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精神方面对照检查材料
- 文档
- 2024-08-07
- 120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奋斗精神方面对照检查材料,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你说以岁为马,奋蹄扬鞭,之后白驹过隙,一掌流沙,每个人从年轻到成熟再到棱角磨平,一腔热血也由“旭日东升”变成“夕阳西下”,能做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很少。
有打碎牙齿和血吞的奋斗精神,公平的上帝不会亏待他。爱迪生在试过几千种材料,做了上万次实验后,最后发明了电灯。有奋斗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成功定会眷顾你。
奋斗精神是很重要的。“悬梁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告诉我们,以这种精神去学习是能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告诉我们,以奋斗的精神治国是能够威慑诸侯,称霸春秋的;发现镭的居里夫人和其丈夫皮埃尔告诉我们用奋斗的精神去格物致知的话,是能攀上一门学术的巅峰的。由此观之,奋斗精神何其重要。
不要说“我已不再年轻”,不要说“我已荒废了青春”,不要说“我已耗尽激情”。我们不要以此为借口,任由自己沉消,而因做到“不坠青云志,不移白首心”。一个年过四十的亿万富翁说过,让我置身于沙漠,一无所有,但只要我这天走出沙漠,明天就会有一个新的亿万富翁产生。一个年过四十的人尚且如此豪情万丈,那年轻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失去奋斗精神呢?
愿各位与我一齐用“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奋斗精神去拥抱生活!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看不见光的地方努力寻找太阳,以奋斗不息的姿态站在新时代的顶端。我们,如同大海中的航行者。
敢为人先,乐于奋斗。“何须浅碧深绿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同的岗位上闪耀着奋斗的灿烂光辉。量子研究者潘建伟,经济体制的改革者林毅夫,数日地潜心钻研,他们,奉行的是敢为人先,奋斗不息的信仰。以奋斗为桨,驰骋于自己人生的大海中,时而顺风顺水,时而逆流而上,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敢做,敢想,这才是勇者的气概”。
怀揣梦想,以奋斗为桨,梦想人人都有,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惊涛拍岸中匆匆返回,实在不是一名合格的航行者。如同司马迁困于狱中仍忍辱负重完成史篇巨著《史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用思想的利刃唤醒着那个麻木的时代。他们的理想植根于时代之中,也在时代中奋斗,如同鸿鹄有振翅之勇,有飞入青云的恢弘之志。没有经历过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岩峭绝壁处,舟不渡人可自渡,以梦想为帆,奋斗为桨,必将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齐亿万人民之力,振中华民族之复兴。个人的梦想之帆构建祖国伟大复兴的巨轮,看似微乎其微的个人奋斗汇聚为中国前行的强大动力。古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今有“光纤之父”高锟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奋斗,是二万里长征过雪山,爬草地的坚韧,是秋瑾利刃下的雄阔呐喊,也会是当今千千万万学子奋笔疾书流下的汗珠和跌倒了仍能够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奋斗之魂融汇成海,成就中华的高速经济与繁荣的科技事业,成就其伟大复兴的梦想。
乐于奋斗是一种信念,敢于奋斗是一种勇气。鸟儿向往自由,它不愿困宥于牢笼之中,于是奋力挣扎,有冲破束缚之愿。中国,中华民族也不愿任人宰割,于是在黑暗中呐喊,用奋斗铺成一条光明大道。这是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和奋斗,你我代表着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绝不会黑暗。
忆四十年惊涛骇浪,九万里风鹏正举。以梦为帆,以奋斗为桨,扬起风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岁月周而复始,而奋斗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个个奋斗者托举了这个大有希望的新时代。既然心向至道,何不以奋斗为舟?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不是少数仁人志士的追求,而是群众的向善向美。”县委书记廖俊波,把车子,饭桌当做办公桌,每天工作到深夜;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把每天早上6点到深夜1点的学习计划细致到分钟;乡村医生贺星龙,间出诊十七万次,摩托车里程数可绕地球3圈。无论是一心为民,还是钻研学术,以梦为马,有奋斗便是最好的工具,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岁月无言,唯石能语,一切的奋斗,终会得到收获。
奋斗是中国活力的注脚。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十年不懈治沙的库布其模式;北京地铁4号线以1分43秒的发车效率将一批批上班族送往岗位;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将五大洲的货物送向世界各地。奋斗是中国活力的注脚。正是无数奋斗者的努力,构筑了中国迅猛而又温暖的发展。
奋斗是中国创新的动力。
年轻人挑大梁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隐形利器。在中国创新的沃土上,新一代的奋斗者正在全面接棒。无锡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双手,刚刚创造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记录;西安,被同行誉为“最年轻的设计大脑”的飞机研发团队,正在苍穹间为中国筑梦;成都,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研发处超导磁悬浮列车……这些青年可谓是社会的精神钙质,正是他们的奋斗,将个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正在全面发力。
奋斗是中国腾飞的希望。
鲁迅先生说过:“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筑成的,我们何妨做那一木一石呢?”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这是最好的际遇,也是最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永葆青春理想主义情怀,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先生的疾呼仍在耳边,唯有奋斗,只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中国将会更加美好。
我想,我们都是丹阳人,都应该了解我们丹阳的精神:“至诚,至精;创新,图强”。
“至诚”是丹阳文化的核心。“至诚”总结了丹阳自古以来注重诚信文化的培养,诚信是治国安邦之策,更是市场经济中,进行各种市场活动的道德标准。丹阳是诚信之邦,吴季子札,寿梦第四子,多才多艺,仁德谦和,因三让王位,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而今丹阳市延陵镇,春秋时是季札的封地。历史跃千年,受泰伯遗风之影响,季子故里、诚信丹阳”,这不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更是大家日常行为准则中遵守的标准。
“至精”是丹阳文化的精髓。“至精”指丹阳人民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勤奋踏实、敢闯敢干的劲头,都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这在丹阳产业发展中尤为突出。
“创新”是丹阳能繁荣昌盛最重要基本之一。我们要在文化创新,事业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做到真正的“图强”。
“图强”是我们所有丹阳人都应该有的基本的梦想之一,这里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自从我们丹阳改革开放以来,丹阳就开始越来越繁荣,1984年,随着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丹阳开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到1990年,乡镇工业产值达33亿多元,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1。87%,丹阳凭借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保持了国民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牢牢占据了苏南第一方阵,这充分体现了丹阳人勤劳务实的特点。
丹阳精神是我们都应该为他奋斗的目标,让丹阳永远“至诚,至精;创新,图强”!
奋斗,是一种精神,是永无止境的。这一道理,是通过居里夫人的故事了解到的。
居里夫人家境贫寒,在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之后,她用自己赚来的钱去读大学。大学期间,面对着艰苦的物质条件,居里夫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当中。结婚后,她依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她在几年的艰辛岁月里,用不懈的奋斗,终于提炼出“镭"。
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成就如此辉煌,并非是因为她特殊的聪明才智,而是靠她坚持不懈地奋斗。没有她的坚持和勤奋,是不可能成就如此辉煌的科学事业的。即便是富有天分的人,也需要奋斗的支持,才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安徒生曾说过:“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是啊,如果我们能像莎士比亚一样奋斗,那结果将非同一般!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和“时代的灵魂”。她从少年时期就暗下决心,终身从事戏剧事业。13岁时,他在打工之余,坚持阅读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为从事戏剧行业做准备。在戏院里时,看门人允许他在门缝里偷看演出。莎士比亚抓住这些机会,始终奋斗不已,成为了名人。
莎士比亚凭借着自己顽强奋斗的精神,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可见奋斗精神是一切事物功最根本的前提。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奋斗就是天才的助推器。
在一次奥数比赛的全国总决赛上,由于我进入总决赛,骄傲至极,全心不顾复习,只顾做第一名的白日梦。结果可想而知,我缺少了奋斗,白日梦变成噩梦,这使我非常沮丧。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励的竞争,奋斗精神因此更显得重要。所谓敢拼才会赢,当我们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就要执着追求,为了目标去努力,去付出,也只有这样,目标最终才有实现的可能。
总有成名的人,总有鲜花报以无数掌声的人,总有独自撑伞走过一段潇潇寒雨的人,只为心中的明月。或者孤独的花朵,更鲜红,更美丽。
一个93岁的科学家,几十年默默无闻,真是寂寞的时候。没有家书求温暖,没有儿孙绕膝,没有世人的鲜花和掌声,真的是无名寂寞。然而那段沉寂的岁月并没有得到回报,中国的核潜艇问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多少行苦涩的眼泪?落寞中绽放的花朵,的确是全世界的赞美,世世代代的分享。
名气还是身外之物。早在庄周的自由论中,就有内外之分,荣辱之分。意在褒扬宋的世界声誉,但他不会坠入人间。是的,人有自己的事情,荣辱都是事外之物。有勇气的人都想成名,但回头一看,功德已在,成名不过是人间浮云。油画大师梵高,通过画作被世人所欣赏,名垂千古。或者哀叹生前的默默无闻,但为什么不呢?他画了我的心,触摸了我心中的月亮,成就了他的功绩,并保持了名气。
追求心中的事业,名气只不过是一个漂浮的世界。不管它是否突出,它仍然在河边捕鱼,为酒制造泉水。鲜花和掌声是欢乐的,但专心致志的单鹃写了一篇作文,这不是很棒吗?沉默的是岁月,盛开的是成功之花。诺贝尔奖结束前,屠呦呦是默默无闻的。但正是这个宁静的时刻,酿出了最甜的酒。青蒿素已经在千千提取了数千次。孤独中绽放的花朵,真的更灿烂更美丽,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回头看,月亮高照,星星一路闪耀。
那些孤独的岁月,让花儿开得更灿烂。默默的在孤独中打开,或者更纯粹,没有世俗浮尘的干扰,搭建精致的书架,去看万里之外的黑暗的明朝。建国之初,国家弱,人民穷,激起了成千上万学生的斗志。他们要么是留学归来,要么是立志为祖国做贡献。邓稼先就是其中之一,他走进沙漠,在那段孤独的岁月里定居下来。他的家人不知道他要去哪里或什么时候回来。所以,他从来没有写过一封家书,只有沙漠里滚滚的黄沙。经过几十年的沉淀,花儿总是盛开在黄沙中,花儿娇艳无比,足以成为一段孤独历史中的花朵,更加纯粹,更加灿烂。
总有人出名,有人赞美。总有人匍匐在山路上,一步一步磕头,只为了早一天拥抱太阳。某日明月高照,清风绕腕,落寞中花开,清纯飘逸。
无论是国家、民族、政党还是个人,都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跳动的血脉,一个国家行进的驱动,一个政党壮大的源泉。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的实际。突破欠发达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迫切需要承接历史传统、体现时代精神、极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传承价值的精神力量,以其作为开拓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支撑。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也是新时代推动欠发达地区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红船精神”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通过在欠发达地区的创造性运用,让“红船精神”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1.以首创精神为指向,开创欠发达地区转型追赶新局面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今天,欠发达地区要闯出发展新路,必须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指向,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一些欠发达地区实行的是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成本竞争、低效率产出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欠发达地区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投入有限、资源分散等问题。在新一轮竞争中,一些传统的发展优势正在减弱。欠发达地区要想走出新路,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在创新驱动上拔得头筹、占得先机。
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推动欠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在企业、政府、人才、平台、体制机制、文化等方面形成合力。企业方面,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政府方面,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让政府的公共服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合拍。人才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健全完善激励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平台方面,要突出优势领域,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搭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导入平台型龙头企业。发挥市场机制,打造一批普惠、智能、协同、融合的众创空间,设立产业驱动孵化平台,搭建技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新型孵化器,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孵化模式。体制机制方面,要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文化方面,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体系效率,根本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的培育和认同。
2.以奋斗精神为引领,书写欠发达地区幸福生活新 篇章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位、地理、经济基础和文化等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困难和挑战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用不懈的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发扬奋斗精神,要有不畏难、不气馁、不言败的信心,克服强调客观、畏难发愁的情绪。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道路上有很多矛盾和挑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些同志也容易因此背上思想包袱,总认为欠发达地区区位差、底子薄、基础弱、困难多、条件差,总感到信心不足、难有作为,以致缺乏勇气,意志消沉。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创出来的。悲观失望、自怨自艾会使我们徘徊不前。要树立“欠发达地区有大作为”的豪迈气魄,扫除思想障碍,克服自卑心理,把差距看作潜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勇于赶超的精神,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把中央决策部署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用好中央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走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转型追赶之路。
发扬奋斗精神,要树立忧患意识,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观念。由于眼界和胸怀的局限,越是欠发达的地区,越容易满足已有成绩,产生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的情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跳出欠发达地区看欠发达地区,站在全国看欠发达地区,面向未来看欠发达地区,树立战略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立足全国找准定位,用更新的理念拓展发展空间、更实的举措提升发展层次,认真学习先进省区的好经验,树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急迫感,认真查找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能让机遇在“自以为是”中丧失、发展在“沾沾自喜”中迟缓、差距在“盲目乐观”中拉大。
发扬奋斗精神,要奋力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够在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主动。挑战和机遇从来是并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关键看如何把握和应对。任何停步不前、故步自封或者观望犹豫、畏首畏尾都会错失发展的机遇。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把中央和本地区的发展思路聚到一起,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欠发达地区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带来的新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借力发挥,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
发扬奋斗精神,要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做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要善于辩证思维,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谋划发展;要眼光长远,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着力消除急功近利多、着眼长远少的倾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对需要长远规划的,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对需要加快推进的项目,抢抓进度、一抓到底。做好各项工作,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教诲,以“钉钉子”的精神,心无旁骛地干、锲而不舍地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在实处、干出实效、干出实绩。
3.以奉献精神为导向,锻造欠发达地区干部队伍新面貌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容。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宏伟蓝图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广大干部既是党的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行政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要进一步明确干部的共性标准和欠发达地区的特殊要求。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的问题。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干部必须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懈苦干。在欠发达地区,看一个干部是不是称职,是不是选准用好了,关键要看这个干部思想是否解放、是否能干能闯,就像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引导广大干部正确认识对欠发达地区干部的要求,既不能有所偏颇,也不能一味苛求;应该对开拓在前、埋头苦干的干部大胆使用、热情支持,形成鼓励探索、激励干事的选人用人风气和氛围。绝不能让“不干事的人挖苦嘲弄干事的人”的风气蔓延。要形成这样一种舆论氛围:欠发达地区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既要符合中央要求,又特别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敢想、敢闯、愿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要允许争议,宽容失败,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选好用好开拓创新能力和贯彻落实能力兼备的干部。应该看到,在欠发达地区,因能力欠缺不能适应工作现实需要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制约了工作绩效的提高,也引发了一些干部进取意识、奋斗精神的动摇,自甘“技不如人”。因此,提升广大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要具备开拓创新能力。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精准脱贫任务艰巨。问题和矛盾的凸显要求干部们不能用旧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用传统思维认识问题、不能用固定模式解决问题,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认识和解决新矛盾新情况,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坚持不懈补短板,促使发展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轨道。二是要具备贯彻落实能力。当前,中央和欠发达地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这些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贯穿了新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贯彻执行这些决策和部署,要求广大干部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真抓实干。在执行政策、决策时必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不能打折扣、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现执行“异化”现象。三是把开拓创新能力和贯彻落实能力有机结合。只有“结合”这一笔“点睛”到位了,能力建设才能“盘活”,才能使中央和上级的政策、决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不至于“变味”,同时又能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富有创新意蕴。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的领导力提升依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新时代党的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是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党的领导力体系,确保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领导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思想引领上直面问题解决挑战、在群众组织上坚定路线形成经验、在社会号召上发挥优势创造奇迹,并同时确保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能够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由此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人间奇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组织体系严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能得到强化,党组织的吸引力、战斗力、号召力也就能得到增强,党的领导力自然就会增强;反之,党的组织体系松散,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便会削弱,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会受到损害,党的领导力自然就会弱化。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需要也必须依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当然,处于党的组织体系的不同层级,党的组织建设对于党的领导力提升有着不尽相同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可见,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肌体的“中枢系统”,对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提升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党的省市县等地方组织建设可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当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得以强化,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时,党的领导力必然得到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是促进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扩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相对来讲,对于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对于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提升党的领导力的三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新时代党的领导力,需要从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三个层面着力。
党中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党中央的各个部门是确保这种领导核心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的中央组织体系。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发挥“中枢系统”作用,通过党的中央组织建设,真正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切实发挥出来,以此来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本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例,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要着眼于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党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推进职责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优化部门职责,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这就是说,要通过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来加强党的中央组织建设,促进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党的领导力提升。作为落实本轮改革方案的具体举措,中央层面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等,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这些举措均是通过中央层面的组织建设,来直接促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提升,也为党的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在我们党的地方组织系统中,省、市、县是三个基本层级,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只有党的地方组织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中央决策部署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新时代党的领导力提升,需要确保党的地方组织的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哪个组织,都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巡视工作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利剑频频出鞘,各地巡视力度明显加大,节奏明显加快,特别是提出聚焦政治巡视,查找政治偏差,侧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领域,发挥了政治“显微镜”和政治“探照灯”的作用。显然,政治巡视就是政治体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对于反腐倡廉、纠正“四风”、从严治吏、净化政治生态等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加强党的地方组织建设也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推动解决了一些单位、一些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到位、组织纪律松弛、党组织软弱涣散、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作用虚化等“灯下黑”问题。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强省市县等党的地方组织建设,有力推动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尤其是7月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职巡视机构,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设立巡察机构,对所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巡察监督”,“着力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落实条例规定,严格开展巡视工作,有助于加强党的地方组织建设,进而实现党的领导力提升。
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是展现党员形象的组织载体,而且是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基层组织不强,再庞大的组织体系也是“泥塑巨人”,必然一推就倒。因此,只有打通组织经脉,确保经脉通畅,党的肌体才能运转顺畅,党的决策部署才能到底到边,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才有实实在在的抓手,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也就有了落脚之处。“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因此,要坚持抓好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基层领域党建工作,也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做好海外党建工作、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只有这样,党的领导力才能体现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上海杨浦区域化党建为例,近年来杨浦区聚焦15分钟“生活圈”精准发力,通过区域化党建网不断向下拓展延伸,使基层组织党的领导力真正得到提升。他们通过区域化党建联盟,破除了条块分割的藩篱,将以往缺少互动的区域单位“联”起来,拧成合力共促的“一股绳”;通过三级组织联动,即区委的“一线指挥部”、街道党工委的“龙头”、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使得基层党建运转更为有效;通过探索在一个“比小区大,比街道小”的“睦邻片区”形成党组织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等。杨浦区通过“区域内,层层可结盟,处处可联系,事事可沟通”,在一个个社区、一栋栋楼宇、一类类群体中,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强化党组织功能,让党的基层组织合力增强,从而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就有了载体,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提升就有了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三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 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提出了新时代经济特区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并对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继续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与宝贵经验
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打开计划经济体制缺口。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素,推动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形成势不可挡的改革开放潮流。二是培养大批外向型人才。经济特区成为培养各类外向型人才最好的学校,现在许多驰骋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家都是从经济特区起步的。三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同时,也推动了对外贸易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型升级。四是带动全国经济腾飞。在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焕发出巨大活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我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兴办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保证经济特区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特区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行先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第三,必须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而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主创新。经济特区的成功,得益于为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激励自主创新行为,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从而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第四,必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国经济只有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才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扬长补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兴办经济特区扩大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五,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发展质量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经济特区应围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打开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给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都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注重通过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能。要看到,美国挑起贸易战的根本目的是要抑制我国发展,以长期保持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垄断利润。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带动行业整体进步。经济特区应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上率先突破,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还应在开拓全球市场上发力,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特别是增加服务贸易出口,为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再立新功。
经济特区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他还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经济特区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总结经验,相互学习,朝着更高目标开拓前进,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
在第一批创办的4个经济特区中,深圳已成为全国的技术创新中心,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中心相比,在创新能力、风险投资、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和创办新企业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应认真研究、虚心学习国际经验,加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创新源头和支撑。完善全链条风险投资体系,使风险投资与技术研发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两个车轮。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新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人才市场选拔机制,吸引全球人才聚集。在保持通信设备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努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新材料等方面培育一批世界领先企业,引领带动全国产业升级。珠海、汕头、厦门也各有优势。珠海在发展通用航空业方面有较好基础,这一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珠海也有望成为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汕头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玩具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未来应充分发挥港口作用,与潮州港合理分工,实现功能互补,着力发展临港经济;还可以发挥腹地广阔的优势,提高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厦门的电子工业已具有较高水平和良好基础。应发挥毗邻金门和靠近台湾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两岸电子工业深度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着力增强在厦漳泉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技术、资本支撑能力,在扩大区域整体优势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在发展中要把握好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海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并要求海南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彰显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决心。
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推进航运逐步开放。
坚持改革开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海南要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人才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办好经济特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思想宣传范文】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思想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可以说,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改革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
从理论上说,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问题引导理论发展。从实践上看,问题是阻碍前进的“拦路虎”,“一山放过一山拦”,然而人类社会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问题本身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问题,历来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看成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都是奔着问题去的。正因为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解决问题行动,我们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改革攻坚克难的现阶段,奔着问题去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改革奔着问题去,必须立足于解决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奔着问题去的前提是研究和找准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弄清楚问题在哪儿、具体表现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谋定而后动,避免不着边际、无的放矢,避免因问题抓得不准导致改革着力点出现偏差,贻误时机或半途而废。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经常思考和研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哪些顽瘴痼疾有待攻克;分析和预判哪些领域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脉,超前谋划,精准施策。
改革奔着问题去,还要分清轻重缓急、辨别主次难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试图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必须在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多种矛盾叠加。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牵住“牛鼻子”,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全局工作顺利开展。
能不能抓住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来说是一项考验,要求他们必须有担当精神。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各级主要负责同志都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责任,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和善于解决问题。对一些重大改革、协调难度大的改革,要不畏艰难,不怕接烫手山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
解决问题,关键是要瞄着问题出真招实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目标既定,关键在于落实。改革要触动既得利益,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任务艰巨而繁重,不真刀真枪干、脚踏实地干是不行的。蓝图变现实的唯一途径是实干,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更要身先士卒、带头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对于肩负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有善于推进改革的智慧,还要有善于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善于从基层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科学方法,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要坚持一把手抓改革,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而且要从抓改革方案制定入手,一直抓到部署实施、政策配套,一竿子抓到底。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改革开放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的过程。党的领导的优势、制度自我完善的优势、制度高效运行的优势等,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从一个方面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彰显党的领导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的成功彰显了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
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改革开放的方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放为改革增添新的动力,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不是要改变国家的性质,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避免犯方向性、颠覆性错误,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改革开放涉及各领域、各方面,要处理许多复杂的关系和矛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使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制定改革开放目标、推动改革开放进程时,能够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和矛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能将改革开放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着力消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着眼国家未来发展,依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构建更为科学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确保了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领导确保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之中,稳定是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改革发展也无从谈起。党的领导能够保证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同时,党的领导能够有效协调化解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挑战,避免因为矛盾和挑战影响改革开放进程、延缓改革开放速度。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确保各方力量高度凝聚。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达成改革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借助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决策参与机制,中国共产党汇聚起推动改革开放的各方力量,如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群体、各地方的力量。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赢得了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支持,凝聚起推动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度设计、制度改革、制度建构等方面。
从国情出发设计制度。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积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塑造了我国独特的制度。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选择和安排,没有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模式,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背景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了清醒头脑和发展定力。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及时进行澄清和批判,避免其干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应认识到,社会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事实表明,从国情出发设计制度,是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基本遵循。
依靠改革完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得益于其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这种自我完善能力不是来自外力推动,而是来自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富有革命精神、革命勇气,也讲究革命方法与策略。通过改革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这是制度创新的底线;坚决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这是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改革创新日臻完善,改革创新是制度完善的动力。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它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创造的优秀制度文明成果,依据我国国情加以消化吸收和变革创新,因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设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同具体制度有机结合,使制度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形成了微观与宏观相统一、局部与全局相协调、具体与总体相匹配的制度体系。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保证国家治理的有序高效,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效运行的优势。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一系列党内制度的完善,为国家制度的执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由此,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力,彰显其效能。
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制度运行的高效率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也使我国实现了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构成国家治理的核心,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人民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强化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国家治理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坚持依法治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渐完善,国家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使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
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制度运行的高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国家资源到最需要的地方、部门、领域,形成资源优势、力量优势,从而迅速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术创新、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如高速铁路网的建设,航天技术的突破,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高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同这个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历史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又将推动新时代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
奋斗精神励志文章
你说以岁为马,奋蹄扬鞭,之后白驹过隙,一掌流沙,每个人从年青到成熟再到棱角磨平,一腔热血也由“旭日东升”变成“夕阳西下”,能做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很少。
有打碎牙齿和血吞的斗争精力,公正的上帝不会亏负他。爱迪生在试过几千种材料,做了上万次实验后,最后发明了电灯。有斗争的精力并将这种精力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成功定会眷顾你。
斗争精力是很重要的。“悬梁刺股”的苏秦,“悬梁刺股”的匡衡通知咱们,以这种精力去学习是能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三年不鸣,一举成名”的楚庄王通知咱们,以斗争的精力治国是能够威慑诸侯,称霸春秋的;发现镭的居里夫人和其丈夫皮埃尔通知咱们用斗争的精力去格物致知的话,是能攀上一门学术的巅峰的.。由此观之,斗争精力何其重要。
不要说“我已不再年青”,不要说“我已荒废了青春”,不要说“我已耗尽激情”。咱们不要以此为借口,任由自己沉消,而因做到“不坠青云志,不移白首心”。一个年过四十的亿万富翁说过,让我置身于沙漠,一无所有,但只要我这天走出沙漠,明日就会有一个新的亿万富翁发生。一个年过四十的人尚且如此豪情万丈,那年青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失掉斗争精力呢?
愿各位与我一齐用“努力到力不从心,奋斗到感动自己”的斗争精力去拥抱生活!
5月10日,来自咸阳道北中学的一位老教师——呼秀珍老师,让我看到了一名好老师该有的模样。她,75岁高龄,却尽显精神矍铄;她,全程站立讲述,却不曾休息一刻;她,从教50多年,却未曾请过一天病事假……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民教师,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可谓实至名归。她的报告深入浅出,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听完报告后,受益良多,感慨良多。
一、努力做到不辜负,从课堂开始
当听到呼老师讲述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故事时,当听到呼老师将课本中的课文选段声情并茂一字不差地朗诵时,当知道呼老师将一个个晦涩难记的文学常识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时,那一刻我曾想过,要是我在学生时代能遇上这样的.一位老师该多好。你看,老师用心去教了,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才会用心去学。呼老师对待课堂的那份严谨和认真深深打动了我,那是怎样的一份执着与热爱,让她对教育充满着热情与活力。或许就是对待工作的那份认真吧。反观我的课堂,也应该向着这些目标去努力,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找方法,尽量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让每一节课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中能收获更多。
二、努力做到不辜负,从爱学生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先成为小孩,才能做小孩的先生。”这个“爱”字,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而不是成为约束老师行为的一个要求。呼老师说,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当她们班的的学生在本子里夹了个纸条上写着“这个死老师”时,她看到后哈哈大笑,这个孩子的行为在她看来就是小姑娘一时使的小性子,她说:“作为老师有时候需要一些胸怀和气度。”因为她了解孩子,让自己也成为了孩子,所以她不会以一个师者的心态居高临下地俯瞰这件事,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化解了这个孩子心里的小小心结。这才是作为老师真正的爱学生吧,回想自己工作以来和学生相处的点滴,哪些是真正做到“爱”了,也许自己认为那是爱学生,但是爱得很笨拙,或许换一种方式孩子会更喜欢,这也就需要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更多的教育智慧,成为那个心中有爱的老师。
三、努力做到不辜负,从班主任工作开始
班主任工作琐碎而繁杂,一个班级就是属于班主任和孩子的一方天地。作为班主任,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和孩子们得这个小天地变得越来越好呢?呼老师说:“那就是要多下功夫。”其中最令我触动的是她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为班上的家长和孩子办简报,这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当呼老师说她用蜡纸、刻刀、钢板,一个字一个字去刻简报时,我能想到的两个字就是“佩服”。佩服她的勇气,佩服她的毅力。简报一办就是十三年,也正因为如此,这份简报架起了她与家长之间的一座沟通之桥。这样的班主任工作不仅有认真,更多的是有方法。我希望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也能向呼老师学习,运用教育智慧,唤醒学生,点亮学生。
这次的报告会我认为是学校给我们年轻教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不耀眼,不华丽,但是却千金不换。它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也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不可能。不辜负学生、不辜负家长、不辜负学校、不辜负社会。努力做到不辜负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如何将一项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变成具体的成绩单、人民的获得感,迫切需要一大批拼劲十足、甩开膀子、能干成事的实干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只有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但由于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因为大胆改革冲击了旧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特别是当改革创新出现失误或错误时受到一些非议,干事创业的热情受到打击;有的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态度消极,认为“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党的事业发展,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主观上是这些干部缺乏使命担当,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但客观分析,也有过去对干部缺乏容错机制的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需要探索试验,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如果不加区分,不包容失误,某种程度上就会束缚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论断,给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了定心丸,对于扭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的现象,大力弘扬实干之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才能激励广大干部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核心要义是既要容错又要守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同时,“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又是辩证的,核心要义是既强调要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三条底线是:
第一,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明知故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先行先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决定了仍要鼓励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广大干部要履行好干事创业的职责,就要主动作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先行先试难免会出现某些失误和错误。因此鼓励先行先试就得允许有失误和错误,要对失误和错误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比如有的干部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改革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历练不够、缺乏经验而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错误,对这样的失误和错误不仅要宽容,而且还要保护好这些干部敢闯敢干的精神和热情。但如果有的干部在先行先试中已经发现错了却知错不改、将错就错,对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就不能宽容。现在有些干部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打着改革的旗号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老百姓怨声载道却不予纠正;有的干部脱离群众不做调查研究,别出心裁搞所谓的创新,明知不切实际却一意孤行。这种错误与因经验不足出现的失误完全不同,必须予以追责。
第二,鼓励探索性试验,底线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改革创新面对很多未知的新风险、新挑战,只有不断地摸索试验,才能找到应对风险挑战的正确路径。“摸着石头过河”,讲的就是鼓励大胆探索试验。如果我们的干部在新风险、新挑战面前缩手缩脚、裹足不前,改革将无法深入推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一区分也就是要鼓励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只要上级没有明令禁止或限制,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探索试验。即便在探索试验中出现了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也会容错。
另一方面,进行探索性试验也要守住底线,底线就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对于党纪国法和上级已经明确限制或禁止的事,领导干部绝不能置若罔闻,不顾国家法律和上级规定蛮干,这种行为并不是正常的探索性试验,而是胡作非为。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近几年仍有少数干部无视中央权威,打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幌子公款出国旅游;或者以调动积极性为由违规发放津补贴、超标准公务接待等,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对其相关责任人当然要严肃处理。
第三,鼓励推动发展,底线是干净做事,不谋取私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领导干部手中有权,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总书记这番话给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确立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应该守住的底线。领导干部只要守住这个底线,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党尽责、为民谋利,在推动发展中无意间办了错事,组织上不会求全责备。
容为公之失,却不赦为私之罪。如果有的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用,打着推动发展的旗号为个人、家族、亲朋好友谋取私利,或者不顾大局为了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对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就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综上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既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又为如何干事创业明确了三条底线。要守住这三条底线,首先就要做到不谋取私利。一个干部如果私欲膨胀,就极有可能知错不改、明知故犯;也极有可能无视党纪国法、独断专行。所以,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要不断强化规矩和纪律意识,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关键是把干部培养好、使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实践表明,选好人、用对人是对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宽容干部的无意过失,重用忠诚于党、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必然会在干部队伍中起到激励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关键。
首先,要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容错撑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那些敢啃硬骨头的干部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一方面要及时容错,帮助他们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让干事创业者不受委屈、不背包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干部总结经验教训,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磨砺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本领。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勇担当、有本事,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个性鲜明,往往容易受到某些利益当事人的非议,甚至会丢掉部分选票,遇到这种情况组织部门要站出来主持公道,不能让这样的干部吃亏,也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让那些不作为不担当的“老好人”没有市场。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护好为推进改革事业而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让越来越多的干部遇到矛盾不怕事、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风险敢担当。
其次,要为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提供事业平台。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新时代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干部。要以“贡献论干部,实绩用干部”,有为才能有位。对有大担当大作为的干部,如果取得了成效、干出了实绩,组织部门就应该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和迁就照顾之风,让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
大胆使用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必须坚持好干部标准。要看干部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干部是否敢抓敢管,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只有坚持把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重用起来,才能有效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斗志。
再次,要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干部乱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干部庸政懒政怠政,认为只要不违法违纪即可,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想当“太平官”。这些干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还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了消极影响。为惩治这种“为官不为”的行为,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党的各级干部明确了行动戒尺,要进一步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当前特别是要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根据情节轻重该免职的免职、该降职的降职、该调整的调整,要把那些作风漂浮、热衷搞花拳绣腿的干部,消极懈怠、萎靡不振的干部,不愿负责、不敢碰硬的干部坚决调整下去,让那些遇到困难躲躲闪闪、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让位子、受警醒,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的导向,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思想宣传范文】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先后于和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97%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制造业产品,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我国进口加出口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的15%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还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短短40年间,我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套用任何现成理论,而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对经济社会冲击较小的渐进转型方式启动,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释放后发优势的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与时俱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我国这种市场和计划并存的渐进转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造成的结果只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然而,结果恰恰相反,我国经济转型取得巨大成功,不仅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为什么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有赖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这又要求现有技术和产业不断创新,让劳动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得以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都必须使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被称为后发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世界前沿,只有发明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产活动采用的技术比当前这一期好,就是技术进步;只要下一期进入的新产业附加值比当前这一期高,就是产业升级。由于技术先进程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有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通过进入附加值比现有水平高且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中来进行产业升级。
当然,利用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3个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续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便是这13个经济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也是赶超速度最快的一个。
但是,如果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后发优势,那么,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能利用后发优势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致力于实现民富国强。民富国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所谓民富,就是希望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可以达到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为此,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产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如果要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就要快速发展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庞大的现代化产业。
然而,这些大产业都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上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我国想支付专利费也买不来,只能依靠自己搞技术发明。并且,那些产业资本非常密集,我国当时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资本非常短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比较优势,这类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必须依靠政府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降低资源要素价格来降低重工业投资和生产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采用国有制和对企业微观经营进行直接干预的方式以保证企业按政府计划生产。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让我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却导致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非常低,在1978年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可持续,既实现不了民富的目标,也实现不了对发达国家的真正赶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以后,我国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开始发展那些能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创造就业、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对外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创造利润、积累资本的过程,这又使我国要素禀赋结构逐渐从劳动力相对丰富变成资本相对丰富,比较优势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才使得我国得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既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那么,为什么上世纪80、9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社会性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进行跟中国相似的、由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那些采用被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是最优转型方式的“休克疗法”的国家,却基本上陷入经济崩溃、停滞和不断发生危机的窘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追赶发达国家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当中。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想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问题也和我国的情形相类似。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和许多非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政治独立,也都追求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一系列本质上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一样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
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动改革开放时,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各种干预同时地、一次性地取消掉。受这种观点影响,不少国家采取了“休克疗法”,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忽视了原体制中的政府干预是为了保护和补贴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如果把保护和补贴都取消掉,重工业会迅速垮台,造成大量失业,短期内就会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冲击,遑论实现经济发展。而且,那些重工业中有不少产业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了,国家也不能放弃,必须继续给予保护和补贴,而私人企业主要求政府提供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只会比国有企业更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正是苏联、东欧国家转型以后的实际情形。
我国采取实事求是的渐进转型方式。既然转型之前建立的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之后的开放性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那就应该在转型期给予这些企业以必要的保护和补贴以维持稳定。同时,那些原来受到抑制而又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需要保护和补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则应向内外资放开准入门槛;并且,针对当时我国存在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差的问题,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等,集中有限资源在这些区域里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实行一站式服务。这样,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变成我国优势产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转轨;促进了资本积累,为启动和深化原来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快速积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不具备比较优势变为具备比较优势,企业也就有了自生能力,原来的保护和补贴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也就能够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应对新挑战,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渐进双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也导致了腐败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都是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要应对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场扭曲、不当干预,杜绝腐败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同时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又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还要看到,随着客观条件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快速积累,改革初期和中期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今天日益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在市场中也具备了自生能力,其中的优秀企业还具有了较强竞争力。因此,今后的经济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推进,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秩序。这不仅能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也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有效市场以提高效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去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我们必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发展条件的相似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克服发展和转型中的困难,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思想宣传范文】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写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筚路蓝缕,历经沧桑,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但无论我们党走到哪里,走得再远,都不曾忘记初心和使命,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这一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一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把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并在统揽“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2.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究竟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还是少数人的统治,是区分共产党与剥削阶级政党的分水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洗礼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付出了艰辛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概括和凝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的古老智慧也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古往今来,民心就是“谁主沉浮”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此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这是用古老箴言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鲜明阐发。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辉煌胜利,就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因为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权力观、人民观、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建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其初心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无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又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既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创举;既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高举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旗帜,又恪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既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又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在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文明成果的同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遥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针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预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今,强大的“红船精神”正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潮流,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才能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质量怎么样,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能否使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执政能力、走在时代前列、增强生机活力,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自己鲜明的政治本色。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原则、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建设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条件下有不同要求。比如,党的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具体内容会有很大变化。但是,无论党的建设的内容如何变化,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永远不变。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就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也决定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只有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各级组织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把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为重要检验标准。
能否走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要求,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站在时代高度、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时代潮头。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究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在新时代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并牢牢把握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全过程。
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奋斗精神,他无论在地方做领导工作还是作为党的领导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都结合具体实践,对奋斗精神作了许多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究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奋斗的政治意涵及目标指向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奋斗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赋予其崭新的政治内涵。一是把奋斗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奋斗人生”理念,阐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把奋斗提升到人生意义和正确人生观的高度。二是把奋斗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三是把奋斗与新时代紧密联系起来,阐明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四是把奋斗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阐明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
在新时代,奋斗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信仰和理想层次,即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为信仰和理想而奋斗;二是使命层次,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始终为崇高使命而奋斗;三是具体目标层次,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xx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具体内容及形态
概括起来,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为“四个奋斗”:即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这“四个奋斗”构成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整体内容,呈现出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姿态和精神风貌。
接力奋斗是对持续奋斗的形象表述,是指奋斗目标不变、奋斗进程持续不断,有时直接用持续奋斗或接续奋斗表述。接力奋斗是对奋斗的历史把握,体现的是善于从历史的视野认识和看待奋斗,善于从历史的高度、历史的进程、历史的阶段性观察和认识奋斗的思想方法,把握的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规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接续努力的状态,即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强调,实现共产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他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准确阐述了持续奋斗的意涵,指出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xx大提出本世纪头20xx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目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直到目标最终实现。二是指持续奋斗的历史进程。接力奋斗是由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串联起来的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共同奋斗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实践状态和精神状态,是党与人民群众一起奋斗,有时直接表述为团结奋斗。共同奋斗体现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运用,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运用,体现的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运用,也是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达。共同奋斗的本质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共同意志和共同心愿,揭示的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形态以及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努力奋斗的客观实际。共同奋斗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意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每个人都要奋斗。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同人民奋斗在一起。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三是指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一起努力。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两岸同胞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根本上看,共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体现。
顽强奋斗是指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体现的是直面问题、与困难作坚决斗争,攻坚克难、战胜困难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无畏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钉钉子精神。第一,顽强奋斗是党作为“先锋队”和“战斗堡垒”具有的独特品质。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他多次用愚公移山寓言表达顽强奋斗精神,在讲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时,提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20xx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第二,顽强奋斗就是啃硬骨头,主要是指攻克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的难题,攻克任何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艰难险阻。强调,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改革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义无反顾推进。第三,顽强奋斗需要弘扬英雄精神。英雄精神内在地包含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提出,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是指在条件十分恶劣的客观环境下矢志不移、坚贞不渝、不怕困难、不辱使命努力拼搏,旨在克服艰难困苦而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我们党从艰苦奋斗中走来,须臾不可忘记艰苦奋斗。在“四个奋斗”中,强调艰苦奋斗最多,艰苦奋斗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核心,居于突出地位。他把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许多重大场合反复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将其纳入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以及长征精神、劳模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等。
“四个奋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构成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发展、壮大的强大内生动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原动力。
努力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
新时代奋斗精神,是共产党人奋斗思想的集大成。奋斗精神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历史根基和实践基础。一是源于5000多年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特别是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思想;二是源于党的历史,在阐述奋斗精神时经常征引党的历史,经常引用党的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经常提到各方面英模人物的事迹,红色文化是其奋斗精神的主要思想文化来源。三是源于深厚的实践,一方面来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满怀豪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来自在地方和中央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都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直接实践来源。
新时代奋斗精神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的科学概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履行初心和使命的强大动力,为我们在新时代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深刻领会并牢牢把握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才能努力做信仰信念的坚定者、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贡献者,才能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先后于19和20xx年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xx年,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97%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制造业产品,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20xx年,我国进口加出口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xx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xx年的15%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还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短短40年间,我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正如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套用任何现成理论,而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对经济社会冲击较小的渐进转型方式启动,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释放后发优势的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与时俱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我国这种市场和计划并存的渐进转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造成的结果只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然而,结果恰恰相反,我国经济转型取得巨大成功,不仅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为什么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有赖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这又要求现有技术和产业不断创新,让劳动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得以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都必须使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被称为后发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世界前沿,只有发明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产活动采用的技术比当前这一期好,就是技术进步;只要下一期进入的新产业附加值比当前这一期高,就是产业升级。由于技术先进程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有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通过进入附加值比现有水平高且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中来进行产业升级。
当然,利用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3个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续20xx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便是这13个经济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也是赶超速度最快的一个。
但是,如果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后发优势,那么,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能利用后发优势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致力于实现民富国强。民富国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所谓民富,就是希望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可以达到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为此,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产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如果要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就要快速发展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庞大的现代化产业。
然而,这些大产业都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上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我国想支付专利费也买不来,只能依靠自己搞技术发明。并且,那些产业资本非常密集,我国当时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资本非常短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比较优势,这类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必须依靠政府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降低资源要素价格来降低重工业投资和生产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采用国有制和对企业微观经营进行直接干预的方式以保证企业按政府计划生产。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让我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却导致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非常低,在1978年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可持续,既实现不了民富的目标,也实现不了对发达国家的真正赶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以后,我国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开始发展那些能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创造就业、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对外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创造利润、积累资本的过程,这又使我国要素禀赋结构逐渐从劳动力相对丰富变成资本相对丰富,比较优势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才使得我国得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既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那么,为什么上世纪80、9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社会性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进行跟中国相似的、由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那些采用被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是最优转型方式的“休克疗法”的国家,却基本上陷入经济崩溃、停滞和不断发生危机的窘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追赶发达国家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当中。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想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问题也和我国的情形相类似。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和许多非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政治独立,也都追求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一系列本质上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一样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
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动改革开放时,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各种干预同时地、一次性地取消掉。受这种观点影响,不少国家采取了“休克疗法”,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忽视了原体制中的政府干预是为了保护和补贴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如果把保护和补贴都取消掉,重工业会迅速垮台,造成大量失业,短期内就会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冲击,遑论实现经济发展。而且,那些重工业中有不少产业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了,国家也不能放弃,必须继续给予保护和补贴,而私人企业主要求政府提供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只会比国有企业更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正是苏联、东欧国家转型以后的实际情形。
我国采取实事求是的渐进转型方式。既然转型之前建立的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之后的开放性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那就应该在转型期给予这些企业以必要的保护和补贴以维持稳定。同时,那些原来受到抑制而又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需要保护和补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则应向内外资放开准入门槛;并且,针对当时我国存在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差的问题,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等,集中有限资源在这些区域里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实行一站式服务。这样,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变成我国优势产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转轨;促进了资本积累,为启动和深化原来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快速积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不具备比较优势变为具备比较优势,企业也就有了自生能力,原来的保护和补贴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也就能够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应对新挑战,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渐进双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也导致了腐败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都是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要应对的挑战。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场扭曲、不当干预,杜绝腐败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同时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又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还要看到,随着客观条件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快速积累,改革初期和中期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今天日益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在市场中也具备了自生能力,其中的优秀企业还具有了较强竞争力。因此,今后的经济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推进,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秩序。这不仅能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也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有效市场以提高效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去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我们必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发展条件的相似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克服发展和转型中的困难,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思想宣传范文】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写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97年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筚路蓝缕,历经沧桑,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但无论我们党走到哪里,走得再远,都不曾忘记初心和使命,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这一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一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把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并在统揽“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2.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究竟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还是少数人的统治,是区分共产党与剥削阶级政党的分水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洗礼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付出了艰辛努力。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概括和凝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的古老智慧也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古往今来,民心就是“谁主沉浮”的根本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此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这是用古老箴言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鲜明阐发。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辉煌胜利,就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因为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权力观、人民观、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建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其初心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无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又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既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创举;既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高举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旗帜,又恪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既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又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在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文明成果的同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遥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针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预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今,强大的“红船精神”正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潮流,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思想宣传范文】四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才能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质量怎么样,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能否使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执政能力、走在时代前列、增强生机活力,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自己鲜明的政治本色。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原则、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建设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条件下有不同要求。比如,党的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具体内容会有很大变化。但是,无论党的建设的内容如何变化,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永远不变。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就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也决定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只有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各级组织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把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为重要检验标准。
能否走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要求,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站在时代高度、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时代潮头。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五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如何将一项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变成具体的成绩单、人民的获得感,迫切需要一大批拼劲十足、甩开膀子、能干成事的实干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只有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党的xx大以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但由于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因为大胆改革冲击了旧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特别是当改革创新出现失误或错误时受到一些非议,干事创业的热情受到打击;有的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态度消极,认为“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党的事业发展,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主观上是这些干部缺乏使命担当,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但客观分析,也有过去对干部缺乏容错机制的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需要探索试验,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如果不加区分,不包容失误,某种程度上就会束缚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xx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论断,给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了定心丸,对于扭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的现象,大力弘扬实干之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才能激励广大干部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核心要义是既要容错又要守底线
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同时,“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又是辩证的,核心要义是既强调要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三条底线是:
第一,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明知故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先行先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决定了仍要鼓励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升。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广大干部要履行好干事创业的职责,就要主动作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先行先试难免会出现某些失误和错误。因此鼓励先行先试就得允许有失误和错误,要对失误和错误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比如有的干部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改革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历练不够、缺乏经验而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错误,对这样的失误和错误不仅要宽容,而且还要保护好这些干部敢闯敢干的精神和热情。但如果有的干部在先行先试中已经发现错了却知错不改、将错就错,对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就不能宽容。现在有些干部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打着改革的旗号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老百姓怨声载道却不予纠正;有的干部脱离群众不做调查研究,别出心裁搞所谓的创新,明知不切实际却一意孤行。这种错误与因经验不足出现的失误完全不同,必须予以追责。
第二,鼓励探索性试验,底线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改革创新面对很多未知的新风险、新挑战,只有不断地摸索试验,才能找到应对风险挑战的正确路径。“摸着石头过河”,讲的就是鼓励大胆探索试验。如果我们的干部在新风险、新挑战面前缩手缩脚、裹足不前,改革将无法深入推进。所以强调要“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一区分也就是要鼓励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只要上级没有明令禁止或限制,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探索试验。即便在探索试验中出现了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也会容错。
另一方面,进行探索性试验也要守住底线,底线就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对于党纪国法和上级已经明确限制或禁止的事,领导干部绝不能置若罔闻,不顾国家法律和上级规定蛮干,这种行为并不是正常的探索性试验,而是胡作非为。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近几年仍有少数干部无视中央权威,打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幌子公款出国旅游;或者以调动积极性为由违规发放津补贴、超标准公务接待等,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对其相关责任人当然要严肃处理。
第三,鼓励推动发展,底线是干净做事,不谋取私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领导干部手中有权,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番话给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确立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应该守住的底线。领导干部只要守住这个底线,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党尽责、为民谋利,在推动发展中无意间办了错事,组织上不会求全责备。
容为公之失,却不赦为私之罪。如果有的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用,打着推动发展的旗号为个人、家族、亲朋好友谋取私利,或者不顾大局为了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对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就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综上可见,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既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又为如何干事创业明确了三条底线。要守住这三条底线,首先就要做到不谋取私利。一个干部如果私欲膨胀,就极有可能知错不改、明知故犯;也极有可能无视党纪国法、独断专行。所以,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要不断强化规矩和纪律意识,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关键是把干部培养好、使用好。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实践表明,选好人、用对人是对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宽容干部的无意过失,重用忠诚于党、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必然会在干部队伍中起到激励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关键。
首先,要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容错撑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那些敢啃硬骨头的干部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一方面要及时容错,帮助他们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让干事创业者不受委屈、不背包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干部总结经验教训,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磨砺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本领。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勇担当、有本事,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个性鲜明,往往容易受到某些利益当事人的非议,甚至会丢掉部分选票,遇到这种情况组织部门要站出来主持公道,不能让这样的干部吃亏,也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让那些不作为不担当的“老好人”没有市场。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护好为推进改革事业而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让越来越多的干部遇到矛盾不怕事、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风险敢担当。
其次,要为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提供事业平台。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新时代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干部。要以“贡献论干部,实绩用干部”,有为才能有位。对有大担当大作为的干部,如果取得了成效、干出了实绩,组织部门就应该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和迁就照顾之风,让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
大胆使用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必须坚持好干部标准。要看干部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干部是否敢抓敢管,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只有坚持把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重用起来,才能有效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斗志。
再次,要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党的xx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干部乱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干部庸政懒政怠政,认为只要不违法违纪即可,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想当“太平官”。这些干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还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了消极影响。为惩治这种“为官不为”的行为,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党的各级干部明确了行动戒尺,要进一步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当前特别是要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根据情节轻重该免职的免职、该降职的降职、该调整的调整,要把那些作风漂浮、热衷搞花拳绣腿的干部,消极懈怠、萎靡不振的干部,不愿负责、不敢碰硬的干部坚决调整下去,让那些遇到困难躲躲闪闪、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让位子、受警醒,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的导向,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航天员的奋斗精神作文例文
我国载人飞船已经成功上天,航天员的奋斗精神。这位伟大的航天员就是杨利伟。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练。
航天员的基础理论训练共有13门课程。航天员虽然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经历长期的'飞行员生活,重新坐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之许多课程非常陌生,困难可想而知。航天员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课余时间也抓紧学习,就是外出疗养也不忘背英语单词。就这样,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良好以上。体质训练是长期的。飞行员的身体素质都很过硬,但航天员对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坚持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质训练从不间断。为了控制体重,不少航天员坚持每天跑5000米。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运动会上,中长跑项目的第一、二名都是航天员,小学生作文《航天员的奋斗精神》。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比如,超重耐力训练,要求飞行员在5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2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40秒;前庭功能训练,训练中,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或坐在离心机中,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此外,还有许多训练。
我国航天员的失重飞行训练是在俄罗斯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的。有时一个架次飞了12个抛物线,我们的航天员一个都没有吐。俄方人员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员素质真好!
专业技术训练、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些项目要反反复复进行,确保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训练是艰苦的,考核是严格的。在5年的时间里,航天员圆满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
航天员面临的是非常危险的训练,而他们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艰苦训练。我们要学习航天员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
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究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在新时代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并牢牢把握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奋斗精神,他无论在地方做领导工作还是作为党的总书记领导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都结合具体实践,对奋斗精神作了许多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究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奋斗的政治意涵及目标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奋斗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赋予其崭新的政治内涵。一是把奋斗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奋斗人生”理念,阐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把奋斗提升到人生意义和正确人生观的高度。二是把奋斗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三是把奋斗与新时代紧密联系起来,阐明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四是把奋斗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阐明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
在新时代,奋斗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信仰和理想层次,即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为信仰和理想而奋斗;二是使命层次,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始终为崇高使命而奋斗;三是具体目标层次,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具体内容及形态
概括起来,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为“四个奋斗”:即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这“四个奋斗”构成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整体内容,呈现出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姿态和精神风貌。
接力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持续奋斗的形象表述,是指奋斗目标不变、奋斗进程持续不断,有时直接用持续奋斗或接续奋斗表述。接力奋斗是对奋斗的历史把握,体现的是善于从历史的视野认识和看待奋斗,善于从历史的高度、历史的进程、历史的阶段性观察和认识奋斗的思想方法,把握的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规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接续努力的状态,即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产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他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准确阐述了持续奋斗的意涵,指出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目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直到目标最终实现。二是指持续奋斗的历史进程。接力奋斗是由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串联起来的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共同奋斗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实践状态和精神状态,是党与人民群众一起奋斗,有时直接表述为团结奋斗。共同奋斗体现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运用,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运用,体现的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运用,也是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达。共同奋斗的本质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共同意志和共同心愿,揭示的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形态以及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努力奋斗的客观实际。共同奋斗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意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每个人都要奋斗。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同人民奋斗在一起。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三是指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一起努力。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两岸同胞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根本上看,共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体现。
顽强奋斗是指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体现的是直面问题、与困难作坚决斗争,攻坚克难、战胜困难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无畏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钉钉子精神。第一,顽强奋斗是党作为“先锋队”和“战斗堡垒”具有的独特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他多次用愚公移山寓言表达顽强奋斗精神,在讲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时,提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第二,顽强奋斗就是啃硬骨头,主要是指攻克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的难题,攻克任何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改革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义无反顾推进。第三,顽强奋斗需要弘扬英雄精神。英雄精神内在地包含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是指在条件十分恶劣的客观环境下矢志不移、坚贞不渝、不怕困难、不辱使命努力拼搏,旨在克服艰难困苦而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我们党从艰苦奋斗中走来,须臾不可忘记艰苦奋斗。在“四个奋斗”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最多,艰苦奋斗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核心,居于突出地位。他把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许多重大场合反复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将其纳入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以及长征精神、劳模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等。
“四个奋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构成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发展、壮大的强大内生动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原动力。
努力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
新时代奋斗精神,是共产党人奋斗思想的集大成。奋斗精神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历史根基和实践基础。一是源于5000多年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特别是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思想;二是源于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奋斗精神时经常征引党的历史,经常引用党的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经常提到各方面英模人物的事迹,红色文化是其奋斗精神的主要思想文化来源。三是源于深厚的实践,一方面来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满怀豪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和中央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都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直接实践来源。
新时代奋斗精神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的科学概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履行初心和使命的强大动力,为我们在新时代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深刻领会并牢牢把握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才能努力做信仰信念的坚定者、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贡献者,才能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先后于和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97%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制造业产品,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我国进口加出口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的15%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还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短短40年间,我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套用任何现成理论,而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对经济社会冲击较小的渐进转型方式启动,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释放后发优势的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与时俱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我国这种市场和计划并存的渐进转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造成的结果只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然而,结果恰恰相反,我国经济转型取得巨大成功,不仅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为什么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有赖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这又要求现有技术和产业不断创新,让劳动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得以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都必须使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被称为后发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处于世界前沿,只有发明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产活动采用的技术比当前这一期好,就是技术进步;只要下一期进入的新产业附加值比当前这一期高,就是产业升级。由于技术先进程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有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通过进入附加值比现有水平高且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中来进行产业升级。
当然,利用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3个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续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便是这13个经济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也是赶超速度最快的一个。
但是,如果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后发优势,那么,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能利用后发优势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致力于实现民富国强。民富国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所谓民富,就是希望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可以达到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为此,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高,产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如果要快速赶上发达国家、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就要快速发展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非常密集、规模非常庞大的现代化产业。
然而,这些大产业都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上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我国想支付专利费也买不来,只能依靠自己搞技术发明。并且,那些产业资本非常密集,我国当时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资本非常短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比较优势,这类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必须依靠政府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降低资源要素价格来降低重工业投资和生产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计划配置资源来保证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采用国有制和对企业微观经营进行直接干预的方式以保证企业按政府计划生产。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让我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却导致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非常低,在1978年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可持续,既实现不了民富的目标,也实现不了对发达国家的真正赶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以后,我国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开始发展那些能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创造就业、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对外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创造利润、积累资本的过程,这又使我国要素禀赋结构逐渐从劳动力相对丰富变成资本相对丰富,比较优势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才使得我国得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既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那么,为什么上世纪80、9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社会性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进行跟中国相似的、由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那些采用被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是最优转型方式的“休克疗法”的国家,却基本上陷入经济崩溃、停滞和不断发生危机的窘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追赶发达国家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当中。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想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问题也和我国的情形相类似。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和许多非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政治独立,也都追求在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资本密集型现代化大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一系列本质上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一样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
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动改革开放时,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性质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各种干预同时地、一次性地取消掉。受这种观点影响,不少国家采取了“休克疗法”,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忽视了原体制中的政府干预是为了保护和补贴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如果把保护和补贴都取消掉,重工业会迅速垮台,造成大量失业,短期内就会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冲击,遑论实现经济发展。而且,那些重工业中有不少产业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了,国家也不能放弃,必须继续给予保护和补贴,而私人企业主要求政府提供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只会比国有企业更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正是苏联、东欧国家转型以后的实际情形。
我国采取实事求是的渐进转型方式。既然转型之前建立的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之后的开放性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那就应该在转型期给予这些企业以必要的保护和补贴以维持稳定。同时,那些原来受到抑制而又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不需要保护和补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则应向内外资放开准入门槛;并且,针对当时我国存在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差的问题,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等,集中有限资源在这些区域里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实行一站式服务。这样,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迅速变成我国优势产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转轨;促进了资本积累,为启动和深化原来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快速积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不具备比较优势变为具备比较优势,企业也就有了自生能力,原来的保护和补贴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也就能够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应对新挑战,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渐进双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市场扭曲和不当干预,也导致了腐败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都是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要应对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场扭曲、不当干预,杜绝腐败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同时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又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还要看到,随着客观条件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快速积累,改革初期和中期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今天日益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在市场中也具备了自生能力,其中的优秀企业还具有了较强竞争力。因此,今后的经济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推进,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秩序。这不仅能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也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有效市场以提高效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去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我们必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发展条件的相似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克服发展和转型中的困难,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思想宣传范文】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写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筚路蓝缕,历经沧桑,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但无论我们党走到哪里,走得再远,都不曾忘记初心和使命,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这一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一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把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并在统揽“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2.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究竟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还是少数人的统治,是区分共产党与剥削阶级政党的分水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洗礼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付出了艰辛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概括和凝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的古老智慧也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古往今来,民心就是“谁主沉浮”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此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这是用古老箴言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鲜明阐发。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辉煌胜利,就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因为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宗旨观、群众观、权力观、人民观、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建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其初心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无论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无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又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既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创举;既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高举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旗帜,又恪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既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又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在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文明成果的同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遥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针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预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今,强大的“红船精神”正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顺应潮流,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才能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质量怎么样,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能否使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执政能力、走在时代前列、增强生机活力,是检验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自己鲜明的政治本色。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原则、纪律作风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建设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条件下有不同要求。比如,党的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具体内容会有很大变化。但是,无论党的建设的内容如何变化,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永远不变。永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就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也决定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只有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各级组织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把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为重要检验标准。
能否走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要求,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站在时代高度、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时代潮头。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五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如何将一项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变成具体的成绩单、人民的获得感,迫切需要一大批拼劲十足、甩开膀子、能干成事的实干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只有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但由于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因为大胆改革冲击了旧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特别是当改革创新出现失误或错误时受到一些非议,干事创业的热情受到打击;有的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态度消极,认为“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党的事业发展,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主观上是这些干部缺乏使命担当,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但客观分析,也有过去对干部缺乏容错机制的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需要探索试验,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如果不加区分,不包容失误,某种程度上就会束缚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论断,给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了定心丸,对于扭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的现象,大力弘扬实干之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才能激励广大干部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核心要义是既要容错又要守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同时,“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又是辩证的,核心要义是既强调要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三条底线是:
第一,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明知故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先行先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决定了仍要鼓励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广大干部要履行好干事创业的职责,就要主动作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先行先试难免会出现某些失误和错误。因此鼓励先行先试就得允许有失误和错误,要对失误和错误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比如有的干部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改革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历练不够、缺乏经验而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错误,对这样的失误和错误不仅要宽容,而且还要保护好这些干部敢闯敢干的精神和热情。但如果有的干部在先行先试中已经发现错了却知错不改、将错就错,对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就不能宽容。现在有些干部为了片面追求政绩,打着改革的旗号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老百姓怨声载道却不予纠正;有的干部脱离群众不做调查研究,别出心裁搞所谓的创新,明知不切实际却一意孤行。这种错误与因经验不足出现的失误完全不同,必须予以追责。
第二,鼓励探索性试验,底线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改革创新面对很多未知的新风险、新挑战,只有不断地摸索试验,才能找到应对风险挑战的正确路径。“摸着石头过河”,讲的就是鼓励大胆探索试验。如果我们的干部在新风险、新挑战面前缩手缩脚、裹足不前,改革将无法深入推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一区分也就是要鼓励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只要上级没有明令禁止或限制,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探索试验。即便在探索试验中出现了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也会容错。
另一方面,进行探索性试验也要守住底线,底线就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对于党纪国法和上级已经明确限制或禁止的事,领导干部绝不能置若罔闻,不顾国家法律和上级规定蛮干,这种行为并不是正常的探索性试验,而是胡作非为。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近几年仍有少数干部无视中央权威,打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幌子公款出国旅游;或者以调动积极性为由违规发放津补贴、超标准公务接待等,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对其相关责任人当然要严肃处理。
第三,鼓励推动发展,底线是干净做事,不谋取私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领导干部手中有权,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总书记这番话给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确立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应该守住的底线。领导干部只要守住这个底线,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党尽责、为民谋利,在推动发展中无意间办了错事,组织上不会求全责备。
容为公之失,却不赦为私之罪。如果有的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用,打着推动发展的旗号为个人、家族、亲朋好友谋取私利,或者不顾大局为了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对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就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综上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既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又为如何干事创业明确了三条底线。要守住这三条底线,首先就要做到不谋取私利。一个干部如果私欲膨胀,就极有可能知错不改、明知故犯;也极有可能无视党纪国法、独断专行。所以,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要不断强化规矩和纪律意识,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关键是把干部培养好、使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实践表明,选好人、用对人是对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宽容干部的无意过失,重用忠诚于党、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必然会在干部队伍中起到激励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关键。
首先,要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容错撑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那些敢啃硬骨头的干部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组织上一方面要及时容错,帮助他们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让干事创业者不受委屈、不背包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干部总结经验教训,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磨砺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本领。通过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勇担当、有本事,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个性鲜明,往往容易受到某些利益当事人的非议,甚至会丢掉部分选票,遇到这种情况组织部门要站出来主持公道,不能让这样的干部吃亏,也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让那些不作为不担当的“老好人”没有市场。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护好为推进改革事业而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让越来越多的干部遇到矛盾不怕事、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风险敢担当。
其次,要为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提供事业平台。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新时代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干部。要以“贡献论干部,实绩用干部”,有为才能有位。对有大担当大作为的干部,如果取得了成效、干出了实绩,组织部门就应该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和迁就照顾之风,让想干事、善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
大胆使用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必须坚持好干部标准。要看干部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干部是否敢抓敢管,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只有坚持把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重用起来,才能有效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斗志。
再次,要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干部乱作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干部庸政懒政怠政,认为只要不违法违纪即可,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想当“太平官”。这些干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还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了消极影响。为惩治这种“为官不为”的行为,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党的各级干部明确了行动戒尺,要进一步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
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问责,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当前特别是要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根据情节轻重该免职的免职、该降职的降职、该调整的调整,要把那些作风漂浮、热衷搞花拳绣腿的干部,消极懈怠、萎靡不振的干部,不愿负责、不敢碰硬的干部坚决调整下去,让那些遇到困难躲躲闪闪、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干部让位子、受警醒,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的导向,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_充满温情又饱含中国力量,铿锵有力的话语,既向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也鼓励新时代的我们努力争做追梦人。当年轻的我们赶上了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展开,等待我们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从20__年8月入院工作到现在,我已经在长葛检察院工作两年多的时间了,从走出校园的青涩到工作中的逐步成长,在这里我经历了自己从完全不会运用公文语言到逐渐习惯公文写作的成长,在这里我经历了民行部门从规范到成熟的历程,在这里我经历了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的变化。每一次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领导准确无误的指点和耐心的栽培,每一次小小的前进,都离不开自己辛勤的奋斗与不懈的坚持,每一次开心的成功,都离不开同事默契的配合和坚定的支持。当我经过艰辛的努力和领导多次的修改,看到由我撰写的材料被采纳时,当我经过领导的指点,成功的办理了案件并接访了当事人,做好了释法说理工作时,当我经过同事的完美配合,做好办公室内勤和案件结案工作时,我终于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检察干警的幸福,一名奋斗者的幸福,一名传递者的幸福。也很幸运,自己在第四检察部,这里的每一名干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在他们的电脑屏幕旁、在案件办理中、在文书的写作中,以自己的特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责任与担当,彰显出最美奋斗者的风采。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这就是奋斗精神!弘扬奋斗精神,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脚踏实地的扎实努力中展现出最美的奋斗姿态。无奋斗不青春,让我们共同奋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