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教案,本文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懂得选择合法途径行使政治权利,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公民政治权利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公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和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本节课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建设,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行使政治权利。

【教学难点】:行使政治权利。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搜集相关事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

导入

播放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14日闭幕。闭幕后,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大家通过看这段视频,发现温总理主要回答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我们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那么,我们中学生能不能参与政治生活,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活动是属于政治生活呢?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身边的政治生活:升旗、团员宣誓、法制教育报告会,认真填写评议表等。

1、提问:什么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在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

2.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表现:

活动一:试一试(图片和素材)

3.公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

活动二:练一练

第一步:案例分析,明辨是非

案例一:“拍”出来的纠纷

思考:李先生的行为合法吗,是否会侵犯冯女士的隐私权和肖像权?为什么?

案例二:上访被拒之后

思考:小王在公司门口张贴大字报揭露刘主任的行为合法吗?你认为他应该如何做?

4.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注意点:

第二步:学以致用,检验巩固

观察课本上的漫画,说出材料中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教师评价引导,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

导入下节课: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我们享有了政治权利,还应履行哪些政治义务呢?------义务篇

新课

小结

教师结合ppt强调重点。

同时举办一个课外活动:

“我是学校小主人、学校建设我参与”

结束语

播放歌曲《我爱我的祖国》,同时发出号召:

行使政治权利      当好国家主人

【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_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方面。一个国家公民享有权利的情况是由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单元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政府的决策往往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各项决策能够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都是民主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公民可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体现在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进行民主监督,为守望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及其决定因素: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1)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它的特点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的表现是民主有制度的保障、法律的保障、物质的保障。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1)实行专政的原因: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的破坏活动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破坏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和秩序,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2)专政的特点:我国人民民

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3)专政的内容: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的含义: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

本课时在前4课时按照高考考纲考点据点分析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讲解易错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等方式,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识记重点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并通过课堂训练典型主观题型以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答题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活动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统领。

【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培养学生依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意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方式、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反思、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展示单元重要知识点问题,让学生背诵。)

二、考点导航(展示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目标)

三、考情回顾(展示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内容及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本专题高频考点及常见的考查方式)

四、知识整合

1、《政治生活》主要线索(略)

2、《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导图

一个性质:国家性质(国体)

两对关系:民主与专政、权利与义务

三个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四条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知识构成及知识联系。(略)

五、易错点分析(学生先分析,然后由老师解释)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民主是全社会的民主。

●3、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享受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7、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8、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国家政权机关。

六、知识整合及热点探究

?整合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热点探究一】“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

(提出探究问题并归纳总结)

1.我国为什么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

2、上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整合二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在整合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易混淆知识点的辨别,做典型例题巩固。)

【指点迷津】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区别:

1.具体方式不同:前者概括为:三“社”一“专”,后者概括为:“信人舆”

2.强调侧重点不同:对于公民的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是建设性的(让你出谋划策的),属于民主决策;如果是针对国家机关执行决策的具体工作中的不足或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则属于民主监督。

3.参与决策的时间点不同:民主决策---决策前或决策中;民主监督----决策后。

【热点探究二】政务微博转政风

1、被专家和网民称为“政务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官方微博”。同时,织“围脖”成为许多干部征求民意的重要渠道。其中浙江省超过3000名干部开微薄,居全国首位。而两会民意调查中,不少媒体也通过微博收集民意。微博正以其“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开启“人人都是参政者”的新阶段,成为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反腐倡廉、倾听呼声、化解矛盾的新阵地。

假如你是一名网民,应该如何参与微博问政,表达自己的诉求?

2、(江苏卷)35.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

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用好微博。(4分)

关于“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总结

3.有人认为政府只要重视发挥微博作用,就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热点探究三】村民自治

展示热点材料并让学生完成相关典型例题,教师概括总结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七、课堂小结(略)

本节课我们回顾了课本重点知识、构建了单元知识网络、讲解了易错点、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夯实基础,识记重点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不断总结、反思、提高。

八、课后作业

(1)运用图表方式,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并熟记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2)完成名师考题第二单元配套试卷并在老师讲评前自批自改,纠错反思。

九、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完成)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中第二框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宪法对国家性质、根本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构成。

2、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过程与方法:

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宪法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学会从不同方面全面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能初步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宪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法、对比法、列举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时:1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如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许多学生认为宪法高高向上,离我们很远等等。

储备相关的宪法知识与典型材料,以利于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的'教学穿插使用。

学生:

熟悉本节教学内容,从关于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等方面收集材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做好法律家族聚会的模拟表演。

七、教学过程:

①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②模拟法律家族聚会,提出问题——讨论宪法的作用。

③齐声朗读,明确宪法规定的最根本内容。

④列举说明宪法内容与时俱进,更加丰富。

⑤问题讨论,了解宪法的构成。

⑥案例分析,澄清认识,明确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⑦看图例,了解宪法所具有的地位和法律效力

⑧填表掌握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活动准则

⑨预习“相关链接”,认识宪法制定、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八、课堂小结:

本框题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法律效力上、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的比较,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宪法。

九、作业设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教学重点,请同学们填写小黑板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理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教学内容:

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中第二框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宪法对国家性质、根本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构成。

2、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过程与方法:

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宪法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学会从不同方面全面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能初步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宪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法、对比法、列举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时:1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如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许多学生认为宪法高高向上,离我们很远等等。

储备相关的宪法知识与典型材料,以利于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的'教学穿插使用。

学生:

熟悉本节教学内容,从关于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等方面收集材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做好法律家族聚会的模拟表演。

七、教学过程:

①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②模拟法律家族聚会,提出问题——讨论宪法的作用。

③齐声朗读,明确宪法规定的最根本内容。

④列举说明宪法内容与时俱进,更加丰富。

⑤问题讨论,了解宪法的构成。

⑥案例分析,澄清认识,明确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⑦看图例,了解宪法所具有的地位和法律效力

⑧填表掌握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活动准则

⑨预习“相关链接”,认识宪法制定、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八、课堂小结:

本框题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法律效力上、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的比较,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宪法。

九、作业设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教学重点,请同学们填写小黑板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宪治国 立法基础和依据

治国安邦 宪法的作用 宪法具有最高 最高法律效力

的总章程 宪法内容 的法律地位 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的构成 制定和修改程序

更为严格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政治生活方面);

2、提升发散思维能力,积极应对中考开卷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积极履行政治义务;

二、复习整理夯基础(大约15分钟)

组织目标:基本由学生主持安排进行,教师简单引导,锻炼提升学生能力;

设置目的:理清本课三部分相关内容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基础知识。

组织方式:小组对抗赛;

知识结构导航:

基本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学生复习,确定本框题应该明确哪些基础知识?并组织学生分组展示本组的复习成果。其他各组注意监督,并指出他们的不足。

第一框题: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1)人民当家作主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2)生活在法治国家里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知识点、重要问题等)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小组长或副组长简单点评:

监督组点评、质疑:

第二框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小组长或副组长简单点评:

监督组点评、质疑:

第三框题: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1)我们的政治权利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2)我们的政治义务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小组长或副组长简单点评:

监督组点评、质疑:

三、发散提升我能行(约10分钟)

组织目标:基本由教师主持、引导学生进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应对开卷考试;

设置目的:明确、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印象;

组织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抢答的方式解决;

教师问题引导设置:

(1)你觉得我们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没有弄明白的词语、句子?

(2)你感觉本课的重难点有哪些?其他小组是否认同?能否回答、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的'这些知识对于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四、聚焦中考论英雄(约15分钟)

组织目标:基本由学生主持,各小组长组织进行,培养提升学生能力;

设置目的:突破中考考点,活学活用,应对中考开卷。

组织方式:教师引导,小组对抗赛的方式解决;

任务一:我会选

1.(20XX年宁夏)20XX年我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宁夏发展马铃薯种薯基地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重点督办建议。这充分体现了我区人大代表( )

①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②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③权力大、能力强,不受人民监督

④关注民生、反映民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XX年山东威海市)20XX年重庆市扫黑除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严惩黑恶势力,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

①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②偏离了国家工作中心,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③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④体现了国家的强制力,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与政治生活的初三政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中第二框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宪法对国家性质、根本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构成。

2、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过程与方法:

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宪法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学会从不同方面全面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能初步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宪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法、对比法、列举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时:1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如在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许多学生认为宪法高高向上,离我们很远等等。

储备相关的宪法知识与典型材料,以利于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的教学穿插使用。

学生:

熟悉本节教学内容,从关于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等方面收集材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做好法律家族聚会的模拟表演。

七、教学过程:

①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②模拟法律家族聚会,提出问题――讨论宪法的作用。

③齐声朗读,明确宪法规定的最根本内容。

④列举说明宪法内容与时俱进,更加丰富。

⑤问题讨论,了解宪法的构成。

⑥案例分析,澄清认识,明确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⑦看图例,了解宪法所具有的地位和法律效力

⑧填表掌握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活动准则

⑨预习“相关链接”,认识宪法制定、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八、课堂小结:

本框题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法律效力上、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的比较,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宪法。

九、作业设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教学重点,请同学们填写小黑板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宪治国立法基础和依据

治国安邦宪法的作用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

总章程宪法内容的法律地位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的构成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2、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

(1)对个人

(2)对民族和国家

2、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1)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阅读教材的方法

(1)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3)综合探究课是帮助你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看目录,知道《文化生活》分为四个单元,其中第一、二单元讲述文化一般,第三、四单元讲述中华文化。然后重点分析第一单元,指明其地位作用(起始、基础)和主要内容(两课四框一综合探究,按“从社会发展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内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课堂练习】《第二教材》上的例题和选择题。

【书面作业】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为陌生,再者文科特长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课前准备也不一样,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不完全相同,要有预备方案才行。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知识点一定要强调准确,重点知识要讲精讲细,能当堂运用练习一下,本节课原本设计的课堂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今后在设计课堂教学上时还要多注意课堂的高效。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回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P9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2,做《第二教材》上填空题。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1)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课堂练习: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

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地域上看)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性质上看)

巩固练习:P10相关链接一

思维拓展:P10专家点评二

结论: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渡):文化不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这一特点日益显著。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采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材料一:,我国25至5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而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 9年,德国为13.5年。统计表明,25至54岁的从业人口中,我国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1)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发展)

(2)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注释: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 (引导学生看《第二教材》P4参考资料)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材料: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容。

(过渡):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处理P12探究,知道: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我国的策略:

(1)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道精神。

一、课前预习情况检查,知识背诵提问

二、导入讲授新课: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