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论文,本文共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论文

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矛盾要点与最终的统一目标也会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矛盾和统一,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共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而言,功能与形式上的统一是普遍的设计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城市的客观环境与设计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城市开放性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也对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为多元化、国际化的要求。而太过迅速和急切的发展,直接导致出现了大量不顾实际的客观条件、功能需要和经济能力的设计,盲目攀比、模仿甚至抄袭的作品比比皆是,“教条化”与“程式化”设计泛滥。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往往作为“面子”工程出现,设计形式单一、重复,缺乏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甚至超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需求限度,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无谓浪费。这些都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深入研究地方的环境特点、人文特色以及实际需求,设计没有针对性造成的后果。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有主有次,主次结合,不仅要具备较强逻辑分析能力,还要有科学系统的设计发展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此繁杂而庞大的设计工程必须进行有序的排列组织,确定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目的,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围绕主导思想提取可用元素,否则必将导致设计主题在传达上的模糊,也必然会出现由于设计元素的杂乱无章而导致的视觉混乱。而我国在城市设计方面,设计师单纯追求形式构图,对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需要不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为观赏不为参与的设计也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整体观念缺失,使建筑与外空间规划各自为政、互不关照,主次颠倒;过分强调建筑单体的表现力,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外在形式上,忽略公共空间本身的存在意义,使空间沦为实体的附属品,导致其使用功能不明确,空间主题与设计目的出现偏差。

针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寻找最有效,也最贴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实际矛盾。综合众多的观点和看法,普遍认为只有从分析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入手,明确公共空间的具体定位和规模,强调空间的个性化和内涵的体现,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良性发展,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实现人性化设计。加强对环境生态、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城市的综合情况,才能确立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框架,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料库,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体。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相互间都会存在不同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片面或以偏概全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间的必然联系。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命题,力在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最本质的关联。当然,现在提倡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以及与人相关的不同要素,将人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应,它涉及的学科包括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人文、艺术设计、政治经济、建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广泛领域,由此不难看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是时刻感觉到世界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正如某些宣传词所强调的“沟通无处不在”。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中西结合”、“古为今用”这些观点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思想领域的交流与联系。设计是从使用目的与形式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那些忽视根本单纯追求形式表现的做法,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完美的设计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强调所谓的艺术性,而是把人与环境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交融,混然一体。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城市空间建设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诸多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像高度统一的生物体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具有物质性和具体形式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地理论联系实践,将客观实际与社会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合理规划,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使民众对公共空间(下转256页)( 上接211页)提出了更高的审美与评价标准;而经济与对外交流的发展,也使更多的城市规划将公共空间列为设计重点,视其为展示城市文明与经济技术的窗口。尤其是近些年,为配合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拆、改、建,市民广场、开放型公园作为服务民众的城市配套设施也大量出现,作为空间的使用者,民众考虑更多的是这些公共空间使用起来是否便利、配套的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等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对使用功能和城市文化有更为切实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公共空间设计提出的想法和建议也更具实用和参考价值,这些都是用实践经验和使用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的实际体验,尊重民众的意向,结合专家的分析和意见,总结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设计体系,针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进行经济合理、具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既要体现城市的发展规划,又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和审美。通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不仅能调动民众的参与意识,体现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能确立更为实际的设计标准和目标,增加公共空间的亲和力。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中的失误和遗漏,让设计决策更加全面具体。再次,还可以给大众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为设计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的合理化建议和创意,使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要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从客观条件与实际使用出发,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设计工作更加系统完善、可操作性更强,从而创造出独具魅力、耐人寻味的空间作品。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中国古代的《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为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改变,也就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也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产生和推动运动的原因。生产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各个时期的设计与审美需求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而设计的内在精神与表现形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人群,它的形态总是变化发展的。对传统元素和形式语言的简单模仿并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不同文化中蕴涵着的智慧与情感,这些都是生动的、具有感染力的,是设计产生生命力的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和活跃的思想,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就越多,设计的创意点与发展空间也就越多。因此,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不适于设计这种创造性工作。设计思维要求将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感性、分析和归纳、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创新等用辩证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指导空间设计,而发展的观点在实际的设计应用中也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艺术表现、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中,对“度”的把握和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度”指的是“适当”、“适宜”的意思,不仅表现为比例、尺度、结构、色彩与材料使用的适度,更重要的是要强调文化取向与价值取向的适度。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公共的,而非个人或极少数人的,大众是否认可是评价公共空间设计合格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度”的改变往往是由量变而引发的质变。儒家思想的“中庸”是对“度”的一个很好诠释,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写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学说的“物极必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既要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又要适应城市的经济文化现状以及长期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观点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全面、深刻的,它总能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深度思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本身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表象的、视觉的东西是设计的感观表达,也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但这种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事实上设计的艺术形式必须依赖全面的分析和数据的整合,才能得以完美的实现。哲学观点的深刻,能有效地指导和促使人们进行理性的深度思考,从而建立科学系统的设计规划体系,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完成最终的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论文]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

(1)新的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

城市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标准和用地要求、研究和计划城市发展的性质、拟定各类建设的规模,制订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区划和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态和风貌等。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共空间又有了新的定位,(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它们已成为休闲、交往、散步、修身的场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已变的多样化起来、它集聚会、休闲、锻炼等于一体,空间形式也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形式日渐多样化。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把对场所理论的需求、文化、社会、自然等加入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空间与生活的联系,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的居民。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利用现有的空地搞全民健身场所就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既满足了城市公共空间居民的活动场所,又提高了城市的使用效率。

(2)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个城市现象就是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商店,广场等场合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是没有规定性的,而对于一群人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会产生共同的规律:“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的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及活动范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代步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机动车,每天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我们都能够看到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的机动车形成一片拥挤混乱的场面。造成这种活动空间不便,就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和车行为的考虑和估算。这也是城市空间与人的生活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关键。“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是生活环境和场所,那么反之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场所,人的很多行为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的“建筑决定论”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和行为才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残疾人、盲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落实在座椅尺度、人行道、坡道、盲道、盲文标识、专用卫生间等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心理的关系。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有依据创造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特征的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心理层次的关怀和物理层次的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在新世纪也显得更为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文/段晴英杨敏迫和重要,在提高量的要求同时也注重质的提高。从大规模试点和小范围实践中,预计着新世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将会在生态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探索更为明朗。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和生理。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长期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创造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还有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是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忽视了这种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简单化了的结果。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和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使城市增加活力,完善人的需要。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绿化、地面高差、色彩变化、公共设施等创造符合人体工程的空间环境,特别是不能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要加大关注。

(2)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一切设计都是一人为本,人为主体。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把环境改造的更舒适合理。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是,仅限于功能和区域的研究是不够的,还有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更深的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有效最大化的利用,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并坚决杜绝对环境产生的所有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所以可以看出加强策划与规划是前期一切设计的关键。

(3)特殊人群的关怀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去帮助那些由于身体不便带来障碍的人群,也就是我们设计常说的无障碍设计,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那部分群体的需要,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安全性,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使他们也能共享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是设计的终极目标.

3.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实现理想居住环境的有力保障,但是有一些城市发展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领导的政绩,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为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的原则放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首位。

(1)生态城市的建设

要想达到此目标:第一是要建立共生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第二科学布局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各功能合理分布,完善生活,生产配套,处理好建筑单体和整体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兼容。第三坚持以人为主体,生态是为人类存在和服务的,人不应该成为生态的敌人,要想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配套,确保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2)街道及道路畅通

加强和完善城市的综合管理体系,规划好街道设计,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如上学、上班、购物、访友、旅行、娱乐等。它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城市形态的组织者,也是公共场所与私密场所之间的连接着。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

(3)绿化创造的公共生态空间

种草、植树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防风、改善空气、吸纳有害气体等作用;绿色植物的面积增加,既减少了裸露地面又排出了热岛效应。绿色植物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及各种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链效应,创造宜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此外还可以在植物绿化时,使用当地的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当地市民的自豪感。

4.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城市公共艺术得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协调。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得自然将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融入,而不是去侵蚀、去消解。据说,在国外的大城市繁华市区的公共空间,是看不到商业广告的。人家的地铁站要么事公益广告,要么是讲述故事的文化宣传。然而我国的很多城市,不论是建筑还是空间,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被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城市的公共文化可以使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的,一个匆匆赶路的行人是无法停下来欣赏公共空间所带来的艺术文化,所以就得用动态的艺术去设计。城市的公共文化艺术承载着熏陶公众,传承文化的作用。要发挥这中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城市具有特定的主题与纪念意义的东西,就得用抽象、具象等多种艺术文化来表达。丰富城市雕塑绿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位。

5.结束语

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中,人们逐渐从过去的单纯的视觉享受中转变为心理和生理的享受及需求上。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生活的场所,是一个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和民众的满意度。

小议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穿插于整个城市之中,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加入新的元素。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市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购物等非居住要求的具有公众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的特点。完整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

1方便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决定了它会成为城市生活的人群聚集地,因此在它的周边应该有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和疏散场地;不然会削弱它的使用功能,没有了人的公共空间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国内的城市建设需要这样的公共空间,除去本身的设计水平和内容,这种存在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会、交友等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可见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开发的先决条件。

2适宜的比例和尺度

这个层面更多的涉及到建筑、城市美学的东西。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说道: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

3层次感和立体感

空间存在暂时停留和永久存在两种形式;马洛斯“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包括生存、安全、情感、社交及自我价值实现5个层次。层次是穿越城市空间时对于城市远近的空间感受,这一过程存在开始、过度、高潮和尾声;空间处理手法主要是限定、围合、强调、收缩、延伸等。立体感主要是指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应具有新鲜感、“运动感”、完整感;整个城市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因此街道立面不可能是千篇 一律的,它是生动和富于变化的;整个城市天际线会有一定得曲折轮廓,它是对城市内容的最好解读,建筑的体量、高度、位置和颜色都是组成城市立体感的重要元素。

4应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设计方法较单一、复制现象屡见不鲜,以致现在的较大的城市规划项目都有国外主导,但是另一方面国外的设计不是复制内容而是复制形式;国外从业人员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较多,城市有一定的特色,但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不足,城市生活也会单一化。如果将许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融入设计理念中,那么城市的特有文化属性就存在了,城市的发展就有了限定,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就不用再天马行空。

5基础设施

现代城市经历了大拆大建、快速发展时期,现在设计的公共空间应更具有特色。现代空间理论认为,它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而公共空间重在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体验,是视觉和心里的双重感应,因此进行空间设计应该着重于人的感受,空间的特性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又是城市规划的显性化。公共空间主导了市民生活;城市设计贴现了市民利益;城市规划制订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三者应该取得纲领和实际规划设计上的统一,使得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人文氛围。

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论文

1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局限

1.1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通常简称为“小区”。关于居住区公共空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相关探索,普遍认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是相对而言的,指居住小区中除了“私人空间”,任何小区居民都能够自由进出、使用且不受到歧视的场所,包含室内外公共空间两个部分内容。关于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环境在塑造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充分显示这一课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白德懋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居住区规划应该满足居民的这种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使居住区的室外空间成为方便人们社交的场所。规划师和建筑师要有“场所感”,让居民有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领域感、归属感的营造有利于小区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王宇基于环境行为理论对居住者需求和行为活动的调查,分析空间构成要素与人的行为活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小区公共空间应适当动静分区,建议开敞大空间,可以与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镶嵌组合,但在设计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类型空间的区分,避免不同活动的相互干扰。这一理论的提出要求设计师应慎重考虑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国外也有一些相关重要理论切入这一问题的研究,如(美)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邻里中心与周边的住宅组团中心的范围内,应以散点状的形式布置公共空间。有别于以往沿中轴线布置小区公共空间的模式,大大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英)西蒙贝尔早在他所编著的书中提出景观设计不仅要在视觉上令人愉快,还要在功能、成本和美学之间求得平衡。就此提醒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不能单纯的追求审美而忽略实用功能性,也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功能而忽略人们对美的追求;杨盖尔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等等。这一理论研究应用于已建设完成的小区评价其公共空间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能快速提高设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

1.2当今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国内外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理论研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总结出带有普遍时代特征的城市小区理论,以此研究理论为依据所提出的设计方案,不乏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居民心理特征等等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各个城市在具体面对小区环境优化课题时呈现一定程度个体特性,而且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一直在发展演变,因此,照搬现成的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案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对具体城市小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的空间设计方案,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能提炼出中国城市小区设计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对策和实践作用。另一方面,当今大部分学者多从空间层次、空间形式角度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由于更多选择老年、儿童等有限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以为城市小区的空间研究在群体对策上应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是面向城市居民各个层次的设计需要。本文以所在的宁德市居住小区为个案,对小区居民按年龄层分为0—12岁儿童、13—30岁青少年、31—60岁中年、60岁以上老年,四大块分别进行跟踪访问,掌握他们各自的心理与行为特性,力图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寻找具体有效能符合各个层次居民需求的设计方案,为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建起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从宁德市小区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城市小区设计问题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宁德市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征,笔者重点研究对象选择在不同时期建成投入使用,且住区规模、公共活动空间形态在同时期小区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居民小区,同时居民对小区内的公用活动空间依赖性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区作为研究个案进行重点调研。所选取的三个住宅小区均为商品房开发项目,分别位于宁德市城市的中东部。东湖品臻小区、东湖豪门小区及逸涛小区。本次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小区居民什么时间段户外活动较为活跃,持续时间多长;调查记录居民户外活动的频率次数和类型构成,分析小区居民各群体爱好的户外活动类型和对活动空间的需求,指出小区活动空间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等;通过观察和记录,综合分析评估居民对小区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和对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潜在的使用需求。2015年7月到8月期间,笔者通过为期达两个月的努力,跟踪,运用现场访谈、问卷设计以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被调研小区进行照片记录与平面图标注方式,分析小区整体规划、空间布局、空间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记录分析各类活动发生时的人群构成、时间段、时长、所处位置、频率以及偏好项目等因素;结合小区规模、调查地点所在位置等不同因素,深入了解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的特点与现状,归纳总结实地调研得到的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访谈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特征。针对不同群体居民,拟定不同的访谈调查纲要。访谈过程中,按照纲要结构对应的内容进行提问和交谈,了解居民平时进行小区户外活动的时间、频率、偏好等特征及其原因,了解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实际需求和其他方面需求,听取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次问卷内容重点针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探求小区居民日常出行的行为规律和特征、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主要项目,找出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进行,包括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喜欢的活动类型及所涉及的空间信息调查,对小区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调查,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或场地存在问题和建议。综合问卷数据,居民对不同类型活动需求情况如下:需求程度较高的为运动健身类活动如:跑步、散步、广场舞、健美操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其次亲子互动活动也越来越受重视,居民希望通过户外亲子互动活动,使亲子情感交融,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其余如聊天聚会、游泳、下棋、打牌等也有少数群体喜欢。其中跑步、散步以及各种操类运动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主要与球类运动为主。同时,中老年人也是家居生活和休闲娱乐活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给所在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给予总体评价的问题,受访居民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给自己所在的小区打分的情况,其中东湖品臻分数最高,逸涛小区分数最低,存在问题最多。从总体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建设时重视儿童和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忽视其余人群需求。同一种类型的活动空间,不同小区的需求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东湖品臻小区建成时间较晚、景观好,活动设施较为齐全,小区管理规范,因此居民对各类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较高;东湖豪门小区规划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康体活动空间较充足,但其余的几类活动空间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尤其是中老年人静态的休闲空间方面;逸涛小区建成时间早,小区景观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少,儿童游乐场所陈旧,尤其是硬质广场、散步道路这两个方面严重不足。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小区居民覆盖所有年龄层,虽然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所占比例比较大,但不能因此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特征,儿童、老年人活动时间多,户外活动频繁,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对儿童、老年人给予更多关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青年、中年人工作之余的消遣、休闲、交际活动,同样是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的。

2).小区公共空间是从属于住宅空间,有其一定的功能价值,并不局限于景观效果。应该改变目前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性大于功能性的现象。从本质上掌握居民的行为习性及心理需要,避免为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景观效果,而导致忽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造成功能性空间缺乏。

3).公共空间设计和建筑规划设计二者之间协调不够,经常出现景观、空间在建筑设计之后的机械的“填空”行为,导致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割裂,被动地将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空间分散布置在整个住宅小区建筑周围。

4).有限的公共空间,缺乏多功能设计,造成公共空间功能混乱。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小区内可利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而人的行为和感受需要来自各种不同的因素,因此,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或组合型公共空间应该得到发展和创新。

5).千篇 一律的工业化产品构建而成的儿童活动区域、健身器械区域等,缺少人文关怀,造成物与人的情感交流缺失,物的识别性不强,人的归属感缺失。应该认识到工业化成品的活动器械和设施只是简单的道具,光靠这些道具无法营造或形成视觉、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感受和认同,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具有人文关怀的要素不能被忽略和遗忘。

3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对策探索

通过对宁德小区公共空间和居民行为的’实地调查,可见宁德城区小区公共空间在设计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群体需要层面、公共空间设计意识以及营造归属感等多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小区建设普遍存在的现状,需要多方面探索优化方案。

3.1树立人本思想,全面满足居民需求

充分尊重居民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创造符合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满足居民情感需求的空间,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小区公共空间的具体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时刻以使用空间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前提和标尺,使空间设计更合理。在注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的需求,不能以偏概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满足儿童游乐需求和老年人康乐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满足青少年对球类运动空间的需求,中年人休闲运动的需求。在设计规划时满足居民各年龄层需求的同时,在儿童和老年人活动空间上多注意细节的设计,如考虑到儿童游乐时需要大人的看护、照顾,因而设计儿童游乐空间时应考虑大人聊天、休息的空间。同时,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在进行游乐设施设计时在材料上、细节设计上更要用心,采用柔性材料、倒角设计避免儿童磕碰、摔跤等。

3.2转变意识,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双赢

城市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质量的高低对小区居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层面,而更深层次的关注小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开发。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意识形态上应该把景观与功能放在同一天平上,将二者揉和设计。首先应该基本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功能布局,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场地条件合理的设置活动区域和设施。如:儿童玩乐空间、青少年球类运动空间,中老年人操类运动空间、散步空间等功能空间为面,以交通体系为线,结合不同活动的特点,确立公共空间中景观与功能空间的整合关系。运用不同的美学手法来营造公共空间的艺术效果。通过不同的元素,相互组合叠加,利用色彩、质感、形体等要素展现别样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利用光线的高度、颜色、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日照方向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创造出更丰富的美感。最终达到功能空间与景观的相融,营造优美的小区环境。

3.3空间使用上的多功能性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屋顶空间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剩余空间,许多大城市公共建筑屋顶出现空间花园、空中泳池、空中餐厅等等,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一设计模式导入到住宅小区屋顶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综合考虑各年龄层活动喜好,行为特征,把相对静态的活动项目(下棋、打牌、逗鸟、遛狗、看书等等)结合景观设计,将其设置在屋顶,并在屋顶设立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可设计成花园式活动空间,考虑居住人群的活动需求设硬质铺装,搭设遮阴花架,添设休闲桌椅,四周沿边栽植灌木、花、草坪等,并考虑垃圾箱、照明设备等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活动空间。架空层空间兼具室内外空间的特点,最大优势能为小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活动空间。早期建筑架空层主要起到停放车辆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电动车的淘汰,架空层空间被废弃,灰尘布满、杂物堆放其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架空层空间进行改造有效利用。如:将儿童游戏器械放置其中,它就是儿童游玩娱乐的空间;将健身设施放置其中,它就是健身运动空间;将木质平台搭建其中,它就是小区居民展示技艺的空间;将其设计为展览空间,它就是展示小区文化和艺术的空间等等。由此可见,将小区架空层空间的改造,将给小区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空间使用上往往具有“时空重叠性”,是指某一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往往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10]。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充分调查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层居民行为习性的差异,合理设计多功能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主观地为某一空间环境指定某一单一的活动内容。例如居住小区硬质广场可以使老年人跳广场舞的场所,可以是周末露天电影的场所,也可以是节假日聚会的场所。可以是夏天居民的游泳池也可以是冬天孩子溜冰、奔跑的场所。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能有效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空间活力。

3.4寻求地域特色和归属感

居民的行为、需求与当地的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设计师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文化等进行反复揣摩分析,才能营造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使居民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人们强烈的归属感。例如当今宁德市小区居民较大一部分由宁德市下各县迁入,这些居民还保留着当地传统习惯,对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有着强烈需求,然而现在千篇 一律、毫无特征的工业化设施覆盖大大小小的小区公共空间,使这部分居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迫使很多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逐渐消失,使小区失去活力,毫无“家园感”得不到居民认同。因而,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固有居民与后迁入居民的生活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将新的东西与地方风俗、传统建筑和景观糅合设计。将传统的生活形式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共生,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要使新的文化得以注入城市小区建设中。建议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尽量运用本土材料、当地特色绿植,通过提炼本土建筑符号应用于设计等,使地域特征与公共空间无缝连接,增强小区识别性,让居民产生认同感,拥有归属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小区环境质量的突破提升,对小区居民的健康愉快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不同城市发展在经济、文化、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但笔者认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必须紧密关注居民行为特性、心理需求,否则将引起小区公共空间出现重景观轻功能,活动空间缺乏,功能混乱,设施工业化,归属感迷失等现象。要彻底避免这现象出现,实现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迫切需要设计师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设计方案的优化,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研究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居民在小区生活中的行为、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跟踪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但具备信息传播重要作用,且能够创建良好的环境秩序。为此,从公共空间环境概念入手,阐述其与标志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并立足于当前我国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

[关键词]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标识导向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且应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将其与空间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机整合,最终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其与标识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

1.1概念

所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具体表现。其对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正面对着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其设计目标及理念已经由单一满足生活功能朝着提高城市整体品质方向发展。

1.2关系

就传统角度而言,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愈发重视。而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能够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角度影响城市形象。一方面该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文字等多样化形式,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该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人们情感因素,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1]。由此可见,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应侧重对城市特色的展现,而非简单的箭头、符号。

2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导向系统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且削弱了该城市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局部混乱。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其中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促使信息量日渐增多,对导向系统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导向系统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及心理需求,如城市十字路口指示牌并未因为新建道路而调整,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信息,与其设计初衷相悖。第二,缺少系统性规划。很多城市公共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并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且与周围景观等空间环境十分不和谐,缺少人文关怀。如城市街道而言,随意凌乱树立的标识导向牌,难以与花坛等设施形成统一性,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虑。现代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当前城市中的标识系统主要服务普通人群,本质上属于视觉信息传递。然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难以接收到该类服务,严重缺少人性化。为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标识导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3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改造规模日渐扩大,公共建筑空间愈发复杂,因此准确快速地传达正确的空间方位信息成为环境设计的首要目标,促使标识系统能够成为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外延,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合理设计原则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盲目进行,应坚持合理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导向系统也随之更新,在设计中应保持二者和谐统一[2]。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耐久性材质,并加强对导向系统的后期维护,以烘托城市人文气息,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能够创建良好的条件,让人在其中具有愉悦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国外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通道等,无处不在人性化,能够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原则,通过标识导向系统的完善,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通用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大众,而非一小部分人群,特别是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箭头、符号表示,配合合理的图形,真正发挥其信息传达的作用。

3.2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计,避免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如针对标志性的公共广场,但由于其居民区较远,其公共效应不够明显;而一些超市附近小广场人流较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但由于其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超市等人气较高的场所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注重采取国际通用性图形和符号,并充分与当地特色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导向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促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准确找到方向。

3.3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实现统一规划

在具体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设计框架,着眼于各个导向标识的形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功能,促使公共空间环境呈现一定秩序化,以便营造结构分明的空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同时保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树立良好的城市环境[4]。如就城市公园环境的设计,在指示牌设计时,可以采取木质材料,中英文对照,采用绿色字体,呈现自然本色,给人们在喧嚣城市生活一片静谧之地。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增强环境层次感,好像浑然天成的一张壁纸。此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也可以将楼层导向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突破传统沉闷的空间形态,丰富公共空间语言。

3.4展现空间个性特点,突出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且受到历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的自然等因素作为设计源泉,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空间构成当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充分体现人文性[5]。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采取意大利传统坚持的符号构成新景象,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创建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中标志导向系统在其中具有信息传达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切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空间环境设计与标志导向系统有机整合,为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城市化建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丹.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视觉习惯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6).

[2]李澍,刘若根.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方四文,孙智强,张焰.户外标识与户外广告的融合与未来———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高度来展开探讨[J].美苑,2014,(6).

[4]李民.城市公共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以日本松山市为例[J].新美术,2015,(5).

[5]朱钟炎,于文汇.后世博时代中城市与人的沟通———浅析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实践表明,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美观程度的要求。为此,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成为很多大城市中广大人们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实际上,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设计形式单一,缺少人性化的因素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城市建设人员的重要任务。

1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植物是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主要元素。为此,在设计城市植物景观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将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充分融入到其中,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被充分地凸显出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中合理组织植物的空间分布,并且对植物的可感知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植物自身的形态及质感、颜色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能够将植物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来,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相互统一。同时,还要确保植物的生长形态,能够和原生长地的形态一致。例如,在高寒山地所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以尖塔型作为主要的树型;在平原地区生长的树木,一般树冠都是开张的形状。为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将植物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

2.1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在很多城市中,虽然城市的植物景观很漂亮,但是由于城市多个地方景观设计形式相同,设计较为单一,无法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更加无法达到人们的喜欢程度,很难让当地的居民得到满足。

2.2缺少人性化因素

设计中没有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其中,更多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度及个人的感官经验等。同时,设计主要以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的中心,缺少人性化因素。因此,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设计完成后,人们无法从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很难将城市景观设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也无法达到城市景观设计的真实目的。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景观的设计要点。以下主要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3.1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功能相一致

在设计广场植物景观前,需要对城市广场的功能进行相应的了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广场是最有活力、最具有标志性及记忆性的重要部分,其是一个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一定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其功能表现相一致。

3.2确保景观设计与广场性质相一致

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城市广场的类型及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确保广场植物景观能够与广场的性质保持一致。城市广场具有很多种类型,因此绿地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2.1集会性广场这种广场的主要用途为政治文化集会及庆典游行等,其一般都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场,植物景观选择的类型应具有雄伟、简洁的.特点;对于那些较小的纪念性广场而言,植物景观要具有一定的亲切与和谐、素雅等氛围。在布置广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要确保风格的统一,但是在植物种植方面,可以应用多样的种植手法。例如,绿化面积较小的广场时,可以种植一些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树木作为点缀,而在草地上或者建筑背景前,需要将树形的轮廓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广场的美观程度。另外,如果广场的面积较大,可以布置大面积的草地,用草地去衬托广场的广阔形象;如果要将广场的庄严气氛展现出来,可以设计一些浓重的、具有苍翠特点的树木。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洪山广场,该广场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完整性特点。

3.2.2纪念性较强的广场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以纪念性意义为主。为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方面,不应过于繁杂,最适宜的方式是多处种植某种植物,确保能够达到强化的目的。并且,在植物布置形式方面,要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以便整个广场能够凸显出有序性。

4小结

针对植物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展开了相应的分析,通过分析明确了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在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施工人员应注意植物的选择,要选择与生长环境等方面相统一的植物,这样才能够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才能够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带来相应的保障,从而美化城市,满足人们对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就当前的城 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来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环境设计,因为环境设计的优化可以让公共空间的具体社会效益有更显著的发挥,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也有积极的意义。分析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对环境设计的具体创新途径做分析,然后探讨环境设计的基本导向,这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更多实效性的帮助。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可以实现城市形象的美化。从城市的具体布局来看,景观设计是重要的设计内容,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化环境设计实际上也是在优化景观设计,这会使城市的美观性得到提升。第二是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居民生活需要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需要环境做基础,通过设计实现环境的优化和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对于城市布局还是对城市居民的具体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总结实际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环境设计途径做创新,这样,环境设计的具体效果会更加突出。以下是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创新途径的具体分析。

(一)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

就当前的实践总结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就此途径的具体利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强化景观体验。从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体验追求,所以以景观体验为依据做环境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十分突出。就具体的园林设计来看,其反映的是园主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同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延续的也是这种理念,不过单一的园主开始变成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居民,所以其体验性要求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设计中,需要以景观体验为主,考虑参与艺术、交互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这样,景观体验感会更强,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突显更加突出。第二是强化社交体验。从具体作用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空间在社交方面的作用。简单来将,就公园这类的公共空间而言,人是景观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观看,也能够参与到其他人的活动中,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交性,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感做强化,这样,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意义。第三是事件体验。目前的社会,体验式消费在持续升温,所以大众对于空间赋予个人的特殊体验关注度在普遍性增强,如果将社交体验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常态,那么空间内的体验活动,比如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会成为空间内能够被定期激活的事件,将事件体验和空间体验进行结合,空间和活力以及魅力会得到长期的保持。从事件体验的角度出发做环境设计的考虑,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必要性设备做设计考虑,比如公园内的体育锻炼设备,文娱活动场所等,这些会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考虑的重点。第四是定制体验。所谓的定制体验,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对人的生理、心理特殊需求做考虑,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场所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更多人的个性需要。比如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小范围的空间花园,其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综上所述,在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突出体验感,将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进行体现,这样,空间环境设计会更具人文情怀。

(二)以“城市自然”为目标的生态意识体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二个重要的创新途径是以“城市自然”为目标,做生态意识体现。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生态意识,构建城市自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城市自然设计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做好弹性景观设计,以应对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低碳理念、可持续理念以及弹性理念为基础做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空间内的景观可以更好应对上述环境问题,其在具体作用的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简言之,利用弹性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性会更加突出,其应对环境问题的效果会更加显著。第二是做好应对资源短缺现状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目前的社会资源需要分析来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具体的回应:其一是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这样,其可以将空间降水做收集处理和利用,这样,空间环境不仅通过设计做了改善,其利用价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二是做都市森林重建。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合理规划用地,将树木增植作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场所。第三是做好应对能源危机的节能再生环境设计。从目前的具体数据统计来看,城市能源的消耗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75%,这对于能源利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做好空间系统的具体分工和明确,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再生资源做积极的利用。比如公共空间当中的`落叶、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风能等,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做回收和利用,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场所。第四是公共空间设计要体现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必须要保持,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做考虑对环境进行设计,其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会更加的明显。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体现生态意识,所以各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和生态挂钩,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城市自然”的内涵。

(三)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三个创新途径是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此途径的具体利用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最新的园艺技术做结合。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带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设计的重点,因为其能够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空间增加而服务。再者,利用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带可以将城市的自然元素构造得更为多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最新的园艺技术和环境设计做融合,这样,环境设计的创新性加强,现实利用的实效性更加显著。第二是与公共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需要为群众交流和活动考虑。而群众的具体交流和活动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将环境设计和公共的艺术实践进行结合,这样,空间的作用价值发挥更会更加显著,艺术实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也能得到突显。第三是强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体现着一种时尚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将环境设计和数字技术进行结合,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会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这样,城市空间的现代化十足,时尚的意味明显,其在具体作用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帮助巨大,分析研究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及具体的导向可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和设计提供参考,因此强化相关分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媛.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吴命.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3]王艳秋.城市步行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规划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4]隋晓莹,李书博.室内公共空间景观创新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恒温系统[J].科技创新与应用,,(07).

[5]史竹君.景观造型语言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本土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6]王兆迪,梁文馨,李艺琳.以慢行休闲为导向的大城市中心区步行环境调研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6,(12):150-152.

[7]郭文萍.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研究———以盐工院艺术楼公共空间设计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7,(02).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漆艺运用论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艺,经历过古代的辉煌和历史阶段性的遗忘,在当下被挖掘并重新认识。本文论述了漆艺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类别以及应用特性,探讨了现代设计中漆艺发挥的特殊作用等,呼唤更多的人了解大漆并用其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和设计,服务于社会。公共空间陈设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和室内设计范围重合,但主体是艺术品的创作与陈设。这类空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广场、街道等公共活动场所。室内公共空间顾名思义把公共空间的范围缩小到室内环境的空间,针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和陈列摆放。优秀的室内空间陈设作品是环境、设计、材料的高度整合。材料的使用和搭配是空间陈设的物质基础是物化的呈现。目前可供选择的材料品种繁多,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要求进行选择。大漆作为传统的材料,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建筑、家具、日用器具等方面。现如今漆材料被人们重新认识,设计加工的艺术品成为空间陈设的新元素。

一、漆艺生发和演化的进程是其作为公共空间陈设新元素的历史基础

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是人类最早使用漆的实物证明,距今已有70的历史。大漆又称国漆、土漆,具有耐热、耐酸、耐磨、防腐、绝缘的特点,抛光之后呈现天然光泽,被誉为“天然涂料之王”。古代漆艺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漆器的发展历史。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漆艺已经得到大力发展,广泛应用于酒器、武器、食器、乐器、、礼器、冥器等。西汉时期漆器的发展更为迅猛和辉煌,制作更加精巧,成为漆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造型更为丰富。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漆器广泛用于佛造像,传统日用型漆器受到陶瓷的冲击,一部分向艺术品型漆器转型。宋元明清时期漆艺不再辉煌,却也是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漆从被发掘到使用,最直接的原因是材料的优越性。古代人们将大漆直接涂抹于器物,器物经久耐用。后来把矿物颜料加入大漆使得大漆色彩丰富,把它直接用于生活装饰,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古代留存下来的建筑和器具上都能看到漆艺深沉又不失变化的’色彩。大漆在古代生活中得以广泛认可和使用是其材料性能优越的一种反映。时至当下,大漆作为优质装饰装修材料在韩国和日本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和生产。比如日本的食器、高档手表、寺庙建筑等;韩国的家具、日用器具等。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漆艺正在被重新认识。无论作为日用器具的生产还是作为纯艺术创作,大漆优越的材料性能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中国古代对漆的使用涵盖了建筑、家具设计、室内陈设等方面。这些无疑都是艺术服务于生活需要的典型案例,为现代室内空间陈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大漆这种材料的特性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的新维度。

二、漆艺在室内公共空间陈设中的应用

漆艺作品因其材料优越、技法多样、装饰性强等特点,作为室内公共空间陈设的新元素,可以在漆画或漆壁画、漆家具如漆屏风、漆摆件等方面进行设计。

1.漆画和漆壁画的性能和应用

漆画陈设于室内空间,易于悬挂,装饰效果强,也易于擦洗。漆壁画即以漆为材料,绘制在夹芯板、密度板等媒介物上,然后安装在墙面或者直接绘制于墙体的大型漆画,它是漆画在室内空间延展至大尺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空间中墙面与画、空间与形象的紧密结合。漆画和漆壁画技法丰富,表现力强。漆壁画可以做镶嵌,用螺钿、骨、石、玉等材料按照特定形象进行镶嵌,丰富的材料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被很多人喜欢。也可以做漆雕,类似于浮雕的效果,打破传统漆画平面性的效果,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感受。还可以用漆直接彩绘,然后打磨抛光完成。大漆材料和工艺特性使得漆壁画大气磅礴、绚丽多彩。区别于传统壁画,漆壁画不易变色、表面光洁易于打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漆壁画青睐有加,成为酒店大厅、时尚会所、历史博物馆等空间陈设的主要选择。

2.大漆家具和屏风的空间应用

家具作为日用品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传统家具通常选用优质木材进行设计加工,在造型和功能上尽其所能。大漆家具在日常家具基础上强调着色的花纹和造型相协调,突出陈设环境的气氛。大漆家具既可以古朴卓然,也可以现代时尚,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比如设计师为客厅设计的茶几、沙发、和储物柜简洁大气、充满时代特征。为中式书房设计的条案和书柜,可采用素髹或螺钿镶嵌的方法,前者大气自然,后者生动深沉,和书房读书的环境相得益彰。漆屏风是室内陈设的重要类别,属于家具类,但屏风因其强大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往往受到设计师和使用者的青睐。漆屏风有四扇、六扇、八扇等不同设计,往往取双数为吉祥数。功能是室内空间分割和装饰。从大小形态上可分为插屏、桌屏、折屏等。将漆艺的种种技法应用于屏风,或描绘或镌刻,或镶嵌,典雅大方,吉祥富贵。

3.漆摆件对空间的补充和美化

小型器具,比如花瓶、花台、烛台、香具等是对空间中大型家具或绘画起到补充和对比作用。花瓶等因为体积较小,可以用大漆灵活处理,以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起到很好的美化和点缀作用,在室内陈设中不可或缺。

三、结语

历史证明漆艺作为优质的材料沿用了数千年。在现代的设计领域中,发掘新材料,运用新思维进行设计或者跨界设计正是时代的趋势。人们越来越能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养料和智慧。古人选择了漆,我们重拾对大漆的认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在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 但人们的生活节奏却越来越紧张, 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 使很多人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学习压力, 而高校学生学习压力问题是最为严重的,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空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可以使学生在以兴趣为前提下从事学习, 满足学生的休闲需求,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民办高校图书馆空间; 休闲空间构建; 空间设计;

1 引言

面对工作、学习的压力与逆境, 良好的休闲空间设计能在无形中让人在各种压力中调节自我、打开心扉、释放自己。休闲空间是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它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领域, 是人们进行休息、放松、休闲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它既为人们提供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文化生活。“它可以是建筑学中的实体空间 (如城市中的广场、礼堂、街道、公园、民办高校图书馆等) , 也可以是虚拟空间 (如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 , 还可以是以传播、沟通为宗旨的大众传媒”。良好的休闲空间设计不但可以让人得到休闲放松, 得到心灵上的解压, 还能让人在休闲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增强体魄。因此,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在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中极为重要。

2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校学生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不仅要从声、光、色三个方面着手设计, 还要考虑到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景观绿化、空间舒适度、材质与色彩这几个方面的空间设计。图书馆休闲空间属于社会化的公共场所, 其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同的休闲、放松的需求并充分体现空间的人性化、人情化。

2.1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中的景观绿化设计

每个人都是想往自然的, 尤其是在地球污染严重的今天, 人们都希望能够呼吸着田园乡村清新的空气、住在充满自然气息的木屋小楼, 回归自然, 进入世外桃源, 全身心放松的度过幸福的每一天……。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另外, 自然环境对缓解精神压力, 消除视觉疲劳也具有明显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由于景观的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 因此对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它能够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有助于身心的压力调节”。[3]自然环境中含有对人体机能有益的影响因子, 这些影响因子可以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可以降低血压、对机体产生凝神镇静的作用, 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 减缓压力, 从而使身体达到平和稳定的’状;心理学情景治疗理论认为:“一个风景优美、清新幽静的环境, 对心理有平衡、放松、镇静与情景暗示的作用, 同时还能陶冶情操”[4]。因此, 民办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其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一个健康的、科学的民办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兴趣、情绪、意志、群体、道德、人格等方面提供外环境, 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由此可见, 在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中如果融入自然气息, 将田园风格温馨、朴素与自然的基调融合在设计中, 将自然景观、亭台楼阁、细水喷泉、假山植物等融入空间中, 地面铺装也返璞归真, 借鉴室外一些铺装形式、铺装手法, 使室外景观室内化。使得学生在民办高校图书馆埋头苦读时能够给自己一个身心休憩的时空, 既可以满足他们内心回归自然的向往, 又可以满足他们心理上释放压力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2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舒适度设计

休闲空间讲究的是休息、休闲, 因此舒适度对于这个空间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优良的舒适度有助于将学生引入一个理想的意境, 可以放松身心。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必须考虑到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温度、湿度、采暖、通风情况, 尽量做到温湿度、通风采光良好。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 民办高校图书馆大量运用了现代设备, 电子通信、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以及光源的紫外线辐射对民办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污染, 另外图书散发的历史的气味及积蓄已久的灰尘味道等产生了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因而通风换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对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时, 要尽量考虑自然通风, 保持空气的清新自然, 在没有窗户的情况下, 应采取排气换气设备。

总之,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舒适度设计对人体的健康、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体现了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中的生态精神。除此之外, 休闲空间的家居陈设也直接影响到空间的舒适度程度, 如果将两个对称的柔软皮质沙发并排而放, 沙发一定符合人体工程学, 是不是有种想和知音彻夜长谈的冲动呢?沙发体积紧凑, 坐席柔软放松, 再加上柔和舒缓的灯光效果, 更能增加空间的舒适度, 同时可以让坐卧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或在美丽的人造景观面前摆放一把高背复古舒适椅, 配上一个简单的三角圆几, 周边配上冷饮茶点及休闲杂志, 喝杯咖啡、翻翻杂志、看看美景等, 估计任何一个人在这里就坐耗上一个下午, 所有世俗烦恼均可抛到脑后, 心情会彻底放松。

2.3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材质的选择与运用

民办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材质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环境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设计中的饰面材料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空间独特的使用功能和读者的心理需求。例如:如果在休闲空间的界面上采用平滑而坚硬的大理石或金属、玻璃之类的材质则会给人一种冰冷生硬的感觉;如果在界面上采用轻柔、细软的室内织物则会给人一种温馨、温暖的感觉;如果采用木质材料则会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

3 结语

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社会背景下, 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的构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者减压、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 还应体现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及材料、构造、设计的时代感、民族感, 应该构建出适应社会变化的、与时俱进的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空间环境、建立起有益于学者身心健康的休闲环境, 进而达到提高民办高校图书馆休闲环境质量的目的, 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 以满足学者对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更高需求, 从而更好地推动民办高校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其宏.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视觉环境[J].民办高校图书馆论坛, (6) :23.

[2]冯硕.公共空间的建设[J].世界博览, (2) :86.

摘要:当前,城市建设为了突出特色、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面貌,开始重点重视和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在我国当前众多城市的园林景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当前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以及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园林设计理念创新建议。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理念创新

当前的城市景观内容可以分为2个方向: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工景观,人工景观主要有建筑物、广场、街道、构筑物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众多的内容和要素构成了当前城市景观建筑中的特色和风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居住和工作环境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园林设计的发展和参与,当前的城市景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