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天下第一楼》教案
- 文档
- 2024-07-26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天下第一楼》教案,本文共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深入理解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情境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个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新课解读】
一、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了解作者
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2.背景资料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累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儿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与愿违,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3.快速阅读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4.上述情节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5.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明确: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二、把握语言特征,理解语句含意
1.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明确: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提示】
话剧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练,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话剧的这一语言特征。
2.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仗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赔着笑脸。
(2)卢孟实: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本文人物出场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了我们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卢孟实形象】
分析: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的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赔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罗大头形象】
分析: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撂杆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总结: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
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势利。
【教学提示】
教师可结合课本“思考探究”第四题对此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话剧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2.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五、本课小结
“福聚德”衰落的原因其实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概括了文章情节,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团队意识,团结一致才能使一个集体走向辉煌。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重点】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把握戏剧冲突。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1.认读“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结合课后习题一,写节选部分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只有团结和睦,心往一处想,使往一处使,才能家庭兴旺发达。家庭如此,一个集体更是如此。当一个集体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预示着这个集体将走向衰败的道路。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第三幕。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具体参见《基础训练册》“常识介绍”,略。
在“背景资料”里特别注意“福聚德”由衰而盛的原因:卢孟实的精明能干和众人的团结聚力。
(二)给文中人物分类,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课文节选部分写了许多人物,有的人物对“福聚德”昌盛做出了贡献,有的人物行为导致“福聚德”走向衰落。下面文中人物,哪些是福聚德的功臣?哪些是福聚德的克星?
王子西、福顺、常贵、唐茂昌、玉雏儿、克五、罗大头、成顺、卢孟实、修鼎新、小伙计、唐茂盛
⑴福聚德的功臣 --卢孟实 王子西 玉雏儿 常 贵 罗大头--团结、勤劳、能干。
⑵福聚德的克星 --威胁敲诈、不守规矩、索钱要人--唐茂昌 克五 罗大头 唐茂盛 (看落子的)小伙计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一,把握戏剧冲突。
明确: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再加上克五这些人的欺压、敲诈,“福聚德”必然走向衰落。
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既是对情节最好的概括,也点明了“福聚德”即将衰落的原因。可以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习题四”对罗大头形象的分析,读“罗大头撂挑子要挟卢孟实”的片断
总结: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卢孟实形象。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四)理解含义深刻语句
1.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低俗。
明确: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占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陪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三、课堂小结
矛盾冲突明显 情节曲折
人物形象鲜明 台词生动
语言富有地方色彩
四、作业
《基础训练册》习题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过程与方法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难点
朗读台词,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天下第一楼》的剧情。
2.圈点勾画法: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语句,赏析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天下第一楼》,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话剧的相关知识。
作者简介
何冀平,中国剧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
文本链接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
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
岁月如歌,十年弹指一挥间。后来,“福聚德”内忧外困,最终走向没落。
四、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
2.速览课文,找出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情节围绕什么矛盾冲突展开的?
卢孟实,王子西,罗大头,常贵,唐茂昌,唐茂盛;主要围绕“福聚德店堂”的即将衰落展开情节的。
五、课文精读
1.浏览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1)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2)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3)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4)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5)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情节的概括。
3.分析“福聚德”走向衰落的原因。
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
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4.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仗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赔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5.本文出场人物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卢孟实形象】①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②卢孟实一出场,便不屑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物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了他是个精明能干的人。③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④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⑤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的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陪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言而总之:卢孟实是一个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的人。
【罗大头形象】
①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
②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要撂杆子走人。
③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总而言之,罗大头是一个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直率,不屑与小人为伍的人。
【其他人物形象】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六、文章主旨
本文以中心人物卢孟实在与少东家、克五、饭店伙计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开情节,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展现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自我奋斗但最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悲剧。
七、写作特点
语言富有方言特色,充满着浓郁的京味。
例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因为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
九年级下册语文《天下第一楼》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目标导学二: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天下第一楼》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 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之后,投身影视创作,完成了《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等作品。
二、故事背景
民国初年,北京前门外老字号福聚德烤鸭店的掌柜(老东家)唐德源年事已高,两个儿子又不争气,饭店经营不善。老掌柜去世前,将买卖交给精明强干的同乡卢孟实经营。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新建大楼,斡旋于各方势力、各类人物之间,将福聚德的事业推上顶峰。但在东家、官府等的内外逼压、破坏下,卢孟实最终没有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被逼还乡,福聚德也由盛转衰。课文是剧本第三幕的节选。
三、理解词义
幌子:俗称酒帘。古代酒店以其容易引人注目,故用为招牌,以招揽顾客。
侦缉:侦查缉捕。
懦弱:软弱无能;柔弱。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拾掇:整理;收拾。
捣蛋:
凄凉悲惨。
借端生事,制造麻烦,无理取闹。
凄惨:凄凉悲惨。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
咬牙跺脚:文中指下定决心。
另请高明: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骂骂咧咧: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四、问题解疑
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舞台说明作用分析法。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热火朝天的气氛。
2.写全赢德的关张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描写了福聚德的掌柜卢孟实善于经营。
3. 作者在此处安排王子西说出老爷子的死因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写老爷子窝囊而死与后文罗大头撂杆子走人,说出卢孟实的身世相照应。
4.为什么要写“给侦缉队送礼”“那可是些惹不起的祖宗”?
说明在那个年月做生意不容易,突出了卢孟实聪明多谋,八面玲珑,也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
5. 通过唐茂昌和王子西的对话,可以看出卢孟实在唐家是什么地位?
唐茂昌根本没把卢孟实放在眼里,只是把他当作唐家的奴仆,从“这儿全是大爷的”“这儿是老唐家的买卖”“柜上的事儿,你得下心”可以看出唐茂昌一直在提防着卢孟实,认为他贪唐家的钱。
6.卢孟实为什么不让店员看落子、听花鼓?
当时人们认为从事这些行当的人主要是服侍他人,社会地位低下。他不让自己的店员看落子、听花鼓,是想用这种做法证明做饭庄子的也是体面的,不能叫人瞧不起,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7.如何理解卢孟实骂小伙计,给成顺喜幛子钱?
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让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给成顺喜幛子钱,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他为了证明做饭庄子的也是体面的,不能叫人瞧不起。
8.从罗大头与卢孟实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罗大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知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撂杆子走人;脾气火爆。不过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卢孟实这一人物形象。
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出场,便不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厚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儿,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 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又体现了他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对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从他对待罗大头的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他的表现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赔着笑脸应对,这是那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10.本文的语言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 !”“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有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这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
五、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描写了福聚德烤鸭店由名噪京师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歌颂了卢孟实、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
一、走进真实的阅读状态
这是《天下第一楼》(节选)的一个教学实录片段:
师:你们预习时是怎样读这个戏剧的?
生1:先看第一个注释,讲的是《天下第一楼》的故事梗概。
师:谁都是这样读的?(四五个人举手。)老师也是这样读的,读节选的作品,应该先读故事梗概,如有可能要读一下全文。(指生1)然后怎么读的?
生1:看有关人物的注释,看看他们是福聚德烤鸭店的什么人。
师:谁都这样读?(大部分部举手,可见学生的从众、从师心理很严重。)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2:我是边读课文,遇到一个人物,边再看注释的。
师:结合注释读,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生齐:像生2那样读。
反思:1.《天下第一楼》是统编新课文,头绪繁多,人物众多。我应该教学生怎样读?我的做法、读法,或许适合学生,我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学生也许会遇到。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应该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状态。
2.不急于去灌输,而是讨论,明确学法。不强迫学生认可哪种读法,摆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做到“以生为本”。
二、步步为营,马到成功
复述“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这个故事。
生1:唐茂昌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走了钱。
师:能不能添上时间、地点,详细点。
生2:大年初六,福聚德烤鸭,唐茂昌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走了钱。
师:还不清楚!加上唐茂昌身份,要钱的原因!
生3:大年初六,福聚德烤鸭,老东家的大儿子唐茂昌因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钱置场面买行头,拿走了钱。
师:他这样强行要钱还有个理由,加进去!
生4:大年初六,福聚德烤鸭,老东家的大儿子唐茂昌因前一天没要到钱,这天强迫王子西拿钱置场面买行头,还以卢孟实在老家置办产业为要挟拿走了钱。
1.开始学生的复述非常“详实”,简直就是把故事讲了一遍。于是修正,不要“某某说”这样的字眼,复述的时候要转述、要概括。去掉口头禅“然后”,语言干净洗练。
2.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教师要有耐心,这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故事的答案,而是要学会如何复述。每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明确目标。要有耐心,温火才炖好肉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
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四、课文精读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阅读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又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五、探究升华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六、文章主旨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七、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时,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八、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
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谚语,读中感悟它的表达作用,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习惯。
4.理解课文中谚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谚语的含义,养成积累谚语的习惯。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大概了解文中谚语所包含的意义。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谚语的含义,养成积累谚语的习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谚语的书签。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释题(7)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谚语三则(板书课题)
2.教师读,学生跟读。
3.学生齐读。
4.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谚语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5)
1.教师范读。学生圈画出生字。
2.学生自读生字,然后自由读文。
3.反馈学生认字的情况。
(1)以游戏方式认生字:找伙伴。
(2)请拿到书签的小朋友读他们手中书签上的谚语。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读好字,再读好文。
(4)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并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5)教师组织学生反馈生字的识记方法。
(6)开火车读,检查全班小朋友个别认读生字的情况。
4.朗读课文。
(1)小组自由读。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小组读。
(4)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学着老师读。
三、感悟谚语蕴涵的道理(8)
1.出示:“春光无限好,做事要赶早。”
2.学生读,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3.请小组长把小组讨论后的最后结果汇报给全班小朋友听,然后集体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4.同样方法理解别的谚语。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这些谚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人,我们必须珍惜时间,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多学多做,千万别浪费时间,否则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四、再读,巩固理解,加深印象(10)
五、布置作业(5)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谚语三则
yǔ语 zé则 wú无 xiàn限 ɡǎn赶 rú如
zhuànɡ壮 nǔ努 lǎo老 tú徒 shānɡ伤 bēi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学习谚语的习惯。
4.理解课文中谚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谚语的含义,养成积累谚语的习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8)
1.认读生字词卡。
2.开火车读,加深记忆。
3.完成多音字练习。(好、少)
4.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二、读文、再次感知,指导背诵(10)
1.出示谚语,学生朗读。
2.指名背诵,说说自己背诵的技巧。
3.集体背诵。
4.教师表扬、肯定,并强调背书应适当地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提高背诵的效率。
5.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说什么是谚语吗?
6.那你们知道本文的三则谚语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三、激发思维,拓展延伸(10)
1.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谚语或故事?
2.为了奖励你们刚才出色的表现,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懒汉的故事》。
3.你们喜欢故事中的懒汉吗?为什么?
4.学了这一课,你们觉得自己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
四、指导写字(8)
1.引导学生在小组里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交流。
2.集体反馈。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集体评价。
五、游戏巩固(5)
1.走迷宫,看谁走得快。
2.生字找朋友。
六、布置作业(4)
收集、制作谚语。
板书设计
2.谚语三则
春光无限好,做事要赶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 后 感
下册九年级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务:
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4.在阅读中注意标示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难点)
四.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解疑释惑。
教学方法:以学为主,以读为本,读、思、议、问、写相结合,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教具: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1分钟)
大家知道刘欢唱的《好汉歌》,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水浒传》)对,就展现了108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4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
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
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三、由题启思.(5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想想这生辰纲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A、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2、能否运用生辰纲一词,并联系上A、B、C、D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话来。
答: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小结:(略)
四.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6分钟)
1.接着,大家讲讲课文在叙事上具有什么特点?
用投影仪显示全文线索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线结构:
2.结合练习一思考:作品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节结构的理解〉
小结:(略)
五.讨论预习思考题。(13分钟)
用投影仪逐题显示,逐题讨论。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亦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而要具体落实这个学习的重难点,可以通过讨论、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来实现,因为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作品语言等方面去设计的,真正帮助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结:(略)
六.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10~12分钟)
学生问题选录
1.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请问这里的几个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这环节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问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回答:(略)
七.课外练笔。(2分钟)
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通过设计这道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八.小结。(1分钟)
今天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赏。下课!
《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资料显示屏]
《水浒传》是我国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
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
设计A
1.思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2.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3.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人新课(见导语设计)。
第二步: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第三步: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第四步: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
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
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设计B
1.思路: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杨志的分析为主线,以对老都管分析为副线,看梁世杰对杨志命运的决定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2.导语设计(同设计A)
3.教学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同设计A)。
第四步:设置归纳总结性题目。提供材料,由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组材料:
(1)杨志改变行程时间:
原:五更一日中
现:辰牌一申时
(2)那十一厢禁军,担子又重,无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逼赶要行。
(3)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第二组材料:
(1)杨志道: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谁敢在这里停脚!
(2)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众军欲买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
(4)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着……胡乱容他们买碗吃罢。
问题:以上两组材料能表明杨志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第一组材料表明杨志在押运生辰纲途中时时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组材料表明杨志抵达黄泥冈后,对地形、对人、对事件的高度警觉。
总结:无论是时时小心还是高度警觉,都表明杨志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纲这个任务了。因为他急于靠功而获赏,改变自己现在的罪犯身份,从而稳步上升,落个封妻荫子。杨志急于抓住这个契机,实现自己命运的转折,仍旧保持将门之后几世忠臣的美好声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志把赌注重重押在了护送生辰纲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纲别出事。
第五步:从老都管之口,看梁世杰对杨志的用。
老都管虽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作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由以下几方面可见其身份:
(1)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无可奈何)
(2)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只能辩解)
(3)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语气十分强烈):
(4)老都管竟来对杨志道:那贩枣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只能依从)
明确: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①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亲信。
②梁世杰派老都管随行,相当于督押,是对杨志的监督。
③老都管言语中充满对杨志的渺视,足见梁世杰对杨志的态度。
总结: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对杨志信任不足,怀疑有余,他用的是杨志的艺,而非杨志的人。杨志的悲剧也正在于此。杨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终等到的是幻灭。梁世杰对他的用,决定了他的贼寇命运。总之,力图通过此设计来理解以梁世杰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起义英雄间的矛盾,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设计C、
1.思路:在执行设计.A或B的前提下,为理解、体会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和《水浒传》结构有机结合又独立成篇的特色,附加阅读茅盾先生的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以助阅读、理解功效。
2.导语设计、教学步骤同前。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02-23
《月下独酌》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消遣娱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说的“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两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以是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演员出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之“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然如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始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消遣娱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互相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庞大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没有限的苦楚。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以是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如何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别想找到共饮之人,以是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互相约定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作业: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月夜》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提及这首诗,历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诗人表达描写的只是望月思家的所说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感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体现的正是至情,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正题。诗人所驰念的是“闺中(人)”“遥怜”的是“小后代”;由自身的处境想到了家人,幼小的后代是“未解忆长安”的,对月只好“独看”的“闺中(人)”,思忆立久,以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而在驰念中的诗人自己,也就倾泻出深邃深厚的惋怅之情并发出饱含辛酸的祝愿:“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来理解《月夜》,就是昔人所称颂的“情之所钟”而产生的至情,真挚的感情和切合生活真正的想象构成这首诗独有的意象,语丽情悲,另成格调。然而,仅仅如此理解,这首诗的感情表现便无疑有所局限。诚然是好诗,也算力作,却与诗人忧国哀民的情怀两样,较之《羌村》、《北征》等篇中描写与家人相聚的情事,也觉逊色。《月夜》所体现的感情是否存在局限,我们试作进一步的探索,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联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味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持“至情”之说,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既成的框框。《春望》是稍后于《月夜》的诗人同期作品中感情倾向鲜明的一篇,既是感时之作,面愁怀旅况,更是与《月夜》相类。以《春望》体现的感情来衡量《月夜》,便不难看出《月夜》感情源源泉的深远。再就“二哀”而言,也是稍后的同期作品,对现实的真切描述和诗人饱和悲愤的寄寓,也不难看出置身那个战乱年月的苦难生活。面对故国河山和残酷的现实,在长安望月,自然联想到~州,“~州月”同样是长安月,“闺中(人)”在“独看”,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人自己,更是感应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诗人想象对方的“忆”是什么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忆”中人的长安生活;“东来橐驼满旧都”,“黄昏胡骑坐满城”,是异族掠夺和践踏下的长安情形!由于战火隔绝,“~州月”未能“双照泪痕干”,预示出诗人渴望脱身长安的心情,也流露了对远在~州的家人的凄叹之情和深切的哀痛。而“双照泪痕”,也正是从现实的苦难所作的假想。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一定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热爱自己的国家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预示出作家的思惟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表达描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受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故而,《月夜》不失为杜集中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作品。
作业: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前猜测,本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如何的?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搁浅。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传译理解:通过传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六、布置作业课后操练二
《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5、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材分析
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这篇文章被选进九年级课本上册,对学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点拨释疑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
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吗?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1.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
2.时代背景
作者源于直接或简接体验,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2、请几个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一个自然段,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
四、合作探究
1、勃兰兑斯不仅仅是把人生比做高塔,他还将人生比做什么呢?
2、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请注意,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五:拓展延伸
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
明确:地洞里挖掘的人,就是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吧;工场劳动的人,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师:说得很好。勃兰兑斯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
生:我觉得还没有。比如说像我们,全世界的学生也是人类的一员,而这三种人中却没有我们啊。
今天,我们读了勃兰兑斯的《人生》,使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还有许多精典的名篇,哪个同学还知道哪些名人对人生做过最经典的论述?
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台湾女作家三毛关于人生也有很精彩的描述:“婴儿诞生,一般人并不知晓婴儿的未来,可是都说——恭喜!恭喜!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后的世界,却说——!可惜!可惜!”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给同学们推荐一个人,他就是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他写的《论人生》很有名气,有可能的话,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这本书。我们国家也有不少的优秀作家对人生也有很精彩的思考,比如冰心、鲁迅等,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相关文章,并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然后我们来一起交流,看谁写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分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2、能力目标:培养概括提炼能力,找出文中对人生所设的四个比喻;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3、情感目标: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教学难点:
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格言警句,引出人生: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丹麦作家勃兰兑斯的《人生》,看看他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图片)
二、一读课文,初识人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
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把人生都比作了什么?交流初读本文的感受。
三、二读课文,感悟人生: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共同赏读精彩语段。
1、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找出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的语句,进行朗读并理解这样比喻的恰当。
2、作者又把人生比作地洞,找出并将比喻成“地洞”的文字读一遍,你同意这个比喻吗?
3、作者还将人生比作广阔的领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征战的态度。
4、作者还将人生比作工场,表现了工场中劳作的人们的什么精神品质?找出相关的语句读读。
四、三读课文,探究人生: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1、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他们都各有怎样的精神?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2、讨论交流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3、勃兰兑斯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请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给补上。
五、放飞思绪,书写人生:
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曹操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