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的关系论文
- 文档
- 2024-08-23
- 12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的关系论文,本文共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旨在针对人类日益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 研究从始端对污染的预防、创建科学环保的排污和治理工作、绿色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原子经济性; 零排放;
目前, 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危机经,近年来, 化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也给我们的环境带了巨大的危害。因为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 资源消耗的不断扩大等因素,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们慢慢发觉, 只依靠污染的控制技术对环境的益处是有限的, 应该从根本上原始污染的预防上下手更有效果。所以人们开始发展绿色化学的道路并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1 绿色化学的产生
《绿色化学》杂志产生于英国, 这是第一份阐述绿色化学的报刊, 在这份报刊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化学, 这标志着绿色化学开始被人类所利用。紧接着,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开始研究绿色化学, 并建立了污染法, 这是第一次绿色化学以法律的形式进入人类的视线。建立绿色研究院, 逐步展开绿色化学发展规划工作。在绿色化学中的理想状态是反应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想要的产物, 实现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即使现在的化学污染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于测定环境中的污染物, 鉴定毒化合物的类型以及用化学的方法处理废物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方法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产物与副产物等的产生和使用。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者清洁化学[1]。
2 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现如今,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从忽略环境保护收到自然届惩罚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大转折。化学的发展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 又使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比如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的始作俑者就是塑料, 塑料是一种用高分子合成的材料, 这种物质尽管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绝缘性、易折叠, 与此同时, 它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然而它带来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不仅严重的污染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 而且还会引起新疾病的产生。所以, 有许多化学反应都会带来环境的污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面对严峻的污染问题, 绿色化学为人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光明。只有通过绿色化学的途径, 从科学研究出发, 发展环境友好化学、化工技术、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2]。
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不同, 它是主动预防化学污染, 从源头上切断污染, 所以它是更高层次的环境无害化学。绿色化学是用用化学的手段对污染进行治理, 在技术上进行革新, 并对过程进行严格的管控, 保证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从根本上区别通过“三废”处理与利用来治理的化学方法, 最大限度的追求对物质的利用效率, 提高物质的转化率,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
4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的目的是尽可能的节约能源, 在各个环节都实现零污染和净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开始就才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 所以在过程中以及最后都是零污染或者零排放。它不仅将资源充分的利用了而且又阻断了污染。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一位著名化学家T提出, 是否成为绿色化学主要看由原料制造的成果的多少, 也可以理解成对物质的利用率, 利用率高则可以成为绿色化学, 否则就不可以, 反映到原子上, 由于一切物质均有原子构成, 物质的.利用率高低就直接反应到原子的利用率上, 对物质进行分解, 然后将其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 转化的效率就决定了其是否是绿色化学, 这也是判断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绿色化学对于我们生活有以下两种好处, 一是最大程度的利用的原料, 二是最大程度的减少的废物的排放。在理想的条件下, 将原料完全转化为目标产物是绿色化学最优的目标, 也是理想目标。
通过以上描述, 我们可以得到绿色化学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1) 可以将原料充分利用, 并可以达到最多的产物;
(2) 绿色化学的整个过程, 没有污染物的产生, 符合环保且高效的原则;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 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 实现“零排放”[3];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4].
5 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现如今在各大能源公司都在积极地探着新的能源, 比如近年来所出现的生物氢能、生物柴油以及可用作燃料的的酒精等可再生资源已逐渐登上时代的宝座, 这些新型能源由于他们便于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和对环境没有损害从而得到大众的极大认可。尤其是氢能源, 它的成本低, 燃值高, 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也没有危险, 产物清洁, 是特别理想的清洁能源。在化学生产中使用氢能, 能保证从始端到终端完全排除苯等有盖物质的生成, 真正实现化学生产无害化。
在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方面, 绿色化学也起到了极大地作用。目前, 全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来源还得属二氧化碳, 它的主要是产生之一是燃烧。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能在水中溶解变成碳酸, 并且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全的解决的。由于绿色化学的发展, 现在已经研制出来膜分离技术、碳酸钾加热化学吸附法、乙醇物理吸附法等相关过程对其进行有效的吸收。
在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展现着绿色化学的思想。比如在小家电中的节能电池;利用太阳能对水进行加热、用太阳进行照明 (路灯) ;另外, 对各种动物的保护其实也是一种绿色化学的体现。对废物的妥善处理, 比如垃圾分类;少使用很难讲解的一次性饭盒以及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绿色电冰箱, 无磷洗衣粉等。我们应该加大在绿色化学方面的投入, 比如可以在海洋中加入绿色防尘剂, 而这种物质本身没有任何危害, 从而避免海洋的污染, 同时, 我们还可以研制新的配方来炼制汽油,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 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现阶段, 不管是在食品还是生活用品, 无论是科技还是各个研究领域, 以及各个场所, 都将绿色成为了其一个活跃的话题。在我们朴素的观念里, 人与自然总是不对等的, 自然总在人类的控制之下, 人类对自然也总是一种索取的态度, 对于环境所受到破坏而置之不理。绿色化学, 将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绑到了一起, 当这个“绿色思想”完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后, 我们才会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绿色化学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才会造福于我们当代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7 结语
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预防方面, 绿色化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绿色化学依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因此研究和探索绿色化学是解决各种污染问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泳.绿色化学——化学教育的新课题.化学教育, (8) :3-6
[2]梁文平.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研究工作介绍.化学进展, (1) :118-120
[3]邵嘉亮.绿色化学专题报告.因特网, (05)
[4]陆柱, 绿色化学及其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精细化工., (11)
[5]朱文祥, 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化学教育.2001, (11) .
自1991年美国环保局提出绿色化学这一新术语以来,绿色化学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化学界和工业界的新变革。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使得传统化学举步维艰,难以进一步发展。
同时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一定要在发展的同时顾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绿色化学应运而生,成为整个化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进入成熟期的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粗放型化学向集约型化学的转轨。
近年来,绿色化学受到了世界各国高度的重视,绿色化学与技术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任务之一。
定期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举行的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会议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绿色化学组织和绿色化学网络在美国、意大利及英国等国的创立也表明绿色化学已是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
为了使化学呈现一片新的生机,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大力推广绿色化学,很多国家设立了绿色化学奖:19世界上第一本“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杂志问世;美国出版了第一本“绿色化学”教科书。
目前我国也已加入这绿色化学的研究行列,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在我国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我国在1995年中科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
召开了“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的研讨会;由国家科委主办的第72届香山科学会议就是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这个会议宣告了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已正式开始起步了,这对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1、绿色化学的内涵及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绿色化学亦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的使用和副(废)产物等的产生,力求使化学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其目标是把传统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具有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
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也表明化学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时清的积极倡导下开设了一门独立的绿色化学新课程。
年9月26~2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有国内外多所大学参加的“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对“绿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大学绿色教育问题”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化学实验课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最合适的课程之一,这是化学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
2、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
2.1 结合绿色化学教育加强化学实验教材建设。
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首先应加强教材建设。
由于绿色化学这一领域刚刚形成不久,“具有原子经济性”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1991年才由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在《Science》上提出,19以前出版的教材都未能反映绿色化学的内容,所以化学实验用教材也需要做一定调整。
目前我国有机化学实验有些内容已改为少量或半微量实验,文献阐述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问题,但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应先从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选择更新一些具有时代性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如汽油无铅化、洗涤剂无磷化、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排放等。
分析化学实验应增加分析化学内容:扩展一些新开发的环境友好工艺中采用的新试剂和新技术。
如: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
一般是使用反应是用液体酸催化剂,如:H2SO4,HF;或用Lewis酸,如:AlCl3、ZnCl2等催化。
由于使用H2SO4,HF类酸催化剂后,酸废液的后处理工艺复杂,产生的废液会污染环境,催化剂再生困难;AlCl3、ZnCl2类酸催化剂选择性不高,分离产物时催化剂被水解放热,并产生大量的HCl气体。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和其它固体催化剂。
如用蒙脱土为载体的固体酸催化剂(K10),金属卤化物,硅胶型催化剂,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良的环境友好催化性能。
这样于点点滴滴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应用和发展。
也可在教材中以专题形式增加绿色化学的内容。
设置开放实验。
从传统化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教材内容,实现从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
2.2 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文献阐述了如何处理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严重危害的在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试剂,阐述了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及与绿色农产品相适应的未来的化学农药也应该是直接应用于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农药。
可开展与实验教学有关的一些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废物利用研究,如:从电镀液中回收铬化合物。
回收干电池、镉镍电池等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绿色化学教育。
2.3 实验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的绿色化学设计。
化学实验的实施,既要考虑实验成功、尤其合成实验还要考虑具有高的原子利用率,能用简单、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还要考虑最少的废物和副产品,而且要求对环境无害,可见其难度之大。
因而有必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高层次的绿色化学教育。
采用多媒体、Internet等信息教育手段进行实验教学。
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和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介绍减少有毒有害工艺。
在绿色合成设计实验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同时利用三维动画效果形象地展现实验操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绿色化学的研究因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方兴未哀,为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
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绿色化学的研究成果,将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其产生的影响也将会是积极而深远的。
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是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从实验教材、实验手段、实验方法方面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与生活小论文
随着21世纪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绿色化学被提出,绿色化学也叫环境友好化学,它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美国在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此来奖励那些在减少化学污染方面取得成就的人;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绿色化学确实应该提倡,它是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绿色化学与传统的化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能为人类生活做出贡献,但绿色化学是使反应物的原子100%利用,且实现零排放,即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节约了环境。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映有两个显着有点: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一、绿色原料
绿色原料的选取是进行绿色化学的开始,所以选择原料是十分重要的`,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以塑料为例,塑料在工程材料总产量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钢铁材料。但“白色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后,可降解塑料成为了化学界的新热点。21世纪初我国塑料制品使用量较大,导致废弃塑料达到几千万吨,其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就相当大了。但如果这些废弃塑料中有少部分是可降解塑料,那对于我们的环境改善将会很有利。据统计,我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厂家还不多,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量。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类型主要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和组合降解塑料等类型。其中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二、绿色溶剂
造成环境污染不仅来源于制造产品的原料,也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有关。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溶剂对环境又十分不利,急需找到替代品,即无毒无害的溶剂已经成为研究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超临界流体,它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是流体。超临界流体的特征是具有流体密度、气体粘度、扩散系数适度和具有可压缩性且无毒、不燃性,但可观的还是廉价。
三、绿色催化剂
1836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提出催化剂作用这一概念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就一直在发展,但许多传统的催化剂如液体酸催化剂都对设备严重腐蚀、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危害,还有就是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绿色固体酸碱催化剂在工艺上很易实现连续生产,不存在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及对设备的损坏等,并且活性高,这就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彻底消灭了废液排放,废渣也少且无毒无腐蚀性。
四、绿色食品添加剂
我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的生长和发育,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更高要求,色、香、味和行都要考虑到,且还要延长保存时间。市场上很多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合成物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选择时一定要小心。
海藻糖是一种具有很好防腐作用的防腐剂,这是由它的抗干燥特性决定的,它是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剂,几乎能保护所有的生物分子,且还能在干燥的环境下形成保护膜,达到了防腐和保存的双重效果。
琼脂是一种天然增稠剂,又叫做琼胶,它是一种半乳糖的多糖聚合体,能改善食品物理性质,增加其粘稠性。琼脂在我国很早就可食用了,特别是用于糖果的制造,还有就是增加果酱的粘度。由于琼脂具有粘着性、弹性和持水性,所以它的食用范围非常广泛。
五、绿色农药
农药的种类很多,有的农药可以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有的进入到食品中,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绿色无公害农药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化学合成类农药、半合成生物农药和激素与信息素等较为广泛。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甚至国民经济中也会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大力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绿色化学品
我们在生活中洗涤用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洗涤用品主要是洗涤剂,最终导致大量的洗涤废水被排入环境中,造成污染。
普通的洗衣粉多数含磷,不仅其排泄物对环境污染,其洗出的衣服对人体本身也有害。随着三聚磷酸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沸石、偏硅酸钠和层状硅酸钠被研制,1990年已研究出4A沸石并已工业化生产;北京工业大学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这都标志我国的洗涤助剂已达到了新水平。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是实用性强、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也是我们人类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两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探析绿色化学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文首先讨论了化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简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以及发展绿色化学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或洁净化学, 与其相对应的技术称为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其理想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 即原料中的每一原子都转化成产品, 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品或废物, 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实现或接近废物“零排放”的过程;同时也不采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等, 并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1]。基于原子经济性的概念, 1998年, 绿色化学的先行者-耶鲁大学绿色化学和绿色工程中心主管Paul T.Anastas提出绿色化工的12原则, 内涵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绿色化学是化学化工发展的新阶段, 它利用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展和最新成就, 在继续生产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新物质、新产品的同时, 又满足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并确保生产出的物质不污染环境。
化工工艺学是在化学、物理和其他科学成就的基础上, 研究综合利用各种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原理、方法、流程和设备的一门学科, 目的是创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环境无害的生产过程。化工工艺学一般包括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 生产方法的选择和方法原理, 设备的选择, 催化剂的选择和使用, 流程组织, 生产控制, 产品规格和副产物的分离与利用, 能量的回收和利用, 以及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因此, 在化工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绿色化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化学与合成氨工业
氨是化学工业中生产量最大的产品之一, 合成氨主要用来生产氮肥, 现代化学工业中, 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合成氨生产包括原料气制取、原料气净化和氨的合成3个基本生产过程。合成氨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密集, 消耗大量能源,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绿色化学的新技术, 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1.1 煤为原料制合成气的新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地, 煤气化法是我国合成氨的主要制气方法, 也是未来替代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所必须采用的制气方法。煤转化为煤气之后, 通过成熟的气体净化技术处理, 对环境污染可降低到最低限度,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就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发电新技术。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发电系统, 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采用煤作为燃料, 通过气化炉将煤转化为煤气, 经过除尘、脱硫等净化工艺, 使之成为洁净的煤气供给燃气轮机做功, 燃气轮机排出余热和煤气化显热, 回收热量, 经余热锅炉加热给水产生过热蒸汽带动蒸汽轮机发电, 从而实现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过程。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燃料的适应性广, 供电效率高、环保性能好、耗水量少、效率高等。此外, 正在开发研究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UCG,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具有周期短、成本低、污染少、能耗低以及安全性高等特点[2,3]。
1.2 合成氨催化剂的进展
传统的氨合成采用铁系催化剂, 需要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使用, 能耗巨大。因此, 对现有催化剂进行改进, 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综合效益的作用。目前研究开发的氨合成钌基催化剂, 由于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活性, 具有节约能源、提高单程产率等优点, 被誉为第二代氨合成催化剂。此外, 还研究了活性更高的钡-钌催化剂、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等。
2 传统的生产方法与原子经济性反应方法的.比较
化工产品的生产有传统的生产方法, 有的还有符合原子经济性的绿色生产方法。在化工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举出具体实例, 把传统生产方法和原子经济性反应作比较, 可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经济性概念的理解。
环氧乙烷的生产方法有氯醇法和乙烯环氧化法。氯醇法要以危险的氯气为原料, 副产物较多, 产品中甲醛含量较高, 限制了产品用途, 而且易造成设备腐蚀, 排出大量氯化钙废水, 造成环境污染。乙烯环氧化法是以乙烯和氧气在适当载体银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环氧乙烷, 该方法制得的环氧乙烷纯度和收率都很高, 原子利用率高, 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大大提高, 且无腐蚀性, 无大量废料排放。
过氧化氢是一种理想的氧化剂, 过氧化氢的氧含量比有机过氧化物高得多, 发生氧化反应后产物为水, 氧化过程无污染物。过氧化氢广泛用于化学工业和环保行业, 尤其在有机合成中作为绿色化学试剂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环氧丙烷的生产方法有氯醇法、共氧化法和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共氧化法工艺流程长, 总投资高, 联产品量大。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工艺流程简单, 产品收率高, 基本无污染, 属于环保友好的清洁生产系统。
环己酮肟的传统生产方法是环己酮-羟胺工艺。该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羟胺硫酸盐的制备, 第二步是环己酮的肟化, 环己酮与羟胺硫酸盐反应, 同时加入氨水中和游离出来的硫酸, 得到环己酮肟的同时, 副产硫酸铵。该工艺氨水和硫酸消耗量大, 能耗高, 设备腐蚀严重, 三废排放量大。环己酮肟的绿色生产方法是在钛硅分子筛催化作用下, 环己酮、氨水和过氧化氢发生氨氧化反应直接制备环己酮肟, 该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 投资少, 能耗少。
3 结语
绿色化学与化工是21世纪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也是我国化学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化工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帮助学生比较和分析教材中涉及的绿色化学工艺以及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了解一些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开发学生思维, 推动绿色化学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庆.化工工艺学 (第二版)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298.
[2]邓靖, 袁秋华, 姚根友, 等.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J].山西化工, 2017 (2) :36-38.
[3]王建华, 王作棠, 陈文泽, 等.煤炭地下气化发电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 36 (2) :289-29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