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教育教学随笔
- 文档
- 2024-07-13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一历史上册教育教学随笔,本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9%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各位老师参考和分享,希望各位老师的工作车呢估计越来越好!
初一历史教师教学随笔
本学期来,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课堂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法经验,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开展课堂教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
在备课组,经常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每个章节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同时,多学习,多听课,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注意分层施教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识到今天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孩子学习,教会孩子做人,教会孩子生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爱岗、敬业、爱孩子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但任何产品都有保质期,教师呢?在21世纪——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以前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时代的脚步已经跨入了21世纪,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容忽视。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孩子为中心,以每个孩子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在工作方法上“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可能比“雷霆万钧”的暴风骤雨效果更好。我正在以一个母亲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因为母亲的眼光有关注,有欣赏,有爱,也有宽容。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注和欣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宽容。有人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超脱、飞跃,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有了爱,师生就可以无障碍地沟通;有了爱,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就可以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在信息时代,孩子们接触的信息来源很多,教师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要面对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总之,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出合适的蜂蜜。
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一个好的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满腹的学识传授给孩子,而更应该着眼于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是孩子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会学习是孩子学习的`最高目标。因此我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孩子联想的习惯、培养孩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孩子判断、评价和批判的习惯,同时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这几点,还应该具有民主、平等、公正、创新的思想意识,给孩子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学习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些年,科技的进步给教育领域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使得教与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教学时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只有终身学习,只有具备栉风沐雨,探幽发微的求索精神,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才会不负历史的重任。
究竟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我想我会用一生去思考,用一生去回答。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下分若干课。本册共5个单元,共二十四课。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以及课外学史和讨论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是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两周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课时)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三周
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五周
第8课秦的统一
第9课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第12课东汉的盛衰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单元复习
期中复习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两周
第15课三国鼎立
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四周
第19课文字演变
第20课青铜铸鼎
第21课诸子百家
第22课文化艺术
第23课科学技术(上)
第24课科学技术(下)
单元复习
期末复习两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突出重难点;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学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一案四步”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六、后进生的转化
1、要关爱后进生,信任后进生。
要从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习上、生活上体贴、关怀后进生,使他们感到集体给他们的温暖、教师给他们的信任,打开他们幼小心灵的窗户,消除他们与集体和社会的隔膜。即使在严厉批评时,也要渗透着热忱的关心和希望,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去讽刺、挖苦、甚至歧视他们。
2、要客观地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虽然缺点较多,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克服偏见为关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热情鼓励,使之发扬光大,扬眉吐气,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诚态度。
3、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要根据每个后进生的特点,一步一步地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并且引导他们切实做到,不能退让,也不得迁就,要消除他们的侥幸心理和懈怠习惯,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进。
4、依靠集体,教育后进生。
健全班集体和运用班集体舆论的力量,克服后进生的不良行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5、要做好家访工作。教师要向家长阐明对后进生进行各种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的结合。
七、业务学习
1、认真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理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阅读各教育教学刊物的文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阅读历史专刊,了解最新历史只是研究动向。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上四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四十多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
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三、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杨佳帅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
刘旭博同学真爱动脑筋;
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
初一历史上册第9课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学生活动:
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
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