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脑课件
- 文档
- 2024-06-28
- 119热度
- 0评论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科学大脑课件,本文共14篇,供大家阅读。
科学大脑课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大脑的形态,知道大脑在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 。
2.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①、充足的睡眠,②、适量的体育锻炼、③、全面均衡的营养,④、不抽烟,酗酒)。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究、思维活跃的探究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材料认识大脑的特点和构造。
难点:了解大脑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大脑课件 、大脑模型、水豆腐、1120克重的物品、核桃干果、七巧板、鲜猪脑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24点计算,规则省略。
2、猜谜: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什么?
生: 大脑。(出示课题图片)
3、师问:关于大脑,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提问的同时出示大脑的图片2)
(二)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的形态
1.(出示图片3)及实物(鲜猪脑)学生观察大脑表面有什么特点,与核桃对照,认识大脑表面的沟和回,以及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认识沟和回的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沟、回的作用,将一张纸揉皱,观察它的表面积,再展开,体会沟和回的作用是为了增大大脑皮层的面积。
师:(出示一张褶皱的A4纸)来帮助大家思考?(这个如果是我们坚硬的外壳,这里面的就是大脑。瞧!这上面是不是也布满了沟回?现在我们把它展开,我们大脑表面的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现在你想到了什么?)
(把纸展开,学生会感觉到大脑的表面真大呀,由此能够想到沟回可以大大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师:经过这样的皱折,能够大大增加我们大脑的表面积,为什么要增大表面积呢?它有什么用?
生:讨论并回答。
师:通过观察实物和模拟演示,我们知道了,原来沟回越多,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就越大,面积越大,人就越聪明。
2、了解大脑的轻重,出示一袋水果,让同学猜猜有多重。
每组一名同学掂一掂,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感知一下大脑的重量。
师小结:人脑重1400克,而大脑的重量相当于脑重的80%,即1120克,也就是相当于这袋水果的重量。各组的学生感受一下这个重量。
3.了解大脑的形状和大小。
让学生双手握拳,并拢一起,大脑的大小大约像我们合并的双拳一样大。让身体发育情况不同的学生握拳展示自己大脑的大小,指出人的大脑随身体发育情况不同而不同。(出示大脑模型)
4.分组观察鲜猪脑和触摸水豆腐,认识大脑的颜色和软硬。
①、每人动手摸一摸鲜猪脑和水豆腐的软硬程度,感知大脑跟水豆腐的软硬程度差不多。渗透保护大脑的意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图片,又看了真的大脑及模型。你还发现了大脑的那些信息?
②、继续观察完整的猪大脑和豆腐。我们可以认真的观察,还可以用手去摸,看你是否还能找到一些关于人的大脑的信息?
生:开始观察
师:刚才我们的观察是不是有点惊心动魄呀,好了,经过观察,你肯定又有所收获。那我现在问了,你刚才通过看和摸的方法,又找到了关于人的大脑的哪些信息?
生:大脑的颜色、(粉红)软硬(跟水豆腐差不多)
(三)认识大脑记忆和创造的功能(出示图片4)
1.提问:你知道大脑具有哪些功能?
2.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指挥着我们做事。
3.游戏:《挑战记忆》出示贺敬之的七部作品,10秒钟你能记住几部?(出示大脑记忆图)。
4、学生回答。
5.小结:每个人的记忆力不同,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6.《挑战创造力》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套七巧板,5分钟利用七巧板进行创作性拼图游戏,你能拼出几种图形,把图形画在基本上)
9.学生展示作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力。
10.学生评价。
11.小结:人有不同的创造能力,不同的人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不同,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就不同。
(四)左大脑与有大脑的区别。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1、学生根据图片概括的'说说。
2、师小结: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大脑对人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支配左侧身体的运动。左半球偏重于语言等功能管理,右半球偏重于空间概念等功能管理。
(五)如何保护大脑?
1.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看图,回答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1、良好的睡眠、2、适当体育锻炼、3、全面均衡的营养、4、不抽烟、酗酒)。
师:大脑如此的重要,我们的大脑又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觉得我们平时该如何保护它,使它更加健康,更加聪明。
2、出示图,请同学看图总结所学内容。
3.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研究了人的大脑,了解了大脑的一些信息。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的聪明,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大脑,建议大家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制订一份保护大脑的计划书。下节课在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大脑》
1.大脑轻重: 1400克×80% =1120克
2. 大小: 双拳并拢
3大脑的功能:
记忆功能、思维功能、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语言功能、情绪功能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
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名称:一决胜负
方法:挑战者上台,30秒时间记忆剪刀石头布顺序,并打败他们。
(二)创造力测试
规则:在带有U字型的图片上,再加工,完成一幅新的图画。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
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使用有色纸,颜色能帮助记忆。记忆力脑力开发训练培训。
2.大脑需要空间尽量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学习,这对你的大脑有好处。最近的研究显示,在一个整洁、有条有理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好。为什么,因为接受了安排外部环境的训练后,大脑学会了组织内部知道的技巧,你的记忆力会更好。
3.大脑需要能量大脑是需要能量的,就像是一台珍贵而复杂的机器,你必须给它补充“优质燃料”。垃圾食品、劣质食品、所有化学制品和防腐剂,不仅损害身体,还削弱智力。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饮食结构影响你的智商。记忆力脑力开发训练培训。
4.大脑需要水份记忆力脑力开发训练培训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体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饮用相同的饮料,可以交换着喝矿泉水、果汁和咖啡等。另外,研究资料显示,经常性头痛和脱水有关。
5.大脑喜欢问题记忆力脑力开发训练培训当你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6.大脑有节奏周期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如果你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7.大脑会归纳如果你正在学习某种东西,不妨问问自己:它让我想起了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记忆,因为大脑能把你以前知道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8.大脑喜欢愉悦开心和学习效率成正比,心情越好,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所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9.气味影响大脑香料对保持头脑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柠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试。
10.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
11.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钟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12.大脑需要氧气经常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身体。保证脑细胞良好的工作状态。脑力工作者经常过度用脑,这就像一根皮筋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一般人因此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提高用脑效率。
13.压力影响记忆当你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
14.大脑需要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和有一定技巧性的复杂运动相结合,最能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研究人员说,规律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蹬车、瑜伽等,这些运动能让我们的心情平和愉悦,远离失眠的困扰。如果每周能坚持4次,每次30—4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16周后,以前从不运动的人入睡时间会缩短一半,总睡眠时间会延长1小时,这能提高脑部与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有关的化学物质水平,从而提升认知功能。坚持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让你在工作的时候 “灵光”闪现,好创意源源不绝。
15.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有一定技巧性的复杂运动,包括球类、爵士舞、拉丁舞等,它们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协调配合,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控制力。在进行这些运动时,常常需要用脑思考,例如棒球手在投球时需要思考如何运用手臂的细微动作投出各种变幻莫测的球;舞者不只要舞动身躯,还要注入情绪,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要经过设计;飞镖运动,大脑左右半球紧密配合,眼、心、手协调一致。
古老的瑜伽冥想术早在过去30年中被西方所广泛接纳,成为时尚主流的修养与辅助医疗方式。
剑桥大学的研究:习练冥想8周之后,对大脑进行扫描,同8周前对比发现:脑前侧,双耳上侧及海马回的大脑灰质增加,杏仁核区域的灰质减少。这意味着大脑衰老的缓解,压力在减少。
科普一下:随着年纪的增长,大脑皮质层慢慢萎缩变薄。因此老年人会慢慢记忆力衰退,反应变慢。灰质的增厚呢,就意味着大脑的衰老减缓了。
脑前侧的灰质负责决策,海马回区域的灰质负责记忆。双耳上侧颞顶叶连接处的灰质负责慈悲心。这些区域的灰质增厚意味着大脑在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那么杏仁核区域灰质减少意味着什么呢?压力增大会导致杏仁核区域灰质增加,因此杏仁核区域灰质减少意味着压力的缓解。
在动物实验中,小白鼠在高度压力环境之下,科学家发现老鼠的杏仁核区域灰质增加,小老鼠变成了“压力山大的老鼠”。
这也即意味冥想带来减压效果并非通过改变外在环境,而是通过改善人们应对环境的方式。仔细品味,西方科技的研究结果亦颇有“境由心转”的禅意。
请不要忘记,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是人体最精密、能耗最高的器官。皮质层的一点点改变都会对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及各种人体功能带来巨大改变。相信一个专注、高效、平和、喜悦的大脑必将带来身心灵层面的全部改善。
定律1:越运动,大脑越聪明
●我们的大脑在步行中进化——每天步行12英里! 想要改善思维技能吗?动起来吧!
●运动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为大脑带来丰富的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还能带来氧气吸附遗留下来的有害电子。运动也能刺激蛋白的生成,促使神经元彼此连接。
●只要每周两次有氧运动可以将罹患一般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一半,而且将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减少60%。
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我们的头颅内不仅只有一个大脑,我们有三个。首先介绍“蜥蜴脑”,它控制着我们的呼吸,我们还有一个和猫的大脑一样的大脑,在这两部分大脑上面覆盖着一层类似吉露果子冻薄薄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皮层,它是人类大脑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也是强大且“人类特有”的大脑。
●天气变化瓦解了我们祖先的食物供应,他们被迫从树上跳下来,到大草原上生活。之后人类通过适应变化本身接管了地球。
●从四条腿走路到两条腿直立行走在大草原上,这节省了能量,让人类的大脑得以发展的更加复杂、精密。
●象征推理是大脑特有的一项才能。这种能力可能出于我们需要了解彼此的意图、动机,它是人类在一个小团体内的协作成为可能。
定律3:每个大脑都不同
●日常生活你做了些什么,学习了什么会实质性的改变你大脑的样子——实际上你所学的东西对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
●大脑的各个区域在不同人之间以不同的速度发育。
●没有两个大脑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地点存储相同的信息。
●我们的智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是不能通过智商测试来揭示的。
定律4:大脑不关注无聊的事
●我们无法对无聊的事集中精神。
●大脑的注意力“聚光灯”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不能多任务处理。
●与我们记忆细节相比,我们更善于参照模式以及提炼事件的含义。
●情绪唤起有助于大脑学习。
●听众会在讲座开始的10分钟后走神,不过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制造一个富含情绪的事件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定律5: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间
●大脑有许多类型的记忆系统。其中有一类有如下4个连续的处理阶段:编码、存储、检索、遗忘。
●信息一进入到你的大脑就立刻被分裂成碎片,然后被送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储存。
●那些能够预测学习到的东西是否在日后能够被记起的大多数事件,都发生在学习的最初时刻。我们在记忆的最初时刻对其编码的越精细,记忆就越牢固。
●如果你能复制你在记忆摸个事情时的周围环境,你可以提高记起这件事情的几率。
定律6: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
●大部分的记忆在几分钟后就消失了,不过那些度过脆弱期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强。
●长期记忆在海马和大脑皮层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形成,直到海马切断了与皮层之间的联系,记忆才被固定在皮层中,这个过程要经历数年的时间。
●对于现实,大脑仅给我们一个近似的见解,因为它把新识同过去的记忆混在了一起,并把新知识、旧记忆当成一个事物存储在一起。
●使长期记忆变得更加可靠的方式是,将新的信息逐步输入大脑并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温习这些信息。
定律7:睡得好,大脑才会转得好
●大脑中有两股同样由细胞和化学物质所构成的战斗力量,它们处于持续紧张的战斗状态中,一股力量试图让你睡觉,而另一股力量试图让你清醒。
●当你睡着了的时候,大脑的神经元表现出旺盛的节奏性活动,也许它此时正在重放你白天学习的内容。
●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以及什么时候睡觉,在这个方面人人都不同,但在下午小睡一会的生物性驱力人人都具有。
●睡眠缺失会损伤人的注意力、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情绪、数学能力、逻辑推理甚至运动的灵巧性。
定律8:压力会损伤你的大脑
●你身体的防御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对严重的、短暂的危险作出即刻的反应,比如,我们的祖先在觅食的过程中遭遇剑齿虎。慢性刺激,比如家庭中的矛盾,严重损害了我们的防御系统,因为我们的防御系统在进化之初只是为了处理短时的压力反应。
●在慢性刺激下,肾上腺素在你的血管壁上造成伤痕,这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或引起中风,而皮质醇会伤害海马的细胞,从而削弱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对个体而言,最坏的压力是你感觉对问题失去了控制,感到束手无策、无依无靠。
●情绪压力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定律9: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
●我们通过感官获得某一事件的信息,将其翻译成电子信号(一些信号来自视觉,一些信号来自听觉,等等),然后将这些信号发送到大脑的不同区域,接着对发生的一切进行重建,最后大脑对整件事情有了认知。
●大脑似乎部分依赖过去的经历,以决定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所以两个人可能对同一事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我们的感官就是被进化成需要在一起协同工作的模式,例如,视觉影响听觉,这意味着同时激发各个感官可能让我们学习的更好。
●气味具有唤起记忆的不同寻常的力量,也许是因为嗅觉信号绕过丘脑直奔自己目的地的缘故,在这些目的地中,就包括了那个被称为杏仁核的情绪主管者。
定律10:视觉是最有力的感官
●视觉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占去了大脑一半的资源。
●我们所看到的,仅是大脑告诉过我们应该看到的,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我们的视觉分析分为很多步骤。视网膜将光子组装成像小电影一样的信息流。视觉皮层处
理这些信息流,某些区域记录动作,某些区域记录颜色,等等。最后,我们把这些信息重新整合到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图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好的学习和记忆,书面或口头信息做不到这一点。
定律11:大脑也有性别差异
●男性拥有一条X染色体,女性拥有两条——一条是作为备份用的,X染色体是认知的“热点”,他携带了与大脑构造有关的众多基因。
●女性的基因更为复杂,因为其细胞内活跃的X染色体是妈妈和爸爸的混合。而男性的X染色体都来自妈妈,并且他们的Y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少于100个,而X染色体携带有1500个基因。
●男女大脑在结构上和生化上都是不同的,例如,男性的杏仁核大。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差别是否有重要的意义。
●对急性应激男性和女性的反应不同:女性激活左半球的杏仁核,并记住情绪的细节;男性激活右半球的杏仁核,并记住要旨。
定律12: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
●婴儿是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榜样,他们不是被动的对环境作出反应,相反他们通过积极的观察、假设、实验和总结对周围事件进行探索。
●大脑的特定部分帮助人类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形成了某些科学的态度。大脑的右前额叶皮层检查我们假设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剑齿虎不是对我们没有威胁的动物”),与它毗邻的区域告诉我们应该改变行为(快跑)。
●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可以识别和模仿某些行为,镜像神经元分布在大脑的各个地方。
●成人大脑的一些区域像婴儿一样具有可塑性,所以我们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让我们在一生中都能够学习新事物。
人脑是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最高级的器官。从结构上划分,人脑分为左半球脑(左脑)和右半球脑(右脑)。两个半脑构造相似,形状相同,但它们的功能却大不相同。
科学家研究表明,左脑负责语言性思维,右脑负责图像性思维。脑科学训练指的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把大脑的智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提升每个神经元(脑细胞)产生的突触(神经系统)的密集度及神经元(脑细胞)与神经元(脑细胞)之间的突触(神经系统)的连接密集度,从而提高大脑的有效使用率,让大脑的智慧得到全面的施展和运用,促使人类的体脑协调性增强,左右脑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提升人类综合脑力的目的。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是对脑科学训练深刻的诠释,即“右脑的思维能力是惊人的,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每个人应该有平衡发展的左脑和右脑,但是传统教育一直在开发人的左脑功能,忽视了右脑,造成人类智慧的残缺,当然我们开发右脑并不是要用右脑来取代左脑,而是唤醒被人们忽视的具有巨大潜能的右脑,给您的孩子完整的智慧。”
一、大脑科学训练的步骤:
第一阶:大脑测评及调节;
第二阶:开启大脑,唤醒右脑潜能,注入英才基因;
第三阶:拓展大脑英才能力(植入右脑学习法,左右脑平衡发展,全面提升英才能力)。
二、具体训练的步骤:
第一阶段:大脑测评及调节
第一步:用脑波技术解读大脑,找到情绪心理与思维问题源头。
很多家长困惑的原因在于始终不明白孩子表现不佳为何屡教不改,大脑检测,可以彻底揭开这一谜团的深层原因,帮助父母了解掌握孩子影响学习至为关键的心理调节力、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抗压能力、注意力、专注力、观察力、自控力、执行力、坚持力等重要信息。
第二步:用仪器自助矫正大脑,重塑学习能力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检测是为了拨乱反正。孩子可以借助仪器,进行自助式神经反馈调节,刷新大脑,优化功能,以此为契机,找回自信与状态,一跃成为优秀学生。这种仪器,对自闭症、多动症、注意力缺失症(ADD)等,也可进行有效调理。这方面,国外积累了十几年的成功案例。
第二阶段:开启大脑,唤醒右脑潜能,注入英才基因
第一步:唤醒右脑潜能,注入大脑英才主基因(大脑感知力);
第二步:配合大脑英才辅基因的基础培训(专注力、想象力、记忆力、行为力、阅读力),启动大脑应有的功能,发挥大脑的智慧。
第三阶段:大脑英才能力拓展
能力一:高效阅读力——高速秒读训练(视觉性阅读+感知性阅读训练,快速提升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
能力二:快速记忆力——引爆记忆训练(掌握高效的记忆万能公式,轻松记忆中文信息,提升中文信息特别是背课文的记忆能力);
能力三:多维思维力——多维导图训练(快速掌握全脑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运用,全家总动员,学导图、用导图);
能力四:情境创作力——情境作文训练(快速掌握情境式的写作方法,身临其境,五感感知情境写作);
能力五:快速记单词——魔力单词训练(掌握右脑速记法,通过魔音、魔图快速记忆单词,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面对诱惑时 ,我们很多时都是让欲望占据,认为能抵受欲望的人很厉害,相反大多数人抵受不住是正常情况。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大脑是可训练的,要理解为何可训练,我们需要先理解其原因。
人有原始的冲动与意志力,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适应生存,人脑很早就会学了自控。现代人的大脑是为了适应各种需求而进化出来的。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所以“天使与魔鬼”的争吵声也能理解了。
那人脑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答案是,我们的前额皮质进化了。前额皮质主要掌控人的运动,比如走路,跑步,抓取,推拉等,这些都是自控表现。
而神经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可训练,如果你每天让大脑学习数学,它会越来越擅长于数学。如果你让它忧虑,它会越来越忧虑。如果你让它有自控,它会越来越自控。它就像人们通过锻炼能增加肌肉一样,通过一定的训练,大脑中某些区域的密度会越来越大,会聚集更多的灰质。
认识自我
“天使与魔鬼”
吃甜食能积聚脂肪,而多余的脂肪在食物缺乏的年代能救人一命。但面对提倡健康生活、苗条身材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抑制这种原始的冲动----而这一切需要由意志力去控制。所以在开篇的那一幕,“天使与魔鬼”的对话,事实上就是欲望与意志力之间的博弈。
提高自我意识能有效提高意志力
欲望与意志力之间的博弈可由自我意识去控制。
自我意识是意志力的主人,如果你想有更强的自控力,就要有更多的自我意识。
在平时,我们学会多认识自我,在欲望到达时,先静下来听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是什么让我产生了欲望?
例如,想吃甜品的时候,是真的饿了吗?是为了满足一时口欲?还是不知名原因?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想想,则能有效抑制原始的冲动。
巴巴 史乌(BabaShiv)向我们证明了,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诱惑屈服!如果我们心里在想其它事,那么冲动就会主导了选择。
想想有没有试过类似情况?本来只是打算中午吃一碗饭,却因为一边看电视 一边用餐而吃了一大盘....
认识自我还有很多好处,而最快认识自我的方法有两个,记录与冥想。
冥想
冥想在中国总是被神化,提起冥想会让人不多不少地想象与宗教有关。但其实在西方国家,很多神经学家对冥想进行过研究,认为冥想能提升人的集中注意力,管理压力,自控力,发掘潜能等等,《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中更是把冥想推荐作为身心疗法。
如何冥想?
最常见的冥想方法是呼吸法,在冥想过程,我们需要学会努力把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练习,很快就会看到成效。我们的内心变得清静了,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了,情绪也会好有好转。
青岛版科学课件
青岛版科学课件
教材简要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在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如《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时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主要教学目标
(一)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促进主要教学措施:
1.坚持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第一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 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 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 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 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
(5) 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 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 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 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
(9) 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 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 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 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 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
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
导学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
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
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
(2)、怎样设计菜谱?
(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
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
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
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
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
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
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
学生交流。
生答: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新课|标第 |一|网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
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预习:
1、从小河中取水一瓶。
2、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
导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
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
导学: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预习:
常见的带根的植物。
导学: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新-课-标-第-一-网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10 、植物的叶(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预习: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
导学: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 学生讨论回答。
(4) 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11 、植物的叶(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
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准备:
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
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 75 % )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
导学: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11、植物的叶(二)
二、学习新课
1 、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
2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
(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
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
3 、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 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 食物 ),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
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
2 、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导学: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预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
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
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
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
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
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
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
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
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
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
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
导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
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
(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
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
(获胜同学, 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
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
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
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
,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
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
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
(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
(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
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
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
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 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
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
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导学: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
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
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
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2、吸管挂钩。3、钢笔吸墨水……)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
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
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
(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
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
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
(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
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
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
(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
(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
预习:
准备卫生香、纸条。
导学: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
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
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
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20、它们会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预习:
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
导学: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①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实例。
预习: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
师板书: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
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预习:
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文字资料。
导学: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课题并板书: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最高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最高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科学《指南针》课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3、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4、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5、了解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6、增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
难点: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指南针,磁铁,水槽,泡沫,地球仪,缝衣针。
其它材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磁铁,老师布置你们课后去寻找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寻找的情况,谁愿意来汇报一下呢?
2、学生活动:举手汇报寻找情况。
3、教师活动:讲解上节课“神奇优点卡”小魔术也是运用了磁铁的相关特性制作的。
4、教师谈话: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热爱科学知识,值得表扬!课后老师也有去寻找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而且发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运用方法,下面就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5、教师活动:分别在两个水槽里演示“小磁船”的实验。
6、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演示现象,思考为什么两条小磁船在水里静止后两极的指向方向都是一样的?
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问题。
8、教师谈话:教师小结并导入本课课题。
(二)了解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但是你们知道它的运用原理吗?指南针为什么总是能指向南边呢?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讨论情况。
3、教师活动:利用条形磁铁与地球仪讲解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三)了解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及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学简单的指南针制作吗?那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指南针吧!
2、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及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按要求进行小组实验。
4、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实验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5、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实验你们是不是发现原来没有磁性的缝衣针与磁铁摩擦后会产生磁性呢?这是为什么?
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
7、教师小结: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四)掌握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
1、教师谈话:同学们,接下来请你们用桌面上的指南针辨别出此刻你们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并用纸记录下来。
2、学生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4、教师活动:评讲实验情况。
5、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无发现什么因素会导致指南针的指向不准呢?
6、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情况。
7、教师小结: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务必水平放平,而且要远离金属物体,高压电线,磁铁。
(五)了解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指南针,谁来举例说说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呢?
2、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问题。
3、师生互动:师生交流并观看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图片资料。
4、教师小结: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使用在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军事等。
(六)课堂回顾: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3)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及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4)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
(5)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七)拓展:寻找各种不同的指南针。
板书:
指 南 针
一、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二、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务必水平放平,而且要远离铁制物体,电线,磁铁及其他带有磁性的物体。
教学目标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把手放在胸口感觉到什么?(心脏在跳动)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让我们来观看有关心跳的录像。你觉得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对心跳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
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由于皮球数量有限,我们换个方法也可以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组实验、交流。
全班汇报。
( 5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6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认识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 6 )提问:把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
3 、血液循环的意义。
( 1 )提问:现在,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
小组讨论、汇报。
( 2 )讲述: 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
( 3 )提问:我们在学第 1 课时就通过数据发现,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
( 4 )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
小组讨论、汇报。(加强锻炼……)
第二课时
三、加强巩固:
1 、讲述:我们都意识到锻炼身体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心脏,增强心脏的功能。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
2 、分组讨论计划的目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
3 、课后完成锻炼计划。
教学意图:
核桃是孩子们爱吃的干果,孩子的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此生成了此活动。我想通过开展过此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并通过看、摸、碰、滚、尝等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核桃的特征,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以此培养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二、通过看、摸、碰、滚、尝等活动干知核桃的特征。
三、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学说“园圆的”“硬硬的”、“粗糙的”
教学准备:
1、核桃(完整的和去掉硬壳后的)夹子,盘子。
2、魔术盒(盒内装有完整的核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向幼儿出示“魔术盒”请个别幼儿摸一摸盒中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幼儿按次序依次摸一摸“魔术盒”中的东西,并猜猜看盒中到底是什么东西。教师:核桃是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图片,引发幼儿观察兴趣。)
二、教师出示实物核桃,幼儿观察,并通过看、滚,知道核桃是圆圆的,通过摸知道核桃是硬硬的、粗糙的。
教学分析:
本次活动效果较好,大班幼儿对吃有着很浓的兴趣,也有一定的经验,教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因此,整节活动师幼配合、互动比较好。因而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情绪高涨,充分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枣玩具的探索、试验。引起幼儿对平衡现象的兴趣。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品:大枣,高梁秆皮、牙签;
幼儿用品:大枣。高梁秆皮、牙签若干。
教学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让幼儿看一看准备的材料,并说出都有什么、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大枣、牙签都是幼儿熟悉的物品,让幼儿用大枣、牙签和高梁秆皮作为活动的材料。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做一做,玩一玩
(1)让幼儿用高梁秆皮扎在一个大枣上,放在牙签上看能否平(先让幼儿用一个大枣试一试能不能放在一根牙签上,使幼儿对平衡活动的探索有一个初步的尝试。当孩子尝试用一个大枣不能放在牙签上时,他们就很自然想到另一边还应有一个大枣。)
(2)幼儿自已尝试做大枣玩具,一根高梁杆皮。两头扎两个枣。
(3)玩一玩。让幼儿把大枣玩具放在一根牙签上。找到平衡后转起来。(老师鼓励幼儿进行操作。探索,使幼儿在独自探索的基础上找到怎么样使物体的两边平衡的答案。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让大枣玩具转起来的。
小结:只有让大枣的两端保持平衡。才能使其转起来。(幼儿通过自已动手操作、探索、获得了愉快、积极的体验、)
教学延伸
在游戏区里继续探索大枣玩具的玩法,进一步感知平衡。
科学之旅课件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
导言: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0一1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欢畅的。在这众多的谜中,有许多就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到时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还能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增长我们的才干。
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将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笔帽底下抽出来,但要保证笔帽立在原地不动。(有的同学慢慢地拉动纸条,笔帽倒了或是笔帽跟着纸条走。)教师演示: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立在原地。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一2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
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
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实验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实验六:课本图0—5实验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
①导言:前面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眼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
实验八:牛顿管实验
(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
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件
一欣赏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CAI课件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
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课件展示: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
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1.小明和小强买了许多物品,请你找一找他俩买的物品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回答。
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
课件展示: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6:六到八种绿色食品和物品。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
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
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归纳:简洁、醒目、美观。
(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
(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课件展示:呈现绿色食 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课件展示: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课件展示: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创造表现。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展示交流,
拓展延伸。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3.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4.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课件展示:各种包装设 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课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课件,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