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前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析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基于当前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析论文,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当前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析论文

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论文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教育的发现方向;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而活动课的开展又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课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而体育教学由自身的特点决定,它与活动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教育在教学中体现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应立足于日常的教学;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定向思维;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1.前言

世界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无数个人的创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活动课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学应重视各学科活动课的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它是与活动密不可分的,所以体育教学对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深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

我们说的创新,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在充分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去掌握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体育教学的创新,应着眼于融音、体、美于一体,加强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汇多种灵活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于课堂,如:“体育游戏”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自主体育”教学法等等,与活动能完美的.结合。

3.创新应立足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提供创新的机会,选择创新的激励方法,鼓励学生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若不然,则人云亦云,循规蹈矩,毫无突破。如: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素质和学生的反应能力,可编制一个“攻占敌营”的竞赛活动,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判断、快速奔跑、躲闪、攻占等动作,在此竞赛活动中,为了取胜,有的组在派“兵”上本身自己就做了调整,而个别上陈的“兵”在进攻动作上又进行了创新加上了“转身”和“跨步”动作,为取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此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对此做法进行讲评和表扬,激励学生主动创新,增强创新意识。

4.创新应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升华。如:在体育教学中“前滚翻的学习”,以往教学是教师示范——讲解——强调注意问题(双腿用力蹬、抱腿及时、团身要紧等)——学生练习等。为培养学生的灵活的思维能力,首先提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这时,一个篮球从教师手中抛出在地面向前滚动,学生有的说:双脚用力蹬地向前滚得快些就能完成;有的说:团身紧一些像球一样就能完成动作;此时,老师又用叠起的垫子放到另一个垫子下面,使一头高一头低,同学们见了有的说再垫高些动作就更好完成了,又有同学说不如用手推他一把帮他完成等等,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都说出了他们很好的意见,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并采用同学们提出的好的建议,使得本教学内容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圆满完成。

5.创新应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注重溶单纯知识的教学于兴趣浓厚的系列活动中,如:在对学生进行跑的教学时,可安排“贴膏药”游戏、“报数追逐”和“超越极限”等游戏活动,都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跳跃教学时,可安排“赶鸭子”、“跨越障碍”和“摸高接力”等竞赛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在丰富而有较强的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展现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主的参与下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且使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又能和活动完美的结合,所以广大的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同仁们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片面地去追求创新,必然会带来有缺陷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地学习,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刊 02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3] 《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北京教育 2000 05

[4] 《采取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 2000 08

[5] 《基础教育与创新》 人民教育 2000 08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云南 玉溪 ●何剑康 陈镜妃

摘 要:随着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在改革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前存在于高校当中的传统体育模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当代教育改革的需求,这就必须要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教育进行创新。

关键词:高校体育;途径;创新教育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面对这些发展,想要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关键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才的使用,特别是创新型的人才的大量使用。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假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这个世界所淘汰。创新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更高的理想追求。现在我国的众多高校都在进行改革,并且都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发展的方向,也把创新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的改革中,体育能否落实创新教育是我国体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思维系统的改变与其新的发现与描述,对某种事物进行本质上的改变。我国高校里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模式的改变、对学生思维角度的改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改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改变将我们的教育模式回归到最原始的`本质上去,通过对教育方式、体制及目标的创新,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目的,并为整个时代提供综合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的落后。教育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们的国家提供有用之才,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我国高校体育也要将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更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培养了。比如,落后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打消掉,从而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逃课的现象。据有关数据调查,高校中85.7%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多大兴趣,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后所造成的。

(2)教学内容没有改进。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任何事物都在向前发展,高校体育事业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暂时没有实现,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没有随着新型的体育纲要的颁布而改变教学的内容,其中多数高校的体育课主要就是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不注重体育运动随着社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特点,并且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久以前的陈旧内容。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达不到教育改革的需求。

(3)体育教师的教育素质不高。有的高校体育教师有这么一个想法: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跟我们这些教师没有多大关系。他们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对教师自己的教育素质进行提高,以做好准备迎接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创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创新观念,才能通过新的手段、新的思维、新的教学模式去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拥有一个创新性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2)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自由和舒适的氛围中,创新意识才能随之产生,反之学生在压力大和拥挤的氛围下,是很难开发其创新意识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给学生们营造一种和谐的上课氛围,并通过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3)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对体育教学创新而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改革现行的体育评价体系。我国高校的体育评价体系应该具有赏识性,并有效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充分肯定与激励。在体育评价的内容上,不但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且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最主要依据。这种体育评价体系,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各个方面的体育创新能力进行真实的体现。

结束语:当代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对人才提出具备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就促使我国高校体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往创新教育方面发展。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认识到创新对于一个人、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从而认真学习,不断创新。在不远的未来,我国高校体育制度将会非常完善,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朴万龙。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途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笔者从阐释“创新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及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两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发展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勇.走出体育教学的误区[N].音体美报,.

[2]陈伟霖.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2).

体验式创新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1.体验式教学的意蕴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特色是充分挖掘教学中“人”的重要性,充分强调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在体验,是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是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的含义。要构建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经验需要是学习者身临其境来体验学习过程当中收获的体验并且做出反思,把这些反思转换为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经验。体验学习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习经验,另外一个是学习场地,只有两者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首先,学习是对以往经验不断改造以及充足的过程,教育形态中应该不断融合各种学习经验。其次,场地学习的最佳环境可以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体验式学习自古以来就被学者们所推崇,涛行者的“做中学”中体现着体验学习的内涵意蕴,孔子的“学与思”体现了体验式教学辩证法的思想。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课程,达到的效果远远大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以体验为特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日常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的锻炼,把锻炼身体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强制性的安排学生跑步,从事固定的体育活动,要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规律特点为主来替代传统的以重视教材内容逻辑联系为主的形式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快乐或者悲伤的情绪,在经过运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心情平静许多。在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作为一种有效持久的教学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体质不断增强。

1.1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哲学上来看发展是经过与结果的统一,学习的过程制约但不决定结果,结果是学习过程的体现,但不能全部体现。在体验式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传统教育中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体验,不要急功近利。学生在加强自身学习体验后就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这样体验式教学就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学习中。

1.2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养成

强调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体现,是个人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是独特的自我的,能体现自我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今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情感构造、认知结构、个人取向都有很大的影响。

1.3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学习的内在生成为特性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深刻和深层的以及神秘的内在感受,学生学习能引发与学生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不仅如此,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得到具有永久意义而且具有铸造性的学习体悟。体验的过程是外部世界和学生自我生命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趋近和展开的过程,推动着学生从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已有经验出发,揭示和发现教学中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学习形成的内在天性体现的是学生生命的深度。

2.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通过学生基于个体经验的解释以及自我体验的有效融入,才能获得学习知识存在的意义。由于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的学习重点不是放在增加内在认知结构上,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自主参与性更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景主要靠学生主动建构,倡导以“自主、对话、探究”为特征的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与人类的经验有密切联系,所谓“知识”乃是人类从经验中汲取意义或建构意义的结果。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上创设情境并培养学生体验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不再仅仅表达一种观点,更注重的是一种理想,其独特的意味是强调一种行动指南。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谐处理好师生关系,同时通过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对进一步发展动作产生探究心理创造学体验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学生在愉快体验的环境中获得体育素养。一名拥有正确价值理念的体育老师才能在课堂中真正把握体验教学内涵和意蕴,才有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和合作意识。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教师要认识体验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先进性,使之首先树立起体验学习的意识。高职体育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创设体验的情境,通过体验获得自身感受并内化为体育素养,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就是建立本体的连锁条件反射的过程。

2.2在体验式教学内容上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拉近体育教学内容与他们将来要从事岗位工作的距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打好基础。高职体育教育与普通体育教育的区别是,高职体育教育必须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通过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满足不同专业、基础和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我校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方向对学生的体格素养的不同要求,在体验教学内容设置上灵活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密切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

2.3在体验式教学组织上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明确目标

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向国外先进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和培训方法学习,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代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三者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灵活的运用教案,尤其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更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达到效果的高低取决于体验之后进行的分享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程度的高低。一般体验式教学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教学目标分析阶段、教学方案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评估与追踪阶段。通过这4个阶段可以更加科学完善的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结语

体验式教学充分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以学为主,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用科学的方法来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氛围,最终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们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对体育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育活动中陶冶身心,纠正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们的体质得到提高。

体育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论文

一、教师强调自身主体地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和课外教学。课内教学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对课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缩减了室内教学的课程数量,而且在授课过程中,不重注教学效果,生搬硬套,对着体育教材照本宣科,加之体育理论知识枯燥,教师授课缺乏技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经常出现课堂上学生恹恹欲睡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课内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可有可无,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在室外课上,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强制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非常强,而且具有好动的特点,经常会通过语言或者行为,来向老师提问。但是,对于小学生的疑问,很多教师消极应对,或者没有及时解答,造成师生间沟通不畅,影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的心理,从心灵上抵触老师,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如果教师没有即使反馈,小学生会产生失落的心理,对于教师授课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碰到问题,不再向教师请求帮助,而是自己动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一)强调竞技性,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竞技性非常重要,但是,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应该意识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体育授课中,应该时刻穿插着德育教学。比如,在进行短跑比赛中,看到有人摔倒,应该鼓励学生将队友扶起来,而非不顾队友的安危,来取得好成绩。另外,体育教师应该尝试着让学生在体育课后收拾体育器材,比如,打完乒乓球,可以让学生帮着收拾体育乒乓球,让学生在这些细节中,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有益小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重注学生的听课感受,造成了授课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上室内课时,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的交叉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室内课程不再枯燥无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提高他们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小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表达能力,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在室外课上,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而不是被忽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将教师看成好朋友,在碰到有不懂的问题,学生才会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基本技能时,可以多多组织一些小游戏,可以以篮球、足球、跳绳等运动器材为道具进行一些游戏,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必须意识到目前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加强学生体育教育竞技性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主观能动性,为今后的发展积极做好准备。

体育教学课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并从3个方面分析了当亲中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1引言

国家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以说,教育不但是基础创新应用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日益深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体育应当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这是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共识。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当针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鉴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进行初步分分析,以期促进中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身体及养生等日益重视同时也更加向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因此,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实施了选项体育课教学,但很难有效地落实下来,这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必须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是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和原动力;第二,创新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但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竞争意识和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和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这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后创新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应对挫折与困难的勇气;第三,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创新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需要开展创新教育。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科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常常以异于他人的内心活动、精神状态、心理感受、思维方式等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力与其个性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创造力必须以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然而,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认为目前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很少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关注和重视。虽然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潜力及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只有少数的体育教师会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体育课程。

3.2忽视创新精神和环境的营造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创新精神和环境所具有的潜在教育功能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完善和充分。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创造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精神和环境方面缺乏一定的能力。研究表明,只要是能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提供可靠保障的环境即为适宜受教育者创造力发展和应用的环境。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会对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产生威胁的观念和言行。

3.3多种因素制约创新教育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多种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科创新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充分的认识、了解和控制这些制约因素对高职院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各因素对高职院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影响程度来看,制约高职院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前5个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相关经费和资金欠缺、现有教育体制的束缚、缺少必要的科研和组织支持、时间较少、缺乏相关的课程教材。从中国目前体育教育生存的环境来看,外部与内部环境都缺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制度保障及运行机制。从外部因素首先,中国教育相关部门不但制定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措施,而且还制定了深化中国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先骨干措施,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应试教育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还很多,其存在的问题依旧比较严重。其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是现代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社会现状来看,现代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塑造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中国的教育内容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相关课程的改革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

从内部因素来看,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创新教育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体育教师创新观念在很大程度收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其缺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创新意识和精神。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因缺乏创造教育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认识还没有充分和完善。(2)从学生角度来看,制约其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水平和结构、理解能力和技术水平、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相关创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个性特征以及创新情感等。

参考文献

[1]谢翔.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

[2]蔡犁,张庆文.影响体育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2001(1).

[3]陈晴,周传志.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论文

引言:创新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而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呢?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几点体会。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并非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是一种新的观念、意识、思想、精神和行为的系统性的体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传统体育课中基本部分的学习中,大都是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再练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积极性的调动,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创造性的发挥;不但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变换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传统体育课中的“准备部分”中的慢跑,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将慢跑的.形式变化一下,例如,采用自由慢跑、追逐跑等,或者是用游戏代替慢跑,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学生们的脸上自然会洋溢出阳光般的微笑。我还将这部分定义为“热身准备、激情引趣”。在体育课结束部分中的放松,大都采用深呼吸或者是拍打(按摩)肌肉等方法,不利于学生身心很好地恢复,可在深呼吸的同时播放音乐或者是在学生放松时进行语言的暗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课的总结时,我经常安排学生总结,然后我再补充,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而且还能从学生的总结中发现很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这部分中,学生不但能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放松,而且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转变教育理念是首当其冲。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提出了四点课程价值内容。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及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单纯的教师布置任务与游戏课堂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标准终身体育的理念才能走出副科体育的雾霾,建议教师从学生需求出发,课前多做调研工作,了解学生锻炼喜好,才能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共同进步的体育课堂。优化课堂精心设计是重要途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规范化的动作示范与生动形象的举例说明能够浅显易懂地将体育技巧传授给学生。

四、改变体育课上的分组方法,创新学习氛围

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学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五、巧用多媒体,进行还原情境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有许多运动项目需要老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新课改方针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更多的走进了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习是一门形象化的学科,需要学生模仿学习各种运动项目和体操锻炼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用相同的情境影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运动项目动作生动的制作成视频,通过贴近学生的鲜活表达让小学生直观的看到整个动作过程,或者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最好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最快最好的接触和接受每一项运动形式。这是情境教学还原动作过程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

六、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体育教学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生身体成长心理发育的必要课程。小学生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贯彻新课标的要求,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引进“合作教学”、“情境教学”、心理培养、多媒体演练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和培养小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也将小学体育教学带入新的篇章。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论文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喜爱,那么,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呢?

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作为这个平台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学生展现出语文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呢?我想,我们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大环境下,提高信息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二是同时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基本原理,熟练地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排除一些常见的“拦路虎”,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三是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获取网上海量知识,了解课外时事、社会百态,洞察缤纷世界。要想把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和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众所周知,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要想上好一节课,一定要先备好课。传统的备课方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材料,用笔把备课资料写入准备好的“教案本”里,然后再结合“一张嘴+粉笔+黑板”的模式进行授课。这样的备课形式既花费时间,又没有任何特色,其效率和效益可想而知。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广泛这一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学会使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扩充教学知识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备课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样显然非常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随机整合,把整合变成随意的、简单的结合。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师要明确整合的概念,理解整合的真正意义,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让教师自己首先融入到信息技术中去。许多语文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已经基本定型,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可能会有些难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了,因此,会产生简单利用信息技术凑合、以表面形式没有内容实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不能只在形式上敷衍,要讲究实际成效。语文教师要合理地根据语文教学教材的需要,把握学习语文的'规律,选用合适的信息资料,采用得当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信息量的把握度,信息量不宜过大,要适中,要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信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科整合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效果缺乏信心,认为学科整合只是随便应付的事情,不能持之以恒。因此,语文教师要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个崭新的教学模式有耐心和信心,不能只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对这个新教学模式的成效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从点点滴滴的成果中体会这种教学模式的乐趣。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崭新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我们相信,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一定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檀爱民、李开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9)

[2]李青.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天中学刊,2004(05)

[3]吕育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J].河南科技,(07)

[4]昌有.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整合[J].科技信息,2007(09)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创新进展论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外界的施加还是自己本身的心理素质,都对心理产生极大的波动。因此,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在发生着变化。整合取向的研究方式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度框架进行探讨,超越以往单一取向的局限,将会成为目前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潮流趋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将会越来越完整,内容也越来越通俗易懂。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2]魏冬云,唐陶富.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6).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四、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需要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创新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创新需要语文课堂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换句话说,创新需要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学习生字上

高年级学生的生字越来越少,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字意,分析字形,然后让学生为大家讲解,鼓励讲得好的学生,激发每个学生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看到学生准备得那么充分,讲得那么优秀,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二、分析课文时

我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因为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要尽量尊重学生,不要急于否决他们,即使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心,再继续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学会分析课文,找出重点段,体会作者简单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想象及创造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并且,在这学期我新推出了课本剧教学,因为六年级语文学习内容有许多是名著的节选,需要详细揣摩各个人物的心理及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特点,我把它们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如《将相和》一文,它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我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一个故事,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仔细研究各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了一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和看别人表演,很容易说出其特点,并且表示要向他们学习那种齐心协力保卫国家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中,把自己班级建设得更美好。

三、在作文上

每次作文我都充分准备好一定的素材,因为有了好的素材才能让学生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肺腑。如有关环保的第五次作文,我先编了一个小品,有人随地扔垃圾,然后清洁工来扫,最后两名小学生出来制止这种现象,并且告诉他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学生看了之后各抒己见,看到扔东西非常气愤,并且联想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看到小学生教育他们,觉得很对,自己也该保护环境,向两名小学生学习,共同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这种小品的演绎,使作文得到升华。

体育教学与成功教育谈论文

摘要:成功教育的基本概念就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成功教育即“获得预期的结果”。学习、实践、发展成功教育能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和体验成功。

关键词:成功教育 体育教学 体育 目标

一、成功教育的意义

1.学习和实践成功教育,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每位学生都取得进步和体验成功。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中,细心的老师可以发现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来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有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到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如果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每当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促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练习任务。

2.使学生自觉、自信、积极主动,应充分发挥创造力,挖掘潜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体育活动中,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是经常出现的,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使学生的信心在体育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哪怕是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或提高就应该鼓励和表扬,反复成功可以提高成就动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

3.能促使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环境是保证成功体验的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完成动作。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操场的布置、器械的摆设、场地的安排与画法,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思维敏捷,效率提高。软环境是指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进行接触交流,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沟通感情,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和锻炼方法。

4.有利于体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要机制的形成和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目标机制、条件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等。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要符合不同对象的实际,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

成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同一教学目标与同一教学过程就必然会脱离部分学生的实际,造成事实上的成功机会不均等。

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其结果,这两部分学生均未获得成功。所以创设成功机会要考虑它的“最佳区域”,即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目标过高,经过努力达不到,学生会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容易成功,同样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设定“最佳区域”,即制定目标时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学生设计好一步一步成功的台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本人情况,只有这样,教师创设的目标才会与学生的需要相吻合,使机会与动力系统的开发及整体素质培养相吻合,达到终极成功目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备课要在创设学生成功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要创设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2.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良好的习惯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让学生在成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锻炼和掌握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给他们更多的信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和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不失未来一条捷径。“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从另一方面看,“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其心情会高兴无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3.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和追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应预测学生的需要和情绪的实质,做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学生做鱼跃前滚翻,动作完成得很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做得很漂亮”、“动作质量很好”。这样既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4.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师生共同探索运用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开拓获得成功的途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5.以分层学习目标为依据,运用激励性、过程性、进步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有进步,体验成功,并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浅谈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就加快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和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教学模式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当今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经管类学科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受到了猛烈冲击,传统的经管类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的转型阶段,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时期,我们探讨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教育部在《让美国的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的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把计算机作为美国教育的“新的基础”,把因特网作为“未来的黑板”,并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技术目标。在过去的中,教育技术成为联邦实施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主要焦点。这些改革和政策的目标是:增长学校和教室中计算机的可获得性,帮助学校接入因特网,向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课程中整合技术所需的资源和指导。,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一书。提出了进行成功整合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明确指出不单纯依靠技术。对学校来说,要把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学习、教学以及教育管理中,某些条件是必需的,物力、人力、财力和政策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技术在学校中的成功应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适时地获取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并能专业化地呈现信息时,才能说达到了有效的技术整合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但是有些学科的相关教学资源不平衡制约了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目前有很多种提法,尚无统一定义,我国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何克抗教授都对其进行了表述。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人们将主要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教学实施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阶段是在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定位于工具论、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的再现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使学生能有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体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人们往往片面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局限于工具的范畴,偏重媒介使用的方法论,将信息技术至于万能地位,至其为改善教学的灵丹妙药,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等同于教学最优化,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非最佳整合。刘秀玉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整体变革。”也有学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划分为深层次整合和浅层次整合,认为学科教学设计为深层次的整合,浅层次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交互问题交互问题研究薄弱,相对于整合课其它方面的研究也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交互除了不同于现代远程教育意义上的交互外,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它是外延更为广泛且独具特点的教学交互。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同化”与“ 顺应”学说,后经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不断发展壮大,此后,维果斯基又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此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体作用,但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积极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我国学者引进,并与蓬勃兴起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暗合网络环境下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教学改革,因之用其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验也就势必成为必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从上面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融入到经管类学科教学当中,成为经管类学科教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对“整合”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应用”的层面上,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变、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当前的经管类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与教学形态“一齐化”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广泛性需求与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性的矛盾;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全面性发展与教学功能片面性的矛盾:教师能力需要动态提高与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困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突出障碍,而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很难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信息技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传统经管类学科教学难以比拟的独到之处,比如: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体现为: 1、知识的表达和呈现方式由单一媒体变成多媒体和网络化

知识的呈现方式由过去的单纯的文字呈现变化成如今的文字、声音、图象等多媒体方式。这种通过情境创设和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展现,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变化为网络和多媒体,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网络应用使教与学的过程综合化和体系化,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多元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各感官系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通常视觉占主要部分,听觉和其他占次要部分,其中视觉对象不仅包括抽象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调动人类的五大感官系统,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重要。

信息技术在解决以上经管类学科教育教学困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学习的需求,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利于学生在接受、交流和自主学习中更好的发展;虚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等。因此,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3、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经管类学科的教学中,加快信息技术在经管类教学中的应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培养创新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需求。

根据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经济管理环境,并使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情况越来越普遍,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的表达,利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经管类学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原则上,进行经管类学科的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潘克明3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_实践应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科技创新实践》

2、王良莹第1期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3、彭学宝4月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管见教育论文

【摘要】现在各学科教学都明确指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敏感性,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基本技能,并指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创设良好的学科教学环境。因此,学科教学应充分有效地运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使之与各学科进行科学整合则是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教学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走进了校园,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正逐渐取代传统而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作为引领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如何科学地将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需要认真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1.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以现代教学手段与文科教学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文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过程就不仅要考虑知识因素,也要顾及语言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还得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科教学的上述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创设与语言交际相仿的生活情景,造就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轨和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大部分教师将会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并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效果已初见端倪,它对于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深远,具体而言它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我们知道作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且处于主动发展时期,而且学生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科教学的动态感知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艺术学科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无疑增添了动人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在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能产生生动直观的动态播放效果,多样变化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效果以及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效果,这些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震撼,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艺术境界,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问题

1.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诚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软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教学服务,课堂展示类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条宗旨。同时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是多种电化教具的组合,每一种教具都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利用多媒体,盲目利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合理选用,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如实物投影仪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对于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却很难表现;影像能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事物的发生过程,但运用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科学利用多种媒体,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课件的有序开发

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面临的问题是明显的,例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几十人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再例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练习和单调的课堂讲解上,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性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合理的练习仍然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件的构思与制作尚未到位,我们知道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即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学科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但是实践中由于相关教师对某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学科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所以有序开发课件的问题值得重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在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具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中还未普及,所以要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推广运用,对有些学校来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迅速进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行列,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论文

一、大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课程教育的改革,大学体育教学也在逐步淘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中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处于发展中的体育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本文就教学改革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1.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及落后的教学观念

(1)缺乏对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部分大学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对教学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进行。在教学理论上,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影响着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全面有序发展。(2)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身体锻炼为目的,以灌输式理论教学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严重偏离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对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理念

(1)体育项目传统化。当前部分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仍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球类与田径等传统项目,对于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耐心程度的体育项目“游泳”等没有足够的重视。(2)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理念。综合素质人才是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大学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主动参加体育课程,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违背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

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和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模式

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和补充讲解的作用,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每个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历史发展背景及比赛规则等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主动性。第一,教师要摒弃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能够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第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寻找与教学创新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逻辑分析和总结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竞技活动的浓厚兴趣,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体育实践活动多样性,积极树立与新时期体育教学相符合的教学观念,有效保证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发展。

2.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化

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院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增加体育项目设施,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重视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设的课程,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倡导师生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改革中的指导思想。在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的同时,要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正确认识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原则,为教学改革实现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