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方面的论文
- 文档
- 2024-06-20
- 102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方面的论文,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通过座位的安排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安排学生的座位。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一些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往往会把学习最好的学生与学习最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虽然可以形成同桌的辅助教育模式,但是在相反的方面考虑,将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可能会导致学习好的学生受到影响。所以在安排座位时,可以将中等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安排在一起,这样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中的个别差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整体,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思想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提供条件。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习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根据不同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优先关注,在每次进步时都对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找到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这种方法,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区别对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通过展开兴趣教学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小班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具体的教学模式更形象化、信息化。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数学图形、文字、符号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感官上体会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所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兴趣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四、结语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性格的差异是最明显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根据这两种差距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全面促进农村小班化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农村小班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论文(人教版教学论文)
阅读学法探索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阅读训练目标,还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力争做到阅读与理解同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获取知识信息、领悟人文思想的能力,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和教育。因此,我认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且发展探究学习,追求创新学习。
关键词:阅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形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突出学生主体 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确良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在阅读实践中,我们道德要探索自主学习法。
1、自主学习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学生只有始终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让其情感活动伴随阅读过程,才能有效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
2、课外的自主学习初探
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超前自学,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如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作者生平介绍等;也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自学课文,运用工具书自查生字,新词,这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不仅能让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养成了这种超前自学的习惯,以后的阅读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的自主学习实践
阅读要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由老师安排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模式,理解课文要坚决改变用大量时间去分析课文内容,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走出“串讲串问”模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因人而异。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也要强调主观意识,还要善于激疑,巧留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外国诗两首》中的《夜》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想不到学生的花样还真多。有的选了读诗,有的选了改写诗,把诗改成了“月下静悠悠,小溪慢慢流。莺歌欢唱歇,银装素夜裹”甚至还有的用《北京欢迎你》的旋律唱了诗。这样,学生各得其所,积极性大有提高。在自学完了之后,探讨每一节诗意时,我没有作一一分析,而是让学生想象,描绘自己的画面。“同学们的思维打开了,想到了“月下嫦娥飞天,闺土刺猹,月下行船看社戏……”不仅丰富了想象 ,也对以往的课文作了巩固。在新课上完后的作业设计,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结合先前的想象实际,让同学们自行写诗。这下子学生的兴趣可浓了,连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就写出了“暮降西边红”的佳句。这样的学法后,同学们都踊跃写诗,这在以前都是要老师布置的。
这样的自主学习法一改过去教师指导正气集体统一学习,强调了个体学习,主动学习,还加强了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发展探究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有四方面的需求,探究的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求,承担责任的需求。“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3]
1、强调自主思维,反思探究,变“学答”为“学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一堂课学生都会回答,这课还有什么意思呢?一堂课都是师问生答,学生的思维也很被动,设若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然后自我反思,不就有了学生自我的真知独见了吗?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样,这才是个性化的阅读体现。但如果学生自我不能解答,可寻求别的同学帮助,这就是合作中的探究学习了。
2、强调个人见解的同时,引导合作学习
当学生自学质疑完成后,教师应在课堂中建构起立体的信息沟通途径,促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良好的,有效的合作、交流、讨论。明代文学家顾炎五说“独学无友,由孤陋而难成;各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5]的确“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嘛。学生成绩可能是良莠不齐,提问层次也是高低不一,教师若“挑肥拣瘦“,就不能很好的面向全体。但可以组织小组式讨论,保留下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展示小组成果。还可以在强调合作学习的同时,培养竞争意识。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后,再在全班进行级别竞争,以督促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讨论。这种模式在现今的教学中已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其它合作学习法,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小组作文接力等。课前资料的搜集也体现了合作学习。
在阅读学习中,每个学生既得到了自我能力的锻炼,又分享了其它同学的学习成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合作中,也加强了每个同学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3、探索创新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认为是难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创造的意识,能创造,会创造。我个人认为,在前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阅读学习的方法。其实,从微观上讲,各种类型的文章,各个学校教学的差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千差万别,学习方式不能单一地定为某种方法,要强调新式学习法,创新学习法。这里介绍几种,仅供参考。
A、登门槛技术法,关于登门槛技术,1966年,社会心理学家费里德曼和费雷泽做过一个“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实验[6]应用这个实验技法在阅读学习中,可以培养低差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自信心。学生每天周而复始地面对每篇课文,有的可能早就头疼了,那么就让他们从小小的要求开始,如作是否喜欢阅读的问卷调查开始,学生都能简单地答出,等到将结果公布后,学生会发现喜欢阅读的肯定要多,那么既然这样,不喜欢的学生就会慢慢向喜欢的学生靠拢。再如写作文,你要他写千字文,不是把他给吓倒了吗,先要他列提纲,然后扩段,由段不就组成篇了吗?这就是登门槛技术的应用。
B.怀疑阅读法,就是带着怀疑所读文章的完美性的观点读文章。用这种方法阅读,不仅能促使人较为全面地考虑问题、掌握知识,而且能促使人较好地发挥出内在的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C、全世界一年产生知识信息流达70-80亿之多,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的接受能力提出挑战,传统的阅读法在人们要求面向未来学习面前显得束手无策。要高质、高速及时摄取有效的新信息,结构阅读法便应运而生。根据阅读单位的大小不同,阅读一般可分三种读法:以字为单位进行阅读叫点式阅读;以句为单位进行阅读叫线式阅读;以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叫面式阅读。
D、浏览Survey、发问Question、阅读Read、复述Recite和复习Review,这是英、美等国近年来流行的阅读法,简称为“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先全面浏览,着重看书的序言、内容提要、目录和书中的大小标题、图表、注释以及附录的参考文献等。这样对全书有一个直觉的、大体的印象,知道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以便确定阅读的重点。第二步是略读,着重读黑体字或其他形式标示出来的主要内容(包括难点和重点),并提出问题,用以激发求知欲,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批评的过程。第三步即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要求反复细读,透彻理解全书,弄清每一个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对专门术语、重点段落、篇首、篇末的关键文字,更要注意,以便迅速掌握文章的精髓。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可通过圈点、划线、划着重号、写批语、记读书笔记、做卡片等手段加深理解,帮助记忆。第四步是复述或背诵,读完书后,主动、及时地合上书本复述(或回忆)一下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发现阅读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当然,大部分内容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回忆,而只要概括出主要的内容即可。有时你回忆出的东西很少,说明你学得还很肤浅,还有很多漏洞,得回过头来弥补一下。第五步就是复习了即根据每次回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熟练的程度,隔几天做一次有选择、有重点的复习。要加强记忆,重复学习得掌握时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一般说来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月后,分次进行。如此多次重复,犹如“水滴石穿”,何愁大脑不留下清晰稳固的痕迹?
E、刘炎春;浅说”梯读法"[N];中国教育报;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尚在探索中,历代教育家也没有奉为经典的阅读法。由此看来,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探索的过程。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阅读学法,更是搬门弄斧,更多更好的阅读教法,学法还要靠全民的阅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7
[3]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念宏主编,教育名言大全[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91
[5]张化万,阅读课要让学生自主探索[J]福建教育,2001(4)
[6][美]J.L费里德曼等,社会心理学[M]高地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论文题目:高中英语自主教育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片、形象、表演和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借助多媒体,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是师生教与学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式,英语作为一门非母语的语言学科,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的环境,英语是“用”会的,而不是“学”会的,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促进师生的交流。
将课前几分钟作为熏染学生的“前奏曲”,能充分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我总是先到几分钟,为学生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英语儿歌,其中有《Happy birthday》、《An apple》、《Looking for a friend》、《Ten little fingers》等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一些描述水果名称、文具名称等关于词汇的说唱练习等,使学生不自觉的进入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又潜移默化的渗透学习内容。
得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想象的内容,畅谈内心的感受,从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过程。如:在教学“The Farm”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学会cow, duck, farm, field 等单词及句型,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一幅幅彩色画面的再造想象,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形象直观,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二、借助多媒体,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中学打下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价值。在平常的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接触各国风土人情。如三年级Unit 3 Culture部分,涉及到复活节,学生对此很陌生,我就从网上找来了关于复活节内容,尤其是关于复活节的彩蛋故事和一系列图片,我将搜集到的关于这些节日的由来、过节时的场景等制成课件演示给学生,使他们大开眼界,觉得很新鲜,学英语更有乐趣了,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借助多媒体,让课堂练习更有效
通过电教媒体辅助英语的操练与练习,能较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同步化,平均化,操练形式单一化的缺点,其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与操练方式使学生能从容选择,并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英语教学中练习是重要的环节,可利用各种电教媒体,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在学习了Unit 6《At the zoo》里的big、small、long、short、tall这些单词后,通过多媒体向孩子们演示大量的图片,有动物,有人物,有植物,有花卉,有水果…让孩子们“有话好说,有话可说”,加强了练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交流情景
语言离不开情景,只有在社会情境中,语言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实际的交际价值。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把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用真实的生活感染学生,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大胆地说英语,从而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如,在学了购物的简单会话后,就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商店,里面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营业员和顾客正进行着买卖。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孩子们一下子带到了“商店”。“买卖”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A: 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 ?
B: I want to buy a skirt.How much is it?
A: Two yuan .
B: Here’s the money.Thank you.
A: Goodbye .
B: Bye
孩子边说边玩,虽然只是一个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但它也是孩子们今后实际运用前的一个演练。
在教up与down这一对反义词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片美丽的草地,太阳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着风筝;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风筝断了线,掉了下来;可旁边一个小女孩的一只气球突然飞上天,学生充分想象,造出许多句子:“The sun is up.”“The red sun is up.”……
在教学形容词和副词原级与比较级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我的教学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展示了一组学生在运动场上的情景,有跑步的,跳高的,跳远的……一组动画出来后,热闹的运动会开始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画面上,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接着比赛结果出来了,Gao Shan跳高1.3米,Mike跳高1.45米。Gao Shan jumps high, but Mike jumps higher.非常形象地引入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经过这个运动会的情景,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与比较级。
五、借助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阅读课文中经常会遇见一些生词,学生一遇到生词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语言基础较薄弱,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理解语言。利用多媒体,可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单词,理解词义。
如教学PEP2 Unit2 B Read and write一课,处理sleep a long time时,先给学生一个问题,Which season does frog like best? Why? 接着课件上呈现冬天下雪的情境,一只青蛙正在地下冬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青蛙的旁白: It’s snowy and cold. I don’t skate. I don’t make a snowman. I like winter because I can sleep a long time. 学生在阅读这样小段落时找到关键的信息“I like winter because I can sleep a long time.”,并通过课件图像创设的情境理解sleep a long time的意思。
利用课件在新语言点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语言点与情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快速地理解了词义,课件上的画面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由此带来记忆的正迁移效应,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4
[2]纪祖伟。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6):140
[3]徐春菊。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6
[4]朱玲。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8):68
教学论文模板
摘要:
学前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其灵活的组织方式、先进的开展理念、丰富的游戏内容等对于幼儿的发展与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做好学前游戏的设计与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的开发与培养,从而实现我国学前教育新时期的飞跃性发展。
关键词:
游戏;学前教育
游戏作为童年精神教育的主要体现,与学前幼儿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相契合,与幼儿的兴趣培养与潜能开发密切相关,是学前教育的基础组成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本文主要针对游戏在学前教育的价值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建设步伐。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层面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学前教育面向的对象为入学前幼儿,其身心发展不成熟,也使得幼儿学前教育困难重重。如何突破既定的限制,实现幼儿学前热情的调动,实现儿童兴趣与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学前游戏为其提供了突破口。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学前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调动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
游戏与幼儿爱玩的天性相契合,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关注与参与热情。学前教育中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学前教育的课程培养要求,通过开设既定的学前游戏,比起枯燥单调的学前教育课堂,新颖生动活泼自由的学前教育往往更能调动幼儿的参与,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自觉地开发智力,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其通过触摸玩具,参与游戏提升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幼儿借助对特定游戏器具的接触,可以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在脑海中构建起事物的具体形象认识,从而完善自己的感知认识。其次重复的动作与口令提升幼儿的记忆力。学前游戏的正常开展需要既定的参与规则,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记住一定的参与口令与参与规则,加上学前游戏本身带有很强的重复性色彩,在不断重复与再现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再次学前游戏的虚拟性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学前游戏的开展需要借助虚拟的'教学情境得以完成,幼儿在虚拟的教学情境中自由想象某些虚拟动作与虚拟道具,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最后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也是思维开发锻炼的过程。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地思考问题,寻找游戏的策略等。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起爱思考善思考的好品格。学前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组成,对于幼儿智力与潜能的开发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教育体现。
二、营造快乐的参与氛围,促进幼儿体能的开发
游戏是基于幼儿特定的兴趣科学设计,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而且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能自觉地锻炼身体,提升自身体能。如果在幼儿阶段就开展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显然是不合适的,而游戏强度适中,处理方式更加柔和,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得以盛行。从我国学前教育中游戏的开展情况来看,其对幼儿体能的提升性影响最为明显。一方面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完成“跑、蹦、跳”等一系列动作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游戏的开展还需要幼儿手,口、眼的综合参与,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整个身体各个部分都得到锻炼与开发,为后期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前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抵抗力。学前教育中的部分游戏是在户外开展,这就为幼儿接触阳光与自然提供了可能,通过在阳光下参与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抵抗力,帮助幼儿有效地对抗各种流行性疾病,这与我国“阳光体育”的理念的不谋而合。好身体是从事后期学习的前提,幼儿学前游戏实现了教学与锻炼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游戏本身对幼儿强大的吸引力,幼儿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更加主动积极。游戏本身所营造的欢快气氛是学前教育课堂教学所无法建构的。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提升,随着机能不断提升,可以参与到更高层次要求的游戏中,从而构建了幼儿学前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幼儿特殊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其个性表现十分突出,过于强烈的个性表达需要关怀与呵护的同时更需要健康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幼儿学前游戏既强调对幼儿个性的关注又注重善意的引导,因此其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极具价值。幼儿学前游戏对幼儿个性的呵护恰到好处。游戏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幼儿展现自己的个性,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兴趣、态度与优势展现出来,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每位幼儿身上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针对幼儿独具个性的特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实现幼儿个性与天性的学前开发。学前游戏对幼儿个性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幼儿过于强烈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社会适应能力,幼儿个性中鲜明的棱角使其很难融入到集体中,从而引发幼儿之间的摩擦与矛盾。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学前游戏对这些棱角进行剪裁与处理,让幼儿在认识到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增强对社会对集体的认可,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集体协调能力。幼儿学前游戏其实是有目的的为幼儿构建人生的社交网络,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之前的主要生活单元是家庭,往往在家人的宠爱中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孤立的性格很难融入到集体与社会中,学前游戏通过集体合作及时纠正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做好情感的熏陶培养,促进幼儿价值观的形成
幼儿不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对情感的把握也不够具体准确,因此幼儿的情绪带有很大的波动性,前一分钟还是嬉笑打闹后一分钟就是泪如雨下,这种情绪的失控一方面基于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与情感熏陶与培养的缺失密切相关。如果说前者需要时间完善,那么后者则需要游戏的补充改善。积极做好幼儿情感的熏陶与培养,才能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首先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小,在生活中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牵制与束缚,这些外在的束缚很容易激发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幼儿缺乏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往往造成情绪的突然失控。学前游戏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为幼儿提供情绪抒发的突破口。幼儿积聚在心中的不安情绪在幼儿快乐的游戏参与中得到发泄,或者是实现了向良性情绪的转化,在长期的游戏锻炼中幼儿更容易控制自己情绪的松弛。例如幼儿的厌学情绪就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加以改善,幼儿刚从家庭单元中走出,心理情绪难免存在不适应性,通过学前游戏,进行了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衔接,幼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过渡,从而树立起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而不是一味地抗拒。其次游戏可以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前游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审美,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美感认识与体验。学前教育通过选取特定的游戏类型,让幼儿真实生动地感知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好事物,辅助以文字的引导与音乐的熏陶,提升幼儿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与把握,在长期的美感训练中幼儿逐渐能区分美丑善恶,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打下基础。良好的情绪与情感是幼儿参与学前游戏最直接的体验与收获。
结束语:学前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其灵活的组织方式、先进的开展理念、丰富的游戏内容等对于幼儿的发展与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做好学前游戏的设计与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的开发与培养,从而实现我国学前教育新时期的飞跃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 林学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现状 探讨
论文摘要: 文章探讨了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格师资相对匮乏、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陈旧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了解决途径,包括: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等。
引言
林学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林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的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林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各校学生自身英语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及师资水平等多因素的差异,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林学专业英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优秀师资相对匮乏在授课过程中,林学专业英语对师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既要求具有精深的林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自如地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学习重点讲解透彻。但研究表明[1],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源可归为三类:一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经过培训的中青年教师;二是留学归国人员;三是外籍教师。其中,第一类教师能够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讲授内容, 但很难达到英语思维 “原汁原味” 的境地,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类教师需要将国外的教学经历和国内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熟知的过程,因此难以很快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类教师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国内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可见,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欠缺。 1.3 教学方式陈旧、略显枯燥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环节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授课环节与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和教手段落后等问题。表现为:首先,授课时只重视专业词汇和阅读,考核偏离实用性,学生仅懂得了很多专业理论和词汇,但缺乏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多数院校课堂授课仍然是教师朗读、讲解、翻译的模式,最多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参与读解一下,缺乏互动式、多媒体等模式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1.4 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林学专业课程又可分为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因此各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高校林学专业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都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编写而成的,由于国内教材策划和出版的周期短,因此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此外,内容选择的仍是70-80年代的外文原著,缺乏教材的时代特色和知识的更新性。
2林学专业英语授课模式的改进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根本保证。各林学类高校在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时,应充分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的原则,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模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完备师资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此外,应建立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去其他大学听课或聘请教学名家示范教学等学习机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对专业师资培训和考核。
2.2 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国内的特殊背景,对原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教育及科研专家,编写适合于我国现状的教材。其次, 在教材的选取上专业英语内容要避免和基础英语教材内容重复,尽量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再则,教材的选取还应补充听、说、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专业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利用网络资源特有的共享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可即时查阅检索本专业各方面的资料,随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添和删除,以便丰富教材内容。
2.3 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刚开始可以中文为主,穿插英文,以后逐渐增加英文授课分量;另外,要改进教师课堂上演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另外,教师授课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语言知识教的生动有趣,便于记忆。比如,针对记忆枯燥的专业词汇时,可采用总结式的授课手法,总结一些常见的前缀和后缀,便于学生记忆。举例讲,带inter-的前缀表示“之间”,例: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种间竞争) ;后缀-ology表示“学科”,例: biology生物学;zoology动物学;ecology生态学;virology病毒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等[3]。
2.4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议,一方面既可把授课效果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今后查缺补漏、进一步改善授课质量;同时,也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人翁作用,督促授课教师,充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再则,学生评议的结果也可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便于高校进一步人事管理和规范用人制度。
综上所述,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将林学专业与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大胆创新,最终会达到提高授课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2]莎娜.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xx,33:180-182.
[3]马生健,曾富华.大学本科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探讨[J].农技服务,20xx,26(10):133-134.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封面及第一页的醒目位置,标注的编著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可见此书是由专家及优秀一线教师经过不断研究和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形成的。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一定能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它既是教师钻研教材、解读教材的必备工具,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只把它当成了授课的讲义,甚至视若无睹闲置一旁,忽略了它的重要作用。
(一)熟视无睹,教师教学用书的“可怜无用”
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置若罔闻,对新历史与社会课堂的理解略显浅薄,停留在老办法、旧观念上,教学方法陈旧、学法指导传统,缺乏对新事物的认知积极性。这些教师对待教师教学用书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可以说根本不屑一顾,更别提刻意去学习了。一学期或一学年,整本教师教学用书可能闲置一旁,动也未动,更有甚者还会对它口诛笔伐一番。
(二)照搬照抄,教师教学用书的“至尊地位”
部分教师因教学和理论水平不高,或教学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不知道教师教学用书如何合理应用,便把它当成了至尊权威,把书上内容奉为经典。这些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加思考和选择照搬照抄教师教学用书,没有半点自主分析和研究,不从具体实际出发,只是一味复制。更有甚者,对教师教学用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依赖性。这样一来,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安排,把握不准课堂动向,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教师教学用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欲工其事,必利其器”,与初中历史与社会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就是本科目教师手中的一把利器。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考虑了本科目的教学特点,对教师而言,这既有利于把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又有利于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教学个性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教学用书仅是教师的必备参考书,一方面我们不能轻视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可夸大其作用。
(一)研读方向,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舍近求远,从教案中选抄而来。要知道,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已经为我们拟定了,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的承接: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明确整册教材目标;再次明确单元达成目标;最后明确课时目道,从全局到具体。研读过教师教学用书的老师知道,书中的目标是以单元为单位的,课时目标需教师从中分解。
(二)正视建议,活学精用
必须承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有知识性和实用性,它分析透彻、思考周密。部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烦琐复杂,直接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吃力难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部分做到了程序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如若每位教师都能学会借鉴、巧妙运用,势必会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教学的有效展开。同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三)研读参考,学习提升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部分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及拓展,材料丰富易懂,内容简洁实用。教学中,部分教师非常重视课堂知识的时效性和拓展性,千方百计寻来各类参考资料,力求课堂生动。但一些教师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选来的材料在实际操作讲解中总有问题和不足之处,达不到预定效果,被材料束缚,难以为继。这时,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资料功效便可发挥,书中资料选取得当,紧扣教材,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在吃熟吃透的基础上用活用好教师教学用书。教师要进步,尤其是年轻教师,一定要把教师教学用书当作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认真研习解读,使之成为良师益友。笔者相信,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我们的教学必定会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定会有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实践创新人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故而,笔者认为高校计算机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自然,传统教学方式的适用性有所降低。在该种状况下,高校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无论是对于技术还是企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固化,难以有所进步。素质教育的提出,也对其教学方式改革提出了较大的要求。而高校计算机作为重点教学课程,加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必要性。
(二)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术具有发展性,在不同的状况下,其实用性也有所不同。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创新与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创新与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教育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保证其长期发展。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重要性的不断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其长期的教学缺失,导致目前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意识淡薄
在我国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高中教学严谨,而大学教育放松。从严谨化的教学转向放松化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呈现出一种相对散漫的状态,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而大学教学本身又相对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这就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获取对应的学历证书,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枯燥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普及性课程。在该课程中,其选择的内容相对基础,以计算机的使用操作与功能介绍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然而,这些内容都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从而将其理论化,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难以产生兴趣。甚至,反复的教学,还会让其产生排斥心理。而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涉及的课程相对复杂,多是侧重于软件工程、数据库等内容,没有对应的实践基础,学习难度较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通过时事来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许多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意义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可通过当前我国严重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党“提高民生”的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二)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不管是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史学理论,都要求教师的历史教学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与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我国人民的过去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不难发现,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以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将之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与语文的联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历史联系最紧密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文知识来进行历史知识地讲解。比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可通过《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来说明古代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这样,不但会使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还可以提高了教学效果。2.与英语的联系教师在讲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兴趣不大,这时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英语知识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英国的崛起历史时,会提到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以及《权利法案》的提出,这些内容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两个单词来说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3.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除上述内容之外,历史教学还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各个学科都有联系。比如在讲授《新中国的成立》时势必会提到三大战役,那么可通过对这三大战役的地点进行分析,阐明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讲授1929年“经济危机”时,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在讲授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时,可让学生知道“青铜”本来不是青色,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出铜锈才变为青灰色的,因此称为“青铜”。总之,只要教师们用心去探索,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史学研究的进行使得其产生了各种新理论,历史将不再只关注“名人大事”,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历史研究将更加依赖于其他学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主要多利用时事、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些史学新理论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1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故事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传承记忆的手段。通过故事的口头传播,人们也在同时传递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一作用与历史记录是一致的。但与历史相比,故事更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并且在生动性上和趣味性上更胜于历史,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也更好,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故事性的教学方式符合了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故事的记忆能力较强,因此通过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些抽象性的概念进行记忆。根据调查显示,初中生也更喜欢教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讲故事能使抽象变为具体、把复杂变为清晰
故事主要是叙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细节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将许多难以记忆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并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记忆。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1.3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人类对难以追溯的历史采用的就是神话故事的解读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故事是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记录方式。许多历史故事中不仅包括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还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总结的经验教训等。事实上,讲故事也是人们传承经验、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因此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历史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上都较强,而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历史内容的授课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2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辅助。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的要求可以保证故事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应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此外,教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还应注重其针对性,对于历史故事必须经过慎重的筛选,最终保留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3历史故事的分类
3.1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
我国当前采用的初中教学内容整体上是根据历史研究学中的阶段分期来划分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我国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几个阶段。相应的,我国的初中历史故事也可以分为古代、近现代和近代等几个阶段。这种分类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的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是一种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
3.2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
按照故事的中心内容来划分,历史故事主要可以分为人物为中心及事件为中心这两类。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称为“纪传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称为“纪事本末体”。这也是我国历史著作创作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围绕事件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进行事件的展开。这类故事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对特定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展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思想状态。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是着重于揭示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并且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些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场景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3.3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
将历史故事按照故事与史实关系分可以分为史实性故事、传说性故事和虚拟性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通常都是实施性故事,但由于故事本身通常存在夸张和虚构的部分,因此对于一些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必须在保证整体合理性的前提下。史诗性故事通常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相应的史实资料可查。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对其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故事内容有更好的掌握。传说性故事大多是神话故事,对其真实性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因此只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传说性故事通常来源于民间,并且其真实程度难以考证,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许多传说正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事件作为基础,因此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性故事的内容则以虚构为主,但会在事件背景或人物中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这一类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进行虚拟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内容的删改,但必须保证内容的合理性,因此在删改过程中可以依据历史事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说,虚拟性故事是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4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内容生动,激趣动情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保证其生动性。因此,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当选择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故事。由此可见,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主题明确,情节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描绘景象更要眉目清楚。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关注故事有没有鲜明的主题,故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
5结语
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插入简短的历史故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较强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正在挑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新媒体平台拥有着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鲜明特征,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新媒体都为其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应当利用“互联网+”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一、创新历史教学中的授课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历史教学出现全新的授课形式。网络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至线上,历史教师在线下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辅以线上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知识传播途径,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将成为教学课堂。除此之外,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授课形式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名师的授课。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某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短板,使学生在新媒体的授课平台上接受最丰富最完备的历史学知识。
二、转变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媒介的“碎片化”及“去中心化”也成为新媒体平台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自主化、普遍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日益强化,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众媒体权威的日益衰弱。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被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也收到了极大冲击,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化,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这样,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都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等,这些平台上聚集了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络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合理地将网络公开课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用借助于教师的帮助,而能够自主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握与消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网络公开课对教师而言也大有裨益,教师在观看公开课的过程中可以吸取教学经验,加强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如在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中,生动详细地讲解了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这不但让历史老师的对独立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并且,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强度,自由把握历史学习的节奏与进度。若有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微信等通讯软件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把握网络教学的重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效教学。
四、增强各方之间的互动性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不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与主角。在全新的授课模式中,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辅助者,学生作为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得到真正的体现。特别是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它们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即时更新、随时沟通、跨平台交流等优势。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将微信转变成为具备历史教学、师生互动、家长参与等功能的教学平台。让新技术媒体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与交流。第一,极大地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师生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能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解决,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与帮助,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第二,促进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助,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信息。第三,实现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与相互支持。家长在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条件下,也得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能够使得家长与教师保持及时的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与辅助。这样,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这三方面共同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正面临“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机遇和挑战。这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学习更多的教学理论,将新媒体技术更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和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应对机遇和挑战。
最新通过的初中历史新课标(20xx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现状却是历史学科日益被弱化,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突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些困难及其形成原因、解决对策进行分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1.学生因素
农村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几乎都未曾专门接触过历史知识,很多学生都是把历史当成一门“副科”来学的。因此,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甚至不做作业、不看书、不记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过窄,除了课堂之外,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都是从所谓的“历史穿越剧”中获得的,这更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2.教师因素
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高屋建瓴”,一开始就以中考甚至高考的标准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设计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致使初一的新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便感觉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会“知难而退”。
3.学校因素
学校层面也存在不重视历史课的问题。历史课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时常被学校的各种活动占用;有些老师甚至在历史课上叫走学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历史课是副科的思想”。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地区的中考中,包括历史在内的“小四门”所占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考历史。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在这门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加之地处农村,条件所限,孩子们普遍缺乏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意识。
二、对策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历史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更新,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新教材中,对秦始皇统治的特点用了“急于求成”这样的观点;“民族融合”也改为“民族交融”;司南由“战国发明”,改为“汉代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的时间,由“唐代”改为“宋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致使学生的厌学和畏学心理不断加重。
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结合历史事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历史名人诞辰周年纪念等。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又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历史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历史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途径向主管部门建议,中考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家长、社会重视历史等所谓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要解决这些困难,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摘要: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0):220.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