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见习记者的实习总结
- 文档
- 2024-06-02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电视台见习记者的实习总结,本文共13篇,欢迎阅读借鉴。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大学生销售实习报告出纳的实习报告报社记者实习报告(1)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我们有次做了一条政府慰问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新闻。被采访对象都是身患疾病而家庭经济较为不好的军转干部,市政府在每年八一都组织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在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由于碍于脸面,一直不肯说自己的经济困难,总是敷衍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采访就没办法用。于是老师教我这样处理,让我问他有没有像册,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拿出来,我便故意问他这些温馨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最近怎么不再拍了。问到这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眼眶开始湿润,慢慢的落下泪。他说,自从企业困难后,家里就省吃俭用了,哪还能拍照啊……顺着他的话,我接着问,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政府有没有什么帮扶的措施?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采访的主题引了出来,让他触景生情,这种有感而发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是一个新闻老手和新闻新手的不同。老师不仅能快速把握要说的内容,更能找出最巧妙的方式,使一个本来很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深刻形象。慢慢地我体悟到,功夫,就在点滴间显现。
每次跟老师们出去跑新闻,他们跟任何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对方可能是各级官员,可能是平民百姓,可能是记者同行。任何一场,老师们总能够适时插话,精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因为我们《百姓连线》是一个和观众互动性很强的栏目,我们经常会见一些到台里来的观众,尽我们所能为其排忧解难。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来访群众,讲述了自己的不公待遇,想通过电视台的报道寻求公平。老师耐心地听了他的话,仔细阅读了他提供的材料后说,这里面涉及太多法律问题,作为媒体不能涉足法律上孰是孰非的纷争。但是您讲述的事情,我们可以予以批露,请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相关证据,相信从这个角度切入报道,对解决您的问题也会有所帮助。就这样,来访的群众满意地离去了。我再一次体验了什么是高手。
“思想是一张卷起来的毯子,不展开就不知道有多少破洞。”在学校学习的三年中,我的确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也培养起许多自信。但是,一旦应用于实际当中,才发现很多自信其实是盲目的,实习了才真切发现自己的不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逐渐明白个人力量的渺小。你必须得跟别人合作,不要幻想仅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
实习的三个月里,出了新闻十多条。
这三个月里,稿件被枪毙两次。
这三个月里,既有欢欣,也有尴尬。
这三个月里,懂得了应该眼毒、鼻灵、耳聪、嘴活。
这三个月的成长比得上一年。
首先说说在百姓连线的工作心得。在编辑部二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编辑部的老师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
1、基本了解使用和维护摄影机;
2、基本掌握了社会新闻的采写和区别;
3、基本了解编辑新闻摄像带的大致流程;
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18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1篇。老师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可以顺利完成。
刚来的日子基本上都在接,帮助老师收集新闻线索。开始觉得有些枯燥,没意思。但后来发现,这些电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就要先找到线索。通过电话,我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新闻,赶到新闻现场。
当我看到所记录的新闻线索变为一篇篇新闻播出,更加感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了,对接电话这样的简单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也不再小瞧。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都会认真记录。以方便之后的采访工作。
老师告诉我们,在接电话的时候,我们需要问清楚事情大概的情况,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时间久了之后,你会慢慢发现哪些事情是有新闻价值的,从而做出一篇完整的新闻。
第一次的采访显得有些紧张,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害怕犯错误。怕漏掉了一些环节对报道会有影响。这时,老师总是很耐心的指导我,告诉我哪些是很重要的部分,要询问清楚的,要仔细记录下来的。虽然第一次的采访,自己的表现有些慌乱,但毕竟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从学校的书本课堂,走到了真实的新闻采访。
第一次采访的是关于《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一位观众打来电话向我们反映,汉口唐家墩路石桥站那一段公交车都行驶到非机动车道上与行人一起抢道,极不安全。希望我们能帮忙反映。于是,老师和我赶到了现场,并看到在还不到400米的非机动车道上,每过十秒钟就会有一辆公交车通过,给行人造成不便,也造成了路面的严重破损。首先,老师在现场拍摄了一些画面。接着我们采访了附近的市民,进一步了解了情况。然后老师告诉我这种情况属于武汉市交管局管理范围。于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采访了市交管局姚先生。采访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台里接着写稿子,剪带子,打字幕听录音。完成后,交给后期制作进行编排。就这样一篇完完整整的电视新闻“出炉”了。通过第一次的采访也让我了解到电视新闻采访的整个流程以及后期制作的步骤。
从前都只是在电视上看新闻,对于新闻的画面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而现在因为实习的缘故可以亲身体验如何来做新闻。原来做好一条新闻,除了要找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以及进行现场的采访,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新闻的后期制作,正因为有了后期的编排才使得一条新闻更加生动,整条新闻也更加丰富。
对于新闻的制作,之前在学校里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内容,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一页,只能从头学起,还好老师总是很有耐心,总是细心提醒。新闻制作并非想象中的简单,首先开始剪辑,从拍回来的内容中选择可用的片段,使得新闻画面和新闻的文字稿相配合,相互呼应。然后就要处理声音的部分,我们需要听清当事人所说的话,并且记录下来,因为最后我们需要给新闻加上字幕,使得新闻更加完整,也可以帮助观众更仔细的观看新闻。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给新闻配上音乐,使得新闻更加生动,也更加吸引人。
由于我还缺乏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做非编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难题,另外做非编也需要非常的仔细小心,因为所做出的新闻节目会是面向成千上万的电视机前的观众,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这个新手总是格外小心,总是反复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编辑工作,也能帮上老师的忙,不用再向刚来的时候傻傻地不知道能做什么。
要做好一篇新闻和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分不开的,线索,采访,编辑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在这里的两个月时间里收益颇多,对新闻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
在实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还是不够的,视野也不够开阔,还缺少很多东西。真的就是临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所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因此还需要不断的补充自己的所学,更加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正是因为这次宝贵的实习经验,才让我对许多事情豁然开朗,对于将来也有了新的规划,更加明确了以后所要走的路。
是的。大学校园,远离社会喧嚣,莘莘学子很少真正接触到社会现实,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脱节,这些使得我们大学生在刚走出象牙塔后显得无所适从。如果说在校园里的生活就像一个梦,那么实习更像一个闹钟,把大学生从梦中敲醒。
现在我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真的很不舍得。而我也一直为自己能留在《百姓连线》栏目组实习感到幸运。当我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回忆里的每一个片段都不舍得丢弃,这一切都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衷心的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指导过我的老师们,真的很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关照。也感谢培育我,栽培我的学校和老师,我会更加努力,完善自己。
电视台记者实习总结
“时间真的过得好快,时间真的不等人”,大学三年,我一觉还没睡醒就有人跟我说现在是XX年,突然发现,我就要毕业了,真的有些感慨,往事历历历在目!在这个假期中,给我感触最深的那就是第一次去体验生活,真正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对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平淡的冬季。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一次的实习只不过是随便找个单位盖章然后应付交差。但是,今年寒假我不想让这个冬季平淡过去,我想通过这次实习了解社会,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我于11月26日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习,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记得有句颇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想知道梨的味道,就要亲自去尝一尝。这两个月的实习经历就是从不知梨味到体味其中酸甜苦辣的过程。除了体验到记者这个“无冕之王”职业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之外,更多的是学到了一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获得了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首先说说在百姓连线的工作心得。在编辑部二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编辑部的老师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我在工作上的收获主要有:1、基本了解使用和维护摄影机;2、基本掌握了社会新闻的采写和区别;3、基本了解编辑新闻摄像带的大致流程;4、基本学会电视新闻稿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配合各位师兄一同出去采访拍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外出采写完成具体的新闻作品。一个月的时间,我配合各位师兄一起完成新闻采写近18篇,自己独立完成的采写作品1篇。老师每次安排的采访任务都可以顺利完成。
当然在这期间,工作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1、新闻的采写比较古板,缺乏新意;2、新闻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与会议新闻相关联的社会性新闻把握不足等。
刚来的日子基本上都在接热线电话,帮助老师收集新闻线索。开始觉得有些枯燥,没意思。但后来发现,这些电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就要先找到线索。通过电话,我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新闻,赶到新闻现场。
当我看到所记录的新闻线索变为一篇篇新闻播出,更加感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了,对接电话这样的简单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也不再小瞧。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都会认真记录。以方便之后的采访工作。
老师告诉我们,在接电话的时候,我们需要问清楚事情大概的情况,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时间久了之后,你会慢慢发现哪些事情是有新闻价值的,从而做出一篇完整的新闻。
第一次的采访显得有些紧张,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害怕犯错误。怕漏掉了一些环节对报道会有影响。这时,老师总是很耐心的指导我,告诉我哪些是很重要的部分,要询问清楚的,要仔细记录下来的。虽然第一次的采访,自己的表现有些慌乱,但毕竟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从学校的书本课堂,走到了真实的新闻采访。
第一次采访的是关于《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一位观众打来电话向我们反映,汉口唐家墩路石桥站那一段公交车都行驶到非机动车道上与行人一起抢道,极不安全。希望我们能帮忙反映。于是,老师和我赶到了现场,并看到在还不到400米的非机动车道上,每过十秒钟就会有一辆公交车通过,给行人造成不便,也造成了路面的严重破损。首先,老师在现场拍摄了一些画面。接着我们采访了附近的市民,进一步了解了情况。然后老师告诉我这种情况属于武汉市交管局管理范围。于是,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我们有次做了一条政府慰问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新闻。被.访对象都是身患疾病而家庭经济较为不好的军转干部,市政府在每年八一都组织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在.访的过程中,被.访对象由于碍于脸面,一直不肯说自己的经济困难,总是敷衍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访就没办法用。于是老师教我这样处理,让我问他有没有像册,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拿出来,我便故意问他这些温馨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最近怎么不再拍了。问到这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眼眶开始湿润,慢慢的落下泪。他说,自从企业困难后,家里就省吃俭用了,哪还能拍照啊……顺着他的话,我接着问,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政府有没有什么帮扶的措施?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访的主题引了出来,让他触景生情,这种有感而发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是一个新闻老手和新闻新手的不同。老师不仅能快速把握要说的内容,更能找出最巧妙的方式,使一个本来很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深刻形象。慢慢地我体悟到,功夫,就在点滴间显现。
每次跟老师们出去跑新闻,他们跟任何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对方可能是各级官员,可能是平民百姓,可能是记者同行。任何一场,老师们总能够适时插话,精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因为我们《百姓连线》是一个和观众互动性很强的栏目,我们经常会见一些到台里来的观众,尽我们所能为其排忧解难。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来访群众,讲述了自己的不公待遇,想通过电视台的报道寻求公平。老师耐心地听了他的话,仔细阅读了他提供的材料后说,这里面涉及太多法律问题,作为媒体不能涉足法律上孰是孰非的纷争。但是您讲述的事情,我们可以予以批露,请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相关证据,相信从这个角度切入报道,对解决您的问题也会有所帮助。就这样,来访的群众满意地离去了。我再一次体验了什么是高手。
“思想是一张卷起来的毯子,不展开就不知道有多少破洞。”在学校学习的三年中,我的确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也培养起许多自信。但是,一旦应用于实际当中,才发现很多自信其实是盲目的,实习了才真切发现自己的不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逐渐明白个人力量的渺小。你必须得跟别人合作,不要幻想仅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
实习的三个月里,出了新闻十多条。
这三个月里,稿件被枪毙两次。
这三个月里,既有欢欣,也有尴尬。
这三个月里,懂得了应该眼毒、鼻灵、耳聪、嘴活。
这三个月的成长比得上一年。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吗?慢慢的我发现了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 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 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 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 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 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班级:____ 姓名:____ 学号:________ 实习单位:___电视台 时间:20__年11月5日
走向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中旅游和招商引资等项目尤为突出,这和石林电视台的宣传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台湾农民创业园在石林县的建成以及石林县相关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展,石林电视台也将任重道远,新闻报道等相关任务也将越来越繁重,我实习的部门是新闻部和编辑部,所以我深感每天的巨大的工作量,由于石林是彝族自治县,所以,电视台每天除了相关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之外,还另外开设了体现彝族风情风貌的《学习彝族方言》、《以案说法》等专题栏目,在各种民族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也将担负各种大型演艺活动及联欢晚会的实习拍摄,所以石林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2.实训内容
我于20__年7月15日到10月4日在石林电视台实习,在实习期间我分在了新闻部和编辑部进行学习,这也是我希望实训的部门,我希望自己能在相关行业的一线中得到切身的实际的锻炼,能够真正触摸到,学习到新闻从一开始策划、分配任务、采访、写稿、定稿、录音、后期制作、播出等的一整个流程,能够真正接触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我心里边是带着热情和期盼的。
新闻部和编辑部一共有十一位老师,实习期间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对我进行过指导,各位老师采访的时候都会带我一起学习,其中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是郭增才、李映辉、杨继华、昂丽芬、李利民、李春虹、李鸿启等几位老师。以下几点是我实习期间学到的东西:
(1).学习新闻采访及新闻稿写作
实习前期,我主要参与户外的采访活动,经常与外部新闻活动打交道,开始是郭增才老师带我,郭老师教我如何在凌乱的现在进行有序的新闻采访,如何临乱不惊,如何在现场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采访,在新闻稿写作方面,他教我对写新闻稿要有认真、谨慎的态度,同时帮我修改了数篇新闻稿,直至我对新闻稿写作有了真正正确的把握和认识,郭老师还教会我要采集一篇有意的新闻报道,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只有充分了解群众的生活及所想,写群众所感,才能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闻,工作之余,郭老师专门找了一些相关新闻稿件让我修改,这充分提高了我的新闻敏感性。
郭增才老师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位,他教会我很多关于新闻稿的写作的技巧及运用,同时他给我看了他在当记者三十多年生涯以来积攒获奖的所有新闻稿,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三百多篇稿子都在云南日报发表过,二十郭老师三十多年来如一日对新闻的喜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以及对新闻稿件的认真执着的态度,郭老师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要想做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技能,更是要有从内心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执着,这也是对新闻事业负责的表现,郭老师在帮助我之于还和我深刻讨论了报纸和其他媒介的价值和
区别,我们同时认为报纸永远不会消亡,也永远不可能被新兴媒体所取代,报纸永远具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价值,那就是其强大的保存性,阅读性,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攻关阶段,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而电视有声色全貌的优势,通俗易懂,受众范围较广,所以在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以及教育作用方面的作用更明显,但是电视有转瞬即逝的弱点。这些使我对了解媒介的作用是极大的。
(2).对摄影器材的使用
李映辉老师是另一位对我帮助比较大的老师,在采访过程中,李老师认真耐心的对我讲解了摄影机的使用,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充分掌握了几种电视台基本摄像机的装卸及使用,了解了相关专业知识,并采集了多条有用的新闻素材,在有不懂的地方,李老师总是耐心的对我讲解,把他知道的毫无保留的告诉我,李老师教会我的摄影技巧是“一快二稳三跟进”,“一快”即首先要迅速找到新闻事件的摄影切入点,迅速找到重要线索,马上按下摄入,“二稳”即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平稳,手不要抖,身体要保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素材,才能保证素材的有效,“三跟进”即拍摄过程中要及时跟上被摄对象,要随时保持拍摄对象和摄像机相应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拍摄镜头的完整性及统一。
新闻部总编杨继华老师教会了我对于拍摄专题片过程中要用一种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全场,寻找最佳摄影角度,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只要这样才能制作出对观众负责任的作品,李利民老师教会了我对于摇臂摄像机的运用以及摄像机在推拉跟进、镜头切换等的技巧,李弘启老师教会了我在大型现场直播中终端机、切换机、监视器等的运用。
实习中后期,我在参与采访活动的同时,也开始接触了导播相关专题节目及广告的制作。我学会了录音棚里的设备操作,可以自己制作剪辑。老师还让我参与了直播的节目,锻炼我的胆量和应变的能力。在编辑室我学会了运用相关非编软件,能独立进行非编操作,还参与了多次电视台《以案说法》专题栏目组的采访拍摄。
(3).非线编软件的运用 实习中期我开始到编辑室学习编辑,昂丽芬老师是在编辑室对我帮助比较大的一位老师,在编辑室学习的时候,昂老师认真耐心对我讲解了edius pro
3、canopus procoder、e_preass for edius、after effects、sonic mydvd、mp3音频转换等软件的使用,其中在非编软件edius的学习上,昂老师更是一丝不苟手把手教我,当我在文件输出及画面切换特效等处出现问题的时候,昂老师一遍又一遍的给我演练,直到我完全领会,在昂老师的帮助下,我已能熟练运用非编软件及相关编排软件,能独立对新闻素材及新闻稿进行编排,这对我的帮助时非常大的,
到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我自己运用非编软件给自己报道过的作品做了一个集子。
给以我帮助的老师还有很多,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在这里要谢谢他们,他们的帮助使我的实习变得有意义且深刻,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在以后的社会过程中会更加有信心,会走的更远。 3.取得的成绩
在石林电视台实习的过程中,在充分完成县政府布置的党政新闻的主要任务后,各位老师还带我深入了各处进行新闻采访与报道,我们曾深入农家采访农家新鲜事,深入企业内部采访职工活动,我们曾报道过救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事,报道过老年人开展老年大学,报道过中[电视台记者实习报告(共2篇)]学开展新型教育模式,报道过教师节的相关专题以及各种公益广告。
在实习3个多月过程中,我一共写出并被采用了30余篇新闻稿,其中有和老师一起完成采访的,有我自己独立完成采访的,其中有些素材是我直接参与拍摄的,也有我独立拍摄的,其中有些新闻的后期制作是我直接参与完成的,到实习结束的时候我用后期制作软件为自己的部分作品做了一个集子。
由于受到很多老师的照顾和关心,我得到了很多不同岗位的实习锻炼机会,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也逐渐认识了我自己,明白眼前的我需要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认知,我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打算。应该说这整个过程就象海绵吸水一样,是个大量吸收的过程。
三.实训体会
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开始在写新闻稿的时候我是按照自己思路写的,结果有些部分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有些地方用了过多的修饰语言,有些地方资料不够详细我就跳过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后来了老师找我详细说了这个问题。新闻要求的是真实有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不能带个人情感,当然部分民生新闻可以加入自己的一点评论,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同时新闻稿件也不适于加入过多的修饰语,甚至是平白叙述最好,因为我们不是站来我们自己的立场,而是站在整个事件的立场,另一点,新闻事件必须要求严谨全面,如果资料显示不全一定要放下稿件去寻找更详实的资料,不可马虎应付。这些都是我在写新闻稿时发现的问题。
而在相关器材及软件方面,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询问,千万不可自己趁年少去摸索,浪费时间是小事,要知道摄像机一般的索尼小高清都得几万块,高清的更是几十万,一个广角镜看似那么点,实际上都值几十万,各种软件里边很多东西都是预先设定的.
一.实习动机:学习了新闻专业有一年半的时间,对以后能从事记者职业非常荣幸,也十分热爱,甚至可以说是更多的是憧憬。通过对新闻写作和新闻理论以及新闻编辑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似乎理论缺少了实践也不甚完美,有时甚至只能是空谈。于是在本学期的实习阶段,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新闻采编的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和新闻敏感。在电视台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增加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以及播出整个过程的认知和把握,增加对广播电视的知识,以期能为以后从事新闻职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二.实习目的: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学习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增加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以及播出整个过程的认知和把握
三.实习任务:新闻采编和栏目策划以及录制
四.单位概况
1.基本情况: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29号旭捷大厦 (中华新闻报社)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乙十五号南楼二层(中国教育电视台)
2. 单位简介:《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报纸,中华新闻报的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界内外。由于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报刊、电视台、电台、有线电视台、网络媒体、新闻传媒教育部门、新闻传媒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部门、广告中介单位、传播策划公司、新闻器材产销企业等,中华新闻报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创办于1986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视台,隶属于教育部,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行业指导。
五、初步认识: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攻关阶段。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我有幸在《中华新闻报》的时政专题部,能够多的了解社会的现状和表象。电视有声色全貌的优势,通俗易懂,受众范围较广,所以在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以及教育作用方面的作用更明显,实习期间,我在教育电视台的《公益》(《点燃希望》)和《孕婴专家》以及新创办的《奇罗星》栏目组学习过一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奇罗星》的策划和拍摄过程,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电视人的辛苦,希望它在七月份顺利播出。
六、实习状况和感受
从2月17日到6月1日,我在《中华新闻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习。
第一天到日报社时政专题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部里几位老师都很热情,为我倒水,递给我报纸看,跟我聊天,很快消除紧张,让我大胆的想融入这个新的集体。
接热线电话,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及时的记录,然后跟老师商量是否值得采写,如何采写。新闻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地点、时间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否则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打电话四处查找知情者,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有时出去采访,有时坐在报社的电脑前,浏览新闻,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自己当天采访来的新闻。
电视台记者实习总结报告
参加社会实践是我们这些还在象牙塔里生活的学子们增长生活阅历,获得人生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给大家分享了电视台记者的实习总结报告,欢迎借鉴!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电视台实习记者总结报告
乍寒还暖,和煦的阳光下,丝丝寒风扫过,已是深秋。缩着脖子行走在校园里,为漫天飞舞的秋叶感动,秋天真的是个浪漫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学们已陆续地从各地赶了回来,经历了三个月的实习,一个个漂亮了,也成熟了。走过了炎夏,趟过了酷暑,他们等到了秋天的收获。
我也该盘点一下自己的实习,回望这一路成长,为旅程的下一站,装点行囊。
万事开头难
实习开始前,老师们就一遍遍给大家鼓励“一定要坚持,万事开头难。”是的,万事开头难!
实习的地方是自己找的,就是家乡市里的小电视台,而且去年就有过一个星期的见习,所以,信心满满的以为,一切可以轻车熟路,实习将会顺利开展,而且发稿也不会太难。然而,现实的结果是:我切切实实坐了一个星期的冷板凳。
来单位的第一个发现是,除了领导,我熟悉的面孔都走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我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所有的`一切必须从长计议,我必须再一次开始我的小心翼翼,开始和大家慢慢熟识,开始渐渐提出我的“非分”要求……
第一天,我逐个拜访了所有的大小领导,呵呵,所谓的拜访就是和人家打个招呼,告诉人家一声,我要在这里实习了,当然,人家可能只是应付性的简单的点个头,并不会太在意。然而,礼貌问题不容忽视,何况咱还是大学生!收获的感觉是原来说话也很累人,心得体会是自己很渺小,特别渺小!
之后的日子,我开始了无聊而规律的冷板凳生活,每天定时定点的上班下班,打扫卫生,然后积极主动的“讨好”可以讨好的每一个人。累?那倒没觉得,因为咱是来实习的么,这点苦不算啥,没那么矫情。然而,有时候你会冷不丁听到一句“年轻人,就是有动力!”语气似不经意又似乎讽刺,这时候,真是满心的委屈。一整天的时间,我就坐在,不,确切的说是站在制作部里,看编辑们编片子,只能看,机子是碰不得的,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很重要,出不得一点差错,我确实付不起责,于是我就战战兢兢的站着,小心翼翼的附和着她们有聊没聊的一些生活琐碎,把握着自己说话与笑的分寸,留心着看谁需要什么,那里需要打字,那里需要取东西,谁需要叫人……看别人写得稿子,心慌,虽然感觉他们写得真的很一般很一般,然而却自己连一般都可能写不出。
他们的非编系统整个都换了,不再用premiere,,而是“千宇”,一个主机带着两个显示器,功能增加了不少,我很不习惯,因为不能上手,所以会有很多的问题,因为胆小,总在疑问时欲言又止,痛恨自己的怯弱,给同学发短信,说得最多的莫过于“我真笨”,心里却不得不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
最难熬的时候是每当有记者来制作部里交带子的时候。因为,我想要乘机和他们“攀谈”以便让他们在出去采访的时候带带我,然而,每一次我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害怕被拒绝,甚至都不敢问问他们昨天去哪里采访了?我总是把自己的嘴定格为“o”型,仍是欲言又止。我的脸时刻保持微笑,第一时间给人让位子,尽量不露痕迹的“讨好”每一个人,然而,我希望的回报却永远被自己封锁在嘴里,那时侯的心情除了不甘心,就是恨自己!
我总是集中精力却又心不在焉,“集中精力”用尽所有力气注意着身边每个人的需要与动向,“心不在焉”因为要关注每一次可能潜在的“机会”而不能静下心来干一件事。我每天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心里的煎熬大过于身体的劳累,着急着自己的实习任务,却又无可奈何,数着指头过日子,怕来不及,感觉时间真短,然而,分分秒秒耗着、熬着,感觉时间真长!
每天,我都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笑着和门房的阿姨说再见,然后给自己一个“加油”的pose,对自己说:“明天会好的,相信自己!”每一天结束的时候都给自己一个期盼,每一天都在焦灼中等待着机会的出现……
“万事开头难”我一遍遍这样安慰着自己,也一遍遍亲身体会着这句话。呵呵,真的万事开头难!
勇敢的走出第一步
我们总在不断的与“第一次”邂逅,总在每一个“第一次”后慢慢蜕变、成熟。每一次的感觉都是不同的,然而,相同的是,在每一个第一次之前我们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反复斗争与心里煎熬……尤其是我,每一次无疑都是考验,因为每一次我都会给自己树立很多假象敌,阻挠着自己迈出第一步。
“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在坐了一个星期冷板凳后,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那个星期一我一如既往的早起、早去、早打扫,然而,我却做了一件让自己都吃惊的事。正当我准备着又一天的“站看”与“耗神”,有两个记者带着机子准备出去,于是,我心里又开始活动,矛盾、挣扎……“想要出去”与“不敢”来回斗争,一遍遍的对他们笑,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真正的意图却总在快要出口的时候,缩了回去。一遍遍的告诉自己“没事的,大不了人家不带你么。”可是鼓起的勇气支撑不到我把想说的话说出去,就泄了下去,恨自己恨得牙痒痒,暗骂自己的不争气,终于,人家要走了,就在他们快要上车的刹那,我的声带起了作用,“你们能不能把我也带上?”这竟然是从我嘴里说出的,我都被自己惊呆了,可能是我太想要出去了(心里着急,不能在这么下去,我已经熬了一个星期了!)所以,语言先于意识发挥了作用,竟然来了个“先斩后奏”。“当然”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电视台记者实习总结。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实习总结《电视台记者实习总结》。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我们有次做了一条政府慰问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新闻。被采访对象都是身患疾病而家庭经济较为不好的军转干部,市政府在每年八一都组织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在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由于碍于脸面,一直不肯说自己的经济困难,总是敷衍我。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个采访就没办法用。于是老师教我这样处理,让我问他有没有像册,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拿出来,我便故意问他这些温馨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最近怎么不再拍了。问到这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眼眶开始湿润,慢慢的落下泪。他说,自从企业困难后,家里就省吃俭用了,哪还能拍照啊……顺着他的话,我接着问,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政府有没有什么帮扶的措施?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采访的主题引了出来,让他触景生情,这种有感而发的情绪才是真实的。这就是一个新闻老手和新闻新手的不同。老师不仅能快速把握要说的内容,更能找出最巧妙的方式,使一个本来很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深刻形象。慢慢地我体悟到,功夫,就在点滴间显现。
每次跟老师们出去跑新闻,他们跟任何人打交道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对方可能是各级官员,可能是平民百姓,可能是记者同行。任何一场,老师们总能够适时插话,精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因为我们《百姓连线》是一个和观众互动性很强的栏目,我们经常会见一些到台里来的观众,尽我们所能为其排忧解难。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来访群众,讲述了自己的不公待遇,想通过电视台的报道寻求公平。老师耐心地听了他的话,仔细阅读了他提供的材料后说,这里面涉及太多法律问题,作为媒体不能涉足法律上孰是孰非的纷争。但是您讲述的事情,我们可以予以批露,请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相关证据,相信从这个角度切入报道,对解决您的问题也会有所帮助。就这样,来访的群众满意地离去了。我再一次体验了什么是高手。
首先说说在百姓连线的工作心得。在编辑部二个月的工作生活,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新闻工作可以在快乐中完成。编辑部的老师对我们这些新人亲切有加,在工作之余,以朋友的姿态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坦怀聊天,非但不摆领导的架子,而且还以关爱之心在引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新人投以真挚友情的目光,在工作中,只要你需要,他们随时给予热情地指导;工作之余,大家开怀谈笑,不分彼此。正因为如此,在编辑部的工作,让我体会了在愉快中完成工作的欢欣。
刚来的日子基本上都在接热线电话,帮助老师收集新闻线索。开始觉得有些枯燥,没意思。但后来发现,这些电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就要先找到线索。通过电话,我们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新闻,赶到新闻现场。
当我看到所记录的新闻线索变为一篇篇新闻播出,更加感到新闻线索的重要性了,对接电话这样的简单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也不再小瞧。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都会认真记录。以方便之后的采访工作。
老师告诉我们,在接电话的时候,我们需要问清楚事情大概的情况,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时间久了之后,你会慢慢发现哪些事情是有新闻价值的,从而做出一篇完整的新闻。
第一次的采访显得有些紧张,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害怕犯错误。怕漏掉了一些环节对报道会有影响。这时,老师总是很耐心的指导我,告诉我哪些是很重要的部分,要询问清楚的,要仔细记录下来的。虽然第一次的采访,自己的表现有些慌乱,但毕竟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从学校的书本课堂,走到了真实的新闻采访。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