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的本科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基于能力导向的本科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本文共1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能力导向的本科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中呈现“高学历、低能力”的状态,所以针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营销策划是一门具有很强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让本科学生掌握并提升其营销策划的技能是本科院校营销策划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企业所需要的营销策划人才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上不符,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基于能力导向的本科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现代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就是营销策划活动。许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有这门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营销策划岗位的能力要求不符。因此,基于能力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营销策划课程的概述

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着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而市场营销策划是这些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策划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知晓营销环境,懂得营销策划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不同的营销策略并能合理运用。开设营销策划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策划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主要包括创意形成的能力,营销策划表达的能力,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营销沟通的能力等。可以说,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综合与提高,其涉及专业面宽,应用实践性强。

2现阶段在营销策划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程设计上存在缺陷

营销策划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高校内开设的营销策划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环境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还是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没有把市场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缺乏案例教学

营销策划的本质是教授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营销策划课程相对于教授学生“是什幺”来说,更应该重视教会学生“怎幺做”。通常情况下,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课堂案例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虽然这种模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由于学生与案例有关的经验很少,案例通常被当成具体的实例或演示用的例证,不具有实用性,学生对最终的结论与形成策略的规则还是不能清晰地理解。因此,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3)学生缺少实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训教学,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实训项目。为了使教学更贴合实际,符合市场需要,通常是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寻找合适的模拟策划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但是实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障碍,比如,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企业的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效果。

(4)考评方法不科学

学生进行策划实训的结果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评价。虽然教师编写了具体的评分标准,但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缺乏策划实践经验,由他们组成的评审组对各小组的营销策划项目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成绩是由卷面考试与实训考评共同组成的,其中卷面考试占70%,最终考试还是主要停留在你问我答的层面上。因此,忽视学习过程而重视考核结果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营销策划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安排教师轮流到相关合作企业开展营销策划专业实践,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运营,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咨询和服务。这样既能把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优化,还能提升其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营销策划的教学科研工作,可以达到将教师的教学科研、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培养学生营销策划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举三得。

(2)选择优质教学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那幺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稳定、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基地所承载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两点:首先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实践,避免以后在工作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状态;其次是根据市场及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从一个需要工作的人华丽的转变为工作需要的人,切实的提升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策划,锻炼其能力

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就迫使其必须主动进入市场,了解市场,最终明白市场与社会需要其具备怎样的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学生通过策划创业项目,可以帮助其更加深刻的领悟营销策划到底能够利用什幺具体方法解决什幺具体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实现了教学活动从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到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转变,使学生成为不仅“懂营销策划”的人才,更成为“会营销策划的人才。”

4结束语

基于能力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其次要以营销策划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到真实的企业营销策划实践活动中来,在传统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的营销策划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论高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A].文学界,.

[2]姚凤莉.营销专业“营销策划”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研究[J].宁科技学院学报,.

[3]张翔云.创新能力视角下专业技能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5).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论文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遗传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应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发展,融汇知识与技能,贯通学校与社会,为社会培育既通理论又重临床的高级人才。

一、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

所谓职业能力,概言之,就是与主体的角色、职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胜任这个工作角色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能力和判断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1]。正因此,遗传学的教学,便不仅仅是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为通往临床医学搭建重要的桥梁,也就是说,要通过遗传咨询、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新方法和实践途径[2]。改革遗传学的教学不能仅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职业指向的现状,融汇知识获取与职业属性是前提。

首先,以生活情境预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知识获取的热情。通过具体情境的预设,使学生在遗传学的课堂学习或实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认同。教师自觉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将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本学科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将遗传病的检出、诊断、咨询、防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职业情境结合起来,将遗传学的教学带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深入把握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因素在遗传病防治及优生优育工作中的作用,在知识和实践的多元联系中,打破遗传学理论教学的视域局限,在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其毕业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3]。

其次,通过职业文化情境预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属性认同感。当前的遗传学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割裂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使知识更加丰富、学习更加有效、成果便于迁移和应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职业文化情境的预设中激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感。首先要注重遗传学学科历史、临床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次要能跳出狭隘的课本知识的局限,如在讲解基因检测、系谱特征、染色体核型等理论问题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纳入其中,如与此相关的社会遗传病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会相关福利和保障机制、遗传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及学生个人主张等,又如“对于与临床疾病有一定关联但又不能编写完整案例的教学内容,编写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学习教学内容”[4]等,让学生在职业文化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实现探究性学习。

二、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不断促进主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遗传学教学的本质内涵,不仅仅只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人的发展至少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主体的“人”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培育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在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和工作语境之中后,将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从而促进职业成长。也就是说,使知识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统一起来,摆脱为教学而教学的尴尬局面,也使教学从单一的工具性的培养,成为一种以学生的整体性的存在、以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联结二者的便是与遗传学理论结合的技能及应用导向。

首先,以案例教学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获取主体知识。遗传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借病案切入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案例的选择中,通过备课适当地整合体检、诊断、病史和治疗等完整案例资料,将各教学章节的知识点与案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线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医生的角度,从而在知识获取和职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把握所学习的内容。

其次,以社会调查为实验教学的支撑,建构主体技能。知识的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基于此,遗传学的实验教学,理应突破实验室的局限而深入到社会领域。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将遗传学的社会咨询与调查纳入课程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社会福利院、走访特殊学校等,了解遗传学与社会的实际关联;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类似于“某地遗传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制定统一的遗传病调查表格,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现场询问、实地查体、拍照留样等多种方式,调查遗传病的发生情况,宣传相关遗传知识,并在获取相关数据后,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等。以社会调查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支撑,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充满主动性和探究性,使知识和技能融于趣味性之中,也使其记忆在行为中得以强化,再难忘却。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符合“4A”模式的学习方式,即应用无线移动技术、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营销策划》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全面养成一名营销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笔者从事《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工作多年,试图结合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学习模式。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利用移动端强化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期待在营销策划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销策划》课程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营销策划》是一门以实际营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务性课程。在移动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实践、自主、创新、激励”为基本指导思想设计其教学模式。

首先强调的是实践性问题。营销策划是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具体的项目,仅仅只是课堂的讲授,不太容易让学生掌握要领,很难得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设计其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强调“实践性”导向,在实践中领悟营销策划的要义,在实践中掌握营销策划的方法,在实践中积累营销策划经验。在目前,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是存在这方面需要的,只要多联系,少收费或者不收费,应该可以找到一些委托项目的。另外,作为一种教学模拟,项目APP也可以由教师及其团队设计和开发。

其次是自主性问题。要改变传统的营销策划教与学的模式,将其设计成为一门由学生主导的自主性学习的课程,独立完成策划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要求”、“督促”和必要的“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课程要求,督促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每一个环节和相关工作,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期,较迅速地进入职业状态。高职学生喜欢玩手机,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设计APP来学习。

第三是创新性问题。策划是一项创意性的`工作,营销策划同样强调创意和创新。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最终的考核,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手机智能终端的开放性可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创新思维。

第四是激励性问题。营销策划是一个创意性的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如果没有充沛的工作热情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果的。这就需要进行激励。因此,在营销策划移动教学教学模式中需要设计必要的激励机制。比如手机签到、手机发布评论等在课程考核的时候予以加分,在移动端引入企业的真实需求让同学策划,企业予以一定物质奖励。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

移动互联网环境创造了一个全面、海量、便捷的信息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开拓学习领域,深化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能。移动学习使高职学习动机产生变化,学习态度产生变化,学习策略产生变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在进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时提高应对策略:首先,提高大学生基于移动设备学习的意识。第二,积极发掘移动设备学习资源分析和解构专业重要课程内容。第三,合理利用移动设备搜索功能辅助学习。手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教育交流等方式引导他们不要过分依赖手机媒介提供的答案,而要专注于现实的学习过程。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是手机。传统的大学课堂强调学生应该远离手机,很多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低头玩手机一族。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还增加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而90后的学生是唯一一个见证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历程的群体,这一代群体是被互联网思维影响最深的一代。90后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以互联网为主。所以,在营销策划课程中与其阻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还不如鼓励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将手机定位于学习设备。具体如何使用可以分为课上和课下两种情景。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首先需要研发课程移动端APP。课上的时候可以利用APP进行签到、课堂谈论等。课下的时候,可以进行预习、作业练习和答疑等。课程APP的使用,可以充分满足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并鼓励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学习。

参考文献:

[1]唐纳德.R.莱曼,拉塞尔.S.温纳.营销策划分析(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设计丛书―――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4]叶万春.企业营销策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赵坚.构建新颖高职营销策划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论坛,2009,(2).

[7]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

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论文

1能力导向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的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达38%,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软件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是,我国社科院的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还不是软件大国,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问题。目前,在我国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人员大约400万,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软件人才在数量和结构上仍存在重大缺口。据信息产业部预测,软件人才需求的增长率将保持在每年10%以上,人才的结构比例呈现为“橄榄型”,即“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程人员)严重短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严重不足。根据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开发人员缺口在50~60万左右,未来5~中将缺少更大数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每年有大批毕业生就业难。核心问题在于,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对接。国家“卓越计划”也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旨在鼓励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工程师后备人才。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建设难度大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的平台。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工作后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软件工程课程是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专业课程之一,但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此却认识不足。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前,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基础理论介绍,主要介绍有关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不开设课内实验课程,强化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其他辅助课程也很少,实践教学建设起步晚,发展比较薄弱。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任课教师没有在企业任职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环节。虽然学校目前在企业实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校企合作难度大、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机制不灵活等情况,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学生短期实习”等浅层次水平,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作用有限。

2.2课程群意识薄弱,课程建设孤立

现代软件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学科乃至国际化的团队协作,有效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工程的重要标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前者包括课程设置中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等侧重基础理论的课程,后者包括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侧重工程实践的课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微观生态环境——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课程从理论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划分和衔接到配套实践课程验证理论,每一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在实际课程建设时,任课教师往往只关注于自己负责的课程建设,缺乏课程群意识,每门课程各自的实践课程只从与本课程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导致课程间交叉内容重复过多、基础内容薄弱、课程间衔接不力等问题。

3课程建设方案

3.1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孤立、重复等问题,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

(1)依据课程间的关联度,划分课程群。

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知识点之76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间的关联度,将课程划分为若干课程群。根据课程知识模块,课程群一般包括两门以上课程。例如软件工程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Java课程群包括Java编程基础、JavaWeb应用程序开发、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

(2)对应课程群,成立课程组。

每一个课程组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承担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组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各门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材选报、试卷材料等)的审核、组内各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分配等工作。

(3)执行“课程—课程组—系”三级负责机制,实施“课程—课程群—专业”分层次建设机制。

在已建立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机制,任课教师负责课程建设,课程组负责课程群建设,系部负责专业建设。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机制的实施,一方面使课程能够持续深入建设,另一方面使“课程—课程群—专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建设整体,避免了重复建设、孤立建设等问题,最终能够有效地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3.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软件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导向,在满足能力培养需要的前提下,学校以“必需、够用”为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相关性、课程知识的互补性进一步整合课程,重新拼装知识模块,构建整个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分散、泛而杂等现象,从而达到重点突出、效果显著的目的。

(1)优化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提要及教学深度、广度、学时分配、教学进度、实习、实验、作业安排等。软件工程课程组以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规划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置,按知识模块整合课程,修订教学大纲,使各门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间联系,实现从理论内容到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按培养目标强化课程构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秩序。

课程教学文件包括:有关本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资料、教学大纲、教材、优秀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教学检查情况、教学总结及改革计划等。通过健全教学文件,分类保管,发挥教学文件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的作用。

3.3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无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卓越工程师计划,无一不在强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构建“实验—案例—项目”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实施“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学期实训”的多元化全方位训练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调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与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有效衔接其他课程。

(2)引入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就业。

对于二本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行难度要大很多,因此,合作方法要灵活多样。学校要加大与知名企业的联合力度,创造合作机会,例如和惠普合作的项目中,动员学生走出去,到惠普的基地进行长期实训。同时,聘请与学校合作的短训公司高级工程人才参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实践,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真正结合起来,把握高层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3.4实施“全方位训练式”教学模式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卓越工程师的实施为契机,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全方位训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项目的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实践。

首先保证相应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以便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为重点课程增加课程实训,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展开学期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利用“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学期

实训—岗前实训”,全方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教学以知识点的实验为主,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训对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学期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期末,跟学校小学期结合,对课程群相关课程进行总结和验收,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全方位训练的模式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课题研究、工程项目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学生自学平台

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但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通过建立界面友好宜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应建设互动式教学平台,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建立课程,开发课程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实验指导、相关站链接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在线测试、网上答疑等,扩充课堂教学区域,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互动学习。

4结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依据市场以及信息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提出了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案。该方案现已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试运行。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该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便进行合理改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浅析《营销策划》课程的翻转课堂导向改革论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各院校均在尝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课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前进风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想要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想要在创新创业浪潮下得到市场的检验,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以互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中一种途径就是以翻转互动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本文从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出发,探讨《营销策划》类课程如何以翻转互动为导向进行课堂改革。

【关键词】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翻转课堂

《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综合能力岗位技能,建立在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之上,针对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问题,最终设计出规范的专题营销策划书。该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需要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营销策划水平,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加入更多师生互动的共享性元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过,要想实施完全的翻转分享,在目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营销策划》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市场营销策划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下得实践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目前所用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相对比较传统,仍以陈述定义为主,实操技能训练、案例分析能力,自定义策划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实践环节少;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虽然大多数也采用了以 PPT 的形式,但效果通常仅止于单向的传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教学模式方式,且课程设计上也拘泥于书本的理论架构。虽然在实践环节也有了新的工具“市场模拟类软件”提供辅助,但仍不能客观全面的体现出市场环境的动态性,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训结果。

(二)学生学习参与度较低,主动性较差,创新意识淡薄。高职层次的学生一般而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需要一定的诱因来鼓励他们融入到课程中去,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趋向于单个知识点,难以形成整体思维和结构,无法建立起系统的策划思维。没有指引性的逻辑,必然导致策划能力的欠缺。且学生的创新培养途径有限,维持在单一的听讲流程,没有主动改善自身状况的需求,创新能力相对较差。

(三)、课程设计枯燥,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性较低。课程进行过程中兴趣的共鸣点少,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性较低,授课大多都以PP

T讲授,但PPT制作缺乏技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基本的市场营知识,《营销策划》课程新的知识点不多,可讲授的内容少,再加上传统单向授课,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欲望。

二、营销策划翻转式课堂的基本思路

《营销策划》课改应将营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放在首位,融“学、议、做”为一体的翻转互动教学模式,以实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一)、翻转课堂的涵义。,美国MaureenLage, 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在论文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中介绍了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可惜并没有提出 “翻转教学”的名词。传统教学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

(二)教育者角色要转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了中心,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网,这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达成这一目的,新的策略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整个过程中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情况。及时的评测,也帮助教师对课堂做出及时的调整。翻转课堂使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解放了出来,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虽然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引导人。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教师便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最终,成了学生便捷获取资源、提示知识运用的客服人员。

(三)课堂时间要调试。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课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助时间。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模拟任务,必须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共享和交互性。与此同时,当教师进行评分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及时和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和精度。教师使用新技术,可以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在新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控制对时间、地点的选择,可以控制内容和学习量。具有该功能的一款工具是Svmbaloo,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库。Diigo(一款网页书签工具)能帮助教育者轻松收集和储存信息,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环境。

(四)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学生进入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独立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且从个体的发展来说,学习也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一个必然过程。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义: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明白事理,掌握知识;

(2)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作为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4)每个学生(有特殊原因的除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生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营销策划职业能力包括营销策划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并结合大学生学习心理来系统设置培养方案是营销策划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该培养方案应从策划课程设置由浅入深、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课内实践课、利用作业的检测功能和转化功能、系统化的第二课堂、与理论课对应的策划实习、在校外实习基地研讨策划项目、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考核几个方面来设置。

【关键词】:营销策划;综合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构成;培养方法;效果

1月28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研究”已正式启动,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重点。结合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作为在营销策划实战及教学科研多年的笔者对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生营销策划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以便引发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一、营销策划职业能力概述

职业能力就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职业心理特征。职业能力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着,并表现在人的职业活动中。可见职业能力就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个体具有某种职业能力,就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职业活动,而且职业能力的大小决定着职业活动效率的高低。而营销策划的职业能力就是指直接影响营销策划活动效率和使营销策划活动顺利进行的职业心理特征,它包括营销策划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营销策划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它包括完成具体营销策划任务应具备的操作技能;与营销策划操作技能相关的基本(综合)知识和技术性(过程性)知识;相关的营销策划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要求。方法能力是指营销策划人员在策划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包括了获取与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及时掌握不断发展的市场营销及相关的管理学、心理学、艺术学能力;对营销学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营销策划人员在策划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营销策划能力在营销中的作用及高校培养现状

“企业经营的重心在营销,营销的重心在策划”这个说法表明了营销策划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是企业营销的灵魂,是企业营销决策的依据和指导企业进行营销运作的纲领。如此重要的地位自然会对高校培养学生策划职业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从部分人才机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进入企业策划能力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缺乏市场调查的操作能力和策划分析、调整及策划书的撰写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策划的职业能力成为了各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它是形成职业院校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我国高校对营销策划的职业能力培养出现如下一些现象:

(1)在师资的配给中,缺乏理论和实战都具备的营销教师。由于体制及高校的职称评审的个别蔽端(如职称评选中论资排辈及破格聘任的门槛过高等原因),在营销策划实战一线的职业经理人不愿到高校任教;同时高校教师也因为教学与科研任务的繁重及高校和企业都缺乏进行工学结合的激励机制而不能使教师的营销策划理论与营销策划实战完全对接。

(2)在课程设置上相互模仿的情况比较严重,没有以就业中岗位群的需求导向设置课程。导致培养学生营销策划的专业知识不系统,同时与岗位要求脱轨。

(3)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被动传授而没有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系统方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方法和社会能力这两种关键能力。

三、营销策划职业能力构成及学习心理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形成的营销策划岗位群包括:(1)广告公司策划文案岗位;(2)市场调查公司市场分析岗位;(3)媒体的市场部或广告部、发行部;(4)企业市场、策划、广告部;(5)服务性企业市场、策划、广告部。

笔者在剖析这些岗位群所应配套的专业能力具体结构中发现学生必须要培养如下几个能力模块:(1)市场调查的操作能力;(2)对市场的分析能力;(3)营销定位分析和决策能力;(4)4C的创意组合能力;(5)营销策划书的方案撰写能力;(6)营销策划的执行能力。

笔者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共性了解并提炼中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格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仍在形成过程,可塑性,虚荣心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个别学生对前途迷茫,学习动机不明确,略带反叛性格,他们的潜意识中是想学习的,他们希望教师的讲解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培养出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将教与学寓于乐之中。

四、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学生策划能力的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依据上述职业能力模块构成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应采取如下措施不断创新策划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1)策划课程设置由浅入深,打造学生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营销专业与策划能力形成有关的课程体系包括:市场营销、市场调查、消费心理学、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与创意、品牌经营学等,课程安排从时间上由浅入深,第一学期上市场营销,形成学生营销策划的基础知识;第二学期上消费心理学,形成学生营销策划在消费者分析这一部分的分析知识;第三学期上营销策划形成学生营销策划的基本知识;第四学期上广告策划与创意形成学生营销策划的`关键知识;第五学期上品牌经营学形成学生营销策划的最高端知识品牌策划。

(2)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①案例讲解。通过案例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讲完一个原理后再举例;或者先引例,然后运用归纳法进行原理的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案例就是教师(最好是当任策划课教师是来自于策划第一线)在广告公司做的广告案例,由于是亲身感受,讲起来更加细化与生动。有时教师又会用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再将教师的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对比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项目驱动法。将广告公司的策划与创意项目导入课堂,通过讲解或者探讨项目方式来使工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形成学生创新、独立思考、获取与利用市场信息、对营销学及相关知识的运用等方法能力;也可以形成组织协调、合作、适应转换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社会能力。

③游戏实验法。在讲广告调查这章时,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看完一个广告后,由各组提出调查主题并用自己最朴素的思维来设置问卷,然后组与组之间展开调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再导入原理的讲解。在原理讲解中又使用大量有趣的案例,讲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会高涨起来。

④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广告及营销策划案例并进行启发式的点评,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及对知识的理解。

⑤每节课上课前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将本次课进行连接,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策划知识。同时在课堂讲解中也会通过提问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⑥在讲解与旧知识有关的新概念和原理之前,利用先提问有关的旧知识后依据旧知识归纳新知识的方式(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他们的理论归纳能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的接纳转变为主动理解新的知识。

⑦角色换位法。如:学生做完影视创意文案,将优秀作品让学生扮演文案中的角色来表演,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同时也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如:广告是艺术还是科学的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锻炼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创新课内实践课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策划问题的能力

课堂课时的三分之一作为课内实践课,按每周4个学时算既每上完4个学时就安排二个学时(90分钟)进行专门的课内实践。策划课的课内实践课主要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安排:①探讨案例;如:笔者先启发后提问探讨王老吉的案例;②导入广告公司的策划项目;如笔者导入爱容网品牌整体策划项目进行策划;③点评学生的作业,提出策划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系统化的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对策划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80年后的年轻人在学习上有逆反心理,我们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以外,还运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帮学生一起搭建品派营销协会,通过协会请企业经理人办讲座,创办模拟市场,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潜移默化注入了策划知识的学习。

(5)与理论课对应的策划实习,加速了学生将策划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将策划实习可以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在这个学期之前,所有的策划课基本上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校内外实习基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策划项目,迄今为止,笔者的学生完成的策划项目有:广州汽车博览中心、尚立传媒、广州金燕公司等调研策划;为上海水仙能率热水器做营销整体策划,为龙胜电器做终端策划,为广州文摘报及衡阳娱乐频道做媒体宣传策划,以及多个企业CI策划项目等。实习强化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6)大力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策划经验的经理人充实教学力量;高校可以给一些特殊政策以吸引这些人才到高校任教。如:在奖金系数上给这类人倾斜,同时赋予一些精神奖励,或者提拔重用。

(7)将策划项目的研讨搬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业里,学生对策划的思考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企业的市场人员在场,就可以当场纠正其不成熟的想法,加速学生策划职业能力的形成。

(8)学生职业能力除考核专业能力以外,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键能力也要进行考核并纳入学分。关键能力除专门的书面考试以外,最好能请企业经理人运用模拟仿真的现场进行考核。如请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在学生开创意头脑风暴会以此来评判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本科网络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摘 要:网络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紧密相连的。网络安全也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问题。很多高校开设了关于网络安全的课程。现在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高校网络安全教学的发展状况,调查网络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对网络安全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加强硬件建设,对学习提供高效安全的环境。

关键词:

关键词:网络安全;实践教学;问题分析;教学改革

1 网络安全实践教学的发展状态

根据在教学中现发现了问题,在一般的高校的教学中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该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学习不够透彻,动手能力差,遇到问题找不到问题的根本。

1.1 实验室建设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验很少做。做实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二次消化,使其理解更加透彻深刻。试验的种类有很多种,我们一般做的实验分为三种:一是测试性实验,二是综合性实验,三是设计性实验。

1.2 实验室建设欠缺

刚开设的新项目,学校各项资源短缺,在实验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上不能够达标,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实验室建设缺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教学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许多的可行性实验都无法正常进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的教学技术仅仅停留在安全防护上。

1.3 实验设置简单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才能发现在理论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动手做实验,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能由简单的深入到复杂的,由发现问题上升到解决问题,逐渐能够提出创造性新问题,这样才达到了教学的目地。但是现有的实验能够做的.少之又少,使得实验教学严重落后理论教学。

2 实验项目的灵活设计

鉴于网络安全实验室目前的状况,我们从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入手,解决自己在网络安全上遇到的问题,并能够维护自己的网络。为更好的将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推出了两种实验方法,一是课内实验,二是课外综合试验。

2.1 课内实验

我们在建设网络安全实验环境时,要进行最基本的七种实验:一是要进行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验,二是使用特定病毒专杀工具的实验,三是运用个人防火墙的实验,四是应用PGP 软件的实验,五是Windows Server 的PKI 应用配置的实验,六是Windows Server 2003 证书服务的应用的实验,七是远程访问服务器及VPN的架设的实验。通过以上试验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加系统的对网络安全进行学习。

2.2 课外的综合实验

课外实验是靠大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的,这样可以体现出学生们的爱好倾向,能够挖掘出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课外实验是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找到学习乐趣,并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投入到使用中。

3 实验教学方法分析

每一个实验都是有意义的,各个实验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是有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学习过程,要正确面对实验数据,每一个实验都要真实可靠,持续下来到最后会得出一个真实有效的结论,这个结论和你每一次试验的结果都会对你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3.1 协调与探索式教学方法

在网络安全的学习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每个实验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操作顺序,但每个项目的目地的实现也是有许多种方法的,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只是指导学生,学生自行操作进行实验,在每一次实验中,同学们不可能千篇 一律的一个结果,肯定有多种结果,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方法和结果互相讨论和研究。

3.2 课外综合实验教学

课外的实验主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做一些具有开发性、拓展行的网络安全的实验,让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做,这样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也能够应用新学到的知识,对没有学习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4 结 语

注重安全实践的进行,能够让实验和理论学习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网络安全,更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更好地挖掘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鹏.网络安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几点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8):139-141.

[2]李志敏,徐馨,李存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11):64-65.

[3]刁春英.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就业[J].科技风,2012(24).

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瑰宝,为全球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初《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将迎来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始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1],传统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新形势,就必然要做出改革。我校为师范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设了中药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培养,在为当地医药企业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在认真反思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为适应这些变化,我们要从多角度来审视中药学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此我们开展了中药学专业本科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校自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以来,在以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为蓝本,参考各地中医药院校,如长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等,结合“通化医药城”的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中药学专业的培养上也是与时俱进的。重视学生高等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重视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建立多个实习基地,能够让学生学到生产的实际知识和内容,以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并重,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潜力的开发[2]。

二、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通化地区的医药企业就80多家,成为通化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就更应该强调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拓宽专业知识范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校的中药学专业在被批准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首先,夯实基础,强化学科基础。适量增加一些专业课的学时,增加实验实训室,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西药和与临床有关的课程,如药物化学、西医学、临床药理学等。其次,增加中药学专业前沿学科的讲座,如分子生物学、中药市场营销等,而在学生的选修课中开设了中药资源学、药品GMP、中药合理应用、药物毒理学、中药美容学、中药与保健、中药化妆品学等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中药学科领域了解更多,为今后的就业方向打下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但中药学专业是个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内容通过野外采集、实物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主动的探索。其中药理学、中药化学等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药用植物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某些课程的性质,在教学环节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启发式、问题式[3]、讨论式、模拟式、参与式教学,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好奇心,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研究。1.“将专家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比如将医药企业的研发主管、生产技术专家、医药营销精英请进校园课堂,为学生讲授《新药研究与开发》、《制剂设备与厂房设计》、《医药市场营销》等课程部分内容,或是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讲解新药研发现状、国家对医药企业的要求、各企业的营销理念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医药现状。2.“带学生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学》、《制剂设备与厂房设计》等课程内容预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医药企业或医药公司见习、参观,从药材入医药企业的第一步开始,到制备成中成药成品,完成一次制药过程,在此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聘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专家实地授课、指导,再由授课教师进行知识汇总。这样对于枯燥的理论有了实际认识和结合。3.“本科导师制”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自己对学科方向的兴趣爱好或是教师在教学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从大二年级由教师指导学生提早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四、实验课程的改革

学生实验的完成过程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验课的教学更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开展的实验课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教学环节都是指导教师预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学生参照实验讲义,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过程能够认真,肯定能得出预想的实验结果。这种情况会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各门实验课相对独立,没有关联。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也对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要求各任课教师认真重新编写实验教学讲义,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每个实验前,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大量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解释说明,由任课教师把关,整个实验过程,由任课教师对实验安全进行把控,并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或情况给予适当指导。我们从培养学生的本科能力出发,结合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将实验课有机结合,以长白山的药用资源为基础,如从某种药材的采摘、筛选、提取到成分鉴定,还有药理活性的研究,最后到中药制剂的成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学过的课程系统地串联起来,涉及的课程有《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药剂学》等,达到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从本质上来讲,这个实验过程就是一个较系统的中药制剂制备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某种新药的研发过程,本科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就体验到一个药品品种简单研发的过程,这样的实验课会使学生产生好奇、探索的兴趣,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长白山药用植物实验室,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中药学知识相关的技能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开放实验室既为学生进行实验技能操作训练及科研活动提供了实验场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区优势,与地区各大知名医药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本院教师和企业带教老师共同建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实践管理规章制度[4],对学生的实习、见实情况进行各指标的考核,并逐渐使制度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这些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较强,项目丰富,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借此机会,企事业的带教教师可以了解本学院教师的科研动向,结合自身实际,优势互补,加强双方的合作;同时,增加了校企双方彼此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强化素质教育改革

传授专业文化知识,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具体到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上,要适应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需要,在学好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应全面提高本科学生的素质,做全方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努力营造校园氛围,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长白山药用植物社团,来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两年来,组织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参加由通化市政府主办的“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大型学术会议。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的教学培养上发生很多变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本科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杨凌,蔡绍晖.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药房,,24(12):1146-1148.

[2]祖强,蔡宝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1):62-63.

[3]马凤余,彭代银,金传山,等.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1(5):1-4.

[4]林丽,仇佩虹,杜友爱.独立学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09):43-44.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设置营销策划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策划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能力是综合而又系统性的。而这种能力也必须在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其主要包括了创意形成、方案表达、信息处理这三项技能。因此在营销策划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此三项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来调整营销策划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模式,根据仿真各行业的项目策划,构建出更加开放的营销策划教学环境,设置出更多更合理的学生体验环节。

关键词: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在营销专业中营销策划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而对于高校营销专业学生来说,营销策划能力也是最基本的一些职业技能。营销策划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战性及操作性,而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必须首先从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

1、营销策划课程的主要教学改革思路

1.1针对各行业开展仿真项目,建立专业数据或案例库

在该教学改革思路中,针对营销策划需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的收集、判断信息的方式,所以有必要根据各个专业建立相应的的仿真信息数据库或案例库,比如服装营销策划信息库、食品营销策划信息库、家具营销策划信息库等。在建立以及积累上述信息库的过程中,可与不断地完善仿真策划相关活动,并根据往年学生所制作的策划结果来构建有价值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克服在策划期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更全面的资料来有效节省收集策划信息所用的时间,满足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全面了解,并奠定策划活动的开展基础。

1.2以专业仿真策划的相关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相应的配套仿真教学模式

在该教学改革的思路中,需要构建一整套能够将理论指导方式、信息收集、策划实践操作、处理及展示相关能力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围绕着某一主题更加妥善地策划相关方案。因此在该思路实践过程中,需要把传统教学内容中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更加侧重分行业设计进行的专业型仿真项目为主,并通过大约四五个仿真项目贯穿整个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而其中的各个仿真项目都必须围绕着某一个相应的具体行业而全面开展策划活动,包括目标市场策划、营销战略策划、产品促销策划等。努力使学生在相关的仿真策划项目中能够更加系统而完整地掌握相关行业的实际策划思路以及基本框架,并能够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另外在该教学改革思路中教学时间的具体安排必须由过去传统的固定时间转变为具体的.项目组制,而这不仅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对教学时间及进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另外安排教学环节时必须重新进行设置,更加真实地模拟出策划工作的相关环境。比如对实验基地、实习基地进行探索、高仿真地模拟策划过程和策划分析报告会等方法。

2、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要点

2.1对营销项目仿真策划的目的进一步确定

2.1.1了解营销策划的主要程序

该程序大致为:搜集相关资料、处理相应信息、分析相关理论、激发营销创意、形成实践思路、制定并利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相关方案。

2.1.2掌握团队营销策划的主要组织方法

①明确策划活动的主题和任务;

②分工进行调查并开展讨论;

③利用头脑风暴法形成营销创意;

④统一小组思想。

2.1.3掌握在团队营销策划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

①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能;

②利用相关信息、数据以及资料等支撑自身观点的技能;

③形成并提炼相关思路的技能;

④对自身策划思想进行表达的技能。

2.1.4熟悉较为典型的几类营销策划项目

①产品促销活动策划;

②目标市场策划;

③开拓新市场的策划。

2.2项目策划环节的相关组织安排

①策划活动时间安排;

②策划活动地点安排;

③策划活动团队安排;

④策划活动项目安排;

⑤组织经费安排。

2.3设置具体的仿真项目营销策划主题

以社会经济中每年不同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筛选,以最合适的的项目开展仿真项目营销。一般需要设置4个不同类型的策划项目。

①某某市国际旅游节的营销活动策划方案及其票务推广活动策划方案(让学生们掌握团队策划的主要方法,并了解策划主要流程);

②某某行内的某某企业针对某地进行市场营销资料的相关调查(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并进行处理的能力,奠定下一个策划活动的相关环节);

③分析某某行业某某公司所制定的营销战略(让学生能够从战略角度出发全面了解营销活动容易发生的三大问题);

④帮助在某时间内某公司针对某市场设计相关的促销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营销手法,并形成自身的独特见解)。

3、结语

总而言之,在营销专业中营销策划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非常需要时间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想推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就必须要围绕着仿真营销项目的具体策划活动,营造出更加开放的课程教学环境,建立起专业性更强的相关行业资料库或信息库、样本库等,并配套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辅助,从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继承。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04:43―45。

[2]杜学超。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3:52―53。

[3]刘宝金,王琛。浅谈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J]。中国职工教育,,16:147―148。

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根据教育部文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发〔〕7号),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到“国际投资学”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

一、重新定位“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

贯彻(教发〔2015〕7号)《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教学应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体到“国际投资学”课程,由于“国际投资学”知识主要应用于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对“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使学生具备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分析能力

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其国际投资具有不同的动因,相同类型的国际资本的国际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与管理风格等方面也往往差异较大,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带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往往很不相同。因此,要使学生具备国际资本运用能力,就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科学分析不同投资类型、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投资方式、不同管理风格的国际资本对东道国经济与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的能力,以满足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人才需要。此外,“国际投资学”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利用外资,还可应用于国际投资,而具备国际投资分析能力是做好国际投资的前提与基础。实践中,国际直接投资分析主要包括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跨国经营企业的竞争力分析等;而国际间接(证券)投资分析包括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资金面分析和行业面分析等。因此,使学生具备国际投资分析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不同方式国际投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二)使学生具备查阅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

英文信息的能力

做好利用外资与国际投资除了要具备国际资本运用能力与国际投资分析能力外,还要及时掌握国际资本与国际投资方面的充分信息。这要求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获取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信息的能力。实践中,国际资本运用、国际投资决策与管理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比较高,而这些及时的信息大多是英文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人才就须具备查阅英文相关信息的能力。应该强调,查阅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信息不仅要有好的英文基础,而且要掌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方面的专业英文术语以及查阅上述信息的途径、方法等。对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应该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做出安排。

(三)使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

国际资本运用、国际投资决策与管理都是实务性非常强的工作,做好上述工作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以投资为例,投资行业的良好职业习惯通常体现在“对投资信息与数据的高度敏感、对投资风险控制的高度警惕、对恰当投资时机的耐心等待”等具体事情上。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应该在课堂授课中向学生渗透、传递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性,传授相关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优化“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主体、国际投资方式、国际投资决策、国际投资管理等。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也应该传授这些知识,但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考虑,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在上述知识的传授中应与一般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

(一)侧重国际投资理论的应用阐释

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国际投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学生进行国际投资理论的讲授。基于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需要,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讲授都可以分为偏于理论创新的理论阐释和偏于应用的理论阐释,偏于理论创新的理论阐释主要讲授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假设条件、理论假设条件的改变对理论创新的启示等;而偏于应用的课程理论阐释主要讲授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的应用环境、理论假设条件与实践的吻合与背离以及就如何应用理论对学生进行启示等。由于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国际投资理论的讲授应当是偏于应用的理论阐释。

(二)介绍实用的国际投资管理技巧

与一般的投资一样,国际投资也是需要大智慧才能做好的`工作。要做好国际投资,不仅需要国际投资理论这种“道”层面的知识,还需要国际投资管理技巧这种“术”层面的知识,而且绝不能轻视这种“术”层面的知识。例如,在国际股票投资中,操盘技巧就很重要。在股票投资实践中,不同的操盘手根据同样的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进行操盘取得的投资绩效往往相差很大,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应重视实用的国际投资管理技巧的介绍。值得强调的是,不论是国际直接投资还是国际证券投资,抑或是国际另类投资都有相应的投资管理技巧。积极学习投资成功人士总结的经验和积极参与投资实践是获得国际投资管理技巧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解读

“国际投资学”课程课堂授课应该与学生分享并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理由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由于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方面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要求“国际投资学”课程课堂授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习惯,而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是“国际投资学”课程在课堂授课中必须做出引导的。无疑,教师可以引用案例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但案例往往较陈旧,对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实践的价值不大。相反,如果在课堂上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信息对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实践的价值,从而使学生间接地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是活跃“国际投资学”课堂的需要。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抵触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觉得“国际投资学”“无用”(钟生根,2014)[1],这极易导致“国际投资学”课程的课堂氛围沉闷。如果在课堂上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学生会因为对即时的信息感兴趣而将注意力及时转回到课堂上,如果教师针对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对国际投资实践的价值进行提问或组织讨论,课堂的气氛就能很快活跃起来。

三、创新“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

对“国际投资学”的教学方法,有研究提出“基于情景的研讨式教学”(程金亮,2014)[2]、“模拟实验教学”(吕瑛,)[3]、案例教学(钟生根等,2014)[4]等。笔者认为,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做出调整。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特殊性要求“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部分时,由于要阐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的背景,此时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理论产生背景下的案例进行解释就比较恰当;在讲授国际间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时,由于间接(证券)投资对操盘要求比较高,此时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法”就比较恰当;在讲授国际投资环境评估时,可以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研讨特定东道国(如:巴基斯坦)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这种改善对我国特定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意义,即采用“基于情景的研讨式教学”比较恰当。

(二)充分发挥教学设备与双语教学的作用

用好、用活多媒体在“国际投资学”教学界一直受到重视(李辉等,2014)[5],笔者对此也持赞同观点,因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更简洁、形象、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此外,笔者强调微信、QQ等现代通信方式与工具在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微信、QQ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最大特点是传输较大文件上的方便性与快捷性。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要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来自全球的隔夜信息,教师往往很难及时将其放到课件中,而通过微信、QQ等现代通信工具可及时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这些信息有预览与思考,这样可大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语言上,有研究认为,“国际投资学”应用“双语”授课,因为“双语”授课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在国际企业、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吴立广,)[6]。笔者认为,“国际投资学”课程双语授课对学生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能提高学生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的能力,进而能增强学生的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4]钟生根.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强化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11).

[2]程金亮.基于情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国际投资学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6).

[3]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

[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4).

[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3).

[6]吴立广.关于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A1).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了全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将现有 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技術型院校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的要求。《税法》课程是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该课程成绩的考核也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是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般学校只是在期末最后一周安排《税法》实训课程,在执行中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压缩。

(二)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税法》课程实践要求

在开设《税法》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均没有配备适合《税法》实践教学标准的实验室,有很多院校甚至于都没有财税教学软件。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对各大重要税种如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整个办税流程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做全面展示,或者只讲解简单的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对于企业在实务中可能会出现的`涉税业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应用型院校,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自身完全没有到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切合实际的实践应用操作,使得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财务软件或实验室,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也难以充分发挥财税软件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的模式,变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先进行课下学习,在课堂中再进行答疑解惑和知识的巩固提高。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完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把分散的各税种内容进行整合,合并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税法总论,介绍税法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流转税类,应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教学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财产行为税类,第四部分是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第五部分是税收征收管理法部分。其次,教师应对重点内容预先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比如,我国现行税法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即增值税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关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视频,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视频预习,课上教师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专项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该知识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布置专项训练,让学生协作完成,不但使学生对非常抽象的销项税额计算和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下,《税法》课程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税法》课程中的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过程中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申报任务工作流程。下面以税法课程中的“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收集与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相关的信息。在各项目组中,可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家当地的企业作为案例企业,企业类型应涉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等不同类型,并利用各种途径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纳税相关的信息。第二,项目实施。首先进行学生角色的分配,学生根据业务需要和角色安排,进行相应的涉税业务处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并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第三,教师要对项目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

(三)加强校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校企合作,是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直接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办学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从学校通往企业实际的大门,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提前进入到岗位工作的状态,能使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实际查漏补缺,自学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学习处理企业实际复杂涉税业务的操作技能,学校要指定专门的老师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查,取得企业办税业务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要避免短期行为,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找到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切入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怡.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山西农经,,13.

[2]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6.[3]林晓卿.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

[4]唐崎.刍议当前校企业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亚太教育,2016,6.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格为应用型人才,因而为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体系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技能性。因此,本文意欲通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探讨如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国内一批专科院校、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对高等教育“质”与“量”的需求,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自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600余所,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而从其设立,就注重于应用性、实践性、服务性,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走出专科的教学模式,向本科教学模式的转型、提升和发展。本文意欲通过《遗传学》这门课程,探讨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遗传学不仅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对指导生产实际,特别是对植物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既要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又要熟悉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能够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有关遗传现象进行分析、阐述,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素养。

一、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遗传学教学(含实验)总课时常72课时,其中理论学时60课时,实验学时12课时,从学时分配上可以看出,虽然理论学时较多,但由于《遗传学》本身涵盖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又不断增加分子遗传学内容,因而如何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要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中体现知识的应用性,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才我国没有明显的界定,但通常都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分布在各个产业领域里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本科就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一)理论教学设计——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遗传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既要注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的讲授,又要将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渗透进去。

首先,筛选出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例如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遗传学意义这部分内容,由于涉及染色体的变化,非常抽象,虽然在高中时已经学习过,很多学生只是强制性地记忆而不理解,因而在讲授减数分裂的过程时,没有强调理论,而是放在基础实验课中,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种抽象的染色体变化。

其次,遗传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理论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囿于教材的编制,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讲授,否则,将不宜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系统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先安排承接《植物学》课程的内容,即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部分内容,再安排生物遗传学内容,最后是分子遗传学内容,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逐步把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按照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一一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逻辑能力,加强对遗传学分析方法的认识;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现状与进展有更深的了解。

(二)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孟德尔因为做了十年的豌豆实验,发表《杂交论文》,奠定了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基础,所以遗传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科学,它在实验的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取得的实验结果,使用的实验方法,又反过来指导育种、科研,因而,遗传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根据应用型本科《遗传学》实验大纲的要求安排遗传学实验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地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故将遗传学实验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

1.理论内容要与实验相结合。遗传学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直接与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边实验边讲授。例如减数分裂的内容,理论部分高中已经学习过,但染色体的形态在分裂过程的变化对于学生却是抽象的,因此我们把这部分内容与实验结合,在小麦抽穗期,带领学生选取适宜小麦幼穗(观察材料),剥离花粉,研磨、制片、观察,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前了解小麦栽培知识、复习植物学知识、巩固加深减数分裂知识,一举三得,即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形象的感官认知,又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最终达到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宽基础、重应用的目的。

2.通过创设事件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遗传学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遗传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生活现象实质的探究,比如,伴性遗传、某些遗传病等等,可以把这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作为情境重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最终探究事物的本质。将部分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把抽象的伴性遗传现象具体化,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学生用所学的遗传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进行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近亲繁殖及遗传学效应”采用案例分析,讲述我国真实案例,了解近亲繁殖的危害,分析原因,探究自交和回交遗传学效应——使群体基因纯合化,从而导致隐性遗传病出现机率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 优势,扩展玉米 优势的利用,为育种打下基础。

4.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逐步建立起对某个性状或遗传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对于“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的内容,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的模式,直接将学生带到制种田,田间观察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形状特征,并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进行观察,从而加深对“三系”植株的形态特征认识。

5.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必做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对两队相对形状的分析,进一步验证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但由于杂交实验周期长,以前总是教师将做好的实验材料(F2的玉米果穗)分给学生,学生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进行X2测验就算完成这个实验了,真正的实验目的并有达到,因此,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个实验设计为科研创新实验,将学生分成实验兴趣小组(每组7~8人),开展果蝇杂交实验,通过4周果蝇的培养,兴趣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实验、制备培养基、进行果蝇自交、开展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连锁遗传现象的观察、分析,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而且在这个杂交实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周期长,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兴趣,通过小组的讨论、分析、研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由于是综合性实验+科研实验,学生在对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进行单因子杂交分析时,还会对有可能出现的伴性遗传现象用所学理论进行解释等,从而使学生一个综合实验中,能综合应用遗传学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遗传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三)遗传学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模式,将理论课考核与实验课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及比例:理论课考试65%+实验课25%、考勤5%+作业5%。理论课的考试成绩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及比例:实验前的准备5%(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内容的预习、实验步骤和过程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10%(减数分裂涂抹片,小麦幼穗的剥离、碾压等基本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结果及数据的分析10%。因此,通过综合考核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综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遗传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本科院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

摘要: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值计算和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科学计算的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应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观念,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式教学相结合、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计算方法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信息与计算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值计算和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科学计算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生物、经济、材料、制造、气象、设计等诸多领域,使得学生掌握这一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1]。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教材和相关教辅著作日趋丰富,但是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鉴于此,本文就当前计算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从事该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

计算方法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且其理论性较强,尤其是算法推导、稳定性分析、收敛性分析、误差分析等内容。计算方法课程各章节知识之间的独立性强,连贯性弱,且数学公式繁多、复杂、抽象,不利于学生记忆[1]。计算方法是一个将数学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的交叉学科,同一数值计算问题的解决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算法的计算误差和计算效率也不相同,而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目前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既有教材难以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组先后选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感觉到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李庆扬主编的《数值分析》是很多本科院校理工科使用的一部经典的优秀教材,其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但在应用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再如,王能超编写的《数学分析简明教材》具有内容精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是高等院校一般工科专业计算方法课程的优秀教材,但由于该教材较少涉及算法实际的应用背景,且对算法实现内容的介绍较少,因此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需要。

2.实践教学内容匮乏在不少高校,计算方法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学时152数普遍较少,如笔者授课的班级,该课程总共安排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多为以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知识,上机实验仅限于验证教材上的一些基本算法,极少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实验教学中。这种缺乏应用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对于复杂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单一的板书式教学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板书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单调地进行板书式教学而排斥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则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放弃板书式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于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有限,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极少开展讨论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致使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在很多高校,计算方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其他理论课几乎完全相同,即仅重视结论性考核而轻视过程性考核,且结论性考核多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足。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进而造成了学生算法设计水平不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的状况[4]。

二、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改变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局面,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准确、高效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知识探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以“厚基础、重能力、强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二)优化教学内容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方法课程主要包含插值法、数据拟合、数值积分、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和直接法等内容。该课程学时较少,涉及知识面较宽,抽象性较强,并且涉及繁杂的算法、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对学习者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为了确保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掌握算法的设计思想、程序流程、误差的估计和分析方法,培养提高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数值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方法课程宜选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实用性强、案例丰富的教材。在缺乏理想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整合教学内容,力求对知识点的讲解做到详略得当,比如,对于理论证明可稍微简略一些,而对于算法思想、算法设计和算法的应用应详细讲解。

2.强化实验教学以往计算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要求学生实现教材上一些基本的算法,实验内容缺乏精心设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除了对教材提供的基本算法进行验证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综合实验内容。比如,在数值积分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空中电缆长度计算的实验;在数据拟合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给药方案设计的实验;在微分方程数值解部分,可以让学生利用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和已知观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实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验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对于选做性实验(如一些数学建模试验),可以让学生以自由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但能达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目的,还能强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应着力于使学生灵活地应用和创造性地改进教材提供的一些标准数值算法,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方法是一个“数学思维和数值思想、学数学和用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很难实现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讨式、辩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算法的讲解应注重讲解算法的设计思想、算法的流程、算法的误差、不同算法间的比较和计算复杂度的分析,并摒弃满堂灌的广播式教学,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应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微分方程数值解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欧拉方法、改进的欧拉方法及龙格库塔方法的设计思想、误差估计和计算的复杂度讨论以外,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系数是分段函数和周期函数的常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课堂交流讨论不断优化算法,最终完成计算机编程并进行课堂演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的改革计算方法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仅采用传统的“一根粉笔走天下”的单一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高效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将课程中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如概念介绍、图形演示、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分析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定理的证明则采用板书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思想和误差分析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和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最终能熟练运用Matlab编制具体算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数学课程一样仅仅依据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理论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和上机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该课程较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专题论文、理论试卷与上机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各种方式考核的权重,以平时考勤和作业成绩占10%、上机编程占25%、专题论文占15%和期末考试占50%较为合适[6]。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的推进,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尤其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俊丽.“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87―88.

[2]王金柱.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81―83.

[3]王晓峰.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3):64―66.

[4]李华,邵维,杨雪松,等.《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256―258.

[5]徐建敏,熊金志,李勇.地方高校“计算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52―154.

[6]谭佳伟,常锦才,邸志刚,等.关于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2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