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影体会优秀
- 文档
- 2024-06-12
- 101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海上钢琴师》观影体会优秀,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海上钢琴师》中,朱赛普叙述了一个凄美故事。“1900”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他是维吉尼亚号上的一名弃婴,由该船上的工人丹尼抚养长大。在他很小的时候,养父丹尼就离世了。在养父离世后的一个夜晚,他被美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维吉尼亚号的演奏厅。此后不久,优美的琴声阵阵从演奏间传来,船上的乘客因好奇循声而往,发现竟是1900正在用钢琴演奏。不过,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的琴技是从何学来的,仿佛这些音乐就存在他的血液之中。自此,他成为了维吉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年纪渐增,他的琴技与天赋也远播于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一步。
影片所塑造的不是1900一个人,而是以小见大,通过塑造1900这个人物来展现二十世纪初这个新世纪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城市是工业文明和人类无限欲望的象征,而轮船则象征着一片充满理想的“净土”,但轮船是漂泊不定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其实是渺茫的,在欲望地刺激下,大多数人会奔向那片充满物质的“陆地”。影片中众多人纷纷踏上去往美国的轮船,去追求那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在众人看到自由女神像时都欢呼雀跃地呼喊着“American”时,唯独1900一个人俯视着那群人,凸显出了他的独特性。而1900也曾彷徨,当他准备下船时,他看到了无尽头的城市,满眼喧嚣的城市让他迷茫恐惧,没有尽头的城市既是工业文明和物质社会的象征,也是人类欲望的不断延伸,1900站在台阶上,满眼全是现代世界的喧闹,没有艺术,没有音乐。相比之下,轮船这个小小的世界,更能给他“家”的感觉,让他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保持初心,无所谓欲望,更好地追求精神的自由,去坚守自己的钢琴梦。
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导演以迈克斯旁观者的身份将这个悲剧的故事缓缓叙述给观众,给观众真实感代入感。导演通过塑造1900这个追求精神自由而抗拒现实物质世界的人物形象,来向观众传达一种在用生命来坚守内心纯真的情感,而他最后的悲情抉择实则是他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拒绝。《海上钢琴师》强调了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与精神上自由的把握,在有限的时空中让自我的梦想和心灵获取完全的自由,唤起了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深思,让人们重新去窥探自己深藏已久的真实灵魂。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
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观《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观后感作文
Thelegendof1900.
郭敬明曾说,当他写下他最爱的导演王家卫的时候,笔尖曾尖锐而敏感的疼痛过。我曾对此一笑置之。但是当我写下被中国人翻译成《海上钢琴师》的Thelegendof1900时,我承认郭敬明说得没错。虽然我只看过一遍加一点零星。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齐走向死路。太多的选取,太复杂的决定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此刻也没有人明白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明白他爱她,更不明白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那里,请必须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海上钢琴师观影心得
说实话,看《海上钢琴师》我哭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哭,只是看到小1900在轮船上的所有人都上岸以后一个人躲在船窗前眺望纽约的时候,孤独无助而又忧郁的眼神冲破了我的心里防线。我哭了。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大海由始以来都是宽阔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由,激情,幻想。以海为主题的电影看过不少,讲述潜水员挑战人类极限的〈碧海情天〉,讲述完美亲情的《海底总动员》。钢琴则是一种黑白二色的忧郁,淡许飘荡出来的优美旋律,陪伴着多少个孤单的心房,《钢琴别恋》中不动声色的感情激发,《钢琴师》中灰暗的人生境地……都是生活中只有听到才会迸发的感情。
1900天才的钢琴技艺来自于大海,来自于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如果说在餐厅那一场随海浪拍动而进行的钢琴舞让我大打眼界,那么在和那个他妈的爵士乐的创始人谢利进行对抗的表演就足以让我眼珠子互换了,一身洁白的礼服,高贵,典雅,汗水凝满的面容上有一种坚毅,在88个黑白键上舞动的那一双手就是千手观音姐姐见了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当1900把那根从琴弦上轻易点燃的香烟放在目瞪口呆的谢利的嘴里时,顿时心中便是阵阵叫好。
大海是有生命的,钢琴也是有生命的,琴声与海浪的共舞表演让生命赋于了更多的美妙的韵味,电影中配乐来自颜尼欧。莫里康这位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他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包括天堂电影院,洛丽塔,索多玛的120天,都是来自这位大师的作品。本片的所有曲目都是编写的,激情四溢的,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
凌晨的晚上,看不清时间的逝去,蹲在马桶的边缘上,脑袋里还挤满了油画般色彩的维尼吉亚号,那美奂美仑的海边天际,1900随着巨轮的爆炸声消失了,就像他说的,反正这个世界也没人明白我,没有国家,没有名字,没有出生证明。萨特同志说“人生即是虚无,存在既是荒缪“
这一棒子打死了许多包括我这样的捧着一颗滚烫烫的心永远奔向完美新生活的热血青年。每个人都在存在的好处,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再或许是你家养的小乌龟也不尽然。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个左右手笑话的家伙是不会还有什么事物值得害怕的。他追求生活存在的好处,大海是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就像一个三角形一样,虽然三角的世界是最稳定的架构,但是任何一方脱掉都将导致整个世界的破灭。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能够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
当火光亮起,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
1900的朋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但是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1900最后的一些让迈尔斯流泪的演说词更加说明了他对外面世界的不相信,恐惧感,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起巨轮中简单的日子。
人是惧怕新环境的,就像我们总喜欢蹲在自己被窝里添伤口一样,我们不只是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悲哀,还因为我们怀念被子熟悉的味道……一旦空质量变了,我们的心也就飘荡不定了……是没有勇气还是我们习惯安逸?是没有本钱还是害怕失败?没有答案,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流逝,生就是死的一部分罢了。就像双腿蹲在马桶上一样这么的不可思议又切实存在!
海上钢琴师电影影评
海上钢琴师,关于一个到过全世界,却从来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的凄美故事。海上钢琴师,是由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艺术剧情片,该片于推出,至今都对艺术电影行业影响甚大,该影片中没有俊男美女,也没有科幻打斗,更没有枪战战争,只是讲述一各平凡人,弹奏着可以影响世界的钢琴曲,最后选择路过全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远洋客轮上被遗弃的婴儿,被一个在远洋客轮上工作的船工收养,并取名为“1900”,意思是在19这个新世纪的第一年收养的他。
该片从开始的取名到养父的去世,都标志着一位普通的远洋客轮船工艰苦养活一个孩子,直到船工因为意外去世,都只是在讲述一个平凡的小男孩的成长,除了中途,讲述了小男孩曾经远远的看了一眼钢琴。
之后养父死后,小男孩本来是可以选择下船,去过当年那个时代的孤儿院的生活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不让人找到,之后在一个深夜出现在船上的舞厅之中,无师自通的弹奏着一首没有人教过他的安魂曲。当时因为深夜弹奏钢琴,而把船上所有人都吓醒了,船长也来到了舞厅,来到了1900的面前,听着他弹奏着安魂曲,然后来了一句“1900,你这样是不符合规矩的”,当时,小男孩的回应我到现在都还会笑出声“去他的规矩!”。其实,现在小编想想,如果他当时选择了下船,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之后,从这一次接触了钢琴之后,1900的钢琴天赋正式启发,直到长大成人之后,舞厅的钢琴一直都还是他的专属钢琴,在舞厅之中,弹奏着给所有人听得钢琴曲。说道这里,小编不得不提一句,1900的另一台,放在经济舱的立式钢琴,而在这里,小编说下自己的理解,电影中说,这台立式钢琴,是用来弹奏属于自己的钢琴曲的,属于自己的钢琴曲?是在说,弹奏自己心情的钢琴吗?相信这点不得而知,也只有1900自己才清楚了。
故事中,斗琴的那一幕,相信是很多人都感觉激动的一幕,明明这一幕没有战争炮灰,没有激烈打斗,但是还是会让人心情激动,不说挑战1900的那个钢琴师弹奏的舞曲,就说最后,1900弹奏的那首,双手就像是变成了两双手的弹奏速度,尤其是最后,弹奏完之后,拿一根没有点火的烟,触碰琴弦之后,点燃那根烟那一幕,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弹奏速度有多快。
故事之中还有一幕,那一幕是,1900在立式钢琴的摆放位置的窗口,看到了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而且因为这个,1900是有下过决定,说要下船的,且已经准备好,踏出了下船的步伐,但是之后,1900在下船甲板上往外看,我们透过荧幕,看到的是一个属于工业化的城市浓烟,他看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故事的最后会说,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什么。最后,他收回了脚步,重新回到船上。
故事的最后,战争爆发,远洋客轮也被征用为医疗船,而1900也从此失去踪影,直到麦克斯在船被炸毁之前找到了他,相信也没人知道1900自从战争爆发之后的十几年都还在船上。找到1900的麦克斯,倾听着1900关于当年不下船的原因,我相信,荧幕前的你也跟我一样,在揪心。我们的世界很大,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别的国家,1900的世界很小,每一次轮回都只有人,但是他去过很多的国家,却也没有留下任何足迹。我们的世界很小,小到我们只为了生活奔波。1900的世界很大,却也不会超出船头船尾。我们在为了生存歌颂自己的人生。1900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发现了这不是他会弹奏的曲子,他弹奏不出来,所以,选择了回到船上的这个世界。
之后,麦克斯抱着黯然的心情,离开了船,船也被开到远离海岸的位置,等待引爆,而1900,也在用双手,就像从前那样,虚空弹奏着他的钢琴曲,直到,船被引爆。故事到这里,也已经到结尾,最后的最后,麦克斯接受了典当老板回赠给自己的,原先已经被自己卖出去的小号,重新踏上了属于人生的旅途。
海上钢琴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故事,在小编心里,始终记得那一句:世界很大,却从来不会超出船头船尾。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时隔,电影《海上钢琴师》以4K修复版的形式于11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在中国实现“首映”。“弗吉尼亚号”重新响起航行的汽笛,“1900”再次手抚琴键开始了他的永恒表演。这部公认的影史传奇,在技术修复后重新焕发出了光彩。上映以来,《海上钢琴师》展示出了其作为经典的魅力。目前累计票房近5000万元。
上映前影片发布了中国区纪念版海报,由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亲自操刀制作。这不由让人联想起去年年末《龙猫》、今年暑期《千与千寻》上映前的“操作”,黄海也曾为这两部电影设计了中国版海报。虽然类型、国别不同,这3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位列豆瓣评分Top50阵营,是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影片”。
三部电影的号召力大的惊人,去年12月《龙猫》30周年重映取得了1.72亿的票房成绩,取得动画电影第7的好成绩;今年6月的《千与千寻》更是狂揽4.86亿的惊人票房,暂时位列进口动画票房第一;而从淘票票点映9.6分的成绩来看,《海上钢琴师》的内地票房至少也是1亿起。
近年来,随着数字修复和3D影像技术的发展,重映影片数量不断增加。电影重映到底是“捞金”行为还是“情怀”使然,值得鼓励还是应当规避呢?
电影重映的低成本
影片修复成本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票房却在几百万元到近2亿元的较大范围内浮动。首先它没有从头至尾的拍摄和制作费用,而是需要版权费、影片修复费以及宣发费。修复分为2D和3D版本两种,前者有2K、4K修复,随着技术日趋成熟,修复费用逐渐降低,加上宣发费用基本控制在200-500万之间;后者即为2D转制3D版本,费用相对较高,大型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等高标准3D转制成本超过千万甚至更高。
一部重映的影片,票房达到1000万基本上就有望盈利了,其利润空间甚至超过了许多新片。所以在较低成本下,即使票房不高,小投资也能获得高回报。
无论中外,重映都是一门好生意
早在1987年,北美就重映了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和四个小矮人》,拿下4659万美元的票房。而中国,自重映《东邪西毒:终极版》后,便开启了电影消费的情怀经济。《新龙门客栈》《大话西游》《红高粱》等经典电影,收获在300万到4000多万不等。最为亮眼的要数重映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票房最终达到1.77亿,但这一数据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也并不出众。
从近年重映的海外电影看,大多是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经典佳片,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适逢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3D版《泰坦尼克号》在全球重映,影片最终收获9.49亿的票房。上映的《侏罗纪公园》3D版延续了《泰坦尼克号》的辉煌,拿下3.5亿票房。
情怀撬动市场
情怀,是修复重映片的主打元素。经典影片重映天然具有情怀优势。不论是《红高粱》还是《英雄本色》《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修复重映的影片,多为20世纪80、90年代风靡一时的高质量影片,这类经典影片由于距离当下时间较近,胶片素材保存较为完好,修复成功率高。加之当年的拥趸犹在,他们被经典原作勾起回忆走进影院,情怀效应明显。
营销层面,重映片的宣传策略以借助经典IP打情怀牌为基础,重点在于吸引新的观影群体。90后、00后观众已经占据重映片观影群体的主力。
体验引领市场
重映电影可以视为一种再加工的体验经济。一部电影的重映,往往只需花费版权费、修复费和宣发费用,这与动则上千万的制作费用相比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因而重映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利润空间,出品方能以小搏大,何乐不为呢?对于媒介时代的受众而言,经典电影虽然质量上乘,但感官体验往往不佳。重映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修复,呈现更加精致的内容、精美的画面和立体的视听效果,激发老电影的新生命,带给不同代际的观众一种现代化的再生体验。
重映它根植于人的怀旧情感,不仅焕发了经典的色彩,延续品牌价值的法门,也是一场燃烧粉丝情怀,弥补市场空缺,争夺最大利益的生意经。不过,如果重映片数量过多,亦会过度消费观影情怀。行业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不断创造新作品。
《海上钢琴师》观看体会
10月25日,电影官方微博正式宣布4K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定档11月15日,电影上映之后,众多影迷慕名走进影院。作为一部已经存在了二十余年的电影,无论是话题度亦或是票房成绩都十分亮眼。
该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的文学剧本《1900:独白》,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为乘客们弹琴,声名鹊起。不久便招来了一位自称是爵士发明人的黑人的挑战。
根据1900的出生时间和当时的年龄推测,斗琴大致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爵士乐被广泛认为是音乐表达主流形式的时期。美国作家费兹杰罗将其1922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冠名为《爵士时代的故事》以来,这一时期便被称为爵士乐发展的爵士时代,成为西方文化“咆哮的二十年代”的一部分。
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为人们弹琴,被广泛接受而后声名鹊起,其实暗指了爵士乐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在爵士时代的突破性发展与广泛传播。而这场斗琴则传达了非裔美国人的音乐与欧裔美国人的音乐之间的互相融合,这种融合成为爵士乐各种相对独立的、传统的流行音乐风格得以联结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爵士乐吸收了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不同音乐风格,逐渐形成了如今满目琳琅的爵士乐。
很多人觉得影片中1900赢了莫顿,其实艺术本身很难有高下之判,这种斗琴输赢的表现其实更多地暗示了爵士乐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与创新。毕竟影片中1900同样表达了对于莫顿的称赞与敬意,而莫顿在输琴之后也心服口服地黯然离去。这更是音乐的包容开放的交流与切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黑人的原型就是爵士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利·罗尔·莫顿(影片中亦名为此)。杰利·罗尔·莫顿的原名为费迪南德·约瑟夫·拉莫特,他是美国散拍与早斯爵士乐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莫顿是爵士乐第一位编曲家,他在即兴创作时可以保留自身的基本精神和特征。莫顿对于爵士乐的早期崛起和传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早期爵士乐的关键人物。
莫顿和1900一样出生时没有出生证明,莫顿有着悲惨的家庭关怀和童年经历。他14岁便在妓院演奏钢琴为生,他的艺名便是源于这一时期的绰号“杰利·罗尔”(Jelly Roll),其实这一绰号是非裔美国人对女性生殖器的俚语,充满了侮辱和污秽。
不过莫顿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惊人的天赋,悲惨同样锻造了他。在长久的辗转的音乐表演中,他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爵士乐的发展,他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19代爵士乐的经典之作。
我一度怀疑影片中1900一角融入了莫顿的形象。不过莫顿如此傲慢以至自称是爵士的发明人,这引起了乐界和乐迷们的不满。影片中特意对此做了调侃,只不过莫顿在回复1900“你就是爵士的发明人?”的质问时得寸进尺地说道:人们是这么说的。
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爵士乐在乐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许多年轻的极富创造力的音乐家争相涌现,百家争鸣。莫顿不得不淡出那个一度他所主宰的领域,正如影片中年轻的1900轻松夺过他的风头一般。他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属于年轻音乐家们的爵士的时代冉冉升起。
只是同样好景不长。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新兴爵士乐形式的崛起,亲手埋葬了传统爵士乐。这种传统的爵士乐如同1900与船一同被炸毁一般也被封存在了浩瀚的乐史长河中。不过它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的欢愉和审美体验以及对后世爵士乐的奠基与启迪被永远地铭刻在了爵士乐的史诗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1900“无法”走下弗吉尼亚号,因为这就是他的归宿。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烙着时代印记的事物难免有时代局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被新兴的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同中古时代被文艺复兴终结在15世纪,中国近代史被五四运动终结在20世纪初叶,那个根源于黑人传统的爵士时代被终结在工业时代的硝烟之中。
近日,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上映了,它就是豆瓣Top250中排名13的《海上钢琴师》,想必大家此前一定也对这部影片有所耳闻,当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就让不少观众感到非常震撼,因为电影的文艺性十足,同时非常深刻,让人看完这部电影后,依旧迟迟不能忘怀其中的剧情。说起来,主角1900最终没下船,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这部电影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亚力山卓·巴利科的戏剧作品《1900:独白》,是一个悲伤却非常浪漫的故事,无论是原作书籍还是电影作品,都影响了无数人,
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婴儿被父母抛弃在一艘名叫维吉尼亚号的蒸汽客船,好在有一名船员收养了他,并且取名叫1900,由此开始了这个婴儿一生的传奇故事。
不幸的是,1900的养父后来意外身亡,但是他却发现自己有着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与船上的钢琴结缘,在这之后自学成才,在征得船长同意后,留在船上成为一名钢琴师。因为终年在船上演奏,因此他也被叫做海上钢琴师。
多年的轮船生活让1900渐渐开始向往陆地,尤其是在船上遇见自己一见倾心的女子帕多万后,更加坚定了他走向陆地的决心。对于1900的这个决定,船员们都非常认可,因为他们也希望能看到1900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一直在客船这方小天地原地踏步。因此1900在轮船到岸后,准备下船寻找爱情。但是还没踏上陆地的时候,他转而回到了船上,爱情与客船之间,他还是选择了陪伴自己长大的客船。
后来维吉尼亚号遇到了战争,好在这艘船在战争中幸免于难,迎来了和平,但由于战争的侵袭以及时代的进步,这艘客船渐渐被淘汰,因此年久失修的维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在毁灭前夕,1900的好友上船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下船,但是1900还是选择与客船共存亡,就这样在爆炸中葬身大海。
这样荡气回肠的故事确实无比吸引人,但是这部电影在11月15日重映以来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成绩。据悉,这次重映的电影经过4K修复,在画质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不过上映三天后,票房才仅仅突破5000万,从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并没有像经典老片《泰坦尼克号》重映时那么火爆。
20,好莱坞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3D重制版重映,最终拿下了9.5亿票房,同样都是豆瓣Top250排名靠前的电影,表现却相差了很多,真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有问题吗?
在小夏看来,其实无论是《海上钢琴师》还是《泰坦尼克号》,它们都是影史留名的优秀电影,同时也都是在大海上发生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更偏向于文艺片,比较深刻,而后者主要讲述的是爱情,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并非是说文艺片不好,只不过相比于爱情片,一直以来文艺片的受众范围都更小,因此这次《海上钢琴师》的表现不出色,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小夏了解下,自这部电影第一次上映以来,广大观众了解到这部电影大多是通过活动组织放映,或者是被其高分吸引。而《泰坦尼克号》则不同,其本身有着超高的IP影响力,同时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质量非常高的电影,本身的受众范围确实小了很多。
因此虽然现在这部电影作为豆瓣Top250中排名13的电影,票房走势看来并不是非常理想,但也绝不能说明这个作品就此扑街了,毕竟电影种类不同,受众范围也不同,毕竟不是所有的重映经典电影,都能取得不错成绩的。我们只要知道,《海上钢琴师》是值得所有人一看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观看感悟
海上钢琴师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部比较熟悉的电影了,因为已经上映很久了,而且确实非常经典,这一次在影院上映,我们也是比较期待的。
我们看到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9.2分!
我们看介绍,这部电影讲了:19,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蒂姆罗斯 饰)。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 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声惊艳世界?他将怎样谱写自己非凡的人生。
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以后,我们看到票房也是不错的!好多人应该都和我想的一样了,原来不是在电影院看的,这一次可以在影院观看,也是非常期待。
我们也来看一下看过的网友的评价:
独特的人对待生活、生命,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理解和对待方式。我们不擅自强加定义和标签,我们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就是怀着感恩目送,因为上帝带来这份独特的礼物,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
曾经看第一遍,就能感受男主最后选择回到海上,也不知道是我内心住着一个悲伤的自己吗?我觉得看完有种说不出的忧伤,但是又觉得这样的选择是最好的。
大二选修西方电影分析,老师让看托纳托雷最有名的三部电影,我偷懒了。今天去电影院补看了这一部,黑暗中疯狂流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哭,可能因为太真实了。
经典的电影让人又笑又哭,末了久久回味~以前只知道斗琴精彩,但最打动人的琴音还是主角生情而作的那首无名旋律。现在看特别能理解主角为何不愿上岸,太唏嘘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1】
不知为什么,他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个在风中形销骨立的样子。
不是穿着礼服演奏,不是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不是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
他其实孤独的站在雾中,四周空无一物,他戴着帽子,穿马夹,站在那里,安静的,忧伤的,让心灵从他的眼睛里流淌出来……
他望着你,但其实他看的并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为你,可是,他却一瞬间就了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着钢琴,手放在那些并不存在的琴键上,那段关于你的乐章就从他的眼睛流淌出来…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贯穿始终的目光,一如他那样久久的站立于浓雾之中,一如他的忧伤像雾一样环绕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独像皎洁的珍珠一样在夜里发出光茫……
他注定了就是孤立于世的,给你执笔的权利,你也不会往他身上加一点点俗世的幸福,因为他已经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无法再被添加或删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宝般无法被复制的遗憾,以及象牙般光洁无暇的纯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细细梳理。
他还是走了,从一开始就被他目光注定的孤独离去,在十九世纪的石板路上,在永远无法消散的浓雾的包围中,转过他的目光,转过他侧脸留下的弧线,一步一步,没有再留恋的,轻轻踏上云端……
城市太大,没有尽头……他说。
我再也不去陆地了……他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2】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3】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
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4】
常常,你可以听到一个北京人说,“我们”的故宫、国贸、天安门怎样怎样,听到一个上海人说,“我们”的东方之珠、新天地、外滩怎样怎样,或者另一个城市的人自豪的讲起“我们”的那么广阔的空间,仿佛一个城市都是他的世界。而实际上,我们往往舍不得在国贸的商场买一件衣服,舍不得在新天地吃一顿有品味的饭,在故宫、外滩也只是照照相,向亲朋证明到过这些地方。而我们真实生活的空间还是那些正付着按揭的小屋、那快要被拆迁的胡同、弄堂。在这点上,我们或许没有《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看的更加清楚,他一生生活在邮轮上,他不愿离开一个让他感到安定自由、无忧无虑的空间,他永远没有踏上陆地,开启他的“远大前程”,在我们看来,他是自闭的,但是,他也是最清醒的,在最后无比绚烂的死亡中,他走的孤独而坦然。
1900来到这个世界就显得孤独,被轻生父母遗弃于邮轮,幸运的是被豪放而粗鲁的锅炉工丹尼收养,并给他起了个长而古怪的名字。于是,1900在这艘邮轮的传奇故事开始了,他渐渐开始长大,渐渐开始观察外面的世界,终于,一种叫音乐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心弦,一位叫钢琴的淑女成为他的恋人。关于他究竟从哪里学会了钢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年内两度成为孤儿的他终于获得了他一生不会抛弃,也不会抛弃于他的音乐。此后,他伴随着邮轮在世界游历,他在头等舱以调皮的表演施展着才华,在下等舱他以更天才的表演施放着能量,期间有外界的诱惑,有外界的挑衅,他都在一阵阵短暂的波澜后重新扎根于他生长的这艘邮轮,哪怕一段隐约萌发的爱情也只是让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挣扎更剧烈了些,他还是爱那船,还是爱那台钢琴,或者更准确的说他还是对上岸后的世界感到恐惧。
在我们看来,1900是孤僻的,是自闭的,是需要“治疗”的,就如他的好友迈克斯所做的一样,一再劝说他去广阔天地,或许在迈克斯眼中,在帮他灌制唱片的商人眼中,他们都是在帮助1900,都是在治疗一颗孤独的灵魂。1900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只是他的宅子显得更大些,但是大不过岸上的世界,或许其实他的宅子更小,只是钢琴上的88个琴键,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而满足。正如片子最后,他对迈克斯所说,“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这几句话充满了哲理,我认为原著作者巴里科和电影导演托纳多雷讲述这样一个梦幻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很“文艺”的调调,而是阐述某种人生哲理。实际上,和1900对无限的恐惧相反,现代人正是在追逐着无限,我们贪大,贪全,贪广,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每月的房贷压的生活质量下降;交际圈要交广些,哪怕每天疲于奔命于并不让自己愉快的应酬;旅游要走遍世界,哪怕其实只是疲惫的赶着在一个又一个景点的人群中拍照;炒股也有“不涨到翻倍不痛快”,哪怕每天被指数折磨的大喜大悲。还是看看这个“宅男”1900,反观自己,其实我们都是宅男,我们都是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生活,我们总有个无形或有形的圈子,但是似乎“开疆扩土”是人的本能,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大些,更广些。其实,并不是因为你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你的世界便扩展到了整个城市,哪怕真的这样,你也只是有了个城市这样一个更大的宅子。所以,1900不贪求太多,他一生都在一艘船上生活,这是有限的;但是他一生都有音乐相伴快乐的生活,这是无限的,快乐而自在的生活才是无限的。正如我们拼命拓展的交际网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和其中几个真正的知己在一起的快乐才是无限的。
1900在邮轮上有自己的快乐,也伴随着一些悲伤,但是,快乐从来不是仅仅以空间的广度来评判的,就如你有一笔钱,可以买大房子简装修,也可以买小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精装修(当然,精装修的意义不是买一堆豪华家俱的堆砌)。1900选择在一个相对狭小的世界里精心构筑他的世界,安逸而愉快。而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小小的快乐永远是“有病”的,就如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人沉溺于数学而废寝忘食,会认为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为他随时可能的英年早逝而悲哀;如果看到一个人长期执着的在农村搞什么社会试验而履受挫折,会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他干些“不实际”的事情而悲哀。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总是很自恋,常常看到他人沉浸于一些比较“独特”的事物而不问世事而感到“悲哀”,而对他们表示不解和“同情”,特别当这些人甚至为之折寿或是如1900那样“找死”后,更是如此。其实,生活方式本来没有定义,其实想想,1900在一艘船上就活的那么滋润,一些人一天到晚在屋子里闷头看武侠小说、漫画书就那么快活,我们这些号称精神健康,性格乐观的人却常常无名的不停唠叨“真郁闷”,这时的我们是不是会突然感到一丝沮丧,而对宅男们有些羡慕,同时意识到,其实我们都不过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喜有乐的宅男。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5】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还有一些细节化的东西。
影片的前半部流淌着明快和欢乐的音乐,而后半部则几乎都是以那段1900唯一留在人间的那段短曲及其变奏——空灵短巧,细微孱弱得如同1900具备自闭潜质的心灵。
而影片另一个不得不说到的细节,一般的回忆录式的影片在回忆部分总会制作成比较灰暗的色调,而在《海上钢琴师》里则完全颠覆了这个传统——我们所看到的Max的叙事时间里,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暗的效果,仿佛是Max所生活着的战时乱世所带给Max以及和Max生活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的那些芸芸众生的心理——阴冷、悲伤、困苦、颓废。而当Max开始回忆过去和1900在维吉尼亚号上的生活时,影片的色调转为鲜艳而明快的亮色。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从1900第一次也是此生可能仅有的一次邂逅爱情——无望无果的爱情起,原本海面的晴澈和湛蓝被一种潮湿且伤感的连绵不绝的阴雨所替代了。那个姑娘出现的时候,舷窗外是霍然腾起迷雾的大海。而后,在Virginian的甲板上,大雨滂沱中,1900讷讷的看着那个被一袭黑衣和一把黑伞笼罩着的姑娘,张开嘴,妄图说些什么,继而却有无奈的闭上了嘴巴——用言谈与人沟通,始终不如用音乐来得更流畅。即使雨停了,天气却依然继续阴森着,于是1900只得和那个不知名的姑娘在一偏阴霾和涌动的人流中道别。
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
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总之,很值得一看,很值得品味——音乐,其实就只是表达我们自己的另一个方式而已,只不过1900比我们任何人都表现得更为极端。
记得,仔细的聆听影片的配乐哦。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看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优秀观后感
该电影命题时只选取了典型的命名法,即影片要素:地点在海上,人物为钢琴师。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拍摄初衷是一种启发式精神输入,从高潮、结尾亦可感知影片的拍摄更侧重记述、讲究一件事情,而非主张一种观点。
由此,我们大可将影片的掌握度由所述之事开始。为了讲好这件事,由角色、场景、情节、色调、音乐的空隙,扩张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单看镜头上,值得细谈的好角度便有很多。
比如,1900婴儿时期被老头丹尼发现时所在的船舱餐厅,后面男二(友人)迈克斯亦穿越来找已准备迎接死亡的他,无论是那个找到他出生后他的老头,还是去找死前的他的友人,都是一二载破片一样甚至后来前来单挑的爵士创始人,也颇给我以如此疑惑:这世间有些人是生来只为了作为天才的记录体而已的?有多少存在只是为了成为供火光一现的落地烟灰而已的?
其次,女主透过窗看到的模糊的男主,和当年幼小男主透过窗看到的展厅有得一比,一墙之隔,真假不易。当初,男主在船上(阶梯之上)看到并结交了阶梯下岸的迈克斯,后来,男主却不能在阶梯上接受去到岸中的自己,音乐的界限在哪里?甚至存在吗?文学有政局阻挠,画作或相片有保鲜期设限,它在共鸣中唤起欲望,它背后有一种在本片所有死去的人身上共有的东西:理想主义。
灵魂死寂的爵士乐创始人,为理想所杀,他并非败于技艺,而是尽头比天才短。
生命死寂的丹尼,以为他爱这孩子,这孩子爱他,死在他自己充满父爱的世界里,对“TD”的妄想里。
1900,于光影对比、冷暖色调里,他始终更像一个音乐的初学者而非大成者,他太单纯,一如给他的镜头基本都让他待在某一纯色里。他又不全是“音乐”的海绵,他对船的留恋出于凡性中的乡情,显然,他最后已无法再走更多追究,有人纯粹只成了记录他的器具,而天才终有不再的记录更全更多整个艺术的容量,1900是有限的,我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在理想主义的眼罩里自以为是灵魂的倾尽者,实际上只是艺术的工蚁、美学的针管、一切的餐盘?而我们拼尽全力留住的,尚有杂质的音乐唱片。百年难见的天才牺牲凡人所铸造,大生大死的艺术牺牲天才护养。观众无法成就作品,理想亦无法成就作品。
1900的自尽,我大抵会效仿,但并不出于明白他的理由,只是在归去时犹如没有理想过,将我的一切理想留在人间,还给艺术,不必带走一物,如来时两袖空空。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会弹奏钢琴的人,觉得那在琴键上灵活跃动的手指像活泼的的精灵一样,那悦耳的音乐更让人痴迷不已。于是在高中毕业之后,怀着对钢琴的热衷,我也开始学习钢琴,但学习的过程让我很失望。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年幼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老师面前,然后开始无止尽的练习,这些孩子不是极其厌倦弹琴就是在期待一次在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只是为了拿那个所谓的等级证书,而老师也只要求学生把考级的乐曲弹好就行了。没有真实的感情,没有耐心的聆听,一切只是机械。于是我悄然退出这个潮流,不是因为我的毅力不够坚强,而是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场景。
这样的失望缠绕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他——1900,那个天才海上钢琴师。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仅仅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折服,为他的惊人的技巧而赞叹不已。可是当我一遍遍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尤其是关于钢琴,我好像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场景,虽然是在电影里。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整部影片与《天堂电影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
很多人称其为天才钢琴师,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钢琴不是他获取荣誉的工具,而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抒发自我的方式。1900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单纯,长期漂流于海上使他不善与人交流,
他不知道如何像心爱女孩表达的爱意,他所有的只有那钢琴,那随他心意转换的曲调,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没有任何羁绊,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依然自如地随着跌宕的轮船自如地演奏钢琴,这些都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灵魂已经与钢琴融为一体,他只是任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舞而已。在那不大的轮船上,他拥有了最大的快乐。
当1900成功的击败来自陆上的钢琴大师时,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一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在即将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放弃了。他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他畏惧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陆地上也许有无止境的新奇,但却不是他所追求。他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认可他的存在,他在乎是自己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在船上安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船被炸毁,他也没有离开。他始终都忠诚于自己灵魂,他像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悄然飞入天堂。他原本可以成为垂名青史的钢琴家,但他却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海上油轮上弹奏的钢琴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钢琴、对音乐,最单纯、最忠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灵魂与钢琴的融合。我想这是时下钢琴学习者最缺乏的东西了。
《海上钢琴师》,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影片。如果要向别人推荐此生必看电影,母庸质疑,它一定会被列入名单之上。该影片首映于。近日,其在我国各大影院上映,反响良好。多亏这次4K修复版的引进,观众终于能在大银幕上重温这部经典电影。
影片由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封神杰作。豆瓣评分达9。2分之高。没有看过的观众可不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钢琴师》中国区纪念版海报,由黄海操刀设计,灵感来自于电影中的经典一幕:“时隔多年,依然清楚记得,栈桥上的1900,选择放弃、扔出帽子、挥别纽约的一幕。”
影片以宏大的时间线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变幻,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9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90。1990慢慢长大,有着无师自通的非凡的钢琴天赋的他,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不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这部影片堪称是艺术创作者的终极浪漫,每一帧画面都是艺术。全片音乐和故事内核完美结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最精彩的是斗琴片段,全程高能。当1900弹奏着激昂的曲子,突然在玻璃窗上看见女孩的面容时,连曲子都不知不觉变得温柔的一幕令人心悸。
也许大部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直观感受便是:孤独。拥有着一颗孤独而又自由的灵魂的1990独居于他的海上乌托邦。影片最后,殉身于大海的1990真正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真意。或许我们不需要为1990的孤独而伤神扼腕,1990只是忠于自我,他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孤独反倒成就了他生命的丰盈。
不得不说,《海上钢琴师》连台词都极为经典。“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销魂的船长,但是可以让梦想起航。”
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极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会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好处,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能够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就应出此刻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就应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阔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激烈弹奏,感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剩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髓。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行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最近我看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1900的人,他出生在船上,不知怎的就被父母遗留在了船上,无意中被船上的挖煤工丹尼捡到了,并取名为1900。有一次在挖煤时,丹尼遭遇意外去世了。1900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楼上的钢琴声,从此爱上了弹钢琴,他一直没有下船,甚至有关部门准备炸掉船之前,他还是死活不肯下去,最后被活活炸死。我认为他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有一件事让他变得非常出色,那就是弹钢琴。1900在丹尼去世后开始迷恋钢琴,他有着极好的天赋,一摸就通。音乐就是1900的世界,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他感觉自由自在。他通过不停地观察别人,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来了解人世间的感情,并体现到音乐当中。
我认为1900在弹钢琴时非常自信和无所畏惧。由于1900钢琴弹得太好了,人们很崇拜他,甚至爵士乐的创始人杰利都向他发起挑战。在挑战时杰利非常傲慢,但1900却沉着应战,在发挥自己最强实力之前,他甚至冒出了一句:这都是你自找的,混蛋。他最后出人意料的表现使大家都震惊了,包括杰利在内。
1900的无所畏惧还体现在他从容面对死亡。1900的好朋友麦克斯经常劝他下船去看看世界。1900每次都说我连个出生证明也没有,哪个人会让一个连名字也不确定的人上岸呢?炸船之前麦克斯劝1900下船,他最终选择了留在船上,和船同归于尽。
同时1900又是一个懦弱的人。炸船前他告诉了麦克斯他一直以来都不肯下船的根本原因:世界那么大,有成千上万种路可以走。我要是下去,就面临着重要抉择。一架钢琴有八十八个琴键,数量是有限的。可用这八十八个琴键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却是无限的,而我在船上就好比只有八十八个琴键,我可以在上面活出各种各样的人生,甚至每天都不一样。如果我真的下了船,琴键的数量是无限的,那么音乐就更加无限,甚至每一秒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到底该怎么选呢?面对下船之后的角色,他害怕了,退缩了,他感到有压力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对陌生的世界,很难跨出自己熟悉的小空间。看到这一处的镜头,我难过地为他流下了眼泪。
1900在面对弹琴挑战的时候非常勇敢。面对下船时,他又感到有些害怕。从这几个事例就不难看出,1900是一个矛盾的人。当然,留在船上可以让他心思更加单纯,更好地发挥他的音乐才华,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