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读《野驴挑战》有感,本文共20篇,欢迎阅读!

读《野驴挑战》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刘先平叔叔写的《野驴挑战》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在阿尔金山、西藏等自然保护区的亲身探险的故事和那里妙趣横生的野生动物世界。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竟蕴藏了那么多的美,那里有惊人的美丽森林,尤其巨柏任风霜雨雪吹打,依然挺立,还有各种各样的野生的动物,如攀崖高手岩羊,凶猛的野牦牛,温柔的白马鸡……其中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野驴那种纪律严明、团结协助的精神,它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队列整齐,如果有哪只野驴掉队了,领队的雄驴会放慢步伐,非等到掉队的野驴不可。读到这里,使我想到了我们在学校里难道不应该有野驴这种纪律严明,团结协助的精神吗?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好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充实。

他,用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延长生命坚强地活着;他,克服疾病带来得重重困难,顽强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谁,他就是感向命运挑战的霍金。

霍金,一个21岁就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人。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由别人或机器帮忙。正是这种逆境,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全世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震惊了所有人。

不正是这样吗?逆境让霍金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逆境让霍金决心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也是逆境,让霍金对科学执着。

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不是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呢?

贝多芬在双耳基本失聪的情况下,写下了《英雄》《命运》等振奋人心的音乐。也是逆境,让贝多芬在音乐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集古典派之达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就是逆境,让他获得“乐圣”的尊号。

一个个鲜明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了在逆境中更能使人成材,更能使人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让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在逆境中,人会更加热爱科学,使人创造出卓越的成就。逆境,确实是培养人才的好环境。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读《向命运挑战》,懂得了“逆境,更利于成材”这样一个道理,一句“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不是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呢?”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由霍金的例子引出贝多芬的例子,更加突出了逆境对于成材的重要性,语言简洁有力。

“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征服了全世界”。细读朱长超写的《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我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坚强、向上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赞叹的是文中主人公霍金虽然已经身患绝症,并且残疾,但是他那种敢于与命运搏斗、挑战的毅力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当医生向他宣布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时,他却活了几十年,创造了人类生命的伟大奇迹。阖上双眼,眼前闪过的却是一幕幕《向命运挑战》中的情节,我再一次向这个身患绝症、身残志坚的物理学家敬礼。

霍金在21岁时不幸诊断患有萎缩性脊髓侧所硬化症,面对病魔一次次的折磨,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虽然他不能走路、站立、手脚嘴也不能正常活动,面对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他却没有在命运前软弱,而且他还不断的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事实表明,他——霍金是一个敢于与命运挑战的人。

当我再一次阅读这篇课文时,我震撼了!手已无缚鸡之力的霍金却能把生活演绎的如此辉煌。一个身患绝症并已残疾的人能做到向命运挑战,我们健全的人向生活挑战也需如此,需要那种不怕失败与困难的精神。最后霍金却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事迹征服了世界。霍金在生病期间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然而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故事的人。

然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向霍金这样呢?有时面对眼前的一点儿困难就害怕、退却。甚至有时我们会过分的在父母面前撒娇、哭闹。但是如果是你患上绝症,试问你又能怎样做呢?是该恐惧还是像霍金那样坚强、勇敢呢?

独自凭窗阅读,轻掩书卷,喟然长叹。这时天色已晚了,望着窗外,在茫茫的黑幕中,我仿佛看到了一束灯光,仿佛霍金在举着那不可阻挡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灯光!这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田,同时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

《向命运挑战》讲述了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的成长历程。

霍金17岁时考取了牛津大学,21岁时不幸患了“卢伽雷氏症”,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不久又因患气管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但霍金却凭着顽强的毅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两年半,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主动向命运挑战,战胜挫折,超越极限。因为“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霍金的体重只有40千克,但他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征服了世人,登上了科学高峰。尽管霍金常年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维却早已脱离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闯进了几百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虽然霍金全身只有两根手指能动,但他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却风靡全球,每年的发行量达10000万册。

比起身患重病的霍金,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有着无可估量的优势,但又有谁能比得上霍金呢?又有谁17岁就考上牛津大学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当遇到困难就退缩,还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理由,把责任推给其他人,现在想起来真是羞愧,觉得自己跟霍金相比真是太渺小了。

如果我们也可以勇敢地向命运挑战,那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霍金是不幸的,但他凭借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波涛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记叙了21岁就被医生诊断患了绝症的霍金,不向厄运低头,不仅活下来,还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的事迹,赞扬了霍金顽强拼搏、孜孜不倦探索的精神,告诉我们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我是带着无比崇敬、无比钦佩的感情去读这篇文章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其中霍金说的这样一句话使我感受最深、感悟最多: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是呀!这既是霍金活着的目的,又是他生命追求的目标,最终他还是实现了这个目标,这句话充分地反映了他不向厄运低头的顽强精神。

每当回想起霍金那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们还是小学生,应该向霍金学习,不能因怕苦怕累而轻易放弃。生活是大海,我们只是在海中航行的一艘小船,船在海中行驶,不可能不遇到风浪,但谁也不能轻易让船沉没,应想到那些在彼岸上为我们照亮的灯塔啊!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在斗争时,就应多想想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上帝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它给予一个人几分天才,就会加上几分苦难,只有战胜苦难,才能成为天才。

同学们,总之一句话:只有挑战命运,才能战胜命运,让我们共同努力稳住生活的风帆,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吧!

今天,我们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一课,受到很大启发。

这课主要讲的是主人公霍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事迹,向人们揭示了只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如果,把霍金与我们比一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啊!霍金得了重病还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我们这些“小皇帝”,感冒了或者发烧了还需要父母把我们背着去医院。我们要坚强起来·不可以害怕困难·更不可以因为失败而放弃成功。我们不能再让家长把我们当小孩子看待,要让他们看到我已经长大了,要让他们丢弃那个信念,我们已经不需要他们加倍呵护了!

我曾听过一句话,是一个患了重病的大姐姐说的!那就是:“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我们一定要坚守这个信念,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少打击·多少困难,我们一定不能放弃。

我们要轰轰烈烈的走过这一生!

对!一个人有了聪明的才智,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不过,现在很少人敢于向命运挑战了。

我看过中央电视台《第一现场》里面的洋洋患上了绝症,病痛日日夜夜折磨着她,但她却没有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在几个月后安详地离去。如果她向病魔挑战,会不会象霍金一样顽强地活着呢?

勇于向命运挑战,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就是勇于向自我挑战。

自我,你敢挑战吗?敢挑战自我你就是天下第一!如果同学们敢向自我挑战,等同霍金向命运挑战!

许多同学连自己的目标、理想都没有,真可悲!那你是一个白痴,因为你没有头脑,不会想事情。我的目标是将来考上清华大学,理想是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现在我的英语逐步提高了,我要努力完成我的使命。我们要象霍金一样,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努力下去吧!想必我们会赢,坚持就是胜利!

近来在教学上,我遇到了许多的苦恼,教学的心都是浮躁的,想从书里头求得一知半解,便开始阅读《教师的挑战》。佐藤学老师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这句话让我反复思量,不禁想起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有一句话: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两句话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仔细咀嚼却可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基于当前的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学校里多的是埋头苦学与无益劳动,少的是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那么夸美纽斯所寻求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佐藤学认为的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怎样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学老师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例子,就像一面镜子,供我对照、反思、感悟。终于,我“触摸”到了真谛――尊重与信任。

尊重与信任,看起来简单,实际要做到却很难。在教学中,教育经验不够丰富的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地要求学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他们的许多想法和感受。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又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烦的神情?实际上,学生的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实践的意义。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按部就班,能够按照备课时预设的方向“走”,而对学生的“别出心裁”选择忽视。由此可见,尊重与信任绝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学在书中提到,我们与学生应坦诚相见,不折不扣地接纳,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所谓的“好的发言”,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就会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以致这种教学陷入单调而乏味的误区,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课堂,是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构筑而成的,因此,学习也应给与所有人应有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每节课,都是一棵树苗,学习的目标就是主干,“好的学生”“好的发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联起来,树干当然会粗壮。但是少了枝干的发展,树木就只剩主干光秃秃的存在,就没有了枝繁叶茂的朝气。所有学生的参与,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才能让课堂焕发无限的可能和生机。尊重每个孩子,学习才能饱满,课堂才有活力,教学才有生机。我们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联”、“反刍”,使学生朝着更加有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

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表达尊重最直观的一种方式。语言的魅力彰显出一位教师的学识、气度与涵养。从《教师的挑战》这本书上我也习得了语言的有效运用,发现它能使课堂的流程更加顺畅。比如:“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个人再来读一遍,好么?”“听了某某君的发言,我认为……”“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以上几句课堂语言,让我仿佛也置身于这节课中,深刻感受到这位老师不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还努力用这些毫无命令式但充满温度的话语将课堂串联起来,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陡然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教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往往由于学生各种各样突然性的回答而无所适从,只好选择性地回避掉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而书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看似“错误”的答案的回应,不是否定,也没有逃避,不是“为什么这样认为?”,而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发问,就能引发学生回归文本,重读文本,在课文的一些细节处,联系生活实际,于是发现这种“错误”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事实,从而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缺乏的吗?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在课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不单单只是把“好的发言”串联,还要给看似“错误”的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把观点和所学内容串联,这不正是在授之以渔吗?

夸美纽斯所要寻求的“可以使教员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方法,正在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实践着。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我认为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无疑是很多新老师和我一样需要学习探究的。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介绍,我得以借鉴:

首先,要考虑分组的问题,学生有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学习能力强的又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进行互助;然后是学习兴趣的差异,一堆偏爱语文而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的学生显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组中喜欢数理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带动那些对数理兴趣不那么大的学生。最后是性格上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这样才能互相带动、和谐相处。无论是哪位同学,都渴望得到老师课堂上的关注,所以让每位同学都有责任与担当,让游走在学习边缘区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归属感,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灯”,让他们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组织教学和落实教学的“金钥匙”。“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书中得法,运用此法,还得结合实际。参阅了许多资料,我正在计划实施“人人是组长”的小组合作计划――每个小组设立“学习组长”、“作业检查组长”、“背诵组长”、“大组长”。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大组长的人选。我想打破一贯的思路,大组长不是选择综合能力最强的同学,而是选择相对弱势的同学,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让他有事可做,让他找到自身的价值,也让他能想办法融入班级融入课堂。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队名和章程,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有了队训,每个成员可以有章可循,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也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可以评选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待进步团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合作,不止是我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生间互相的尊重。瞧:我们正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伙伴。

“倾听,串联,合作”这些都必须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而尊重与信任正是构成“宁静的课堂革命”的关键因素。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知识有待充实,经验有待累积,方法有待学习,挑战却无时无刻。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书名《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确实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看到“宁静的课堂革命”这几个字,我的内心便不由得充满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吗?在我的理解中,“宁静”和“革命”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带着这些问题,我细细阅读了书本,明白了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革命,原来也可以静悄悄的!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他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看课、听课、评课、磨课到最后的参与其中,他时而为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急流汗,时而为八木老师的教学抱怨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很多老师的进步而高兴!从这本书中不仅认识了佐藤学教授,还收获到了满满的感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页的从一节课说起,讲的是在滨野老师的课堂上。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魔奇树”。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滨野老师默默地观察作业中的儿童们,鼓励那些情绪焦虑的儿童“划一条线也行”;从旁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孩子们就开始和旁边的伙伴交头接耳,交换见解。滨野老师见作业可以告一段落,滨野老师就喊停,让孩子们开始交流读后感。佐藤学教授对滨野老师的做法非常满意,称“教师对火候的把握简直恰到好处”。果然孩子们开始个个大胆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直到发言时间快结束了,孩子们还小声地嚷嚷“还有话要说呢”、“老师,再继续下去吧”。看到滨野老师能鼓励、支持孩子们大胆表现自己,为每个孩子创设这样一个宽松、想说的学习环境,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虽然能为孩子创设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少了像滨野老师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有时候组织集中活动时,在活动中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孩子思考并讨论,但真正让他们讨论的时间还是只有一会儿,并没有完全地让孩子认真思考我抛给他们的问题。孩子在讨论的时间,我没有下去听听他们的交流,听听他们交流得怎样,需不需要我的指导。有的时候,留给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又有点长,讨论完后变成了在讲悄悄话,对时间这个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请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那几个比较大胆表现自己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而那些胆小、表现力较差的孩子回答问题还是不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虽然想要多给那些胆小的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努力引导他们的过程中,尝试过几个失败后还是放弃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的还是很多,要学会关注全体的孩子,特别是表现力较差的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有方法的老师,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古今多少人,皆言读书是。沉浸书中,你会有感于书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会觉得眼前的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处风景。读书,让自己的视界变宽了,让生命变得丰盈,让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带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它从“学习共同体”入手,重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以每一个鲜活的日本课堂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课程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同时引领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最是书香能致远,每每阅读,便觉得自己的思想更为丰厚,头脑更具睿智,其中的“倾听教学”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来了一次宁静的“倾听”盛宴。

一、倾听疑问之音

我们的孩子还很稚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于是千万个为什么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答案。譬如我在执教《朱q飞回来了》这一课,课堂上我从质疑课题导入,问:“会提问的同学是会读书的同学,对于课文的题目,你们有疑问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老师,朱q为什么会飞回来呢?”“老师,朱q之前去哪啦?”“老师,朱q是一种什么的鸟?”……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仔细倾听,微笑着加以肯定,并一一记在心里。随着教学的进行,有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给予了解答;有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我则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寻求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课,教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仔细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激起了无限精彩的浪花。

二、倾听争论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上我更喜欢听到孩子的争论之音。譬如我在引导他们如何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习作,芸说:“应该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来写,比如诚信。”月反驳说:“诚信作文太过普遍,没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则平静地说:“好作文源于生活,‘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就可以写出好作文。”……孩子们的想法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当他们因为问题在课堂上发生争论时,我却觉得这比什么音乐都动听。对于他们的思考,我认真倾听,及时判断争论的焦点,并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别人的发言,培养他们思维的清晰性、综合性。一堂课因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而变得更加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精彩的课堂。

三、倾听意外之音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会影响课堂秩序,有的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多数老师会不予理睬,或加以训斥。其实,学生有时候的插嘴是因为他有感而发,教师若能仔细倾听,及时读懂,对教学也会起一定的帮助。譬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当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室一隅忽然传来了一声鸟叫声,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定睛一看,原来是明,如果此时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批评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举,我说:“明情不自禁地学着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我想他一定是深刻体会到诗人的那种情怀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也缓和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明也认真地听起了课来。诚如,孩子在课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发,教师则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这意外之音变成动听之音,共同推动课堂的前进。

佐藤学教授曾说过:在学生中培育互相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其实,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倾听也在无意间营造了一个融合、润泽和安全的言说环境,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的关系。这时候的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讨论交流之中。所以,倾听吧,老师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响亮的,还是轻微的,是自信的,还是胆怯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题记

国庆七天长假里,在家陪同高三女儿复习考试,想着自己也要充充电,于是,我静静地读起日本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初读了《教师的挑战》序言和第一章后,掩卷沉思,打开了心灵里的一片感触。

初悟: 在学习中成长

在序言和第一章里:滨野老师的课堂是儿童富有个性的、同多样化的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是儿童相互倾听的关系;涩谷老师的课堂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学生奇趣的发言并会串联起来凭借学生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藤田老师为了构造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桌椅按U字形排列,还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小林老师则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比例”课堂教学,坦然接受并创造性地帮助直言“不懂”的学生……此书聚焦了一位位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白描的方式记录了老师们精彩的教学情景和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佐藤学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从“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其中,让我感触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课堂的重建”中写到:在八木老师先前的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明显粗糙,儿童的发言尽管活跃,但听下来还是一种对教师独白的应对,是一种思维浅薄的展开方式。但现在的课堂活动则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变革,这就是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实现历程。八木老师这种宁静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五年级社会科《汽车工业》的教学观摩课上,八木老师把实物汽车零部件卸下来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分组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观察实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识,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识,在交流展示中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 “实践出真知”.是的,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模式的重建的确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寻求到真知。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八木老师这样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老师。我回想起好几年前后林小学的林金宝老师,他本来教初中的物理,后来改教了小学六年级的科学。他要求学校配备实验室器材,每一节课学完理论知识后总要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挑战,紧张又刺激。他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总结原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通过一议一试就能真正懂得实验原理。这样下来,孩子们还需为了考试下功夫背诵吗?那几年前何中心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除了考语数英还考思品、科学)每年考上一中的学生,后林小学总占一大半。直到现在就读高三的那几个后林小学的学生物理化学都学得顶呱呱,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还有今年我们学校任教五年级科学的林辉龙老师更是干劲十足,每一节科学课都精心准备,利用生动有趣的课件诱导学生,积极带动学生合作探究,课后在班级群里布置了探究性问题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寻求实践后的真知,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化学夯实了基础。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很庆幸得到佐藤学教授理论知识的滋养,在书中得到了八木老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教学方式的指导。我将继续学习,用佐藤学教授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不断地成长。

再悟:在反思里提升

可悲的是我们当前的课堂,老师真正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不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怜。还有,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其实还存在很多“不懂”的学生。他们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伪装自己,上课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时还会点头微笑,一副我听懂了的样子。其实,他们都只停留在听一听,说一说,似懂非懂的状态,真正让他们举手回答时竟没几个,有时点名提问时竟杵着一字不出。这样久而久之,兴趣消退了,积极性下降了,成绩自然也提不上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佐藤学教授指出: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在课堂上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让“不懂”的儿童激活学习的原动力,最终活跃了课堂,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律动。其实,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合作探究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课堂也只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主题阅读交流课《回眸感动》时 ,我就有意识要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首先是课前预习,根据近阶段主题丛书的阅读设计了如下群文略读表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学困生只完成填写作者,摘抄好词, 会读几句话;中等生完成简介主要内容,写出感动的句子并会谈体会;优秀生还要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或是学习或是提高,学生课前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才会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课上合作交流,有了课前准备,小组合作交流更是有声有色,学生在组内交流,我来回走动,侧耳倾听,竟都能听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发言,或是简单到几个词,或是声情并茂的高声朗读,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红耳赤的意见交锋等等。课堂乱而有序,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是小组展示,因为有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彩排,学生上台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样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时从来一言不发的学困生小晶这会儿也跟着小组一起上台,不仅能一字不漏完全准确地读出感动的句子,还会说出自己的体会,虽然说得不够贴切,但这毕竟是他破天荒的举动,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小晶的,也是送给小组每一个组员的,他们都是好样的。我看到小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于是,借机再引导:“同样是这个感动的句子,你们还有不同的体会吗?”这时台下的同学们也都纷纷举手要来回答了。无疑,从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足以证明这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对老师们的触动有多大。从这之后,我继续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总能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大胆回答问题,虽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时甚至是答非所问,但在我看来比起先前的不会参与,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学教授指出“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体验和共鸣,首要的是教师要有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期待与意志。”小林老师直面“不懂”的学生,不仅为那个“不懂”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自信的窗,还让更多不懂的学生激活学习的原动力,让整个课堂律动起来。我相信这将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提升。

深悟:在课堂上飞跃

书中写到“涩谷老师认为,在儿童掌握学习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学习氛围乃是一个先决条件,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倾听,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创造新课堂。 其实,“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记忆犹新的。”当学生学到“大自然的奥秘”为主题的单元作文时,我便会带上几个鸡蛋去上作文指导课,这是在证明一个科学原理“建筑上的薄壳结构”.我能猜到是孩子们喜欢的课 .我也很自信孩子们一定会写得好。课伊始我就故搞神秘,铃声响过大踏步走进教室,提起三个鸡蛋,学生面对鸡蛋议论纷纷:有的猜是老师的早餐,有的猜是奖励我们的奖品,有的猜是上课的教具……课堂上炸开了锅,个个真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做到了,孩子们来了兴致,我立即做了个手势让大家停下来,才告诉了真正的用意,孩子们一听更是跃跃欲试,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的引导示范很重要,我先介绍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接着开始示范。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来描述老师的操作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道:“只见林老师弓着马步,展开手心握紧鸡蛋使劲地捏,捏得面红耳赤了鸡蛋却还完好无损,是鸡蛋有神奇的魔力还是我们林老师瘦不拉几的根本没力气?”我猜透孩子们的心思了,于是就提议让班上大力水手上台来捏鸡蛋,大家拍手叫好。只见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成了鸡蛋的手下败将。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来公然地挑战:如果让我来捏我一定把鸡蛋捏个稀巴烂,没听过“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吗?大家纷纷发出挑战,我就让其他学生轮流上来捏,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学生能战胜这小小的鸡蛋。我看大家一脸的茫然,最后才揭晓了秘密,原来这小小的鸡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气就是因为鸡蛋表面的曲面结构能够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压力,因此,即使鸡蛋壳很薄,但它却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冲击,例如机砖厂的烟囱、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建成的。最后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像是见到了稀世珍宝一样,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这样通过“课前激趣――老师示范――个别展示――轮流演示――揭晓秘密”这一过程,在演示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名学生大胆描述演示过程及感受(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其余学生认真倾听,适时补充、订正,我随机板书关键词,然后再引导更多学生复述,这样反复地引导、交流,每个学生都在互相倾听,每个孩子都在倾听自己的心声,每个孩子又都在倾听生活的召唤,每个孩子又都在实现自身的飞跃。班上惧怕习作的学生也都能大胆地表达其所观察到的内容。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过程。学生已经在实验演示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都说了个遍还怕写不出好作文吗?这时,你便会发现齐刷刷的笔尖摩擦声回荡在宁静的课堂中,让人心生自豪。

我坚信,借鉴了佐藤学教授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从尊重每一位学生开始,从悉心倾听每一位学生心声开始,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每一件事开始,我们的课堂也会发生宁静的革命。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一书系统地研究了教师专业化问题,对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运行模式,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教育基础和个人基础,以及如何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而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初读书名以及书的内容介绍,感觉又捧起了一本深奥的理论书籍,要啃下它,非得花一番精力和时间不可,读来却让人出乎意料,其间的理论是通俗易懂的,又穿插着丰富的实践案例,使此书读来如故事一般生动。

这种故事是其中的案例和具体材料,更是作者在分析和论述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我们能从他论述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种对现实教育改革和时代要求的敏感反映,也能够比较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本人的一种情感和真实,这种故事性对于教师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这种故事将关于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种宏观叙事与一种微观诠释比较好地结合了起来,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分析和抽象的规定,或者局限于单纯技术性的讨论与建构。它使得人们在阅读时能时时感受到现实的要求和涌动。第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首先要求的就是一种“事实”,一种充满了鲜活和生命的人的故事。这种故事作为一种基本和直接的“文本”,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分析和解释的基本对象。当然,这种故事的文本又不是缺乏生命的 “对象性存在”,它是一种包含和体现人的活动的“文本”,是一种活的“文本”。在这本书的论述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作者本人的个性和经历,感受到他自己的追求和风格。有了这种故事性,本书也就具有并获得了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

读此书,让读者感觉,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决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也不是单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整个教师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和转型,它内在地包含了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一种教师与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关系的变化和改革,隐含着一种教师地位的变化。当然,这种教师专业化也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新的责任和自律。

近期,阅读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深有感触。书中通过一个个日本中小学鲜活的案例报告,让读者从中领略到无尽的教育智慧。纵观世界的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灌输中心教学”逐渐被“对话中心教学所代替;学生静坐专心听讲的“座学式学习”转向“活动式学习”;从“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这些是学习方式的基本改变。在授课方式上,,从“告知式教学”慢慢地转向“启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也就是合作型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习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习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这里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我们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读《孩子:挑战》有感:孩子,是挑战吗?

孩子,是挑战吗?

――读《孩子:挑战》有感

我在准备正面管教培训课程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书籍,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孩子,挑战》。这本正面管教思想先驱鲁道夫q德雷克斯的名著带给我的触动很多,索性写下一篇读后感,给自己,也给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你。

从娃娃们呱呱坠地时起,身为父母的我们面临养育的挑战,随着娃娃们一天天成长,欣喜的同时,养育的挑战似乎越来越大,“Terrible Two”、“分离焦虑”、“青春期叛逆”……没错,养育的挑战伴随我们十几年!我始终坚信,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接受训练,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成人眼里的“孩子”时,似乎“熊孩子”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养育的挑战可以轻松驾驭,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重新铸就。

一、尊重自己

正面管教教会我们贯穿始终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对待孩子要和善,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游戏权等;同时对待我们家长自己要坚定,充分尊重成人的权利,尊重成人的选择权、休息权、工作权等。在这本书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教会家长如何尊重自己。

“秩序的维持,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坚持,甚至一些平静的压力,只有稳固的坚持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界限,如果孩子不愿意穿着合适的衣服上学,那妈妈可以不让他上学。如果孩子大吵大闹个不停,妈妈可以要求他离开。这样给孩子压力的行为,必须同时伴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多想一下,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没做作业,老师会生气;玩具坏了,就没的玩,等等。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巧妙的安排一下这样的结果。”

“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觉察到,孩子之所以反抗,可能是我们提出要求的时间不对;也可能是我们要求的是孩子憎恶的事情。不论怎样,发生这些反抗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故意提高音量,希望这样可以压过孩子,战胜他们的反抗。事实上,我们这样反而增强了孩子的反抗程度。只要有礼貌就能赢得孩子的合作,我们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

在专注做正面管教之前,我是一名职场妈妈,经常会碰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处理公事,以前每每接电话时,我都会告诉海宝,妈妈有个重要的电话,你自己玩一会,然后关上卧室们处理工作,时间短的电话一般不会有异常发生,有的时候时间较长,海宝便会一遍一遍的找妈妈,妈妈烦躁,孩子不开心。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觉问题出现在妈妈身上,既没做到尊重自己也没做到尊重孩子。我决定尝试与孩子解决这个经常发生的事情,“海宝,妈妈每次在陪你玩的时候,你是不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接电话生气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你不要接电话!”“海宝,妈妈下次接电话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你给妈妈一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手势暗号好不好?妈妈回应你后会尽快结束通话,然后陪你玩!”这个属于我们之间的小秘密一直使用至今,曾经的烦躁、不开心通通不见了。

海宝是个瘦瘦的小家伙,对待他吃饭的问题,妈妈之前采取只要宝贝能多吃点,尽可能满足一切要求,每次吃饭都会上演“熊孩子”模式,吃一会玩一会,有的时候担心孩子没吃饱,最后还要喂两口。晚餐时间本应是一家人在劳累一天后的温馨时光,妈妈决定不再一遍遍的喊“海宝,吃饭”。开饭前,妈妈说“海宝,我们吃饭的时间大家要围坐一起,如果谁中途下桌了,就证明他吃饱了,到下一顿饭之前将不再有食物。”海宝似乎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吃饭的时候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这次妈妈吃完饭收拾碗筷没再追问海宝。玩了一会,海宝说“妈妈,我饿了,要吃东西!”“海宝,我很难过你刚吃完饭就饿了,可是我们过了吃饭时间了,妈妈相信你可以坚持到明天的早饭时间!”尽管孩子表现出各种“熊孩子”症状,妈妈不再解释吃饭的事情,只是坚定的不再提供食物,过了一会,孩子与爸爸妈妈开始亲子游戏,睡觉的时候又吭叽了几句饿了就睡着了。之后吃晚饭的时候经常说“妈妈,吃饱了再去玩游戏对不对?”

上面两个例子妈妈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安全,孩子也因此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二、不同抚养人的教育方式

现代家庭中,孩子不仅仅面对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有祖父母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件事。她有权利自己不打孩子,但是没有权利干涉丈夫对待儿子的方式。”

“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祖父母的的行为徒劳无功,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家庭的紧张和冲突。孩子和祖父母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怎么回应。祖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很有权利,谁要是不满足他的欲望,就是跟他过不去。我们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想法,引导他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形成的自己拥有无上权利的.错误想法。”

“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通常祖父母和亲戚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其他大人,接着是邻居、父母的朋友、老师、社区里的人。父母很难将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与他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了解、判断这个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

看到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仿佛给我当头一棒,海宝从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中长大,祖孙之间的快乐无时无刻都在上演,每每看到祖父母们溺爱孩子,自认为承载着教育大任的妈妈心里都不舒服,经常纠正的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带孩子回家的时候往往引导孩子同样情形应该如何去做,可是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形,往往剧情还在重演。现在妈妈变得越来越从容,祖孙间的相处方式为什么要被我的育儿理念改变呢?我看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海宝在一起的快乐就足够了!海宝似乎越来越熟悉在不同关系中的相处之道。

三、行大于言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我们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愤怒地说过无数遍,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就是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处没有其他任何用处。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告知’都没有达到效果。孩子们学得很快,通常‘告知’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然而结果常常与这个‘ 告知’相反。于是孩子就学会了,他的行为可以不一致。”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不愿意倾听,这时候的语言很有可能变成武器。冲突中几乎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因为这时候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论说什么,都容易变成语言弹药,口舌之争由此开始。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并通过他的行为变现出来。”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还是只不过不想让‘苍蝇’烦扰我们?”

海宝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喜欢玩挂在门口的门帘,爷爷奶奶担心的嘱咐“海宝,别玩门帘,掉下来给你砸到多危险!”“熊孩子”停下几秒钟后,似乎充耳不闻,继续玩,妈妈什么也没说,走过去坚定的拉起孩子远离门口,海宝看看妈妈,似乎明白妈妈的意思,不去玩了。

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当一个孩子用危险物品或者有危险举动时,妈妈可以安静的把东西拿开或者把孩子分开,不用多说话,更不要大惊小怪,行动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做。

梳理了以上三点与大家分享,似乎迎接挑战的方法越来越清晰!孩子带给我们挑战,带给我们快乐,父母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训练,让一切“熊孩子”都顺溜起来。通过学习正面管教,我们愈加学会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彼此的不完美。

一个人有了聪明才智,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最近,我读了一篇令人敬佩的文章――《向命运挑战》。

《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讲述霍金17岁时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但在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就像一朵正要绽放的花朵遭受到了严霜的打击。但霍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不断地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最终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你看,霍金他多么坚强,遇到了多大的困难还这样乐观,可我呢,遇到困难只会退缩,跟他相比,我实在是自惭形秽。记得前几天晚上,我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目,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于是,我便去问正在做家务的妈妈,妈妈说道:“上课认真听讲嘛!如果不是你不认真听讲的话,怎么不会做呢?”我就发起脾气来,说:“老师说过,不懂就要问,现在我问您,您又不回答我,您到底向我怎么样!”说着说着我把本子也摔在地上了……

但通过读这篇文章DD《向命运挑战》,我感慨万千,深受感动。这使我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轻易被困难所征服,应该乐观地去对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下来,想办法去解决,不应该每次遇到困难都逃避、退缩。

读了《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我被霍金的坚强所震撼,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世界,也以他顽强的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我对主人公“霍金”一种敬仰之情由然而生。

《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霍金”在身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绝症的情况下,与命运做斗争,霍金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的事。告诉了我们要取得享用的成就,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像霍金一样有着种人的那种坚强意志的事。

文章里行间都流露着主人公“霍金”对病魔的轻蔑,对命运的挑战。他在“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的时候,仍然认真研究问题,“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我体会到霍金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是想象着邀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宇宙之迷。我完全被他这种顽强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霍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毅力,是因为他对失败说“不”。他没有超人的功能,只是自己创造的罢了,他给了自己一种动力,使自己永远可以战胜一切,我知道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文章中介绍说,霍金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DD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我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作者竟是“脚不行了,手也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由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40公斤的”DD霍金。

介绍到这儿,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女英雄张海迪,她5岁就高位截瘫,曾经哭过,怨过,但是她始终没有想命运低头。她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摁扣成,还学习医学,为许多人排忧解难,使许多人得到了快乐,她从中也得到了快乐。从中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要是像霍金、张海迪等得到像他们的病症,我想我自己一定会放弃、向命运低头,埋怨命运对我的不公平。当我学到了这篇文章主人公“霍金”以命运挑战时,我会鼓起勇气像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学习完这篇文章时。我才从中知道霍金1985年实行管造口手术失去语言能力,使用带语音合成器的计算机和在1988年《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获沃尔夫基金奖至今销售2500万册,还有在1993年《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它论文》出版。我体会了霍金他不想厄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和他不怕困难、不派失败,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学习完这篇文章,我得知当失败来敲门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开门;当成功来敲门的时候,你微笑着,让它讲来。但是,你必须经受住失败无数次的敲门声,才会迎来成功的敲门声!

大家也许非常熟悉霍金。他在17岁时,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可在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恻索硬化症。可怕的是,这种病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啊!但是,在命运面前,霍金没有屈服,而是坚强地向命运挑战。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事迹。

像霍金这样不幸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但他们都以顽强的精神向命运挑战,最终到达了人生光辉的顶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在两岁的时候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她失聪、失明。她的世界从此变成了黑暗和无声的世界。但是,她并没有对命运灰心丧气,而是勇敢的想命运挑战,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

我们中国也有一位这样的伟大的人物,那就是著名作家张海迪。她在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而导致了高位截瘫。但是,她还是坚强的向命运挑战。通过自学,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霍金、海伦•;凯勒以及张海迪,他们都是一位位残疾人。可是,在这样的命运面前,他们都没有屈服,那健康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当我读到《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时,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这句话久久在我耳畔回向。

文中21岁的霍金得了绝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而他却不灰心,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终于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

当我再回头来读那句话时,深切地体会到了命运对霍金是多么残酷啊!如果换了其他人,他们也是多么残酷啊!如果换了其他人,他们也许在命运面前低头,会痛苦地生活,平庸地消失。而霍金却不,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命运面前低一下头。

在他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许多例子吗?张海迪半身瘫痪,但她用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伟大的华罗庚,少年时数学常考零分,但他没有向困难低头,选择了奋斗,不还是成功了吗?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是可以征服命运、克服困难的!

同学们,赠给你们一句格言:相信自己,别说不好,风雨无阻走下去!

也许,你会认为,一个人从降生到人世间那一刻,命运就已被确定,不能改变了。其实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不过,自从学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这个想法就随之改变了。

课文写的是主人公霍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迹。

“在他的挑战面前,命运好像做了退却,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的活着。”这是文章中的一句话。怎样,读了这句话,你们对“人不能改变命运”这个想法是不是有了变化?没错,霍金改变了命运。为什么?就因为他具有在困难与失败面前毫不退缩、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所以,他战胜了“不能改变”的命运。

芸芸众生,有多少个人的人生中没有遇到过挫折?只在于你怎样去面对。困难与挫折是人生篇章中最主要的一个音符,在强者的人生篇章中,它是清脆而美妙的;而在弱者的人生篇章中,却是沉闷而糟糕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块块绊脚石随时会出现。要么你就被它绊倒,要么你就超越它,继续前进。

正像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海迪,虽然她下肢瘫痪了,但她坐在轮椅上仍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轮椅上的女作家”,倍受人们欢迎。她不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么?

记住,困难越大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千万不要在那时退缩。让我们来学习霍金,做真正的强者!

阅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很受启发。其中最能让我产生共鸣和思考的一句话是“当孩子通过捣乱或自卑等行为表达目的时,老师需要有觉察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陷入与孩子错误目的的互动中。”

我曾接手一个六年级,在没有任何人和你交接班级情况下,第一个月我都会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在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班级先前的运转模式之后,第二个月,我会开始班级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教育。

班上有一个孩子名叫小文(化名),爱好阅读,让你从外在看,定会认为他很文静,可平日里在班级偶尔对于一些事情,他会爆发高声、很冲动的举止,让您感觉很任性。

记得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突然间大嗓门、自由地出行,我在讲台上静止片刻,他以为我已默许他的言行。在他出去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小声地对我说:“他就是这样的人,我们都知道。”哦,原来同学们和他相处了几年,都知晓他的性格。再这样下去,孩子就会扶不正了,我有责任指导他的行为。

待他回到教室做好之后,我直接在班级说:“小文,在小学,同学和老师了解你,凡事会惯着你。可到了初中,学业课程多,新老师、新同学,没有人会给你特殊优待。我已经关注了你很长时间了,你不能再这样装糊涂下去,你爱好阅读,知书达理,相信你会有规矩意识和集体意识。”

面对我直击不良行为的建设性方法,小文低着头没有支声了。可其他同学的眼神传递给我的信号是“惊呆了”。课下,同学们悄悄告诉我,这些年来,没有老师敢点名批评他。原来如此呀,为帮助小文做最好的自己,我持续性地关注他、鼓励他、指导他。当然,小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记得有一次中午去他家家访。

我11:50从食堂快速吃完中餐,就爬楼返到教室叫小文出校门坐车。下楼梯时,他要我观察他今天与昨天有什么区别?我瞧瞧他的脸没有什么变化,看看他的衣服也没有穿新衣,便摇摇头,说不知道。他告诉我,他昨天掉了一颗牙。他就是这样童真。

上了公交没有并排的空座位,看得出他想和我坐一块儿。随着乘客的下车,他更换了三次座位,只有一站了才和我并排坐着。即使先前不并排,他不管隔空隔人,和我津津有味地谈着玩具、机器人。我感觉他的世界是那么美好。他还告诉我:为了我的到来,妈妈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昨晚还买了零食。他还问我会不会变魔术,我笑而不答,他说回家给我变一个魔术。一路上,他的语气是那样平和,没有课堂的冲动、高声。

到了他住的楼栋,没有电梯,爬到6楼对有7个月身孕的我而言有些困难了,他走得快,但会在6层楼梯口等我。进了家门,他递大白兔奶糖给我吃。我要他赶紧去吃中饭,他很乖巧去厨房吃饭了。我便和孩子妈妈聊了起来,妈妈说:“这些年为了他操碎了心,辞职在家照顾他,还请了家教。前些年,老师们经常打电话来说孩子这个没做好,那个没有做好,还要求我到学校陪读。今年,换了新老师,再也没有接到电话了,我每天紧张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听完妈妈的讲述,我才知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作家长的也是不易。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一贯用教师的指导性方法去育儿,报喜不报忧,才让这样一颗焦灼的家长心有了安心。正如书中所言:“老师必须练习实践,并根据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