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发面的学问》第2课时教学设计,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发面的学问》第2课时教学设计

《发面的学问》第2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科学知识目标:

1.调查生活中的霉菌和食用菌的种类;

2.调查生活中的霉菌的生长环境。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其他资源:

学生科技实践作业《培养霉菌》、《调查生活中食用菌》。

课前活动

1.培养霉菌;

2.去菜市场或超市调查食用菌的种类。

课堂教学

一、课堂引入:

直接引入: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两项有趣的作业:培养霉菌和调查食用菌的种类。同学们完成了没有啊?

(学生回答:完成了。)

这些作业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课程资源,我们一定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霉菌生活的环境。

1、小组汇报:培养霉菌对比实验的结果。

用实物展台展示本组的科技实践作业《培养霉菌》说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2、教师评价总结:

霉菌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温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里。

二)生活中的食用菌

1、学生用幻灯片分享《调查食用菌的种类》。绘声绘色的介绍各种食用菌的外形、味道和营养价值。

2、教师评价、总结。

3、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菌是蘑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0页的资料《蘑菇》,并把你从中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来。

4、学生自学课本40页资料:《蘑菇》。

5、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三、总结:

1、学生总结:我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这节课上产生了什么疑问?

2、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另外两大类真菌:霉菌和食用菌。对真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真菌和细菌、病毒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四、课后作业:

第1、4、7、10小组调查有害的`细菌和有益的细菌,第2、5、8、11小组调查有害的病毒和有益的病毒;第3、6、9、12小组调查有害的真菌和有益的真菌。

板书设计

发面的学问2

一、霉菌的生长环境:

阴暗、潮湿、温暖、空气不流通。

二、生活中的食用菌:

蘑菇、木耳、银耳、灵芝……

《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⑵ 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⑶ 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⑴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⑵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九色鹿》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基础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xx年5月15日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九色鹿》。

2、通过《九色鹿》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来读出理解,读出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到了谁?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在你眼里,调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九色鹿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他们的品行吗?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九色鹿和调达的品行,并相机板书。(灵魂肮脏的小人、见义勇为、舍已为人、品行高尚)

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九色鹿见义勇为、品行高尚呢?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并用笔圈划。

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找出有关语句说明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作深入的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2)调达为什么连连叩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调达说的话。

(3)读了这一段内容,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你们又为什么说调达是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并联系具体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相机理解“恩将仇报”“背信弃义”。

(2)调达看了皇榜,他心理是怎样想的呢?你能猜想着说说吗?

(3)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劝阻他呢?

(4)但是调达还是财迷心窍、见利忘义,进宫向国王告密,调达真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肮脏的小人。

(5)老师看到同学们都为此事感到非常气愤,如果换作你是受害人,你会对国王和调达怎样说?

(6)自己身处包围之中,面对国王和调达,九色鹿是怎样说的呢?出示该段文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自己的气愤之意)。

3、当国王知道九色鹿的品行是如此的高尚,而调达是一位灵魂肮脏的小人后,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4、从这一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复述课文

1、组织学生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讲述或表演故事。

2、指名学生复述有关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把《九色鹿》这个故事讲给亲人或同学听。

2、搜集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或上网查找一个关于敦煌壁画中的其它故事。

板书设计 :

见义勇为

九色鹿 品行高尚 不求回报

守信

调达 灵魂肮脏 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

自选商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商品名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复习女字旁,说说你认识的女字旁的字还有哪些?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注意自学方法:把不会拼读的词语用铅笔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自由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学习。(如:一个人一个人轮读,没轮到读的同学认真听,并用笔做出别人读得不对的地方;每个小组成员都当一次小老师,带小组员读,不会读的,互相帮忙等等,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怎么合作都可以。)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情况

请2个小组的`同学读一读。评议。

注意长句的停顿: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4、理解课文

师:你们认真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呢?

生:他们是从货架上选东西的。

师:对,他们是自己直接从货架上选的,不需要售货员的帮忙。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了,自选商场里收钱时用电脑算的,而且算的很快。

生:在自选商场买东西很方便。

师:对啊,自选商场里商品的摆放是向顾客开放的,只要你想买,你可以直接从货架上选,然后到收款台付款,非常方便。

三、看录像,做实地演习

1、看在自选商场购买商品的录像,让学生对自选商场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学生表演在自选商场买东西。

四、指导书写“尺、毛”

《落花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⑴ 体会第一层意思:

(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③ 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 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 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⑵ 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 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 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 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 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桃花心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极具教育意义。在本课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同时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2、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流程】

一、学言语,导入课

1、出示词语:

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

2、看看这些词,哪个同学会读?你对哪个词最最敏感?比较“锻炼”与“磨练”,再齐读。

3、提问:这些词都和什么有关?(板题:桃花心木)

4、口语训练:

桃花心木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词语简单地说一说。

5、小结:

词语在运用中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学课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6、演示:

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一棵高大的桃花心木可以产生相当于33台1.5吨冷气机的清凉效果。7、过渡:

今天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听听他的见解。

二、初读文,明做法

1、默读课文,回答:课文主要写谁?写种树人干什么?

2、划出种树人给树苖浇水的句子(“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读后谈体会。

3、他这样做对吗?说明理由。

4、过渡:作者又是怎样理解种树人说的话呢?

三、读语段,思其理

1、出示语段: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2、多读几遍,理解“不确定”: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变化无常,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独立自主的心”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艰苦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出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证实了种树人说得正确。)

四、联实际,话感受

1、故事:《可悲的大学生》。他为什么落下可悲的下场?

2、学了《桃花心木》你有什么启发?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就是离成功不远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你见过“桃花心木”一样的人?联系实际。

4、小结:

林清玄就是这样的人。(简介作者)出示:用生命实践书写着起承转合的散文,林清玄随心所欲地化平凡为神奇,展现出一位东方禅者的风范。谈到文学,也谈到人生,林清玄面对着生命中生老病死等不可管理部分的悲欢离合,心平气和的讲起了自撰的寓言来,勉励自己和他人:“文学家的小艇在海上遇险,惊涛骇浪瞬息万变,这时一架直升机飞过,上面写着‘名利’,一艘快艇驶过,上面写着‘权力’,当文学家孤立无援时,一位老人划着小艇来救他。老人把文学家交给了真理,而小艇上写着两个字──时间。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只有追求真理,才能真正了解人生和文学的本质,人生才能真正通过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好更动人。”

5、作业: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种树育人

(不确定)(不确定)

会找水源经受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穷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第七册第二课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指向学生心灵,指向学生生活,指向学生最近发展区。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读、思、议、品、悟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思考体验,自我理解感悟,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温馨回顾,导入课堂。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吗?(中秋节)那你们晚上一般有什么活动,说给大家听听。(生答)

是啊,中秋佳节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哪些感受呢?历来不少文人墨客把这种感受用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因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其中著名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二、创设情景,引入文本。

教师吟诵《水调歌头》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可以看出大家都被这首词给吸引了,那么如此优美的诗篇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在诗人怎样的心境下所创造出来的呢?

现在让我们穿梭时空,重温900多年前那个独具魅力的夜晚,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的心声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并用喜欢的记号标一标。(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是啊,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孤身在外,如何能心绪平静呢?那么诗人心绪不宁的原因是什么呢?(思念弟弟)。现在同学们品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看能不能读出些什么?

苏轼为什么在这个月圆之夜思念他的弟弟呢?

讨论交流得出:

原因有三:(1)中秋佳节 (2)手足情深 (3)七年未见

(1)有诗为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文怎么描述苏轼兄弟手足情深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并读好吗?(自由练读,指名读)

4、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诗人正躺在床上,洁白的月光从窗外斜射进来,诗人触景生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让我们一起读读看,体会体会。

5、是啊,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想起了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让我们带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再来朗读课文第四小节。

谁能读好这一段?(指名读,比赛读)

(提示:无情—-责怨 为什么—-愤懑)

[亲身的朗读实践,奠定了学生思念亲人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的心声。]

6、苏轼是多么想念他的弟弟啊,因而埋怨起圆圆的月亮来,让我们一起和苏轼来埋怨月亮。(引读:他眼睁睁地)

在苏轼眼中,在离别人的眼中,月亮是无情的,难怪诗人要埋怨月亮,你能体会苏轼的心情吗?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这一段吧。

《水调歌头》中也有体现埋怨之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7、不错,诗人内心充斥着如此埋怨的情绪,思念的忧伤,怎么办呢?难道诗人要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满腔烦忧,辗转难眠吗?

他是不是这样的呢?(不是)那他最后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宽慰)

到底是谁让他心情得以宽慰,忧愁得以解脱的呢?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五小节)

8、用心品读,说说为什么他释怀了呢?同桌读读,看有什么发现?

(1)月亮有隐有现,不会十全十美;人的感情也是有悲有欢,有离有合,也不是十全十美!

(2)但是只要人们常留一份祝愿在心间,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反复朗读体会。)

9、是啊,月无情,人有情。诗人正因为想到这些,所以他从困惑中,从忧伤、埋怨中解脱了出来。只要心灵相通,相互挂念,距离再远也近若咫尺,不会孤单。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祝愿,他的心被美好的祝愿温暖了。这美好的祝愿是什么?(但愿美好的感情)用词中的句子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想像倾诉,链接生活

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辰美景。诗人真是洒脱呀!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你有过与亲人分离的经历吗?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

2、想象若干年后必将发生的事。

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多,在这当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生离死别。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生想象后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苏轼的做法,再次感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至高境界。)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大文学家苏轼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能让学生和苏轼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苏轼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3、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若干年后你真的遭遇生离死别,但不管怎样,唯一不能变的是要有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中秋的月那么圆、那么亮,本身就是那么美的事物,而苏轼更是赋予了它美好的祝愿,它让多少离别的人不再忍受相思之苦,而在一轮明月下,心心相印,情意相通。所以,我们要感谢苏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谢之情,一起来聆听这首流传千苦的不朽诗篇吧!(听配乐朗诵)

2、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女娲补天》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本组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有关神话故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学习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在解疑过程中,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种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练习复述课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过程。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如何充分达到这种境界,在阅读中,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为学生创设民主、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小课题研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围绕三个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补天?

3、女娲怎样补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女娲补天》是个神奇的故事,上节课大家提出了: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是怎样补天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

二、深入学习,感受故事的神奇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女娲是谁?

⑴ 请读一、二自然段。

⑵ 找出课文中介绍女娲的句子,

⑶ 读一读。

(学生答不上时,教师带领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逐句读,在读中体会。)

(第一句: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抓住重点词指导学生读:到处、欢歌笑语、一直、快乐幸福。)

⑷ 当读到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时,提问;大家听说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吗?

(学生:看过动画片,女娲用泥捏成人,并是泥人复活,后来就有了女娲造人的说法。)

教师点拨:那我们人真是用泥捏的吗?(不是的)我们人是类人猿变成的,女娲捏人是个神话故事。

第二句:让学生从重点词中体会女娲的心情:当有巨响发生时,她急忙起床,

第二自然段:人类在水火中挣扎,她立刻找雨神,求他下雨,又造船救出人们。从这些地方足以看出她把人类当做是自己的儿女,而且体会出她甘于奉献,爱人类的精神。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女娲是谁给学生一个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女娲是谁,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解决问题2:

女娲为什么补天?

⑴ 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的原因。

(虽然人们被女娲从洪水中救出,但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把天补上。)

⑵ 女娲决定怎样补天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⑶ 从中体会出女娲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决定看出补天的信心;冒着生命危险看出她很勇敢,不顾自己的生死,一心要救人们

⑷ 把即使也用在句子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找→读→体会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对学生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语感。

3、解决问题3:

女娲怎样补天?

师生共同回顾读→找→读→体会的方法学习,女娲怎样补天?想自己解决吗?为让大家学的更棒,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

⑴ 出示自学提示:

① 读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女娲用什么补天?她是怎样找的?

② 找到女娲炼石及补天的句子。

③ 读一读,标出这一过程表示动作的词语。

④ 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学生自主学习。

⑶ 集体交流:

女娲上山找五彩石补天,她共花费了很多时间与功夫。我们是从她忙了几天几夜才找到四种颜色的石头,她找啊找啊看出她花费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女娲还是非常着急的,从跑到、寻找、忙了几天几夜这些词语体会到女娲的急切心理。

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过程:找 挖 放 炼 化 装 端 泼。

(感受补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些词语看似是轻松的动作,突出女娲的神力。)

(天终于补好了,大窟窿立刻被补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天空塌下一大块人间的现状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人间惨状的词语。与立刻补好了形成了怎样的对比?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轰隆隆 黑黑的 一道道 熊熊大火 这些叠词展现了人间的悲惨现状,却被女娲炼好的五彩石补住,真是太神奇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故事的神奇。

设计意图:这样神奇的故事还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B吧!此时此刻学生已完整掌握了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读得相当出色,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6、积累优美的词句:

想让自己的作文更具有神力吗?赶快拿起笔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句。

⑴ 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句。

⑵ 集体交流。

⑶ 对积累的词句说话。

⑷ 把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记下来,将是你更大的收获。

设计理念:体现语文学科思想性与工具性统一性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让写挤进语文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和写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阅读内化吸收的环节。这里安排学生的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内化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

7、总结:

想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及家人听吗?(想)故事很神奇,相信你讲的更神气。

设计意图:根据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充分挖掘家长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讲出来,符合学生爱表现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灭火 安居乐业

起火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 吃苦 勇敢

【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在教学本课时,结合小课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解疑过程中,品读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学生从而达到了以读悟情,从中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中,把积累与说、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欲望,如:有一名学生用快乐幸福说话,我们一家人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把这一精彩语句写下来,当时我看到了那位学生写的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从他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学习的欲望,更感受到了学生对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救人的情境,在再现的情境体会中,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拓展整合教材,在多元的材料中走近司马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巩固,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容易出错的字多读,生字掌握不好的同学多读。)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读。)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受本课的愉悦,尊重他们的主体选择,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环境,为他们的学习营造一个自由空间 。)

二、学习课文3~5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言: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可你们知道吗?玩着玩着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⑴ 学生听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

⑶ 请你们认真的再读课文,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这个孩子掉进水缸有什么危险?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水缸的大和水很满来得出小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⑷ 指导朗读。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老师知道了小孩子的处境的确很危险,老师也感到了你们很担心缸里孩子的安全,请你结合自己此时的心情,把这段课文读一读。(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这是一个缓缓牵引的环节,让学生在初步的理解中在略带忧愁的感觉中,知道这个孩子落入水中的危险,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下面更好的体验紧张情绪的环节做铺垫。同时,本环节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理体验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言: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心,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的孩子,急他人之急,很想帮助缸里的孩子。他的朋友也很想帮他,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他们慌了。

⑴ 让学生感受本段文字。师:请你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⑵ 请学生说出别的小朋友的行为。师:请同学们说说别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

⑶ 引导学生体验当时慌乱的情景。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知道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现在请你们同桌讨论:他们慌了,叫着喊着,可能叫些什么,喊些什么?先在位子上演一演,而后上台来表演。

⑷ 学生表演,全班师生对表演做评价。

(表演再现了当时慌乱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紧张的情绪)

⑸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体会。师:同学们,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别的小朋友又都慌了,此时读这一段,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⑹ 指导朗读。师:你们真是富有爱心的朋友。有的担心,有的难过,有的感到紧张,有的感到害怕,怕缸里的孩子有危险。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段。(作好朗读评价)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紧张的体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的这种感觉浮出水面,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情势的紧张与危险,让学生走进了当时的现场,现在学生的心情已被紧紧的提了起来,对人物的担心程度也越来越深。表演的使用让学生更好的走进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内化了文中的语言文字,很好的体现了文本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言:怎么办?我们都在心中为那个孩子绷紧了一根弦,现在越来越危险了,别的小朋友的慌乱帮不了他,得有人救救他。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⑴ (感受文字,找出砸缸动作)师:请你们仔细读本段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⑵ 出示卡片,检查问题1完成的情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卡片上把动作标出来)

⑶ 引导想象司马光砸缸情形。师:再 读读本句话,请你们认真想想:为什么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而且砸了好几下?当时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⑷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当时的情形,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⑸ 展示课件补充学生的想象。师: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孩子的。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再次感受砸缸情景)

⑹ 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想象。师|:司马光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办法救出了缸里的孩子,假如司马光当时不在现场,是你们在那,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

⑺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⑻ 引导方法比较。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办法,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比,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哪种办法更好一些?

⑼ 引导得出结论: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特定的情形下,举石砸缸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了孩子,他砸得正是时候。

⑽ 指导朗读本自然段。

(师:你们都明白了司马光砸缸的妙,砸得恰是时候,现在请读读本段课文,注意读出司马光的果断与机智,把自己对司马光的感受也读出来 。)

在想象中让学生体验了当时救人的紧张情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在学生感受到情形危险后,把救人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得他们自然而然的在心中升腾起要救人的正义感。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说说你还有什么办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又补充了对原文的理解。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言:司马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缸里的孩子,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大家到此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本自然段吧!

⑴ 读第六自然段

⑵ (说话练习)师: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是那个被救的孩子或是旁边的人你会跟司马光说些什么)?

⑶ 一人扮演在场的人,一人扮演司马光,互相交换角色说话。

历经了紧张救人阶段,此时心情总算能徐徐平缓,轻轻松口气了,由救人的高潮到得救的平缓放松,学生经历了又一个情感体验,交换角色说话很恰当的让学生找到了心理宣泄口,同时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不管学生会说些什么,那都是他们在这一节课上的情感体验所得。

三、拓展练习

导言:

师: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难免遇到危险,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沉着冷静,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救自己,要学会自救。

1、讲述断臂自救的故事。

2、出示游泳溺水自救的常识,让学生自己读。

思维角度的转换让学生由救人的意识转成自救,这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所学中得到另一种生成。

四、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只是我们了解到他的性格的一个方面,要想更好的了解他,课后可以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司马光教子俭朴》、司马光简介,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文章,而后写上一句话的司马光。

课后的延伸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司马光,由面到点,引导学生丰富司马光的人物个性。

附:《断臂自救的故事》

拉斯顿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本年一季度最出色的人材。他自己的和关于他的事迹的网站在短短3天就被点击近百万次。从生存的勇气到断臂自救的方式,他给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2003年4月25日,一向爱好登山探险的美国阿斯彭市27岁的青年亚伦.拉斯顿一个人来到犹他州蓝约翰峡谷登山。蓝约翰峡谷位于犹他州东南部,风景绝美但人迹罕至。

拉斯顿在攀过一道3英尺宽的狭缝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拉斯顿试图将这块巨石推开。巨石摇晃了一下,猛地向下一滑,将拉斯顿的右手和前臂压在了旁边的石壁上。

忍着钻心的剧痛,拉斯顿使劲用左手推巨石.希望能将手臂抽出来,然而石头仿佛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在做了无数次次努力之后,精皮力竭的拉斯顿终于知道.单凭自己一人绝不可能推动巨石.只能保存精力等待救援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别说是人,就连鸟也没见飞过一只,他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没有事物,拉斯顿每天只能喝水,到了4月29日,壶中的最后一滴水也被他喝光了。

5月1日早晨,饥肠辘辘、浑身无力的拉斯顿从睡梦中醒来时终于明白,他所在的地方太过偏僻,即使有人知道他失踪报譬,救援人员也不可能找到这个地方。

再等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活命的话只能靠自己了。拉斯顿心里清楚,把自己从巨石下解放出来的惟一办法就是断臂。而除了筒单的急救包扎,他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外科自救。

拉斯顿清理了一下手头的工具──一把8厘摩长的折叠刀和一个急救包,没有麻醉剂,没有止痛片.没有止血药,超常的疼痛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不过拉斯顿已经别无选择了。

由于稻子过钝,在难以形容的疼痛和失血的半昏迷中,拉斯顿先折断了前臂靠近手腕处的挠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

之后拉斯顿用登山锚将一根绳子固定在岩壁上,用左手抓住绳子,顺着岩壁滑了下去。之后跌跌撞撞的做了大约7英里路,两名旅游者发现了他,报了警,他得救了。他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自己拯救了自己。

《冬不拉》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冬不拉”王子的形像,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琴声的提示,读出故事相应的情节感情变化,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冬不拉》这篇课文。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冬不拉王子为民除害,与瞎熊同归于尽,牧民阿肯用一种乐器向国王说明了事实,从此将这种乐器称为“冬不拉”,将使用乐器的艺人叫“阿肯”。)

那么这“冬不拉”既是指王子冬不拉,又是一种乐器。这乐器的本领还挺大,它会讲故事呢,它是怎么讲的呢?(指名读,抓词“雄浑激昂、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子冬不拉,去感受这个令人感动的悲壮故事吧!

二、新课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根据琴声的提示,找出故事的相应内容。

2、交流预设:

英雄要上战场:

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了。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chóu)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国王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冬不拉的性格?(自告奋勇)

自告奋勇是什么意思?

冬不拉为什么要自告奋勇去除瞎熊?(为民除害,为父分忧)

①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所以冬不拉要自告奋勇去除瞎熊,用一个词概括就叫:为民除害!

②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

你能体会国王的心情吗?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心急如焚、一筹莫展、愁眉不展)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指导朗读。看到父亲如此着急,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瞎熊,我们用一把词概括就叫“为父分忧”!

学到这里你认为,冬不拉是个什么样的王子?(勇敢善良)

勇敢善良的英雄要上战场了,让我们雄浑激昂地读一读。(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战斗即将爆发

尽管国王不同意王子去除瞎熊,因为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但是王子还是偷偷地去了。除瞎熊,王子做了些什么?(指名读第5自然段)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蔽起来。

找出王子的动作用笔画出来。(带、骑、翻、涉、穿、安置、伪装、隐蔽)从这些动作当中你又能看出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胆大心细)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我认为课文这句话写得很啰嗦,我只要用一个词就能概括:跋山涉水!那将句子改成“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你们认为老师改得好不好,为什么?指导朗读。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导读下面部分: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只见它顺着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来,走到离捕兽夹十多步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放捕兽夹的地方,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捕兽夹受到触动,砰的一声夹住了树枝。瞎熊把捕兽夹和树枝放到一块大石头上,举起另外一块石头猛砸。

读这个自然段,你们关注哪些词?(动词)用笔画一画。从这些动词中你们体会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瞎熊?(狡猾、有心机、有经验)如果这只瞎熊会说话,它一边砸捕兽夹,一边会说些什么?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王子的危机到来了吗?指导朗读。

战斗已经爆发

胆大而心细的王子,遇到了狡猾而富有经验的瞎熊,他们的相遇注定了战斗的爆发。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你认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激烈、惊天地泣鬼神等)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过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同桌配合,一个当王子,一个当瞎熊,读出他们的这场战斗。(指导读出音韵铿锵)

当王子的匕首捅向瞎熊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请你展开想象,将省略号补充完整。

战斗中的.冬不拉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英勇顽强)

诉说悲剧的结局

这个为勇敢善良的冬不拉,这个胆大心细的冬不拉,这个英勇顽强的冬不拉,倒下了,倒下的同时,为人民除掉了这只凶恶的瞎熊。得到这个消息,你们是什么心情?

要不怎么说是“如泣如诉”呢!请同学们读第10自然段:

牧民们三五成群地出去寻找,终于在密林深处的-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3、老师提示每个部分的情绪,学生分小组读故事的四个部分。

4、练笔:假如你是哈萨克族的人民,你想对你的王子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三、小结:英雄的身躯远离了我们,英雄的名字却刻在我们的心里,伴随着那动听的琴声,化成了那松木做成的乐器。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声:冬不拉!

板书:

3、冬不拉

乐器                  王子

雄浑激昂           为民除害  为父分忧

低回婉转

音韵铿锵

如泣如诉

《恐龙》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图像理解“望而生畏、卵生、破壳而出”等词语。

2、在熟读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3、借助网络等多种媒体完成“恐龙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把“自己”的特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恐龙的网站,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两亿年以前,恐龙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1、过渡:课文接下去介绍了哪些恐龙呢?请同学们读下面的课文,在恐龙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

2、反馈,师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

(屏显: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鱼龙翼龙)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谁能把你的根据读给大家听听?

2、读后屏显: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

3、(自问自答)为什么样说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呢?因为它们虽然都生活在同一时期,有很多生活习性相同,但恐龙只是陆地上的霸主,而鱼龙和翼龙分别是水中和空中的霸主,所以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4、(屏显“鱼龙”图片)这就是“鱼龙”。书中是怎样写的?谁来读?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什么?指名说。齐读这句话

5、(屏显“翼龙”图片)这就是“翼龙”,“翼”就是翅膀。为什么叫它翼龙?谁来读?这句话把翼龙比作什么?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龙及飞翔在空中的翼龙,它们属于恐龙的亲戚。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课文第二自然段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导说: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2、教学雷龙。

板书:雷龙。(屏显雷龙图片)师:这就是雷龙,书中是怎样写雷龙的,谁来读?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概括雷龙的特点?

你从哪儿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这句是拿雷龙和大象——?(作比较)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把雷龙的脚步声比作——?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写的。

你能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给读出来吗?

3、小结学法,学习迁移。

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龙”,首先找出最能说明雷龙特点的`词“庞然大物”,然后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把雷龙这个特点写具体的,最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它的特点给读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步骤学习剩下的几种恐龙,看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想想课文是怎样写具体的?再读一读。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1)板书:梁龙(屏显梁龙图片)师:这就是“梁龙”,它的特点是——(很长)

怎么长?你从哪儿读出了它的长?

谁能把梁龙的长给读出来?

(2)课文第三个向我们介绍的是——(板书:剑龙)(屏显剑龙图片)课文写了剑龙的什么呢?(剑板、尾刺)

相机点拨:

“两排三角形”这是告诉我们剑板的(数量和形状)。“四支利剑一样”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尾刺的锋利。

我们再来读一读写剑龙的句子。

(3)第二自然段还向我们介绍了——(板书:三角龙)(屏显三角龙)这就是“三角龙”。

一看见三角龙你就有什么感觉?这就叫——(望而生畏)课文用“望而生畏”概括出了三角龙的特点。这句话是怎样写三角龙让人“望而生畏”的?

读出三角龙望而生畏的特点。

5、齐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四种恐龙的特点。

读后问: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6、分角色读。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后面的内容,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课文除了介绍这四种恐龙,还介绍了哪种恐龙,它又有什么特点?

2、指名回答。板书:霸王龙。(屏显霸王龙静态图片。)

3、那么霸王龙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这也是——(打比方)

4、同学们再看一看这段文字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霸王龙的特点。(“非常凶猛”)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霸王龙“非常凶猛”的特点。

(播放一段霸王龙捕食的动画,感受霸王龙生性之猛)

5、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霸王龙非常凶猛的特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后问:这一自然段最主要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

三、演示文稿,练说“我是**龙”

1、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课文2——4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恐龙及其两个亲戚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在再准备一下,然后选择一种你们最喜欢的恐龙,以“我是**龙”为开头,向大家介绍这种龙的特点。

2、学生准备。(打开恐龙网或演示文稿等,自由练说)

3、交流反馈。

4、(屏显演示文稿量规)同学们讲得非常精彩,有些小组的演示文稿也做得非常出色,下面老师想你们对自己的演示文稿作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价。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课文(2——4)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以及恐龙吃什么,接下去课文又介绍了什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课文。

导读课文:恐龙是——。恐龙蛋的外壳——,小恐龙破壳而出以后,会得到——,直到它们自己——。

2、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恐龙是如何生育后代的。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屏显:卵生?破壳而出?)

3、欣赏一段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录像,帮助理解“卵生”和“破壳而出”的意思。

4、请同学们再把这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两亿多年前,恐龙曾是地球上主人,同学们刚才在网上也看到了许多种恐龙,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恐龙的身影呢?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2、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有的科学家推测是地壳在6500万年前发生剧烈运动,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恐龙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就灭绝了;还有的科学家推测那是因为有颗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导致大气中聚集着厚厚的灰层,遮住了太阳,地球上变得寒冷无比,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有待我们同学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

六、总结课文

1、听课文录音,看图片。再次感知各种恐龙的特点。

2、齐读课文。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进一步完善演示文稿和网页。

附:板书

雷龙

梁龙

16 恐龙 剑龙

三角龙

霸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