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理论论文
- 文档
- 2024-06-12
- 125热度
- 0评论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理论论文,本文共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理论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中对于朗读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教师朗读意识不强,能力不强。从社会、学校、教师的层面来看,高考的应试教育影响着课堂设计,学校也没有对朗读教学提出完整的管理和评价标准,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以及自身朗读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必须制定一定的策略来解决朗读缺乏这一问题,让朗读回归到语文课堂当中。
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授课时间短限制阅读课开展相较于初中和小学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复杂且课时紧张,除去高三总复习的一年时间,可供教师规划和利用的时间只有两年,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已经是疲于应付,若是在此基础上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开展朗读教学。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得到了培养,到高中时已经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单独指导。而且朗读只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种辅助方式,而非独立的教学体系,无法直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高考而言没有太大的作用。
(二)高中生学习功利心较重忽视朗读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积累,在高中阶段,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而朗读不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从而在思想上忽视了朗读,对朗读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且高中的课业负担较重,日常的`作业和课堂练习几乎占据了高中生的所有时间,导致他们对于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不以为然,甚至拿出阅读时间来完成书面作业。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
(一)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能够使无趣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优秀朗读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是学生努力规范朗读的榜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此外,范读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在课堂上进行范读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学生朗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朗读、自由读,在学生分别朗读之后,教师对朗读效果进行点评和指导,无论是参与朗读的同学还是听众,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照自身,发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
三、课文朗读的实践策略
(一)诗歌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中国是诗歌的发源,诗歌作品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诗歌以其和谐的声韵以及充沛的感情流传千古。诗歌中蕴含着韵律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被激发和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表达大多简短,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复杂的感情浓缩于简短的词句中。例如古典诗歌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对于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停顿也是不同的。经典的《短歌行》是四言诗,每两个音节停顿一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重音一般在前两个音节上。
(二)散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散文的语言文字大多婉转悠扬或是清丽活泼,阅读散文就如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所以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变化,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寓景于情,寓情于声。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几个叠词连在一起但绝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在流畅中包含着婉转,在衔接中夹杂着停顿,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境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独自一人观赏荷塘的心境。
(三)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异,并且文中存在大量通假字、生僻字以及特殊句式,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流畅阅读的因素,文言文的朗读需要经过正音、会意、断句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情感、音韵和谐读出古文的精妙。例如《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由“大珠小珠落玉盘”转而“凝绝不通声暂歇”最终“银瓶乍破水浆迸”这一过程需要朗读者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表现出琵琶曲的声音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表现琵琶女的情感变化。
关于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策略论文
【摘要】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朗读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朗读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也很难得到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同时提出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朗读教学;高中语文;方式;策略
一、前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锻炼其语感能力。语文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朗读教学来提升字音的判断、字形的区别和写作水平。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师生所忽略,因此,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很低下。在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是齐声朗读,但是这种效果却并不好,齐声朗读过程中往往面无表情,停顿无序,个人朗读时声音较弱,朗读起来感情不足,这都是由于教师的错误教育理念所致。许多教师片面认为朗读教学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朗读很难得到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因此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朗读的方式
(一)自由朗读。
刚开始上新课文时,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课文的内涵,可以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由朗读由于随意性较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情感进行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认识,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较为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品读的要求,其次,通过自由朗读,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难点,例如字音、断句等等方面的问题。
(二)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强调读的过程中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不丢字、不加字,通过这种朗读方法,可以让学生的眼力与口读能力都能读的更加准确。齐声朗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通过专注来准确获取作者的本意。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较多,适当安排齐读,对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很难掌握,掌握齐声朗读,可以把握或熟悉古诗文的语言习惯,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文言文。
(三)熟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熟读背诵的作用,熟读过程中掌握了古诗的韵脚等原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好文言文。但熟读背诵要避免对“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欣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只有用一种品味的方式,才能理解古诗的真正魅力。例如在读李白的相关诗文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出他的豪放飘逸,同时浪漫主义色彩较浓;读杜甫的相关古诗文时,可以体会出他的忧国忧民思想,现实风格主义较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精选朗读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精选朗读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恰当的诗歌或古诗作为朗读材料,例如采《离骚》、《陈情表》这样的`精典诗文最适当朗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应该仅仅把朗读的素材局限在课本上,可以延伸到课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师进行范读。
教师范读是朗读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示范朗读,为学生做榜样。教师范读时应该注意自身真实情感的表露,让学生感觉到课中美文的魅力,同时又能感觉到教师自身的魅力。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享受,也体会课文的审美情趣。与录音相比。教师的通过示范朗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与富有感染力,教师通过范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朗读声中融入到文章内容中。
(三)指导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朗读。朗读技巧包括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仔细教会学生掌握这三方面的内容,掌握朗读的规律,把控语速、语音和语调的能力。首先学会使用符号来标注课文,用(△)标注轻读、(▲)标注重读、(/)标注停顿,明确标注文字的朗读规律,朗读过程中把握朗读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文的意境。其次理解原文的意境。教师应该加强文章情感的教学,通过大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觉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意境。朗读是一次二次创作的过程,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朗读的方式和情感表达也会不一样,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自由的朗诵,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
(四)利用多媒体渲染朗读气氛。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亲临其境,最后与课文作者产生共勉。朗读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特定的朗读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使学生的朗读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另外,课文的文化寓意,很难用语言精准的表达,如果能用音乐或图片营造一种情境,在朗读诗词的时候配上音乐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既能渲染朗读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致,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获得感悟。配乐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朗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加重朗读教学的比例。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朗读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秀文.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7):25-26.
[2]马艳.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建议[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6):9-10.
前言:在高中语文教育当中,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基础 知 识,并 且 能 够 了 解 基 本 的 语 法 和语言的基本性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其中的朗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1提升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育当中,实际上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言运用。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随着朗读时间的增多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会将朗读的内容以及语法的运用所消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朗读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学习语文基础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如何的提升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传统性的朗读教学训练中,过分的注重于朗读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朗读训练当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传统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低的结果。所以,这需要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
2当前语文朗读教学训练的调查分析
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的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在实际教学当中更为有效的开展语文朗读 教 学,进 行 一 次 调 查 分 析。调 查 方 式 是 以 调 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市一所普通的学生,其调查学生的总人数为300人。调查统计如下:首先是对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不喜欢朗读的人数为3人,占调查人数1%。选择一般的人数为50人,占调查人数16.7%。选择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28人,占调查人数42.7%。选择非常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19人,占 调 查 人数39.6%。其次是对学生自己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的'结果为选择朗读的非常好的有60人,占调查人数20%。选择朗读的还不错的有130人,占调查人数43.4%。选择朗读的一般的有100人,占调查人数33.3%。选择朗读的比较糟糕的 有 10人,占 调查人数3.3%。第三,学生通常 会 在 什 么 情 况 下 进 行 朗 读 训 练 的 调 查 与 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自我主动的进行朗读训练的人数为160人,占调查人数53.3%。选 择 在 老 师 的 要 求 下 进 行 朗 读 训 练 有 102人,占调查人数34%。选择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2人,占调查人数4%。选择在同伴的帮助或提醒下进行朗读训练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8.7%。第四,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动的对词语、句 段的积累程度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选择能主动的进行积累有89人,占调 查 人 数 29.6%。选 择 有 时 能 主 动 的 进 行 积 累 有206人,占调查人数68.7%。选择不能主动的进行积累有5人,占调查人数1.7%。第五,学生是否 喜 欢 将 朗 读 训 练 与 其 他 的 形 式 相 结 合 的 调查与统计(例如:读写结合,朗读与表演结合等形式)。调查结果为选择喜欢的有82人,占调查人数27.3%。选择比较喜欢的有110人,占调查人 数 36.7%。选 择 一 般 的 有 79 人,占 调 查 人 数26.3%。选择不喜欢的有29人,占调查人数9.7%。第六,学生是否 喜 欢 通 过 教 师 的 朗 读 指 导 来 提 升 自 己 的 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选择喜欢的有186人,占调查人数62%。选择有点兴趣的96人,占调查人数32%。选择一般的16人,占调查人数5.3%。选择没兴趣2人,占调查人数0.7%。通过调查统计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语文朗读训练还是能够接受的,其喜 欢 与 非 常 喜 欢 的 人 数 分 别 占 到 了调查总人数的42.7%、39.6%,并 且 学 生 自 己 的 朗 读 水平也 很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6.7%,这一人数基础为更好的开展朗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学 生 可 以 自 主 的 进 行 朗 读 训 练,并 且 喜 欢 尝 试多样性的朗读训练。但是在进行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的积累朗读朗读技能和 其 他 的 语 文 知 识,还 有 待 于 提 升。并 且 学 生 在进行朗读教学训练的过程中 对 教 师 有 一 定 的 依 赖 性,而 这 些 问题将是在日后进行提升语文朗读教学改良与创新的重点。
首先,要做 到 以 学 生 为 中 心,大 胆 的 实 现 学 生 自 我 朗 读 训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以辅导的地 位 帮 助 学 生 进 行 学习。所 以 在 朗 读 教 学 中,应该大胆的尝试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教学”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程的目的与主旨要求下达下去,然后由学生自主的进行朗读分析与实践,教 师 针 对 于 课 堂 中 学 生 出 现 的 问题与错误进行 修 改 与 指 导,在 课 堂 的 后 期,教 师 进 行 点 评 与 总结。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朗读教学模式,让朗读的形式变的多样化,比如在进行叙事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划分出几个角色,先让学生自己通篇的进行朗读,熟悉范文的整体结构,然后再请同学根据文章角色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朗读训练成为一种“游戏化”,种角色扮演是的朗读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角色的人物性格配以相应的语气来朗读,并且乐在其中。由此,训练的过程变得乐趣横生,同时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时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朗读教学的趣味性。最后,增强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的整体学习素养。朗读教学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体系当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 注 重 学 生 整 体 语 文 素 养 的 提 升,尤其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 学习朗 读 的 过 程 中 也 要 时 刻 的对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技巧的运用进行积累和总结。
结语: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不断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和手 段,引 导 学 生 自 主 朗 读,从 而 提 高 朗 读 教 学 有 效性,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
研究高中语文朗读式教学办法论文
一、高中语文朗读学习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把早读课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因而早读课师生都重视朗读,但这一做法却让学校管理者、语文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早读课才需要朗读,除此以外,朗读可有可无。实际上,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强化记忆和增强语感,光靠早读课40分钟的朗读远远不够。因而,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堂和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勤朗读、会朗读。高中阶段,对朗读几乎没什么要求,大部分情况下是放鸭子式的随意朗读,而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甚至应怎样朗读,结果是朗读变为默读,自然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久而久之使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逐步减弱。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存在种种误区,以致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朗读对语文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应重视朗读教学,那么我们应从何入手呢?
首先,将朗读教学提上课堂教学日程。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预先利用一些工具书对陌生的字、词进行查阅并标注,然后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先进行范读,只有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及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选取几个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作为典型,树立学生的信心,再辅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学生便会对朗读充满兴趣,勇于朗读,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愈加浓厚时,教师应对所朗读的内容配以详细解析,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其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提升。其提升主要包含文本认知、文本理解、文本赏析三个阶段。朗读是手段,理解是目标。学生只有掌握陌生文字和发音标准,才能流利地对文本进行朗读。然后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若要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须从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进行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情感表达。指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在文字内容较为激昂的地方,感情要释放,声音要高亢、豪迈;在文字较婉约柔美的地方,便应舒缓动情,读出韵味和美感。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和意境,品读出文章的本色,因而提升朗读能力离不开其他能力的提高,同样,朗读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总体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文总体水平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论文
摘 要:根据新改革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文讲解阶段,阅读和写作要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要以多种创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法;能力
高中的语文教学,在当今渐渐成为一个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的意义和目的的教学方式,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高考,很多教师教学时只考虑高考的考纲,考纲注重的部分就细而精地讲解,没有的就干脆忽略掉,比如,朗读教学,就因为不占高考分数而备受冷落。我们不能因考试而教学,要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一、加强训练,重视朗读能力
就目前来看,高中生的朗读能力不容乐观,这是由于学生对朗读的重视度不够,在课前,学生往往只预习知识点,或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高中生今后在社会上语言发音能力的障碍。而当今又是推崇讲普通话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朗读的重视度。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对字、词、句的发音来训练语感。学生可以自身规定某个时间大声朗读,这样反复读,多读,朗读水平就会日益递增。同样,在朗读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会产生很好的领悟感。
二、教师的指引方法
教师要做好引领朗读的好开端,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上就经常采用,但是好的方法不怕旧,只要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就都可以采用。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指引,让朗读课文的学生提高朗读美感,使学生能通过听来理解课文的真实意境。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中用朗读来放松自己。
三、总结方法的技巧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所占的比重略微大一些,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就要有一定的技巧。比如,某篇现代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重要的信息,内心要有鉴赏和评价。在认真理解鉴赏的同时,还要有速度上的提高这也符合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步伐。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关乎高考,更关乎未来,朗读在学生以后的交际与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
一、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二、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创设敢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
三、做好示范,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出色作品,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首先,把握好朗读的时机,读出兴趣。
高中课堂,一般都注重精讲多练,但经常这样,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而如果调节时积极引导学生朗读,课堂上便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便活跃了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其次,要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新意。
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情感细腻,适合女生个别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则适合男生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第三,朗读中,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出作品的真情。
古人云,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平时不爱朗读或平时还没有在朗读中培养起兴趣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赤壁赋》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赤壁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一、节奏划分法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得准确,读得准确不仅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更重要的是读准节奏,即不读破词,把握好词句间、句段间的停顿。我在教学中采用节奏划分法帮助学生读准节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古井》最后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划分节奏的:“多好的古井哪,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这样一划分,朗读素质最差的学生也不会读破词了。经常进行节奏感的训练,能使学生读得准确,增强语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比较辨析法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让他们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有一定难度,这时可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也就是教师对同一语句或句段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比较辨析,领会朗读中语气、声调、速度的微妙变化,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模仿教师的读法,逐步学会并运用朗读技巧。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时,我先用平淡的语气读这一段,再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读这一段,学生马上就指出第二遍读得好,这时我让学生模仿我的读法读一读,果然,学生读得很好。
三、分角色朗读指导法
课文中的一些人物对话,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身份,而且是人物品格的自然流露。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不同身份、不同品格人物的语言特色。如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的人物对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1.要怎样读?2.要读出什么语气?3.用什么语气读能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学生就能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用轻松带有礼貌的语调读出伯诺德夫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用带有“娇声”和礼貌的语调读出杰奎琳的机灵、聪慧;用由快到慢的语速读出杰克由焦急到镇定的心理……由于学生进入了角色,把情感完全沉浸到了课文中,所以朗读效果相当好。
数学探究性教学理论实践
摘要:新课标强调,传统的数学教学必须发生改变,数学探究是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前提,建立探究性数学教学体系。
确立重点内容,深入研究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以探究式学习法学习新知、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开展,营造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数学;探究性教学;情境教学
1探究性数学教学
现代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此知识点提出灵活性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研究或小组讨论得到各自的结论,并给出证明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注重方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学生在自身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课堂讨论,主动对问题信息进行筛选研究。
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还让学生学会将新知旧知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
从知识的获取这点来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不能再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当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独立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探究性教学课堂
2.1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互动。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授课必须深掘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电子白板或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开发学生思维,推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测量三角形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小组测量三角形的度数,然后把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到结果。
通过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数据大体接近180度。
最后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在巩固练习阶段,让学生学会如何解答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未知角度数的类型题。
2.2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中,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学龄特点,例如初中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是不必单独探究的。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应该只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显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给予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建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图形的分类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说出多少种图形?(2)你能如何给图形分类呢?你是怎么做的?同学们自主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很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可以按边的个数分类、按角的个数分类、按线段曲线分类等等多种分类方式。
学生意犹未尽,一定还会继续找寻其他分类方式,教师要一一给予指导和表扬。
在学生得到结果后,还要让学生解释,他是如何得到此分类的。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回答虽然不完整,但思维活跃、课堂积极发言,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也能得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2.3设立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性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组织探究性教学。
在教学中要选取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材料,挖掘材料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课堂热情,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
教师的教学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拓展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提出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性发散思维的类型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现实为尺度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对教材做合理的安排与调整,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与研究中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并不缺少创新的潜能,只是缺少机会开发他们的潜力,课堂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尝试挖掘课堂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师生互动氛围浓厚,提升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探究性课堂教学。
通过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真正理解并学会利用课堂内容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701.
[2]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J].上海教育,,1:131.
英语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应用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定义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新的“教”与“学”的理念,其次从选择教材和课堂教学两方面阐明了建构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题式教学;情境教学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英语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目的,想法设法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属于认知理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也被称为结构主义。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延伸,然而个体认知的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所以,建构主义能够详细描述人们的学习规律,能够表明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形成等。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理论更加丰富[1]。
(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教”与“学”的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当作中心,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所教内容。
在英语课堂上,坚决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最初使用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语言习得”,所以,创设出合理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教师在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并且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语文教学评析论文
一、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到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轻松活跃就需要老师有效地结合学情,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也只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之后,学生才能以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其中。高中生喜欢直观形象化的知识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小品表演、课堂游戏、朗读比赛、情景表演等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评价机会和评价空间,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还缺乏一定的交际技巧,再开口评价的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适当、正确、积极的引导评价,由此建立起学生课堂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开始参与评价之后,还要适当采取小组竞赛、大组交流等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评价能力,掌握评价技巧,提高评价信心。
二、强化评价引导,给足评价时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展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评价的有效、真实。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往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手段比较单一,很少给学生评价的机会,造成学生开口困难,敷衍心理较为严重。另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堂评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评价,说得不好还会遭来同学的鄙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明显不足。为了让课堂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有效的了解学情,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对于处在中下层的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并且让他们多评价,在课堂上保证他们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做到引导为主、激发潜能。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评价的难度,在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上提出相关的要求,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开放性评价,不约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评价习惯和评价能力。
三、重视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评价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实施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形成三者的有效结合。高中生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评价往往比教师更直接,更有代表性,因为学生之间的视野是相同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自评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开展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反思自己,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朗读、背诵、生字默写、考试测试等方面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会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给予改正,这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起不到的效果。学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的彼此评价,也是目前课堂评价使用较为频繁的评价形式,有效的学生互评不但可以让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鉴定能力和同学友谊。学生互评可以是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对于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优点的东西学生要借鉴学习,缺点的东西要反思总结,假如是自己,你会怎么做,这样不但进行了课堂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的评价必然会给课堂带来巨大的向心力和助推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语文作文的改革,纵观多年来的作文命题趋势,议论文成为考生偏爱的写作文体。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准确的立意,作文不落于俗套,有新意,有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设想。
【关键词】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古典诗词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我国向来重视经典诵读,从秦汉至清末,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经典也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新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而且对于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其中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近年来,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也都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缺失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它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校的学生总体文化基础薄弱,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经典诵读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许多高职校的校园里只能看见朗读外语的景象(英语有PETS考试),诵读经典的景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将无法承担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里为什么会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大量的肥皂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以及恶搞艺术等娱乐文化充斥文化市场,高职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游戏性、娱乐性的走势。在不少高职校学生的观念中,那些经典的作品过于深刻严肃,读起来太累,不如快餐读物轻松、刺激,也不如时尚读物那样新潮、前卫,经典著作成为了“过时”的代名词。
2.专业素养的缺乏,语文教师无法肩负推行经典诵读的重任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本人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经典诵读的推行决非易事,它对语文老师的要求甚高。它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教学语言做到对象明确,深度适宜,富有针对性;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逻辑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富有感染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职校语文教师大都担任班主任,平日里忙于应付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检查,每年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更是无暇顾及。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都配有教学参考书供选用。这样做,固然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所帮助,如果一味地依赖教学教参书,语文教师原有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学素养自然会衰退。大部分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偏低已经成为经典诵读实施的瓶颈。
3.技能大赛的强势推行,使学校没有精力顾忌其他工作“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技能大赛的成绩,被视为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教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排名代表着学校在全国、全省、全行业同类院校中的地位和社会声誉,是学校在社会上的“脸面”和学校领导的重要政绩。因此,受到参赛职业院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各职业院校为准备技能大赛均采取了“举校体制”,抽调全校最优秀的教师、重金聘请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指导教师团队,选拔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校内所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均对参赛选手全天候免费开放,并根据参赛需要购置最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全体指导教师团队、全体参赛选手停课,针对竞赛题目或项目进行少则20余天、多则长达几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强化训练,举全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参赛选手来实现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长此以往,学校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工作,更别说无法短期奏效的经典诵读。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诵读的可行性路径
怎样去读经典作品?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现经典教育,让读经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是当下高职语文学科需要探索的目标。
1.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即在原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加重诵读的比重,改良高职语文教学,增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增加先秦思想文化中经典部分及其后来文学史中的经典内容等,教学中力求思想和文化知识并重。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学校可以先开设公共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从而慢慢提高经典著作的影响,渐渐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风气。譬如可以开设“论语导读”“老子导读”“唐诗宋词欣赏”“明清四大名著欣赏”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及诗词鉴赏等选修课程。让经典诵读活动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中,给予读经活动制度层面的有力保障,体制机制的长期支撑,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2.依托科研强势,加强诗词教学研究把诗词教学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进而开发校本课程,编写诗词校本教材;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推进诗教进课堂活动,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采取相应的施教方法;注重诗教的融合和渗透,善于把诗教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授课相结合,与政治、历史和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开设诗词教学公开课;开展诗词教学课题研究,申报专项课题。在师生中间形成浓厚的诗词教学与研究氛围。
3.抓好社团建设,活化经典诵读形式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常态性开展经典诗文的学习和诵读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诗歌赏析、诗词默写、诗词诵读比赛等系列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如先秦思想专题、通俗文学、武打小说专题;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或经典名著影片等经典节目;组织学生排练如《北京人》、《雷雨》等经典剧目的片断和扮演经典人物角色等。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课诵读任务,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举办经典诵读感想交流会、经典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活动结束后召开“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大会等,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4.拓展社会实践,丰富学生人生体验让经典诵读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营造整个社会重视经典的氛围。高职校可以成立经典诵读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走进企业、进入社区,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向市民们诵读经典,宣讲经典文献的精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经典诵读知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所学的经典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举数得。高职校的学生会与社团组织可以利用有利于弘扬经典诵读知识的节日与事件,以之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经典的意识,坚定符合社会道德与准则的人生追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可以在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节”,将与之相关的经典诵读知识传播渗透在节日活动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人阅读经典,不仅获取了知识,也使悠久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好途径。我们从经典著作中可以明白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理解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融入自己人生成长的历程,自觉地消解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自觉地加强内在修养,强大自己的内心。诵读经典,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名符其实的“技师”。
2.推动学校品牌建设要使我们的学校具有有魅力,品牌特色不可或缺。教育部选拔建设的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大都显示了品牌和特色的力量。因此,学校可以尝试结合当地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实际,组织力量选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经典读本及诵读、书写、讲解材料、教辅,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经典诵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区域经典文化来打造学校品牌。学生从经典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加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3.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班级进行演讲朗诵、学生早读背诵经典、进行诗词创作、做读书笔记、评选经典诵读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校园浓烈的学习氛围熏陶,自觉地改变懒散的学习习惯,使学校的学风日趋向上,打造书香校园指日可待。四.结语总之,我们要借助语文课堂,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力求把经典诵读教学渗透在高职校语文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要求。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现状
作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的老大难。一听到写作文,学生不是磨,就是整体写作质量不高,议论文更是如此。议论文相比于记叙文,更让学生言而无物,甚至第一步就剑走偏锋,审题错误。如何摆脱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现状,让学生不仅能准确立意,还能言之有物,甚至能结合实际,升华主题,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研究命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1)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分类整理素材
审好题是写好一篇议论文最基本的前提,立意错误的议论文只能属于三类文,在高考的战场上相当于给作文判了死刑。每次习作和考试,都会出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立意空泛的现象,作文出现大失误,语文分数自然也会低。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平时他们也花时间阅读议论文写作素材,但是为何还是收效甚微呢?我慢慢地总结出原因,他们所谓的看素材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以为自己知道这件事就可以了,却忽视了素材下面的提示,适用于什么话题的文章,这才是核心。同时也不善于总结归纳,在写作时显得捉襟见肘,素材张冠李戴,记忆错乱等,这些都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如何有效地规避学生写议论文审题不清的毛病,首先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准备一门议论文素材整理集,归类整理议论文写作素材,将诚信,勇敢,爱心,忠诚等这些经常出现的素材分类整理,只能写上提示语,平时拿出来回忆和复习,强化自己的记忆。让所有学生在写作时能确保审清题,立好意。但是现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江苏高考题蝴蝶在山洞里生活,由于人的出现几天后蝴蝶飞走了。的确,乍一看我们老师都没法立好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
(2)写作指导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苏联教学家赞可夫提出“学习是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活动,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个体,对每个话题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也要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首先,我会根据学生多次的写作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作文兴趣小姐。如长期立意不清,选材不当的为一类;材料堆砌,言之无物的为一类;立意正确,选材恰当,但是流于俗套的为一类;最后是选择,立意都很好,但是缺乏主题升华的为一类。每类学生水平不一,我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作文题,让她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更大的提升。其次,我还会组织组内作文评价活动,每训练完一篇习作,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评价,同时写出最恰当的评语。我认为学生如果对一篇作文的好坏有自己的观点和把握,那也是自我品鉴能力的提升。最后,我会亲自翻阅学生的点评意见,再次批改,做到作文的精细讲解。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展示,不管优秀与否,我们都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精讲细批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
(3)指导正确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
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讲究立意准确,同时也要能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素材灵活的组织,运用,最后呈现出一份完美的佳作。很多学生都发难,为什么每次写议论文都感X像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没有什么思维逻辑,作文显得松散。其实,这就是在写作前没有做到谋篇布局,没有想好该怎么写就轻易的下笔。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写作打草稿的好习惯。
议论文的写作分为几种布局形式。总分总是学生惯用的写作套路,也是教师偏爱的写作模式。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进行详细的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每位同学谋篇布局的呈现,也是学生见仁见智的方法。所选用的素材可以以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古今对比式等不同的形式呈现,这会让文章立体丰满,构思严谨,更有易于学生说理论证,确之凿凿。这就是议论文的亮点,如何排列自己的写作素材,是个人思维能力的展现。因此,我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会让学生在下笔之前,先构思好整篇文章的写作框架,循着自己的思路写作会有效地开始书写,尝试着灵活运用议论文的结构和素材,避免写作素材零散,逻辑思维凌乱的弊病。这是我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也有很大的教学效果。
简而言之,议论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和素材积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比之炊”,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首要前提,同时要注重文章结构的谋篇布局,论证有理有据,层层深入,这是判断一篇好议论文的标准。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当下时代完整的结合,做到古今论证,议论升华,这是佳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
【2】吴纪梁.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立意教学浅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叶敏.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写作教材反思【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一、提高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意义
1.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在高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不会照本宣科,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语文教学同其他的教学不同的地方。所以语文教学在生命教育渗透上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升人的生存能力。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的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人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提升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条件,改善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人的生存力,不仅可以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还可以让人享受生活,享受生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高职的学生应该懂得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途径,不仅仅是提升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存能力,提升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2.提高对生命的珍视程度
生命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生命的珍视程度明显提升。在高职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很多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并不像上代人那么深刻,抗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明显下降,这会使学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者说对别人的生命不在乎,视生命为儿戏,这也是现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一种做法,更是对他人生命尊重的一种做法,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在减少校园暴力时间发生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1.提升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
提升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是非常基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一下几种素养。首先是提升等待的素养,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很耐心的教导学生,按照发展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多点理解和信任。其次是分享的素养,所谓分享的素养,就是教师能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同时愿意把自己的其他资源和学生共享,同时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全力相助,这也可以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最后是宽容,宽容是对生命珍视最重要的态度,这不仅是针对他人的错误,也是针对他人的差异,同样也是对自己的错误和个性都持有宽容的态度,要做到宽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哲学水平,但是宽容并不是忍让或者迁就纵容,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态度,对于原则上的错误绝对不能容忍。
2.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把握一个理念,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阅读第一”,并不是为了做题进行阅读。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阅读确实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这是要生命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体会他人的生命理念,丰富人生体验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尽量的减少阅读的功利性,同时增加阅读的质量,教师应当寻找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不仅是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要阅读学生的倾听,因为阅读也是同作者进行交流的一种的方式,通过阅读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这就是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一种的方式。
3.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教学点,通过写作,也可以让学生反思生命,反思人生,传达出学生的活力,所以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口头作文练习,语言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通过口头作文的练习,教师可以进行积极地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对人性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能够在交流和表达中进行良好的人性互动学习。第二,随笔,学生有的时候会忽然对人生的理解产生灵感,将这些重要的灵感记录下来,可以很好的教育学生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可以积累对人生真谛的认识,通过随笔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第三,写作,写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对作文命题的理解,同时将对命题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不断地对命题的理解过程中就能更好地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
三、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长久性的工程,并不是改变一届学生,甚至一个时代的学生,而是需要长久的坚持下去。相信,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