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初探的教育论文
- 文档
- 2024-08-09
- 124热度
- 0评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初探的教育论文,本文共14篇,供大家参考。
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初探的教育论文
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积极、健康、向上地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有力措施,适时引导,铸造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一、做好家长工作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与家庭氛围有莫大的关系。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面对这种状况,有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骄纵;有的父母是责骂或者加以棍棒教育。因此,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教师应该利用座谈、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知道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并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们对自己的作用有较深刻、明确的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后盾。
二、帮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力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使人丧失斗志,甚至使人破罐子破摔,也可以使人从中得到教训,变得更加坚强。挫折也是增长才干的好机会。
2、其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会有各种需求和欲望。若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形成挫折心理。平日应该教育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对于合理正当的需要,可以想办法满足;但是对于一些超出实际的需要,应该学会辨明,不能苛求。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容易为物质所诱惑,走上邪路。因此,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幸福从劳动中来,欲望从奋斗中获得,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教会调整的方法
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调整心态的方法,告诉学生遇到挫折时不要紧张,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分析产生挫折的真正原因,找出改善问题的途径。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发挥自己的优势上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增长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教育学生在挫折中寻找有利的一面。受到挫折困扰时,应从好的一面去看待问题,逆境可以向顺境的方向发展,顺境同样也可以向逆境方面转化,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但也可以使人振奋。关键是人们如何去对待,如何去寻找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当意识到有利一面的时候,就会产生自信和勇气,使自己突破困境,摆脱不良情绪,而得到心理平衡,从而化解挫折的危害。
告诉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也可以寻找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面对现实,最有利的莫过于寻找榜样,青少年的榜样很多,他们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学生要善于从榜样中汲取力量,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最终会使所有困难都迎刃而解。
四、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交往,交往的情况也会给学生带来诸多影响,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喜欢嫉妒别人,诋毁甚至攻击中伤比自己强的人,以求得心理暂时的快慰。但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与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要让别人适应你,而要主动适应别人,适应生活环境,学会宽容,学会谦让,这样交往的范围才会越来越宽,人际关系才能融洽,也才有一个好的心情迎接新的生活。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其行为,干什么事都会有始无终。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行。
1、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尽可能地表扬每一个学生,多留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了解和重视。
2、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不能太高。如果学生经过努力仍不能取得好成绩,他们对自己就会失去信心。教师要让学生在经过努力后才可实现目标,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3、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设法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为各自成功创造机会。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感受到“我能行”,从而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难。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信水平,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自信心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能间接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社会变迁等方面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阐述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引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0).
[10]辛锋,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1]贺东科.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师学生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探索论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师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素质之一。传统知识型课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内隐的、观念的学习思考活动,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参与操作活动,培养和形成师范生优秀心理素质的成效较低。尤其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普遍缺乏系统的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模式,这严重削弱了高师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全方位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有一定主题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和其它各类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培养塑造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形成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和习惯。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做一些探讨。
一、理论基础
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以哲学中关于活动的观点、心理学有关心理活动的理论、教育界倡导的主体教育和参与教育思想为理论根据,基于高师学生主体性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设计从哲学范畴看,活动就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根据,就在于人自己的对象化?具体化活动。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马克思指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事实上,通过人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和发挥那些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生长环境和教育等许多赋予个体的一切潜在发展条件,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形成为个体现实的力量,个体也才能得到发展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此外,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活动并不满足于对现存的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简单的再复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P97)。这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参与思想。
20世纪心理学有关活动的研究十分丰富。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角度,揭示出儿童智慧起源于动作,儿童通过动作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在内外环境的适应和不断平衡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建构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运动过程[2](^_91)。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纽带他主张在教学中必须让儿童主动探索外界事物,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重新创造发明和理解事物在前苏联,许多心理学家视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的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2](P433)。鲁宾斯坦也持这类观点之后,列昂节夫的“活动与个性”理论明确指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2](P503-504)。通过活动,人一方面改变了客观世界,达到了活动目的;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活动需求,人又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从而形成相应的能力和个性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认为心理活动是外部物质运动向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近十几年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个体学习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个体要主动地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主体性是指人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主动选择性、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等方面在个体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决定性因素。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发展、完善,并不断地借助各种活动巩固、强化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简单地讲,主体性教育就是一种培育、促进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3]它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本价值取向,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求,主张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与学首先要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学生合作的基础上,真诚地把学生当主人,其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
参与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能力的教育思想它主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只要教学存在,学生就参与在其中。杜威非常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式,并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方法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去认识、概括、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个人(躯体情绪和心智)沉浸于学习之中。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学生就必须人人参与教学。斯瓦布的“探究学习”认为,在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主体参与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他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上述理论和思想一脉贯通,共同为高师学生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直接的指导思想。
二、基本理念
在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中,将始终一致地贯穿这样的教育基本理念:
师范生主体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中心把师范生主体放到中心地位,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观念和显著特征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学生必须把外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并在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一过程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须积极主动参与完成另外,高师大学生自我意识日渐成熟,追求上逃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主体性特征尤其明显,并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特征,这也要求心理素质教育必须以师范生为主体。
心理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是针对学生每个人独特的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没有个性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就会失去价值。因此,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在重视心理素质各成分全面发展的同时,更重视针对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各成分间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
自由是心理素质教育追求的境界。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了自由。在自由轻松活泼地氛围中,学生释放了各种心理压力,解除了对心灵的种种束缚,“面具”被搁置一边,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随意活动,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由于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在集体性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学生分担着一定的角色和任务,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他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教育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缺失主题,加之大学生自律性的提高,这种自由境界的出现和存在就更有可能,但它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则更高在教学互动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教学活动中双方地位、学识、年龄的不对等,要求教师必须在主观上视学生为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一员,视他们为年轻的朋友,这样利于形成和谐的心育关系。在这种平等关系中,师生间的正向互动会増加许多。如果心育工作者不尊重学生,高高在上,一味说教,这种作法本身就使心理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把心理素质教育从“说教式”转向“参与式”的有力保证心理活动课程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6](P108)。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等直接经验,会在活动中得到及时转化和统一,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因为,“在活动中不仅始终表现出人对事物的关系,而且始终表现出人对其他人的关系”,“在活动中表现出人的个性,同时活动也在形成人的个性,,m(P187-189)。比如,通过学习方法的训练,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等;从情感活动入手,发展自觉能动性;从创造发明活动出发,发展积极创造性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心理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悟性的心理体验,给学生提供广泛的交往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人生观、评判力及其良好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协作精神,获得主体人格品质因此,要改变心理素质教育中单一的语言说教和口头劝服方式,根据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心理主题活动,在一个活动中着重发展培养某种心理品质。在积极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支配下,在有计划地按一定方法组织的各类心理主题教育中,学生会变成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完成心理教育内容的内化过程,积久成习,最终固化为某种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素养,表现出更好的心理行为能力。
持续发展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当前潜力的开发,使学生眼下的发展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基石,根本任务则是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为每个师范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麵定坚实而稳固的心理基础。完成此任务,学生就必须形成自我心理教育能力[8]这种能力是师范生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它的形成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9](P477)。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师范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只是造就良好心理素质,还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熟练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能够对自己?对将来的教育对象实施心育,处理不断出现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和自己持续向前发展否则,离开师范院校之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停滞不前,最后干涸
三、实施策略
为了反映并支持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实施,可以提出以下具体策略:面向所有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表现环境和舞台。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师生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有一定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或者学科教学中,教师内在的亲和力和平易近人的人格形象,完全显露在学生面前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表现和“做中体验”的机会増强,真正体现出对学生人格价值及其主体性的尊重。
强调不同意见的交融智慧的火花在思想碰撞中才会闪现,创新的灵感在观点交锋中能够迸发教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从不同的视野和出发点来理解人和事。在相互包容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经验共享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在活动中拥有可以独自支配的自由时间。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学生可以对己有经验进行不断整合,使自己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会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围绕活动主题,自由创造发挥,思考并反馈评价,提炼总结出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精髓强调学生是成长的主人学生如果在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拥有主人翁的感觉,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使得学生普遍感到受教育是一种压力。与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抑制性情绪较多。因此,我们必须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动机,使学生充满生命活力。
把学生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群体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参与集体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理想途径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学生作为主人参与小组活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形成与人相处的基本技能和重要的价值观。
设计心理活动课程,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心理学知识,而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受学生参与活动具体内容和形式制约,变革目前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从活动角度组织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心理活动训练,实现外部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向学生内在心理品行的转化。
心理素质教育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光明网 -10-11 那立志
现在的中小学生业余时间都用来上各种培训班,如:书法、绘画、音乐等等,其实有了各种各样的技能还不够,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现在有很多学生将补修心理作为周末的主业,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心桥语言关系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人格教育的学校,这是北京市第一家专门教授心理素质的学校。
该校王校长介绍,学校进行的教学主要在3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信,训练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同学之间不存在比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的信念”。
学校课程设置与传统学校不同,《成功动机训练法》、《学生学习策略和家庭教育》、《人才素质》,这几门课程主要针对不同症状的学生。而最重要的原理就在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感觉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对问题的敏感力、对环境的判断力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凡是进校的学生都经过心理专家的测试,最大能力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全国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在不断学习研究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当今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这项工作中,班主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目前来看,农村中学中受过心理辅导专业训练的老师奇缺,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且中学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都要通过班级这个最基层的单位去落实,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说到底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为此班主任老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既然如此,班主任老师应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班级工作实际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第一,班主任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关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水平。
班主任老师虽然大多是大学毕业,在校时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对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却知之不多,所以,为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及措施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工作。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班主任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人(或者说应是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否则,又怎能谈到教育别人?班主任作为一种积极的、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意志、感情、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地烙印,或是创伤,或是产生巨大的力量。(班主任
www.banzhuren.cn)基于此,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或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的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班主任由于自身心理存在着问题,在处理班级中的某些问题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果不但没教育好学生,反而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形成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心理品质呢?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爱护每一个学生班主任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而应一视同仁,不偏袒优秀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班主任的爱是关系到心理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增强心理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消除精神压力。中学阶段,既是学生个体发育过程中充满生机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激的危险年龄阶段,他们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有时会对老师不满甚至对抗,此时班主任老师只有克制自己、宽以待人,才不至于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即自尊、自信、坚毅、刚强、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其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4、善于理解别人,乐于与人交往,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既能“自我接纳”,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
5、具备积极的稳定的情绪。积极的稳定的情绪是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当心境不好时,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可借题发挥,把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当心情好时,也不可过分激动,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既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智。
6、培养良好的性格。开朗、乐观而又稳重是班主任老师的特殊性格要求。
第三,班主任老师除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中学时代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面临许多困惑、焦虑和压力,班主任不但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要在班级工作中予以及时教育,并与其它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班主任可以采取召开主题班会、举办讲座、进行心理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专项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
1.发展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注意教室的环境卫生,保证教室干净整洁,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班主任的一些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治、自理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凭个人意志制定班级措施,以命令、训话、指示等方式布置工作,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偏爱优生、歧视差生等直接影响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班主任应改变这种做法,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①以“爱护”治班。即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学生,做学生的“忘年交”,真诚交往。
②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我现担任初一班主任,学生虽小但我并未轻视他们,而是虚心向他们征求班级管理的好方法、好建议,并予以采纳,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民主”治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③以“舆论”治班。利用晨会(夕会)、班会上课等机会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周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途径来维护、促进健康舆论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我发现我班学生在劳动时有偷懒,相互等靠等不良现象,我并未直接批评哪一个学生,讲应该如何,而是在班内展开“如何对待劳动“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良现象已不复存在。针对成绩不好同学有气馁、动摇情绪,我及时组织召开了“我们都是好学生”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相互找优点,使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④以“活动”治班,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如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野游、野炊、登山、观海等有意义的活动,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3、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作出的一切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针对学生在竞争中取胜的动机过强或过弱等总是进行宣传、分析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激发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精神;组织书法绘画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英语竞赛等多种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参与竞争的兴趣与信心。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并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班主任老师只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理论水平,采用好的教育方法,并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相信一定会造就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医学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我校注意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专门成立“德育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改革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结合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以“四有”、“三爱”为总则,养成团结、求实、创新、奋进的优良品质,富有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时刻注意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专业的设置应因势制宜、因校制宜。中职教育的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四大块”,要根据中职素质教育的特点,优化“四大块”的教育模式,使“四大块”更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具体为:在必修课方面,除了一般的课型外,还探讨并建立了这样一些课型:①德育渗透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的同时,采用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②基本功训练课。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如计算机课、形体课、语言课。在选修课方面,建立并逐渐完善的有:a.提高课。即与必修课加强联系,注意广度和深度,体现延续性和提高性。b.实践课。即结合选修内容,进行某个专题的研究,探讨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课外活动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分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形体、茶艺、美容、体育、歌舞的活动。
狠抓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科学知识,系统的把握专业知识体系,通过专业技术的实训和操作,使学生熟练和掌握本专业岗位工作应具有的各种业务操作要领和技术,通过专业智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解决相近专业中实际问题或解决不同专业中的类似问题。
学校专门成立实训中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全方位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成立了包括实验、实习、就业、培训、鉴定、门诊、信息技术的实训中心,专门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进行专门化的管理。
建成“国家级护理实验实训基地”,深受同行及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在原已建立的20多间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大力增加投资,建设护理实验实训基地。主要建设了包括原医学实验楼和现综合楼的一、二层十多个护理实训室。在多媒体护理示教反示教室能够实现将教师模拟的操作标准过程全过程摄录,学生学习操作的过程也可摄录,并可对比其中的不足,及时改正,还可以将教师操作过程实现网络共享;新建的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全过程全阶段模拟各种病理,还新增了产妇生产模型,将生产时分阶段分情况进行操作,非常生动直观;在儿科护理实训室,可以全过程模拟新生儿各种常见操作如:包裹、沐浴、称量等,还新增新生儿急救系统,可全过程生动形象模拟儿科各项疾病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同时,护理基础实训室均全部依照医院实际设计,还有ICU急救室、临床综合实训室等,可在模拟人身上通过与其连接的系统人为设置参数,通过模拟人进行实际诊断甚至给药治疗。非常生动形象。经过设备到位后几个月的运行,该项目各种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及各项功能均符合合同要求,系统运行正常稳定。不管是学生、家长,甚至是业内的专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推行“双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遵照国务院七部委联合以教职成12号文《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等精神,学校调查研究了云南省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状况,决定推行毕业生多证书制,对学生进行初、中、高级保健按摩师、美容师等11种职业(工种)的培训和鉴定。而且,还申报获批为全国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推进中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中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对中职学生智力的开发许多教师总认为,中职学生以往的知识基础差,中职的教学只要把系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粗浅地掌握基础知识即可,降低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造成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加强对中职学生智力的开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注意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等等,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视学法的指导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课本、各种资料、各种工具书等等来获得知识的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从事智力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如观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思维的方法,记忆的方法等等。
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也狠下功夫,全部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目前全部上课任务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可以图文并茂,并穿插一定的动画和临床实际案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推行免费的基本素质培训学校在保证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将古汉语、法律、礼仪等知识整合在一起,将传统体育课程调整为健美操、韵律操、瑜伽等方式,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中。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即行开设茶艺、美容等的免费培训,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从刚刚入学时的自卑、羞怯等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发现和愿意展现自己的内在及外在美,展示了全新的形象。通过三年的在校教育,不仅仅培养了一个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人才,还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现代人所应具备的自信、优雅和美丽,让所有挑剔的用人单位“眼前一亮”。
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提高素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堂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校园内张贴400余份名言警句,使学生和老师只要走在校园中,就可以时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还在校园的墙面上制作、张贴专业知识图鉴,学生在吃饭时、下课休息时、课外活动的任何时候,不管是在教室、走廊,还是在宿舍,甚至在卫生间,都可以通过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到药物知识。能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中职的学生而言,基础课程的成绩并不是他们的强项。但他们正处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期,精力充沛,必须要将他们的精力散发出来,将他们的长处展现出来。学校成立学生会、团委,进行演讲和选举,自己管理自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同时,学校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设趣味活动小组,如:篮球、羽毛球比赛,书法、演讲、绘画、舞蹈等兴趣活动小组,组办学校礼仪队,开办学校蓓蕾、遥岭文学社团等,有声有色的开展各项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自我”、“让人了解”的平台和窗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我”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胆识,提升学生的自信。
总之,医学院校职业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必须靠各级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师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共同来规划和营造,才能更好的促进职教阶段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幼儿人格的教育论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保教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对每个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只有少数是天性的,绝大多数是经过后天训练才逐渐形成的,即使是天性的素质,经过训练之后也可以大大提高。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可增强幼儿的自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幼儿全面发展,从而健康幼儿的人格。
一、积极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及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多听、多想、多说。如每天幼儿来园时,让幼儿互相说一说,“公路上的情景”。在教育活动中,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并给予幼儿积极地鼓励与表扬。并利用进餐前,散步时等一些有利时机,引导幼儿观察周围景物,使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并认真地、耐心地去倾听,并积极加地加入到孩子们的讨论中。离园时,适时组织一次谈话,和幼儿回顾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并鼓励幼儿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们多关心孩子,能耐心地听孩子的讲话。
二、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学习掌握交往的技能。
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建构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经常利用多种游戏活动,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商店购物”游戏中,教幼儿学习正确的礼貌用语;“娃娃家”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优良品质。
结构游戏中,教育幼儿玩具大家一起玩,并懂得与同伴互相协商、互相谦让。通过创设多种游戏情境,让幼儿遵守大家共同的协议,并教育幼儿懂得分享和合作在人与人相处中的重要作用,是孩子有机会为别人做点事,体验为别人服务的乐趣。
三、日常生活活动中注重对幼儿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早晨,幼儿来园时,教幼儿学会正确整理,摆放自己的衣物,不乱丢,乱放,并坚持自己完成。在各项活动进行前或结束后,能自己拿取,收放活动用品,或协助整理教玩具,能将物品放回原处,并会摆放整齐。在饮水,盥洗时教育幼儿用自己的物品,不乱用他人物品,用完后并将物品正确收放回原处,并爱惜这些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带领、鼓励幼儿搜集和利用废旧物品,使幼儿懂得了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的道理,并且知道废旧物品不能到处乱扔,既促进了幼儿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也培养了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四、环境中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具体形象的感知周围的客观世界”教师不仅要为他们创设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引导他们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美,并能大胆的表现美。幼儿非常喜爱音乐,我便利用生活中的空隙时间,为幼儿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幼儿只要一听到他们喜爱的儿童歌曲,便会唱起来,有的幼儿还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情不自禁地自编自舞起来。幼儿园里到处都有生动有趣的儿童画,我便引导幼儿去观察,去议论,去想象,并在平时共给幼儿多种作画材料,让他们多动手动脑,大胆去创造,去感受美,表现美,不断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培养幼儿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学习适当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改善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有损心理健康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性格。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富有个性的新一代而努力!
浅谈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校心理素质现状着手,发现当今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科学地完善心理素质教育环节、建立全面的心理学教育评价体系等建议。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我国“本土化”的一个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领域,并成为素质教育的关注热点之一。但真正落到素质教育实处及其实效显示,当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标相差甚远。
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研究范围上看,更多是有关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探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卷分析(如王极盛等人对9970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对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与测试工具的编制(如齐晓栋研究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成因、生理机制、培养模式及其执行办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如龚玲、张大均、王金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而对幼儿和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比较薄弱①。从研究角度上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横向研究,相关的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少,且实证研究薄弱。
二、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提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但学校在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却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首先,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理念并未落到实处。中小学素质教育在理论界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尚未得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的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多数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仍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多采用传统的心理学健康教育,遵循精神病理学模式,没有做到适应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其次,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丰富、完备、系统的理论支持与指导,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和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大纲,缺乏适用的教材,出现了要么缺乏相关系统的理论指导,要么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性不强,实效性不大,不能全面推广实施的现象。
三、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当然,由于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尚未完善阶段,出现以上的问题是学科前进发展中的曲折。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问题中调整以后的研究及实施策略,突出心理素质研究的综合性、层次性、操作性和系统性。
同时,观念的改变决定行动的改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社会、学校、家长、个人至上而下地从根本上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全民主动积极地关心自我,而不是单凭心理学教育学的学科孤单的研究与力不从心的实践。因此,综合以往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及建议。
首先,学校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做好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开展,因此学校应该清晰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概念,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学者张大均将心理素质定义为,“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②,并将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学校应该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另外,如今不同阶段的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各自为政地开展着心理素质教育,虽然每个阶段的学生有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脱节现象,违背人的心理素质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③。
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可有侧重地训练教育,并注重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连接。
其次,科学地设计心理素质教育环节,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有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智能、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而不是毫无秩序地胡乱开展。
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心理素质教育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人的适应发展规律,特别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适应发展发展;
充分调动教师的专业知识,采用前沿的心理素质测量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灵活调整具体目标,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法多样化,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最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若想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需要通过多个渠道,针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实施。
学生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因此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各种教育手段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另外,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和谐,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不应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召开家长心理素质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素质现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学校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营造一个和睦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与优化。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原则略论
本文就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导向性、主体性、整体性、活动性、渐进性、个性化六个基本原则.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