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本文共17篇,希望大家喜欢!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读《初刻拍案惊奇》似懂非懂,有时一篇文章要看两三遍,才稍知其意。今以《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稍》一文,浅议心得。

话说唐僖宗朝江陵一人,名曰郭七郎。父亲在时,做江湘大商,家资百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打不动的金银山,楚城富民之首。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这笔财富,怎奈这郭七郎是个无才无德,不求上进,而又贪图享受,买笑追欢,一心想当大官出人头地之人。父亲死后,一世的命运由此改变。

京城有外债,借着索债之道,七郎与富家浪子押金如土,沉迷在温柔之乡,又纳钱买得一个大官,盼得衣锦荣归,怎奈赶上王仙芝作寇残灭,回到自家时,人去屋塌。后寻得时,只寻剩老母与一两个丫头,家丁尽散,分文全无。此时的母亲悲伤无尽。七郎却说,做了官,怕少钱财?而今哪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做官一年两年,重撑门户,有何难处?母亲转忧为喜,盼着儿子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怎奈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七郎与母亲乘船在江中,江水上遇上大风,船沉人逃。老母经受不住折腾打击,呜呼哀哉。家无家,业无业,七郎成了无根蒂之人,再加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一把力也不想出,终日想着一个“官”字在身上,盼着广纳钱财,怎知只吃不做,白白的供养,又有哪个人愿意呢?七郎不愿放下“官”字,高高在上,买来的一身告身,失在江里,无凭无据,没人认得他。忍饥挨饿,好不悲惨。最终听着旁人一声劝,放下“官”字,凭着自己的当稍拿舵,来往船只,执稍度日,挣得些辛苦钱。多年之后,便也成了一个真正的篙工水手。()

是啊,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一时有了时势,也并不是万年有了不拔之基。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贫贱之人,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树倒猢狲散”。想那郭七郎不正是富贵之人,落魄了,便落得“树倒猢狲散”,好在他有着当稍拿舵本事,日后用以糊口。

人生一世,富也好,贫也好,平安是最大的福。纵然有着千万家产,纵然有着天大的官帽,没有了亲人的相伴,又何谈得上大富大贵,幸福快乐了?

做官,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本也就没有这个才,一介平民,却也过得快乐悠然。每天,面对着可爱的学生,感到快乐;闲时,亲人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畅谈,感到惬意;累时,躺在木板床上酣然入睡,感到幸福。

幸福的日子,不是一个“官”字所能解决的。有一技之长,乃生存之道。这七郎最终不也是当稍拿舵,执稍度日吗?倘若他连执稍的本事也没,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呢?

前些日子背百科知识,恰巧看到三言二拍的相关知识。想起有位朋友去年买了一套三言二拍,出于好奇便寻了这书来看。

四十卷,每卷平均有两到三个奇人异事。出场人物,从多情的秀才到仗义的村夫,从有趣的神魔到狠心的尼姑,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跌宕起伏,但主题多是劝人向善,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的。每天睡觉之前看一卷当做消遣,也是特别快乐。像是一本《元代奇妙物语》,当然,凌濛初笔下的故事背景并不都是元代,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貌似唐代居多。

最喜欢的是文中常出现像是说书先生与听众的对话的片段。好像当真有那么一个人站在面前,穿越历史娓娓道来这一个又一个趣味恒生的故事。

和高桑说起来,这古人脑子里怎么这么故事。虽然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说真的,却有点羡慕那会儿的人们的消遣方式。

电子书看到第10卷左右,按捺不住激动在京东买了纸质书。这本终于看完了,向《二刻拍案惊奇》进攻...

古人常说因果报应,大抵是那个时代人类的力量有限,只能寄心愿于神佛,来维持世界的公平与正义。言道,信则有,不信则无。无权无势的小百姓信者居多,那些贪恋遮目、行止龌龊者欲望大于恐惧,自是忘了“举头三尺有神灵”。似乎越神秘玄幻的事物,越令人著迷,即使不是,在口口相传时也给其添上些神秘色彩。门井中的传奇故事,经过润色,成了鉴戒世人的教材。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做了亏心事,难免担心半夜鬼来串门,站在现代角度,肯定嗤之以鼻,笑起乃子虚乌有之事,但在愚昧未明的古时候,却有一种安定人心的作用。统治者就利用了这一点,所以无论哪个朝代的皇帝在位时,都会登坛祭天,祈祷国家风调雨顺,当然,这也有种说明君权神授的意味。如此一来,百姓以帝为尊,悉皆听之,朝廷也就达到了教化百姓分目的。今天来看这些故事,不必深究,知晓而已。

花了挺长时间看这本书的,一个是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全部把时间都拿来看书,二是因为这本书也需要慢节奏的去读,古文的语言与字词总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再加上并不全是白话文,读太快,有些语句你还不懂啥意思,慢慢品,还能再次感受到我们老祖宗创造这些文字的与精妙。虽然并不全是白话文,但相比较《镜花缘》来说,没有那么晦涩难懂,而且情节完整,还是能够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而且,除了语言的魅力之外,这本小说还带有警世育人的作用哦。不过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是看了这么多本书以来,第一本我看完,拿来当故事讲给同事听的书,然后,她们听得乐不可支,一边嫌弃我,难怪最近讲话文邹邹,一边又要求,今天还有没有故事,再讲一个听听……哈哈哈。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心理满足,所以,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推荐给大家啦

最近重读三言两拍,里面精致奇巧的故事里,除了当时当刻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

这一次,更到了那时身为女性,只能沦为附属的悲哀,那时女子的好结局,只有嫁给好老公或者养活大好儿子,身从夫荣或子荣。这种几乎无其他选择的生存状态,让人不胜唏嘘。

不禁忍不住感谢之前为追求女性独立的先驱们,没有她们一点一点的争取和改变,现在的我们,恐怕也跟之前的女性一样,永远没有独立做出选择,自己获得幸福的机会。

感恩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拍案惊奇。其中,有好多故事彰显了深刻的人性。君子难寻,小人莫惹。鉴于网络的日益发达,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的拍案惊奇,而那些丑恶的嘴脸丝毫没有改变。佛说人有六道轮回,因果论也许就是本书最大的主题,劝人向善,孝敬父母,顾家人,诚于友。此书不拗口,但是我只读了一半,当做是明代故事会罢。时间是有限的,不如,就去读摆渡人罢。一代才子凌濛初,刻画鬼魂灵仙笔力深刻,而后代有个更狠的,写了本聊斋,我已读完,回味悠长。哈哈。另外我发现这古人不守道之人亦被刻入,后来又有一本这方面登峰造极之书,乃名。。。就不说了罢,万一别人看了我这评论,又万一是小孩子,不好,可是看官莫要自作聪明,绝非金瓶梅。止笔。

《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诞生于明代末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河。

作者凌濛初生活在明末,年轻时热衷功名却命运不济,导致他既感慨朝政黑暗又敌视农民起义。而此书恰创作于作者功名无望滞留南京之际,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四大主题其实是作者对社会现象及自身境遇观察思考的四个切入点:爱情与妇女问题,商贾与商业活动,官吏及官场现象,社会及其风气现象。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全书40回的大多故事为作者独立创作,因此能够较好地保持全书思想艺术风格的统一,也便于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此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大量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这对我们理解旧时封建社会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

读《初刻拍案惊奇》似懂非懂,有时一篇文章要看两三遍,才稍知其意。今以《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稍》一文,浅议心得。

话说唐僖宗朝江陵一人,名曰郭七郎。父亲在时,做江湘大商,家资百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打不动的金银山,楚城富民之首。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这笔财富,怎奈这郭七郎是个无才无德,不求上进,而又贪图享受,买笑追欢,一心想当大官出人头地之人。父亲死后,一世的命运由此改变。

京城有外债,借着索债之道,七郎与富家浪子押金如土,沉迷在温柔之乡,又纳钱买得一个大官,盼得衣锦荣归,怎奈赶上王仙芝作寇残灭,回到自家时,人去屋塌。后寻得时,只寻剩老母与一两个丫头,家丁尽散,分文全无。此时的母亲无尽。七郎却说,做了官,怕少钱财?而今哪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做官一年两年,重撑门户,有何难处?母亲转忧为喜,盼着儿子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怎奈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七郎与母亲乘船在江中,江水上遇上大风,船沉人逃。老母经受不住折腾打击,呜呼哀哉。家无家,业无业,七郎成了无根蒂之人,再加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一把力也不想出,终日想着一个“官”字在身上,盼着广纳钱财,怎知只吃不做,白白的供养,又有哪个人愿意呢?七郎不愿放下“官”字,高高在上,买来的一身告身,失在江里,无凭无据,没人认得他。忍饥挨饿,好不悲惨。最终听着旁人一声劝,放下“官”字,凭着自己的当稍拿舵,来往船只,执稍度日,挣得些辛苦钱。多年之后,便也成了一个真正的篙工水手。

是啊,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一时有了时势,也并不是万年有了不拔之基。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贫贱之人,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树倒猢狲散”。想那郭七郎不正是富贵之人,落魄了,便落得“树倒猢狲散”,好在他有着当稍拿舵本事,日后用以糊口。

人生一世,富也好,贫也好,平安是最大的福。纵然有着千万家产,纵然有着天大的官帽,没有了亲人的相伴,又何谈得上大富大贵,幸福快乐了?

做官,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本也就没有这个才,一介平民,却也过得快乐悠然。每天,面对着可爱的学生,感到快乐;闲时,亲人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畅谈,感到惬意;累时,躺在木板床上酣然入睡,感到幸福。

幸福的日子,不是一个“官”字所能解决的。有一技之长,乃生存之道。这七郎最终不也是当稍拿舵,执稍度日吗?倘若他连执稍的本事也没,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呢?

先来介绍下作品本身: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人,出生官宦人家,却在仕途作为不大,在抵抗李自成不利的情况下呕血而亡。他虽然在政治上反对农民起义,却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了以民为中心的思想。而在作品之中披露的不仅仅只是上流官宦的黑暗,也有民间的欺软怕硬,仗义疏财。据说《拍案惊奇》创作于1627年之间,当时恰好官场失意,同时有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一面,不免心有所思,必有所指。他本人曾经在札记中写到,写这两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可以忍不住的拍案而起。不过对于一个多读了历史故事的人而言,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然而“二拍“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不可以轻易的磨灭了。主要是有两个,特色之一是:追求新奇。由于”三言“几乎已经把宋元旧时题材都已经搜刮殆尽,所以对于凌濛初大多数都是自己创作,而且通过自身取材,强调的是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全书共计有四十多个大故事,然而每个大故事饿开始都会有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出真理。而且多数都是以作者自创的诗句开头,想想大费周章的过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追求新奇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体现在书中较为集中的揭露了僧尼道德丑行的故事,这除了和作者意在抨击封建禁欲主义的创作意图有关之外,还有和作者追求新奇的创作题材不无关系。

因为一般人德七情六欲 并不是什么新闻,而僧尼则是禁欲的代表人物。反应的却是只要是人都有欲望,而且可能会害人害己。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取材大多数来自与民间,这和三言有着鲜明对比。大家都应该还记得《窦娥冤》吧,就是冯梦龙根据案件改编而成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节选。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句话:当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用起居,其为谪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这就是高明的小说家从日常的杀人复仇中演绎出千百个令人感同身受的传奇故事。

《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诞生于明代末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河。

作者凌濛初生活在明末,年轻时热衷功名却命运不济,导致他既感慨朝政黑暗又敌视农民起义。而此书恰创作于作者功名无望滞留南京之际,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四大主题其实是作者对社会现象及自身境遇观察思考的四个切入点:爱情与妇女问题,商贾与商业活动,官吏及官场现象,社会及其风气现象。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全书40回的大多故事为作者独立创作,因此能够较好地保持全书思想艺术风格的统一,也便于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此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大量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这对我们理解旧时封建社会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凌蒙初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二刻拍案惊奇》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读来比较轻松,虽无多大多深的感触,不过让人很能想见明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间的俚语俗谚,也颇有趣味处,有些话其实到今天也还用的。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老百姓说话,其实几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不过原来的文言文把其精致、精简到极致而已。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奸情,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

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这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

《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 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

《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

人世间,万万千千,天数人愿,相合相对,演绎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这本书中四十个故事多取材于前代著述,又经作者再创作……为写读后感,故事数目特意看了看百度百科。

书中故事大多是唐宋元明期间的,故事果然令人惊奇,哪怕是看过许多复杂精巧的现代故事的我,读来也每每惊叹。

书中涉及、研讨的方面很广,天文地理、天道玄法、人性善恶、男情女爱等等等等。将世间百态写得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此外,现代人普遍认为古代人封建守旧,迂腐不堪。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样的偏见是极为错误的。抛开被滥用的“封建”二字,古时人——至少广大平民在很多方面都很开放,就比如男女之事,本书中描写看得我都会……脸红……其他方面,一言难尽,君欲知,开卷有益者也。

前几天刚看完《俗世奇人》(一),虽然两书分属两个时代,但写的都是世间的人和事,二者相较,《初》侧重于世事之惊怪,醒世劝人;《俗》重在展示奇人之奇,以小见大。两本都是极好的作品。

若是当作怪谈奇说,也就图个睡前读物的乐子。书里很多观点和现代文明大相径庭,甚至违背了文明二字。作者三观,无需较真去评判高低,时代不同。若想从这本书里获得当代立世的圣贤之言,切莫在这本书上浪费了好时光。不妨,用它所处的背景去考量。首先,书里对佛道两教的传教者的行为嗤之以鼻,尤以唐代传下来的故事描述寺庙道观见不得人的勾当居多,让人可以联想“三武灭佛”事件,隋唐以来寺庙侵占土地,不用纳税,大兴土木,为恶作乱,甚至违法者躲进寺庙逃避罪责,老百姓苦不堪言。且佛教主张戒欲,与民间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所违背。自然不拿这些人当反面人物教材,还能用谁?n其二,文中很多因果报应之说,且与古代司法有所联系。一个人是否受到谴责和惩罚,不仅要用朝中的刑法民法考量,更多是以自古以来的道德经义去评判,正是汉代董仲舒所主张的“引经断狱”,例如要是一个人不守孝道,被其长辈打死也是不犯法的,因为孝为百行之先。再有将功赎罪之说,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大的错事,只要先前立了功业的,便可抵消。因此便出现了前世罪,现世报或前世业,现世消之谈。关于书中,还有很多可以细细考量的地方,例如田庄经济,科举制度等…篇幅过长,就不在这一一讨论了。

古人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经历唐诗、宋词、元曲的中国文化社会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灿烂与辉煌。可是明代的民间却掀起了拟话本的浪潮,喻为短片白话小说集。继冯梦龙之后的凌濛初,不逊色于“三言”的“二拍”应运而生。然后缺有少部分的好事者,又加四言,谓之曰“型世言”虽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毕竟确有其事。本人对此类话本白话小说颇感兴趣,于是乎有空闲之时阅读了三言。今日就《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先来介绍下作品本身: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人,出生官宦人家,却在仕途作为不大,在抵抗李自成不利的情况下呕血而亡。他虽然在政治上反对农民起义,却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了以民为中心的思想。而在作品之中披露的不仅仅只是上流官宦的黑暗,也有民间的欺软怕硬,仗义疏财。据说《拍案惊奇》创作于1627年之间,当时恰好官场失意,同时有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一面,不免心有所思,必有所指。

他本人曾经在札记中写到,写这两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可以忍不住的拍案而起。不过对于一个多读了历史故事的人而言,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然而“二拍“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不可以轻易的磨灭了。主要是有两个,特色之一是:追求新奇。由于”三言“几乎已经把宋元旧时题材都已经搜刮殆尽,所以对于凌濛初大多数都是自己创作,而且通过自身取材,强调的是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全书共计有四十多个大故事,然而每个大故事饿开始都会有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出真理。而且多数都是以作者自创的诗句开头,想想大费周章的过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追求新奇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体现在书中较为集中的揭露了僧尼道德丑行的故事,这除了和作者意在抨击封建禁欲主义的创作意图有关之外,还有和作者追求新奇的创作题材不无关系。因为一般人德七情六欲 并不是什么新闻,而僧尼则是禁欲的代表人物。反应的却是只要是人都有欲望,而且可能会害人害己。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取材大多数来自与民间,这和三言有着鲜明对比。大家都应该还记得《窦娥冤》吧,就是冯梦龙根据案件改编而成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节选。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句话:当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用起居,其为谪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这就是高明的小说家从日常的杀人复仇中演绎出千百个令人感同身受的传奇故事。

作品本身如此丰富,又有教育意义,本来作为百年之后的看客,不该有过多的评价和言辞,然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就自己的小小心得发表下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首先我认为作品本身虽然富有创意和创新,但是有时候却过分的夸张其词,让人分不清楚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就比如“乌将军一饭必愁酬 陈大郞三人重会”讲的就是一个好于结交江湖朋友义士的生意人陈大郎,再一次偶然的机会既然能遇到了一方饿强盗头目,自号乌将军,可是大郎并不知情,却对他心生畏惧且又像义士,于是乎请他吃了一顿饭。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的他居然一直没有生孩子,终于一次妻子去海外求观音的时候失踪了。

大郎多方查访居然无果,在一次偶然出海时候也被这一伙强盗擒获了,终于可算是夫妻团聚。这还多亏了乌将军仗义。可是作者却没有考虑过,这乌将军本身就是为了抢人妻子为妻,何为仗义,只是一次偶然的巧合是故人。再说人心本是肉长的,再坏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不是吗?以此为例虽为佳话,却不免不能自圆其说。又比如写到“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

这似乎却有很多的不欠当之处,就比如说唐明皇好道吧,可是其中最为厉害的道人张果却是千年的白蝙蝠,而且可以瞬间决定了人的生死,那么这是仙或者还是妖呢?此番费解。再说武惠妃,既然是皇帝的妃子,如何敢和皇帝较劲呢,既然皇帝信道,何必自讨没趣,要斗法。更何况结果是道家大胜禅宗,这未免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以佛教为尊的思想。且说唐明皇好道吧,也不至于因此丢了国家社稷吧,虽然说小说不可全信,不可当真,但是

至少不要太过于不真实。这样的话不是会误导很多人么?

再者我认为作品在很多故事上多有重复的地方:就比如提及最多的僧尼吧,只要是一出现僧尼,给人的印象就是必会被淫欲所倡导的。在开始的时候“酒下酒赵尼温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讲的就是尼姑巍峨更多的香火钱,帮着一个想要偷欢的人算计了贾秀才的老婆,幸亏他们夫妻机智才会巧妙的报了这个大仇。可是尼姑却因此丧命,于是乎从这里开始,只要是出现尼姑的,基本都是贪恋情欲,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不是吗?所以这会给读者到了一定的人物出现,就可以大概的猜测下面饿情节,对于小说来说,强调情节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似乎有所违背。

还有就是神灵暗示的一回事,几乎大多数的篇幅在开始的时候就会给人灌输一种思想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自有定数,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将会按着上天安排的既定轨道前进。无论是善恶因果,或者说是千里姻缘。多有些起死回生,千里复仇的例子。

最后我认为文章中等级观念似乎过于偏重,虽然作作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批判封建主义,可是毕竟作者本身也是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所以对于这样的批评,我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见解,也许未来的一天,如果有未来的话。我们的后代也会拿起我们曾经的文章的批评道:这是什么水平、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我们无法质疑我们的祖先。

我也不是天生的挑刺专家,只是发表个人看法,不过既然缺点有了,那也要几点优点。 首先就是让我们看到了结局的光明,即使不免出现一些作恶多端的也会有有应得的报应。就好比卷二十四写到“盐官邑老魔魅色,会垓山大士诛邪”讲的就是一只为非作歹的千年猿猴,专门掳掠良家妇女淫乐,可是其中有一个抵死不从的,一心祈求观音保佑,观音最后显灵诛邪。这不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又比如说“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讲的就是一丈夫和父亲都被江上大盗所杀,双亲冤魂不散却又来托梦留言,多亏李公佐机智解字,小娥终于寻得仇家报此大仇。可是多年之后再相遇李公佐问及此事时,他却全然没有印象,这难道不是冥冥中自有注定。终不会出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遭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结局收场。

还有就是不得不表杨一下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深厚,因为古时候的文文字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而言简直就是遥不可及,不是就有一个说法说:“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么?说明当时的教育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作者却有用生动的白话文描述了一个有一个的传奇故事。正如后人说的不得不拍案而起,连声叫绝啊。

总之,文字之所以构成传奇,必然有它不衰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少人,多少年的积累。只是希望大家都多多品读经典,明白其实我们的精华更胜于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