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型是什么
- 文档
- 2024-06-30
- 101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模型是什么,本文共18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模型解释并揭示事物的特征。 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样模拟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 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实质上是用模型来表现内在的思想,无论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图示模型,还是数学公式模型,其科学探究的意义、趣味与艰难程度都丝毫不亚于其他过程探究技能。
学情分析:
教材在展现一系列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模型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针对具体模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态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构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球仪、桃花模型、地球内构仪、兔子、猫头鹰。啄木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又在录播教室上课,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纸盒,上下各有三个孔。师演示第一个孔放下去,从第一个孔里出来,从第二个孔里放进去,从第二个孔出来,从上面第三个孔放进去,从下面第二个孔出来
师: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同意吗? 你能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吗?谁还想解释? 生回答,你能把这种解释画在纸上吗? (自己在任务单上画出来)
师:谁愿意把你的解释跟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展示
其他同学认可吗?
这个解释是大家共同的解释,解释是不是合理呢?(打开看一看) 师打开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师:刚才我们用用画图的方式对我们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使大家了解到盒子的内部构造,这种图画就是模型的一种,画图的过程就是“建立模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建立模型。
板书: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种类和作用
(一)检查预习任务单
课前大家根据学习任务单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预习,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在以前的科学课中,你用过哪些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解释科学现象的?
谁想说一说?学生说。
师:同学们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他的种类有很多,作用很大。请看微视频。
(二)认识其他模型(微视频)
1.展示微视频 2.学生小结。
(三)解释盒子模型
1、介绍盒子
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认识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老师带来了一个实物,请看:这是一个盒子。让我先来隆重地介绍这个盒子。
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用木块做的障碍物。木块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等会还要用图示来画出这只黑盒子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也就是用图示模型来解释这只黑盒子。
现在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学生说:可以晃动听一下,还可以敲一下。
请拿出你们小组的盒子,用你们的方法进行探究,并画出示意图,也就是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2.学生探究
提供给学生两组(一号、二号)分别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相同编号盒子的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这是你们的解释,很好。这是你们的解释,有道理。
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盒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
三、巩固训练
我们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观察微视频级探究模型,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判断
1.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 2.任何模型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 ) 3.图形、公式也是模型。(√) 填空
1.模型的种类有(图示模型)( 物理模型 )( 数学模型 )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 )以及事物之间的( 关系)。
四、探究纸筒模型(9分钟)
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师:这是一个直筒,外面有四根线(师演示)。谁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 描述现象不但要详细,而且要简洁明了。 学生说。
师:谁来更简洁的描述?
生: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会缩进去, 师:你能解释这种事实吗?可能是怎么回事?
生一:四跟线连在一起。
师:有没有第二种解释?这个小组对他们的解释不认可 解释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不正确的 生二:我们小组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两根线他们相互交叉 第二种,中间有个圆环
第三种:扣子,四个绳子系在一个扣子上
小组内先交流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纸筒的结构。
你画的有道理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实呢?请看微视频。
看了微视频,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个,演示给家长看,你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了。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你的表现怎么样?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学目标:修改“宇宙模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修改完善模型;模型与解释;
难点:根据资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具:各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材料超市中的东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动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学也已经对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今天我们就这些看法和意见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板书课题)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下面我们按照分好的小组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
制定各小组的模型修改计划,展示,并全班讨论。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模型修改计划将自己小组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
把筛选出的有效资料填入“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小组内讨论本小组内的资料,找出资料所呈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现象与规律总结本小组所讨论的结果,并在作业本上呈现出来。(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或其他……)
根据本小组内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资料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讨论本小组模型的不足之处。分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三课时
表达与交流,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
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经筛选后的有效资料,说说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与自己的修改之处,并说出修改后的好处。
回答别人根据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问题。
拓展活动:
做宇宙的膨胀实验
阅读科学自助餐。
阅读9页到10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了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选择性膜透过。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构建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2.设计细胞膜流动性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她为我日夜守边防,她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她,我一个小小的细胞的存在将是无法想象。
问题:(1)她是指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体现了她的哪些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有什么?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让我们亲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2.生物膜结构的模型构建
资料一:磷脂分子的有关化学知识。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问题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
问题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种?原因是什么?
问题③: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吗?如何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后,摆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
资料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在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问题②:这个实验证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种?
让学生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引导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让学生摆出自己认为的蛋白质在细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质跨膜的方式是怎样的?它与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对欧文顿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追问:欧文顿的推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模型的种类以及作用;
2、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模型的作用; 难点是学会建立模型。
三、材料准备: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里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谈话: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运动――手臂屈伸运动,好吗?
2、师生一起做手臂屈伸运动。
3、问:谁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4、学生汇报。
5、师说:听不懂,还不太明白。老师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们怎么能让小朋友明白呢?
6、学生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学互相解释。
8、师:谁来再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说“手臂屈伸运动”时骨骼和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释(板书)
(二)尝试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骤
1、师:你们会不会做模型呢?
2、学生回答。
3、板书“地球内部的构造”模型,你会不会做呢?
4、小结:建立模型我们要先“了解信息”。
5、地球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说)
6、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让学生把信息收全、收完整、收准确。
7、“选择材料”――三种橡皮泥: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说。
8、学生分小组制作。
9、教师巡视,帮助切开,让学生进行比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图形模型
1、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很快就能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里面隔成了几种形状:三角形、长方形??还有一颗弹珠。
3、请同学们画出里面隔出来的形状。
4、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汇报。
5、全班交流。(学生将自己组研究的结果画在黑板上)
6、小结:图表也是一种模型。
(四)阅读拓展,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公式等)
1、你还知道哪些模型?学生回答。
2、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纸”,认识其它几种模型(如公式等)。
一:情景导入,出示模型
1、过渡:教师拿出恐龙模型,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回答:恐龙模型,再问:同学们见过更大的恐龙模型吗?我们一起来看吧!
2、出示一组恐龙模型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二:汇报交流,质疑总结
1、认识模型过渡:我们能如此清晰的了解了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史前生物,归功于这些惟妙惟肖的模型。模型在生活中很常见,上节课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来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模型?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 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
模型这个大家族种类繁多,按用途分有房地产模型、军事模型等;从材料上有木质模型、树脂模型等;从表现形式上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结构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2、了解模型的作用学生过渡: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你在哪里用到过模型,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二题。 师总结:
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3、分析暗盒模型学生过渡:这里有两种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其他材料做的障碍物。障碍物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把小组内共同认可的障碍物的位置画下来。 小组汇报预习单第一题。 全班讨论质疑交流。
师总结:我们除了分析障碍物的位置还要发现更小细节,比如不同的材料。
4、建立模型,总结提升师过渡: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咽喉、气管到达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的肺,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 学生制作,评比交流。
总结:
“建立模型”毫无疑问是一种抽象,因为模型毕竟不是真实世界,有太多的简化。比如同学们制作的肺呼吸模型,呼气时气球里基本没有了空气,但实际我们在呼气时肺里还有近1000毫升的余气;再比如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模型,铁球比棉花落地块,我们现在都知道是错误的,而在当时他仅仅忽略了一个微小的因素空气的阻力;任何模型都会忽略一些东西,用好模型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模型忽略了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模型适用的环境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导学案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有没有听说过,打印机可以打出这样的肺模型(出示肺模型),或者打印出一座高楼或桥梁的模型呢?这就是神奇的3D打印技术,课下同学可以去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料来研究一番,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教学目标:
1、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来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
2、了解建模的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难点:
了解建模思路,能自己初步设计模型
教学准备:PPT课件、草履虫模型、肺呼吸模型、导学案 学生准备:暗盒模型1(6套)、暗盒模型2(6套)、肺呼吸模型材料(6套)玻璃球、盒子、障碍物2个、饮料瓶、剪刀、双面胶、橡皮筋、橡皮泥一块、气球2个、吸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航天航空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视频,查阅资料,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航空的发史,同时告诉学生中国的未来属于你们。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单元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观看视频。教师介绍。3、小组讨论,分配工作,制定实践方案。 4、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视频及文字材料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也很积极,这让老师对今后教学有了充分的信心很乐观。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制定火箭模型方案
二、教学目标:汇报设计方案,制定最终方案。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各组汇报设计方案。 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4、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但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却摆在我面前,学生准备材料不充分,所制定的方案设想不够细致。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但新的事物对他们很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可以简单地提出个人建议和想法,然后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设计展开想像力。最终达到最终的效果。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制作火箭模型
二、教学目标:小组分工,制作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制作实践作品。 3、个组成员互相配合。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本次课内容有一定的操作基础,虽然有基础但学生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部分组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但他们的实际操作很差,掌握不好尺度,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应及时去帮助他们,并给予积极性的鼓励。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展示制作火箭模型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改进作品。总结制作体会。
三、教学过程: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一步改进作品。 3、小组合作,互帮互肋。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想达到自己课前的目标,还是有些差距。反思:学生动手能力差,不是一天两天就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第六、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制作飞机模型
二、教学目标:完成制作作品
三、教学过程: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小组讨论3、小组合作,互帮互肋。 4、动手实践。 5、教师指导。 6、总结。
四、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作品,虽然有些同学在制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但同学的帮助下,都能很好完成。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的研究内容往往侧重于操作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行为规范,培养初、中级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则不仅要考虑操作性的技能和行为道德规范,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和认知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整合能力从而解决同一职业领域中不同的职业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际。
(一)“做中学”的思想
“从做中学”是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无论在哪一种职业领域中,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实际的“做”才能得到保证。在“做中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职业技能的教学设计工作分为实际练习和信息呈现两大部分,边练边讲。对实际练习进行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用必要的、足够的信息支撑技能的学习。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教学旨在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设计要重视研究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首先,教学内容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讲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认真分析。内容一方面必须要服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与实际问题有较高的相关性,向学习者传播的信息最好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直接利用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呈现顺序。为了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信息进行正确的编码,即考虑什么样的信息适合口头表达,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书面阅读,什么样的信息适合视频播放等。此外,信息传播要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教学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每次呈现的信息量,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符合人类信息加工的基本规律
关于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职业技能训练的整体思路,对训练步骤、现象和学习者的反应进行科学的解释。
1.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关于行为步骤和认知策略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两类知识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程序性知识方面,有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和受控的信息加工之分,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经过充分练习而达到熟练的技能,例如计算机中文输入的技能、读与写的技能。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需要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它们在学习和训练之后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而且容易出错,例如,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操作方式的特点将职业技能分为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两大类。操作性的技能涉及大量的可以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它们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技能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意识控制,使得学习者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常规的、新的需要受意识控制的任务之上。此外,学习者成功解决不同情境中的职业问题,仅仅靠操作性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许多与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步骤和思维方式相关的策略性技能,并在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对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进行整合运用。策略性技能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操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通常被用来解决不确定的、综合性的职业任务,需要学习者意识的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包含一些(有时是大量的)从属的子技能(先决技能),掌握这些子技能是获得娴熟职业技能的前提。例如,“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技能”,相关的子技能可以包括开关计算机的技能、安装软件的技能、主机与扫描仪的连接技能、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开启软件的技能、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键盘输入的技能、使用快捷键的技能、设计的经验、综合性操作技能等等。在众多的子技能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做自动化处理,如开关计算机、安装软件、扫描仪的连接、键盘输入、快捷键的使用等;而对其他技能进行意识参与和控制,如分析问题并进行设计和创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确认哪些子技能应该以自动化过程操作,哪些子技能应该在训练之后由受控过程操作。
2.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单位,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并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图式理论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图式建构的过程。图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客观事物,例如:“修理工对汽车进行故障检测”这样一个图式,我们可以将“修理工”概括成所有的人的信息,也可以具体到老人、青年人、男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至于是什么汽车、什么型号、检测工具和检测场所等信息就需要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当时的客观情景做出判断,选择恰当的图式来解释,学习者的认知图式可以表征其所具有的全部经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图式理论强调认知主体已经具备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对新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因此,培养学习者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与重组。实际上,熟练的职业人员就是将其知识围绕一定的问题领域组成有序的认知图式,因此他们解决问题既快又少出差错,这就是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3.迁移理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自迁移经常表现为已经习得的经验在相同问题情境中的重复。近迁移是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果学习者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不相同的其他情境中,即产生了远迁移,例如,将校内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校外的实际工作中去。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中,需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尤其是提高近迁移、远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网络操作和信息查询的相关技能之后,就要促使这些技能向其他类型的技能学习迁移,通过浏览网页、查询信息、协作对话等方式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职业技能是包括操作技能、方法策略和素质修养等各种能力要素在内的综合概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设计工作需要围绕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考虑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分解出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各类子技能,分析并确定有效训练各种子技能所必须呈现的教学内容,为子技能的练习设计教学,最终促使各种子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优化整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模型
(一)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特征进行不断地调整,尤其对于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状况,我们可以对职业岗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客观的鉴定,明确岗位对学习者在职业技能上的具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和岗位的具体要求不同,对学习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我们在广告设计、教学培训、影视制作、网页和课件制作等许多职业领域经常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工作,但对软件的操作技能在程度上会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分为精通、熟练、掌握和会用等不同层次,有些工作要求学习者熟悉软件的每一个功能,并能综合应用;而有些工作则只需要掌握软件的某些特定功能即可。因此,对职业技能目标的清晰描述应该建立在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层次以及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学习者特性是影响职业教育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职业对于学习者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学习者性别、性格、身高、家庭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特殊要求。同样,具有不同特征的学习者对于不同职业或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岗位的适合度也不相同,对即将学习的职业技能也存在不同的学前准备,包括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等各方面。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应该在了解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在目标的高低、内容的深浅以及学习者特性和岗位要求等问题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职业技能解析
这部分工作是对职业技能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将职业技能分解成较低层次的各项子技能(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并针对各项子技能进行实际练习的设计和信息呈现,以促使教学活动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此外,我们还需要全面考虑职业或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各种要求,以保证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修养。职业技能解析是教学设计工作的关键,整个设计过程要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动脑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实际练习设计。操作性技能在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容易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并能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运用于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操作性技能的三个阶段依次是感知、练习和自动化。在感知阶段,学习者通过预习、观察、模仿、听讲等方式,对学习任务和技能操作过程及其完成方法建立初步的认知图式。在练习阶段,通过反复的练习或实践,把感知阶段获得的认识具体化,并把呈现的信息同技能相联系,完成技能的学习。在大量的练习或实践之后便开始进入技能的自动化阶段。知识编汇是促进技能自动化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方式,它既包括对新获得知识的合并,又包括对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知识的“板块化”,主要由实际练习的密度和数量所决定,连续和重复是促进知识编汇,形成图式的关键概念。为操作性技能的训练进行实际练习的设计旨在借助知识编汇促进技能的自动化,提高近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教学方法一般与重复、模仿和操练有关,要求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技能操作和强化,重视经验和技巧的传授。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仅仅掌握一些操作性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通过自我意识的参与,运用策略去解决不同情境的职业问题。策略性技能在学习和训练之后不容易达到自动化程度,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主要涉及策略性知识和思维方法,技能运用需要学习者意识的参与和控制,例如设计的技能、自我调控的技能等。策略性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本身的职业任务,而且能被应用于解决更广泛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具有远迁移的特征。对策略性技能进行训练,关键是要促进学习者认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提高远迁移有效发生的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职业技能的认知图式并非是成熟有序的,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认知图式是错误的或是不足以完成训练任务时,就需要运用策略、调控意识、积极思维,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新的认知图式或是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以一系列例子为基础的归纳对于策略性技能的获得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它能帮助学习者在一系列认知的基础上创建新的认知图式、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使认知图式同现实经验更为协调,它需要学习者的主观努力和有意注意。为了帮助学习者对新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我们应注意多为学习者创造“思、讲、议、练”的机会。
2.信息呈现。信息呈现从属于实际练习设计,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习者呈现必要的信息以支撑技能获得,呈现的信息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为了促使操作性技能的自动化,我们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地向学习者呈现对技能练习有帮助的事实、概念和规范,或是对技能进行必要的描述和演示。这些信息通常能够被直接地嵌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并对技能操作直接产生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考虑为学习者提供正确的示范或是为学习者建立一个信息支持或帮助系统,方便学习者在实际练习中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查询。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步骤、案例和思路,这些信息有助于策略性技能的学习。为策略性技能训练呈现信息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成熟有序的认知图式,这些认知图式可以被学习者用来解决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完成新的、不熟悉的职业任务,促使新信息与记忆中的信息产生联系。教学可以让学习者一边做一边解释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既有利于前后知识的关联,还能将新信息保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三)技能整合
在技能解析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一系列从属于某种职业技能的子技能,包括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它们都是学习者从事职业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条件,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子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习者在一个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与训练活动中获得技能的迁移和能力的变化。技能整合是培养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成功解决职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和水平上与其他教育类型相区别的主要手段。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习者熟练规范的操作性技能与高效独特的策略性技能,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矫正,最终实现技能的自动化和认知图式的建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对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为此,我们应当重视研究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型,积极寻求解决制约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进一步认识换向器的作用。
3、会画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会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二)实验器材
电动机模型(散件),变阻器,电源(干电池若干),开关,自制电动玩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流电动机原理。要使直流电动机中的线圈持续转动下去,需要一个什么重要的构件?它在其中起何作用?(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
2、引入新课
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是否真正起到这个作用呢?怎样使直流电动机中线圈转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在实验里就从学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实验: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3、进行新课
(1)演示: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出示电动机模型(散件)并作简介。
问:怎样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呢?
边演示,边强调指出:①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安装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
板书:〈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顺序: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②安装时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线圈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要适中。③安装完毕后用手拨动一下转子,观察运转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否则应加以调试。
问:我们现在要使已安装完毕的电动机模型运转起来,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电源、开关、导线)
进一步问:如果要使电动机转动快慢发生变化,还要什么器材?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则应串联变阻器。
(2)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
板书:〈电动机的电路图〉
请学生按实验小组分组进行画直流电动机电路图比赛。教师巡视、辅导。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同时开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按画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经检查电路无误后,请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移至最大值处,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让电动机正常运转起来。再请同学断开电路。
(3)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问:同学们回忆一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
请同学观察:对调电源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对调磁铁的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动机线圈的转速随电流大小怎样变化。
要求学生观察时作记录。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
〈改变转动方向的方法:
对调电源两极;
对调磁铁的两极。
改变转速的方法: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出示教师自制的直流电动小玩具,简单叙述制作方法,并演示。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2)写好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l、直流电动机模型型号不一,注意选用合适的电源。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在黑板上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
3、实验报告参考样式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日期
实验名称: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实验目的: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
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5、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体验生活的乐趣。
重点
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包括家具造型布局的合理性与美感性,色彩搭配的协调性,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以及个性氛围的营造。
难点
制作时家具与家具,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比例关系,家具的造型
教学准备
有关居室环境设计的图片刻刀,尺子,胶水。材料: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方法
探究表现等。
一、情景导入
在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你能画出自己小天地布置的平面图吗?
学生根据平面图谈自己房间设计的特色
二、师生探究表现
1、提出问题:
⑴你对自己的房间满意吗?你认为自己的房间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⑵你准备怎样去改进后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
2、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欣赏图片
3、师生互动
在欣赏完这些精美的居室图片后,能谈谈你的感受吗?t这些居室是如何来布置的,有什么讲究吗?
学生探讨分析
总结居室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居室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实用美观;
2、家具的设计与摆放;
3、整体色调与装饰;
4、主人的性别爱好。
简单分析课本两组图中整体色调,家具造型和主人的性别及爱好。
在详细了解了居室设计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后,我们[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该如何立体的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小天地呢?
分组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案材料制作家具模型
师生共同讨论居室模型的制作及步骤:
1、画出居室平面图
2、用旧鞋盒制作出居室地面和两面墙组成的居室外形。
(居室平台用旧鞋盒代替省时省力)
3、具体家具陈设及家具的制作(如:床单可用软纸布等)
&
nbsp;4、添加台灯以及符合主人性格爱好的小装饰品。
5、最后对居室模型各部分进行调整
(整个制作过程中,师可简单示范几个关键步骤,边讲边示范。具体细节学生要自主发挥。)
三、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1、命题创作(一个组合作完成)
业主身份:男16岁性格活泼,爱好运动,特爱踢足球
设计要求:现代、简洁、时尚。
2、布置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可独立也可合作完成)
3、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试着设计布置自己家其他的房间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组内选评:
各组选出本组内较优秀的作品(造型布局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个性氛围的营造)
2、班内展示:
展示作品,并请作者谈自己的想法
3、互评:
其他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自己的作业。
五、小结
甲方:(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乙方:(劳动者)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劳动合同,____年____月____日到____年____月____日为员工的试用期限。现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
第一条
原合同的劳动合同期限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现因________的原因,乙方要在试用期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现劳动合同期限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第二条
甲方应当支付乙方的工资到____年____月____日劳动合同结束为止;应当缴纳社保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因甲方的原因提早解除劳动合同,还应当支付给乙方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共____元。
第三条
乙方应当在合同结束之后____日内办理完交接手续和离职手续,并承诺自愿放弃除本协议约定以外的其它诉求。甲方应当在乙方办理完手续之后出示离职的证明。
第四条
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日期:
日期: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a(x-h)2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函数=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ax2的图象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 ,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ax2的图象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性质,理解二次函数=a(x-h)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ax2的图象的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二次函数=-12x2,=-12x2-1的图象,并回答:
(1)两条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2)分别说出它们的对称轴、开口方向和顶点坐标。
(3)说出它们所具有的公共性质。
2 .二次函数=2(x-1)2的图象与二次函数=2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顶点坐标相同吗?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1: 你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上面提出的问题?
(画出二次函数=2(x-1)2和二次函数=2x2的图象,并加以观察)
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2x2与=2(x-1)2的图象吗?
教学要点
1.让学生完成下表填空。
x…-3-2-10123…
=2x2
=2(x-1)2
2.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来: 3.教师巡视、指导。
问题3: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吗?
教学要点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出的两个函数图象.根据所画出的图象,完成以下填空: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x2
=2(x-1)2
2.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各组选派代表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函数=2(x-1)2与=2x2的图象、开口方向相同、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不同;函数=2(x一1)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函数=2x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是(1,0)。
问题4:你可以由函数=2x2的性质,得到函数=2(x-1)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2x2的性质,并观察二次函数=2(x- 1)2的图象;
2.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当x______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______时,函数取得最______值=______。
三、做一做
问题5: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x+1)2与函数=2x2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
教学要点
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2.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教师讲评;
3.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归结为:函数=2(x+1)2与函数=2x2的图象开口方向相同,但顶点坐标和对称轴不同;函数=2(x+1 )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2x2的图象向左平移1 个单位得到的。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是(-1,0)。
问题6;你能由函数=2x2的性质,得到函 数=2(x+1)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达成共识:当x<-1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一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0。
问题7: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13(x+2)2图象与函数=-13x2的图象有何关系?
(函数=-13(x+2)2的图象可以看作是 将函数=-13x2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8:你能说出函数=-13(x+2)2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函数=-13(x十2)2的图象开口向下,对称轴是 直线x=-2,顶点坐标是(-2,0))。
问题9:你能得到函数=13(x+2)2的性质吗?
教学要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当x<-2时,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x>-2时,函数值随工的增大而减小;当x=-2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0。
四、课堂练习: P11练习1、2、3。
五、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a(x-h)2的图象与函数=ax2的图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你能说出函数=a(x-h)2图象的性质吗?
3.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
1.P19习题26.2 1(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组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1)=4x2与=4(x-3)2
(2)=12(x+1)2与=12(x-1)2
2.已知函数=-14x2,=-14(x+2)2和=-14(x-2)2。
(1)在 同一直角坐标中画出它们的函数图象;
(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函数=-1/4x2的图象得到函数=-14(x+2)2和函数=-14(x-2)2的图象?
(4)分别说出各个函数的性质。
3.已知函数=4x2,=4(x+1)2和=4(x-1)2。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函数 =4x2的图象得到函数=4(x+1)2和函数=4(x-1)2的图象,
(4)分别说出各个函数的性质 .
4.二次函数=a(x-h)2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有什么关系?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学设计
第一节模型
【教材版本】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念】
以兴趣为入手点,以模型的学习为载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模型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实际,实现方法的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苏教版教材中属于第七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是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其内容也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在第一节中专门设置了“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一小节,强调了模型方法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的作用。这里,模型不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模型,它还被赋予了思想方法的内涵。
本节课从模型的概念入手,使学生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教材中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数量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教材处理时补充了部分模型案例,变更了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
【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体验了发现、明确问题和方案构思、呈现,应当顺理成章的进入模型活原型的制作环节,但大量的理论消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正在减弱时期,如何恢复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模型的学习中感悟出来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列举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实例,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
2)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模型及其功能的认识过程体会动手“做”的重要性,加强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实现方法的迁移。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2、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难点:
如何从模型的学习中体悟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的延伸,让学生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思路】
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的模型的功能,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汽车的设计制作过程为载体,分析模型在构思、试验、改进和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模型或原型。
一、原型与模型
1、原型
【设问】那什么是原型呢?
原型(prttpe)通常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讲解】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开发一款新汽车的车型时其美学的创造性要受到安全、人机工程学、可制造性等多方面要求的制约,建立产品的物理原型,可以对这些方面作出较好的评价。一般来说原型有两方面的作用。
2、原型的作用
(1)有利于对设计方案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
(2)有利于实现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技术与成本的估算。
【过渡】既然原型具有许多作用和优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直接制备原型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分析(一): 《大东方号》事例
【讲解】《大东方号》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动力设备,邀请了著名的造船专家,想制造一艘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远洋轮船,但最后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一次的完成图纸设计后就直接施工制造的《大东方号》轮船,虽然集中了当时造船技术的精华,但还是造成了动力设备与庞大船体的动力需要不匹配。
【评论】从《大东方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有时直接制作原型是不行的。在很多情况下,模型是很好的替代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模型的知识。
3、模型
【讲解】模型(del)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比如:奥运会主会场模型“鸟巢”、神州七号飞船模型、张衡天体运行的模型——浑天仪等
(奥运会主会场模型“鸟巢”、神州七号飞船模型、张衡天体运行的模型——浑天仪 )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模型是相对于原型来说的。模型是指能反映原形事物某方面特性的等价物,其表现形态可以有多种。常见的模型有:实体模型、图表模型、模拟模型和数学模型等几种。
实体模型是根据几何相似原理而制作的原型物体的几何等价物,可以放大,可以缩小,可以是原型的复制品;
实体模型在技术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实体模型制作,是技术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实体模型在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实体模型可以将设计方案变为可视、可摸的形象实体,可以更好地表现方案的特性。
(2)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并为产品的投产及生产设备的准备提供可用信息。
(3)通过模型的运转、试验可以为产品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图表模型是以图表形式表现原事物的流程、结构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型。如机构组织图,生产流程图等;
模拟模型是用另外一种信号的运动情况来研究原系统信号运动情况的模型,比如,可以用电路图中电压信号的变化情况来替代力学系统中物体运动情况。
数学模型是一种以数学表达式来表现事物特性的一种模型。它广泛用于复杂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的研究中。
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研究原型,往往可以达到简单、省事的目的。特别是在原型比较复杂,甚至没有原型的时候,就更显得重要了。
【讲解】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模型的例子。
【讲解】结合学生所举实例讲解。
【转折】那么具体来说模型在设计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以神州号飞船模型中的模拟人为例来讨论。
案例分析(二):神州飞船中的模拟人
“神舟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进行“模拟人”试验?
【过渡】从我们所列举和分析的大量实例不难看出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而且模型在技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模型的功能。
二、模型的功能
1、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讲解】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那么模型都有哪些种类呢?
三、模型的分类
【讲解】我们以汽车模型为例来说明。首先是草模。在设计初期阶段草模可以把设计构思用立体模型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1、草模(汽车草模图片)
草模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它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德国学生的1:1汽车模型制作(1)
【讲解】第二种就是概念模型。
2、概念模型
【讲解】概念模型就是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比如:我们在一些汽车杂志上看到的某某概念车,实际上对于概念车来讲有两种,一种是真正能跑的汽车,另一种就是设计概念模型。
【投影】(富豪在纽约车展的推出的5款概念实验模型车)。
【讲解】为了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3、结构模型
【讲解】其实像化学教学中所使用的合成塔模型、生物中的人体器官模型,当然还有物理等其他学科中的教学模型等等。
图为雷克萨斯混合动力RX400h结构模型
第四种就是功能模型。
4、功能模型
【讲解】功能模型,顾名思义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于试验。
汽车撞击试验图片、利用NF-3全机低速风洞对“运-8”模型进行吹风试验和上海东方明珠塔模型在风洞试验室中作抗强风试验图片。
【讲解】最后就是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展示模型。它是采用真实材料,用准确的尺寸,做成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5、展示模型
日产PIVO2概念车展示模型、起亚运动概念车—OUP、红旗顶级SUV概念车型、本田CR-Z概念跑车、劳斯莱斯
小结:
一、原型与模型
1、原型
2、原型的作用
(1)有利于对设计方案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
(2)有利于实现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技术与成本的估算。
3、模型
二、模型的功能
1、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三、模型的分类
1、草模
2、概念模型
3、结构模型
4、功能模型
5、展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
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5、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利用沙盘模型设计等高线教学的尝试
等高线地形图把立体的地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为认识地形和绘制地形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等高线的认识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受知识水平和习惯的影响,一般学生很难从平面的等高线图看出立体的图形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等高线的意义,经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利用沙盘模型来教学等高线图,较简便易行。
一、作好准备工作
(1) 分组
先把学生分成每十个人一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根据各人的能力、兴趣爱好,在组内进行分工。
A、器材组:三人 负责提供沙料,木板,标尺,竹签,白纱线,白纸等工具材料。准备竹签的同学以5厘米为单位把所有的竹签第一个5厘米涂成红色,第二个5厘米涂成白色,第三个5厘米涂成黑色,第四个5厘米涂成蓝色,第五个5厘米涂成黄色。
B、 塑造组:三人 负责塑拍不同的地形模型图,图上要有山脉,山峰,陡坡,缓坡,鞍部,断崖,小河,盆地等地形。
C、 测量组:二人 要选观察能力好,解说能力强,手脚麻利的学生承担。
D、记录绘图组:二人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并根据数据在白纸上绘制比较精确的等高线图。
(2) 要求
A、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特别在测量中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交换工种,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
B、教师要在各组之间巡回视导,在每一个过程中随时树立典型,供其他组学习效仿。
C、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D、生塑造的山峰一般不超过三十厘米。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 测量
测量要求:
A、测量中的点应尽量多一些,点与点之间要平行连接。
B、测量时动作要尽量轻巧灵活。
C、观察要仔细,数据要准确。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让一个学生用一条白细线从5厘米的高度处向沙盘拉一条水平线,在白线与山峰的斜坡线交界处插一根五色竹签,红色在下,让竹签的红色刚好被沙土淹没,在5厘米的同一高度上每隔水平4厘米处插一根竹签,以此类推。然后用一条白线把山峰周围所有5厘米标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闭合的曲线,这就是5厘米高度的等高线图。
(2) 绘图
根据上述方法绘出第一条等高线,再依次测出10、15、20、25厘米的等高线。
&nb
[1] [2] [3]
《用模型解释》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