障心理健康正常状态的措施和各种活动的总和。它的任务是针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障碍和心理上的不安等及时进行处理和预防,以保持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那么,体育教师又该如何在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呢?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人们行为的指南,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正视,对同学的`成就额手称庆,不悲观,不嫉妒。学生能自觉地这样做,其心理一般就可以保持健康。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
正常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但是,那些思想修养差的学生,恐惧、暴躁、悲观、自卑、狂妄、嫉妒、多疑、过敏、忧郁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就很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加强思想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和预防那些心理不良现象。在指导学生心理卫生、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1.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善于分析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正确处理同学关系。
2.教育学生自觉磨炼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物,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困难。并且,要教会学生控制情绪冲动的方法,养成按理性行动的习惯。
3.教育学生正确评价现实,对满足不了自己的事物,不要强求,要养成对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忍耐性。学生只要增强了毅力,提高了思想水平,发展了正常的同学友情,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三、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充当学生的心理顾问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通过交谈而实现的一种帮助过程和教育过程。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充当学生的心理顾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给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时,教师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教师还得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学生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
2.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为学生排除纠纷,倾听学生申诉,耐心、亲切、及时地为学生解除各种心理负担,充当学生的心理顾问。
3.教师在学生中要树立威信,并多与学生沟通情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要知道,只有令学生祟敬、信赖的教师,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还可调节人的情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对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行为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体育工作中肩负着指导学生心理卫生的重任,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
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体育后进生心理卫生的指导,因为体育后进生最容易产生恐惧、自卑、忧郁等心理障碍。教师要多鼓励差生参与体育运动,消除他们心中的忧虑和恐惧,给他们以信心。例如,在运动集体项目中,充分注意设法使那些运动技能差的学生也有成功的机会,或者使他们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对于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意义。
2.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来教育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培养成诚实、公正、合作、礼貌等风格以及积极进取、勇敢果断的态度和行为。例如,拔河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跳“山羊”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思想作风。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组织纪律的培养。体育运动有其严密的组织性和严格的规则,学生具有的自由散漫、惰性、忽视组织纪律等心理品质往往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克服。例如,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就必须遵守项目比赛的规则和必要的组织纪律,否则将会遭到裁判的处罚;再者,如果参赛者思想散漫、不努力的话,那比赛的成功就很难降临他们。
五、利用体育运动或比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的一切都围绕孩子,致使很多学生都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形成了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而体育能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或体育训练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学生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体育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进行自我调节,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主动运用各种调节方法对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有效地战胜挫折。
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且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只有这样,指导学生心理卫生的工作才会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
古代,医学被宗教神学束缚,自然哲学与神灵相结合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2]。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医学逐渐转成专业性的自然学科,但以技术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灭了人们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20世纪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知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医学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自然学科与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形式。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医学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内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伴随全球经济化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医疗现状的严峻,加之新型医学伦理问题的不断涌现,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费用高涨、医务人员思维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增加[4―5]。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提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医学人文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蚀,重专业轻人文。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实利原则严重侵蚀我国教育制度。学校偏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据统计,其中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
2、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相关课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课程的86%,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其应有的空间。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偏重于概念与理论原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不紧密,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传统化、应试化。
3、文、理、工分科以及医学专业化,及教学资源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人文素质依赖于终身的培养。但现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泾渭分明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业的老师对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师缺乏医科背景,导致课程趣味性或专业性不强。相关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及再评价体系。同时,作为人文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四、以中山大学为例,谈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山大学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医科教育质量。
1、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10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将医学人文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一项课程,定期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制定课程计划等,使医学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讲座、报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
2、大力开展“心系社会,医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医学标本馆展厅为中心,以爱心网站为对外窗口,依托医学模拟中心互动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提升中山大学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培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到“心系社会,服务大众”。组织青年医学生进行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优质的服务、前沿的'知识带入广东各社区街道、中学高校,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医学与社会,培养医者的博爱之心与挚诚情怀。联合地方医院,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开展身体检查、中医诊疗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的状况。将纸面上的医学人文教育转至现实生活中,将课堂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移步到课外,参与度高,受益范围广,医学人文教育成效显著。
3、开展“医心遗意,爱满人间”科普活动。4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医心遗意”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信息。在校园组织“感恩大体老师、践行医者使命”的横幅签名活动,在学校人体解剖课室张贴感恩标语、建立爱心纪念园区,为每一个大体老师打造一个专门的纪念盒,并设置图文展、留言墙,开展清明祭扫纪念活动,举办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科普之夜,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动中。中山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出版《生命华章》一书,切合医学人文主题,总结了遗体捐赠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公民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作用。
4、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安排医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医学生誓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三基三严”教育传统,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积极开展寒暑期预见习活动,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总结与展望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应完善课堂建设,在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第一课堂工作,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拓宽教学思路,充实教学大纲,打造医学人文教育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仍应着眼于第二课堂建设,以公益志愿活动、预见习等形式为载体,结合目前医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开展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及临终关怀活动、针对如今医患纠纷频发的现象,开设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针对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提供康复医学治疗与心理疏导服务等。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课程,高校应将医学人文素养纳入毕业及规范化培训考核之中,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勇于自我反思,成为德才兼备的理想医生。各高校应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医科学生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方针,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之上鉴往知来,培养出一批批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科研能力与临床素质于一身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01):71―72。
[2]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闻勤生,王旭霞。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05):479―481。
[3]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04):50―51+5。
[4]钟秀,蒋士美。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04):711―713。
[5]孙英梅,姚凤海,马丽娟。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04):93―96。
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法律教育的目标以及面临的问题
1、高校法律教育的目标
高校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对于大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预防大学生的各种犯罪行为有很好的帮助。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将法律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范畴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己的保护,能够在社会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能够利用法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另外,法律教育还有一个目标是对法治精神进行宣传,法治的精神在于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倡导人性的独立、尊严等。落实到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法律教育的手段,可以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2、高校法律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水平还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指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将法律当成一种行为准则以及约束的方式。由于我国的法治现状、经济社会现状等诸多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最终对法治化社会缺乏相应的信心。第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还比较低。法律知识是形成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是否够高的依据和标准。当前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系统化的法律教育,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程度也不够,因此导致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有比较明显的欠缺。很多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不知道别人的行为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侵害,整体上表现出法律知识水平低下。第三,当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各种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制观念。除了遇到一些侵权行为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之外,还有可能出现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对策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在进行法律教育时,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对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全面的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等各种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理解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也能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另外,还可以不断地扩充课时,在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使法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以不断提升。
2、利用电视法制传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很多权益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要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提供一种比较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可以加强法制类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拓展,让大学生多了解一些违法案件以及相关的法律处理方式,从中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法治管理的局面,使得大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知道要如何进行权益保护。当然,电视媒体也可以多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和顾问为大学生讲述相关的法律常识,法律专家利用实际的案件在高校开展讲座,大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大大提升。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层次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学生法律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孝道、礼义等,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从而能够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进而能够遵纪守法,并且能够给周围的人做好榜样,引导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都不断提升。在现代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载体,加强柔性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理解。文化的传播可以加强对各种传媒载体的利用,比如电视传媒、网络传媒、自媒体平台等,加强传统文化利用过程中各种媒介的融合,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转变成为有趣的教学形式,比如利用网络技术制作与优秀文化、法律常识相关的各种视频、教学软件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思想品德、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还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转变成为表演素材,帮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行互动学习,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4、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开展网络平台自我教育
在法律教育过程中,高校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学会进行自我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一定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践行法律精神。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引导其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危害,从而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尽量对这些危害进行规避,采用法律手段提高警惕,对自己进行保护。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融合多种教学的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效果要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好。比如当前大学生一般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这就为大学生开展法律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及时交互和信息传播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开通相应的媒体账号,与大学生相互关注,大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到大学生对法律相关的问题,可以与大学生单独谈话,从而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法律常识。
三、结语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法律教育是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专业的法律课程,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不仅要加强法律课程的教育,还应该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危害的能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