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知立体图形大班教案,本文共16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感知立体图形大班教案

大班主题感知立体图形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立方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2、能开动脑筋设计制作教具。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1、正方体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白色及彩色的正方形纸若干。

2、制作礼盒的平面图形若干、正方体的插片若干。

3、胶水及彩色水笔。

活动过程:

1、分组操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第一组:做礼品盒。用画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图形纸,动手动脑做成礼品盒。

第二组:做数学角教具。“数一数,这块积木有几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面,就拿这样的正方形的纸,在每张正方形的纸上写1个数字或符号(+、一、×),写好贴在积木的每一个面上,供数学教学游戏用”。

第三组:让积木变漂亮。“这些积木旧了,你们数一数它们有几个什么形状、大小是怎样的面?”“请你选用大小、形状一样的彩色纸,把积木贴起来。”

第四组:插积木。用插片插出一个正方体。

2、教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1)“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数数看,它有几个面,大小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2)“你们给数学角做的教具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面?每个面有几个数字?”“用你们做的玩具,合在一起给小朋友出一道算术题好吗?”

(3)“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数数看,一块积木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纸贴好的?你们把积木摞在一起吧。”

(4)“插了这么多积木,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插好一块积木需要用几块插片?插片的大小一样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能用这些积木搭成一个大正方体吗?试试看。”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开始,学生虽然没有经历系统学习图形知识,但是学生从小就玩积木,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就从玩积木开始切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四、教学准备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积木和实物。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导语:今天开始学习图形。(出示课件)我们和小熊一起来认识图形吧。这些图形很有趣,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有的很乖,有的很淘气。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富有童趣的提问方式,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意识到些物体是有区别的,为了解图形的特征做准备。

(二)初步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

1.认识球。

(1)找一找:哪种图形最淘气?为什么认为它最淘气?

(2)摸一摸:找出学具中的球摸一摸,发现球的特征:圆乎乎的,可以任意滚动。

(3)贴图:把球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

2.认识圆柱。

(1)找一找:哪种图形比较淘气,会顺着一个方形滚动,但不会随意滚动。

(2)摸一摸,试一试:在做操作中感受发现圆柱的特征:除了有两个平平的面,侧面是弯的,上下一样粗,可以来回滚动,但不能随意滚动。

(3)贴图:像这样有两个平平的面,一个弯弯的面,并且上、下一样粗的图形叫圆柱。

(4)出示短粗形圆柱:这个图形是圆柱吗?说一说理由吧。

在学生回答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外部特征。平平的面是圆形;上下一样粗;侧面是弯的。

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找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

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感受并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8个顶点、6个平平的面。

(2)找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点。

引导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6个面不是一样大的。

(3)辨别扁的长方体。

教师拿出扁长方体,把正方形的一面对准学生,让学生辨别这是什么图形,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辩论出它为什么是长方体。

小结: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方法,认识了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这四种图形。

【设计意图】在具体事物的辨析中,初步建立图形的特征,为后续进一步认识图形奠定基础。

(三)再次分类认识图形特征

1.为图形分类

让学生将桌上的所有图形分类。此时,学生很容易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将这些图形分成4类。

2.找朋友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师:看到我手中举起的物体,请大家根据它的形状判断它是那种图形,然后快速找到这种图形,它们就互为好朋友。我说嗨、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们要说嗨、嗨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声叫出他的名字。想玩吗?

3.请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小结:其实生活中许多物品的形状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如果你发现了,请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学生对物体的特征会更加清晰;小游戏将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建立联系。

(四)课堂练习

1.摸一摸图形。

教师准备一个大口袋,请你按要求摸出相应的图形。

(1)老师与一位学生演示莫图形的过程。

(2)每两个学生之间摸图形。

2.连一连。完成材第37页第1题。引导学生说理由。

3.数一数。完成教材第37页第2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使具体的实物与图形表象和名称建立起联系。

(五)总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立体图形和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的模型等 。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老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里,瞧!谁来了(出示蓝猫的图片)

学生:是蓝猫

老师:对,蓝猫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它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都有些什么呀?赶快打开来看看!

老师:你最喜欢哪个礼物,为什么喜欢?

老师:蓝猫还想考考我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六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一分

1、学生六人小组活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分得一样样吗?

(如果有学生分错,将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己改正过来。)

3、揭示概念。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这些图形都住在立体王国里,所以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师:蓝猫先生说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要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把桌上的东西放回篮子里。

b、摸一摸

1、拿出学具。

师:请你轻轻地拿出这些图形玩一玩。可以看一看它和别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滚一滚看哪个物体滚得远。

(1)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指名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2、学生依次汇报:

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小朋友拿出这种物体,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3、抽象出图形

师:脱下这些物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他们吗?(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图片)

(如果第一次分类分错的话,现在再让学生思考分得对不对)

c、搭一搭

老师:听说很多小朋友都是搭积木的小能手,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礼物来搭一搭,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搭的高?

学生活动比一比谁搭得高,互相欣赏。

老师在看了小朋友搭的情况后说:我发现你们在搭的时候都没有把球用在中间,而是选择长方体和正方体呢?

老师:那圆柱体为什么能搭在中间?

学生: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面所以能搭中间。

师:现在把这些物体一样一样的叫它们的名字,边说边放到袋子里。

三、练习巩固,寓教于乐。

1、游戏:猜物体。

老师:谁上来闭上眼睛摸一个物体,说说这个物体的特点,让其它的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物体。他说得对了,请把你的掌声送给他,好吗?

2、完成练习5第2题。数一数。

四、回顾延伸。

1、说说你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它们长什么样?

2、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形状。

3、当一个小小侦察兵。回家去侦察一下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怎么样的?并请父母帮忙把你所发现的相同的物体作为一组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深件、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设计

设疑激情

1.说学具。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b.生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c.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进入新知的学习,设计新,处理话。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由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a.活动:按教师的提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老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祥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按学生所说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老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c.揭示概念。

教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d.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学具篮)

[评析:对于篮子里的“礼物”,学生并不莫生,但像这样的分类生活中遇到的并不多。如果让学生独立分类,还有些困难,教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2.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①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②汇报。

教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①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②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③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④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⑤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老师及时表扬并在表扬中规范名称“棱”、“顶点”。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②汇报。

学生依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P33做一做1题第一幅图。

教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为什么圆柱能滚,而长方体却不能滚动呢?

学生讨论解决后,教师:其实这里还有深奥的知识等你长大后继续探索。

②电脑出示圆柱和球的滚动图。

教师:叮当想问大家,圆柱和球都能滚动,但它们滚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教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卦衣,你还认识它吗?

(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老师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

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这里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比、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聪明的叮当是由更聪明的人制造的,数一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可独立数,也可自由组合。

2.搭学具。

a.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城堡、火车、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航空母舰、大吊车……

[练习的设计颇具匠心,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积极探索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观察:

①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

②按要求分学具进,对特体形状的观察感知。

③感知物体特点时,对物体静止运动状态的观察。

④形成表家阶段对抽象图形的观察。

⑤联系实际环节中对身边物体形状的观察。

操作:

①设疑激情环节的说学具。

②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实物。

③感知物体特点时的摸、推、滚。

④搭积木。

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城堡、世贸大楼、五角大楼、大吊车、航空母舰……进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本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合作交流的情境:第一次是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培学生学倾听别人的意思;第二次是按要求分学具和第五次搭积木──培养学生为集体承担不同任务的责任感和协调统一的能力;第三次感知各种形状的特征和第四次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圆柱和球──培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开展学者式的讨论反思。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想一想,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数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教学的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能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2、体验形与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

活动准备:

1、师和幼儿每人1份:正方体、长方体(6个面中有长方体有正方体)的积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长方体的纸盒(6个面都是长方形)。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平面图形。

(1)师:小朋友,你们瞧,篮子里装的是什么?你能从篮子里拿出它们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请4、5名幼儿拿出其中一个并说出它的名称)

二、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名称。

(1)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瞧,它们是谁?(请几位幼儿来说一说)那我们来学说一说吧!(引导幼儿拿出这样的两个积木,沿着周围摸一摸。)

(2)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摸得这两个积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回答,一个积木上全是正方形,另一个积木上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3)师指着一个“面”说:好的,小朋友们看这个就叫做“面”,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面”?

(4)师:这六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注:正方体全是正方形,长方体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三:仔细观察比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异同。

(1)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正方体积木和正方形纸,仔细看一看并摸一摸,再把正方形纸放在正方体的其中一个面上,然后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拿出长方体积木和长方形纸,仔细看一看并摸一摸,再把长方形纸放在长方体的其中一个面上,然后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2)师小结: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叫“正方体”。正方形也可以叫“面”。

而长方体也有6个面,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长方体6个面里,有的是长方形、也有的是正方形。(师出示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

结束部分:现在请小朋友看挂图,找一找图上哪些物体像正方体,哪些物体像长方体呢?请将像正方体的物体圈上红色,像长方体的物体圈上绿色。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 增强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3 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能扎实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纲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有表面是平面和曲面之分)。请你分类写一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三、回顾与交流(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补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探究正方体特征

展开正方形纸盒,观察其特征,分别找出相对的面做出标记。小组交流

用5个正方体按老师要求搭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从正面上面右侧面观察其形状。小组内任意搭,观察图形。

(3)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有什么特点?二者区别与联系

(4)体与面的关系

这4种立体图形是怎样得到的,与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

(5)4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四、反馈检测

1、(8)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搭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最少需要( )个小立方体, 最多需要( )个小立方体.

>>>下一页更多精彩“《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2、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 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 ,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三)、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教科书34页至35页上面“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至3题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 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立体图形。

突破方法:通过实物观察、教具演示,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立体图形。

难 点: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突破方法:通过实物观察、教具演示,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教师: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胶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说学具:(感知物体的形状)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袋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同桌之间说出礼物名称)

【设计意图】机器人是学生感兴趣的玩具,用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说一说)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分学具——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形状的物品”放在一起吗?同桌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学具,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学生汇报)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所说,在电脑里分出的各类食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设计意图】创设动手实践的活动,能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4)活动

让学生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摸物体表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1)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桌之间互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师:小结长方体的特征并板书: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不能滚动。

(2)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①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师:同桌之间互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师:小结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不能滚动。

②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学生讨论、汇报,师板书

相同:都有6个面,不能滚动。

不同:长方体6个面大小不一样,正方体每个面都一样大。

③练习,课件出示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要求学生判断并说出它的名称,集体订正。

(3)感知圆柱的特征。

师:同桌之间互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师:小结圆柱的特征并板书:圆柱有2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上下一样粗,横着能滚动。

(4)感知球的特征

①感知球的特征

师:同桌之间互相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球的特征。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师:小结球的特征并板书:球能自由滚动。

②练习:

课件出示形状是圆柱和球的物体,要求学生判断并说出它的名称,集体订正。重点说出热水壶为什么不是圆柱。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③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齐读题目

3.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课件依次出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子啊头脑里再现立体图形,进一步感知其特点。

三、拓展练习

1、想一想:为什么汽车的轮子做成圆柱呢?(电脑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思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柱的特点,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2、读一读、填一填:师边读题,指明回答,齐读一次。(电脑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3、数一数:(出示机器人)

数一数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学生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指明说,集体订正。强调机器人的头、眼睛也是球。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特点及如何数。

4、游戏:摸一摸、猜一猜(教材35页上面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合眼摸出学具袋的任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另一个学生判断,然后反过来,轮流玩。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摸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讲一讲: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新知,加深认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长的, 方方的, 直直的, 圆圆的,

6个平平的面, 6个平平的面, 有2个面, 自由滚动。

大小不一样, 每个面都一样大, 上下一样粗,

不能滚动。 不能滚动。 横着能滚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能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显示出来,又能一眼比较出它们的异同。

“立体图形的拼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星城初步的空间观念。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提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3、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4、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到的。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边欣赏自己的成果,一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后,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感知立体图形,学习配对

教案目的:

将相同形状的物品配对,初步感知立体图形,让小朋友喜欢堆砌,发展创造力。

教案准备:

积木,布袋

教案过程:

1、出示不同立体图形的积木,引导小朋友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方式,数一数有几个面并且常吃推出不同的组合。

2、老师让小朋友自由组成三人一组的小组,一起玩配对对游戏:老师先在布袋中放入三至四个积木,其次给每组小朋友分发布袋,让小朋友收到布袋后先取出积木细心观察,然后再到活动室辨认相同形状的物品,放进布袋中,再让各组小朋友拿出收集回来的物品,与积木比较,看看形状对不对,最后运用那些物品进行创作堆砌。让小朋友初步认识将相同形状的物品进行配对。

教案总结:

老师要让小朋友寻找阶段要说出在哪里找到的哪些物品,锻炼小朋友的的语言表述能力。

教案评价:

能给相同形状的物品配对,能运用不同物品进行堆砌创作。

教案建议:

本次教案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小朋友的实际发展水平,适当的调整一下活动的难易度,比如:布袋内的`积木要特征比较明显,便于小朋友配对。当小朋友对配对游戏相当熟悉后,再逐渐增加难度,也可以让小朋友寻找颜色、大小不一样,而形状相同的多件物品;而对于立体图形这个概念,对于年龄低的小朋友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正方体和对正方体的比较,来让小朋友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小朋友玩各种配对游戏,例如用连线的方式找一找挂图中相同的图案等等,这样时间长了,小朋友对于配对也就熟练了!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①小组活动: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2)初步渗透三视图。

①课件出示例2,提出问题: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②学生再次结合组内的长方体模具,判断出观察的视角。

③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①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③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④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

(4)师生小结。

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②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和球,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解决问题

(1)猜猜看。

①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提出问题: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②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同桌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的活动,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将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等。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感知

1.活动引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积木搭一搭。

(2)组长组织组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搭好的积木。

2.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

(2)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搭积木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观察中感受每个面的形状,为新课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观察体验,探索方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复习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归纳、分析各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V=sh

2、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集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媒体的准备:

CAI教学课件、实物投影、摄像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立体图形的体积(容积)

师: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生: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板书:V长=abh

生: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板书:V正=a3

生: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V柱=sh

生: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板书:V锥= sh

小结: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二、回顾整理,构建体系

出示:罐装椰汁(圆柱体)、软包装椰汁(长方体)

师:昨天我上超市买了两种包装的椰汁,通过测量我得到一些数据。

课件出示(略)

生1:先计算出它们的容积,再比较就可以啦。

生2:因为它们的`高相同,所以,只比较它们的底面积就可以了,谁的底面积大,谁盛的椰汁就多。

(在学生回答同时,课件中的高13厘米变成红色,以加深学生印象)

师:请你们自己算一算哪种包装里的椰汁多?

(学生独立动手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学生汇报:罐装的椰汁多,因为它的底面积比软包装椰汁的底面积大。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在计算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或容积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可以用底面积高

演示课件:

边演课件教师边小结:这四种立体图形底面和形状虽然不同,但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只不过圆锥体再乘 就可以啦。

师: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V=sh

板书:

V长=abh

V正=a3 V=sh

V柱=sh

V锥= sh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昨天买椰汁时,我还看到了一则广告

课件出示。

师:大家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要给250克大米设计外包装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

生:先知道250克大米的体积。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250克大米的体积呢?请大家分小组想想办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可以把米堆成圆锥形,量出底面半径和高再求体积。

生2:还可把米放在长方体的容器里(如文具盒等)量出长、宽、高再求出它的体积。

生3:把纸围成圆柱体,把米倒里去,量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再求出体积。

师:你们想得很好,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动手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出250克大米的体积。

(摄像机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动手测量250克大米的体积)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组的测量过程和计算结果?

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把250克大米倒在了长方体的容器里,然后量出米的长、宽、高,再根据V长=abh求出250克大米的体积,大约是285立方厘米。

生2:我们组用纸围成了一个圆柱体,把250克大米倒进去,量出圆柱体的直径和大米的高,再根据V柱=sh求出250克大米的体积,大约是305立方厘米。

生3:我们组把250克大米堆成一个近似圆锥体,量出圆锥体的半径和高,再根据V锥= sh求出250克大米的体积,大约是276立方厘米。

师:都是250克大米体积为什么不同?

生1:因为我们在测量的数据存在着误差。

生2:我们把米堆成的形体不一样,所以测得体积也有误差。

生3:米粒与米粒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间隙,所以测量时也会存在误差。

师:老师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经过测量,发现250克米的体积大约是290立方厘米。

师:知道了米的体积你打算做个什么样的外包装?

生1:长方体。

生2:正方体。

生3:圆柱体。

生4:圆锥体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你们设计的外包装算出有关数据,然后动手制作外包装,看谁设计制作得最漂亮!

学生动手实验(使用摄像机和实用投影展示:学生动手制作外包装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制作过程?

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设计的是长方体的包装,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300立方厘米。

师: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1:因为米粒与粒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外包装的体积应250克大米的体积大一些。

生2:我们组设计的是正方体的外包装,棱长是6.7厘米,它的体积是300.763立方厘米。

生3:我们组设计的是圆柱体的外包装,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301.44立方厘米。

师:外包装设计完了可是还不够漂亮,回家后你们再装饰一下比比谁设计的图案最有新意。

四、反馈归纳,自我评价

师:通过给250克大米设计外包装,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生1: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给250克大米设计了外包装,以后再有这样的广告,我就可以去试一试。

生2: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生3: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总结:今天,我们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体积(容积)

V长=abh

V正=a3 V=sh

V柱=sh

V锥= sh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3、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与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小麦收获的季节,李爷爷家有一个这种形状的粮仓(出示实物),他想知道他的粮仓能盛多少粮食,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你能帮帮他吗?

生:求出它的体积就行了。

师:怎么求?粮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复习课))

2、立体图形的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有不同的立体图形,请你上来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拿出大家指定的实物,并且说出这个图形的特征。

一个同学猜,其他同学补充,白板显示表格,讨论完之后汇总(白板显示)

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如果给以上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涂上油漆,那需要涂漆的面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以前后4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这三种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白板显示三种图形)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字母公式。

字母公式:S长=(a×b+a×h+b×h)×2

S正=6a2

S圆柱=2πrh+2πr2

4、学以致用。

掌握了这些公式,我们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下面的几种情况,你来判断一下分别求得是什么?

(1)、油漆柱子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2)、长方体的水池四周和地面抹水泥(长方体6个面去掉上面)

(3)、制作圆柱形的水桶用铁皮多少,(圆柱表面积)

(4)、电线杆的占地面积(圆柱的底面积)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有趣的立体图形》

活动目标:

1.巩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立体三角形的认识,能准确的辨别。

2.围绕各种立体图形开展数量、排序、比较、计算、图形设计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准备:

1.幼儿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立体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立体三角形积木人手一份

3.幼儿操作练习册人手一份

过程:

一、巩固已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幼儿利用积木辨别各种立体图形,并总结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

2.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二、综合科学活动:有趣的立体图形

1.同种立体图形拼搭,点数数量。

启发幼儿用不同方式点数:如有序的逐个点数、,目测、两个一组点数、分组点数后相加、圈定数量后接着数……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多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验证的要求。

2.不同立体图形拼搭,比较数量多少。

引导幼儿先确定数量,再进行不同图形的比较。

关注能力弱幼儿比较的方法,鼓励幼儿运用10以内减法的运算完成比较。能力弱的幼儿需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同伴间的帮助,采取集体验证的.方式(计算、实物比较)得出结果。

3.排序

1)幼儿利用手中的积木排出一个模式,交换完成排序任务。

2)相互验证。

3)选取几个新颖和较为复杂的模式,供大家探究,感知排序的规律,掌握排序的方法。

三、操作练习

1.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练习册中的重难点操作题。

数量及比较

2.带领幼儿了解读题的方法。

图文结合的读、看题型猜方法

3.幼儿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延伸: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观察和运用,在空间建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充分地了解立体图形。

感知数位大班教案

运动目的:

1、在运动中开端感知个位、十位、百位,渗出数位之间的干系。

2、喜好熟悉数位的数学运动,体验此中的兴趣。

运动预备:

1、教具:数字卡片多少,如6、39、138等,金色珠。

2、学具:1 100数卡、金色

3、训练P19。

运动历程:

1、团体运动。

1)温习100以内的数。

如今我们来一个数数角逐,以小组为单元开仗车数,要留意看数数的请求,哪个小组数完了就高声的报告各人“我最快。”

我们已经熟悉了100以内的数,并且数数数得很好,下面,请各人看黑板,看看你能发明什么。

2)熟悉数位。

幼儿园教育随笔 出示“金色珠”:金色珠一个一个地涌现,10个被穿成一串;一串一串地涌现,10串又串成一大片。)

谁能完备地说说10个1是几多?10个10是几多?

西席拿出写好的数字卡片,如39,先读出卡片,请幼儿用金色珠来摆一摆,然后掏出数字卡片“ 30” 和“9”,(这里是重点。请幼儿不雅察30、9放在一路和39,各是几位数。)

数字“39”中,数字“9”地点的地位叫个位,数字“3”地点的地位叫十位。也便是个位上是数字“9”,十位上是数字“3”。要是把30、9合起来写便是309,它便是三位数,在百位上便是300了。

用雷同的要领熟悉数字“138”,熟悉百位。

3)幼儿本身取卡片上的数字,拼成200以内的.数,再说说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2、分组运动。

听、摆、说数。幼儿两人一组,一名幼儿随便报出一个200以内的数字,另一名幼儿先摆好金色珠,再对应数字,然后说说个位、十位、幼儿园教案百位上的数字各是几,交换脚色重复举行。

做训练P19页“金色珠与数位器”。

3、交换小结,摒挡学具。

师幼配合小结:个位的“1”是表现1个1,十位的“1”是表现1个10,百位的“1”表现1个100。

清算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