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树永不倒散文
- 作文大全
- 2024-08-08
- 12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神之树永不倒散文,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神之树永不倒散文
叶春娘,1910月10日出生于昭平县凤凰乡大同村。现年101岁,是村中为数不多的高寿老人之一。叶春娘老人古道热肠、勤俭持家、操劳一生,村里人都十分爱戴她,家里人更是敬重她,把她看做是支撑整个家庭的一棵“精神大树”。
得知要采访百岁叶春娘老人,乡政府很是支持配合,特地让民政办的胡主任给我带路。由于从乡政府到叶春娘的家颇有一段路程,于是民政办的同志和我早早地就起程了。深冬的早晨很冷,偶尔一阵风吹在身上,整个人都觉得冷飕飕的。但愈升愈高的太阳为我们挡去了些许的寒意。
走在田间的小道上,空气很清新,冬日的阳光和煦撩人,暖暖的。不远的地方,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几排房子,几缕炊烟袅袅直上,那是人们在准备早餐了。民政办的同志跟我说老人的家就在那里。
叶奶奶的身体很是硬朗,听觉也很灵敏。我们刚和她的小儿子打上招呼,老人自己就从屋里走了出来。对于我们的到来,老人显得十分高兴,口里不断的念叨着:“难得你们这么好心来看我这个老太婆……”与春娘老人的“零距离”接触,让我们触摸到老人的人生脉搏,感悟到老人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探索到老人的长寿之秘。
从叶奶奶小儿子刘兆雄的口中,我们得知:老人共育有五个子女,年长的两个儿子已地离她而去,女儿远嫁在梧州,目前和小儿子住在一起,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家三口全靠着那仅有的一亩三分薄田度日,11岁的小孙子也因负担不起学费不得不呆在家中。说到这儿,刘兆雄的脸上露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为自己不能让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过上好日子而感到歉意。而老人却轻轻地拍着儿子的肩膀,微笑着说:“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跟当时的许多女孩子一样,叶奶奶早早地就开始下地干活,操持家务。生活的`艰辛让叶春娘老人早早的成长,她在外能耕田种地,在家能洗衣作饭,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在那个时候,生活是比较困难的,一家人再怎么节衣缩食、努力干活,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叶奶奶从小就很懂事,知道忍让和退让,好吃的、好穿的她从不沾先,也从不让长辈操心。
“听她说,那时候的日子很苦,有东西都舍不得吃,要留给其他人。”老人的儿子刘兆雄说,“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想着别人。”
叶家有女初长成。十几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她也从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16岁的时候,一顶大红花轿把她抬到了刘家。自此,叶春娘老人成了刘家的媳妇。
那时,刘家家境颇为殷实,按道理来说,叶春娘老人可以不用那么忙碌了。但多年的艰辛让她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她还是和当女儿时一般的勤快。自嫁到刘家后,她挑起了刘家的所有家务,里里外外忙碌着。叶春娘老人没读过书,不认识得字,却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女人,她把夫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跟街坊邻里都处得很好。她为人热情,又喜欢帮助人,因此哪家每有个什么红白喜事,都要叫上她帮忙打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子的齐心努力终于换来了好日子。“那时候我们挣了4万银钱,养了牛、买了地,牛有40多头,田有400多亩,还开了2家糖厂,人们见到我都要请我到家去坐坐。”老人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想或许她是在缅怀过去那段幸福的日子吧。
应该说,老人是过了一段颇为丰足的日子。那时,家业越来越大,家里人都忙不过来,于是就请了人来帮忙打理。由于用人不当或不善管理,一家人辛辛苦苦挣的一份偌大的家业竟在短短的几年消失了。可以说,叶春娘老人一家是从天堂一下又掉到了地狱。可她毕竟是个有担当的女人,几年的安逸生活并没有消磨掉她的韧劲和意志。千金散尽还复来,她深信:只要努力,好日子还是会来的。
于是,叶春娘老人又开始了以前的生活,上山砍柴,下地耕田,什么活都干。在大同村,一提起她,谁当时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由于为人热诚、干活勤快、又有见识,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叶春娘还被大伙儿推选为生产队队长。
“她那时候真的做工了得,是村里有名的劳动能手。”大同村村支书点着头说。
自从11月份在菜园子晕倒之后,家里人就不再让老人做家务了。“不做点什么不舒服啊,可是他们都不让我做了。”老人叹息着说。
“您年纪大了,家里的事有我呢,您就不用操心了!”刘兆雄握着母亲的手安慰道。
如今叶奶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生活有序,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晚上8点睡觉,中午还要睡午觉。老人很爱热闹,喜欢和人聊天,适当的话就出门逛逛,和街坊邻里闲谈。
叶奶奶经历了人生种种酸甜苦辣,但她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总能从容面对,特别是进入老年后,把一切都看得很淡。日子过得平淡,却也安宁。
①走过古柏掩映的神路,已感到无形的凉意扑面,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
②在神路的引导下,我们走向这向往已久的老祖宗的庭院,跨越过青石牌坊,走过石桥,我和人们一道虔诚地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③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檐壁,更显出了它的厚重和深不可测,阳光透过森森古柏,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冥冥的云烟氤氲。头脑里蓦地没有了时常缠绕的世俗的浮躁,哪怕是一时的`忘却,心灵也算是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如同寻找到一座小憩的港湾。心不再有往时的漂泊和游离。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柏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开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巨书,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④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了的;反而,它却包含了一切帝王和英雄。
⑤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者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⑥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⑦大约从明朝开始,那些帝王们除了不断地来这里拜谒,还大兴土木,扩修庭院,建筑宫殿,每每都要立碑纪念。一座座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
⑧更多的平民百姓来到这里,是要沾上文化的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一个文雅文明的人,希望走出愚昧,走出无知,让自身多一点高尚。而且这种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孔子这位儒文化的祖先,在他生前,并不那么富有,并不那么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使身后的岁月辉煌了。
⑨万世师表,这一座无形却巍峨的丰碑永远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选自《散文选刊》第7期)
1.“世事的喧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3分)
2.从文中看,“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这句话意在赞颂什么?(4分)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加以赏析。(6分)
4.你认为可否将本文的标题换成“孔庙游记”?请简述理由。(4分)
1.“世事的喧闹”一指外界环境的嘈杂,二指现实社会生活中浮躁的心态。(前一点1分,后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赞颂了孔子思想、孔子学说超越时空而历久弥新,(2分)赞颂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2分)
3.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用“森林古柏”象征孔子的精神和学说,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物象;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本文倒数第2段和第3段将帝王祭孔和市民祭孔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地揭示了两者祭孔的不同目的。(指出具体手法1分,举出例子1分,回答作用1分。答拟人,言之成理也可)
4.(4分)不可以,因为本文不重在记游,(1分)而重在强调孔子精神、思想、学说历久常青,(1分)以“精神之树”为题,可以更加凸现本文的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角落之树散文
进校门,右拐,有一车棚。绕过车棚,是一个僻静的角落。角落里有一棵大杨树,粗壮,挺拔,高耸入云,浓荫蔽日。
由于这个角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骑车上下班的人来到车棚,时常在此方便,时间一久,就弄得气味有些重。我也是这里的常客,并且私下认为大杨树应该是乐于接受这种馈赠的,这些人体排泄物毕竟可以转化成一种肥料,有益于大杨树的生长。
像这样的大杨树,以前学校里有很多。可是自从那一年学校换了领导,一切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那段时间里,几棵在学校大门口旁边生长了多年的大杨树不断地倒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那些新栽的树木或亭亭玉立,或婀娜多姿,它们的出现确实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我与那些大杨树相处多年,日久生情,对于它们的突然消失似乎难以接受,心里总是念念不忘。因此,每次走进这个角落,看到这棵大杨树,就会倍感亲切,觉得它并不比那些新栽的树木差多少,觉得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它虽然高大,却并不傲然,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它。
我注意到,那些新栽的树木在被人精心照料着,树干四周有木棍支撑,以防歪斜,枝叉被铁丝牵拉,控制着生长的方向,按时浇水、修剪、喷药。而躲避在角落里的大杨树却从来没有享受到过如此厚爱,它远离热闹,清清静静,无人管理,不受约束,心平气和,自得其乐。相比之下,我反而认为大杨树活得更加洒脱,更加逍遥,更加本色。
有时候,我也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要比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丑陋一些:树皮裂开,斑痕累累,枯枝倒挂,摇摇欲坠,虫子在它身上打洞,鸟儿在它枝头筑巢,枝叶随意而生,疏密不均。然而,它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丑陋,只管不停地生长着,茁壮地生长着,自由自在地生长着,顺其自然地生长着。春天长出细小的嫩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飘飘,冬天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看似没有生命活力,实则蓄势待发。我于是又领悟到:不受人关注,或许会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过分受人关注,或许会失去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我的记忆中,前些年,这种高大的杨树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到处都有它们生长的身影。它们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曾经被普遍种植。这些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它在人们眼里已经没有多少使用价值,而且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它也没有一点观赏价值。因此,它正在一步一步退出人们的生活,远离人们的视线。我小时候,村外的小河边曾经有一片杨树林,我常去那里玩耍。长大后,我离家远行,路边相伴的也是两排高大的杨树。应该说,我对杨树是怀有深深感情的,我喜欢它们高耸入云,喜欢它们浓荫蔽日。可是,无论我多么喜欢,也不能改变它们消退的命运。我只能希望那些留存下来的大杨树能够顽强地继续生长,让我时时看到它们高大而浓绿的身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校似乎总是在搞建设,不断地改头换面。所幸的是,车棚后面这个小小的角落似乎被人遗忘,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大杨树也一直在这里悄无声息地生长,仿佛置身于世外。一天,我站在一栋教学楼的顶层俯瞰绿树成荫的.校园,一眼看到了角落里的大杨树,它高昂的树冠在我的视野中异常醒目。经过一番比较,我惊奇地发现,它已经成为校园里最高大的一棵树。这个发现让我非常激动,尽管它的形状很普通,尽管它的位置很偏僻,它却是最高大的。而且,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去看它,它的形状已经不重要,它处在什么位置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高高大大,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占据着一个偌大的空间,展示着一种令人心动的生命力。
每次光顾这个隐蔽的角落,面对这棵校园里最高大的树,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它,似乎心有灵犀。
树之断想散文
每一种造型,都是一种人生。
或遒劲挺拔,或郁郁葱葱,或盘根错节,或虬枝龙爪,或荫翳毕日,或亭亭如盖,或委婉屈曲,或肢残臂断,或瘦骨嶙峋,或形只影单,或遗世独立--------
或植于平原,或安于陡坡,或藏于深谷,或立于悬崖,或长在人迹罕见的荒郊野外,或遗于渺无人烟的浩瀚沙漠,或大隐隐于市的霓虹灯下、车水马龙的喧哗街道旁--------
或二木成林,或巍然成森--------每一棵树都形态不同,性情各异,境遇独特,命途迥然--------
然而,挺拔的躯干是傲岸的脊梁,伸展的枝条是奇妙的手语。一棵树从从容容简简单单地立在天地间,是生命不朽的肖像。
头顶一片天,有时晴有时阴;脚踏一方土,或许肥沃或许贫瘠。每棵树都与众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逢遭际。面对生存,树从不逃避什么,风来时迎风而唱,雨来时随雨而歌;面对暴力和灾难,树宁愿被掘倒被折断,也从不软弱屈膝。利斧飞来,不见树惊慌,只见树金子般沉默。
春来生机勃发,夏至浓荫如盖,秋风起时,黄叶飞舞,繁华落尽只剩精简的`风骨!树的一生,是追随季节行走的风景,片片断断都很美丽。
如果树有脚树也愿意行走,去寻找水土丰美的地方;如果树有翅膀树也愿意飞翔,飞向遥遥远远的梦中他乡。
然而树就是树:一阵风起,种子随缘而散,角角落落都是归宿;偶有一粒被鸟儿衔走,也谈不上幸与不幸,丢在哪儿就在哪儿发芽生根。
不知为什么,特别喜欢冬天里的树。
没有任何的喧哗,静静地站在那儿,涵藏,缄默,内敛,睿智,包容,像一个深谙世事而无语的老人,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接纳,却深情而恒久地坚守着什么。
夏天的时候,满树郁郁葱葱的绿叶,遮挡着那些枝枝干干,让人看不清大树错落有致的枝条,好像一个人看不清他的真面目一样。当秋风扫落叶,花落果藏,万物一片萧条景象,只有树无遮无拦地坦陈着生命的一切,依旧傲然挺立在大地上,冷眼观世界,看繁华岁月流尽世间沧桑。
无垠的天空,是一张诺大的宣纸吗,站在任何一棵树下,以仰角望去,都会收获一幅幅意蕴无穷的水墨画。而且,以三百六十度的视角扫描,所有的构图都不一样!每到冬天,我都愿意沿着树的脉络,走进冬的画廊,去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笔情墨趣——那些仿佛不经意的涂抹与素描,泼墨与挥毫,那些诗歌般的抒情与写意-------
冬天的树,总是让我由衷的钦佩和萧然起敬——纵然是风刀剑霜严相逼,没有抗拒,没有挣扎,没有悲欢,树默默承受着一切,无言地诉说着一种遥远的回忆和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思念,那温暖与亲切仿佛触手可及。
而冬雪中的一棵树,却常常引起我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白雪公主深深地爱上了树,爱他的伟岸爱他的沉默爱他的坚定不移。她拥抱树的身躯,亲吻树的手臂,最后温柔地融化在树所坚守的大地上。春再来时,树便有了和和美美的一家子,绿叶是妻的裙衫,花朵是妻的笑靥,他们喁喁地私语着,计划着养育一群美丽的儿女。
大雪压满枝的树啊,美轮美奂,美到极处——树在雪的梦中,我在树的梦中——等待春天!
生命之树散文
常常想,人是不是也和树一样,切开了会有一圈圈的年轮。我总是忽略了我的年轮到了多少圈,感觉与同龄的`人们开始有了一些代沟。好好的玩伴,突然就宣称当了爷爷或奶奶,我说你们的繁殖周期越来越迅速了啊!
平哥的掌上明珠嫁了英俊的蒙古族后生,我说平哥,你这是为促进民族团结又一呕心沥血的壮举啊!
掌上明珠又得一明珠,平哥拥有了明珠的平方。万千的宠爱凝结于此,外孙的外直接去了,自豪的称为孙子。
社会发展了,蒙古孩子的名字不再是单调的巴图门克毕力格,高娃娜仁格日乐,无节制的重复。也出现了看似高大上的词汇。平哥的外孙叫了阿茹娜。这年头,哪家的孩子都很漂亮,不像我们小时候,歪瓜裂栆属于常态。孩子们智力更是惊人的飞越,大人未必能玩得转的智能产品,小孩子偷看着就会了,看得见的人类进化的步伐啊。
我常常赞叹,上苍赐予蒙古民族太多的天赋。我们当年喜欢随身带一把吉他,伪装成一艺术青年,戳弦轮棍不嫌麻烦,却几十年也玩不出一首像样的歌曲。下牧区偶遇一蒙古大叔,接过吉他,瞬间秒杀的让我们怀疑人生。
后来发现,音乐这东西,不是你喜欢它,它就能喜欢你,没有天赋,再下苦也是机械的声音。
阿茹娜在密集疼爱中成长,却无法淹没那与生俱来对的对歌舞的感觉。那天,平哥兴奋的说,孙子在参加了非常6+1预选,我印象中非常6+1是离我们多么遥远的一个概念啊?以为平哥又在说醉话,平哥好酒,我基本分不清他醉与不醉。开了家面馆,羊肉面地道,叫梦亦醇,我说你不如叫梦乙醇了……
平哥拿出阿茹娜报名,参加各轮选拨赛的资料,图片,视频给我看,孩子果然不同凡响,难怪让平哥如此自豪。
许多人都有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的愿望吧。我认为,不要抹杀天赋,不要拒绝平庸。祝愿阿茹娜在艺术的路上走的轻松快乐。
写句话送给平哥和孩子:自小随他爱梨李,长成须读五车书。
朋友之树散文
在的旅途中,我么会邂逅许多人,他们能让我们感到。有些人会与我们并肩而行,共同见证潮起潮落;有些人只是与我们短暂相处。我们都称之为。朋友有很多种。就好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是一个朋友。
最早发芽的朋友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接下来是我们的姐妹,他们与我们一起,共同走向繁荣。然后使我们所有的家人朋友,他们让我们尊重,让我们牵挂。
还会赐予我们其它朋友。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邂逅他们。许多人被我们称为灵魂和心灵之友。他们是真诚的,也是真挚的。他们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过的不好,知道如何让我们幸福,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甚至我们不必开口。
有时某一个朋友会触动我们的心灵,于是我们就会相爱,拥有一位恋人朋友。这个朋友会让我们的眼睛焕发光彩,会让我们与歌曲相伴,会让我们雀跃前行。
还有一种一时的朋友,他们或是曾与我们共度某个假期,或是曾共度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总能让我们的脸上挂满微笑。
也有一种远方的朋友,他们位于枝干的末端,有风的时候,他们会在其他叶子中间若隐若现。他们虽然不总在我们身边,但一直与我们的心灵很近。
时光流逝,夏去秋来,一些叶子会离我们而去,一些叶子会在另一个夏天出现,还有一些叶子会陪伴我们许多季节。但最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是,那些虽已凋零,却不曾远去的叶子,他们依然在用欢乐滋养我们的根系。那是他们与我们相遇时留下的美好回忆。
我们中的每位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留下自己的一些印记,也会带走我们的部分气息。我需要你,我生命之树的叶子,就像需要和平,爱与健康一样,无论现在还是永远。同样有人会带走很多,也有人什么也不留下。这恰好证明了,两个灵魂不会偶然相遇。
精神之树阅读理解答案
精神之树
张栓固
(1)走过古柏掩映的神路,已感到无形的凉意扑面,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
(2)在神路的引导下,我们走向这向往已久的老祖宗的庭院,跨越过青石牌坊,走过石桥,我和人们一道虔诚地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3)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檐壁,更显出了它的厚重和深不可测,阳光透过森森古柏,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冥冥的云烟氤氲。头脑里蓦地没有了时常缠绕的世俗的浮躁,哪怕是一时的忘却,心灵也算是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如同寻找到一座小憩的港湾。心不再有往时的漂泊和游离。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柏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开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巨书,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4)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了的;反而,它却包含了一切帝王和英雄。
(5)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者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6)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7)大约从明朝开始,那些帝王们除了不断地来这里拜谒,还大兴土木,扩修庭院,建筑宫殿,每每都要立碑纪念。一座座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
(8)更多的平民百姓来到这里,是要沾上文化的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一个文雅文明的人,希望走出愚昧,走出无知,让自身多一点高尚。而且这种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孔子这位儒文化的祖先,在他生前,并不那么富有,并不那么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使身后的岁月辉煌了。
(9)万世师表,这一座无形却巍峨的丰碑永远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散文选刊》7期)
1.“精神之树”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解释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孔庙的树对人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列举。(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中“领悟”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的?(6分)
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孔子的思想。这是一种精神学说,是一种规范人生的尺度。
2.①远离世事的喧闹。②感受到心灵的亮堂。③寻找到心灵的宁静。④心不再漂浮、游离。
3.不自傲、不以功臣自居,高昂向上、不屈不挠。
4.对孔子精神的敬仰、赞美。
对作者的这种观点,看法可能有两种:一是赞同,认为孔子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一是辨证分析,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后人要学会扬弃,要有所选择、理性地看待孔子的思想。
两种观点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但必须能自圆其说。
树之悟的经典散文
晚上,我走在大路中央,下着雨。周围没有一个人。
看着路边被雨冲击的大树,我问:“你会害怕吗?”树没有回答,因为它早己无力回答我的问题,我笑笑,拾起一片掉落的树叶,我知道它害怕,即使她再害怕也没用了,晚了。我轻轻地抚摸它,雨水是顺着树干流下来,这些事你后悔的眼泪吗?
从你贪婪插入土壤,吸取营养的`时候,你不就预料到这一天吗?可是你还是这样,这样贪婪,直到越陷越深。晴天的你是否会想到这一天?应该有吧可是那时的你不是在贪图享乐吗?又怎么会为这一天做准备,下雨了才开始害怕吗?
人不也是这样吗?明明知道会有遇到困难的一天,却贪图享乐,知道为什么不准备?因为侥幸,总想着要是明天没雨下呢?为什么要像树一样?树的教训不够吗?当插入土壤就注定这一天,可是几棵树、几十棵树、几百棵树……都这样。
树在大雨中显得模糊了,可怜地向我伸出枝条,我笑了,这时的树多么像一个坏官员呀!每一次,被捉到了才醒悟如果人有那么快能醒悟的话,那就世界岂不都是天才。
学如树一样的精神散文
对于树而言你可能无法体会到它们的世界。在一年四季中竟还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不论狂风暴雨、寒风凛冽也依旧茁壮成长。
谈到树,有些人可能就会觉得这树无非不就是树嘛,这有啥特别的!我想每个人的想法也毕竟不同,无法从普通事物上哪个角度去看待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或许我是个善于观察普通事物的联想者,对于一些普通的事物会由此引发起一些和人相类比的哲理。
每次下班路过那个陵园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的前往里面散散步,不论是心情好与坏。也许是对里面的花草树木有着独特的喜爱,也许是想满足下这难得的新鲜空气,也许也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但无论是从哪方面出发也都是想寻找到没有嘈杂的这一片净土。
可能是长时间被压力山大心累的工作而压抑惯了迫使我无法宣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独白而有时候甘愿独自沉默着。人往往就是这样,在身边没有几个懂你的人时候说话都在想该不该说某些话,大多人都喜欢向对方倾倒自身一系列抱怨之类的苦水,可能很少人愿意一直站在对方角度为对方考虑,更不谈为别人解决问题了,即使是有也是短暂性的。我想这也很正常,因为每个人他们所处的周遭环境大不相同,关键是在承受着各自不同的境遇。因此,每当自己遇到很多负面消极的心理情绪产生的时候就老喜欢藏在心中,自然而然也就喜欢来到这个老地方走走,甚至我会面对着某些个花草树木而喜怒哀乐,但是更多的是我肯定不会像那种一发不可收拾发狂似的去折断它们的枝丫而伤害到它们,相反的我会偶尔看着它们或者发呆,因为不想被别人听到实际的说话响声,心里就默默的跟它们说起心理话,也许你会觉得我很奇怪,但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内心的那片海,时而期待时而又想要将这些波涛泛滥的海水找到一个归属地这样就会觉得圆满。
走走停停的我会注视着那些丛林路旁的树,不由自主地突然想到它们都经历了那么多的春夏秋冬,无论是狂风暴雨,天寒地冻地它们都还仍然保持着自己茁壮的身躯而从未倒下。在每个春夏秋冬四季里还会发现它们如人的喜怒哀乐样都有着不同的样貌来给大家呈现出来。 当受到狂风阻力的时候它们如牛人的坚韧意志那样坚定不移。我想很多的时候在我们遇到巨大阻力面前我们还是缺少了这种勇气和立场的.坚定性,从而就会产生“欲经而风不止”的矛盾心理变化。
人生如树,从破土而出的种子直到长成了参天大树,扎根深埋于土壤中,一路上每经历过的岁月都会留下了一圈又一圈年轮的痕迹。但是不变的是它们任何时候都依旧保持着寸步不移守护着自己的那片所在地。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中的营养成分,来使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你同样的可以强大的撑起整个身躯来抵挡外界的摧残!
湘西精神文化之探究散文
湘西,俗称大湘西,位于湘,黔,川,鄂四省交界处,这片质朴的土地孕育着善良的湘西人民,给了湘西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同时赋予湘西人民无穷的智慧。
一条绵延千里的沅江,又称酉水,就是这条母亲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湘西人民,他们在这里演绎着历史,演绎着生命,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演绎未来。
湘西,这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保存着较多原始古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巫楚文化:原始而又凝重的“接龙”,“上刀山”,“下火海”,精美的蜡染,动人的情歌……这一切都展示着湘西的神奇和湘西人的智慧。
为了使湘西走出古老,也为了使人们走进古老,同样是为了更多的人了解湘西,从而对湘西的精神文化进行挖掘,这里沈老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的《边城》无疑是湘西精神文化的一扇窗口,因此,我想藉此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初步揭示湘西精神文化的内涵。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它包含了全部的知识,宗教,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等。
精神文化是指湘西人民在社会实践和意思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心态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应该是;政治,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多方面。湘西人民创造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宗教信仰是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无未得到合理的解释而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因为长期的信息闭塞,没有交流,便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对神的崇拜,还有对鬼怪的崇拜。这些崇拜还包括民间的一些人物,他们是:“草鬼婆”“巫师”,“仙娘等等”。
“草鬼婆”又称“草蛊婆”在湘西很为流传,并且谈“蛊”色变,她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源于人神错综,是一种情绪被压抑后的变态发展。草蛊婆一般不与人来往,放蛊的对象一般是老人和小孩。放蛊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是放入果物之中,中蛊的人多有腹胀,疼痛难当,中蛊后多能梦见蛇虫,如不及时请“草蛊婆”来释解,就会活活的被疼死。
然而,如果哪家有人中蛊后,向“草蛊婆”索要解药,她们都会很客气的说出方子,在她收蛊之后,中蛊的人便慢慢地好了起来。
“蛊”是寄生在草蛊婆身上的一种虫豸,“草蛊婆”放蛊多出于被蛊所逼,通常放一小孩可以经过一年,放一树木(本地的树木有蚁穴或疮疤的树木都以为是被放了蛊)树木死去,只低三月,放自己的孩子可低三年。如果她不放蛊,她自己就会被蛊伤害身体,甚至于死去。所以人们经常用一些手法来防止自己中盅,像弯曲拇指,将拇指插入食指和中指间,以此来防蛊上身。因此人们多对“草蛊婆”是敬而远之。
仙娘则与草蛊婆不同,平常多余人来往,常常是谈笑风生,只有当黑布蒙面,双脚抖动,人神相交之时,她们便如同换了一个人,这时,谁也不敢打扰仙娘的施法,她们能与亡灵通话,竟然与死去的家人说话语气一般无二,这就是传说中的仙娘通仙。仙娘在与神相交时,语言动作和神态,活灵活现,伤心时声情并茂,因此深得乡下老妇人的青睐和信奉。
湘西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千万的湘西子民。因为有了崇拜,所以就有了禁忌,生怕一不小心便冲撞了神灵,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小心翼翼,唯神怪敬仰。
除此之外,湘西还有自发地合作意思,丧葬礼仪,婚嫁习俗,对神怪的认识,神奇的山歌和传说以及民间制约,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单g说说湘西婚嫁习俗的形成。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尚和习俗。湘西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下,对生活的探究和摩擦行程的一系列自己的婚丧习俗。
在沈老的《边城》里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也反映了湘西婚姻习俗的一个方面。如:湘西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度,在婚姻史中,经历了血缘亲,对偶婚等制度。
在民间传承这样的一个故事,天地之间突然被一场大水所淹没,把所有的生灵而淹死,其间只剩下傩送兄妹两人,于是红君老主,便要兄妹两结婚生子,再造人类。
妹妹起初不愿意,但是经不住老君的诱劝,最终答应成婚,不久妹妹便怀了孕,不想十月怀胎后生下来的却是一团肉砣,兄见此大怒,举刀将肉砣砍成几段,分别抛向四面八方,第二天肉砣便化成了人。
这段婚姻反映了原始蒙昧的血缘婚姻,是不可信赖的,怪胎的降生,更加证实了血缘婚姻的危害,从而对偶婚制度产生强大的冲击继而为改变成一夫一妻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夫一妻制,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掠夺婚,表亲婚,转房婚,招养婚,对歌自由婚等。自由婚当属居多,这种恋爱的方式独特,主要是在赶集中发生,俗称“边边场”他们赶集不是为了购物,而是专门为了挑选意中人。当男方对某一年轻女子有好感时,便会故意踩一下女孩的脚,或拉扯她的衣服,引起女孩的注意。如果女孩对男孩没有好感,便会立即掉头就走,假若女方对男方产生好感,女方则会假装生气,此时男孩便会借机与女方约定时间,两人约会,男方也可以直接将女方带走,这就是湘西最为盛行的“边边场”。
也有在“边边场”里男女双方见面后都互有好感的,便会以对歌的形式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好感,当两人感情加深,男方就得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也叫“提亲”,两方家长都满意,就可以择日定亲,接着便是选定几日结婚。
当然,接亲更有许多的习俗,比方说,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时,女方可以设卡或关门拒客,直到男方抛出红包,女方认定后才会开门迎客,允许男方进门,好酒好肉的招待,然后发亲。
新娘出门前要“跳火把”,意思是女子嫁到男方后会旺家,并由堂哥或堂弟背上车(轿),还有一大帮子的亲人随同前往,这叫送亲。到了男方家门口时,由新郎背新娘进门。洗“合欢脸”表示以后男女双方和和美美。
湘西,山高路险,人心古朴。湘西的人民勤劳勇敢,湘西的文学艺术,民族风俗,源远流长,五彩斑斓,湘西人民的生活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里只不过是描述湘西文化风情的万一,更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