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总结
- 文档
- 2024-08-19
- 11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教学总结,本文共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联系,巩固统治。
4.大运河:2+3+4+5=1。2:全长两千多千米;3点: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5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4)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5)、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 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如图)(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
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如图)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总结出隋唐时期我国有哪些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①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③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④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如图)
⒈10,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⒈11,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掳走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⒊金灭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形容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见笔记)
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 ⒏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时,社会的主体是士农工商。
3.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4.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⒉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首领是铁木真。
⒊12,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5.元朝建立后,很快便出兵灭了南宋。南宋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6忽必烈即位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②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7.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8.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⒈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⒉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⒊元代的黄道婆向黎族族人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黄道婆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⒉《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被誉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3.宋代三大词人:北宋苏轼、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弃疾。
4.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它是北宋张择端所作。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政治:废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制度、设立军机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由胡惟庸案开始,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立廷杖制度,它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
⒊“厂卫”包括东厂和锦衣卫,它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⒌科举制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无法选拨到真正的人才。当时所作的文章称为——八股文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⒈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等国的侵略。
⒉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然后又到福建和广东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占据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80年代,在雅克萨反击战中,康熙帝亲征。清军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强管理、联络感情)
1、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建立对__、**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管辖。 4、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三、⒈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时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曾亲征大战噶尔丹。 2.回部是维吾尔族人。 ⒊清朝,顺治皇帝接见西藏喇嘛教首领__,正式赐予“__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接见另一位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__和**都得经过中央册封。 4.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⒈明成祖迁都北京,经他营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⒈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⒈郑和下西洋。时间:明初,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到达的地方: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3)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3.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⒈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时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 ⒊明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向近代文明演进。 ⒋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
(2)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3)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4)英国19世纪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
●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 (fU)、蔡襄。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__五世赐予“__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_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__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其一,“连缀成篇”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 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 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 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容易掌握, 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试看以下知识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统天下刘建汉/ 东汉建朝为刘秀/ 三国争雄风云起/ 两晋南北朝对峙/ 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 五代十国山河破/ 宋辽西夏战乱多/ 金元两朝不太平/ 明灭之后立清国。
其二,“分进合击”法。
此法如同作战采用的战略战术, 将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化整为零, 分头进行学习记忆, 然后再进行整合记忆。如复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 可实行记忆三步走: 第一步, 掌握起义的背景; 第二步, 掌握起义的经过; 第三步, 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 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 进行整体把握, 综合记忆, 切忌瞒天过海。
其三,“联想拓展”法。
即在复习掌握有关知识时, 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扩充, 将同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 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这个内容时, 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 复习掌握这三个条约时, 既生动又省力, 更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 混为一谈。
其四,“异同比较”法。
就是将两个历史问题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然后进行复习掌握。如在复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 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其相同点是: ①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 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③革命动力相同, 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 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响。其不同点是: 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 英国新贵族也起了领导的作用。②特点不同。英国革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外的封建势力, 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其五, 结构梳理法。
此法如同用梳子梳理散乱的头发一般, 就是将看似散乱的知识进行梳理, 使其有一定的头绪。即抓住每个专题的历史知识提纲挈领的进行高度归纳概括, 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 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轮廓, 给人一种一目了然之感, 这样以来, 就会在学习时抓住根本, 同时也会消除畏难发愁的心理。然后只要本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学习,所有具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 八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中的第20 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知识结构可以这样梳理:俄国废除农奴制:俄国盛行农奴制,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农奴暴动频繁,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 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但必须出锭赎买。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其六, 集中归类法。
此种方法就是将性质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有关历史知识, 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进行有机的分门别类的集中归纳后, 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分类学习记忆。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 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 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 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再如: 综合学习掌握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知识, 可把全册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文化名人及发明贡献成果分门别类的进行集中归类。科学类可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 文化方面可分为文学类和艺术类, 再具体一点可分为医学类、发明创造类、小说类、诗歌类、绘画类、音乐类等。知识集中归类后, 零散的知识可以成为整体知识, 学习掌握时就不至于东一扫帚西一锹, 有蜻蜓点水之感, 更不至于把医学家的桂冠戴在文学家的头上, 学习效率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大大提高。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C、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具体表现:
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B、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厂。
②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煮盐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台湾的熬糖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和西方同时产生,但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封建国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并严重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C、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二、学法指导
(一)综合法: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可以将以前各朝代经济发展的内容按农业、手工业、商业分类,并作一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下:
1、农业
⑴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商周时期:“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⑵工具:商周时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朝时期: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⑶耕作技术:商周时期:选种、施肥、治虫害;春秋战国时期:牛犁耕并推广(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汉时期:耕犁装犁壁翻土碎土,早欧洲千年;西汉播种耧车,二牛抬杆的牛耕法推广。
⑷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都江郾(战国秦李冰);秦朝开凿了灵渠;隋朝时期京杭运河;元朝的会通河、通会河
2、手工业
⑴青铜铸造: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⑵冶铁业:春秋战国:铁农具使用,说明冶铁业发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⑶陶瓷业: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次飞跃。唐朝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为有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的瓷都。
(4)纺织业:西汉丝织业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x疆出土的东汉丝袜,蜀国丝织业兴旺蜀帛行销三国。北宋丝织品以江浙和蜀地为中心。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丝织业发达。
(5)造船业: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宋朝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
(6)造纸业:西汉前期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3、商业
⑴城市:
两汉时期:城市都设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人称东西二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两宋时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有早市、夜市。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最为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学习总结。明清时期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⑵交通:
隋朝:开凿大运河。隋唐时期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元朝的交通运输业: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海上南北海运的开通、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⑶货币:秦朝: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五铢钱)。北宋“交子”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4、对外贸易: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了沟通中西交通和贸易往来的路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帝之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5、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
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⑵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⑷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二)准确理解概念: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应先准确把握这些基本概念。
机户: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丝棉织业的从业户。又称机坊、机家或机房。自宋以至明清,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泛指个体手工业人户和绸缎商人。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闭关政策: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在这里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闭关政策在清朝时得到了严厉的执行。闭关政策的具体表现海禁,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准广州一地通商。
(三)列表法:明清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方面内容,通过列表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归纳、整理,以体现明清经济“发展”的含义。并且使我们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一个条理清晰的把握:
引进的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经济作物的引进,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镇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业南北方都有棉纺织业基地;苏州、南京先后成为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商业城镇兴起,北京、南京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数量大大增多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雇佣工人为他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四)分析法:分析史料:
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民谣;
材料三、“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四、山东邹县“鬻布于邻”。
──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通过以上史料的分析认识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分析课本补充的《醒世恒言》的资料,来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发生的这一新变化。
分析课本乾隆皇帝至英国王信函中的几句话、清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掌握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从而掌握一种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五)联系法:例如,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普遍建立和大商人的增加,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的历史现象。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政策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联系地看问题,才能正确解释历史。
(六)讨论法:搜集有关闭关政策的资料,进行讨论,从而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带来的严重后果。
(七)时政结合:学习闭关政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影响,认识到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的迅速发展,从而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八)图文结合:通过《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图,认识明朝松江府棉布业优于全国,观察棉布上面的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等,来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通过《清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图,体会制瓷业的兴旺发达和高超的技艺。通过《皇都积胜图》《徽商的房舍》图,来体会清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通过《广州十三行》图,来理解闭关政策的做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P2-5)
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长安)
2.灭陈,南北重归统一(589年)
3.励精图治
隋炀帝:杨广
1. 开通大运河(6开始)
一. 南北重归统一
1.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据史书记载大仓库的粮食、布匹,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二. 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统一条件:
客观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京陈政权的腐败
主观上:
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隋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大运河:
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第二课 贞观之治(P7-10)
一.李渊(唐高祖)建唐(6 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1.关于贞观之治:一是贞观、太宗年号是唐太宗时期,二是“贞观之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1.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措施:
1.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
2. 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经济)
3.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政治)
4.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经济)
5. 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经济)
6.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政治)
7.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政治)
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敢于直言的魏征(著名的谏臣)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上
2.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3.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开元盛世”(P12-15)
开元之治
1. 任用贤才,励精为治。
2. 整顿地方吏治。
3. 提倡节俭。
(书P12)
盛世(经济繁荣)
1. 农业:曲辕犁、筒车、
2. 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 商业:长安
盛世经济的繁荣
1. 唐玄宗时期,共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唐朝的农民还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5.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 9,唐朝灭亡。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 科举制的诞生
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3.唐太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唐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
1.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1905)
第五课 “和同一家人”(P22-26)
民族关系
一. 民族政策
1. 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与突厥(新疆)
1.(唐太宗)安西都护府
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
北亭都护府:武则天
三. 唐与吐蕃(西藏)
1. 七世纪(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 八世纪(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1.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水平也很高。
2.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 回纥的勃兴
1.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八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五.“车书本一家”
1.隋唐时期,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有“海东盛国”之称。
2. 隋唐之际,云南洱海间一带发布着六诏。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兼收并蓄
一. 遣唐使
1. 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 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 遣唐使会过后,很受重视。他们一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他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二.鉴真东渡
1.唐玄宗是,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四.玄奘西游
1.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2.还以亲身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印于868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品
三 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性格豪放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有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诗仙
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转衰的时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
三吏、三别 诗圣
4.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他的诗:讽刺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灿烂夺目得到书法和绘画
1.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
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柳公权:自成“柳体”
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3. 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成为“颜筋柳骨”
4.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
《历代帝王像》《布辇图》
5.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松子天王图》
二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1.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2.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 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太宗:《亲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 契丹族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那时候,唐朝已经灭亡,出现犁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
4.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5.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割局面。
二 辽、宋、夏的和战。
1.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时候,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崛起。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元昊向宋陈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4.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灭了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宋高祖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8.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南方农业的发展
1.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步超过北方。
3.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新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4.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6.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7.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8.重要原因:北人南迁
二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兴起的棉织品,南宋是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南宋)。
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三 南方商业的繁荣
1.那时候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 “买卖昼夜不绝”。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6.从唐朝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7.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也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解释)
8.六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到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受北方人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2.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脚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的食品有两百多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鱼多。
一、复习时间
大约有四周的复习时间。第一周每班每周2节课,后三周每班每周3节课,这样算下来,每班大约能有11节课的复习时间。
二、复习任务
初一第一学期历史共有四个单元,24课。
三、复习措施
我们把短暂的复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巩固基础知识。计划用8节课,课堂上老师领着复习,把基础知识再强调一遍,照顾那些学困生,至少让他们也知道基础知识“是什么”,使那些好学生再加深印象,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跟配套练习题,课堂上限时限量闭卷完成,再自己动手校正答案,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和连线。最后,对于那些没有现成答案,侧重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共同解决。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拿到占六成以上的基础知识分。
第二阶段,主要是解决重点难点。计划用3课时,这一阶段需要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引领学生把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然后再配相关练习题加以巩固应用。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更够更好的应对材料解析题的考察,能力会大有提高。
四、复习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的优秀生人数在期末考试中升至平均数以上。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会尽力、会尽最大的努力。并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有相应的收获!
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初一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 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 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最大作用是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 隋炀帝杨广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政权是 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 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 洛阳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 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终点是 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 运输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时被称作是 涿郡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 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隋炀帝的暴政
18.唐朝的建立者是 唐高祖李渊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的方式是 玄武门之变
20.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盛世是 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 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 《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著名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 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门下省
27.记录唐太宗和他的大臣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是 《贞观政要》
28.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29.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的根本原因是 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30.唐朝百姓不想服劳役,可以合法利用的方法是 交纳实物代替
3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管辖六部、执行政令的是 尚书省
32.唐太宗的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根源是 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33.武则天当皇帝后将国号改为 周
34.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创新贡献是 创立“武举”和“殿试”
35.有“贞观遗风”,被称作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 武则天统治时期
36.武则天为提高庶族地主等新贵族的政治地位而编修的是 《姓氏录》
37.唐朝新发明的农业工具是 曲辕犁和筒车
38.唐朝最鼎盛时期是 开元盛世
39.唐朝时管理今天新疆的是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0.唐朝用于灌溉的工具是 筒车
41.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代表是 唐三彩
42.被誉为开元前期“救时之相”的是 姚崇
43.武则天时期对于整个唐朝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44.唐朝用于耕地的工具是 曲辕犁
45.武则天修订《姓氏录》后,排名第一位的姓氏是 武氏
46.武则天的最大历史功绩是 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7.开辟了“开元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唐玄宗李隆基
48.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是 科举制度
49.科举考试中的常设科目有 明经科和进士科
50.盛唐时期,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体现出的特点是 胡汉交融与中西贯通
51.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习俗风靡全国开始的时间是 唐朝
52.唐朝科举制度中,重点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治理政事能力的科目是 进士科中的策问
53.唐朝时期,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主要是 骑马
54.科举制度以前,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 出生门第高低
55.周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李世民为 天可汗
56.唐太宗时期,前往吐蕃和亲的女英雄是 文成公主
57.科举制度以后,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 才能
58.唐朝时期,被称为“吐蕃”的地方,就是今天的 西藏
59.与文成公主和亲的吐蕃藏族首领是 松赞干布
60.采取“怀柔”政策,用民族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唐太宗李世民
初一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二)
1.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是 武则天
2.文成公主入藏时,在位的皇帝是 唐太宗李世民
3.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的南诏首领是 皮逻阁
4.唐玄奘将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弟子整理成的书是 《大唐西域记》
5.“和同为一家”主要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吐蕃
6.唐朝时,日本派到中国来的留学生被称为是 遣唐使
7.六次东渡日本,将佛法传播到日本的我国高僧是 鉴真
8.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目的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在唐朝时被称作 天竺
9.阎立本绘制的、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节的人物画是 《步辇图》
10.我国第一个将天竺佛教、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玄奘
11.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建筑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宫城 皇城 外郭城
12.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时,唐朝的统治者是 唐玄宗李隆基
13.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时,唐朝的统治者是 唐太宗李世民
14.长安城内,百姓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主要在城市的哪个部分? 外郭城
15.我们今天将购物称作是“买东西”,主要是因为唐朝时的商业区是 东市和西市
16.唐朝最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为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汉语名字叫做 晁衡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金刚经》
18.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 唐朝初年
19.第一次将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的科学家及其著作是 孙思邈的《丹经》
20.火药的发明,与我国古代哪一项活动有关? 炼丹
21.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的时间是 唐朝末年
22.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是 赵州桥
23.被称为“诗仙”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李白
24.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的是 飞天图案
25.唐朝时,市场上出现的一种用于交易凭据的印刷品是 印纸
26.唐朝末年,著名的印刷业中心是 成都和洛阳
27.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做 火箭或者飞火
28.赵州桥的设计工匠是 李春
29.赵州桥的设计时间是 隋朝
30.被称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杜甫
31.我国的三大艺术石窟除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外,另外一个是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32.唐朝著名的乐舞《霓裳羽衣舞》的作者是 唐玄宗李隆基
33.大型乐舞《霓裳羽衣舞》,主要是借鉴了哪里的音乐元素? 西域乐曲
34.杜甫的诗歌大多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作是 诗史
35.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大型乐舞是 《秦王破阵乐》
36.孙思邈在我国医学史上被称作是 药王
37.有资格“雁塔题名”的人是 新科进士
38.科举考试时,明经科主要考察的内容是 记诵儒家经典学说
39.我国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是 敦煌莫高窟
40.赵州桥现在我国的哪个地方?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
41.派大军扫平东突厥,并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人进行管理、保留当地风俗,实行“以夷治夷”方针的皇帝是 唐太宗李世民
42.唐朝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是 茶叶
43.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京杭大运河
44.唐太宗手下著名的两个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称为 房谋杜断
45.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的作者及书名是 陆羽的《茶经》
46.唐朝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是 开明民族政策
47.《秦王破阵乐》中的“秦王”指的是 唐太宗李世民
48.赵州桥的的建筑特点是 单孔石拱
49.鉴真东渡日本后,定居的地点是 日本奈良
50.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是 长安
51.大昭寺门前的“甥舅会盟碑”体现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吐蕃
52.少数民族突厥的首领被称作是 可汗
53.生活在今天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在唐朝时被称作是 回纥
54.生活在今天东北地区的满族,在唐朝时被称作是 靺鞨
55.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唐朝对南诏、回纥、靺鞨等地区少数首领采取的措施是 册封
56.唐朝时著名的画家,开后世“写意画”之先河,被称为“画圣”的是 吴道子
57.长安的外郭城内,百姓的居住区被称作是 坊
58.唐朝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很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南诏
59.隋唐时期出现的楷体字的发明者,被合称为“颜筋柳骨”的两位书法家是 颜真卿和柳公权
60.杜甫的诗歌中,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的代表作品是 “三吏”“三别”
初一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一)
1.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是 安史之乱
2.发生在唐朝末年,导致唐朝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是 黄巢起义
3.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通过黄袍加身,最终开创宋朝的皇帝是 宋太祖赵匡胤
4.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相继存在的五个政权,以及周边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十多个小国家,他们被合称为 五代十国
5.建立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女真族
6.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党项族
7.宋朝为了换取和平而向周边少数民族赠送的银两、布匹、茶叶等,被称作是 岁币
8.北宋与辽签订的和议,历史上被称作是 澶渊之盟
9.北宋在与辽的战和关系中,采取的消极防御政策是 守内虚外
10.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削夺武将兵权而巧妙采取的措施是 杯酒释兵权
11.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契丹
12.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叫做 榷场
13.认契丹皇帝为父,自称“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后晋皇帝是 石敬瑭
14.金兵灭掉北宋,俘虏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历史上称作是 靖康之变
15.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皇帝是 宋高宗赵构
16.岳家军打败金兵,准备直捣黄龙府的战役是 郾城大捷
17.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在**亭害死抗金英雄岳飞的罪名是 莫须有
18.迫使南宋称臣、割让土地、交纳岁币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金
19.建立蒙古政权,被称颂为一代天骄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成吉思汗铁木真
20.蒙古政权采用的国家体制是 军政合一
21.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元世祖忽必烈
22.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并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的少数民族是 蒙古族
23.元朝建立的政治体制,一直沿用并影响到今天的是 行省制度
24.元朝时期,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中书省
25.元朝时,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是 行中书省
26.元朝时,管理西藏等边陲地区以及宗教事宜的行政机构是 宣政院
27.元世祖忽必烈颁布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书籍是 《农桑辑要》
28.元朝设立的专门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是 司农司
29.元朝时,衡量一个地方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是 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
30.元朝为了实现分而治之的目的,采取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是 人分四等
31.元朝民族融合的最大成果是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回族
32.元朝时,在中央设立的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是 国子学
33.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的是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4.北宋时期,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科学家是 毕昇
35.宋朝时,指南针发明后,就被用于了哪个领域? 航海
36.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的火药,在什么时候被广泛应用到军事领域? 宋代
37.元朝时,被看做是“衣被苍生”的“棉神”的是 黄道婆
38.元朝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中心是 松江地区
39.元朝时期,人民大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是 棉布
40.被李约瑟称赞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是 沈括
41.被李约瑟赞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 《梦溪笔谈》
42.描绘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及汴河两岸风光的大型风景画及其作者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3.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是从哪里学来的? 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
44.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的人,被称为“文明使者”的是 阿拉伯人
45.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作者及其著作是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46.被称赞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的是 《资治通鉴》
47.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合称为“苏辛”的是 苏东坡和辛弃疾
48.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 元曲
49.元杂剧中最富盛名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人及其代表作是 关汉卿与《窦娥冤》
50.《资治通鉴》的内容览括的时间跨度是 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
51.宋词里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是 李清照
52.被称赞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北宋词人是 苏东坡
53.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元杂剧的出现
54.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一直胸怀恢复中原斗志的南宋词人是 辛弃疾
55.元朝时,人分四等的分而治之政策中,处于第一等的是 蒙古人
56.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 杭州
57.贴近百姓生活、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主流的是 元杂剧的出现
58.今天的北京就是元朝的都城,在当时称北京为 大都
59.“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形容的是哪只军队的纪律严明? 岳家军
60.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汉、蒙各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回族
初一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二)
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 司南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的是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3.两宋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太湖流域
4.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是在 两宋时期
5.宋代时,被誉为头尾轩昂、日行千畦、不喂草料饥不啼的新型插秧工具是 秧马
6.两宋时期我国的粮食作物中,居于粮食产量首位的品种是 水稻
7.我国的制瓷技术居于世界顶尖水平,因此我国又被称为 瓷之国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 交子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四川地区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北宋时期
11.两宋时期,我们食用的从越南传入的优良水稻品种是 占城稻
12.宋代开采量居于世界第一的石炭,就是我们今天的什么东西? 煤
13.宋代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设置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市舶司
14.两宋时期,我国主要的三大对外贸易港口是 泉州、广州、杭州
15.宋朝开国后,为了避免武将专权而实施的国策是 重文轻武
16.两宋时期,没有土地的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这种农民被称作是 佃户
17.宋朝时,居住在城市的非农业户口人员,被称作是 坊郭户
18.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 瓦舍
19.我国是足球的故乡,宋代时称踢足球为 蹴鞠
20.宋朝时的新闻报刊被称作是 邸报
21.宋代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主要以什么方式确定? 租佃契约
22.宋朝的农民分为三种,他们是 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
23.宋朝时的地主,主要的剥削对象是 佃户
24.宋朝时最流行的三大节日是 元旦、寒食、冬至
25.宋朝时,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春节的节日是 元旦
26.宋朝时专门供外国商人居住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是 蕃坊
27.纸币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业活动频繁
28.宋辽之间澶渊之盟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是 维护了双方的长期和平
29.北宋初期对辽的几次北伐,主要是为了 夺回幽云十六州
30.“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佞臣”指的是 秦桧
31.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宋金和议
32.“苏湖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是 两宋时期
33.宋代著名的瓷都是 景德镇
34.“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就是今天的 苏州和湖州
35.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发生的时间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36.两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长江流域
37.宋代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商品
38.南宋时期我国的第一大港口是 泉州
39.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政府的鼓励
40.宋代出现的诸如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主要是因为 城市人口的增加
4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 皇室、官僚、地主
4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域是在 元朝
43.元朝时管理今天台湾的行政机构是 澎湖巡检司
44.金朝向南宋学习,进行改革旧俗,以及忽必烈的汉化政策,都是为了 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治
45.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北宋
46.我国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向仪器司南的时间是 战国时期
4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成书的时间是 北宋时期
48.辽、宋、夏、金、蒙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民族政权并立
49.毕昇的活字印刷中,活字的材料是 胶泥
50.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朝代是 元朝
51.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封建王朝都城是在哪个朝代? 元朝
52.岳飞抗金赢得人民尊重,主要是因为他的抗金斗争是 正义战争
53.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 北宋
54.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它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位于 黄河流域
55.我国最早的商标和广告出现的时间是 两宋时期
56.宋朝出现了大量的城镇,这主要是因为 社会经济的发展
57.台湾在元朝时,被称作是 琉球
58.成吉思汗最重要的功绩是 建立了蒙古政权
59.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元朝
60.纪传体通史《史记》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重合的历史时期是 从战国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人物郑和时间1405-1433次数7次人数27000 多人船数200 多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 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 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
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凤阳花鼓》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7个班的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按时上课,积极从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听课,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及时反思教学,使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现对本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教学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了多种办法,如:多讲故事,开个玩笑,有时候学生表演等等。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使教学有序地进行。
三、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上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前,必须对所有内容进行熟悉,参考多方面的资料,认真深入钻研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同时要备教材,而且要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的积极性。只有备好课了,自己的心里才有底,否则,课堂混乱,肯定会控制不了的。上好一堂课难,但备好一堂课更难。
四、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狠抓课堂,重视巩固。
历史知识内容多,条目复杂,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我非常重视课堂,争取当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另外,在下一节课,我会对上节课的内容再复习一遍,使学生达到知识的巩固。
五、虚心请教其他教师
教师的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一旦心中有疑,必会请教于同行。由于自己是一个新手,缺乏经验,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须向其他教师学习。认真做到每周听课两节,做好听课记录,并常常与其他教师交流。
六、认真批改作业
七、认真反思教学
没有反思的伴随就不会有进步。坚持每次授课后,进行反思。记录其教法、做法及操作不大理想的地方。
八、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
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
2 、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
4、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太清楚。
5、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6、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其中有部分优生对历史学科也不感兴趣,
今后努力方向:
1 、加强学习,改变教学方式,
2、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总之,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地做好每项工作。其中学到的东西固然不少,但不足之处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我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转眼间一学期已经结束了,按照学校要求,本人认真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以身作则,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全体,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将本人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在此期间,我利用课上及课余时间经常对学生进行德行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在语文教学中,能做到德育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利用语文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册的语文课本中,六个单元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第一单元中,学生能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看到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分辨是非,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在第二单元中是让学生学会感悟“爱”,去感受身边的亲人、朋友给他们的爱,并能用自己的爱人之心去关怀人,对普通人和弱者给予关爱,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第三单元中,学生不仅是在学习新的文体,而是通过学习我国的名胜古迹与建筑物,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激励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善于探知求新;学习第四单元,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五单元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语言,学会审美,学习淡泊明志的可贵精神,
让学生从小能有不慕名利认真踏实的实干的德行;在第六单元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做个细心地人,并能相应的做到培养学生的景物描写,学会情境交融的语言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着德育教育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有许多疏漏之处,例如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待培养。八年级的学生逆反心理极其严重,需要老师耐心的疏导和引导,做好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方面,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妇女有缠足的陋习,老百姓多住茅屋,市民多住四合院,出行以牛车为主。这就是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中对宋代的风貌描述。
一、衣食住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盛行。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老百姓多住茅屋,市民多住四合院,出行以牛车为主。
4、瓦子。北宋的东京城内的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转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二、宋代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经过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各部,统一蒙古。
2.12,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二、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兵败被俘,但始终坚贞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崇高气节,最后被杀害。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5.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并居住多年,记述他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杭州的繁荣,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6.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唐、元时期,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叫回族 。
一、四大发明:
1、活字印刷术: 北宋的毕升发明。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4。
2、指南针:1、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3、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科学1.北宋科学家沈括写成的《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2.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科学写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三、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史通史,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四、宋词和元曲
1.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李清照两宋之交词人,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3.元朝的关汉卿是最优秀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五、绘画与书法
1. 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3.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 ,被称为“神品”。
4.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联系,巩固统治。
4.大运河:2+3+4+5=1。2:全长两千多千米;3点: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5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4)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5)、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 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如图)(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
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如图)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总结出隋唐时期我国有哪些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①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③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④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如图)
⒈10,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开辩论会
如“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虽然过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在,当你站在它面前时,有何感想?我们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下面是两种基本的观点:第一种是复原圆明园。应该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对它加以复原。让它重新拥有世界万园之园的桂冠,重现世界建筑瑰宝的风采。从而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来此,饱览它的风采,这样既传播了中国古典文化,也可弥补我们当年的损失……第二种是不赞成复原。要复原圆明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况且复原的带有现代味,它的观赏价值比起真正古典的要大打折扣。倒不如让它以现在的残垣断壁凄凉的躺在那里,让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去自己想象那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励后人。知耻而后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看法,加入到不同的阵营中,请各阵营选出一名“营长”,做好记录,我们的记录稿也可以作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存档。如果课堂上想的还不全面,可以课下再通过查阅资料继续补充。这样,通过辩论、倾听、学习,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就不再是时间和事件的枯燥堆积,而是一种情感的内化。
献计献策
如学完了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目睹”了清政府的一次次失败和屈辱的签约,你除了愤怒,还有什么?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痛骂慈禧太后、李鸿章这些卖国贼,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这些痛恨都改变不了历史,倒不如设身处地的给当时的中国找条光明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联系今天你所储备的知识、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生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献计献策。我们能想到改革,发展经济,今天的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例子;想到革命,把这个腐朽的清政府推翻,别让卖国贼当权;想到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力量;想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你也许会觉得这些想法不着边际,但是当你看到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你会感叹,原来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这样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探索的。只要我们每个人敢想、能干、富有责任感,都可以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从而增强自豪感、责任感。
搜集图片
新课程下教材中的图片明显增多,图文并茂。但我们往往觉得太陌生,不太感兴趣,因为图片中的人和事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是我们自己“参与”的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的相关照片,我们的关注程度可能就大不一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搜集图片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如通过“重走长征路”搜集遵义城、泸定桥等相关图片;参观抗日战争遗址,搜集卢沟桥事变、血战台儿庄等相关资料;走进沂蒙老区,寻访孟良崮战役的遗迹;和你身边的革命老前辈成为“忘年交”,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等。通过自己搜集图片、资料,你所记住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时间、数字和人名了,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情感去认识这段历史,那么这段历史中的人和事也就被你赋予了情感色彩。
这些方式,灵活多样,课上、课下都可以进行,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我们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历史。那么,历史也就在我们的思考、感悟中涂上了情感色彩。
1、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着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2、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4、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5、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6、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