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识字3》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8-23
- 12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年级《识字3》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加工作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讲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尽管如此,当我让叶老师看教案时还是有毛病。语言太直接、直白,没有趣味,整个语言像在给高年级上课,同时激励性的语言也太少;有些小细节衔接还不够好;没有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在叶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又把教案重新设计写了一遍,而且还准备了四张宁宁画错的画。就这样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很顺利的把我的课给结束了。在此,我要谢谢师傅这段时间给与我的帮助和指导,让我很顺利的展开我的教学工作。
一 复习导入
让学生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复习了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用“你们掌握的可真牢,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有趣的儿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二 读文识字
让学生先自由读文,读书时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我又用“你们敢接受老师的考验吗”这一激励性语言,激起他们识字的兴趣和愿望。学生兴趣高昂,让学生先带拼音拼读,(齐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接着又追问“第一关顺利闯过,第二关可难了,还敢挑战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去掉拼音读。就这样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里认识了新字词。
三 学习儿歌
字认识后,让学生把字带回课文中,再来读文。并让学生思考“谁是粗心的小画家,他的粗心表现在哪?”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的加以朗读指导。
四 总结延伸
还设计了学生帮助宁宁改错,对宁宁说句话两个小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也是要提醒他们做事要认真,细心。
五 指导写字
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活跃。
俗话说;“教学无小事”。尽管之前叶老师已经给我指导过,但我的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小细节的'问题。
一 识字环节进行的过快,没有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去读。在出示生字词时,其他都是生字组成的词,“匹和张”是单独字,不和谐。如果写成“一匹 一张”在会更好。让学生开火车读时,因为是新班,新老师,还没有形成默契,我的示范又不到位,具体明确。导致在开火车读时,用的时间过长。
二 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你看看,可是个粗心的小画家?”这是个问句,问句在读时,声调语气往上扬,而自己在范读时,都没读好。在教写生字时,学生发言太积极,课堂气氛有点活跃我在指导笔顺时,一紧张把“张”的笔顺说错了。幸好看到了后面老师的提示,我及时改正过来。
三 个别好的没有及时鼓励。师傅已经是提醒我两次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上课给表现好的孩子鼓励,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让他们继续保持下去;更可以激起其他同学的动力。
四 在最后读文时,方法单一,且没有充足的时间。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进步了,叶老师也说比第一次强了。我也感觉到自己现在在课堂上比前两周熟练了。再次谢谢我的师傅,以及给与我帮助的老师。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相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当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巨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的、要求,领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动学习才干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成果,他们积极的开动头脑,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窗编得相当好。
对学习者的研讨应当真正进入教师确定目的的视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要素则是目的确定的首要来源和根据。研讨学习者的“起点”,其实质是确定学生的需要起点和需要层次。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或图片,与小组同窗互相交换。然后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提出了好多不懂的地方,如:珠峰耸是什么意思?可入画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我先请小朋友来答复,小朋友不能答复的问题,我在给小朋友说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又让知道答案的同窗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了一回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不明确所以认真听。
接到马上要上“汇报课”的通知,我有些不知所措。久不在讲台上了,刚来学校时,上课的感觉似乎还有点遥远,尤其是又不做班主任,面对着八十多位同学,我该怎么开展?这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学生,新的带班方式,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来校这么短时间内,这让我如何上好这第一课呢?幸好有一点是最让我欣慰也是较自豪的,那就是两个班的同学都没有出现抵抗情绪,而是很快就和我亲近了,这无疑对我上好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同事们反应,识字课在一年级时已经花样百出,想要再推陈出新已是难事,可是我想:一年级有一年级的上法,根据生本教材已经大量识字的情况,二年级已经没有必要再像一年级那样上,而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其它方面了。于是经过再三思量,还是觉得上《识字三》比较有把握。《识字三》一课,通过学生非常喜欢也熟悉的三字经形式出现,介绍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壮丽河山和各民族的团结奋进,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对于这样感觉的文章我觉得非常适合我的教学风格。
我做事向来不会急于动手,我会事先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对所要完成的事有几成的把握才会着手准备。这次也不例外,为了能对识字写字教学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我查阅了作为我们教学的指挥棒——《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六项标准: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汉字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认识汉字。6、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把握好了大的方向后,我还留意到同事们谈论的关于一年级的教学情况,了解到孩子已有的学习情况——生本教材已经使他们的识字突飞猛进,早已超越了人教版的识字要求。于是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拓展识字、指导朗读两个方面,同时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另外,我搜集到了网上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学习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可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设计好的教案一拿到课堂上,却觉得怪怪的,虽然热情的同事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试教后的效果却让我非常不满意。思索再三,觉得自己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出发去设计教案,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于是我又再三修改,直到上课当天中午,才完全确定好了教案,细化了每一个细节。
结束了这节课,其中最让我满意的是前两个星期同学们面前新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可说、无从说起的状况一扫而光,孩子高昂的学习兴致和精彩的发言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希望我教出来的孩子不是人云亦云的学生,不是只会接受不会思考的学生,而是希望他们有一双审视的眼睛,有一颗能思考的脑袋!起码这一点,我做到了!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其中一次的小组讨论后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而是以自己为方便逐句理解,这还是自己“师本”思想来到的结果。在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从内心去尊重!
能完成这次课,我要感谢专业而热情的领导、同事们给予的无私帮助,谢谢!有你们真好!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表,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明确偏旁对生字的意义。
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通过大家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规律,了解为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这个偏旁,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区分了字形,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采用了一些小游戏。比如我请学生说说“扌”的字,一边说生字,一边做动作。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了这个动作是和“手”有关的,所以才是“扌”。还有区别形近字,我是让小组中的学生扮演兄弟姐妹,向大家介绍怎样分清他们。我是大哥“篮子”的“篮”,我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我的上面是“q”,表示竹子;我是小妹“蓝色”的“蓝”,我的颜色是从花草中提取的,我和花草有关,所以我的上面是“艹”……
本堂课是属于孩子们的,所有学到的知识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二年级语文《识字3》教学反思
这是识字课文,通过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地理解、感知,在学文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识字教学,多次、多角度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加深孩子们对于生字的掌握程度。综合前面几节识字课的教学,通过课下反思,现针对《识字3》一课,做简单分析如下:
一、悟中识字,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孩子们对生字的短时记忆的情况,孩子们在学字时记得很好、很快,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那么。又如何使孩子们对识的字记得牢呢?
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
而且,我在教学中还倡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做到随文识字,学以致用。我又鼓励孩子们去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利用阅读来巩固所学生字。
识字教学是一个探索过程,我们只有努力使那些单薄的汉字慢慢丰满起来,才能保持学生识字的兴趣。
二、鼓励孩子,方法多样,但应选择适当。
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孩子过于内向,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所在,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与表扬和鼓励。例如:有些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可是他坐的笔直,听讲认真,我们就可以鼓励他:你坐的真好,老师相信回答问题也会很棒的,勇敢一点,试试看!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偏离了答题方向,我们可以说: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试试看,根据老师的提示,会不会答的再好些呢?
不足的是本节课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本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落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通过本节识字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发现、积累,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年级《识字3》的教学反思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1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真正进入教师确定目标的视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要素则是目标确定的首要来源和依据。研究学习者的“起点”,其实质是确定学生的需要起点和需要层次。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或图片,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提出了好多不懂的地方,如:珠峰耸是什么意思?可入画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我先请小朋友来回答,小朋友不能回答的问题,我在给小朋友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知道答案的同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了一回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不明白所以认真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政治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是一篇韵文,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山川美。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行。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趣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充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学的认可,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本文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山川美,山有哪些山呢,川是河流的意思,河又哪些河呢?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祖国有哪些山,哪些河?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通过不断地朗读,感悟。
二年级语文《识字3》的教学反思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1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真正进入教师确定目标的视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要素则是目标确定的首要来源和依据。研究学习者的“起点”,其实质是确定学生的需要起点和需要层次。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或图片,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提出了好多不懂的地方,如:珠峰耸是什么意思?可入画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我先请小朋友来回答,小朋友不能回答的问题,我在给小朋友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知道答案的同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了一回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不明白所以认真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政治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是一篇韵文,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山川美。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行。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趣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充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学的认可,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本文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山川美,山有哪些山呢,川是河流的意思,河又哪些河呢?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祖国有哪些山,哪些河?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通过不断地朗读,感悟。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能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装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教学过程,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识字教学相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深入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游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识字3》这篇集中识字的课文,它以对子作为文章的载体,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对对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是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五个小游戏,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快乐,既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也领会了对子的特点,初步学会了对对子,激发了学生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兴趣。
游戏开路激发学习兴趣
课伊始,老师说跟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天,学生对地,老师说上,学生对下,老师说前,学生对后……(上下前后大小左右多少来去黑白高低远近粗细远近古今明暗早晚有无出入宽容买卖南北首尾西东始终干湿公私美丑薄厚。)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因为简单易对,学生兴致勃勃。接下来老师问:“太阳对什么?黄狗对什么?”由一个字对它的反义词到两个字而且没有反义词,学生感到困难疑惑,好奇心萌发了。接着老师说:“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首有趣的对子歌吧。”学生对新课文就充满期待了。
游戏让朗读趣味横生
这首对子歌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朗读是最有效的了解课文的方法,老师想通过由浅入深地读,有层次地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正实现通过课文来学语文的理念。但反复的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厌倦,怎样让学生读的有趣味,笔者设计了一个朗读的游戏。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后,设计了师生轮读,即老师读单数行,学生读双数行;师生分读即老师读“对”前面的内容,学生读“对”和后面的内容;拍手读,即学生一边读一边拍手打节奏。读“云”时自拍一次,读“对”时和同桌互拍一次,读“雾”时再自己拍一次。也可以在读“对”时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或者在空中和老师对拍一次。再让学生设计其它的有趣的方法,学生读的有趣味,读了还想读,就为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在游戏中领会对子的规律
这首对子歌共三个小节,每个小节的最后两行隐藏着成语,共有五个成语,怎么样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语言规律呢?先出示一个小节的内容,(第三小节)让学生寻找规律。有熟练朗读的基础,班级中会有聪明的学生发现了这个规律:如果把对字去掉,它就是一个成语。
老师就引导学生做这个游戏,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五个句子,让学生尝试着把对字去掉变成成语。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而且很有兴致。为了让学生理解“和风细雨、蓝天碧野、万紫千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五个成语,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课文中有两页插图,前幅画的是山清水秀的情景,后幅画的是鸟语花香的景象。让学生把这两个成语贴到相应的图上去,并要说明理由。再用多媒体出示了另外三个成语的图片,让学生猜再说出理由。图片很美,环节很有趣,学生猜得不亦乐乎。猜中成语后出示成语,并学习成语中的生字。再引导学生做另一个游戏,出示这册课文前几篇课文中的成语,让学生在成语中加一个“对”字,变成对子。既复习了前几课中的成语,又复习了对子的这个特点。
在游戏中复习生字
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应当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加深记忆。老师在这里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游戏是编了几句话,把本课的生字放进去,让学生来读这些句子。(比如: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阳光下,飞舞着许多蜜蜂和蝴蝶!余杭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让我们爱护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水更清,天更蓝。)
另一个游戏是师生做对口令的游戏。老师说:“我是李,我有上下两层楼,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可以对:“我是秀,我也上下两层楼,我是你的好朋友。”大家可以一起说:“对对对,李和秀,好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本节课中的音近、形近的生字。
在游戏中拓展延伸
上课伊始的时候曾经跟学生做过对反义词的`游戏。还提出“太阳对什么?黄狗对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时,学生已经领会到对子的规律,可以让学生试着对一对,并解开谜题。老师出示对子。大对,多对(),黄狗对(),鸭子对()。()对小,()对少,()对香蕉,()对黄桃。在这个游戏的设计中,老师有意识在安排了一上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比一比》)的内容,课前还有意识地复习过。学生并不觉得难,学生做完这个游戏后,明白对子并不都是反义词,只要内容相对也可以。
在这篇课文中,由于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了适当的游戏,学生学得有趣味,觉得轻松,也学得扎实而有效,老师也实现了想通过课文学语文的目的。
在课文伊始,我先用两个谜语导入,谜语写在音乐课件上,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猜谜,这是第一次的尝试,所以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情绪也特别高涨,之后我用一过渡语“你们愿意与风儿、雨儿到大自然里去进行一次旅行吗?”学生大声地回答:“愿意!”气氛相当之热烈,在出示风景幻灯的过程中,我用一副副生动美丽的图片向学生述说着大自然的美景,并在图片的上空标上相应的生字词,这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达到了认字的效果,而且记得牢,不容易忘记。
当这些字都摆在一起的时候,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特点,想一想有什么样的好办法来记住这些字,学生分别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来识记生字,课堂气氛相当好,我想这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优美的自然音乐,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情境中,我想这就是情境教学带来的我所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篇课文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叫做对对子,我先简单介绍了对对子的来历和起源,学生于是对这种中国特有的形式有了兴趣,他们很愿意去读一读这篇课文,由于这篇课文本身就有很强的朗读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他们很快就对课文的内容也掌握地比其他课文快些。
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当纯熟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了几个游戏,其一便是“前后对接”,教师说前面,学生对后面,跟老师玩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或者是男生对前面,女生对后面或一、二大组对三、四大组等,学生对得特别积极,再之后我将这种形式延伸到课外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将课外的图片和相应的文字对接另一张图片,学生因为熟读了课文,潜意识中便能形成相应的对接模式,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当有益的。这节课所不足之处便是在讲生字的环节中太过于“面面俱到”,以致于到后来学生颇有些疲倦以及在引导图片的设计中出现了一个失误――图大字小,给人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致使学生会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而不会太注意上面的生字。
识字三是看图会意识字,附在字后的一首儿歌,为学生提供了识字学词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这首儿歌时,我及时抓住了语言训练点――
一、改编儿歌
在学习完这首儿歌后,我对学生说,宁宁现在已经改掉粗心的坏毛病了,你能把这首儿歌改过来吗?学生都高高举起了小手。除了“画张桌子腿歪斜”这句学生改得不是太恰当,我送给孩子们一个词“笔直”,然后再让学生读读改好的儿歌,学生都异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展开想象
在改编完儿歌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宁宁还画了什么?学生的思维都比较开阔――“画只兔子长耳朵”、“画只大象长鼻子”、“画间房子有屋顶”……
我想,语文教学就要这样借助文本,拓展说话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而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精心创设有效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识字3》教学反思
本文是看图会意识字,由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和带有12个生字的儿歌组成。在教学会意字这部分,我采用了画简笔画的方式,因为画画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只有把孩子的目光锁住,把兴趣激发,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一开始,我就开始吸引孩子的目光,把手放在眼睛上方向远处眺望,问:“孩子们,瞧,老师在干什么?”学生的兴趣来了,都纷纷说在看远处。我又问:“我为什么把手放眼睛上看呢?”他们猜测着,有个聪明的小朋友告诉我说:“因为有太阳光,所以得用手遮一下。”我边肯定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看”字,并将之分解成2个字:手、目,“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孩子们齐声回答。“多有趣、多好记的字啊!”接着,抓住孩子们的.兴奋劲,我让他们自己读课文,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有趣的字。孩子们很聪明,找出了“尖、灶、歪、尾、笔”这几个字,我利用简笔画引导他们将字与图结合,分解字,快速地记住了它们。抓住契机,我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会意字,学生们都挺好奇,注意力很集中。
简笔画为什么经常被老师们采用?很显然的,在某种场合,在某个教学程序,在某个教学章节,它的确是很受欢迎的,很有实效的。简笔画,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的读音,同时,让孩子对老师的敬意又陡增一分,的确是收效甚大。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