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论文,本文共10篇,欢迎阅读借鉴。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论文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高技能实际上是心智技能发展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如下特征:

(1)高比例的职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的开设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环节的配合;

(2)围绕“技能证书”开设相应的课程,使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

(3)个性化专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因此还要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

高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务实性,应努力做到课程开发看实际,课程实施求实用,课程管理重实践,课程评估讲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应按以下原则构建:

(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如《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如《幼儿语言教育》课程。

(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如《少儿舞蹈编排》课程。

内涵发展是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沿袭高师课程体系的内容,其特点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如幼儿园开设了电脑绘画课,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不会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出内涵发展的理念:

(1)改革课程内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保证毕业后能独立开展工作。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可分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十门支撑课程构成,具体可见表1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由四个主要模版构成:教学技能模版、音乐技能模版、舞蹈技能模版、美术技能模版,其中各科教学法,弹、唱、跳、写、画等课程为各模版的主要支撑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地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将思想品德、动植物、天文地理、自然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幼儿科学与社会教学法》课程.通过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会用”、“活用”。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及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应是最灵活、最具个性的特色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应增加专业对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使课程的更新加快.从而有效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就是加强理论教材与职业技能的联系.通过各门理论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理论课课时较多,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均需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如学前儿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技能训练: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开展主题活动技能训练:幼儿营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进行幼儿配餐技能训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边实验边听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接近1:1.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职业技能渗透的效果更好。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礼会调查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每学期一周,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见习班主任工作二年级第二学期见习教学工作.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调查,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

(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里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能必须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本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理念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探析论文

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特别注重幼教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教专业实习及学生幼教技能考核等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课程偏多偏深,大多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课程内容与现实幼教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课程开设较晚。占总课时很少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实习,虽有利于校方管理,但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的实践理解与消化,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另外,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间时,每年都是在毕业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于频繁且无规律,会使得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艺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对学生说、唱、歌、舞、画等能够启迪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开设时间偏少、硬件不足、形式单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学历的幼师生,若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等优于本科生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现状,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教“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作为“人”来看待,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得生存技能。一旦选择幼教职业,学校首先要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即教学技能。只有以此定位培养目标,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做出相关界定,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以教授对象儿童的特征及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思考幼教老师应做的职业准备。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取向看,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师“塑造”观。所谓“塑造”,即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外形改变成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形态,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过程的观点。显然,这种理念过于把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对象同质化、培养路径格式化、培养方式简单化。所以,目标定位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实践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2.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观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多,从理论到理论,较少关注实践训练,缺乏全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结果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幼儿教育的师资。现有课程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大多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专业实践课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各方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偏深、偏旧,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习(践)带有“任务性”,对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太过宏观,操作性差,有走过场、形式敷衍之嫌。幼教学生在例行实践中往往被动地被实习计划程式化,缺少情境下的现场演练与锻炼交流。对学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没有总体框架安排,诸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有明晰的制度设计,随意性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游戏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执行规范,以及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主要是听课、观察、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管理等日常工作,短暂的实习时间很难达到学习初衷。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教育管理方面的办学水平。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幼教对象是低龄儿童,其施教能力及效果取决于儿童对其言传身教的'感受与认可度。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升教师的文化涵养有着基础性作用,但站在儿童的认知角度,能歌善舞、爱心尚善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幼教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幼教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在教育目标上突出能力性,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互动性,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丰富性和反馈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在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除了保留必要的文化基础课,更应该从时间上全程延通,多安排一些实践性项目,从内容上全面整合,多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全方位拓展,以学校课堂教学、特定情境教学、户外实习场地等开展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总之,要在理念上全面浸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努力形成实践课程不拘一格、培养情境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低龄儿童自身的身心成长和科学的认知规律,认真研判幼教学生的教育规律,以学前教育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整合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比重。通过开设实践选修课,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童律动、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异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差异,扬长避短,充分自由地选择不同课程。总之,要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实践课程群,既要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更要从微观层面考量实践课程的设置,挖掘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等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意蕴,增强实践的教育性,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性教育中拓展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运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幼教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艺体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大致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操作等方面,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上述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现。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及幼儿园内实习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引进过程式评价,运用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改进培养模式,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升学生本领,实现双赢。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专科层次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幼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当前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才的需求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铁岭师专也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初见成效,可以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等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来体现。作为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立足教学大纲,完善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合理、任务明确的课程体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保育员、育婴师、早教机构教师及幼教管理人员。根据岗位需求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铁岭师专)设置了层层推进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有三校生和高中起点3年制学生,还有初中起点5年制学生,课程设置分四大部分,人文素质部分根据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要求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等进行综合教育;职业基础部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职业技能部分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素质拓展部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丰富学生知识。

(二)以实践为主,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训、专项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部分,实践课程比例已经占到总课程比例的60%。而理论课程仅占40%,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比例。实践课使学生交替扮演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践课程的安排符合课程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围绕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方案

(一)实用为主,有效整合课程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实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中更体现整合性,比如,在职业基础课中将《学前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课程相融合,《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学》课程相融合,等等。整合课程避免了相同课程领域的重复和繁杂,使课程内容更紧凑,结构更合理。

(二)不断调整、规范教学和实训大纲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铁岭师专对教学和实训大纲有严格的要求,每门课程均有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的实践环节都有实训大纲,在实训大纲中有具体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同时,铁岭师专还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三)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首先,铁岭师专学前教育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前教育学院不但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开办宣传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最后,学前教育学院坚持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学院还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多证统一,课证一体化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学院经过多年实证研究,努力推行多证统一、融合,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实践能力更强。多证统一是指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良好对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国家要求的职业岗位应具有的能力有效结合,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把考证辅导与教学合二为一,实现课证一体化。

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职业标准内容,针对其中的内涵及要素整合课程及教学计划,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应统筹安排,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国家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整合,使国家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包含在课程系统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就已经达到国家要求的职业标准。

铁岭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升其岗位能力,实现课证合一,专门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为使学生通过中级育婴师考试,在高职学前课程中除开设《学前心理学》、《婴幼儿卫生与保健》《0-3岁婴幼儿保教》等课程。

四、打造精良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团队

要想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培养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管理制度和教师梯队建设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团队建设,铁岭师专在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以及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教师培养方面以老带新,通过不断听课、评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水平,用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大力支持“双师”型教师培养

铁岭师专为使教师充满活力,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积极鼓励教师考取双师资格,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扶持,教师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现有的在职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业务能力、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

(三)提高兼职教师比例,实践教学实用有效

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专业能力扎实,教学指导有针对性,因此,铁岭师专不断增加兼职教师数量,选聘有专长和较大影响了的一线优秀教师或园长、学前教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她们更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入职的难度与不适。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近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6]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2,(5).

[7]余赞,庄周赟.新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J].科教文汇,(8).

摘要: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结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高职工程监理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本,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想以工作过程来构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及工作目标相关,其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为了突出职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培养高职工程监理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为例,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与传统课程体系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独特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融合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过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课程开发与重组,明确工作过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主线和培养基础分别是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实际的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是分不开的,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手能力较强,在构建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尝试适当增加模拟岗位工作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实践,完成从被动听课者到主动实践者的转变,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职业岗位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于专业岗位的了解与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符合企业对于专业岗位职责的要求,为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

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从开始招生,被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搞好建设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只有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才能完成构建符合我院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面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优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着重技能培养。以就业导向、实践能力来重构课程体系,注重以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依据实用、适用的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新课,适当删减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重组融入工作任务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引导,进行实践教学,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建筑行业及工程监理企业的走访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座谈,结果说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能力,具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工程监理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我院工程监理专业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经过实践探索,合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逐步贴近建筑监理行业和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效果改善显著。工程监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第五、六学期)。(1)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装饰材料》、《安装工程识图》等课程。(2)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课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等课程。(3)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等课程。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工程监理专业三年的课程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将工程监理的职业精华“三控、三管、一协调”贯穿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3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指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中,对学习情境进行的重组和设计。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领域是指具体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原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学习情境是指在职业的行动过程和工作任务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方法论和教学论和转换而构成的学习领域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这种新型课程设计,可使学生从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及规律,从具体的个性中去获取一般的共性,并能够用抽象出来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去应对新的个性和具体,充分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特色。按照“工学结合,德学同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工程监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原则,结合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监理员的岗位需求,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投资控制》、《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艺》、《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训》、《安装工程造价实训》。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依据建筑工程施工图会审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新的学习情境,该课程为《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其中的难度与深度逐步提升,但它们仍属于同一工作领域,操作步骤类似,可以进行对比。因此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是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选取建筑工程中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情境,并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的工作任务,就是能够作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分组组成团队,结合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工程类型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或图集,在分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方案,结合工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组织工作实施,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等进行总结、反思和提高。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并可根据工程施工图的要求完成建筑构造实施任务,具备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

4结束语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增强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了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进行教条的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将我院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落到实处,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研究彻底转化到实践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系的建筑模型实训基地在筹建过程中,预计在年底到明年年初能初具规模,并于明年正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把模拟的“真实”施工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完成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再配合现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室,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理论教学到认识实践,再到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从学习到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才能完成。将理论知识、团队协作、实训技能三者有机相结合,确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教育部职业枝长技育中心研究所.

[2]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3]夏喜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7).

高职雪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一、高职雪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并重

在与滑雪企业研讨的过程中,企业提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对企业的忠诚度、诚信度和良好的执行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强调提升职业能力,同时不能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关注职业岗位(群)的整体任职要求,通过公共素质领域课程和隐性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通过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基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氛围的实践学习领域课程深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精简整合理论知识,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一门系统的科学知识,由此高职雪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精简整合。在理论课程门类上,要有所选择,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对相应课程进行整合和内容筛选。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仿真企业岗位的实习实训课程和真实岗位的实习课程,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二、高职雪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工学结合,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由公共素质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实践学习领域三个领域组成(详见图1):公共素质领域突出学生基本素质养成和基本工作能力培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操作基础》、《实用英语》、《应用写作》、《企业认知实训》使学生养成基本素质,并对滑雪企业有初步认识,了解工作环境、性质和岗位需求。专业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养成基本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通过《滑雪场运营管理》、《雪场安全管理》、《雪场人力资源管理》、《雪场客户服务管理》、《雪场市场营销》、《管理沟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判断雪场事件、处理雪场日常事务,解决雪场基层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实践学习领域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滑雪装备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滑雪运动技术》、《顶岗实习》等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完成学生实际工作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其从学生顺利转变为职业人。

三、雪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雪场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雪场经营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不同,学校很难在校内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想让学生毕业就能与滑雪企业零对接上岗,从事滑雪服务、赛事组织和管理,进行雪场管理,就应该在学校期间对滑雪运动有基本的了解,对滑雪场有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对滑雪场的基本运营现状有较深入的了解。对学校来说,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滑雪企业的地理优势和设备优势,节约办学成本;对于滑雪企业来说,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解决其实践能力、实习实训场所乃至就业问题。

(二)建立一支“懂雪场,会管理”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雪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培养雪场专业管理人才的渠道较少,现有专职教师均毕业自于管理类专业,虽然对滑雪场有一定了解,但没有参与过滑雪场实际经营管理工作,要保障课程体系顺利运行,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我们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打破现有局面。“送出去”即教师每隔几年回到企业中去,接受雪场管理的最新理念,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引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滑雪场优秀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定期到学校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