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论文提纲
- 文档
- 2024-06-04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教学研究论文提纲,本文共18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课内实践教学多元化
1.1“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对于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任务的进程获得成就感,可以较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该门课内实践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已经采用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IT领域技术方向,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自行查找英文文献并阅读翻译,在课堂上用英文对其作报告,并制作英文PPT加以展示,并添加现场提问的环节,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学术答辩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实践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
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用户界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项目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添加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简历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件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文档和用户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3灵活布置作业
作业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作业一定要布置一些实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而非被迫地去做;关于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如根据笔者学生时期的应聘经验,可以告诉学生大中型IT公司的软件开发职位招聘的笔试题很重视动态内存方面的内容,有相当比例该方面的试题,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很多中文教材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往往讲解的不够详实,而英文教材文献六的“PointersandDynamicMemory”这一节对动态内存的思想介绍的较清晰,通过此类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不仅训练了计算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应聘的竞争力。此外,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登陆各大著名IT外企的网站,上面会经常地提供其新技术和新产品宣传的英文视频和动画。这类视频短片直观而形象,学生不但学习了新技术和新词汇,同时还锻炼了听说能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外企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本专业领域的产品说明书等,上面有大量描述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英语,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结语
该文分析了计算机英语课内实践教学对于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该研究者本身的经验体会,探讨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些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计算机英语是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课内实践教学应合理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等水平,培养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才能真正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很难理解,其原理非常抽象,专业术语、概念较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感到十分困难,对本门课程不兴趣,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企业的要求。故数字电子技术课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电子专业课的教学,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教得顺手。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因此要废除旧的教学方法,数字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必须全方位考虑的问题,必须从数字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特点出发,不断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材不适应高职教育特点
教材方面,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但事实上,很多都只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压缩而已,并没有能真正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比如传统数字电路的教材按照课程的学科体系,详细介绍目前已普遍使用的各种数字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而其对象仅限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本身,对如何应用各种数字集成电路构建数字系统方面,却没有涉及。因此学生无法对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形成整体认识。这样的教材在技术上反映的是前数字电路的水平,在内容上没有也不可能体现高职教育重应、重实践的教学特点。
2.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验证性。老师指导学生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某一个定理或结论,其优点是针对性较强,指导方便,学生实验成功率较高,但是这种实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依赖性,学生不太愿意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这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具有简单性,它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着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机关报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信息类等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时首先开始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后续开设的“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EDA技术”等诸多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性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厚、扎实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已发展到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课程内容日趋分化,分析方法更加多样,授课内容愈加复杂,目前课程教学正处在优化、调整、整合的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探索文章。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电路中的一些传统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势在必行。调整后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先进性、前瞻性与实用性。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过于学科化,缺乏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立足于成熟的需要为应用,同时需要增加现代科学的新技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前沿和动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授课计划的修订中,一是要合理安排课程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数字电路内容的课时比例,大量精简压缩分立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明确扼要地讲述中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着重于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强调外特性和重要参数,不详细讲内部电路。二是要把硬件描述(VHDL)和EDA(CPLD/FPGA)技术另设为一门新课。新的授课计划可以先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电类专业中试运行
四、重构数字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三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思路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子电路的构成方式从早期的以逻辑门、触发器为基础,发展到现在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其常用分析和设计手段从早期的逻辑表达式、卡诺图等,发展到现在以EDA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流,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也日益庞大。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让学生知道,电路的具体形式是变化无穷的。
2.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在绪论课上,通过对学科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的介绍,把教材上的各个章节所讲的内容和作用简略说明一下,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点之前,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知识构成体系和各种有趣有价值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对于电类和近电类专科专业学生,许多高校的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这种情况主要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实际上“,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则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环节中,验证理论,又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论。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系统都应以“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作为基本的评价目标。教学改革目的也应在于此,它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体系及方法的更新等等,这一切都需反复探讨、实践和改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刘京
一、教学方法方面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笔者对上述法律部分内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要求教师要有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一般需要提前一次课或两次课的时间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定好公布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或查阅相关书籍,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
(二)师生角色真正互换,学生讲,老师听,随时发问,及时作答。
提前把讨论的内容公布给学生,此次讨论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或是比较常见的法律案例分析。为此专门预留了4个课时的时间来搞这项活动,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此次进行的教学改革,收效颇丰,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
在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首先应结合高职院校和医学生的特点,适当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增加法律教学课时数,保证教学时间。主要开设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课程,为后面要进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使法律教育与医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为其踏入工作岗位保驾护航。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需重点学习的课程有《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可根据学生及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此外,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医药卫生资源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医学科学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等,这些都为对医学生进行医事法律知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次,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的课程。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开设相关的医患关系课程。
三、总结
医学生是未来医务人员队伍的主力,这支队伍的责任感、业务能力和人文情怀是否经得起社会需要和社会风雨的考验事关医疗安全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大计,法学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需要,但如果缺项是不可想象的。探讨和研究怎样在不影响其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法律教育教学体系,以明晰其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合理合法履行其救死扶伤的职责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中等职业院校的硬件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学生们的水平无法得到更大层次上的提高。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素描基础差、造型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无法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行抗衡,很难达到更加理想的职业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要求
素描是一门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一般还是以对物象的实际关系表现为主,以“写生”为主。这就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入创新意识的问题。在整个素描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素描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提倡“创新”或“个人风格”,当然,学生素描的能力是教学培养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的要求就是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进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的艺术潮流,尤其要结合当前的大众审美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一些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能够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艺术作品中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真正获取日后生存的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原则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基础教育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法,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美院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要有很大的差别。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基本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参考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相关课程来设置的,缺少权威范本。作为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并不断向高等学校学习其教学方法和硬件设施配置,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应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关注其将来的就业发展和未来出路的将来毕业生的现实出路,为国家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教学模式也必须要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目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只有引入并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有效地提升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顺应教育改革对计算机教育新的要求。本文针对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价值,结合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以期望能够对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应用
一、前言
在目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教学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点教学科目之一,加强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引入与有效应用,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有关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有着实质性的重要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价值
1、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分很多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的网站建设维护及软件开发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法。在实际过程中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高效发挥,只有通过合作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标。另外,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也是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之一。计算机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教具,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计算机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互动式教学应用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满足教育发展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转变师生间的角色扮演,鲜明的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以促进师生间的共同学习和相互配合,不断提升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水平。
2、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的教育背景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计算机教学中引用和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计算机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这就加大了教学难度,然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营造更为良好的教学氛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能够促使师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与知识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大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突破这一限制,不断的提升师生间的互动效率,大大的激发和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从多方面探究其优化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基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特征来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提升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水平。作为现今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施互动前注重创设不同形式的情境,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互动,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涉及到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时,可先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对图片浏览器进行程序编写等,通过学生一定时间的互动交流及讨论,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这样老师可以通过这一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分析出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反之,类似的情境创设和问题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互动式模式的应用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教学方法的新鲜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结合应用分组教学或者是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网络技术科学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能够积极的促进学生理解教学中的抽象知识,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保障应用策略的实施。应用和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不断提升和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应用价值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望能有利于计算机的实际教学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xx(15)
[2]曹露阳.实行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xx(04)
[3]李丽娜.高职院校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xx(03)
[4]王伟,袁书杰.互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
[5]郭玉伟.关于高职两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06)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手段和方法的。”赏析艺术作品能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学生个人审美观的形成。如果说实践艺术活动代表“动”,那么赏析艺术作品相对地代表“静”。我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听理论型美术课,或反映课堂体验不愉快,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是教师进行赏析艺术作品教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赏析艺术作品课是否等于浪费时间。学生以否定课程或自我否定为前提,是开展赏析艺术作品教学活动遇到的首要问题。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中小型乡镇,受家庭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许多非工美专业学生为了今后顺利参加工作,以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同时,一部分学生过去接受的美术教育较少,认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天生和美术绝缘,赏析艺术作品就是对牛弹琴。越是没有深刻体验过赏析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震撼和愉悦,学生越是怀疑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及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将来他们走上社会和他人交流涉及艺术相关内容时很可能会有自卑情绪。
2.忙于听讲的赏析艺术作品教学。赏析艺术作品教学被不少学生称为“不画画的美术课”。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听课即可。通过学校定期抽选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反馈和测评结果,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解所占比例过重。赏析艺术作品一般是针对课本中某张作品图片,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分析作品名字含义、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结合专业美术知识分析用色、构图、设计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赏析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引申至精神层面,达到以美育人,提高修养的目的。如此全套赏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理、自然、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不过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前期就被庞大的知识体系打败,对后续的引申教育已经麻木,无力思考,造成了学生的固有印象———赏析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听讲过程。
3.一口气“喝”四十五分钟“白开水”。虽然课本中选取的艺术作品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但是不少作品年代背景久远,采用的技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趣味性大打折扣。同时,大部分非工美专业的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其他专业,是因为本身对其他专业的兴趣远大于美术。诸多因素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无法理解作品,更不用谈产生共鸣。完全理性、专业地讲解赏析艺术作品,既不符合非工美专业学生的兴趣方向,也不符合该年龄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食之无味,课堂体验就像被动地灌白开水。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知识的补充、不同艺术作品间的切换,无非是稍微改变了“开水”的温度,有所调节但本质不变,这样学生课上容易走神。
二、有效的教学对策
1.摆正心态,走出误区。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并不像部分学生认为的那样毫无用处,反而益处众多。不少美术知识当下看着似乎没有用处,其实是存在生活的细节中而没有被人意识到。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美的应用无处不在,包括衣食住行等遍布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各个角落。绘制黑板报、拍摄摄影作品、设计网页、设计公司VI形象等,这些都需要用到美术知识,而赏析艺术作品是掌握美术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可以以此来说服学生摆正心态,端正学习态度。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这是一个自我认识误区。美的感受源自视觉,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摆事实讲道理,教师可借由学生觉得校服不美于是普遍不喜欢穿校服,来展开说明对服装的选择这一小事上体现着每个人对美的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服饰进行分析,对好的部分加以肯定,给予鼓励,增加学生对赏析行为的亲近感。
2.内容有取舍,增加互动性。赏析艺术作品时,面对课本中大量范例和涉及各个学科的海量知识点,教师需要有所取舍,不用面面俱到。处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每个例子都按重复步骤赏析,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比如,赏析西方印象派绘画时课本有三个范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范例一系统地详细分析、范例二简略分析同时加入涉及该范例的短视频观赏、范例三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打破全程教师说、学生听的局面。审美是相对自由的,公共艺术美术课不是培养学生流水线式的审美,而是在学生固有的个人审美的基础上,往积极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使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自主地思考,根据已学的系统全套分析方法,举一反三,学会赏析的方法,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不要设置完全开放式的问题,如:关于这幅图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问题易造成课堂冷场。
3.挖掘教材魅力,提升课堂趣味。非工美专业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关注点和工美专业学生不同,比较随性。如:对画面角落的奔跑的动物、架子上的一块猪肉、墙上的一个花纹等次要琐碎的部分给予大量关注。这样欣赏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和正统主流赏析切入点不同。专业美术赏析或许会分析画面构图、色彩情感,然后引申展开,但学生可能更关注配角人物的一个表情。只要学生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切入点稍微另辟蹊径也没有关系。教师不能光说自己想说的,也要兼顾学生想听的,挖掘教材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部分,要制定多种方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入点和话题做出相应调整。如果能在课堂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兴趣,就能激发其学习欲望让后续教学顺利进行。在兼顾讲解课本知识点的情况下,教师可添加与时俱进的学生喜欢的例子,让课堂成为“一包刺激的跳跳糖”。只有解开学生抵触学习的心结,才能让学生积极、自愿、快乐地学习。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才能让赏析艺术作品教学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使学生未来人生更美好。
摘要:从中学生物基础知识教学、生物实验、生物兴趣小组的组织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思考。本文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例,在情景创建,知识应用,实验创新等方面都做了尝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应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而义务教育阶段生物科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和研究,认同生物学中的一般规律,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生物学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本市使用的北师大版生物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更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七年级生物仅编排一个单元,即生物圈中的人,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本篇选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研究对象,在生物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方面进行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教师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够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例如,在《人类的食物》一节中,通过学生喜欢吃的草莓、面包、鸡翅等食物的照片,提出问题:人类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食物呢?在“皮肤和汗液分泌”部分,使用三组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照片来提问:如何区分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自然而然的引入皮肤的学习,再通过三种人皮肤的不同,讲解皮肤的结构和特点,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它,指导生活。在《人体免疫》一节中,提出问题:流感爆发期间,有的同学很容易被感染,而有的同学却不会被感染,这是为什么?一个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能否直接移植捐献者的肾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感兴趣,但就提出问题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根据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参与到“为什么”和“如何应用”是如今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教育改革后应当积极推行的教育方式。
2生物实验与生活联系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根据教材,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教师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仅仅是对已发现原理的验证,学生对实验结果早已清清楚楚,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没有过多期待,整个实验环节变得枯燥乏味。而事实上,中学课本的生物学实验多数是教师可以在实验室或者室外带领学生实际体验,巧妙地设计和布置实验才能使学生对试验充满热情。例如,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体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的实验现象,还可以选取一定浓度的豆浆、牛奶和蛋白质粉溶液,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感受不同物质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在观察加碘的淀粉溶液与维生素C呈现褪色反应实验中,可以改进实验方案,配置相同浓度的黄瓜汁,苹果汁,柠檬汁分别滴加等量相同浓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观察溶液褪色时不同果汁的使用量,并探讨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一节中,我们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可以取不同的食物烘干,用燃烧前的质量减去燃烧后的质量,计算每克食物可以使单位体积的水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食物的热价。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由此,实验结果也由已知变为未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实验也可以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自主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等。
3兴趣小组活动中体验生物学的实用性
兴趣小组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实践类活动与社会联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田的耕种,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物候现象等。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可组织的活动有: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毛细血管的流动,利用仪器进行血压和脉搏的测量,血型鉴定,练习止血包扎等。课后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些学生急需了解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关注。因此,在每次课堂结束时,都抛给学生一个生活小问题,让学生将生活与生物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节中,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视觉盲点?为什么有人看到的洋装是白金色,有些人看到的是蓝黑色?为什么演唱会的声音一定要大声?为什么音乐具有治愈的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培养学生无限的探究兴趣,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娜.中学实验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xx.
[2]刘艳红.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张玉兰.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探讨[J].教育探索,20xx.
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欣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美术课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以外,类似书法、中外美术史论、美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美术常识和美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美术欣赏课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图画,而一幅平面的图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是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着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美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欣赏,懂得各门类画种的美感特征与技法特点,懂得其透视上的高远、平远、深远和散点的运用,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焦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艺术手法。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种类繁多,比如从种类上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从时间上分,外国美术有:原始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8、19世纪欧洲美术直至现代抽象艺术等,中国美术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商代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壁画以及唐以后的绘画;从作品的内容上分:人物、风景、静物、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从艺术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等;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传神阿睹》,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范宽、郭熙的《高山仰止》……这些美术欣赏的内容,可自成体系,但也有局限,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寻找切入口,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不同的理解。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古典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国的农民画等等,于创作者来说,都是真实的。因为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内心中的“真实”的尺度来描绘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在观念上、风格上的差异却是相当大的。同样,作为欣赏者来讲,每个人也会因修养、知识、性格的不同而对“真实”的体系标准做出不同的判断。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
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
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从每个时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前人的成就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几幅作品并无太大的意义,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并且使这些作品在脑子里串起来,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了欣赏。
美术是一门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艺术,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美术从美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一、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多媒体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多角度的,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应用和思考,在更多的教学内容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影子。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计划,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计划有序、高效地进行,让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节课要讲什么、下节课该做什么。但就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计划的设计状况来看,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更多的是低效的,这也会对高效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阻碍。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还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计划更加清晰自然,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一目了然。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教学计划制作成一个教学课件,在这个教学课件当中主要描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计划,如教师要怎样开展这个作文教学活动,每一次作文课不是说非要让学生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可以把作文的每一部分分解开来。比如第一节课的时候讲述一下开头的写法,让学生在课堂当中练习一下开头应该怎么写,此外还有中间部分和结尾,教师都要在教学计划当中有所描述。然后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也明白每堂课都会讲到什么,让学生清楚每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对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作文写作技巧讲述,做到授人以渔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反映了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写作这个语文教学部分,对这个陌生的语文教学部分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也是正常的。教师一定不能盲目求快,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是不可取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做到授人以渔。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才能更好地在平时进行发挥。语文写作技巧的讲述成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部分,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语文写作技巧讲述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进行写作技巧的讲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给学生陈列一些教学范文,教师在找范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视野进行寻找,不能脱离学生这个主体。然后针对这个范文进行作文讲述,如范文当中有一些拟人句和比喻句,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都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范文当中还会有一些写作方法,如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还有一些写人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仔细讲述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写作技巧讲授课堂当中,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也更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更为投入,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三、构建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时,给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写作知识,对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意思的视频,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搞笑的视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被这种教学视频所吸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态图片,让学生依据这些动态图片写一段话或者是一个句子,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学习起来也就更为主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拥有着很大的教学优势,可以让小学作文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为了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在小学作文教学当中应用,教师要逐渐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针对多媒体技术深入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小学作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岚军.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J].学周刊,20xx(23).
[2]马立海.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苑教育,20xx(02).
作者:孙浩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姚王小学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内容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与学的成功重要要素。文章提出了依靠教材拓展渠道,把文化导入渗透到语言教学全过程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是学生升学的重要阶段,被社会看成是学业上甚至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是对原有知识点的升华和进一步教育。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英语教学还只停留在书面语言教学上,对于口语的练习和培养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有关口语的练习可能也是涉及到英语的日常生活联系,与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入学时候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也有高有低,所以,高中的英语成绩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再加上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观点上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没有办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变。
一、转变教师思维方式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处于引导地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还要对西方文化有非常全面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在对学生的教育时消除学生所处的环境与英语背景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在英语应用上可以更加顺利,对于以后在英语应用上不会出现因为文化差异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尴尬事件。同时,教师还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的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让知识点在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下更好的溶为一体,帮助学生语言环境的形成,也能加深对文化的认识程度,避免与外国人在英语交流上存在的文化差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
二、选修课和课外英语活动中导入英语文化
不仅仅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同时,学校还可以增开英语选修课和兴趣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让学生实际了解到外国的语言文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英文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多听听英文歌曲,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还能纠正自己的发音。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展英语朗诵比赛、歌唱比赛等英语兴趣方面的比赛项目,通过对活动的准备,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
语法是学生接触英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如果是单纯的语法学习,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可以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贯穿在语法的教育上,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语法和文化都有非常好的理解和记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表达形式上非常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述,并且由于国家不同,在语言的使用习惯上也与汉语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教师不应该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教导学生英语,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例如,汉语中的“农民”是同一个意思,没有其他的表达形式,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可用,但是,在英语中就不同,农民可以用“farmer”和“peasant”两种不同的形式表达,这里的不同在于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而在使用中如果没有对其深层的含义表达清楚的话,会引起非常大的误会,实际上的差距非常大。学生需要把每一个词汇在背景和运用上完全掌握,这样才会在使用中不会犯错,对于文章的理解上也会更加深刻。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技术开始在课堂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师再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一些课外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比传统的教师讲授更加直观、深刻,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效果更加。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更好的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五、让英语走出课堂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且,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热爱英语这门学科。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外国教师,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到外国教师与其进行交流,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是生活的甚至是其他各个方面,既能考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还能加强学生与外国人的交流能力,为了能够交流更加顺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方面的交流机会,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英语交流,了解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看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是否需要有改进的地方,还可以找到一些可以相互交流的英语书籍,帮助他们在成绩上的提升。并且,学校还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西方的节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西方节日的氛围和与中国节日的差异,体验更加深刻。总之,高中英语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把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
[2]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一、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在普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需赘述。那么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又如何呢?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之母,在中职教育中亦如此。语文学科也是中职教育中各学科教学的基础性学科。中职教育虽然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但语文学科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语文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同样需要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趣情感。语文是文化和文学的总称。语文学科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内涵。教书和育人、知书与达礼、做人同做学问,做到二者最兼顾的学科,非语文学科莫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学科传授的不仅有语言的学问,文化的精髓,还有为人的情感、人文的情怀、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包括中职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中职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仅有一技之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有做人做事的基本涵养。要有技能,更要有德性。这些都需要并能够从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获取。其次,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发挥专业特长、学习专业技能,专业课本身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学科作基础。语文包括听、说、读、写、编、译等学习。中职专业科目中的任何一科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编、译的技能。中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语文没学好,就不能做到把英文资料精确翻译成中文资料,就很难做到把英语口语准确地翻译成汉语口语。中职服务和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如果语文基础不牢,表达能力弱的话,就很难做到与人有效流畅的沟通,也就难以胜任管理、服务的岗位,生存发展的空间就会因此严重受限。即使是纯业务技术类的专业学生,如机械加工、制造修理等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人际关系的交流和处理,也需要有语文学科的作基础和保障。中职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离不开合同、计划等各类文书的起草和阅读等,没有语文学科作基础和保障,是难以完成的。所以,语文学科的作用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和实效性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在注重提高学生文化基础,培育学生情趣情感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和实效性。首先,应重点培养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在应聘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可以帮助学生应聘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在工作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更广阔的晋升、发展空间。教师要通过组织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口语表达训练形式,让每个学生常说、多说、会说,反复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应用文方面的写作训练。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后,应用文的使用量会很大,比如启事,广告,通知,总结,合同,计划,请假条,自我介绍,求职信,应聘书等等。单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求职信和应聘书,很多学生就会写十几份或几十份。教师应在书写内容和书写格式等方面指导学生反复加强练习。教师要通过举例子,摆事实对不同应用文进行分门别类,对同类应用文应进行具化和细化,指导学生熟练地写好应用文。再次,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实用的书。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令人怡情、阅读让人博学。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中职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班级布置读书角,集中购买优秀、实用书籍。要求每名学生每月至少轮换读一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教师组织学生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分组汇报全体组员读书情况和读书心得。
三、改革创新中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能否取得成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否获取学生的认可,关键要看中职语文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改革,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破不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对强化学生的记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负作用和后遗症的代价也非常大。最大的问题就是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在学习中是被动听授的机器,教师在教学中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不容置疑。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听、写、记的学习工具。其次,中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在做中学,在错误中成长。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除了对学生给以必要的指导外,学习内容都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团结合作完成。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交流讨论、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策划演绎一场宾馆管理及服务人员招聘面试会。先分成若干小组策划招聘会的流程,分成招聘方和应聘方,各小组学生选出组长,进行组员分工。然后开展分组讨论、头脑风暴。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各小组研讨职位的设置、职位的条件,招聘面试的问题,应聘答题的策略。然后选出参加招聘的人员以及参加应聘的人员,开展一场应聘、招聘面试会。会后,教师请各组同学选出代表总结各组策划过程,谈招聘,应聘的感受和体会。最后,教师对各组进行总结,总结首先要以鼓励为主,嘉许各组的亮点和长处,最后点出各组的瑕疵。强调错误和瑕疵是学习成长路上的垫脚石,鼓励学生感恩错误,努力改正错误。以上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大大解放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思维,使教师从滔滔不绝的说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文山题海、疲惫不堪的应试中解放出来。行动导向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以应用和实践为主的中职教学尤其重要。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问题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多,学生认真听课的少,思考的少。很多学生认为营销员的素质、技能需要在工作中磨炼,不相信课堂理论学习。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却反映了实践教学在营销人才的培养中作用很大。然而,在调查了一些高年级营销专业的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工作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后,发现当前地方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时间安排偏少,效果不佳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各主干专业课程都应该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实践教学的安排时间看,占有25%的被调查学生反映只有少数课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余下75%的学生则认为都是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从实践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对各类实践性教学的平均评分都很低,均不超过30分(百分制),见表1。另外,从课程角度看,市场营销专业20门主干专业课程,调查显示每个班级平均仅有4至5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被学生认可,其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被认为较差。上述情况表明了地方二本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时间安排明显偏少和效果不佳的事实。实践教学部分偏少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清楚企业实际营销工作的要求,对营销工作环境缺乏了解,对自身素质信心不足等问题。例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56%的人对企业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认识较模糊。在关于营销员最重要的能力调查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存在多项认识不一致的情况。此外,大约有2/3的受访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缺乏足够的信心等。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案例教学,假如不考虑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超过50% 的学生认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有调查、策划等实践项目,上机演练,情景模拟(如礼仪实训)等,达不到各类教学方式总数的1/4,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在案例教学中,没有启发学生独立、开放性的思维,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少,老师也有事先准备不充分等情况,结果多数课程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滥用案例教学方式,质量无法保证。例如,课堂案例教学中,学生经常仓促地阅读案例材料,并从原文中找出有限的字句去回答老师的提问,很难给出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营销课程中的案例是讲述企业及当事人实际遇到的事件,解决案例中问题需要纵观整个事件,还可能涉及其他章节、课程、学科的知识,以及个人切身的社会经验。因此,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以达到知识共享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重点不突出,培养目标不明确首先,表现在每门专业课程内部缺乏实践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不明确。市场营销专业20门主干专业课程,每门课程都应该有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重点实践教学活动。例如,《营销策划》课程至少要让每位学生经历企业具体产品的4P设计,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操作某项产品的实际营销活动。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3/4的主干专业课程,没有针对课程的核心能力目标去开展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其次,表现在没有突出重点课程的实践教学,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得不到实施等。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得到最多的课程专题实践项目是:职业考证、毕业设计、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划、礼仪实训等。然而,已毕业的学生则认为学校最有价值的实践教学方式是校外顶岗实习,最有价值的课程专题实践教学项目是市场调查分析、沟通谈判训练、客户关系管理、营销认知实训等。可见,存在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和课程专题实践活动没有被地方二本院校所重视。最后,一些已经开展的实践活动又无法保证质量。例如,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学生抄袭网络论文的现象较普遍,老师管控不严格。
二、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上实践性教学没有被教师重视最近几年,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任课教师开始制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部分。然而实践教学并没有扎实开展,教学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任课教师主观上还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各门专业课程可以开设哪些实践教学,以及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任课教师认识有限。其结果是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采取了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己组织的形式,老师参与少,指导不力。由本次调查可知,市场营销专业20门主干课程,仅有少数课程的实践教学被认为是有效的;当问及各门专业课为何不能“一边理论,一边实践”式教学,51% 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实践教学研究不够,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任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任课教师始终是问题的核心,教师事先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它。
(二)客观上实践性教学存在教师执行困难任课教师执行实践教学的困难表现在:(1)实践教学时间跨度长,计划准备工作多。例如,进行一次市场调查,就涉及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问卷、组织调查活动、到最后得出调查结论,整个过程要用很长时间,中间还可能涉及调课,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实施起来较麻烦,并且可能得不到学生的支持。还有一些专题实践教学活动甚至要用一个学期才能完成,成效更难控制。
(2)一些实践性教学的空间活动范围大。如参观企业与顶岗实习,都是在企业单位进行的,空间跨度较大,而且会发生一些费用。通常,学校对任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经费支持,学生集体外出十分困难。(3)地方院校专业课教师工作量大,课时有限。通常每门专业课有十多章内容,而每学期只有40至50多个课时,扣除节假日后甚至更少。任课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课程讲完,课时已经很紧,没有多余时间安排实践教学和演练。(4)普通教师能够联络的企事业单位少。
普通教师人际交往范围有限,在没有校方帮助的条件下,他们通常没有能力将学生送到校外企事业单位去实训。
(三)实践教学缺少学校制度、设施与企业支持学校需要为实践教学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设施和财力,最后还要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核。但一些地方二本院校在实践教学上缺乏制度保障:(1)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投资普遍不足。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专业课程没有配置模拟实训软件等,使课程无法精讲演示和学生上机演练。(2)校方没有积极地建立稳定的校企实习基地。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寻找实训企业和合作单位是学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帮助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3)学校没有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约束制度。学校要求教师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但教师是否按照大纲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学校没有检查和约束机制,这样使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无法保证执行。目前,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由于销售岗位的离职率较高,人员不稳定,愿意与学校长期合作实训的企业较少,这需要企业和学校积极寻找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此外,学校没有为方便实践教学而提供灵活的调课制度,且缺少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
总之,学校在实践教学领域,主要问题是投资不足,主动性不够,导致无法实施一些实践教学,最终又不能对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本次调查中,61.2%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主动性不足,没有重视实践教学;63.2%的学生感叹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实践教学。
(四)学生管理工作宽松高校实践性教学成果的好坏不仅与学校、教师有关,还与学生有关。通常,任课教师安排的实践、实训的任务,学生总是很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风气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和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成绩好不一定就业顺利,于是在学习上也显得有些浮躁和不安,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缺乏耐心;因个人兴趣的差异,一些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做销售,打算未来从事其他工作,在专业课学习及实训中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情况女生较多;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生对老师考评制度,老师的教学质量主要由学生的评分决定,少数学生对老师不满会降低教师的在该学期的教学评分。老师担心被学生评“低分”,这样使老师在严格要求时有所顾忌。学生除了触犯法律和离校不归等严重原因之外,旷课、挂科、态度散漫等违纪行为通常不足以影响学生毕业。而教师若批评、惩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结果对自己不利。所以,当前教师对于维护校纪问题显得较为谨慎,学生自由散漫的态度难以扭转。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果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任何教学手段顺利开展的前提,对于启发式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三动:动脑、动口、动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技能,用以指导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始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营造出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2.重视新课导入
能否将新课高效导入,是启发式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以“情绪调节”一章为例,如果课堂开始就将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即使加以解释,学生仍然会缺乏学习兴趣,且不能使学生将知识有效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导入课程时,可以插入与情绪有关视频、图片,或引入情绪问题等讨论话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
3.掌握提问技巧
启发式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问题设置,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情景之上设置问题。在课堂导入之后,有具体的教学情景或学生脑海中已形成相应情景,才能开始设问启发,否则就是空中建楼阁,没有生长点,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以学生现在知识、智力、能力水平为基础;学生原有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任何教学都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而教,启发式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问题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能接受、不反感、能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现有知识、智力、能力水平,就如启发小学生了解大学课堂知识一般,无法成功。
(3)问题要具有探索性,有挑战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问题应该是真正能促进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仍以“情绪调节”为例,在学生已观看情绪相关视频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同一个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情绪呢?”引导学生得出“是观念而不是事件本身不同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出情绪调节方法——改变不合理观念。而通过思索得出的答案,更易于记忆。如果问题不具探索性,学生不需要思考便能从书本上或过去经验里找出答案,那么学生无法主生兴趣,也谈不上记住,无法记住,在实践中将不能有效运用。
4.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始终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责备,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能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对比、反问等技巧,引导其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对于本身就没有正确好坏之分的,例如“人格”“气质”等知识点,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学会求异,明白包容,从而用包容的态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启”,而难点也在于“启”。要想做到行之有效的“启”,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理论知识,将之迁移至实践中,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要熟悉所授课程内涵外延,熟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与流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尝试启发式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反馈,不断研究创新,积累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上好本门课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之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羽毛球,告诉学生这是花了22元买来的,之后通过外包装,可以看出,一共有12个羽毛球,然后让学生计算,一个羽毛球多少元?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二、自主探究学习,有效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主要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与旧知识的对话,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地点设在学校跳远沙坑旁边,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之后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的体积是多少?……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共同讨论、合作分析等,进行一一解决。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予以牢固掌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合作交流,进行小组展示
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和拓展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练习题要体现层次性,思维的开放性、操作性,形式的多样性。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学习新知识与提高技能的重要所在。在小组内互动与对话之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均可以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在此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通过思维对话式模式的全面运用,增添了课堂光彩,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成果。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打破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作用。本文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让学生具备设计、开发、集成以及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能力。信息工程专业与数学专业、物理专业、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当前发展最快的信息与通信工程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课程体系。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对接,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往往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毕业以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外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用工荒。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95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增长率在增长。面对这样的困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是当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培育新动能的作用举措。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产融人才培养方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行业联合以及园区的结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性课程不能少于总课时的50%。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机制
(一)确定校企协同育人目标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教学制度,学校和企业必须明确育人目标,坚持以区域经济以及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信息行业发展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学校应该积极向信息技术企业、网络通信行业等进行调查,并聘请行业专业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基础,可以从事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应用工作的人才。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
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学校应该仅仅围绕应用实践型人才培育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信息工程类企业的岗位工作技能要求,学校和企业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路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系统原理等主要课程。学校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结束以后,立即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学生毕业前,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提前了解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由于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变化快,为了更好地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学校和企业必须更加实际情况,定期更新学校实践课程内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发教材,将企业发展过程所需内容嵌入到教材中,提高教材的应用性。通过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校企协同模式下,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课程,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校企合作协同机制
学校主要以教学、科研为主,而企业注重经营利润,两者发展目标不一样。为了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必须制定协同机制,在教学、育人、研发方面双方有异议的时候,要共同协商解决。首先,建立校企协同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企业以及行业三方构成,三方就人才培育目标、培养模式、学生招生等方面进行协商,制定符合信息工程行业发展要求的目标和教学体系。然后学校和企业技术研发和培训部门,将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成果,并由企业进行负责生产,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双方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所谓双师型教师指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还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学术型人才,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每年派一批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或者顶岗实习。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才或者行业人才做兼职教授,定期为学校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变化,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让学校教学内容紧跟市场发展变化,提高实践教学的实践性,为社会培育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旺兰,蒋练军,肖卫初.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xx(5):244-246.
[2]陈王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J].数码世界,20xx(3):261-262.
[3]张忠发.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xx(2):191.
摘要:根据高职篮球比赛的特点以及我校篮球队队员在拼抢篮板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拼抢篮板球的基本技术特点以及提高拼抢篮板球能力的策略。从内线队员拼抢进攻篮板球训练、外线队员拼抢进攻篮板球训练、抢位挡人、身体接触的技术、抢球的技术和罚球时篮板球的拼抢,全面论述了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拼抢篮板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高职;篮球运动员;拼抢攻防篮板球
一、篮板球的地位与作用
目前的篮球比赛,篮板球是衡量一个球队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技术之一,篮板球的争抢是获得控制球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攻守矛盾转化的关键。如何在激烈的比赛中抢到更多的篮板球,是运动员和教练员非常重视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二、湖北高职篮球运动员抢篮板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抢篮板球技术水平不高
篮板球技术在争抢篮板球方面起关键作用,掌握好的篮板技术可在同等机会下抢得更多的篮板球。经过分析得出,篮板球技术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抢位挡人的身体对抗不够、起跳时机不对及获球后的处理不好。
(二)缺乏拼抢篮板球意识,不能有效地判断篮板球的落点
抢篮板球的意识来源于对篮球反弹方向和区域的正确判断,来源于对篮板球反弹规律的把握。但在篮球比赛中,很多情况下运动员不能对篮板球落点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位置上的优势抢到篮板球。
(三)身高、体重和力量不协调
我省高职篮球比赛中虽然不乏身高超过1.90m的队员,但是由于身高、体重和力量不协调,影响身高优势场上抢篮板球技术并不突出。
三、拼抢篮板球的基本技术特点
(一)观察与判断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拼抢进攻篮板球时要充分观察防守动向,对同伴的观察了解和对本队整体打法的理解。投篮不中,球的反弹的方向和落点与投篮距离、角度、用力的大小、弧度等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掌握它的基本规律才能正确的判断,及时地移动去抢,占据场上有利位置。
(二)抢占有利位置
抢占有利位置是拼抢篮板球的关键环节。第一是迂回起动,根据对球的反弹判断和对手防守态势,进攻队员要及时采取迂回的快速起动,争取在位置上取得相对的或更好的优势。第二是诱骗抢位,在抢进攻篮板球时利用各种假动作诱使防守人偏离正确的挡人位置,迅速取得有利位置去争夺篮板球。第三是抢位冲抢,强行抢位和直接冲抢是进攻篮板球的重要环节。
(三)起跳动作
及时起跳使身体充分伸展在最高点抢到球,是抢篮板球极其重要的动作。进攻队员冲抢篮板球起跳时一般采用单脚起跳,眼睛注视来球,两臂同时上摆,手臂向上充分伸展,腰腹协调用力,并控制身体平衡。单脚起跳时重心稍后倾,蹬地脚滚动式着地由脚跟过渡到前脚掌起跳,摆动腿积极上提。力争跳至最高点去拼抢篮板球。
(四)抢球和点拨
在抢篮板球的一刹那,必须对是抓住球还是点拨球作出迅速的决定。大多数运动员喜欢点拨,然而它却不像握住球那么富有实效。
四、提高拼抢进攻篮板球能力的策略
(一)内线队员拼抢进攻篮板球训练
1.后撤步转身———抢位起跳———单或双手抢球。当外线队员背向篮筐时,靠近篮筐的脚紧贴防守队员,以跨出的脚为圆心作后转身异侧脚向球的落点跨出或挡住防守队员抢篮板球,然后补篮或传出组织第二次进攻。2.挤靠转身———抢位起跳———单或双手抢球,进攻队员利用交叉步上提或下压时并把左脚放在防守者的右脚外侧,然后依防守者的行动而定。3.侧身跨步———跃出高跳—单手抢球。当抢进攻篮板球的队员被防守者挡在其右侧后方,而投篮的球也从该方向下落时,进攻队员可以右脚为中枢脚,突然右侧前方侧身跨出一步,并迅速起跳,身体腾空后,上体和手臂尽量向球的方向伸展,从防守头部上空单手把球抢到或补篮,动作要连贯协调,跃出高跳时要侧身,背向对方,否则容易造成撞人犯规。4.冲抢进攻篮板球后空中补篮、落地后补篮、组织二次进攻。
(二)外线队员冲抢进攻篮板球训练
1.虚晃———变向跑———单脚起跳———单或双手抢球。当投篮的球离手时,位于外线的进攻队员运用上体虚晃———突然起动的方法,摆脱对方冲进篮下抢篮板球。2.反跑切入———抢位起跳———抢球。外围的进攻队员在自己的同伴投篮出手时,突然起动向下线方向跑去,,单脚或双脚起跳,补篮或抢球。
五、提高拼抢防守篮板球能力的策略
(一)抢位挡人
抢位挡人的关键。观察防守者始终保持人球兼顾的位置,在对方投篮出手的一刹那,首先看住自己的对手,以便根据对手的动向和自己当时所处的位置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当对方投篮后,防守者立即靠近对手。
(二)身体接触
1.身体接触的关键(l)靠紧对方。靠紧对方的身体,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察知对方的移动路线。(2)反应迅速。在察知进攻队员的行动意图后,要迅速做出反应,以让自己的身体始终挡在进攻队员的前面,是体现在灵活的脚下动作。例如,滑步和后退步。2.身体接触的技术分析(l)基本姿势。背对进攻队员,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身体重心后移。以背部和臀部接触对方,两膝微屈,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并稍后,以此可接触对方而且有利于起跳。(2)身体接触的动作。在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后,由于防守者与进攻者的身体之间无活动距离,故进攻队员往往是左右移动回后撤后在移动,以摆脱防守者的阻挡。
(三)抢球
1.抢球的关键充分的弹跳,抢球是在空中进行的动作,只有弹跳充分才能跳的高,才有利干抢到球。而要弹跳充分,抢占有利位置是关键。抢球的手臂都要向球反弹的方向充分伸直,耸肩提腰;要尽量把球抢到自己手里,要分清敌我,避免发生与同伴相争的局面;抢到球的同时保护好球。2.抢球的技术分析防守队员抢占在对手与篮板球之间靠内线的位置,将进攻队员挡住。起跳到空中时,两臂用力伸向反弹球的方向,用双手将球握紧,腰腹用力,迅速屈臂将球位置于身前。
六、罚球时篮板球的拼抢能力的策略
进攻一方要将最善于抢篮板球的队员安置在这两个位置上,在罚球队员将球投出后,能够迅速进入3秒区抢占有利位置,并且使身体试图将防守方队员挤向底线,从而破坏他们的起跳时间,在三分线外的进攻队员也可以充分运用摆脱技术变向的方法快速插入3秒区进行争抢篮板球。
七、结论
意识培养的增强是抢篮板球的重要条件,应把意识培养、意志训练与篮板球的技术动作训练视为统一的训练过程,强化“抢篮板球意识”的培养。抢篮板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在训练当中,首先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教练员应当主动的将意识培养时刻贯穿在平时的训练过程当中,使运动员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强烈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赵锡华.谈篮球中锋队员拼抢防守篮板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xx,(01).
[2]钱丽秋.建议在篮球比赛中如何拼抢防守篮板球[J].科技创新导报,20xx,(03).
[3]郑中元,唐崢嵘.抢最初反弹段篮板球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S1).08
一、注重基础能力培养,丰富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适应广泛的教学需求,面向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局限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都有重要的教学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参与锻炼英语学习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更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和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充分的做好教学准备,广泛的收集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实用性的提升。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教学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掌握农村教学环境,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尽管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有限,但是教师仍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探索创新,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善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起来,通过分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农村教学的英语学习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三、注重教学反馈的实现,深化教学效果
善于做好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注重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吸收,提升教学实践水平,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有效的开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通过课后复习任务的布置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方式上体现灵活性的特点,注重在各个方面上对学生的引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对教学成果的长效性的保持。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对课程设计进行丰富,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推动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教学效果的深化推进。
四、结论
农村教学英语教学体现的整体性和规划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面向现代教学发展需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创新,实现对教学成果的巩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节奏,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引导,实现良好的教学衔接。在教学衔接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注重对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英语教学衔接工作的日渐完善,促进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 心论点服务。
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第2/3页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