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
- 文档
- 2024-06-04
- 11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本文共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就江苏省而言,在创业意识上也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如浙江省、东北诸省等,就江苏省苏南、苏中与苏北也不一样。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前后内容的联系及学生的实际学情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平均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判断 :
教学重点 :
1、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3、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其维权途径
教学难点 :
1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失业现象 (尽管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在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时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见书本P48所举的例子)
( 1 )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劳动者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在我国社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逻辑。独立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一定量的劳动者失业现象的产生,否则市场经济就不能成立。同时,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会不 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所以,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现实社会,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失业的劳动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达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不可演化为社会问题;
(4)同时,就业乃民生之本,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失业的劳动者应依法给予必要的扶助,特别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并努力为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或创业创造条件,失业的劳动者自身也应更新观念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或自主创业。
2 、如何看待我国现实社会存在的剥削现象
( 1 )剥削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剥削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但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我们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而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企业主以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的剥削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剥削现象的存在在我国现实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允许其存在正是为了创造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条件。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载入《宪法》,正当的剥削行为受法律保护、政策支持。不正当的如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剥削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同时,合法经营并对社会有贡献的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与雇工之间存在着平等、合作的关系。
( 4 )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同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
1 、适当删减 (对于旧教材的知识,而新教材删除的部分,绝不再提及)
2、适当补充知识 (对于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更新提法,应作说明,可适当阐讲,例如劳动与劳动力或劳动者的区别: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不是劳动者,或者说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由此显出劳动的光荣、就业的重要)
3 、适当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 (按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的编排程序,坚持归纳法呈现知识、以指导 —— 发现法 来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少用演绎法。)
4、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对新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如有关就业问题以及择业观教学、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与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结合起来)
二、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按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设计,并组成不定分割的有机整体。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就业途径与创业方式以及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及其保护途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1、课堂教学部分按本单元的标题分为三大线索:
生产 —— 生产的制度背景(发展生产的意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劳动 —— 生产的微观主体 / 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分类和经营;劳动和就业)
经营 —— 投资方式的选择(储蓄、股票、债券、保险)
2、活动教学部分:(见后面)
三、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1、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的:
这是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及从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们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所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如:以案例、漫画、图表等形式引导 —— 提出问题 —— 师生、生生交流 —— 得出结论。
例如:李师傅的下岗再就业案例 —— 就业的重要性与我国的就业问题(包括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途径、择业观念)
小张的工作现状案例 ——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维权途径
2、指导 —— 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呈现 —— 接受相对) 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劳动与公民的其它权利与义务有什么不同?从书本的表述上,启发学生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这些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2、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于 1957 年提出了通过团体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它与传统的讨论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鼓励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有创见的意见;
3 、追求答案数量,鼓励个体提供尽可能多的答案;
4 、不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 暂时均予接纳,不作批评;
5 、在答案没有穷尽之前,不作任何评价;
6 、等到同学们提完意见之后, 教师和学生们再从所有的意见中选择、扩充、修改, 从中得出正确答案;
7 、鼓励对不同答案进行组合和改组。
优点:由于成员间交流意见的气氛和相互的启发,头脑风暴法往往能产生高质量的答案。同时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体现民主与广泛参与性,还可以测量出学生们的思维状态(是否产生思维定势等)
如: P50 ,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二)着眼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
1、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体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以人为本)
非指导性教学表面上看来是“无为而治”,事实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还是有一种牵制力,是一种“放风筝”的活动。
教师要做到“真实”、“接纳”、“同感”,教师越是真诚,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投情性理解,教学效果就越好。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越把学生当人看,你就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把教育看成是灌输,那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容器。如关于下岗职业问题,当同学们联系自身家庭状态时,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时,教师应予以接纳,以谈心方式进行。例如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人供他上学生活,最近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同学流露出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大家庭的温暖时,教师应在同情的基础上予以接纳,然后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教育,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甚至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通过学校、班级等帮助,尽量让其更觉大家庭的温暖。
核心提示: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2、情境教学策略:
《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的内容,进一步从微观领域了解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同时,就业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框题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维权的途径。理解当代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2、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确立依据: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有通过劳动就业,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错误择业观已开始引起他们的困惑,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是对他们终身发展负责,因而成为本框的重点。
2、难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离学生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等,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因而成为本框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本着“授人以渔”的目的,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因而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采取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三、说教法
我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学习,并学会合作学习,勤于探究,力求创新。基于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分生活再现、自主探究、拓展提高三部分完成。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3分)
情境设计一:多媒体出示新时代的劳模图片和古今中外的劳动格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散思维,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就业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学生交流,突破重难点(35分钟)
情境设计二:大学生就业难
多媒体显示20xx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数据和招聘会爆满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归纳得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通过此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景模拟:现场招聘会假设你是20xx的大学毕业生,现在你有几种选择:去基层当“村官”、去国有大型企业、回家自主创业、去私营小企业,你会选择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得出: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接着让学生探讨:你认为如何解决当前我国的就业严峻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角度考虑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通过此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了基础。
情境设计三:案例——播放视频《北京一农民工讨薪跳塔》
学生小组讨论:
(1)视频中劳动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除此之外,劳动者还有哪些合法权益?
(2)请对该农民工的讨薪行为做一下评价,并请设计一套解决农民工讨薪的方案。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播放农民工讨薪的视频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再归纳完善,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这节课的难点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拓展提高:针对社会上出现“啃老族”这一现象,请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设置此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重难点的落实和巩固情况,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
(先由学生小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通过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学习课后的《综合探究》,对自主创业进一步探究。
五、板书设计
六、结束语
本节课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的各项活动注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思想政治的说课稿《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说教材
▲对课标的解读: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②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正确认识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能力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②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③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法律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二、说学法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案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就业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心理分析:学习对象为90年代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综合能力不错,且富有朝气,对本课学习感兴趣。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分析、理解、掌握知识点。
3、学法: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本以及收集相关材料);课堂中听、思、议、说相结合;课后复习、总结、作业和进一步研究性学习。
三、说教法
1、口述法、探究式讨论法和现场情景模拟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演示,采用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FLASH动画)
大学生毕业了,很高兴的去参加招聘会,在面临择业标准的选择时,出现了两扇门,第一次,月薪3000以上和月薪3000以下,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二次,稳定和不稳定,他进了第一扇门;第三次,体面和不体面,他又进了第一扇门;第四次,前景好和前景一般,他还是进了第一扇门。结果呢?由于要求太高,没有符合他的工作。这则动画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
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要求太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应该树立什么的就业观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新时代的劳动者。
高 治《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模板
一、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就江苏省而言,在创业意识上也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如浙江省、东北诸省等,就江苏省苏南、苏中与苏北也不一样。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前后内容的联系及学生的实际学情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平均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判断 :
教学重点 :
1、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3、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其维权途径
教学难点 :
1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失业现象 (尽管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在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时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见书本P48所举的例子)
( 1 )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劳动者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在我国社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逻辑。独立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一定量的劳动者失业现象的产生,否则市场经济就不能成立。同时,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会不 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所以,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现实社会,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失业的劳动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达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不可演化为社会问题;
(4)同时,就业乃民生之本,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失业的劳动者应依法给予必要的扶助,特别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并努力为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或创业创造条件,失业的劳动者自身也应更新观念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或自主创业。
2 、如何看待我国现实社会存在的剥削现象
( 1 )剥削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剥削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但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我们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而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企业主以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的剥削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剥削现象的存在在我国现实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允许其存在正是为了创造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条件。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载入《宪法》,正当的剥削行为受法律保护、政策支持。不正当的如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剥削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同时,合法经营并对社会有贡献的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与雇工之间存在着平等、合作的关系。
( 4 )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同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
1 、适当删减 (对于旧教材的知识,而新教材删除的部分,绝不再提及)
2、适当补充知识 (对于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更新提法,应作说明,可适当阐讲,例如劳动与劳动力或劳动者的区别: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不是劳动者,或者说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由此显出劳动的光荣、就业的重要)
3 、适当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 (按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的编排程序,坚持归纳法呈现知识、以指导 —— 发现法 来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少用演绎法。)
4、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对新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如有关就业问题以及择业观教学、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与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结合起来)
二、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按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设计,并组成不定分割的有机整体,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就业途径与创业方式以及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及其保护途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1、课堂教学部分按本单元的标题分为三大线索:
生产 —— 生产的制度背景(发展生产的意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劳动 —— 生产的微观主体 / 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分类和经营;劳动和就业)
经营 —— 投资方式的选择(储蓄、股票、债券、保险)
2、活动教学部分:(见后面)
三、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1、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的:
这是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及从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们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所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如:以案例、漫画、图表等形式引导 —— 提出问题 —— 师生、生生交流 —— 得出结论。
例如:李师傅的下岗再就业案例 —— 就业的重要性与我国的就业问题(包括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途径、择业观念)
小张的工作现状案例 ——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维权途径
2、指导 —— 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呈现 —— 接受相对) 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劳动与公民的其它权利与义务有什么不同?从书本的表述上,启发学生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这些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2、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于 1957 年提出了通过团体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它与传统的讨论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鼓励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有创见的意见;
3 、追求答案数量,鼓励个体提供尽可能多的答案;
4 、不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 暂时均予接纳,不作批评;
5 、在答案没有穷尽之前,不作任何评价;
6 、等到同学们提完意见之后, 教师和学生们再从所有的意见中选择、扩充、修改, 从中得出正确答案;
7 、鼓励对不同答案进行组合和改组。
优点:由于成员间交流意见的气氛和相互的启发,头脑风暴法往往能产生高质量的答案。同时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体现民主与广泛参与性,还可以测量出学生们的思维状态(是否产生思维定势等)
如: P50 ,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二)着眼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
1、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体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以人为本)
非指导性教学表面上看来是“无为而治”,事实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还是有一种牵制力,是一种“放风筝”的活动。
教师要做到“真实”、“接纳”、“同感”,教师越是真诚,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投情性理解,教学效果就越好。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越把学生当人看,你就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把教育看成是灌输,那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容器。如关于下岗职业问题,当同学们联系自身家庭状态时,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时,教师应予以接纳,以谈心方式进行。例如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人供他上学生活,最近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同学流露出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大家庭的温暖时,教师应在同情的基础上予以接纳,然后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教育,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甚至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通过学校、班级等帮助,尽量让其更觉大家庭的温暖。
核心提示: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2、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如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时,教师让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引出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其排忧解难,并从教师的角度给这位学生回一封信。既帮助了别人又教育了自己。此信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