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8-17
- 10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
惊讶之余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教育家孔子了解得比较少,课前我布置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图片,课上结合师生手中资料给学生们提供交流资料的平台。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满意地方是同学们课下收集的资料、图片、格言,通过丰富的图片,翔实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对孔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呀、啊”的感叹,这样孔子的形象已在他们心中扎根,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真正帮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而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题固然重要,方法的引导也非常重要。
本课的设计,教师就像是一位教会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创设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能力,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三单”有机运用小组学习和梯度推进,重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对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实现学习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本课教学设计,花样不多,实实在在,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
本学期的第二课《孔子和学生》,作者通过孔子对学生的高度评价和与自己的比较,揭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含义,反映了孔子先进的教育见解。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一分为二,主讲优点,顺带出缺点。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每个人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方能明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概括每个人的优缺点,是明白孔子教育理念的首要环节,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理解孔子这些教育理念就成了“海市蜃楼”了。
第三节中孔子有这么一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能轻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总的来说,从这句话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来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同学们在学习时,很快找出了颜回和子贡的优缺点来,但到子路时,有同学把“谦厚”、“忍让”也归为优点了,说明对这个句子不理解。我便提示:子路的优点很好找,和前面的二位一样,孔子说得明明白白的,同学们也找到了,是“勇敢”;现在要找一找子路的不足之处。有一同学发言说是“学习不够”,全班同学便无下文。我就让同学们读句子。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的句子,让同学们变着花样地读了几遍,仍然毫无反应——懵掉的该轮到我了。这时,有个同学认定“仍待”是缺点时提醒了我:对呀,这个词他们不理解,这个句子他们能理解吗?于是马上展开对“仍待”这个词的学习:仍——持续不断,待——需要。仍待——继续需要;仍然需要。好,“仍待学习”呢?仍然需要学习。那么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学习的呢?这时,终于有同学明白了,是谦厚、忍让不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行,明白了,回读句子,又对这个“但”字不明白了。那就把孔子说的话完整地读下来,看看有几个“但”字,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不明白。那就再给力学习这个“但”字吧!哦,在句中表示转折啊。第一个是从对颜回的赞许转到对颜回指出不足;第二个是从子贡的优点转到缺点,这第三个是从对子路的赞扬转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才解决了这个环节的学习。
回顾“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这个环节的进展过程,似乎给了我当头棒喝:这些所谓的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要抓什么“关注表达”来了。其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又何尝不曾“关注表达”呢?重要的是不脱节,不掉链子。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思考一: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惊讶之余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
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思考二:
从新课标理念来看我“讲”的内容大多——压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我同时又感觉正是因为自己较详细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得以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加以升华。我想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能把自己阅读的感受说给学生听?在学生没有可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有感可说,是否对孩子更有教育、启发意义呢?
人教版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一
孔子有个学生 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又一条规定,路过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它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她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帐,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说说这两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人教版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二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人教版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三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教育家孔子了解得比较少,课前我布置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图片,课上结合师生手中资料给学生们提供交流资料的平台。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满意地方是同学们课下收集的资料、图片、格言,通过丰富的图片,翔实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对孔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又一条规定,路过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它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她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帐,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说说这两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教育家孔子了解得比较少,课前我布置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图片,课上结合师生手中资料给学生们提供交流资料的平台。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满意地方是同学们课下收集的资料、图片、格言,通过丰富的图片,翔实的资料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找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学生很快找到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相距上千里”等词,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出示了这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然后,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时,学生说到了孔子一路上的艰辛,从这个“风餐露宿”可以看出来;也有学生说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从“日夜兼程”看出孔子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在走着;还有学生说“从‘走’字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多么的辛苦,因为他没有坐车,而是用脚走到洛阳的,句子中还写了他走了几个月呢”;另外学生还从“相距上千里”看出了曲阜和洛阳隔得很远,从而知道孔子一路上的辛苦,还有他很有毅力。应该说,对于孔子的不怕苦,一心想要拜师求学的的迫切心理,学生的理解是很好的,说得也相当不错。因为想要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吧,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呀,为了快点见到了老师,孔子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那你仿佛看到了——?”(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旨在让学生模拟出具体的画面,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孔子途中的艰苦。)
我本来以为学生可以勾画出很多的画面,比如晚上寒风呼啸,孔子在瑟瑟发抖;他走了很长的路,因为口渴,嘴唇也干裂了;下雨,他甚至连伞也没撑,冒雨继续赶路;头顶的太阳火辣辣的,……;下雪了,……可是学生连上面的任何一个画面都没有描绘出来,他们想到还是孔子虽然很辛苦,很累,但他继续赶路;他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一直在赶路,就是没有具体的影像。后来,因为时间上的不允许,这个环节我也就不了了之,敷衍着过去了。
课后想想这样的“冷场”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我自己。学生那么小,对他们来说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是他们无法凭空想像的,因为他们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实在是无从想像起。假如当时我在预设中能作一个小小的铺垫的话,也许就能唤起学生的一些合理的想像。如:
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孔子……
师:大雨哗哗地下着,孔子……
师:北风呼啸,卷起漫天的尘土,孔子……
师:大雪纷飞,孔子……
我想,这里我并不需要帮助学生设计好每一个画面,只要给学生一个导向性,他们应该就能心领神会了。记得在听许爱华老师上这一课时,在许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们众说纷纭,描绘出了很多感人的画面,让我不由得佩服起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看看自己的课堂,那哑口无言的场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完全是一副茫无头绪的样子,现在想想真的是成败一念间啊,同时也明白了名师就是名师,内在的工夫不是我们随便就能学会的。
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我不得不承认预设的重要性,课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在课堂中有精彩的生成。另外,在课前我还高估了学生们的能力,认为只要我这样一问,学生中一定会有聪明的孩子率先垂范,其他学生也就能顺势而上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地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更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随意地拔高他们的能力,从而造成“冷场”现象。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2、汇报阅读情况。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 ),字( ),( )时期( 是我国古代( )的( )家、( )家和( 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 ?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