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 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订鬼 教案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欢迎阅读!

订鬼 教案教学设计

订鬼 教案教学设计

27、订鬼

DD王充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

难点: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以字词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分析时注意把当时迷信鬼神与科学发展的今天作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作者简介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他出生在“细族孤门”,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居贫苦而志不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本文节选《论衡订鬼篇》。《论衡》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二十余万字。写作历三十多年,是作者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全书广泛论述了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论衡》因敢于“非圣无法”而遭到不少封建卫道士的攻击,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泯灭,不少有识之士对它及其作者是十分赞赏的,蔡邕“恒秘玩以为谈助”,葛洪誉之为“冠伦大才”,章太炎甚至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论衡》一书,向无善本,号为难读。

王充的文学理论,散见于《论衡》一书的《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二十多篇中,涉及面相当广。

三、听录音指导诵读课文

1、注意文言朗读的停顿,特别是一些文言虚词。

2、注意读准下面字的音。

寝衽(qǐn rèn)    g(mò)   庖(páo)   椎(chuí)

(chuí)          殴(ōu)   妄(wàng)  泄(xiè)

3.学生分段朗读

4.全班齐读

四、指导翻译课文:(字词疏通)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都是人思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为什么。因为什么导致鬼的产生呢?

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所以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一、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都是都是想象虚幻所造成。

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 无非:没有不 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专注。专心。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就会看到怪异的事物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死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并不是什么鬼了。

二、这一段用伯乐和庖丁的例子证明精至就会产生虚幻的感觉,自然就会看见异常的怪现象。

困剧:极其难受。 绳g: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P无根据。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三、这一段详细分析病人看见鬼怪的情形。

泄:显露,表现。夫人:那人。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四、这一段分析看见鬼怪的原因,都是因为病者精力高度集中,专心想念事物所造成。

归纳:

实:未必有其实也(真实的事)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

用:二者用精至矣(使用)        俱用精神(因为)

精:用精至矣(精神)            夫精念存想(专一.纯正)

五.小结

通过对王充>的初步阅读,我们已经清楚地明白了一个事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几千年以前的古人尚且懂得这个事实,难道我们现代人还要退化到连古人都不如的地步吗?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完成课后作业

1、王充认为世间无鬼,有鬼,也“非人死精神而为之,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在的,

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

现实意义: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对于中学生来说,自身更要坚定地爱科学、学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2译句:

害怕就会想得多,想的多了眼前就会看见虚幻的东西。

他们二人都是精神集中到了极点。

生病痛苦产生恐惧,就会看见荒诞、无根据的东西。

醒时见到的睡时听到的,都是因为精神的作用;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相同的情况。

四、教师小结

经过学习,我们要坚定地意识到:世界上没有鬼。我们要像王充一样,做一个无神论者,爱科学、学科学,勇攀科学高峰。

yumaoer@sohu.com

思想目标: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人定胜鬼的思想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能对照注释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

2.使学生能通过分析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点:通过分析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学生准备:

1. 查魏晋志怪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2. 了解干宝以及《搜神记》的情况。

3. 自读课文并将生字在书上注音。

4. 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将不会译的词句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讲形声字时,我讲过一些汉字的甲骨文写法,同学们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再看一个字。(出示“鬼”字)问:这是什么字?(鬼)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意思是说人死之后就变成鬼。所以,“鬼”字的下部是个人形。上面的“   ”是什么呢?(学生试着说)。上面的是鬼的头,特大且样子丑怪,很吓人,旁边的“   ”是奸邪的意思,表明鬼专干坏事,显然,古人在造这个字时,不仅按照想象描绘了鬼的样子(大头人),而且告诉了我们鬼的特点(干坏事)。大家能用鬼字组词吗?(鬼鬼祟祟、鬼头鬼脑、心怀鬼胎、鬼话连篇等)。鬼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吓人的、丑怪的、阴险的、不光明的等等内容。古人对鬼充满了畏惧。

但是,东晋人干宝编的《搜神记》中,却记录了一个人捉鬼的故事,叫宋定伯捉鬼,(板书课题),宋定伯是怎么捉到鬼的呢?请大家听我读。打开书P153

二. 熟悉课文:

(一)听读:听准字音。把你昨天预习时没注意到的字音注到书上。

(二)同学放声自读一遍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三)同学齐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声音宏亮。

(四)疏通文字:

同学读书声音响亮,不错。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多读。课文讲的故事你明白了吗?现在大家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对照文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将不懂的词义句义画下来。

(1) 有不懂的词义句义吗?提出来。

(2) 同学问的这个词(句)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助他?

(3) 都没有问题了么?好,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文稿:解释下面的句子。)

(4)请同学再齐读课文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意思。

三. 分析课文:

1.(分析题目入手)鬼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丑恶的、可怕的、狡诈的)宋定伯是凭什么捉到鬼的呢?(聪明、机智)机智和镇定都很重要,但在与鬼斗争的不同阶段中,重要性应该是不一样的吧。捉鬼的过程都有哪几个阶段啊?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概括捉鬼都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逢鬼、斗鬼、捉鬼

2.那么,在逢鬼时,什么最重要?(镇定)宋定伯做到了么?你怎么知道他做到了?(之)具体说是哪个词语表明了他的镇定?(诳)能分析一下吗?能不能试着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表达?(不但不怕,还骗鬼,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镇定勇敢,临危不惧)

3.骗鬼之后,随着事态的发展,人鬼同行,镇定当然很重要,但这个时候,什么最重要?(机智)宋定伯怎么运用他的机智了?(第二段文字)

??机智是指头脑灵活,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情况想出不同的对策。学生回答时,要说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

4.有什么效果?(A.打消了鬼的疑虑;B。了解了鬼的弱点,掌握制鬼之术)

5.这一阶段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打消了鬼的疑虑,那这两次所面临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一次是被动,一次是主动。(也就是说:第三次他的机智是通过主动斗争表现出来的)

6.哪个词与体现了他主动,体现了他的机智?(令、先)分析一下。(“令”“听”:宋定伯在掌握了鬼的弱点之后,要主动了解鬼的情况,为后面的应答作准备,表现宋的机智。)

7.占据优势就该捉了,宋定伯什么时候捉鬼的?(行欲至宛市)为什么?(人集中的地方,正义的力量雄厚。)这是把握了有利的时机。

8.宋定伯在制服鬼时,鬼是怎样的?(软弱的、可怜的)那我们看看宋定伯的行动。(执、卖、唾),表现了宋定伯的什么性格?(果断)能不能用钢材的句式分析一下?(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卖鬼之后,斗争到底。)

9. 小结:我们回顾宋定伯捉鬼的全过程,可以发现这过程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宋定伯智慧的表现在不同的方面,遇鬼的时候,宋定伯表现了他勇敢的一面;与鬼同行的时候,宋定伯表现了他机智的一面;至宛市卖鬼的时候,宋定伯表现了他果断的一面。下面我们就分角色再读一遍课文,将各段中能表现宋的勇敢机智和果断的词语重读。

四. 分析文章主旨。

这些关键词和句的使用,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极为生动。那么,这篇文章写的事是真的吗?(不是)那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鬼故事呢?

告诉人们:人要运用智慧,就能战胜鬼。(板书)

古人赋予了鬼一定的文化含义:吓人的、丑怪的、邪恶的、阴险的、不光明的等等,编造这个鬼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我们在面对鬼一样丑怪的恶劣势力和困难时,要敢于斗争,要积极地运用智谋,就一定能战胜它。

板书:人定胜邪恶

五. 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了解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

六.作业:自选文中能表现宋定伯性格的三个句子,按照格式分析其中关键词的作用。

[宋定伯捉鬼 教案教学设计]

宋定伯捉鬼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是不足为奇的。按其成因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先有民间传说,而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许多口述者的加工改选,最后由作者写成,其中一部分成为美丽动人的故事,一部分被赋予怪诞的内容。另一类则纯属作者虚构或据别人的虚构写成,其内容不外乎借神道说教或有所寄托,其中不少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形,学生当然不会很清楚,不善于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更不懂得怎样透过它们的“怪诞外壳”看到那“合理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把分析内容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要启发学生从故事的全过程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积极内容,而不要被某些细节(如鬼无重、渡河无声等)纠缠住。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点教学内容。例如讲一则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故事。

二、读好人物对话,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分,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文章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字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

本文可诵性不强,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读三四遍即可,可适当加进讨论内容;在水平一般的教学班仍当以诵读为主,读到顺畅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大多熟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谁能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

(学生述故事,从略。)

教师:这个故事就出白干宝的《搜神记》。

问:《搜神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学生据课文回答,从略。)

二、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

《搜神记》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如《白衣素女》《李寄杀蛇》《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状况。其中也有一些怪异情节,如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鸳鸯、干将莫邪之子头煮三日三夜而不烂等等,都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

(注:上述故事都可以用几句话介绍梗概,切忌讲得过细。)

《宋定伯捉鬼》先见于《列异传》(该书题作《宋定伯》),个别词句有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

三、学生默读课文并准备复述。

要求:①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②准备说出故事梗概,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明:说故事梗概跟创造性的复述不同,它不仅不要求生动地描述,而且可以省略某些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将某些内容合并叙述。就这篇课文来说,由于对话很多,将直接对话改为转述,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说梗概示例(第1段):宋定伯夜里走路碰上了鬼,也自称是鬼,要到宛市去,恰好鬼也要去那里,于是同行。

(学生默读完毕,用1分钟时间做准备,然后依次复述其余两段。)

四、诵读全课并正音释词。

1.诵读第1段。

正音释词:

①年少(shào)时:问古语“少年”和今语“少年”有什么区别,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年少,即年轻。

②古语“逢”,即今语“遇”,这是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概念。引“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诳(kuáng):欺骗。

诵读练习:读3-4遍后进行检查。

2.诵读第2段。

正音释词:

①递: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由“传送”这个基本意思引申出依次、交替、轮流的意思(让学生据上下文自己引申出来)。

②何如:怎么样。征求对方意见时的惯用语。

③卿:你、您。补充:有时也作爱称用;“卿卿我我”即表示相爱意。

④惟:只。

以下词、语、句的意思要求学生用现代语(用口语最好)表述。

⑤大善:好得很。

⑥将非鬼也:或许不是鬼吧。

⑦如是再三:这样轮流背了两三次。

⑧有何所畏忌:有什么害怕忌讳的。

⑨漕 作声:(水)哗哗地响。

⑩何以:为什么。

诵读练习

先带领学生划分本段层次,依次用“共递相担”“鬼忌人唾”“渡河”加以概括;然后练习背诵,先背“数里……如是再三”,后背“定伯复言……勿怪吾也”。

3.诵读第3段。

正音释词:

①欲:比较本段和第一段中的“欲至宛市”,说说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想到宛市去”,后者是“将到宛市(时)”。)

②著(zhuó):附着、接触。此字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用。列出上述二义后,让学生选择下面两句话中“著”的意思。

便担鬼著(附着)肩上

径至宛市中下著(接触)地

③索:问此字在“索下”中跟“使人索扁鹊”中的,“索”意思是否相同。(要求-寻找)

④咋(zé):大声喧呼。

诵读练习和检查

必要时教师应领读全文一遍,以加深印象。

五、整理对话中的常用语。

让学生按以下两类的条目找出例句填在括号里,并在常用语下加着重号,

① 征求意见用语(可共递相担,何如?)

② 表疑用语(卿太重,将非鬼也?)

① 问名:(汝复谁?)

② 问行:(欲至何所?)

③ 问事:(不知有何所畏忌。)

④ 问因:(何以有声?)

整理完毕,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出语气。

六、教师询问学生读过此文后有什么想法。(“鬼”就是坏人,坏人是可以制服的,要胆大心细;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说说破除迷信的必要性。)

七、口述姜三莽的故事。

练习要求翻译,笔者认为翻译的必要性不大,此文比较接近口语,能复述大意即可。

附译文如下,供教师参考:

河北景城县有个姜三莽,胆子大而行事鲁莽。有一天,听人说起宋定伯卖鬼得钱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鬼可以捉,如每晚捉一个鬼,吐口唾沫让它变成羊,早晨牵到屠市去卖,足够一天的酒肉开销了。”于是每天夜里都扛着棍子,拿着绳子,在坟堆中间悄悄地走来走去,像猎人侦候狐兔一样,却终于没有碰上;即便是一向传说有鬼出没的地方,他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想引诱鬼出来,也是毫无音影。一个夜里,他隔着树林看见几点“鬼火”,赶紧跑过去,没等他跑到,“鬼火”已如流星一般消失了,只好懊丧地回家。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毫无所得,才停止寻找。(以上是故事大意)

原来鬼欺侮人,常是利用人怕鬼,姜三莽确信鬼可以捉来,心里已经不把鬼当一回事了,他的气焰足可以使鬼害怕,所以鬼反而躲着他。(这是作者的评论)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宋定伯捉鬼(用课件上课) 教案教学设计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故事的积极意义

2积累文言文词汇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

--“宋定伯捉鬼”,标题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正字音: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四分析课文。

(一) 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1段。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让学生译出此段。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2分析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二) 学习第二段

1朗读,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翻译第2段。

迟:缓慢。卿:您。将:或者。再三:两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声音。听:听从。径:一直。去:离开。

2分析第2段。

--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3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奸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4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5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解释词语,译出第3段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2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3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4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五复述课文.小结宋定伯和鬼的形象。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表现了宋写伯的沉着、机智、勇敢。鬼:(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

六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表明了人是可以战胜邪恶的,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妖魔鬼怪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和智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胜邪恶,取得胜利。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七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七发挥你的想象力,故事发展下去会是怎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九板书

宋定伯捉鬼

夜行逢鬼  定伯装鬼

途中背鬼  过河骗鬼→→→→→人能战胜邪恶

宛市捉鬼  吐唾卖鬼

宋写伯沉着、机智、勇敢

.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宋定伯捉鬼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5)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宋定伯捉鬼”,标题醒目,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检查预习。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2)指定几位学生朗读,要求学牛读准率有,封师给予纠正。

(四)引导学生口译、分析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3.让学生译出此段,教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

提问: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5.让学生朗读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导学习第2段: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

迟:缓慢。卿:您。将:或者。再三:两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声音。听:听从。径:一直。去:离开。

3.指定学生翻译第2段,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奸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提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

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六)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3段中的词语: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3.指定学生译出第3段,教师给予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提问: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提问: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七)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小资料】

一、 点内容图示。

(1) 鬼: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 鬼:卿太重,将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机智消除怀疑)

(3) 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术)

(4) 鬼:何以有声?

宋: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蔡(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学问渊博,著述很多,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可惜没有传下来。

《搜神记》是千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鲁迅的有关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任小说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锋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您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定伯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嘴啃的,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

《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教案

27《订鬼》

四川省三台县向阳中学  卢宗德编写

教学目的:

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 :1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翻译全文

一、引入课文。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

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

衽(rèn) 庖(páo) (chuí) 殴(ōu) g(mò)

2解释词语: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都是人思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为什么。因为什么导致鬼的产生呢?

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所以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 无非:没有不 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专注。专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g: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P无根据。 泄:显露,表现。夫人:那人。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三、指导翻译:

《订鬼》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一、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都是都是想象虚幻所造成。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就会看到怪异的事物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死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并不是

[4] [5]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二、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

(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

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

效--验证 妄--荒诞,无把握 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

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

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l拓展延伸

1.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

(教师作明确而简洁的'小结)

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怎样订暑假计划》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愿意制订暑假计划,乐于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去做,为自己能够具有一定的计划能力而感到高兴。

2.学生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规划自己的暑假生活,

能够学会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

3.学生能够知道合理计划自己的暑假生活是有计划的表现,制订好暑假计划能使自己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暑假休息的时间比较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懂得怎样合理地安排暑假的作息时间,做到学玩结合,劳逸结合,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在暑假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的集体活动可以参加。父母也忙于农活,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暑假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打发,孩子们主要活动就是玩耍。

通过对学生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孩子的暑假生活比较单调,也没有开展其它集体活动的时机,外出旅游和走亲访友的机会比较少。暑假一开始,有些孩子就只顾玩耍,等到快要开学才突击完成作业。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和认知的局限,他们做事情的持久性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引导学生学会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从而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懂得放暑假的意义,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学中,可让学生学习订一份暑期计划,记好日记,做好自我评价记录,引导学生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假期。通过大家出主意,创设“去外地过暑假”活动环节,共同解决暑假中遇到的烦恼事,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合理安排时间,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从而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

2. 教学难点:懂得放暑假的意义,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学订暑假作息时间表

1.导入:同学们,这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很快大家要放一个长假,是什么假期呢?

2. 提问:暑假是一个比较长的假期,对这个假期你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3.提问:在暑假里,制订一个比较可行的计划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讨论怎样制订暑假的作息时间表。

(1)暑假期间,每天要做哪些事?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呢?

(2)讨论:暑假期间,每天要做哪些事?

(3)提问: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

(4)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制订暑期计划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同学的假期计划吧。

(5)小结:我们看到这个同学假期中不但安排了学习生活的时间,还有自己的出游计划。

(6)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的暑假计划,看他怎么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的呢,它在计划制订时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7)小结:这个同学给自己制订了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计划,他很注重锻炼身体。

4.提问:制订一个作息时间表,对我们的暑假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5.提问:如果制订好了暑假作息时间表,但是不按照计划去执行,可以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吗?

6.小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作息时间表。那么,我们在暑假中,要按照作息时间表来安排暑假生活,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板书:我的暑假计划)

活动二 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1.提问:暑假生活是多么让我们向往啊!怎样让我们的暑假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2.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暑假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呢?

(1)大家看看这个同学在暑假中做了什么呢?他做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了?

(2)小结:虽然放假了,但也不能忘了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啊。

(3)提问:请大家再看看这个同学在暑假中做了什么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4)小结:同学们可以向这位同学一样,学习一项本领,可以利用这个较长的假期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5)提问:书是我们离不开的好朋友,看看这个同学在暑假中喜欢做什么事情?带给你什么启示呢?

(6)小结:很多同学利用假期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增长了课外知识。

(7)提问:这位同学在暑假中坚持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看看哪些同学准备向他这样做呢?

(8)小结:暑期是一个比较长的假期,这么长的时间里,同学们在假期中可不能忽视了锻炼身体啊!

3.提问: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同学在假期中做的事情,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自己订个暑假计划呢?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学的本领都订到计划中去吧。

4.小结:在暑假里,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暑假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实施,就会让我们的暑假生活过得有意义。

(板书:过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六、板书设计

我的暑假计划 过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23 假如

一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学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 尝试模仿课文写简单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各小节的不同语气,感悟语言文字。

情意目标:1 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2 难点:读出各小节的不同语气。

三 教学策略:这首诗内容不难理解,但是各小节表的的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要让学生体会并朗读出来不容易。所以,采用多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以范读、领读为主要方法。其次,尝试运用网络环境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使用网络资源。

四 教学准备:1 自制课件。 2 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预习,学习运用网络资源。

五 课时安排:2课时

六 授课时间:/11/24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1 师:有谁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2 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打开老师为你从网上链接好的网页,读一读。

3老师诱导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多么好啊。你想吗?我们来看看,有个叫白冰的人,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 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有个整体印象。

2 自己读一读。鼓励学生通过课件自我检查。

3 跟同学议一议,读懂了什么。

通过看课件中的填空来检测。先自己说一说,再指名说,反馈自读的结果。

三 精读涵泳,感悟语言。

1 鼓励学生读诗歌,正音。

2 自己再读一读,琢磨琢磨每一小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3 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品读每小节。如第一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应该用愉快的语气来读。后面两句“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则要读出温柔的,怜爱的语气。第三小节,应该读出对残疾朋友西西的同情、忧伤。

比较“给小树画太阳”和“给冬天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读第二小节,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阅读收获。

4 再整体读,读出每小节开头的“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不同的语气来。

四 分角色朗读,升华情感。

1 师生分读。老师读每小节的前两行,学生读其他的。

2 男女生分别读。

五 作业:拓展延伸。

1 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些什么?模仿课文,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2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认读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二 交流自己的诗歌,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其他人可以评价,可以建议修改。

三 练一练,连线搭配词语。(课件)

红红的 北风 快活地 等待

好吃的 身体 苦苦地 成长

寒冷的 太阳 轻轻地 叹息

健康的 谷粒

遥远的 地方

四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观察,总结规律,发现哪些字的哪些部首发生了变化。

3 指导练习。

板书设计:

给小树画 红红的太阳

假如 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给小鸟画 谷粒

给西西画 好腿

……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3 假如

一 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二 导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1、老师知道你们爱听故事,谁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说)

2、马良得到了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23课,看看课中的小朋友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师板书课题(提醒“如”,女字旁不出头)

(二) 初读课文

1、打开书108页,自由读书,读不准的音请教枫树叶和绿苹果,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朋友游戏,学生读字卡,师检查读音。

3、再读课文,认为句子读通的奖自己一颗星。

4、谁敢大声读一读这首小诗,指名分节读。

5、学生自提读书要求,读后生评议。

6、带着问题再读,假如小作者有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句子。

7、指名回答,师适时板画太阳、谷粒,贴画。

8、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三个愿望,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9、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关心小树,谁还想读。

10、师范读,生练读,女生读前四行,男生读后四行。

(三) 朗读感悟

1、小作者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2、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喜欢小鸟并很关心小鸟,谁再来读读?

3、齐读第二小节,相信有了你们的谷粒小鸟再也不会饿的哭泣了。

4、课文的第三小节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5、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读的方式有一人一句,两人一句或齐读。

7、小组接着汇报,用行动向他们学习。

8、一、二组读第一句,三、四组读第二句。

9、师小结:我好象看到了大家和西西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10、学习了课文的前三小节,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每一节的第一句相同,发现了多音字)

11、师引读课文,学生体会,师板书:关爱他人

(四) 背诵课文

1、你喜欢哪一个小节就读一读。

2、看黑板,试着背一背。

3、同桌互背,书上打分评价。

(五) 拓展练习

1、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用了省略号,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师总结。

3、作业: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下来并把想法写在旁边。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仿照课文创作诗歌;

情感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朗诵(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朗读时却不能一样,有变化;各段所描绘的对象不同,应该突出各自不同的形象。)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马良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可以请知道的小朋友讲一讲,若都不知道,老师讲述)马良的这支神笔好神奇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一个小朋友想要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假如她有了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用“□”标出要求认识的生字。标出节数

2、认记生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自由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2)摘卡片游戏,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说对了就把卡片摘下来。

如:“姑娘”的“娘”去掉女字旁,就是“马良”的“良” 。

食:“良”字加上“人”字头,把最后的捺变成点。“食物”“粮食”

泣:把“位”的单人立去掉,加上三点水就是“哭泣”的“泣”

操:把“澡”的三点水去掉,加上提手旁就是“操场”的“操”

(3)用开火车、同桌、男女生、齐读等多种方式认读卡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读课文一遍,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四,生字书写

1、将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小朋友为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

3、学生自由观察生字,说说你对哪个字感兴趣,你觉得写的时候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老师相机点拨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哭: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下面是“犬”,不是“大”,可以将那一点看成流出的眼泪。

食:提醒学生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双:由两个“又”组成,左边的“又”最后一笔变成点。

体:与“休”作比较,体:体育 休:休息。

每个字都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五,练习巩固

1. 生字书写练习

2. 读熟课文,想想:这个小朋友到底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创作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的呢,昨晚我就梦到马良了。那是在一个很热闹的地方,有不少的大人和孩子们在周围玩耍,他不知怎么知道了我是老师(可能没有他不知道的吧),他说从学画画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很快,所以有时间觉得都忙不过来了,于是想请几个志愿者做助手……话还没有说完,旁边马上就有一个小朋友作了一首诗应聘,“你说可以吗,他这个人?”我一激动,还没答话,一翻身,醒了。哎,真遗憾!你们愿意帮他审一下吗?这就是聘书。

二,复习生字

要审别人的文章,我先来测测你有没有资格(已经学过了的,如果你能认识他们,那你就可以参与其中了):

卡片:良 缩 遥 寻 食 泣 健 康 操

马良 叹息 缩着 遥远 哭泣 健康 操场 寻找 食物

1.指名读,读准字音

2.请小老师教读词。

三,精读理解课文

1. 听课文录音,思考:

他要画些什么呢?为什么画这些?

2. 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他要画些什么?

(一个红红的太阳、许多好吃的谷粒、一双好腿)

3.请你再读一读,想想他为什么要画这些啊?用笔勾出来。

指名读出句子。

(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让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让西西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3. 你最欣赏他的哪一节,请你着重读这一节,想想,

你为什么欣赏这一节?

你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吗?

(听听窗外的小树,他们在叹息什么呢?

(“许多”、“好吃的”能想象出小鸟们“苦苦等待”的情景吗?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病的科里亚躺在病床上的孤独和寂寞大家都能感受到,那么西西的痛苦你肯定感同身受,他会是什么心情?)

4. 你觉得自己体会的更深吗?来试试

喜欢这部分的一起来!

5. 小朋友的愿望只有这些吗?

齐读最后一节。

四,读(背)全文

这份聘书我们一节节的审完了,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整体影象

请你自己想象小作者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听你们读后,老师也想试试,行吗?

齐读

(男女分角色读)

五,马良会聘这位小朋友吗?为什么?

他关心别人,心里更多的想着别的!

六,马良要聘好几位呢,你想应聘吗?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

评:他会被选上吗?为什么

七,把你想说的以诗歌的形式写下来,你就是诗人了!

作者邮箱: meizi-215@163.com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台州市椒江区桔园小学 郭恩平

一.引

昨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喜欢吗?

神笔神在哪里?你们听了故事有什么想法?

是呀,我们都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有一首小诗表达了我们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假如》

二.自由读诗

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小诗。

讨论:小诗中谁需要我们的帮助?

板书:冬天的小树

饥饿的小鸟

不幸的西西

读一下板书。

问:你们想先帮助谁?

三.第一段教学预设

1.指读第一段

2.冬天的小树遇到什么困难?(冷)

出示:它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朗读,读出冷。

讨论:它会怎样叹息?

3.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什么?(温暖、太阳)

好,让我们来帮助小树吧。

出示: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朗读。

有了太阳,小树怎么样了?

出示:有了太阳,小树 -----------------。

4.在阳光里,小树笑了。让我们再为快乐地朗读第一段。

5.小树得到了帮助,下面我们来帮助谁?

四.第二段教学预设

1.自由读第二段

2.讨论:小鸟遇到什么困难?(饥饿)

它为什么饿得哭泣?(它妈妈去寻食还没回来)

3.出示: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朗读。读出遥远的感觉。

读这一句,小朋友们明白什么?想到什么?它为什么要飞这么远呢?

4.鸟妈妈飞呀飞,天黑了还没找到食物,还没回来,小鸟在家里怎么样?

出示: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朗读。

想象,小鸟在家里会怎样等待?

5.如果我们有一支神笔,会怎么做?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画了怎么样的谷粒?朗读指导。(许多、好吃)

6.许多有多少?鸟窝有多大?那么这里的许多能画多少?

对呀,鸟窝太小,其实画不了多少谷粒?可能一次就吃完了,或者二次就吃完了。那么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好的办法,让小鸟天天有吃不完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去寻食。(画一棵神稻,吃了会自己长出来。或者一棵神稻,只要说芝麻芝麻,我要谷粒,它就会长出来。或者画一个聚宝盘似的鸟窝,盘里会自动长出谷粒。)

7.小朋友们真有办法。下面我们再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还有谁正等待我们的帮助呀?

五.第三段

1.自由读,谁来说说西西的不幸?

它为什么失去双腿呢?

当西西看到小伙伴们……西西多么希望自己……多么希望自己……

2.我们忍心看着他天天流眼泪吗?

让我们来帮助他吧,读前五行。有感情朗读。

出示:有了一双好腿,西西 。

六.第四段

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还会帮助哪些人?

放苦难的画面。世界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爱心洒满这个世界吧。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cn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0、假如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课文的7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动画片《神笔马良》

2、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得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式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4、评议学生的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1、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读)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分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5、交流自学情况

6、感悟句子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B、多种形式朗读。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同桌相互读读背背。

四、扩展活动

小组讨论:课文中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写出你的愿望,像课文里的小诗歌一样。回家在把你写的愿望画出来。

[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

玄舞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

4、初步认识诗歌的特点,学写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低年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同学们听? 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定会画出你最想实现的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假如》。

(板书课题:假如 并读读课。) 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作者最想实现的愿望吧!

[通过讲述孩子们较熟悉的神话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

二、读文、识字、感悟

1、自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借助枫叶和苹果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认读后讨论:哪些字容易记。(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就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3、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4、再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有4个小事,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在诗中出现几次?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画什么?

5、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作者愿望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画--”说话,师随机板书)

6、师:你能把刚才3位小朋友谈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画--、--和--说话)。

7、师:作者想实现很多愿望,这些愿望我们该怎么读呢?现在我们一节一节读,好吗?

[在认读生字中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赛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我用神笔事--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的课文与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我用神笔画--和--、--”进行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同一意思可用同的方式来表达。]

三、指导朗读,诵读课文 创设情境

1、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画一个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好吃的从粒” “我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 “我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 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体会情感上的不同。 (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2、借助板书,诵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四、发挥想象,运用语言

五、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板书: 小树 太阳 我用马良的神笔给 小鸟 谷粒 西西 双腿 育人 眼睛 山树 学校 沙漠 绿洲

教师简介: 余佳燕,女,94年毕业于景市师范学校,获得江西师大大专毕业证,94年至今,一直在景市七小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每年都参与各种对外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学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美读--读悟

作者邮箱: mmbbcc666@163.net

[《假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假如》教学设想

[ 作者:红月亮|redmoonbaobao@sina.com 发表时间:-9-29 21:26:54 阅读: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学生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与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借用教材,采用仿写形式,使儿童感受写话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巧妙的着眼点(神笔)激趣,带动思维,以故事《神笔马良》为必备的文本铺垫,并借助课件,再现文本场景,激情入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2、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

3、拓展文本:在深入研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了适宜的句式训练,师生共同进出课文意境,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与拓展,更提升了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适当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显示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预设流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观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揭题“假如”。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引入文本。

2、自读课文,试读正确。初感。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交流促读。(个读、比读、激读、齐读……)

2、师生互动接读二、三小节。

3、课件复现小树、小鸟、西西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4、齐读全文,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1、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 ,要给小鸟画 ,还要给西西画 。

2、鼓励创造性想象说话。

给人类朋友、动物朋友、植物朋友……需要帮助的人画什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 。

五、意犹未尽式结尾

结束句朗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板书设计] :

假如

[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全诗从独特的儿童视觉中铺开,又富含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要比较一首儿童诗和一篇优美的散文,谁离儿童的情感更近?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和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假如》能感动我,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听者。

但这一课从何落笔呢?“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立即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浓厚兴味,又是贯穿全文始终,称之为“文眼”并不为过。而板书也与这文眼结合,简单地画了一枝笔,与课题和画龙点睛的“画”字,展现了设计者的文本理解及本课的内涵,也是信手拈来,自然浮现的。

上课伊始引入的《神笔马良》故事,是为朗读做必要的铺垫。假如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学习课文就缺少情感的基石。当学生通过课件及老师讲述激发后,悟了“神”,才有了趣(学习兴趣),才有了欲(朗读的欲望),才有了想(思维的火花),适时抛出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发散说话,想说就给他们一个同桌交流的机会。而老师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老师的想法就在课文里,就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出课文,创设了一个师生思维直接交流的情境,将文本直观地呈现课堂当中,让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相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识字能力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文本,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呢?我利用课件,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并采用接读、引读、比读、激读、齐读……师生互动,建设了一个情感的高潮。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以我口说我想,以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课题怎样理解落实呢?“假如”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是不是单调的解释,直接灌输呢?我想起了两个和它接近的词:“如果”“要是”。并多次地放到语言、文本情境中,在聆听感悟时,在潜移默化里,相信学生已经领悟了“假如”的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我用了较多的引读,不知听课教师是否认同?我的出发点在于:一,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诗,可以很好的接读;二,通过一次次的引、激,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对文本的生疏感,突破朗读难点。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还有考虑不周的是写字的安排。假如本课时安排了书写指导,也许会冲淡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如果要写,写什么字,什么时候写?有待探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学习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理解、感悟。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品质。

2、能够按课文中诗歌的形式仿写句子,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板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讲故事《神笔马良》:从前有一个┄┄后来马良用神笔惩罚了恶人,帮助了无数的穷人,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大家说马良的神笔神在哪里?(画什么就活了等等)假如你有马良的神笔,最想做什么?(三、五个同学说)

3有个小朋友也想借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藏在《假如》这首诗歌里,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二、朗读欣赏

1、师配图朗诵。

2、写得多好啊!想自己读读吗?读一遍一过瘾读两遍,三遍,并画出作者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是为了帮助谁?

3、学生自由读,师巡视,注意听学生读。

4、指名分节读通课文。

5、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愿意展示读给大家听?第一节谁来读? 谁来读第二节? 第三节最感人了,留给谁呢? 最后一节我们一起读吧!

识字:

6、声音真响亮,句子也很通顺,你看小星星听了在高兴地眨着眼睛呢!只要读准了上面的字,小星星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了,有信心读好吗?

谁最勇敢来读第一个?第二个字谁来读?下一个谁来读,?你来读这个,下一个谁来读?最后一个字留给谁?

7、大家读得真准,小星们还想再听我们响亮地读一遍。

写字:

8、还有两个小朋友舍不得走,想请大家写一写呢,它们什么地方长得很像?(良 食)那我们就赶快写一写吧,先在田字格里描红,再自己写两个。

9、指导书写。

10、把这些新认识的朋友放到课文里,还能认得吗?请大家快快速读课文。师生小结:我要画个红红的太阳,是为了帮助--小树,要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是为了帮助--小鸟,要画一双好腿,是为了帮助西西。

三、想象品味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过渡:同学们,要想把诗歌读得更有感情,我们还得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意境。

2、请自由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

3、引导学生说(板书:太阳、小树)

4、看板书,你从这幅图上仿佛看到了什么?启发想象。

假如你是小树,现在温暖的阳光照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

带着我种心情读前四行。

如果没有温暖的太阳,寒风呼呼地吹着,这时感觉会怎样?叹息什么?引导感情朗读“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读出小树的叹息。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过度:刚才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看见了一棵棵快活成长的小树,我们就这样--边想象边吟读。下面还有两节,选自己喜欢的一节来学习,先自己读,然后把想象说给同桌听,再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读出小鸟或西西的心情感受。

2、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交流:

第二小节:

1、谁喜欢第二小节?说说我画了什么?是为了帮助谁?

2、引导学生说。老师板书:(谷粒、鸟窝、鸟妈妈)

3、假如你是一只小鸟,妈妈出去找食物了,心里会怎样想呢?引导读出“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4、喜欢这一小节的同学起立一起读。

第三小节:

1、看课件图谈话: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可不幸的西西只能坐在屋里,如果你是西西,你看见了什么?你在想什么?

2、喜欢第三小节的同学齐读,其他同学可以静静地欣赏。

3、如果你是西西,坐在窗前你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心情怎么样?读出沉重的(难过的)心情。

4、现在你有了健康的身体,可以做什么呢?

引导用“┄ ┄可以┄ ┄”说话

5、小结:多么美好 的心灵啊!作者想借马良的神笔来帮助我们的植物朋友--小树,我们的动物朋友--如小鸟,还有不幸的人--西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美好的心灵吧!(齐读)

四、拓展

1、过渡:是啊,只要人人都献上的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的人和事情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会怎样帮助他们?

2、说一说。

3、写一写。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真了不起,都会自己写诗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学会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美好!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1、北风和小鱼

拟 2 课时

累 计

第 89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培养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提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

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用铅笔画出来。

(2)它们怕北风吗?(怕)从哪儿看出来?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么样?(强大、凶)

大家都害怕它。这时,北风表现得怎么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得意)指导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 你怎么知道小鱼不怕呢?做给我们看看,

(2) 说明了什么?什么意思?练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实施修改意见

多媒体演示:

青草变黄,

梧桐树落叶,

鸟儿进窝。

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小鱼冻死了么?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看不见小鱼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

小鱼真的没有了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一、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度背。

3、有感情地背诵。

说说为什么河面上结冰,水底却不冷?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抄写生字新词两遍。

2、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冰花,北风和小鱼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梁晓琴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水彩笔、画纸、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 谁能简单讲讲《神笔马良》的故事?(指名讲故事。)

2. 马良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让我们看看“良”是怎样写的?指导书写“良”

3.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呢?

4. 有个小朋友把他的想法写成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学习。

5. 板书课题《假如》,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书下的小树叶。

2. 划出生字词,同桌互相认一认、读一读。

3.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4. 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5. 指名分小节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三、朗读感悟、发散思维

1. 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全班轻声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我”用马良的神笔画了什么?用笔轻轻地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问题,朗读相关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3)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

(4)指名回答问题,并朗读相关句子。

(5)师边背诵第一小节边简笔画:太阳和小树。

(6)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7)尝试背诵。

2.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1)请同桌互相读读第二小节,再说说“我”画了什么?为什么画?

(2)指名全班交流,朗读相关句子。

(3)请同桌合作给第二小节配一幅画,指名到黑板上画。

(4)同桌合作展示画:一人出示画,一人介绍画的内容。

(5)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3.小组学习第三小节

(1)结合前面两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你想学懂什么?

(2)指名质疑。(a.“我”画了什么?b.为什么画?)

(3)小组合作先读读书再找找答案。

(4)小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合作。

(5)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相机学习多音字“huán归还,hái还有”

(6)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表现第三小节的内容,可以画一画,可以演一演。

(7)指名展示。

(8)指导背诵。

4.续编第四小节

(1)指名读第四小节。认识省略号。

(2)谁来说说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鼓励学生用书上的句式续编诗)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爱心。让我们伸出关爱的手,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并扩词。

2. 背诵课文。

二、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生观察,再说说这些字的特点。

2. 师适时点拨:

“哭”,大上的一点就像哭泣时流下的眼泪,不能丢掉。

“食”在良的基础上指导书写,把良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

“双”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又字的不同。

“操”又上的三个口要写得小而扁,给下面的木留出位置。

“场”右边的横折折折钩的横要短,第二折要与横平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3. 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4. 小组评,师评。

三、复习巩固

1. 听些生字。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3.假如

(师生的简笔画)

教学反思:

作者邮箱: lxqyzh@tom.com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