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 文档
- 2024-08-08
- 120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本文共14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分析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单元选编四篇文言游记,是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文游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让学生了解游记这种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写法上古今也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只不过古代学者是用文言写的。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分析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加上本文浅显易懂,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基础知识薄弱,还不能达到深入赏析关键字词的境界,因而需教师精心指导,进而使学生养成审美品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顺畅地翻译课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重点:1、积累户、欣然、念、相与、空明、盖等词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教法
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五、学法
探究式,合作式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1、了解苏轼的基本信息2、了解写作背景,思考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想要以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导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就像清泉缓缓流进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升起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依据自己课后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提炼强调关键信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教师配乐泛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在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听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反复进行,本课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疑难字词,请勾画圈出。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3)集体质疑,班内交流遇到问题的句子。
(4)学生抢答,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极浓,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1、作为一篇游记,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这个环节对学生并不难。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叙事——写景——抒情,这点学生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归纳。教师板书明确。)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试加以分析这段景物描写。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五)、深入探究,走近苏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的月色,作者却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
(六)、创造阅读,开阔思维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如果在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就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使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自己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100字以上。
(2)课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读完本文后最深的感受是四个字:景美、情闲。
景美,那人清丽淡雅的月夜,是通过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丰富的笔法描绘的。
“情闲”,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过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难得的是,苏轼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寄托了一份难得的闲情,这份闲情,固然有悲凉、失意,也有洒脱、旷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大意。
2.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3.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2.难点: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说教法】
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启发对话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赏、读有机结合,突破重点。通过知人论世,紧扣文本,以读促悟,突破难点。
【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知人论世学经典法(解读文本的方法)。
【说程序】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认识与,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
1.生字正音。
2.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质疑。
3.搜集背景、作者资料。
(设计意图:遵循课标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阶段:
(一)导入:利用音、画、语言创设“月夜”之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以读促学。通过多种形式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千法读为本”.多重形式的初读训练中,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为译读做准备。)
(三)译读:师生共译;译读结合;梳理文意。
(设计意图:译、读结合,重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为和字词积累,也实现以读促思。)
(四)赏读
1.赏月景:第一步:情境赏读;第二步:赏读结合。
(设计意图:赏、读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2.悟闲情:第一步:知人论事,紧扣文本探闲情;第二步:以读促悟,结合自己对“闲人”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读时不同的轻重、高低、急缓处理,表现不同的情感。实现以读促悟。)
拓展迁移阶段:
1.说——假如此刻,东坡大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对他说什么?
2.背——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学生在文章内容提示下,背诵全文。
3.读——实现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的延升。
推荐阅读:王水照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说教学效果】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体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龄、阅历局限,难点“闲人”的理解难免肤浅、片面。但学生带着思考、困惑走出课堂的同时,也带着“一文三读”、知人论世学经典等解读文本的方法,带着被激发的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推荐的课后阅读中进行新一轮的自主探究。
我要说的课文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27课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和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作者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朗读入境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所以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这篇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但是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边读边品味意境。
(四)自读翻译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必要翻译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我把这一内容分为三步:
第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画下来。
第二,小组内交流,解决刚才遇到的困难,仍不能解决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内交流问题较大的句子。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月色入户。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教师可以扮演户的小篆字形,及由门到户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印象。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耳”字可以联系“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进行解释,这样一方面复习了旧的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识的`记忆。
3、接下来,我会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画出自己新学会的文言文常用词:户,念,欣然,遂,亦,寝,想与,但,闲人,耳……
(五)问题研讨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分别针对文章的三个部分,。
1、勾画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2、品月色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这里也可以视现场情况而定,可以采取添一添的办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犬吠鸡鸣,几处纳凉处笑语阵阵。
这样添好吗?为什么?
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这样一改就破坏了原文的清幽宁静的意境,其他几点不足也能很快说出来。
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诗集》”
设置此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
3、探闲人。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两个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六)练习巩固
1、学生3分钟左右复习重点词和翻译时遇到问题的句子,然后同桌互相考问。
2、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重点词句的考查,同时也是归纳。
3、诵读课文,比比谁先背下来。
(七)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指他越来越远的被贬经历)。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七、板书设计
夜游承天寺 叙述
绘庭中月色 描写
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 议论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极品,其文质兼美、感情微妙、写法多变、短短86字之中将赏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闲之状,人生感慨之态,贬谪悲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86字之中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情由景生,情将景现,情景交融,其写法之高妙,实为我们惊叹,加之本单元主题为: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情怀。基于上述对于文本的解读,我确立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蕴含在“闲”字里和丰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初二学生文言文虽有一定的积淀,但甚浅薄,方意疏通、文言积累仍是学习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点是:品月色之美,体会意境之美。难点是:领悟“闲人”之意,体会作者情感。
一节好课,最难的就是确定目标及重难点,心中对教什么有数了,环节设计自然水到渠成,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有效课堂教学,我在自学部分主要落实了积累与应用目标,主要设计了三步:
1、初读,正音、断句。
2、再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检测。精讲提升与合作探究部分紧扣一个“闲”字,通过“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探寻作者心态,感悟人格力量,体会融情于景写法之妙,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予以渗透,得到落实,巩固达标环节通过与古人对话,来感受古人情怀,回扣单元主题,内化和提升学生对文体的理解。这样的环节设计,扣紧了文本,落实了目标。效果较好。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紧抓了一个“闲”字,具体来说设置了“闲游”“闲情”“闲置”三个环节,“闲游”部分中通过析要素来明情节,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赏月的欣喜,对记叙要素的分析是品词体会欣喜之情有基础的依托。“闲情”部分中通过对写景绝句的赏读,来体会二人赏月时的闲情逸致。而在“闲置”部分里结合文本对背景的穿插,体会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这样一个“闲”字“牵一发而起千层波”使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诸多情感串接,将叙事、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交融。难点得以突破。
在重点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个“换”字,一是“换词,品修辞”,二是“换象,品人格”通过换,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句子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可感了,重点凸显明显。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真语文教学的三个字“读”“品”“悟”。文言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本节课中,以读为始,以读为终,具体来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读正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第二层面,以读断句,在诵读中来切分意群。第三层面,以读达意,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含。第四层面,以读传情,用读来领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品”字,本节课,我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品:一是品写景名句,通过换词、换象引导学生品味写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导学生品味“闲”字来体会作者所寄寓的多种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导学生品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来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悟”,通过悟事悟景来悟情,悟人生感慨,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从容。
综观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反思有四点:一是教学节奏较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二是教学中强加于学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还少些。三是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四是自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不足。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该课文的说课稿怎么设计呢?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
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
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确定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记相关重点实词,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诵读出文言味,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精妙的写景,体会景物中渗透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闲人”在文中含义,由此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特此,我关注了一下几个关键词“主体”“健康”“高效”“创造力”。这四个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侧重点。所谓“主体”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关于“健康”一说,来源于我们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课堂”这个课题,其中在教学活动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也就是围绕本篇课文,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疑问,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个学生。我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质疑训练”上,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我想这一点是最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从诵读,质疑,对比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质疑”由两部分构成,浅层疑问用“是什么”的方式构架,深层疑问用“为什么”来构架。
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内提出疑问,解决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对小组内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师该教授什么”为主,过程主要由四步构成1激趣导入2诵读训练3质疑释疑4创造性表演,领悟作者情怀
1、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乌台人独坐,烟雨任平生。松岗明月夜,缺月挂疏桐。惜哉仕途窘,惊矣文路兴。大道有行时,千载一唯此君!并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苏轼的认识。
2、朗读训练分三个部分一自由读,画出生字词。二再读,达到熟练流畅,三配乐示范读,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释义
按照教学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
(1)词语类
a、月色入户: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现苏轼出门赏月的急切心情
相与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现苏轼,张怀民陶醉于月夜,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读类
苏轼赏月为什么选张怀民同伴?出示张怀民相关信息: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言语自然投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其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下美景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法来突破
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虾蟆
盖以诱敌 “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话中有所区别,“盖以诱敌”只表现揭示真相,但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虾蟆却包含了丰厚的情绪,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复神智的状态。要求学生在描绘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处是读与说的训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
这是本文的难点,采用分析材料,讨论的方式来突破。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文章个别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了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内涵。
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课前预习
搜集关于月亮的名句;初读课文提出最想问的问题。
八、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配乐图片欣赏(含月亮的美图)
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交流有关月亮的名句。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多种方式读课文
1.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3. 指名读课文,学生按朗读要求评价;
4. 学生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译文章
1. 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
2.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 班级交流疑难问题;
4. 考查合作学习情况。
(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再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教案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本文选自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课为文言文游记,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同时,也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而又极富表现力,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典范之作
3.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和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培养语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会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学会赏析,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清幽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 重点:朗读背诵;分析文章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2. 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尤其语文教学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所以,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气氛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2. 说学法: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难点,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攻克这一难关的法宝,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明确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增长学习信心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3分钟):
出示一幅“月夜图”,然后从古诗文写月的名句和他们反映的思想感情引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说明】首先,让学生从视觉上达到愉情的'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从“写月名句”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增强自信心,并增加语文知识量的积累,为引入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基础
二. 整体感知,熟悉课文(30分钟):
(一)朗读与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2. 展示重点字音及节奏划分,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3. 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
4. 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句(教师适当点拨)
【设计说明】开展独立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同学间友谊;简短的汇报与评价,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二)走进文本,鉴赏美景(8分钟):
全文仅84字,却融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一炉,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分层次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①作者何以夜游?②为何至承天寺?③与好友同游,所见何景?其次,从修辞角度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确:作者因月而起,处处扣月,运用比喻,先写月下庭院,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澄澈透明;继写院中树影,如“藻荇交横”,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皎洁;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给人恍然大悟之感此句写月,却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无疑是咏月绘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图确是美妙绝伦)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会文章要义,使问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环环紧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三)走近苏轼,感受心境(12分钟):
1.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澄澈的,是皎洁的,是空灵的,是宁静的,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下,作者又为何似大声疾呼一般提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反问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体会
(明确:月光虽非月月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刻刻可观可感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2.在1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应怎样理解?并提出质疑:苏轼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吗?他又因何称自己为“闲人”?引出写作背景: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被贬之前官至礼部尚书,却一路被贬至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抓住“闲人”一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旷达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抑郁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设计说明】由于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应该能自然地由景入情,各抒己见,虽然答案可能不尽完美,但应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我个性
三. 课堂小结,锻炼思维(10分钟):
1. 总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2. 穿越古今,拓展练习:出示“青少年轻生现象调查”资料: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事件时有所闻他们有的因怕家长打骂而跳楼、上吊;有的因受到老师批评而喝药、割腕;有的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服了大量安眠的药……面对这些现象,如果你是苏轼穿越至今,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总结与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人旷达情怀,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压力和挫折,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 布置作业(2分钟):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让他们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并摘抄到“语文札记”本中
【设计说明】
据“新课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这一作业,既能检测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是苏轼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写了元丰六年,苏轼因时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表露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恰当适用引用资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闲人”的含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学情: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导入法。美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美读品味法和圈点句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目标导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目标导学──朗读课文──梳理文意──整体感知──品读课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延展这样几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预习学案,让学生将预习结果写在预习笔记本上。在课堂上采用预习检测的方式进行。
(二)课内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反映了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听歌曲。猜词作者这一情境,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歌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激发的关系。
2、初读课文。
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
②悟读: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③背诵:让经典,永驻心间。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画出来。之后检测节奏划分,检测字音。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划出停顿,读不准的商量解决。之后检测节奏划分。
最后,抽一学生朗读课文,抽其他学生做出点评,齐读课文。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朗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此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3、合作探究。
梳理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学习活动方式,教师请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组讨论。对于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设计此环节的用意是: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共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产生共识,教师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自学情况,针对全班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精讲点拨。
4、整体感知。
教师设疑:”请本文按照记叙。描写。抒情分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5、品读闲情。
引导学生体会”闲人”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短片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作者贬官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再通过”欣喜”和月下美景的赏析以及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自我排遣的达观。从而突破难点。体会了”闲人’’真正含义后,再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设疑:学习本文后,你认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人和事利用这样一个思考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再次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个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了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五、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呈现,感想跟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几点谈谈: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在课堂上也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有两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一是对文中绘景句的评论,二是对文中语言朴素而一味深长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实践无法进行。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甚少。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每个环节过渡性缺乏,没有连贯性,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确定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记相关重点实词,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诵读出文言味,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精妙的'写景,体会景物中渗透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闲人”在文中含义,由此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特此,我关注了一下几个关键词“主体”“健康”“高效”“创造力”。这四个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侧重点。所谓“主体”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关于“健康”一说,来源于我们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课堂”这个课题,其中在教学活动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也就是围绕本篇课文,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疑问,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个学生。我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质疑训练”上,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我想这一点是最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从诵读,质疑,对比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质疑”由两部分构成,浅层疑问用“是什么”的方式构架,深层疑问用“为什么”来构架。
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内提出疑问,解决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对小组内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师该教授什么”为主,过程主要由四步构成1激趣导入2诵读训练3质疑释疑4创造性表演,领悟作者情怀
1、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乌台人独坐,烟雨任平生。松岗明月夜,缺月挂疏桐。惜哉仕途窘,惊矣文路兴。大道有行时,千载一唯此君!并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苏轼的认识。
2、朗读训练分三个部分一自由读,画出生字词。二再读,达到熟练流畅,三配乐示范读,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释义
按照教学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
(1)词语类
a、月色入户: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现苏轼出门赏月的急切心情
相与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现苏轼,张怀民陶醉于月夜,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读类
苏轼赏月为什么选张怀民同伴?出示张怀民相关信息: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言语自然投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其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下美景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法来突破
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虾蟆
盖以诱敌 “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话中有所区别,“盖以诱敌”只表现揭示真相,但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虾蟆却包含了丰厚的情绪,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复神智的状态。要求学生在描绘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处是读与说的训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
这是本文的难点,采用分析材料,讨论的方式来突破。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编辑了我国古代几篇优秀的山水诗文,歌咏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题在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确定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识记相关重点实词,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诵读出文言味,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精妙的写景,体会景物中渗透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闲人”在文中含义,由此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我们一直带着思考在摸索,在前进。特此,我关注了一下几个关键词“主体”“健康”“高效”“创造力”。这四个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侧重点。所谓“主体”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关于“健康”一说,来源于我们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课堂”这个课题,其中在教学活动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也就是围绕本篇课文,学生所展示出来的疑问,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个学生。我对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课堂上我们课堂节奏多么紧凑,不在于老师传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解决了多少问题。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质疑训练”上,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我想这一点是最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从诵读,质疑,对比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读出文言味,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质疑”由两部分构成,浅层疑问用“是什么”的方式构架,深层疑问用“为什么”来构架。
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内提出疑问,解决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对小组内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以“学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师该教授什么”为主,过程主要由四步构成
1激趣导入
2诵读训练
3质疑释疑
4创造性表演,领悟作者情怀
1、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乌台人独坐,烟雨任平生。松岗明月夜,缺月挂疏桐。惜哉仕途窘,惊矣文路兴。大道有行时,千载一唯此君!并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苏轼的认识。
2、朗读训练分三个部分一自由读,画出生字词。二再读,达到熟练流畅,三配乐示范读,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质疑释义
按照教学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准备
(1)词语类
a、月色入户:户,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现苏轼出门赏月的急切心情
相与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现苏轼,张怀民陶醉于月夜,悠闲,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读类
苏轼赏月为什么选张怀民同伴?出示张怀民相关信息: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纭:颖鼻搴尤耍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言语自然投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说其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下美景
此处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法来突破
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虾蟆
盖以诱敌 “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话中有所区别,“盖以诱敌”只表现揭示真相,但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虾蟆却包含了丰厚的情绪,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复神智的状态。要求学生在描绘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处是读与说的训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
这是本文的难点,采用分析材料,讨论的方式来突破。
林 毅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