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探析论文
- 文档
- 2024-08-27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探析论文,本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上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其以视频展现的方式将教师备课中关于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或是重要环节内容的展开进行教学,形式新颖,且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经验,探讨了微课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模式;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开放性大学更多的强调了远程教育和优化资源整合的内容,以更开放和更前卫的办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与之前的开放性教学相比,微课教学是采用微课对课程的优化效果进行设计,运用小课程提高大内容的教学质量。
一、相关概念简述
1.开放性大学简述。开放性大学的办学教育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其教育模式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还有远程开放教育的新模式。这个综合性的办学模式在近些年的尝试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反馈,也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人们往往将开放性大学和开放性教育联系起来,其内容就包含了多个校园和多个区域资源共享,以远程教育为主形成混合性学习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核心的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找到符合的学习模式。另外,还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需求对学习的媒体、学习课程、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进行选择。
2.微课模式简述。微课是以新课程标准以及现代化的教学实践要求为准,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作为教学传输媒介,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涉及到重点环节和重点知识的内容进行记录,并形成更加有效的课堂互动。除了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视频外,微课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教学课题、课程总结、课后讲解、课中互动、课后点评等,整合与拼接这些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工作,完成教学任务[1]。从总体上来看,微课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炼、主题突出、简单易懂、趣味性强、反馈快速等优势,符合现代化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模式下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1.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在过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表现为教师讲授中心、课程教材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三大块,这一种教学理念被应用了超过四百年。随后,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的事实。开放性教学逐渐形成,例如一堂教学课程导入IP课件的总时间为50分钟,而应用资源内容囊括近10个课时等,在应用初期,尽管系统更为全面性,但依旧没能完全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现代化的微课程设计理念结合了网络教学、小班化教学和脑教学三大理念,更强调“学”的过程,提倡先学后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反,其特征突出表现为短、少、小,即教学时间短(时间压缩在10—20分钟内)、教学内容少(每次开课只关注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环节)、资源容量少,这些特征实际上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教育心理学认为[3],一个人的有意注意时间通常不会太久,大多在20分钟以内,那么过去一堂课程的50分钟至少有半小时处于无效教学的状态,既浪费时间也花费精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重点知识分为两三个小知识点来进行讲解,更能保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另外,微课教学中教师不再代表绝对的权威,而是充当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在微课自学过程中自主质疑、思考、批判和解答,并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合文本内容,利用专业知识去解答。
2.整合文本资源,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是文学作品阅读内容的整合。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中,学生阅读学习的文学作品较多,底蕴深厚,教师开展微课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情节结构等,做好微课的精心设计工作。比如学习西安电大吕洁的《静女》赏析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唯美的情境创设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编导,并通过清新唯美的形象表演展示。上海开放大学有名的教者唐教师在进行《庄子濠梁之辩》的微课教学中曾采用面授结合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庄子的生平辩论其与惠子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庄子“身与物齐”的超然境界。另外,笔者在曾经的一次教学中也针对《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一课开展微课教学,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节选,引入如王熙凤、贾政、王夫人等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黛玉所亲身感受到贾府的真实情境:表面欢喜热闹,实际则无人关心。这些案例中充分显示出应用微课能帮助没能深入了解原著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从而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在应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微课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并从学生的理解角度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比如《静女》选自《诗经》,而对于《诗经》的阅读中教师需要思考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角度,遵循两个原则,即带领学生走进当年《诗经》所写的年代,以及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写作《诗经》的年代,这两个原则分别要求学生注意民俗文化背景与介入作品的情境,潜移默化地消除了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曾建议:微课虽“微”,但教师绝对不能轻易跳过衔接性的教学步骤,哪怕内容简单,也要保持设计的精心与连贯。其次是语言学类内容的整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注重语言文字精细化的专业,那么其微课模式的应用就要注重知识的细化[4],比如浙江某高校文学副教授在其微课《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思路》中提出,文言文微课设计要从遵循合理的思维方法,以文、法、事、理、情解文,为微课教学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契合了微课着眼点“小”的特点与要求,确保微课内容集中而实用,能够引发学生提问和产生交流。
3.加强微课监测,确保教学质量。在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教师充当引导者,那么就必须肩负课中监测的重任。黎加厚教授曾说,微课包括导学案设计、教学视频录制、学生自主学习、个别辅导计划的课前四部以及合作探究、解疑答惑、巩固练习、自主解答、反思总结的课中五环。结合开放性大学远程教育的性质,微课展现的形式也越来越个性化与多样化。为了更好地实现监测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增添测评功能的方式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情,强化师生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微课教学中设置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总结环节,课前要求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前相关的家庭背景,为后续微课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课中引导学生带着“既然贾府人都不是真心关心黛玉,为何又摆出热情的假象”等问题深入进行探究,最终思考总结当时社会所体现的世态炎凉中心思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积极应用微课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师方面来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教与学关系,相互关系能够在互相反馈与评价中取得进步。从学生方面来看,能够确保学生以自身的节奏和方法进行高效学习,更加快速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状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做好课前的微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微课学习,这种方式更能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潮流,也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落实在教育中的技术支持与需要,让微课教学的优势更广泛地传播和深入地应用,最终全面提高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樊德华.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3(11):135-136.
[2]吴琼.开放大学基层教学微课资源应用策略研究的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1(1):131.
[3]雷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7(2):17-19.
[4]白芳芳.浅谈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28):26-27.
汉语言文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其应用性很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也随之而来。为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调整课程安排,改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培养方向,实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无缝接轨。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寻找对策。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近些年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率却在降低。当今社会,很多学生选择专业的根本目的是利于就业,好就业成为学生选择高校专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更多学生愿意选择好就业的理工科学习,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并不景气。同时,部分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缺乏技巧性,且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一门社科类学科,其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其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甚至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就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逐渐成为教育学科中的一个弱势专业。另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中,很多年轻教师没有认清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理解得不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事业停滞不前。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堂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然而,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素质与课程结构不匹配的现象,这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因此课程不够系统化,教学效率不高。由于专业方向不明确,没有明确的思想作为依托,所以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不明确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死板,没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培养更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培养更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俗话说得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住时代的步伐。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其次,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要着重学生的专业培养,尤其要重视对汉语言文学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的专业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各项技能,努力钻研本专业。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勇于抛弃原有的落后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储备的新途径。同时,高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导,让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或者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改革。
2.改变传统授课方法教师要勇于、善于改变传统授课方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时代早已过去。教师要依靠现代教学设施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生动具体,能够吸引学生,让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再乏味。多媒体的融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学习起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难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依靠多媒体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调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要与学生们一同探索,不能死板地教学,而是要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汉语言文学学习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不能只靠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来提高自己,更要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学习好不如会学习,学生只有善于自主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再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过程中的指南,其对学生的近期学习,乃至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都起着引领作用。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克服学习困难,向目标不断努力。其次,要制订学习计划。
有了目标后,学生就要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制订短期、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计划要既包括学习内容,又包括学习时间。这样,才便于学生严格执行,确保目标能够实现。最后,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习惯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如果采取相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能会使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能型人才,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还能促使学生在以后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升自我。
4.进行专业应用性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多样化形态。因此,高等教育也要不断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努力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越来越被忽视的现状,许多专业人士提出了专业应用性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指导,再与新观念相融合提供认识理论基础,最后依靠先进的理念指导为专业应用性改革打下基础。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专业情况与社会需求三个方面,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定位,围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只重视传播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增设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高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改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高校及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校要依托实际情况,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更有意义,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姚锦莲.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略―――基于语文新课改的视角[J].钦州学院学报,2014(03).
[3]蒲晓华.大学汉语言教学改革趋势探讨[J].语文建设,2016(35).
[4]覃志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03).
[5]李秀茹.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7).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
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2](P80)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老师、文学院或中文系的评价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包括常规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一般高校规定,常规学分至少为8分,其中必修类为2分,选修类为6分。选修类又可分为:文体活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科研类三大类,每类选择一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2分,且所选的小模块必须成一系统。而创新学分必须获得2分以上。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第二课堂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分为:作品朗诵和创作、论文和著作发表、竞赛三大类。根据级别,规定院级为1分,校级为2分,省级为3分,国家级(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为4分。学校和教师根据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获得情况,评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证书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其中不及格是指只要所取得的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中,其中有一项少于最低分数。及格是指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都达到最低分数。良好是指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2分,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优秀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了2分及以上,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及以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取与工作量和评聘评优等相挂钩的方式。将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作为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可以减少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工作负担。另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效果,由学生和学校对其定期评价和考核,就考核情况,作为评优、评职称、升迁,以及对外交流与学习的依据。教务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者”的活动。对教师所在的文学院或中文系进行的评价考核,学校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要求文学院或中文系每年完成多少工作量,也可以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单位”的活动,激发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而扭曲自身的学科专业性质,不可盲目冒进,不可盲目跟从。
高校汉语言文学传播研究论文
(一)认清形势,看清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矛盾
互联网的出现,则制约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进展,双方产生了矛盾。其关键体现为如下几点:第一,表达方式方面的矛盾。客观的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供应了很多免费的材料,然而会应用互联网资源来研读中外经典作品的同学却非常少。互联网提供更多的是娱乐或图像新闻,而且互联网上的新闻普遍只是采用简短的字词标题,许多同学在关注这类新闻时,都只是惯性地浏览一下题目,大致了解一下其大概内容。长此以往,同学们就都习惯了快餐式阅读,而对于需要沉下心来静思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其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浑厚的思想以及宏大的情感,又岂能在互联网上得到进行和吸收?这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就造成了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阅读之间的一对矛盾。第二,年代的矛盾。互联网属于一个时兴的事物,其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受它的影响非常的多,便养成了一些较为灵活但浮躁的习性。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著作,大多历经了年代的磨砺,是思想的积淀和精华所在。尤其是文学名著中所体现和所印证的年代的跨度更是非常大,而且年代久远。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到文字著作中的时代大环境,在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时,这无疑也是一道现实的障碍,妨碍和制约了同学们对文学著作的阅读。
(二)找准契合,把握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的整合点
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二者还是有契合度的。只要找准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就能很好地实现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这门经典语言学科的整合,实现汉语言文学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良好传播。二者的整合可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第一,利用音频和图像实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可视化。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同学们的认知方式,但毋庸讳言,也给当代教育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如今许多同学都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不妨将文字转变为音频与图像,采用这样一种同学们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或许会更顺畅。比如,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样式举办一个说书论坛,如以班集体为单位,也可以以学院为单位。要使说书论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可以每周举办一次,每一次让一位同学挑选自身感兴趣的文学著作,进行展演。同学们想要用大家熟识的方式把文学著作表现出来,他就必须要在这之前对原文进行细致入微地阅读,体味文字间的情感,并做出自己的思考,还要能消化得了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展现给别人。无疑,这一个过程,除了是对展演同学自身的一个良好阅读的实施,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激励同学们开展文学著作的研读。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参加进来,还可以把同学们的说书进程摄制整合,形成视频作品,这样就实现了文学和互联网的高效整合,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良好的'传播,互联网也变成了文学的承载体和良好的平台。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文学名著的演出搬上课堂。课堂是进行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主要阵地。面对互联网和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矛盾,要把握两者的契合点,充分利用这个阵地,把课堂变成展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平台,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渠道。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同学们,对于把经典文学作品的演出搬到课堂上,他们的兴趣点仍是会很高的。实现汉语言文学的良好传播,不妨利用同学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开展课本剧的演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同学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协助完成文学作品的改编,比如灯光、乐曲、环境布置等。正如说书论坛的举办,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其实正是对同学们研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激励。想要把一部文学著作用话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同学们必须认知作品产生的大环境,体悟作者的中心用意,然后比较恰当地把文学作品展演到课堂上来。当然,在改编时,在进行话剧的演绎时,老师要更加注重紧抓授课的目标,应当使表演成为推进同学们对文学著作的研读的一种最佳形式,而不要流于表演。
(三)改变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即主要起“教”的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由“教师”变成了“导师”,由“教”到“导”,虽然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角色变化。综上所述,作为一门经典的语言文学科目,汉语言文学无论在内涵还是形式方面,都和甚嚣尘上的互联网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但是,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和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著作之间,未尝没有交叉点。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就需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特质,找准其矛盾点,把握其契合点,扬长避短,实现两者的高效整合。要正视互联网时代下的现实状况,想方设法,进一步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工作,使互联网能更好滴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著作,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文化结晶,推进将来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前行之路。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1】
摘要: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中学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文化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言的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
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第一,积累。
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
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第二,互动。
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第三,熏陶。
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
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
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
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
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
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
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
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
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
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
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
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
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
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
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存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和知识面不足等问题,要想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就得从语文教师入手,而语文教师多源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在让学生接受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他们灌输开放教育的理念,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构筑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才能够为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供保证。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一、开放教育理念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对接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都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开放性成为其重要特点之一。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摒弃过去封闭僵化的教学理念和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转而把语文课程当做一门兼收并蓄的课程,让其呈现出自身丰富多彩的人文色彩。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其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拓宽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僵化的层面上,就很难搞好语文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实现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汉语言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灌输开放性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教育目的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另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自己在授课的时候也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让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后能给自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多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未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二、建构知识方面的对接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收集整理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建构知识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小,知识含量比较薄弱,学生也难以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知识方面的对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让他们理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脉络,按时间顺序分清楚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包括哪些文学作品形式、哪些诗人词人作家等等,这些作品和作家又分属于什么流派,各个流派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主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所描述的是一副知识结构图,学生在不断构建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也会逐渐领会自己的知识体系应该如何构建。不过,会构建知识结构图的大致轮廓只是知识面扩展的基础,在知识结构图的每一个小节上,教师还要教学生对细致的知识进行深度的挖掘,例如如何解读一些文学作品,对某一篇文学作品该怎样进行精细阅读和深刻评价,这是在扩展学生知识宽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深度进行挖掘。学生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建构方式,拥有了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才会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做出表率,带领学生拓展知识面。
三、实践与创新的对接
教育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学生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表明其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社会调查、教育实践和阅读实践等等,切切实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一过程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所强调的“生活化教学”是紧密相连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也要求学生要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为确保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能动性,让他们能够运用新方法发现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对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使用该手段,大学教育中该手段更是得到了普及,因为该手段不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赏析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挥好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为未来的语文教师有效使用该技术实施语文教学架设桥梁。
五、丰富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还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都值得肯定。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还要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比如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尽量耐心全面解答,对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未来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重点是做好与开放教育理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接,做好与建构知识的对接,最好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对接,做好与多媒体技术的对接,做好丰富人文关怀的对接。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科复合;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3.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同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各大中院校都在提倡“应用性人才教育”,但是基本都是“纸上谈兵”,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育方式的陈旧问题。高校教师的教育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层面,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好的方式,推陈出新,将汉语言文学推向一个社会适用层面,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衍生物,比如,文秘,广告,媒体,传播,文化产业管理等等,既然汉语言文学可以衍生其他学科,就说明它有深入浅出的能力。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应该着力于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精深融入新的时代语言,积极的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广泛的争取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建议和从业标准的要求,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学生的兴趣学科,而不是负担教学。
建立一个良好的汉语言创新氛围,并将这样的氛围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探讨上,给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和选择余地,在理论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和就业指导。同时,教师也应该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善于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与学生深入交流,可以借助时下的网络媒体,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表达心声,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心得体会,更好的开展工作。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
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在当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从业志向的建议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毕业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审核也应本着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高校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都应该与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单位交流沟通和反馈。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要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发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价值,才能定位好自己,不走弯路。
教学的前景展望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科院校或普通大学学科体系中不可回避的专业。它是承载与传播中华文明的核心专业,是国家或民族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是其他众多学科的工具性专业,也是提升全民人文素质的核心专业。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汉语言的教学工作也会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的向前迈进,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只要不脱离理论基石和实践活动,配合教育单位的创新意识和体系改革,借助社会的力量以及党和政府科学的指导方针,一定能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下去。
虽然当今国内大中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有很多弊病,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汉语言发展的新春天,多数的院校都在寻求积极稳妥的教学改革方式,以促进中文教育的优化工作,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手段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变革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