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字体的名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书法字体的名言,本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书法字体的名言

1) 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清.沈宗搴《介学舟画篇》

2) 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平和,参互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3)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上为五品,妙品以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4) 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莜当;功有深浅,拒能美善咸尽。明.项穆《书法雅言》

5) 就乎一艺,区以类别,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宋.朱文长《续书断》

6)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洽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清.笪重光《书筏》

7) 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明.项穆《书法雅言》

8) 雄浑第一,冲谵第二,纤侬第三,沉着第四,高古第五,典雅第六,洗练第七,劲健第八,欹丽第九,自然第十,豪放第十一,含蓄十二,精神十三,慎密第十四,疏野十五,清奇十六,委曲十七,实境十八,悲慨二十,超诣二十一,飘逸二十二,旷达二十三,流动二十四。唐.司空图《诗品》

9)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古今。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意》

1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

11) 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学要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12)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唐.张怀灌《书断》

13) 知有名迹,遍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而游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丘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清.王翌《东庄论画》

14) 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宋.朱文长《续书断》

15)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宋.黄庭坚《论书》

16)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唐.韩愈《送高闲士上人序》

17) 君授法于陆柬之,尝见公出,担夫争路,而入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后观倡公孙舞西河剑器而得其神,由是笔迹大进。宋.朱文长《续书断》

18) 前人作字,谓之字画。画,分也,界也。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9) 笔墨间宁有犀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漫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清.王慨

20) 盖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1)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清.刘熙载《艺概》

2)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迟,故形刻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 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4)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尚态。清.梁献《学书论》

5) 真书入碑板之最先者,在南则有晋宋之小大二爨,在北则有寇谦之华岳,嵩高二通,然皆杂有分书体格。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6) 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清.梁献《评书贴》

7) 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8) 米书不可学者过于纵,蔡书不可学者过于拘。清.钱永《书学》

9) 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娇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馀,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逸,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清.梁献《评书贴》

10) 遂良独论所出,其书多法,或效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至章草之间,婉美华丽,皆妙品尤者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11) 宋世称能书者,四家独盛。然四家之中,苏酝籍,黄流丽,米峻拔,皆令人敛衽。而蔡公又独以浑厚居其上。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

12) 书法自晋至于宋凡二变矣,晋尚风韵,唐稍收敛而就规矩,宋则破格书之而毫纵不拘焉。明.周瑛《翠渠摘稿》

13) 赵吴兴大近唐人,苏长公天骨俊逸,是晋,宋间规格也。学书者能辨此,方向执笔临摹。否则,纸成堆,笔成家,终落狐禅耳。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4) 故观《中兴颂》,则宏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蒙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馀皆可以类考。宋.朱文长《续书断》

15) 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由成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6) 十二.理法兼长力求上乘

17) 夫理与法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谓之妙品。若夫理不成理,笔不成笔,亦斯下矣。明.唐志挈《绘事微言》

18) 学书之法,考之往言,参之今论,无事再啄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9) 故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元.夏文彦

20) 翰墨中面目各别,而其品有二: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为上乘。清气浮动,脉正律严,神生画内者次之。皆可卓然成家,名世传世。清.王翌《东庄论画》

如果用户希望使用自己安装的第三方字体制作书法字帖,同样可以使用Word2010的书法字帖功能轻松实现,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第1步,在Word2010窗口中依次单击“文件”→“新建”按钮,在“可用模板”区域选中“书法字帖”选项,并单击“创建”按钮,

第2步,打开“增减字符”对话框,在“字体”区域选中“系统字体”单选框,并在系统字体下拉列表中选中需要的字体,如图1所示,

图1 选择系统字体第3步,选择文字并单击“添加”按钮,最后单击“关闭”按钮即可。

小提示:如果在打开Word2010窗口的情况下安装新字体,需要重新打开Word2010窗口,否则在“系统字体”列表中无法看到新安装的字体。

1)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2)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3)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清.笪重光《书筏》

4)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清.王淑《论书滕语》

5)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6)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7)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宋.姜夔《续书谱》

8)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9)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0)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清.笪重光《书筏》

11)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宋.姜夔《续书谱》

12) 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13)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奈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清.笪重光《书筏》

14)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自,咋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行,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在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续书谱》

15)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16) 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客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起讫,顿挫,滑过,如对宾客之失其照顾也。所云笔笔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7)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8) 五.筋骨血肉相容互济

19)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20)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1)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2)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3)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4)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宋.姜夔《续书谱》

5)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6)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7)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8)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清.刘熙载《艺概》

9)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11)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12)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13)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14) 徐公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15)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16)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17)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18)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19)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20)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看了常用的书法名言还看:

1)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2)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3)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4)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缉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惟王右军为妙。宋.姜夔《续书谱》

5)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6) 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祥也。唐.欧阳询《三十六法》

7) 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禽;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似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晋.汪挺《书法粹言》

8) 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诸法。清.梁献《学书论》

9)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清.冯班《钝吟书要》

10) 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1) 不知态度者,书法之余也;骨骼者,书法之祖也,未正骨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本逐末邪?赵子固《论书法》

12)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3)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14) 作字有主笔,则纪纲不紊。写出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馀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作书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撑,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5) 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短或长。晋.王羲之《书论》

16) 用笔不欲太肥,肥须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右高左低;不欲前多后少。宋.姜夔《续书谱》

17) 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唐.蔡希综《法书论》

18) 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奈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明.陈桐《内阁秘传字俯》

19) 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之为主,使人玩铎。元.解缙《春雨杂述》

20) 画山者必有主峰,乃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为余笔所拱向。主峰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刘熙载《艺概》

1)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2) 笔在指间常欲其灵活,故能换笔。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掣而过。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试观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又观鲁公争座位贴,满纸皆成圆形,无一侧锋。古人云,鲁公皆用圈笔,实皆用换笔也。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3)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4)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5)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6)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7)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8)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9)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0)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11)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2)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13)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14)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15)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6)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17)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宋.姜夔《续书谱》

18)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19)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20)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书谱》

2) 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 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清.旦重光《书筏》

4)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5)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清.刘熙载《艺概》

6)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旧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谱》

7)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8) 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烂漫者,箐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撇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凋疏由于气怯,笔力尽于画中,结法止于字内,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9) 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0) 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隋.释智果《心成颂》

11) 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洁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洁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明.解缙《春雨杂述》

12)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比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同,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唐.欧阳询《三十六法》

13) 构局须静对纸素,胸中先定一章法,始能意在笔先,然后随意布置,游行自在。当疏者疏,当密者密,从四边照顾而成,必能脱去町畦,超然尘外。秦祖永《桐阴画诀》

14) 张士行云: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15) 张敬元曰: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清.梁章钜《学字》

16) 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清.宋曹《书法约言》

17)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8) 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一字有一字之空处,一行有一行之空处,一幅有一幅之空处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19) 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庶几潇洒。若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20) 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至近,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的宜耳。张绅《书法通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