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 作文大全
- 2024-10-09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本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发现人生的苦难,探求生命的意义,关注心理变化的轨迹,以积极的个体生命形式融入和谐发展的大社会的背景中,是近年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选材的大趋势。无论是的《贝多芬:一个巨人》、的《在山阴道上》,还是的《忆刘半农君》无不体现了这种对人与人生密切关注的“以人为本”的选材特色。从命题角度看,针对具体考纲考点直接命题的思路日益明晰,从答案表述上看分点作答,要求全面而非力求深刻的特点也逐年显现。因此,面对稳中之变,考生阅读方法亦要稍作调整。
一、阅读
1.注重研究标题,抓准文章中心。如20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忆刘半农君》,“忆”就是中心,“忆”什么就是重点。忆即回忆、回想、记起,它与怀念、想念、怀想有词义轻重之别,因此在感情上也各有不同。“忆”叙事为记实,“念”叙事为抒情,这样想来,标题实际上就告诉了我们《忆刘半农君》的情感基调。
2.学会辨析思路,提高解读准确率。作为叙事、哲理性文章,叙述描写的内容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句子是筋骨,所以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它的基本思路是由表象到本质,层层递进,但不同的文章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阅读时要善于抓体现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如《忆刘半农君》第二段中的“也是老朋友”“十年前的事,现在呢,可难说得很”,第八段的“从此”“后来”“五六年前,亦无话可谈”,第九段的“近几年”等,我们不难确定最后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然后考生可以根据“爱”和“憎”两种情感组织相关信息。由于这类文章总是由形象到概括,所以还要特别注意结尾的抒情议论的句子,它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3.利用辅助信息,提高阅读速度。辅助信息有作者、注释、题干信息等,考生有时阅读思维“短路”时,不妨回头且“吟哦”,肯定会“柳暗花明”。《忆刘半农君》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辅助信息,借助它可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解读速度与准确度。
二、理解
1.熟练掌握考题覆盖考点的含义,及时转换答题角度。文学作品阅读的每一个考题都体现了不同的考点要求,如《忆刘半农君》第17题考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8题考“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9题考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对文本内容概括归纳,第20题则从读者角度考“分析与评价”,所以考生要及时换位,调整表述的语气、语序,确保答为所问。
2.梳理文意,勾勒结构,重视概括。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考生要边读边记,文意结构通了,归纳就顺利了。如《忆刘半农君》文中只要直接将标志性词语组织起来,结构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在平时阅读训练中要养成摘要连缀的习惯。
3.注意概括方法,提高理解准确率。一是化繁为简。即把一些枝叶(形容词、修辞方法等)去除,留下主干。二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三是把形象化的描写内容抽象、转换成概括性的言词。这样能省去表述时回填的时间,即准确又全面。
三、表达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考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用材料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如《忆刘半农君》第18题,这类题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相关信息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再比较出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然后进行信息重组,其中也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文中关于“浅”的阐述主要体现在第六、七、十一自然段,第六段带出“浅”,第七段先是承认“浅”,而后肯定“浅”,并指出其“浅”而“清”,其原因要归结到第四段的口直心快,胸无城府,第十一段指出其“浅”却“于中国有益”。至此作者的态度就十分清楚: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或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于中国有益的。)
3.对应题旨,揣摩得分点的分配。分点表述,概括全面,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近几年,山东高考英语卷第二卷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阅读表达,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一篇短文,并根据文章后的题目要求进行简答。
简答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大意、标题,或指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2、补全文章中空缺的句子。
3、根据语境翻译句子。
4、同义语句替换。
5、回答问题(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6、陈述个人观点。
阅读表达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应该说这个题型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学生在应试中相对较难的题型。学生需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一些应对策略。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保证知识的充足储备。就像阅读理解题型所要求的词汇量,阅读表达题同样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词汇贮备。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构词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词汇量大可以使学生轻松阅读。
2、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限时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要快读,还要会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有利于于后面的表达。
3、具有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及生活常识。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平时教学中,在阅读文章的选择上,题材、体裁尽量广泛。
4、对各类题型的问答有精心的准备。阅读表达题一般设计五个问题,比较固定。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or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2)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words/phrases or a sentence.
(3)Translate the under lined sentence.
(4)Give your ideas on…
(5)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6)Find a sentence from the passage to replac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问题的设计会根据所给的文章来调整,但一般题型都是平时训练中常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形成正确的应试习惯。
1、关于title/main idea的训练,在平时的阅读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main idea来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
2、关于“替代句”,老师可培养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
3、关于“英译汉”,在翻译前学生需把握该句的句式结构:如含有sothat、notonly…butalso、强调句、定语从句等特殊结构的翻译时,把结构特点翻译出来,并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重点词汇是做好翻译题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破解长难句,把握句式结构,找准关键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关于“补全句子”。做题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句式结构和意义。通过分析空缺部分在句中的功能,判定其所需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非谓语结构,还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短语等。然后,根据上下文确定此处的意义,两方面结合才能做到正确答题。这个题型不仅要求学生结构准确、意义完整,还要求学生表达自然。
5、封闭性问题相对简单,根据文章来回答就可以了。至于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一定要积极回答,切记发牢骚。
总之,阅读表达题虽然是这几年刚出现的新题型,对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策略的培养,解决它是很轻松的。
近五年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回顾及备考策略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湖南省茶陵县云阳中学 谭森
文学作品鉴赏试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考改革中的一块具有导向性的实验田。高考命题更是一个大的发展,延续多年的客观选择题开始向主观试题转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特别是解答试题的思路、角度,以及得分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特别是从开始,高考命题在试卷结构、题型、赋分上给各自主命题的省份以相当大的自由,在尊重全国卷的命题柜架的基础上,湖南卷在文学鉴赏这一板块方面更是显现出自己的创造和特色。它除去了原来第六大题的陈腐和呆板,代之以15分的“赏析短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名称改为“文章赏析”,题型未变,分值加大到16分,分值微调为14分,虽然三年三变,但积极响应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这一点始终未变,同时也弥补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不足。
就近年高考选材来看,命题人对散文体裁青睐有加。
年 份 散文名称
《乡土情结》
《翡冷翠山居闲话》
20 《贝多芬:一个巨人》
20 《在山阴道上》
20 《忆刘半农君》
从以上可以看出,散文是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重要体裁,而且,在选材上更倾向于选取有抒情性或哲理性的散文,湖南卷有向叙事性散文过渡的倾向。
下面,分别就散文阅读提分策略稍做探讨。
一、高考散文阅读测试情况如下: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所以对材料的分析评价也是必考。
2、分析归纳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考查方式一般不是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二、深思做题细则
1.高考考题中的任何一个信息都不会是多余的,因此考生要注意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信息。
2. 阅读过程中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作者观点和感情倾向的语句,因为这些语句往往是命题者的设题点。这些语句有的'起统领或收束作用。要注意区分领起下文还是收束上文,是收束全部上文还是收束部分上文;有的起承接作用,要注意区分是紧承上文还是开启下文,是直随上文还是和前文某句遥相呼应。只有弄清这些问题,考生才能快速找出答题的有效区间。
3、认真审读题干,看清信息:
① 明确题目考查的方向;
② 明确答案要点的数量;
③ 明确答案语言的组织形式,即要求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且有无字数方面的限制等。
4、把问题带回原文,快速找出有效答题区间,找准答题点,看题目涉及的问题是在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5、考虑题目分数和卷面空格的暗示。高考阅卷评分是按概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这就要求考生要灵活答题,由试题所给分数和卷面所留答空间的大小来考虑并决定答题文字的多少。
6、确定答案语句组织形式。在试题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首选利用原文语句回答,其次尽可能地利用原文语言整合信息。纵观近几年高考考题,特别是对关键性词语、语句的理解与判断的考查,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是“依文设题”,故也可“依文解题”,这样能够避免无谓的失分。
三、把握阅读基本思路:
1、先速读全文,把握中心,初知全文意思。
2、再逐句研读,抓住文句的关系精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认真阅读试题,明确考察内容和答题要求,推断得分点。
4、锁定答题范围以及筛选题目要求的信息点。
5、对照题干试答,反思检验后工整书写。
以阅读《攀登我的南山》为例,要求:
(1)标出文中用了修辞的语句。
(2)找出能揭示文段中心意思、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文眼句。
(3)找出每段揭示段意的句子,即点睛句。
(4)找出揭示文章段落层次的句子,即挈领句、过渡句、概括句,以及区分段落层次的语句。
(5)标画你对文中语句理解有疑惑的地方。
(6)找出文中文字洗练,寓意深刻,具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作用的警句
攀登我的南山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合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智慧;法国大哲人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望远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未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遍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节选自《散文》,20第l期)
1.从全文看,标题“攀登我的南山”中的“南山”指什么?请简述之。
答案:指(远离世俗欲望的)精神家园,或(超越狭隘“单位”的)崇高精神空间。
2.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
答案 可归纳回答:人欲横流,令人窒息;人心低俗,令人沉闷。
3.第3段运用了孔子等6个材料,请根据文章的思路,说说李白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理由:前4个材料是中外伟大的思想家,李白和爱因斯坦分别是中外文学大师和科学巨匠,有了后两个例子,材料更典型更全面,文章的观点才更有说服力。
四、掌握散文的基本技法,熟记一些常用术语。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采用的文体多为散文,命题者又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出题。因此考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术语,明确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在回答时尽量采用专业术语和习惯说法,这对提高分数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所列术语,考生要仔细分析,牢牢掌握。
1.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对象更形象具体。
②拟人::使描写对象更生动活泼,亲切可人。
③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
④对比:突出陈述对象的某种特点。
⑤映衬:用某事物作陪衬来突出写作对象的特点。
⑥反复:起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2.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作用。
①句段作用:㈠总领前文 ㈡呼应前文 ㈢引出下文 ㈣承上启下。
②结尾作用:㈠感情升华 ㈡主题深化 ㈢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做铺垫 ④卒章显志 ⑤ 过渡、照应 ⑥ 设置悬念
3.表现手法:
① 人称运用:㈠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㈡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㈢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② 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种特点。
③ 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就是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④ 象征与托物言志。 ⑤ 以小见大。 ⑥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
4.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说明,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等。
五、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看标题。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
2、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词句。
3、看议论抒情的句子。
4、看文章的注释。
六、如何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
首先“定点”,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注意:
1、理整体意思;
2、理相关字词,如代词、连词等;
3、理重要句子;
4、注意标点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筛选” “整合”,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概括”“归纳”,则必须梳理全段甚至全文作答,针对具体要求,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七、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答题技巧:
1.联系内容、主旨∶考生在答这类题目时,可用“揭示主题”、“暗示主题”、“突出中心”一类词句,并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来组织答案。
2.把握思路、结构∶答这类题目时,可着眼于文章结构,根据文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分析其作用和好处,可运用“引领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前文”、“照应题目”、“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等术语,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3、了解技巧、手法∶
① 各种修辞格的作用(见前)
②近几年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有比喻、排比、对比、衬托。(对比和衬托既是表现手法又是修辞手法)
③ 特别提醒:不论命题人从哪个角度拟题,考生在组织答案时都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
八、组织语言答题的方法:
一是注意审题干,多筛选,看赋分。
二是组织语言切实地扣题意:重提取,分表里,重条理。表述注意三点:
1、忌用修辞。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2、忌无分析。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3、忌遗漏。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尚延联
从1984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增添了现代文阅读试题,但那时的阅读试题,往往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在语法修辞的概念上做文章,把考查重点放在语音、标点、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应用理解方面,题目多半游离于文章之外,真正属于阅读能力的考题反倒成了陪衬。显而易见,这样的阅读测试无法考查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而且肢解文章,把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向一个个琐细的知识点,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分析理解。更为严重的是,错误地导引中学阅读教学,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1992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语文科考试说明》将阅读单独立项以来,阅读测试题才有了较大的改进:测试整体阅读能力,考查是否真正读懂了材料。又近过去了,阅读题考查角度也在不断翻新,但阅读题得分率一直不高。笔者认为,解答阅读题要遵循阅读规律,讲究一定的答题策略。
针对高考阅读题的命题特点,解答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阅读原则
阅读题中的阅读材料,无论是片断还是篇章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命题者设计的试题也往往是上下串联、多方勾联。因此,考生在解答阅读试题时应有“整体意识”。这“整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着眼于整体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件”。对于与材料同时出现的“部件”,如正副标题、注释、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作者、出处等不应放过,有时这些东西对解题很有帮助。
其二,命题者设计试题着眼于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理解,因此解题时不能急于解决局部问题,应重视整体的理解:在内容方面,弄清内容实质、思想底蕴;在形式方面,弄清结构特点,写作技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就能站在总体的高度去审视分析每道试题,如词语解释、句义理解应放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去分析,并与段意、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进行,使答案与“语境”相吻合,从而提高答案的正确率。不注意“总揽全篇文章”,“着眼局部”,匆匆下笔,很难得出满意的答案。
其三,把所有题目当作一个系统综合加以考虑,把握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综合性大题与零碎性小题之间的互补性联系。在同一材料的阅读题中,各个小题虽各有侧重点,但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往往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按由局部到整体的格局分布;排列在前的题目答案,往往能为答排列在后的题目提供线索或暗示。因此,在解答各道试题时,应瞻前顾后,洞悉各题之间的联系,注意各题之间的互补性、暗示性,从而迅速正确地答题。
2.快速阅读原则
迅速准确地获取读物的有效信息,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反映在高考试卷中是近几年的阅读总题量大增,阅读量大增。试卷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答题正确率的质,而且也考查学生答题速度的量。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快速阅读的习惯,仅仅试卷中那么大的阅读量,就会令考生“望卷兴叹”,更谈不上思考解题了。所以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显得很有必要。
强调快速阅读,并不等于粗枝大叶。高考阅读试题无论是主观试题还是客观试题,难度一般不太大,有些试题的答案往往就在提供的阅读材料中,只要认真读懂、读通材料,试题不难作答。因此,考生在作答时,既要注意阅读的速度,又要注意阅读的理解率。答题再快,没有正确率,结果仍是徒劳。
3.灵活性原则
近几年来,阅读题摆脱了僵化单一的模式,注意多角度和多层次相结合,尽可能选取具有多种知识覆盖面的阅读材料,进行多角度命题,多层次地测试考生的阅读能力。高考阅读题也是这样。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不拘于一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拘于试题自然顺序,适时调整,灵活变换,从而迅速准确地完成答题。
近年来,阅读题题型也不断翻新,灵活多变。因此遇到一些新题型、新检测方式极有可能。这就需要头脑冷静、灵活,不惊慌,不被题型的表面形式所迷惑,而应由表及里把所至新题实质,迅速地将新题型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如句序排列,以选择题型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排序题,因此应试者就不能拘泥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几个选项里上下搜索,左右对照,而应把它还原成排序题,按排序题的要领与步骤去解答,分析应排列的各句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很快找到正确选项。
再如答题顺序。一般说来,试题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分到整的顺序组织排列起来的,因此答题顺序应是由浅入深,循试题自然顺序作答,但又不可太死板。相反,由于每个应试者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各有长短,同一道试题在不同的考生面前难易不同,因此,解题的另一要诀是先易后难,不能死抠题号顺序,易者当机立断,不待全部看完,即可马上解决。对一时难以攻克的“堡垒”不可一味“钉”住不放,可以搁置一旁,留待解解答完那些自我感觉容易的题目后再去完成。这样既可赢得时间,又可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致于整场考试的失利。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求解答阅读题的相应策略。解题步骤的正确与否、清晰与否在解答阅读试题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答题速度和答题正确率,而且影响考试的心理状态。
解答阅读题的阅读方式和一般步骤是这样的:
(一)通读材料的要求是读全、读懂材料,形成整体印象。在通读材料之前应先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尽快地读一篇材料后面(有的与材料并排)试题的题干部分,认知命题者的意图,了解题量、题型类别,所占分值等,对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到胸中有数。阅读题干时,要尽量摄取关键性词语,从而对命题意图有个粗略的认识。
通读材料时,要集中精力,着眼于全面理解、整体把握,要结合阅读题干所获得的信息,边读边思考边理解。一要读全,就是读完材料,对全文(段)的每个段落、每个部件都不可敷衍掠过。二要读懂,就是大致理解全文(段)总体上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阅读时心须具有“文体意识”、“筛选意识”、“结构意识”,把握材料所属文体,运用该文体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进行定向阅读,例如,如果是议论文,便找论点、论据、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除按照文体知识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外,还应注意筛选文段中的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词句段,并注意根据阅读目的(指读题干时明确的解题任务),筛选有效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文段的结构特点,搞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解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这一步采用的阅读方式是默读扫视。遇到方框、横线等留作填空之处,不要急于去猜想填补,而应采取跳读方式跨越过去。
(二)审察题意,定向阅读
这一步的要领是仔细审察各题,并据各题的规定确定材料中的“阅读域”(对应点),作定向阅读。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的标准是仔细、透彻、准确。仔细就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一个标点不落地研读所要回答的问题,对出现于题中或题尾括号内的提示语,也应注意。透彻,指不仅要弄清明示条件,更主要的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从本质上明确命题的真意。题干的表达语中出现的“根据……”、“按照……”、“以……为根据”、“从……看”等字眼,往往就是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准确,指严格按照要求,对试题内容和形式作出恰恰如其分的判断,准确无误地确定考查的能力(考查点)是什么,明确试题的类型。
定向阅读,就是根据试题规定确定阅读材料中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阅读位置(“阅读域”),然后“对号入座”地进行阅读。阅读时有别于第一步的扫视默读,可以不顾文段的顺序,自由地从某处楔入,仔细研读,略去那些不需要读的文字。阅读时,注意筛选关键性的语言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达意思和作者隐含意思。必要时,还可反复重读。
(三)调集“库存”,思辨求解
每一道具体阅读题的解答需要运用有关知识,但不需要应试者已具备的所有知识。因此,当确定了考点、明辨了题型之后,应试者应迅速在大脑的“知识库存”中调集有关知识,发动有关经验和能力,并且进行筛选、梳理、组合、调整,以备解题之用。
调来知识能力,就要着手求解了,这是解题的核心。比较和辨析是求解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通过辨析比较,找到知识与试题间的连接、共同性,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在选择题占绝对多数的考核中,通过辨析比较,找到各选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反复分析综合,去伪存真,筛选出正确的选择项。
(四)全面检查,认真验证
解题得出答案,并不算最后完成,必须全面检查、认真验证,这样才能确保正确率。
所谓“全面检查”,是指:①检验审题有否偏差,求解有无谬误,符号是否填对诸多方面,缺一不可;②对所有试题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当然也可根据所余时间作出安排,时间充裕,应全面检查,时间紧迫,要突出重点。这里说的“重点”并不是指试卷中的重点,主要是指自己的把握不大需要检查的题目。
检查的顺序可由后往前,也可先重点后其它。由后往前的优点是大题都在后面,并且后面的题刚做完,印象清晰,易于检验,可节省时间。
检验的方法因题型、内容而定,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复核 不受答题时思路的影响,尽量变换角度,重新审题,来个再思考,而不是重做一遍题。
代入 将答案放进试题里,看是否行得通,是否合语法、合语感。
析因 针对答案,深入思考,分析那些未被选择为答案的选项为何错,尤其难度大的不能一眼就判断的题,更要这样检验一下。检验时应充分尊重自己的首次选择,没有确凿的根据,不要轻易否定。另外,检验时一定要有耐心,只要有时间,就要尽量在试卷上找毛病,直到考试结束前的最后一分钟。
其实,由于考生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各有不同,试题的难易也不一致,因此很难规定划一的阅读方式和解题思路。所以,解题时不能死板,应灵活多变,如对出现于阅读试题中的一些无关大局的关于字、词或修辞、语法知识等纯知识题以及一些浅显的试题,就不必按上述步骤定向阅读,冥思苦想,否则浪费
尚延联
[浅谈高考阅读题的解题原则与答题策略]
结合高考与教学,探究英语阅读策略论文
在英语高考中,英语阅读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分值占40分,是所有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组题,是决定英语成绩优劣的关键之一。同时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也是高考英语测试的重点。下面就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给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了解高考英语阅读设题题型
知己知彼才能取得成效,先分析一下高考的设题类型。
1.主旨判断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
2.内容细节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细节把握情况。
3.推理判断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文章所给的线索来推理判断。
4.猜测词义题:考查学生猜词能力,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词汇或句子意思的能力。
二、明确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了解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才能对症下药,在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1.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本时大多关注的是对文章中的语法词汇的讲解,很少关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就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了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和压制,学生会逐渐对阅读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2.在阅读教学中不做必要的语言分析,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了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提问,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样没有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动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语言分析。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会有看不大懂文章的情况出现这主要阻碍是文章中的长句和复杂句,若是教师忽略了句型结构分析,那么对学生阅读提高的帮助仅流于形式,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3.在阅读教学中不指导阅读技能,部分教师在讲阅读时,采用一问一答形式,这样组织教学虽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考查,但是没有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点拨,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如何去捕捉有效信息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三、对症下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阅读情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部分学生停留在“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的状态,因此应培养学生的阅读情商使他们能持之以恒,这需要教师的爱心和智慧。
2.增加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环境对语言的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时文章的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平时上课时可以利用英文报刊来增加和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近几年高考中,阅读题量逐渐增加更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而英语报刊的内容多是原汁原味贴近生活,在知识范围、信息量、时代性、灵活性等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获悉世界上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到西方国家风土人情、文化习惯等背景知识,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解题技巧
学有法,则事半功倍。学而不得法,则事倍功半。因此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是重中之重。
第一,略读领略大意,在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文章的中心,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语气、意图达到整体的理解,获得文章表达的主要信息。
第二,查读给出why where when person event time content等问题,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词,抓住文章脉络,提高阅读效率,旨在有针对性的寻找问题的答案,不必逐句阅读只需在文字上掠过,一旦发现相关内容停下进行标示,可以在高考中节省宝贵的时间。
第三,推测词义,在阅读中学生难免遇到生词和新的表达法和语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既提高了速度又形成了一种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高考猜词题处不会丢分。第四,遇到复杂句时要画出成分作出详细讲解为学生阅读扫除障碍。
4.精读泛读相统一
教师把课本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功底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充分调动自身知识、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达到快速准确阅读和理解的目的,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5.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学生有很多不良的阅读习惯在干扰者阅读速度和效果。出声读会影响到学生阅读速度因此在日常阅读中应努力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知;指读妨碍了眼睛的运动严重影响阅读的速度限制大脑快速活动的能力,应养成用脑反映文字信息的能力;重读影响对整体大意的理解,可以采取遮盖训练法进行改正;边读边查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影响阅读理解还容易打断阅读思路并且对工具书产生依赖难以形成猜词能力。杜绝不良习惯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收获。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会让们的学习更加的顺畅,希望我的理解能够在各位学子的学习道路上起到促进的作用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