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原因进行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7-14
- 12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原因进行研究论文,本文共11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原因进行研究论文
在这个人才竞争的21世纪,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扮演了奠基石的角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现状
学生是教师直接接触并服务教育的对象。教师的心理健康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不仅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靠它,而且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要靠它。因此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现状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近几年调查检测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内随机抽查了112所中小学的1691名教师,结果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所有教师的51.23%,比我国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问题发生率高出了一倍多,在这51.23%中,轻度障碍的教师占32.18%,程度严重到成为心理疾病的教师也已经达到了2.49%。更有调查发现,每天觉得很忙、很累,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教师占75%;觉得当教师压力很大的教师占了90%。这些研究调查都显示出,当今社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日渐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教师师德的修养也是夸夸其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与关注。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分布在农村,所以,基础教育的成败甚至中国的全民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好坏。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成因形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概括如下:
(一)自身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焦虑心理的产生,首要原因是教师职业在知识经济方面的高要求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不相适应。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往往是善于知识的创新的人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拔得头筹。而基础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以及开发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为了确立学生创新的理念,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打基础,必须通过创新式教育抓基础教育。然而我国现今社会的中小学教师中30至40岁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他们不仅面临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和学校寄予的厚望,而且面临基本陈旧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他们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他们为了不让时代淘汰,就要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但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紧缺的学校经费等很多因素导致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即使进修,教学和学习也是难以两者兼顾。焦虑心理就是在教师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教师素质的高要求和学习与工作矛盾的双重压力之下产生的。
(二)社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传播者,其工作任务是及其繁重的。然而教师的付出和收入却不成比例。《教育文摘周报》中指出:小学初中教师每周平均课时达到15.31节,其中周课时超过18节的教师占46%,在校工作时间平均每天达到8.93小时,平均每天在家备课的时间为1.63小时。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还有连续几周持续工作的教师,体力以及脑力的超额付出,加上匮乏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他们失衡的心理,多数教师出现上班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畏惧上班等情况,导致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被严重影响,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被严重制约。
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在农村,较城市而言,比较艰苦。而且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并不重视。《教师法》由国家审议在1993年10月31日通过,其中不仅教师的权利义务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也将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是合法权益在许多农村的中小学教师身上仍得不到保障,甚至会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教师的生活水平无疑被严重影响,尤其是山区的教师,艰苦的工作条件,闭塞的信息,使教师的心理失衡、心力交瘁,以至于发展成各种心理疾病,在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时遭到严重不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被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所影响。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社会上,周围人的行为密切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心理的因素有:社会对于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评价方式的接受。终结性评价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采取的方式,这种评价将教师为了改变学生的品德行为、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所做出的努力贡献忽略。
(三)职业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众多,所面对的冲突也多,在家里是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在领导面前是被管理者,在学生面前却是管理者,而且农村远离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较城市狭小,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导致心理的失衡。
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动者是教师,学生心中的榜样也是教师。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被教师所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理问题应得到重视与解决。
(一)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和谐环境的构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和谐环境的构建需要依靠社会,而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首先应该将健全的法律在农村山区严格实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升学压力,使尊师重教成为和谐的社会风气。“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有其实际的内涵: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理解教师的苦衷;减轻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同时,政府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自我强度。另外,家庭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小学教师积极心态的培养。情绪上的成熟是成功教师的必备品质。情绪上的成熟就是能很好的调适自己心理状态。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教师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提倡给教师减压,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
四、小结
当前社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峻,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职业因素。要实现全民素质教育,就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需要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户口、住房、上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当前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打工,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随之而来,在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因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进一步细化为“年龄在6~16周岁,寄留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79.7%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多产生于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农村,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在吃、穿方面条件较差。由于缺乏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生长发育较慢,个子小、常被同学欺负,因此,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易产生孤独感甚至是被遗弃感。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儿童的成长受父母双亲的直接影响,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都是从孩提时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能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并且更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着眼于一个班级的全体,而对个体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个体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见面机会少,父母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看,甚至有的儿童长期无人监护。由于父爱母爱缺失、与父母缺乏联系沟通、监护人素质低下且教育方式不良等原因,致使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孤僻、内向、骄纵、霸道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缺乏关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战线。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如果学校和教师真正关注留守儿童,注重对留守儿童健康身心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反之,若在活动中对他们表现出的勤奋和认真视而不见,则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学校和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难,也成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事实证明,很多教师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关注不多,使儿童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教师那儿得不到表扬也就越来越不自信,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慢慢变得自卑、易焦虑,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并最终影响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
4.儿童的阶段特征
艾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发展贯穿于人生过程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而在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环境、目标、任务和冲突,正确地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个体得到好的发展。埃里克森把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而我们所界定的留守儿童是处于6~16周岁的儿童和少年,对应而言,就是其中的第四个阶段(从六岁到十一、十二岁),也称为学龄初期,和第五个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也称为青春期。第四阶段学龄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学,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在这个阶段初入学校,由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转为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的努力和学业成绩能受到教师的关注,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生理方面快速发育,第二性征显现,但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若不正确引导,自身的好奇心、无知和冲动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健康,就容易产生抵抗社会的心理,甚至犯罪。由此可见学龄期和青春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留守儿童在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也没有有效的心理沟通,就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我们从新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例,数据也显示,在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儿童的案件占到总数的四成。
二、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靠外出务工人员或留守儿童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由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尽量能在本地就业或打工,能真正的富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另外,要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体制,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学;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成立专门机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与学校联手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的档案,明确监护人,时时加强关注;加强宣传力度,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2.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工作室,发现并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排解他们的忧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给予帮助,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要定期家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在外打工的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提高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辅导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对一些出现心理行为偏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个体辅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一些孤僻的儿童多发言、多锻炼,使他们融入集体,丰富他们的生活。
3.家长方面
父母尽可能有一方留守照顾孩子。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沟通,多打电话,多回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主动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子女来自父母的关怀;要加强与留守家中的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了解子女近况,共同配合解决问题。
留守的监护人同样要提高自身素质,多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要经常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对儿童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早发现、早纠正;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能安心于学习。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首先要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有了困难要主动多与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寻求安慰和支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多参加班内、校内活动,让自己多交朋友,融入集体。留守儿童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教师、亲戚、兄弟姐妹、邻居、亲戚等人以及班集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
[2]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学业拖延的关系[D].广州大学,.
[3]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论文
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经济中以农业经济为主,包括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以农村中的第二、三产业为必要补充。 农村经济包括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农村个体经济的收入,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旅游业的收入等等,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 在国民经济中,农村经济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1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作用
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 及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在这种大背景下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 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在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传统农业正在转变的方向,市场农业的发展速度大为加快,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农业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并获得稳步增长的同时得以高速增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且是对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人民几亿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发展农村经济来得以妥善解决,并且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农村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发展农村经济也可以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人民奔小康,只有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使广大农民朋友都过上小康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 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2 农村经济和三农的关系
(1)农村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得以全面发展,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发展好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走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型农业道路,发展是第一要义,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来搞好生态安全农业。 以物质、精神、政治文明三者的结合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合理调节资源配置,在农业生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农村经济与农民。 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创造者是农民,发挥农民的主观性活动性,通过辛勤劳动来发展好农村经济,农民才能享受成果。
(3)农村经济与农业。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政策为保障,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深加工,增加产业链和附加值。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要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全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建立起协调的利益机制,发展龙头企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债务负担重。 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减轻了农民负担,不过农村基层财政收入减少了, 这使本就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更加不堪重负,使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 村里没有创收渠道,村提留收入又没有了,这使发展经济的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
(2)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 一些农民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的习惯,在需求资金项目上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 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种植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没有发挥好主导产业的优势,林牧业的比重不高,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缓慢。
(3)农资涨价过快,这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投入不够,一些学校环境还很差。 农民工收入偏低,缺乏就业增收能力,整体素质不高,风险应对能力不强。
4 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4.1 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予以提高 , 对农村金融模式进行合理选择我国的农村经济在近些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完全一样的金融体制或模式是不可行的, 应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要适应三农特点,把金融体系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4.2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产业聚集、服务行业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 这就要求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发展小城镇,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努力培育一批销售骨干企业。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提高竞争力。
4.4 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搞好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下乡活动,改变农村面貌。 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降低农资价格,给农民减轻负担。
对大学生心理转型期问题进行研究论文
关于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转型期的认识,我们做过较为深入的调研,它属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阶段,对于大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分析、解析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转型期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
一、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社会心理就其固有的特性而言,在经历高考这个分水岭后,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都将经历一次变革。旧的学习、习惯模式被肢解,新的学习、习惯模式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按照旧有的思维与方式去做会受到来自社会、人际关系的剧烈抵抗,按照新的方式去做,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心理状态处于无序之中。步入大学生活,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与生活,大学生的心理在经历不断的调整、调试过程后趋于逐渐增强,适应性更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随之而来,新的观念意识不断涌现出来,在经历上述过程巨变后,崭新的心理构成要素及新的结构组成形式渐渐萌生、成长、定型。
在新的观念意识以巨大的张力、强大的生命力介入社会心理结构后,它会与原有的意识、旧的观念发生剧烈冲撞。渐渐的,当新的思想观念、人生意识、生活习惯重新占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结构时,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在更高的层面上构建起新的、趋于稳定的更加有序的状态。大学生在通过高考的人生阶段后,在大学阶段,心理逐步进入稳定有序的状态,因此,经过变革,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的趋势,因此,针对变化的社会形势,加强大学生心理研究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作为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与掌握。可以通过课堂的形式,直观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波动与变化,有利于教师对大学生的掌控。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时间活动的了解与掌控,这样可以发掘其在群体或双重人格下不易发觉的心理问题。第三,要着重关注大学生周围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情况。环境是诱导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最主要外因,因此要时刻将环境变化作为心理学教育及科研的重点加以关注、研究,从而配合前两点的工作,使得高校大学生心理教学及科研工作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几乎所有的中国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心理学的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心理中心。这些举措对于纾解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调整浮躁的心态,使其顺利度过大学阶段的心理变革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手段使我们对大学生入学初期的心理状态有了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经过我们的调研,在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发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表现在具体事项上所造成的损害却是越来越趋于严重,近年来因为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情感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普遍的重视。通过这些严重的社会后果所呈现的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面对高校新的环境与人,出现恐惧心理,从而趋向逃避或体现为激进行为表现较为突出;第二,个人条件或家庭条件不够理想,随着年龄增长,对比意识强烈,不满足感,生理、心理需求落差感逐渐增强,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第三,对人际交往腼腆、回避,甚至表现为紧张、拒绝;第四,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第五,学习状态不够理想,对未来就业及个人发展过分忧虑。经过分析梳理,我们认为以上五点是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社会、政府人文关怀不到位,高校教育手段、疏解方式、方法滞后等诱因。
三、培养健康的大学生心理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心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态积极健康,有利于本人更早的完成心理成熟、人格的完善,更好地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但改变大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并不是一件毕其功于一役,短时间即能见效的工作。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想和心理教育的直通立交桥,社会到政府,学校到家庭等等社会组织与个体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从基础做起,从教育工作者自我做起,从大学生身边小事做起。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步入校门后,给予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通过高尚的、健康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各级各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行政指导、舆论管控等方面,对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上述部门要高瞻远瞩、立意高远,在政策制定、教育方针落实、培养模式设计等方面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从而为青年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业务水平。高校心理教师及学生工作者是青年学生最直接的具体心理教育与释惑的对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发现,正确引导,疏解心理问题是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极端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校均积极支持心理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心理宣泄室的构建,这都是非常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突出重视个体教育
个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实现循环经济的必备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个体教育是针对于群体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常态下,高校政治文化课、心理学课程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具有普遍性、大众性、普及性的特点。但对于一些个体大学生而言,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这种教育有时不能够覆盖全面,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或方面,需要给予更多、更加细致的教授或指导,因此个体教育就显现得尤为重要。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个体教育理论更加实用,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各高校均设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该机构我们就可以认定是一种个体教育的实体形式。除此之外,以 qq、微信等个体一对一,以保全个人隐私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在心理学教育上,我们都可以认定为个体教育。
在高等学校,针对于青年学生广泛而又普及性的开展全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手段,而针对个体特点,采取主动式个体教育或根据个体意愿,采取被动式个体心理教育,是必备手段。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师、学生工作者承担了大量工作时间以外的义务劳动,用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作为高校领导者,应在工作中给予心理教师、学生工作者更多的精神、物质奖励,因为他们在个体教育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其他种类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辛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体教育实质是微观层面的个性教育,群体教育实质是宏观层面的大众教育。
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并举,是高校开展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科技、信息快速发展,对未来社会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对于大学生的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采用多种手段、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高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前沿最重要的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紧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对农村寄宿制学生抗挫折心理进行研究论文
一、抗挫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校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我的孩子学习好,其他事情都是小事,对孩子过分保护。如二年级(1)班的蒋艾月同学从起床、穿衣到上学、放学的接送全由家长负责。家长把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得非常优越,唯恐孩子在学校班级中遇到困难、受挫折。学校要求家长不要这样去做,但是家长天天到校跟班,致使孩子缺乏生活锤炼,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学生在校内、校外一旦参加实践劳动就紧张,或是什么也不会干,甚至有些学生哭鼻子、耍赖、说谎话、不参加活动等。在挫折日益普遍存在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当今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而且有很多为留守儿童,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本应自己做的事情,全由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替代。如学校开冬季运动会,运动场上到处是学生欢呼雀跃的身影。晓晓也积极参与拍球比赛并且得了第一。她还参加了跑步比赛并且得了亚军。在领奖台上,她洋溢着灿烂自豪的笑脸,小奖状、小奖品在她手中熠熠生辉,同学纷纷向她投去羡慕的目光。运动会尾声特别安排了跳绳展示,虽然晓晓也跳得不错,可是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便将名额给了另外两名同学。老师话音刚落,晓晓便跑过来问老师:“老师,欣欣不如我跳得多,为什么让她去,不让我去啊?”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老师说:“晓晓,把这次展示的机会让给别人不好吗?”晓晓撅着嘴回到座位上,头也不抬,两行泪珠滑落脸庞。我们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如果像晓晓这样,不顺心就哭鼻子,遇到问题就闹情绪,一旦受到挫折、困难,自己便茫茫然不知应对,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走向极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虽然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发展到如今的素质教育,然而课堂教学、师生角色、教学方法等仍然测重于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脆弱、遇到的挫折与失败经受不住的重要原因。我班40名学生,70%的学生为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面对如此现状,我感到很焦虑。我们应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三、及时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和辅导
针对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种种原因,教师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卫方式,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或是利用晨会、班会和师生集会等时间,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面对困难时不退缩,而应该前进。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意识已经逐渐增强。如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宋老师在每学期班干部推选前,先让全班学生讨论、物色出自己心目中的“领头人”,并做好落选的准备,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抗挫折的意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荣誉心较强。如一年级(1)班品德课班主任李老师组织学生对本周表现进行评比戴花,缪文玲、王幸国同学因落伍没有戴花,当即哭了起来,神态极差。低年级学生对因一次小错误而没得到小红花这类事很在意,但又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没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因此,在校内、校外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提出一些学生能力所及的要求,不能让学生在没有明确适当目标要求的情况下到处碰壁受挫折。这样能让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抗挫折能力。
四、抗挫折的途径与对策
(一)将挫折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提高挫折耐力的条件,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如六年级(2)班在学雷锋活动日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班主任老师故意把那些娇生惯养承受不了挫折和困难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一组去自我锤炼,让学生在室外承受、适应,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用身边的榜样去感染教育身边的人教师可以用“金种子发芽之星”“校园之星”“美德少年”的榜样作用来感染教育学生。 如低年级学生张建凤家庭困难,父母在外打工,她勤奋好学、知识广泛,是班上同学的偶像。她尊敬师长,孝敬长辈,是长辈们心中的好孩子,被评为学校孝心少年,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用身边的榜样去同自己测量对比,这样就能使其挫折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台阶。
(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首先,家中爸爸妈妈应在生活上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别怕孩子做错事。学校老师在学习上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别怕学生做错题。其次,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家长都要激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同遭受挫折的学生家长进行交谈,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树立信心。农村寄宿制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校园内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
我校地处豫南山区农村,学校为六年一贯制小学,学校师生共600多人,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小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是复杂多样的,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统计我们找到了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不良现象。它们是:厌学、多动、任性、说谎。
一、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时虽然也知道应该学习,却又忍不住想对抗父母和教师,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坚持学习的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客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
(2)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二、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来完成。
1.厌学现象的训练。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份慈爱,少一份严厉;多一些关心,少一点冷漠。多留心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关注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和最不感兴趣的学科。
2.多动现象的训练。小学生多动现象大多是由于注意力差造成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志向水平。明确目的和任务,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并进而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这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越强,越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反之,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势必造成他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稳定愉快的情绪和优秀的意志品质,这对完成学习任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利用小故事,认识注意的重要性。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多给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执行,这种严格要求是对付任性的小学生的最好办法。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改变任性。在活动中由于任性不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失败。这样用活动事实的成败教训来教育他,使他改变任性。③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使学生收敛其任性活动。有的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小学生,3受到教师批语教育时,就仿效在家中任性的做法,躺倒地上大哭大闹不肯起来。你越去搀扶他,他就越不起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有趣的活动去,不再去理会他。由于受到活动的吸引,他转移了注意力,他就会收敛任性活动,自己停止哭闹站起来,想参加到有趣的活动中去。
4.说谎现象的训练,每个孩子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发现学生有说谎或欺骗的行为,不一定非得打破沙锅问到底,追个水落石出。不要强迫学生承认其错误,受到“严刑逼供”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会说谎。不然,儿童要么“顽抗到底”,死不承认;要么认了错,也大伤自尊。与其逼迫学生承认错误,不如教师主动搜集信息作出判断。处理说谎行为时,老师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难堪,又难以赢得对老师的信任。让学生拥有一自由宽松的环境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师承诺的事情应该从量办到,不要随便哄骗学生,如果错怪了学生,教师要有勇气向学生认错。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只有倾注了自己的“爱”,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只有竭尽了自己的“能”,才能更好地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维普资讯 www.cqvip.com
师就是 敌人 了, 校校 之 间的争斗就 可 以用 “ 互残害 ” 相 来 形容 。 年中考各校之 间要 对换 监考教师 , 每 A校 的教 师去 监 B校 的学生 , B校的教 师则去监 A校 的学生 ,监考 的 严格程 度 已经超出 了正常 , 如发 现其他 学校 的学生在 考
u -
试 中“ 不太 老实 ”便 在考 场 大发雷 霆 , , 故意搞 得 氛围 紧 张, 让参 加考试 的学生 都提心 吊胆 , 无法 正常 发挥… . 目
的只有 一个 : 让对 方学 校少考几个 学生 。教 师之 间 的这 种相 互倾 轧与 残害 。 让学 生成 了牺 牲 品 , 老师 这种 在 而
. .
的信息重大, l 于教师 人, 师必 。 礅 的职业 理。 f 素质 热 爱教育事 - 额不 学习但学i“ 业. “ l习l 问蹬以僻 热爱学生 在此基础上, 最重 。
。 睾育够 般 方 疽 誊 黟珐 样 化
= 1够 i 只 疲于 j E j ’ 摩
: 的i 要的 。 理念 。新 “ 生 l 1多 悬戢师的 { f 教学 .要夏
校外的“ 恶劣” 行为 , 却在 自己的学校成为被称颂的壮 举 。如果对方 学校 的`学 生在 考场 中没 了铅笔 , 你却好 心 递过去 , “ 这是 叛校” 为 !老师们 。 行 何苦如此 呀。
八 、人 学 坏 教
多样他 的 霄方 澎教 擞。 碱子都精曲- 打破砂锅问到底 _ “ r 一 。 能都 学会 , 都精 通 1 成教 的l 欲 . 。 师 求 谴 . 墉保谊 子尝试捌成功 0
婶j 教 H 如 维 每 u ‘ l 妒育 ' 妒 个嬲 ‘ 母
都说教 师是 太阳底下最光 明的人 。但面对升学考试 不得不 做小 人 : 教导学 生作弊 体育 实验考试 之前 老师
更不能犯错谡 更膏一些行敢千 榉 学生. 会变 趣为动力 圭 才 刺 使教 师的基本公民权利得不 索中学习知识 , 培养能力。作为
会对学生们说 : 体育实验考试的人情分很重要, 阿家跟 父母说 说 , 找些熟悉 的人 , 给打满 分 。文化 课考试 前. 能 老师也会对学 生讲 : 沉着冷静 , 机动 , 要 灵活 如此 如此 … . 这里的灵活机动就是看准机会作弊,能多得一分是一 分, 不看你采取了什么手段 , 到了决定你命运的时刻了, 当然这 时的命运 也包括老 师在 内。更有的老师会教会 学
.
便l 出 会 现一蒜卿的 翟问惠 尊 0 教学 l 搬师的. 1 酣 ‘秣 、负担减 誊 撩 1 .
致 一 师戡毛取_ 理素斌。 学生的 毫分教 l
l 韭 。 积极性.有 0l崔 l 1 l l I 师 曲心 j 蟪曩截业l雠糖神 疲惫消沉 寝l 搴 负据波霄’ 心理 静然会处于 丁 0
浅谈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摘 要: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人关注语文教材中罗列文章的讲授和练习模式的效率,很少有人关注作文教学。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病。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几乎为零,教师在其中几乎是“无作为”,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因此,要解决中小学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特别是受经济和思想等因素局限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仍处于一种“放羊状态”: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作业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训练的内容没有系统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作文的布置也是临时想起来一个题目就布置一次,想不起来就一直往后拖,这次布置的题目与上次的训练没有任何关系,与下一次训练也没有任何关联。总之,今天的作文课,至少是农村中小学作文课,乱似一锅粥。下面我就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两方面做一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角度
1.“优秀作文选”误导学生,学生对写作存有畏惧感
现在市场上各种作文图书品种繁多,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这些“优秀作文”内容大多雷同,缺乏真情实感。学生看多了“优秀作文”,拿到一个作文题,他的思维习惯是:作文选里的范文如何写的呢?而不是围绕作文题寻找自我内心深处曾经的真情实感。所以,在农村师生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作文,应该说他们对作文是很熟悉的,但他们对作文却一直心存畏惧。而越害怕就越写不好,久而久之,对作文就产生了厌恶感,并渐渐没了兴趣。
2.视野狭窄,积累不足
农村孩子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阅读面窄,缺乏足够的见闻和积累。学校图书室可供阅读的书籍本来匮乏,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也对孩子的作文有极大的影响。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没有丰富的词汇和心灵感受,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所以,学生要写作,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何况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他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俗话说:“见多识广。”没有足够的见闻,哪来广博的知识?没有亲历,哪来实感?再加上学生平时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怎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挖掘题材写出好文章呢?
3.感情失真,生搬硬套
因为学生的阅读面狭窄,文学著作和报刊接触较少,且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也缺少观察。因此,写作文就犯难,觉得没东西可写。写作前总爱翻看作文书,希望借鉴别人的事例。所以学生觉得,写作是一套,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是另一套,于是,他们开始胡编乱造,不敢流露真情实感。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充斥在学生的文章中。另外,学生不知道怎么行文,特别是开头,开头总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他们喜欢仿造别人的开头,也不管这个开头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文章。
(二)教师角度
1.作文教学缺少系统性
一方面表现在教学时间的随意性。许多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时并没有定期规划,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随意地安排。另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有很多教师在一学年的最开始时很少考虑本年度的作文教学目标。只是随便找作文题,这样写作便成了一个应付差事的过程,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2.观念滞后,业务素质水平低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因为他们生活的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除了面对的几十个学生和十几个同事之外,没有更多的信息来源。而且,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农村教师不肯在教学上多投入,他们习惯用旧有的经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因为自己的业务素质不高,所以就出现了老师也怕上习作课、只求搪塞、消极应对的情况。
二、解决的方法
1.多阅读,会思考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既能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日积月累中增加文采。当然这种阅读不仅是为增长阅读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会思考。清人王友彬在《围炉夜话》中说:“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湖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三个“悟”字说明文章离不开作者个人的感悟,有了“悟”,我们的心灵会丰富起来,思想也会渐渐成熟。
2.丰富阅读素材
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用真情投入生活,感受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事、物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积累更多的生活材料。另外,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若天天坚持写,就能培养提笔就写的能力和好习惯。还可以采用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3.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从易到难,从少到多,降低难度,化解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厌恶心理。让学生先写好最基础的作文程序,做好最基础的作文训练。首先,交代学生写作文一定记得头一段尾一段,全文最少要有四段。其次,交代学生一定记得:好头文一半,让学生写好开头和结尾。第三,想方设法在文章中加入好词好句;写上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想法等;用上比喻、拟人等。第四,标点符号要用好,特别是说的句子,一定要记得。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多穿插一些小片段练习,帮助学生了解作文的各个部分和重点,有助于后面写大作文。
4.明确教学目标,讲解写作方法
在每一学期的开始就做好作文安排,使整个学期的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另外,上好规范的作文课并讲授一些写作技巧,这样让学生有“法”可依,避免盲目作文。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依照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就一定能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王金枝。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途径。安徽农业学报,,14(07)。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8.
〔论文摘要〕近些年在中小学出现了心理教师这支队伍,为了让这支队伍茁壮成长发挥其独特作用,笔者就此给多方提出了一些建议。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要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并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来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参与教师的互助成长;心理教师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有不断成长的意识;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让更多心理教师走向专职化,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使研修部门正规化、心理教师正规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满足了温饱、身体健康等基本需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由此,近些年在中小学出现了心理教师这支队伍,且这支队伍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如在北京市原西城区几乎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一名甚至多名心理教师,负责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教师是不能承担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很好地开展,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专业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朝阳事业”,那么心理教师就是在“朝阳”中成长的“稚嫩的小树”。要想让这棵小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
一、给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的建议
研修活动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自发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进修活动。负责组织研修活动的人员为研修员。
(一)开展符合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提升研修质量的根本”,这句话特别适合正处于“朝阳”阶段发展的事物,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正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状态,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么开展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符合需要。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他人接受,被外界认可。同样,要想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使面向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修工作得到参与教师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参与教师的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前期调查
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想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的内容应广泛一些,如教师们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们已做出的成绩及现有的困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对研修活动的一些建议,等等。研修员只有在广泛了解教师们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恰当地给研修活动定位。
2.分层研修
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几个层次,并尽可能地同质。根据每个组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展不同内容的研修活动。比如,对刚刚上心理课的教师要加强上好心理课的基础研修;对个体辅导工作有困难的教师,要加强个体辅导能力的研修;对进入“平台期”的教师,研讨如何创新,等等。分层研修是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式。
3.优势互补
由于每学期的研修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一周仅有半天,再加上分层时对各组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难以找到较多适合做组长的带领者。因此,每次都进行分层不太可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把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教师作为“专家资源”调动起来,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研修活动,而要为研修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如让他们作为“专家”,对研修活动的某个环节进行点评,让他们作为“骨干”进行经验介绍,让他们作为“组长”组织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展示等。总之,可以让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是作为肩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任务的研修部门也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研修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参与”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观摩评论研究课”。原因之一是参与“新教师成长式”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更深。在“教师收获”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也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
实行“多种角色,多种参与”,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根据研修活动进行的情况,多设计一些角色,如主持人、主讲人、专家、观察者、研讨组(下设组长、记录员、发言者、代言者)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务,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师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每位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同伴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互助成长
对于所在学校只有自己一名心理教师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研修活动氛围温馨,成员之间很开放,又很友好,是心理教师非常需要的。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无私的帮助,能够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
二、给心理教师的建议
(一)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心理教师在中小学是一支新生力量,心理教师队伍在最近几年蓬勃地发展着。尽管目前心理教师在学校“边缘化”现象还很严重,但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显得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难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心理教师认真思考。它将指引着心理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宽。有了规划有了目标,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热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平台期”就会远离我们。
1.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
作为心理教师虽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其他学科优秀者大有人在。虽说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教师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借鉴可以借鉴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如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等。
2.多与同行交流
利用难得的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时间与本区同行交流。当然,有机会要走出去,与其他区、其他省市的同行交流。学习同行中那些做得不错的方面,学以致用;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加以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重复。 3.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前期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如,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思考清楚了,才会不怕挫折,坚定地走下去。但是每个人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心理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心理教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问题”学生的困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若不注重个人的成长,很容易心理能量枯竭,使自己受到伤害。
作为心理教师要想能够更胜任工作,工作的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就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感。这是实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给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的建议
(一)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是学校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学校担任着特殊的角色和任务。他们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和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因此,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管理要科学,要尊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
1.尊重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若在工作中违反这些专业要求,就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保密原则”。心理教师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遵守保密原则。如为服务对象建立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体辅导的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保密的。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可以“适度公开”。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心理档案的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整体的报告,向相关教师汇报,但不可公开每个人的.信息。对于需要个别关注的学生,可以在适度范围内交流,但不能大范围公开。对于个体辅导的内容,心理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整体状况总结。但不能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因此,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应在遵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
2.合理安排心理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的“角色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着严格的伦理规范的。心理工作者最忌讳以多种角色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这样做违反了专业伦理要求。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建者”,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可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或德育工作,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这样的“角色冲突”让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要想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尽量减少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比如尽量不要让心理教师在学生面前从事检查、评比等管理者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其“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从事一些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锻炼,对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宜长时间参与其中。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让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兴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教师的工作必须与学校整体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学校整体工作服务。
(二)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心理教师非常渴望同行之间的交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这将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校领导不妨吸纳一些与此工作相关,又感兴趣,且进行过相应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大家分担;有疑难问题了,大家相互研讨。这样,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很阳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四、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使研修部门正规化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并不是所有的区都有心理教师的研修部门。市一层面也没有区级心理研修员的直属管理部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师及区级心理研修员的工作与发展。要想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蓬勃发展,规范各级研修部门是必要的。
(二)使心理教师管理正规化
目前心理教师兼职化现象很普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的正式编制和明确的待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若认为重要就会设置心理教师的岗位,但设岗容易,待遇问题成了难题。为了让心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跟得上,方法之一就是让心理教师承担更多的职责之外的事情,如班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心理教师的岗位和待遇随意化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想稳定心理教师这支队伍,正规化管理心理教师,解决心理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迫在眉睫。
相信心理教师这支中小学的新生力量,在各级部门全方位的呵护下,一定能够茁壮成长,充分凸显其独特的生命力,在学校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