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课题: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本文共13篇,供大家参考。

课题: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一、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90页例6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转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摆的这个图形,(即例6的图),你们能接着老师的后面摆出来吗?好!大家试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第(1)题。

(1)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应依次出示对应的数字卡片。

(2)请大家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变化有什么规律,接着排什么数?

(3)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小结:每组中都有正方形和三角形。它们依次重复出现,而小棒的根数变化就是4和3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接着还应排数字4和数字3。

2、教学例6第(2)、(3)两题。

(1)出示例6(2)、(3)两题的图。

(2)引导思考:这两题图形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图形的个数又是怎样变化的?

(3)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相应的图形的下方出示相应的一列数。

(4)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应排什么数?指名口答,并说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全班评议,教师小结。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摆一摆”、“填一填”。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摆一摆第3题的图形,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2)提问:接着怎么摆?为什么?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你能写出几组有规律的数吗?

十、课后小结:

一、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91页例7、例8数字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通过引导,使学生根据已知图或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找出规律,再按规律推出所要填的数。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字的变化规律,谁能到黑板上来写一组有规律的数字?

(1)请几名学生上黑板书写。

(2)说说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第(1)小题。例7的第(1)小题是最简单的一排自然数,每一数比它的前一数大1。

2、教学例7第(2)、(3)、小题。让学生充分活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个规律的。强调:找数字排列规律的方法是计算相邻两数的差,这两题的差都是2,根据这个规律,后面应填几?在讲授时,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和具体条件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评议,指名说出规律是什么?

(3)观察比较:第(2)小题与其他两题以及今天所学的例题有什么不同?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思考题。(摆一摆,算一算)

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的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此题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教师不要再介绍每相邻两数的和是后一项项数的平方等复杂的规律。鼓励学生通过操作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

4、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根据图或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算,找出规律。通过这样的练习,你不仅会感到学数学有无穷的乐趣,而且还能长知识、长智慧。

十、课后小结:

一、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89页例4、例5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组图中图形的数量、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规律进行操作,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在形状、颜色、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教学学生把图形从“形”向“数”转变,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观察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各种图形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一些美丽的图案,发现它们都是由一组图形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1)题。

(1)师生一起摆正方体,即例4的第(1)小题。

(2)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一题图形的排列与前面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后面怎么摆?

(3)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

(4)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摆的立方体全是绿色正方体,即颜色不变,形状也不变,只是正方形的个数在变,1个正方体,然后是2个正方体,再是1个正方体,又是2个正方体,所以我们应接着摆1个正方体,后面再摆两个正方体。

2、教学例4(2)小题。

(1)师生共同用学具摆一摆例4第(2)小题的图形。

(2)引导思考:第(2)题与第(1)题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得很好,这一题是由1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重复出现,即每组都有一个蓝正方形和一个红三角形,已经重复出现了三组,后面一组还应该重复摆一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十六第2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了简单图形的颜色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看谁完成得好。

十、课后小结: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88-92页。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学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学简单的排列规律。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

五、教具:小黑板、挂图、图片等。

六、突破方法:多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的方

式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七、教学关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喜欢学数学;同时让学生多发现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陶冶学生的情操。

八、教学课时:6课时

九、单元小结: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88-89页例1、例2、例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欣赏中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一起来欣赏吧!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师小结:这些照片中的事物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多美啊!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

(二)、第一次探究发现

第一次探究,师: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瞧,他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师:大家已经发现了彩灯、彩旗和彩花布置的规律,但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三)、第二次探究发现。

1、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看看我们共同布置的会场漂亮吗?

2、师:会场布置好了,小朋友们在会场中跳起舞来,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大家看。

(四)、活动中利用新知创新。

1、出示入场券。

师: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啊?那就得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你只要按入场券的要求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师:谁来当验票员?

2、参加联欢会

(1)、第一个节目是“请你跟我做一做”。

(2)、第二个节目是“请你跟我摆一摆”。

(3)、其中一个小组摆的规律为例,我们来进行第三

个节目–“变一变”。

①你能用其它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②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五)、教学效果

1、师:请大家看看一书上,今天我们学的是第88页,例1、例2、例3,大家将“做一做”,先认真观察,再涂上合适的颜色。

2、完成第92页,练习十六,1题。

3、总结中提高。

联欢会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联欢会,大家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收获?

十、课后小结:

课   题:人教版第二册《找规律》

学校: 马尾实验小学   姓名:  陈新艳  学科:  数学

教材分析

1、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本单元式学生正式系统地学习“找规律”的开始。

3、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规律这块知识在教科书第一册中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渗透。

比如:1、通过1个1个,2个2个,5个5个的数数,让学生体验,发现并描述数数过程的规律。

2、在整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时,出现的加法减法表,就要求孩子去寻找规律,让学生探索计算中的规律。

3、在认识图形中,也渗透了最简单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4、在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图形(二)”“100以内数的认识”等单元中也渗透探索规律的内容。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描述和表示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推理出后面的图形。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创设森林运动会小动物排队情境,为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我积极创设主题图情景,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发现法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时,我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彩旗是怎么排列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会场里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什么规律呢?接着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情趣。

3、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通过电脑演示有规律排列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来探索知识,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和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在最后一个环节欣赏规律美时,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规律美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规律美,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4.数形结合   在指导学生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时,强调在图形前面加上数量,为下节课学习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奠定基础。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纸条,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小动物排队:乌龟 小鸡 长颈鹿。

师:仔细观察,根据他们的排列顺序,猜猜看下一个出场的会是谁?

2、师:小朋友们猜得都不一样,像这样的排列下一个出场的三种动物都有可能,老师也猜不准!

3、师:看,小动物又重新把队伍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出示有规律的)现在,你能猜出下一个出场的是谁吗?

4、师:像这样按一只乌龟、一只小鸡、一只长颈鹿一组,(演示课件,板书:一组)接着又是一只乌龟、一只小鸡、一只长颈鹿一组重复排列,(板书:又一组 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

5、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队伍是有规律的排列,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次排列的队伍有没规律呢,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1、找运动会场上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规律。(板书 “找”)请看,运动会现场布置的可漂亮了!这儿能找到规律吗?请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规律。

师:指名同学汇报有什么规律?并进行小结。

2、明确“一组”的概念

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规律,像彩旗这样一黄一红,彩花一红一紫,灯笼一红两蓝,小朋友一男一女,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又一组重复的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3、找生活中物体的规律

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有规律的现象,我们去瞧瞧(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图上那些地方有规律。

师:看了这么多有规律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三、多种活动,加深认识

1、涂规律

师:你能用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规律吗?拿出花朵图和水彩笔,按自己喜欢的规律给小花涂上颜色。涂好的小朋友用铅笔圈出一组重复的部分。

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们都涂的很漂亮,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作品。

2、摆规律

师:我们玩摆一摆的游戏。看,老师给每2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长长的纸条和学具,请小朋友们先和同桌讨论该怎样摆才有规律,再动手摆一摆开始。 学生涂规律

展示作品

学生用学具摆规律

展示作品

四、课堂总结,创造规律

师: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师: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听一段音乐。(放音乐)

师:刚才的音乐有规律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你能跟着这个音乐拍掌吗?

师:全班起立,跟着老师动起来吧!

师:你能配合这段音乐做有规律的动作吗?在小组里试试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又一组  重复排列

观课、议课

“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让孩子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情境导入2、发现规律3、体验规律4、延伸规律5、自我评价。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小动物排队”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按一只乌龟、一只小鸡、一只长颈鹿一组,接着又是一只乌龟、一只小鸡、一只长颈鹿一组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让孩子们找运动场上的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学生表述中,强调要说出每种物体的数量,如:彩旗是按照一面红旗两面蓝旗一组,接着一面红旗两面蓝旗又一组重复排列为下节课“数字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摆一摆 ”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 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两人合作,自由设计“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并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 然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和跟着音乐做有规律的动作,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我安排的“自我评价”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小组讨论的习惯还不是太好。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教学再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森林马上就要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正在积极操练着呢!请看,(课件演示)都有谁呢?你说,你说。(2个)  生:乌龟 小鸡 长颈鹿

师:仔细观察,根据他们的排列顺序,猜猜看下一个出场的会是谁? (3个)

生:小鸡      生2:乌龟   生3:长颈鹿

师:小朋友们猜得都不一样,像这样的排列下一个出场的三种动物都有可能,老师也猜不准!因此小动物又重新把队伍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出示有规律的)现在,你能猜出下一个出场的是谁吗?(2个)生:长颈鹿(多个说)

师:猜对了吗?请看。 为什么这次大家猜得都是长颈鹿呢?(学生汇报)

2、(演示课件)像这样按一只乌龟、一只小鸡、一只长颈鹿一组,(板书:一组)接着又是一只乌龟、一只小鸡、一只长颈鹿又一组重复排列,(板书:又一组 重复排列)我们就说这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

谁再来说说这个队伍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说  你说 全班

3、(出示无规律的队伍)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队伍是有规律的排列,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次排列的队伍有没规律呢,为什么?

生:没有规律  因为它们没有按顺序排列   因为他们乱七八糟

二、探究新知

1、找运动会场上的规律

刚才小朋友们认识了规律与规律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规律。(板书 找)请看,运动会的欢庆现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大家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呢?这儿能找到规律吗?(出示课件)

(1)仔细观察,请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规律。(同桌交流)

(2)谁来跟全班同学说说。

学生汇报:

(1)生:我找到了彩旗是有规律的,它是按照一黄一红又一黄一红的规律排列的。

师:谁还会像这样说。

师:原来彩旗是按一黄一红重复排列的,一黄一红就是彩旗规律中重复的部分。谁还有其他发现。

(2)生:我找到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有一朵红花又一朵紫花的规律排列的。

师:彩花是按一红一紫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一红一紫就是彩花规律中重复的部分。(出示课件)

猜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彩花?

(3)  我找到灯笼是有规律的,它是按一红两蓝重复排列的。

师:(出示课件)谁再来说说看。   灯笼重复的部分是什么呢?    生发言

(4) 我找到了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又一女一男的规律重复排列的。

师:(出示课件)小朋友是按照一女一男为一组重复排列。谁再来说说看。

2、明确“一组”的概念

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规律,像彩旗这样一黄一红,彩花一红一紫,灯笼一红两蓝,小朋友一男一女,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又一组重复的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3、找生活中物体的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运动欢庆场上找到这么多规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有规律的现象,我们去瞧瞧吧。(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图上那些地方有规律。

学生汇报:生:斑马身上的条纹也是按照一黑一白的规律排列的。

师:看了这么多有规律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有规律的东西真美!

三、多种活动,加深认识

1、你能用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规律吗?拿出花朵图和水彩笔,按自己喜欢的规律给小花涂上颜色。涂好的小朋友用铅笔圈出一组重复的部分。

汇报: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们都涂的很漂亮,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1:我是按一个红色一个蓝色一个黄色的规律涂的。 你的色彩搭配的真好!

生2:我是按照一个红色两个绿色的规律来涂的。你涂的真细心,真是个认真的孩子。生3:我是按照一个黄色一个紫色的规律涂的  很好

生4:我是按照两个红色两个黄色来涂的

2、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涂得都很漂亮也很有规律,同桌互相欣赏下吧!

请把你们的作品轻轻的放在抽屉里

四、课堂总结,创造规律

1、刚才小朋友用规律的知识涂出了这么多漂亮的花朵,真是太有本领了!看来小朋友们今天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找规律。生2:我知道了什么是规律  生3:我觉得有规律的东西真美。

2、 看来小朋友的收获真多。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听一段音乐。(放音乐)

刚才的音乐有规律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你能跟着这个音乐拍掌吗?

师:全班起立,跟着老师动起来吧!

师:你能配合这段音乐做有规律的动作吗?在小组里试试看

师:你的动作真美,你上来带小朋友们一起做     你也来!  你再来

师: 谁还愿意上来

小朋友们今天学的真不错!下课

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收拾东西排队下课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又一组     重复排列

一、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1-4题。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方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达口算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今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1、独立完成78页上第1题并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讨论:

想一想,这些题目可以分为几类?(加法和减法)

按照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加法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减法呢?

在口算时,比较难的哪几道题?(引导学生关注进位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

3、说算法:

39+4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的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36+7,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先说出一般算法;然后再说怎样算得快。

97-60,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再想: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

65-7,你是怎样想的?得多少?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呢?

(二)、教学效果测评

1、听算:

25+40=   45+9=  63-6=  37+2=  55-30=  78-4=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判断:

54-6=58(  )   76+6=72(  )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出错、少出错呢?

3、练习十四的第1题。

(1)、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交流,集体订正,学生用手势判别。

4、 练习十四的第2题。

练习十四的第3题。

(1)学生口算各题的结果。

(2)引导学生把口算的结果与另一个数比较。

(3)填上“〈”、“〉”和“=”。练习十四的第4题。

十、课后小结:

一、

二、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86-87页小小商店。

三、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

在活动活动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通过小小商店里的买与卖进一步让学生训练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找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有关的物品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要提前把这次活动的大致情况给学生介绍一下,说明这次活动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让学生把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及家里废弃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带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价格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最好有用小数表示的价签),例如,到商店实地调查,询问家人,查书籍资料,等等。

(二)、模拟购物。

1、上课时,教师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分类方法,把带来的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如果有的物品类别不太明确,学生分类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

2、在学生把所有的物品分好类以后,老师要带着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设置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柜台和回收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其他的柜台。然后让学生把各种物品分别放在相应的货架上(货架可以用课桌代替),可以请几位学生读一读标签上的价格,如果学生所标的价格过于偏离实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3、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在全体学生开始活动之前,可以先做一个示范。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怎样买一块橡皮?”指定一名学生用学具卡片上的人民币买一块橡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给其他学生一些提示:顾客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读出商品的价格,再决定怎样付钱最方便;而售货员需要熟练地计算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是否需要找零,找多少,等等。

4、全体学生开始活动。“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手中有的钱数确定买什么东西,而“售货员”要针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顾客”和“售货员”都要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活动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数学问题,也有其他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碰到问题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是不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还不能解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来,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力量。教师要利用“回收站”的题材,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5、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商品交易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两个同学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比较他们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一些。还可以让几名“顾客”汇报一下原来有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还剩多少钱,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是否等于剩下的钱数,让几名“售货员”汇报一下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等等。还可以让废品回收员数一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收入多少钱。通过全班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由于活动的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都比较强,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但不要过多地干预或打断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能简单地定为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O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每组一张例1情境放大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大家正在忙着布置教室,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要彩排节目先走了,整个布置工作停了下来,我们能不能帮助布置完哪?

二、自主探究、发展智能

师:请前后座4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接下去怎么布置?并在题纸上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这么布置?

生:彩旗后面是黄旗、红旗、黄旗。彩灯后面是紫灯、蓝灯、紫灯、蓝灯。彩花后面是绿花、红花、绿花、红花。

师: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也是什么。并按照一定顺序有秩序排列就叫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

师:去参加彩排的小朋友回来后发现教室布置好了,高兴极了,围成一圈跳起舞来(出示投影),请你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一男一女,一女一男。

师:你们能不能按照规律站成一排?

(学生自由站成一排)

师:请同学说说都是怎么排的?

生:一男二女,二男一女等等。

师:请你看看下列物体是按什么规律排列?(一个一个出示)

生: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

师:接下来应摆什么?为什么?

师:再看看下面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接下来应摆什么?为什么?

生:它的规律是一个三角,一个圆,一个正方形,接下来摆圆、正方形,因为前面是三角形,所以后面是圆、正方形。

师:出示例3,涂一涂。

师:后面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后面涂绿色、黄色,因为前面是一个绿色,一个黄色,所以后面涂绿色、黄色。

生:第二排涂黄色、红色,因为前面是一个蓝、一个黄、一个红,所以后面是黄色、红色。

三、拓展思维、深化升华

1.请涂上合适的颜色,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

生:第一排涂红色,蓝色;

第二排涂黄色,绿色;

第三排涂粉色圆,红色三角形。

2.请同学们圈出合适的图形。

3.联系生活。

a.师:(出示跳棋)同学们,这是同学们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叫跳棋。下跳棋有什么规律?

生:隔一个一跳,隔两个一跳……

b.你知道还有哪些事物有规律?

学生汇报电影院里的灯,教学楼的瓷砖,长城的烽火台等等。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桌布,气球,手帕等物体)

4.实际应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用手中的三角,圆,长方形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贴一贴,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四、展示作业、提高认识

1.在展示的作业中,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2.在身边继续寻找有规律的事物。

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这部分知识学生接受得快而且饶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例如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在本课开始时并未给出布置完的会场图,而是将一部分隐藏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图补充完整,在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了一定的规律去摆,不知不觉就体会了“规律”的含义。在初步理解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男女生站排可以怎么站?引出规律不只可以数量上一个一个变,还可以两个,三个,或一个两个变。在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及时加以巩固练习,通过摆一摆、涂一涂,进一步体会并运用规律。在跳棋这一环节中,通过走棋子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对规律的运用掌握,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有规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如:在操场上找有规律的物体,老师展示装饰的图案,到生活中找

有规律的事物,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手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创造出美丽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

专家评析

人教版的一年级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极大空间,“找规律”就是其中较典型的一课。赵老师上的这节课就较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

赵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挖掘知识要素,领会事物的本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高。

教师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的专心、听的仔细、想的认真、做的投入、说的流畅、合作的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充分体现了现代课堂评价观。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引导或是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的做法的肯定、指正,学生自我评价时的自悟、自醒,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和共进。

新教材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施者──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适于发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年了,喜欢过年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像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话语,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红    绿    红    绿    红    绿

学生独立表演。

红  蓝  黄  红  蓝  黄  红  蓝  黄

红 黄  红 黄 黄  红 黄 黄 黄  红 黄 黄 黄 黄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生活中的规律。

a.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b.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教材在这部分的设计注意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上课开始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轻松的谈话,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接着利用教材中的一幅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一情境中。在观察哪种布置漂亮时,学生发现小青蛙呱呱的布置中小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由此引出规律,同时还出现了课前收集的四幅生活中的规律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首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因为主题图中的四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在这里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自己去找出图中排列有规律的学生。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在这一环节我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后,我都有意识地运用电教手段在每组之间画上一条虚线,并使每组的两个都逐次闪动,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并学会了找规律的方法,即一定要看清哪些东西是重复出现的。

再次我注意了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社会性的绝好机会,正因如此,我设计安排了几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

3.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在应用规律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闯三关夺大礼包的游戏情境,每过一关送给学生一个可爱的卡通娃娃。以这一情境为主我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关是涂一涂,共四组,是要补充中间的图形,更需要对每一组规律有完整的认识,全面的考虑,并且采用由四人小组长给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的形式,既提高了找规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精神。

第二关是演一演。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加入了看规律编动作、编声音的内容,有个人表演,同桌合作表演,这样将教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应用意识溶为一体,从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关是找一找以及帮帮忙。首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东西,以此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通过帮老豆博士设计窗帘花边的情境,设计了一个创造规律、发散思维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运用今天的知识创造规律,既巩固了今天的新知,又使新知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四、复习近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板书:(完善四边形的关系)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2.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五、综合练习.

1.判断.

(1)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2)平角是一条直线.()

(3)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

(4)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6)任何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都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选择题.

(1)直角的两条边是()

①直线②射线③线段

(2)等边三角形是()

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

3.下面这个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梯形?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七、板书设计.

几何初步知识

线 角 垂直和平行 三角形 四边形 圆 轴对称图形

直线

射线

线段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垂直

平行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课题一  找规律(图形)(方案A)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带、课件、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

(学生很高兴地跟着唱)

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生1:想到过年的时候很好玩。

生2:想到过年的时候有礼物。

生3:想到过年的时候很幸福。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生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

生2:下一面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生2:我通过观察知道男孩的后面是女孩。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鼠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生2: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下一朵是绿色的。

师:再下一朵呢?

生:再下一朵是黄色的。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评议)

b.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学生涂色)

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2.摆一摆、猜一猜。

a.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b.猜一猜。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生:(兴奋)愿意!

(请学生投影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生1:他是按圆、三角、星星这样的规律摆的。

生2:他摆错了,前面是按红五星、黄五星这样的顺序摆,后面是按三角、圆、星星这样的规律摆,他摆的是两个规律。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生: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我摆的规律吗?如果从左往右看,下一个学具是什么?如果从右往左看,下一个学具又是什么呢?(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回答)

师: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猜一猜。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

师:只用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师:在生活中,按规律排列的东西还真不少!那么,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打扮教室好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彩带、彩旗、小动物和美丽的小星星,四人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打扮教室,再由小组长上来领取东西。要求用今天我们学的知识,按规律来摆放这些东西,开始。

(四人小组先商量,再由组长上讲台领取东西,然后开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规律摆放东西,打扮教室)

师:教室漂亮吗?(漂亮)好,那么大家互相参观一下,说说其他组的规律,或是提一些更好的建议。

(学生参观,相互说规律提建议)

五、全课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造成了阻碍。

在这节课中,我初步认为教学目标是:a.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b.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c.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情境导入

听歌曲《新年好》创设过年的情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说出教室里有彩旗、灯笼、花朵,它们不是乱摆乱放的,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课题──找规律。

2.认识规律

这里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灯笼”图和“小朋友排队”图同时出现,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出示小花的排列图。原教材中的小花的规律是按绿、红重复出现排下去,但在这里我把小花的规律改为绿、红、黄重复出现,这样就提高了难度,深挖了教材,也是以“放”为主,让学生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这样安排的目的如下:

a.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不但面向了全体学生,让不懂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而且也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要求。

b.改变原教材小花的规律,可以避免例题的过于相似。小花由原来的“绿、红”为循环变为“绿、红、黄”三种不同的颜色为循环,不但提高了知识的难度,也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并且为下一个环节中出现的复杂规律做了铺垫。

3.动手学习

先让学生做第89页按规律涂色的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接着再完成第88页的动手摆学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大胆用“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4.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规律

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这一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可以判断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这个环节出现得很贴切,很自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不但为下一个环节“用数学”做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

5.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先出示主题图,与课前的情境相呼应,情境贯穿首尾。从而提出实际问题:“快过节了,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有规律的打扮教室吗?”放手让学生去挂彩带、插彩旗、贴小动物,这些东西数量多,一个人很难完成,这里就出现了有必要的“合作、交流”,符合新标准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专家评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在教学时,陈老师能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教材,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规律,如:小花的规律由绿红相间改为绿红黄相间,让学生经历小旗、小朋友、灯笼这些简单规律的摆放后,出现较复杂的规律,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

另外,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这节课,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再有,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在教学时,教师不仅注意在课的开始创设学生熟悉的“过新年”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还注意把这些情境贯穿在一节课之中,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摆小旗、摆灯笼、摆三种颜色的花等感受规律,又通过摆学具、摆花、摆玩具等让学生创造规律。

整节课,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小组合作方面缺乏指导。如,在课的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师准备的东西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各小组几乎都没有讨论,而是直接摆,造成有些已摆好的又有学生取出来或添上,没有体现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       (2)        (3)        (4)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6、提问: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如果这2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么摆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四、思维训练:小明说,今天是10月24日星期四,下周罩10月30日,他说的对吗?上周四是几月几日?上周三呢?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能过拼、摆、剪对过去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了更多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

课    题 88~89页。

找规律(图形) 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P>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找规律、认识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规律,学会找规律。

课前准备 录音带、课件、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课    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

(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你是怎么想的?

是紫色。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再下一朵呢?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89页“涂一涂”)

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

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评议)

b.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学生涂色)

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2.摆一摆、猜一猜。

a.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b.猜一猜。

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猜一猜。

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

指用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2.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按规律排列的东西还真不少!那么,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打扮教室好吗?

老师这里准备了彩带、彩旗、小动物和美丽的小星星,四人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打扮教室,再由小组长上来领取东西。要求用今天我们学的按规律来摆放这些东西,开始。

(四人小组先商量,再由组长上讲台领取东西,然后开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规律摆放东西,打扮教室。)

教室漂亮吗?(漂亮)好,那么大家互相参观一下,说说其他组的规律,或是提一些更好的建议。

(学生参观,相互说规律提建议。)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