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 文档
- 2024-05-29
- 11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本文共1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贯通教材,定位目标
1840年——19,这是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地深化,一直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的过程。其间列强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四次,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节内容在整个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重点是要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日外交方面的背景分析,向学生指出弱国无外交,一国之外交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从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授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初定为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分析学情,突出主体
实验高中的生源基础比较差,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设疑导课,引入情境
放《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四、研读教材,因势利导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场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回答)(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入手分析)
(得出结论)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走上近代化的工业国家;政治上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对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
那么日本是如何转嫁危机的?(归纳):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投影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看材料并分析)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持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1、日本方面: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侵占中国的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而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过渡)那么日本为什么把侵略的目标首先对准中国呢?而此时的中国国内的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2、中国方面:避战求和
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赴朝,李鸿章复电说:“我再添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归纳总结):这段文字反映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不认真备战,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清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引导学生从中国的政治、外交、军备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过渡)中国政治腐败,外交上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军事上又装备落后。在日本步步逼进的情况下,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那么西方列强对这一触即发的战争是持何心态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3、列强方面:默许或纵容
西方列强为何持这种心态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列强各自的企图与目的)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但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西方列强对日本采用默许或纵容态度,这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借口”在哪里呢?而此时朝鲜恰好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导火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侵略者则怂恿清政府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而后以保护使馆为由,也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不撤军,反而继续增兵。(解释竖体字,点出日本是处心积虑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总结并过渡)综上所述,日本蓄谋已久,又有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而中国又腐败落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到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接下来我们看甲午战争的经过。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对策是怎样的呢?(请学生看书并分析说明)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导致战役的节节败退,下面请同学们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概括战争的经过。
2、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投影平壤战役形势图;突出平壤战略地位的重要)请同学说出平壤战略地位如何重要?
(总结)保住平壤即可避免日军侵犯朝鲜北部,又可扼制日军据此入侵中国,然而具有如此重要战略位置的平壤,却因为驻守在此的主将叶志超弃城逃跑而失守了。
日军在陆战的同时,又发挥海上优势。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向中国北洋海军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看录像《甲午风云》黄海海战的场面)
尽管中国方面损失5艘战舰,并牺牲了像邓世昌、林永升这样优秀的海军将领和许多爱国士兵,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然而李鸿章却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最终导致在威海战役中坐守待毙的局面。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黄海战役后,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幻灯出示日军进攻路线,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日本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连西方报刊都称其是披着文明皮面的怪兽。
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基地,当旅顺危机时,由于李鸿章严令保船避战,清军未能趁日军登陆时出击,使北洋舰队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最后全军覆败,日军占领威海卫。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 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学生:邓世昌
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讲述
教师:讲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再利用挽联和环翠楼门前邓世昌的雕像进行情感教育升华。
教师过渡:黄海大战,日军舰队受到重创;此时北洋舰队虽受损失,但主力尚存,仍有很强作战实力。然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如何?
出示材料
教师:战争还在继续,日本侵略的脚步正在一步步逼近,清政府妥协了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日军又相继占领辽东半岛,夹击威海卫
教师:日进占领旅顺是,制造了一件十分恶劣的事情?
学生:旅顺大屠杀。
学生看课本插图,感受日军凶残的本性
教师:威海卫战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师利用地图简介战役经过,指出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导致中国第一大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过渡: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它用惨痛的事实再一次的证明:一个不思进取、盲目自大、妄图通过割地、赔款、逃避而求和的国家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我们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将,但是也架不住清政府核心统治的腐朽。1895年4月,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面目再一次上演,与日本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签约结束。
教师:条约签署的双方代表是谁呢?
学生:是李鸿章亲自赴日与伊藤博文签订的
教师:《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割三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地的位置:
台湾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争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台湾后,不仅可以开发资源,又可以为进一步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建基地,使台湾脱离祖国50年怀抱。
割让辽东半岛会直接威胁北京、天津地区的安全
【当时日本充其量只是个二线的国家,就得到如此多的好处,其他国家因之眼红,也就蠢蠢欲动。于是俄国和法国、德国三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荒唐的是我们要是自己的钱财去买自己的国土】
2、赔2亿—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这样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因之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借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而日本把这批赔款的85%用于军费开支,借助这批前,日本迅速发展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以后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敌人。
3、开四口--回忆一下中英《南京条约》中开辟的通商口岸有哪些?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吗?这四个地区都是处于中国最富裕的长江沿岸,特别是浙江和江苏省的财富,帝国主义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无需交纳进口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等也享受优待;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发展着,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就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教师总结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的争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我们看教材小字部分台湾人民发出的愤怒之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体现。
小结:
课堂延伸:
教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抗战争;而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是非正义的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避战求和----直接原因
专制主义——根本原因
课堂练习:(大屏幕出示)
板书设计: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1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2 黄海大战经过
3 黄海大战结果
二《马关条约》
1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2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
3 《马关条约》的影响
4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反思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20xx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做到厚积薄发。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 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 第7课 甲午中日战争【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辨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导入新课】本单元的标题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自学指导】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代表人物?
3、筹划海防。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12课和你、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
内容 影响
割三地:、列岛、半岛 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开四埠:、沙市、苏州、杭州 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设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并部署与联军→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19xx年)
↓
内容 影响
赔款:白银两 加重了的负担
设立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
拆毁,允许 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改总理衙门为 列强以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 标志
开始形成 战争(或的签订)
程度加深 战争(或和的签订)
大大加深 战争(或的签订)
完全形成 战争(或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第三册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由明治维新说起)
原因:日本 征韩侵华 蓄谋已久 (结合地理知识)
中国 灾难深重 积贫和弱
时间:1894年7月 旧历甲午年
二、战争的过程:(展示课件,通过讲解,来归纳战争的五个阶段,由学生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仔细观察分析在战争中与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战役:
平壤战役 左宝贵英勇献身
黄海战役 邓世昌(并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悲壮)
旅顺战役 两万多中国同胞怨曲的魂灵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这几次战役并没有唤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紧紧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谈判的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主要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李面对着伊藤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显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
根据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李鸿章不愧为谈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内容: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开通商口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了,战争结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稳太平了,于是在颐和园里搭起了天棚,享乐去了。
可是台湾人民面对着割台,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呢?“愿从站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替台湾人民的呼声,台湾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割台斗争,给日本的侵略活动的沉重的打击,但是敌人是凶残的,台湾沦陷了,但是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播放视频)
台湾义士徐骧临终高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小结: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矛盾指向中国――――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中学综合组赵老师的这节课,算的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示范课,“好”从“简约”二字体现出来:
1、教学设计——简约
仅仅16页的PPT,包含了课前引入、走进历史、走出历史、巩固提高四个环节。去除了不必要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的修饰,使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
2、教学风格——简约
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听课轻松,老师上课也很轻松。听课轻松,与老师的天然的亲和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开的。老师上课轻松,与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赵老师的精彩呈现,是她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她称得上是三尺讲台上的“资深舞者”。
3、新授课程——简约
第一环节: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对学生提出了问题由其它同学帮助解答;
第二环节:知识通关——同桌相互提问,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走进历史——黑板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甲午中日战胜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学生小组群学交流之后,老师问题层层引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分析的精彩的呈现。
4、教学风格——简约
看得出她对课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个“精”字,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节课堂上,学生通过《南京条鱼》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对比,推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纷呈,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赞叹不已,一方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分析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赞叹一位好老师对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赵老师做到了!
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都用到了“简约”这个词,简约除了能让学生容易形成整体感知,还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担心应接不暇或者无法吸收的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同时学生对自己经过深入探究深入加工过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容易形成长久的记忆,减轻课后充电的负担。这个“简约”我想也与学校的生命课堂理念相融合,追求朴素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交流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环境安全有序,学生个个想争做小老师,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丰岛,牙山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资料及危害;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
透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史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分析清军败因,初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潜力。
2、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潜力。
3、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史实,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潜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马关条约》资料及危害
难点:《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时局图》等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
Ⅱ、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放录像:《甲午中日战争》片断
师:这是一部反映什么资料的影片?
众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为何会发生?其经过怎样?结果、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话:“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时间。)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师: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用心对外扩张。
2、导火线:。1894年1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3:时间:在1894年7月,爆发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往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上述原因,加上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这场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战争。下面,我们讲讲这场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板书)
师:这场战争爆发后共经历了五次大的战役,请同学们看书把它们找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1.丰岛、牙山战役
2、平壤战役
3、黄海战役
4、辽东半岛战役(旅顺)
5、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路线及清政府的撤军路线)。给学生们讲解这几次战争的路线经过,使学生们了解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和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
(投影邓世昌像,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场面。)
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启发、引导)其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师: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
生: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日本军队偷袭清军运兵船,中国军队被迫还击和清政府被迫应战的状况下爆发的。由于这场战争发生的年份——1894年属农历甲午年,所以叫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师:中日甲午战争之时正是慈禧太后60大寿之日,她期望战争和平了结,唯恐战争冲击她的“万寿庆典”;另外,李鸿章一方面怕输掉他升官发财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了逃避职责;总的一句话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众生:失败,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播放录像片《马关条约》片段)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板书)
师:《马关条约》是何时何地签订的?签订的双方代表分别是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资料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出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资料图,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
师:《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
生:答略。
师:同学们答得对,《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必须的领土和主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滋生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它签订没多久,帝国主义国家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下面,我们来看段短片。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板书)
(视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师: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此刻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两个方面。请问帝国主义列强分别在中国强占了哪些租借地?划分了哪些势力范围?
资料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黄海海战.邓世昌的事迹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的史实。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处于帝国列强的包围之中,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用时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大鼓舞了我们,从此,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向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C布置作业
你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中得到什么启示。
共1课时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初中历史人教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日本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3、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资料。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透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文字、影象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日本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探讨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探讨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透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构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构成社会职责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透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分析历史原因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历史时序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构的潜力。
2学情分析
本课为新课,学生初二,具有了必须的信息提取潜力与逻辑思维潜力。多角度探究问题及建立事件关联潜力较欠缺。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生知识与潜力准备:必须的信息提取潜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潜力、逻辑思维潜力。
二、资源准备:
阅读材料:五段文字阅读材料;两个数据表格材料;四段视频材料;适量图片材料
操作器材:多媒体PPT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情境
在中国的东边,有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他就是日本。但是当我们提到日本的时候,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四个字:“日本鬼子”。那么,这么多中国人之所以这么恨日本,其原因就是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以前两次大规模侵略过中国,那么这天我们就来了解第一场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
(二)探究1:战争为什么发生
1、探究问题: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历史现象原因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观察法、整理分析信息法、讨论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展示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具体材料见PPT)
归纳总结战争发生的原因
5、探究结论:战争爆发生的原因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清政府腐败、备战松懈。
(三):探究2
1、探究问题:甲午战争的行进过程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信息、整理历史大事脉络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观察法、整理分析信息法、知识再现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展示三组甲午战争时双方实力比较的材料,得出的`结论就应是中国胜。但实际上战争是如何发展的呢?
呈现第二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战争的经过:
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
黄海海战——海战失利
辽东战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我们班肯定有的同学课外知识十分丰富,我想请他来分享在一下这场战争过程中,你所明白的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
5、探究结论:中国在极其有利的状况战争失败。同时为探究4埋下伏笔。
(四)探究3
1、探究问题:战争带来了什么呢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探究历史现象影响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整理分析信息法、逻辑思维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呈现第三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战争的对中国的危害
5、探究结论:
《马关条约》资料: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探究4
1、探究问题:时人的有解与我们的困惑:因何而败?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历史现象原因、寻找近代中国历史出路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讨论法、逻辑思维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展示五段材料,比较中日之间在统治者、军队、民众各方面的不同,探究:这一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整合本组意见。
5、探究结论
结论一:是制度造成的——你可能会追随康有为、孙中山进行制度变革
结论二:文化造成的(民族劣根性)——你可能会追随鲁迅、陈独秀进行文化启蒙
结论三: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你可能追随张謇进行实业救国
…………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生知识与潜力准备:必须的信息提取潜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潜力、逻辑思维潜力。
二、资源准备:
阅读材料:五段文字阅读材料;两个数据表格材料;四段视频材料;适量图片材料
操作器材:多媒体PPT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情境
在中国的东边,有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他就是日本。但是当我们提到日本的时候,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四个字:“日本鬼子”。那么,这么多中国人之所以这么恨日本,其原因就是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以前两次大规模侵略过中国,那么这天我们就来了解第一场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
(二)探究1:战争为什么发生
1、探究问题: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历史现象原因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观察法、整理分析信息法、讨论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展示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具体材料见PPT)
归纳总结战争发生的原因
5、探究结论:战争爆发生的原因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清政府腐败、备战松懈。
(三):探究2
1、探究问题:甲午战争的行进过程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信息、整理历史大事脉络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观察法、整理分析信息法、知识再现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展示三组甲午战争时双方实力比较的材料,得出的结论就应是中国胜。但实际上战争是如何发展的呢?
呈现第二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战争的经过:
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
黄海海战——海战失利
辽东战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我们班肯定有的同学课外知识十分丰富,我想请他来分享在一下这场战争过程中,你所明白的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
5、探究结论:中国在极其有利的状况战争失败。同时为探究4埋下伏笔。
(四)探究3
1、探究问题:战争带来了什么呢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探究历史现象影响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整理分析信息法、逻辑思维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呈现第三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战争的对中国的危害
5、探究结论:
《马关条约》资料: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探究4
1、探究问题:时人的有解与我们的困惑:因何而败?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历史现象原因、寻找近代中国历史出路的潜力
3、探究方式与方法:合作探究;讨论法、逻辑思维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展示五段材料,比较中日之间在统治者、军队、民众各方面的不同,探究:这一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整合本组意见。
5、探究结论
结论一:是制度造成的——你可能会追随康有为、孙中山进行制度变革
结论二:文化造成的(民族劣根性)——你可能会追随鲁迅、陈独秀进行文化启蒙
结论三: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你可能追随张謇进行实业救国
…………
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透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DD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样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DD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之后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DD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样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貌,之后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之后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
资料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最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1、知识与潜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
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资料。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其实,日本在近代也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但是他很快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不久就制定了一个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东北;第三步,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在我们这天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所以,当日本出兵侵占朝鲜后,很快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三、讲授新课:
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料: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2.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资料。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状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个性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构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齐,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四、小结: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本课的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透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透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透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透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透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推荐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资料的执行。学习这一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潜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资料,将会帮忙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透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透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透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透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资料,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资料提出问题,透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状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带给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透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决定。让学生透过阅读这一部分资料,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资料,与《马关条约》的资料进行比较,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资料,俄国一向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透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透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带给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资料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资料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1、知识与潜力目标:
透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透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透过对本课的学习,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
学生透过视频欣赏《七子之歌·台湾》,并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那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出示课题: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讲述本课的主要教学思路,给学生一真题的印象:
一战争原因
二战争过程
三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
一、战争原因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构成鲜明比较。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二、战争过程
教师播放甲午战争进程的视频,重点讲述黄海大战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在黄海大战当中,重点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事迹,透过讲述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出什么教训?对我们这天有什么借鉴好处?
三、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资料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
探究:阅读《马关条约》的每一项资料,分析它带来的危害是什么?结合《南京条约》的资料和危害来思考。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二千万元;
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④在华设厂
看到这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觉对我们此刻的教育意义更深,更像是一面镜子在照耀着我们此刻人。我就想了我们当时所购买的舰船不比日本的差,我们当时的人员素质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们败了。败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还不如说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仗,隐藏的战争,购买军火这种事情都能够吃回扣,做交易,那我们什么不能?中日未开战胜负已经分出来了,我们不是败在坚船利炮上我们是败在自我的体制上,败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电影中说每次海战都能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不只是在电影中,在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想想历史吧,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称霸全球,一战中英德海上大战决定了德国的命运,二战中日本美国太平洋战争决定了日本命运,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决定了中国命运,谁失败谁的命运就悲惨,所以海战真的败不起。一个民族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扬眉吐气,成为大国,海洋便是他们广阔的空间,谁在海洋上说话算数谁就能真正的站起来。
每当谈论起中国近代史人们总是唉声叹气,觉得整个近代史是耻辱史。不错确实是耻辱史,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洗劫了圆明园,俄国趁机蚕食了北方领土,甲午战争让日本人割去了台湾澎湖。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让人感到气愤和窝囊,国家贫弱百姓遭殃,谁看这段历史时候都会捶胸顿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战争的电影画面,感觉有些事情真的再现了当时之情景。把这电影给同事传过去的时候,同事来了句谈到近代真不想看这段历史,看了就生气。我告诉他虽然这样却是最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让一个民族别忘了以往的耻辱,让一个民族别忘记了自我耻辱的时候有自我的民族英雄,别忘记了民族的灾难。
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复合民族,是个融合民族,但我们民族从来都不缺少有骨气者,可是也不缺少没骨气着。看到清末洋务运动所购买的铁甲舰想到我们此刻自我造的铁甲舰船。不胜的感叹,一方面想我们此刻是不是部队上的那帮将领们是不是也有像电影里那样的,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腐败军官,是不是所购买的武器弹药有不合格的隐匿起来的,是不是有坐享和平的将领?觉得此刻没事不购置军备的呢?看到甲午战争中中方使用的炮弹,鱼雷,穿甲弹,以及各式的炮弹,皆不一样程度的造假,想到我们此刻的军营中是否也存在此类状况呢?这么大的国家这种事情真的不能够预料,但愿此刻没有这个事情,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去想象我们此刻的军营都是良好的。
话分两头,一个只明白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因为不思进取,一个政权要想稳稳的做好事情,对得起人民,除了委曲求全还有一种守国土的方法叫以攻代守。普京说俄罗斯没有一寸多于的土地,难道中国的土地就有剩余的么?无论是将来怎样样海军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邓世昌精神,这样的将领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人。可是他的精神会一向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爱国的最高境界就是他这种,爱国不分是哪个党派,哪个朝廷。爱国就要像邓世昌那样,为民族大义而献身。这是一种怎样样的精神境界啊,这是一种民族气节,他们的精神才是中华的脊梁,彪炳千古。而他们的遭遇也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我们此刻的政府,此刻的军队。以史为鉴,才能真正的懂得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什么是爱国。其实批判也是爱国。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