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共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在此,感谢网友“jilinliying”投稿本文!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二(1)P45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三(4)P34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概念: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1.多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2.“成人感”的产生;

3.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4.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五(1)P13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八(1)P227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事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事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

五(4)P140教育目的(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材料分析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

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变成套在人们身上的一副无形的枷锁。

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我们不能为道德知识而灌输道德知识,为道德情感而激发道德情感,为规则而遵守规则,我们要让儿童在充分体认道德内涵的同时,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体验如何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因此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忽视,要使它们从同一起跑线出发,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

(2)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道德并不是为了让人难于生活,而是让人更好的生活;并不是为了体现道德规范而生存,而是为了维护个体的权益而生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的理想并不是要约束人,而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却让人们感受到约束、限制与压抑,过多的道德规范压得人们无法喘气,过于烦琐的道德礼节让人们为之而困惑,从而促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其产生厌恶之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理想与现实的混淆,用理想的评判标准去衡量现实的道德发展水平,难免让人产生困惑。

如何将道德教育的理想具体化,与现实的道德教育接轨也是德育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将道德教育的理想建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与道德学习的主体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对话、模拟、体验,才能从较为现实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去建构道德的深层意义,从而为真正达到人格的.完善,实现自我。

(3)学校德育原则内化的强化

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在道德哲学家中有普遍的共识,道德原则只有在主体接受它并受其制约时,他才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道德原则存在的事实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原则是合理的或是有约束作用的。道德原则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学习主体是自己道德原则的真正确立者和创造者。因此道德原则被看作是经个体选择的合乎理性和人类价值的普遍性选择方式。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认知训练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道德知识的灌输,不能只是把它摆在桌面上请学生品尝,而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这道菜,这道菜的味道如何?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道菜是如何烹饪而成的?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真正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与自觉,才能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真正实效。

学校德育策略的依据是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以及各德育模式存在的缺陷。具体策略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并举;学校德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学校德育原则内化的强化。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解答题

1.一(4)P33教育功能、固有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功能:

“功能”特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期望的教育功能、潜在的教育功能、现实的教育功能三个层面。

固有功能: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度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教育之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传递和保存文化、普及文化、更新文化三个方面。

派生功能:

现代学校具有6大派生功能:1)学校具有“托管所”的照管功能;2)学校具有后勤保障的功能;3)学校具有执法的功能;4)学校具有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5)学校具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6)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率。?

2.四(4)P119教师素质的理想要求

21世纪教师的理想素质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较高的学历水平2)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3)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4)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3.六(2)P165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从操作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四个层面。校本课程开发有5个基本特征: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4.七(2)P204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1)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3)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5)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理解分析

1.一(1)P10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

从逻辑学角度看,教育存在着8个层面的涵义:

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7.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以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生活。

8.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2.三(1)P76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中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具体发展意义的人(1.学生发展是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发展2.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发展3.学生的发展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3.六(1)P15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定义

从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般而言,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标几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七(1)P191教学的语义

从汉语的语义考察,“教学”有四个意思: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从teach的语义学分析,有五种定义方式:描述式定义;成功式定义;意向式定义;规范式定义;科学式定义。教学就其性质而言,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师通过教而学习;二是师生共同学习;三是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一.判断题(请选择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中学教育学是与普通教育学完全不同的一门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综合知识试题。

[A] √ [B] ×

2.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A] √ [B]×

3.教育部门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部门是消费部门,教育事业是福利事业。

[A] √ [B]×

4.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升学率。

[A] √ [B]×

5.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文盲。

[A] √ [B]×

6.经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A] √ [B]×

7.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智育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A] √ [B]×

8. 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应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A] √ [B]×

9. 疏导为主的德育方法就是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A] √ [B]×

10. 教师的劳动是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

[A] √ [B]×

二.填空题(要求在中文状态下,将正确答案输入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1.中学教育学是一门 的理论学科。

12.教学原则是 的具体体现。

13.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综合知识试题》。

14.在教育评价标准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以 为核心。

15.教育统计是 在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6.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途径。

17.教师劳动决定了学校的 。

18.中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 。

19.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20.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 ,是教师工作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教育学是一门( )。

[A]应用性学科 [B]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C] 理论性学科 [D] 技术学科

22.被教育学者公认为是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 )。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凯洛夫的《教育学》

23.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4.对正常发育的青少年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他们的身心发展(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起重要作用 [D]起一般性作用

2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达到三好标准 [B]各门学科全部优良

[C]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D]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26.研究教育对象,既要看到他们的过去,又要看到他们的现在,更要重视其未来,即要求坚持( )。

[A]发展观点 [B]全面观点 [C]矛盾观点 [D]可教育观点

27.“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28.当代文明社会的四大支柱的中心和基础是( )。

[A]科学 [B]技术 [C]管理 [D]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