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
- 文档
- 2024-06-12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本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东坡食汤饼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秦少游闻之
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吾欲之南海,何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参考答案:
1.(1)吃 (2)告诉、对……说 (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 豁达(乐观、洒脱)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
①恶不可食( ) ②尔尚欲咀嚼耶 ( ) ③秦少游闻之( )
【小题2】、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B.昂首观之
C.心之所向
D.学而时习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1)吃;(2)想 (3)听说,听见
【小题2】(2分)C
【小题3】(2分)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小题4】(2分)豁达(乐观、洒脱)或幽默、乐观、开朗的人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闻之( )
15.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7.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4.(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15.C
16.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17.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食”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在此应解释为动词用法,即“吃”。其余三个都很典型,容易解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尽”,应该解释为动词即“吃完”,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南迁”一词点明了苏轼当时的.处境,“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大笑而起”等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描写、别人的评价及议论抒情的语句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用词准确。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
(3)尔尚欲咀嚼耶()(4)秦少游闻之()
1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1.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
18、(1)吃(2)告诉、对……说(3)还(4)听说、
19、C解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20、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1、豁达(乐观、洒脱)
【翻译】
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恶不可食 ▲ (2) 秦少游闻之 ▲
1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借旁近与之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其邻人之父亦云 D.然则天之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1.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8、(1)吃 (2)听说、听见
20.A
2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2.豁达(乐观、洒脱)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 闻之()
10.找 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D.辍耕之垄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2.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 (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
10.C
1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12.豁达(乐观、洒脱)
参考译文
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 汤饼)粗陋得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恶不可食 ( ) (2)徐谓黄门曰( )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 闻之( )
10.找 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2.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 (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
10.C
1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12.豁达(乐观、洒脱)
参考译文
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 汤饼)粗陋得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
《东坡食汤饼》的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
①汤饼:类似面条。
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
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
(3)秦少游闻之 ▲
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录毕,走送之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参考答案】
1.(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豁达(乐观、洒脱)
(2008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译文】
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 汤饼)粗陋得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
【启示】
从《东坡食汤饼》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幽默、乐观、开朗、豁达、洒脱的人,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从《东坡食汤饼》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粗茶淡饭,食之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开朗,这篇笔记文,极其简单,它出自南宋爱国名将、著名诗人陆游的笔下,表示陆游对苏轼政治态度的肯定,对其品质人格的敬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