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找规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6面的例2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①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②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正方形学具片、圆形学具片。

教学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做过心灵感应的游戏吗?来!伸出双臂,掌心和老师相对!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对方的心理……看谁都明白老师接着要说什么!

高靖斐很可_____________(爱!)

陈心妍扎了两个______________(小辫儿!)

魏欣脖子上戴着一条鲜艳的_______________(红瓴巾!)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接下来,我们来互相感应对方的心理!各小组的同学合作与老师一起摆方片,看看老师与哪些组的同学心有灵犀,摆出的方片数是相同的。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师生先各摆出一个方片: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都需要仔细思考思考,预测出对方接着最有可能摆出几个方片,小组内可以经过讨论再摆出来!各小组预测后摆的情况:

让学生把三种不同的预测展示于黑板。以后探索中,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均展示于黑板。

学生阐述理由:

a.第一次摆1个,1后面是2,第二次摆2个。

b.第一次摆1个,是单数,接着该摆3个,它们都是单数!

c.第一次摆1个,第二次摆10个,第三次摆100个,这些都是计数单位10。

3、体验成功,继续游戏。

老师真没想到你们的思维竟然会这么开阔!这些想法太好了,都很有道理!老师只感悟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

出示:

同学想到了三种摆方片的情况,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情况继续游戏,好吗?

4、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小组内再次讨论,师生共同预测对方接着摆方片的数目及原因:

师:这次老师又是仅仅预测到了同学们摆方片的一种情况,这两种摆法都很有道理,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②种)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学生经过讨论进行下一次推测。

学生预测的情况:

+1+2+4

规律:1—→2—→4—→8

(前一个数增加一倍得到最后一个数)

+1+2+3

规律:1—→2—→4—→7

师出示:

师:很遗憾,这次老师又仅仅感悟出了你们摆出的一种情况,不过现在咱们再选择其中的’一种继续游戏,老师就可以感悟出所有同学摆的情况!(选择第二种)试试看吧!

5、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预测出摆出方片的情况如下:(老师与学生同时出示)

知道老师是怎样推测出来你们接着摆方片的情况的吗?

让学生充分、自由、尽情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按这样的规律下一次该摆几个?

完成例题的内容。

6、小结、揭题,多元化探索。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引起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摆方片的思路更独特、更精彩,比如:

……等等,只可惜没有摆完,如果按这些思路继续摆下去,将会有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活动,拼摆、猜测、实践,完善各小组原来想表达的规律,完善黑板的各种数量规律。

汇报交流。

三、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其实,小精灵聪聪早就开始研究一些数量上的规律了,但是她遇到了一些困难,你愿意帮助她吗?

2、“做一做”的题目。

图示“做一做”的题目:2481422___________4458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你是怎么找出其中的规律的!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找规律的办法

四、用“评价”的方式归纳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

1、练习二十三第2、3、4、6题。

依次出示第4、6、3、2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这是聪聪跳跃的示意图,蓝线每跨一格就表示聪聪要跳跃一下,示意图会邻着你做运动,准备好了吗?接着该跳几下了?为什么?

请你按规律完成运动示意图!(完成第5题)

3、趣味活动

小精灵明明也来参与我们的游戏,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拼摆,主题图动态出示:

学生活动,交流其中的规律。

4、看来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不仅数量上存在规律,形状上也有一定的规律,自己摆一摆、试一试,看能否设计出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考考小伙伴儿!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这些小小的游戏,老师看到的是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推理和开阔的思维。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奥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教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发现它们、创造它们、丰富它们!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冬冬家买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们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师:冬冬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墙面。墙面是用图形图案装饰的。

师:请你们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从不同方向去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老师示意大家鼓掌,同学们使劲鼓起掌来)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3: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完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

师:说得好极了!数学上给这样移动的规律取名为“循环”。(板书 循环)

师:思考:竖着观察是不是循环排列规律呢?

教学片段二

师:接着我们到冬冬家厨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师:只是冬冬家厨房还没铺地砖,他设计了一种方案,我们帮忙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然后同桌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横着看,每排四个图形相同,只是同一种颜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后,其它的每个正方形都向前移动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竖着看,后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个正方形都向上移动了一个位置,变成了后面一排。

……

师: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新的规律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正好,冬冬家的窗帘是空白的,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先想好规律,再动手。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以上片段教学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以上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教师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

二、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发现循环排列规律。教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甚至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知这个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

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单元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上完这个单元,我有几点感受:

1.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以老师带来的奖品为素材,从游戏猜一猜开始, 猜老师手中拿什么颜色的花,从老师手中也藏着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以礼品这一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有各种不同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接着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理解规律。

3.运用规律,创造规律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首先,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自己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自己创造规律。接着拍手游戏,其实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声音、动作也有规律,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节奏拍,学生自己也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册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规律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猜图形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1、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3、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4、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在逐个呈现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队伍图时,没能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找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组一组重复的出现,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没有全面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实施多元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本周我上了一节二年级的《找规律》高效课堂展示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 “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儿童喜欢的六一儿童节的话题谈话导入,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提高兴趣。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另外,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课件体现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活动。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在寻找到规律后没有教给孩子规范性的语言表达规律,以至于在后面的教学和练习中,孩子虽找到了规律,但表达不够准确。另外一点就是教师本人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要及时处理,学会利用资源。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

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再以四位学生排列表演,不停的依次做排头,我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同时用课堂互动反馈技术4次设案,(还有预案设计),学生作答后,通过查看反馈结果,至少有90%的学生掌握了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能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程度,并及时为个别学生纠错补缺。传统的数学课堂,有的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从众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课堂互动反馈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4、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指名在白板上板演)

《找规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 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 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60%,说明教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 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

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再以四位学生排列表演,不停的依次做排头,我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同时用课堂互动反馈技术4次设案,(还有预案设计),学生作答后,通过查看反馈结果,至少有90%的学生掌握了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能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程度,并及时为个别学生纠错补缺。传统的数学课堂,有的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从众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课堂互动反馈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4、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指名在白板上板演)

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设计出这样的图案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大有“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之势,他们的设计不局限于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而是延伸到汉字的排列、字母的排列……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用实物投影展示完学生的美丽图案后,我接着把其中一个同学的设计变了个样子,你能接着往下画吗?运用实际生成的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白板的功能(可随时在白板上书写、构画的功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我准备的内容不同时,我可直接将学生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融入教学课件中去,使学生随机产生的学习灵感成为课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直接保存在课件中供课后参考。)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热情,同时白板的.使用也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交互式白板有力提升多媒体课堂教学互动的灵活性。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ZClick调查,设案:有两个选项,其中一个是正确的,让学生根据前三队的排列规律,自己选择第四队的排列顺序,然后交流汇报说明选择的理由。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画?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这节课有些学生因紧张课堂上发挥不好,这时如果能让学生适时的放松一下,一定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有点欠缺,因为学生表现都不错(可能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所以我没有穿插过多的学法指导,但我想如果多加一点会更好。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多进行一些学法的指导。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