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教案
- 文档
- 2024-08-16
- 11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 教案,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3、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 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
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
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二、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2、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提示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基本情节:
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
2、诗歌结构: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再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四、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2)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3)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
(4)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
(5)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6)蹑履相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
(7)叶叶相交通。古义: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8)多谢后世人。古义:劝告。今义:常用来表示感激。
(9)既欲结大义。古义:婚姻。今义:大道理。
(10)共事二三年。古义:一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
2、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
(3)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
(4)蒲苇纫如丝。“纫”,通“韧”,坚韧。蒲苇像丝一样柔韧。
(5)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仲卿再三嘱咐我。
(6)催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人伤心,马也悲鸣。
(7)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
3、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复”指“多”,也就是说这类词一定是多个语素组成的。
“偏义”是说意义只偏向多个语素的某一个,即只有一个语素表达意义,其他的都是陪衬。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窗户”“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窗”,“户”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
(1)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3)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4)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五、品读课文
1、一位打印员看见《孔雀东南飞》的题目说道:“《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呀,唉!”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确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打印员的话为我们提示了三个关键词: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悲剧、叹惋。
明确: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人们记不太多喜剧和正剧,但悲剧往往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板书:刘兰芝、焦仲卿)
2、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名字的先后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刘兰芝为一号主角。有三点依据:
一、序言中“焦仲卿妻刘氏”,中心语是“刘氏”。
二、注释①指出,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文章中写刘兰芝的内容最多。另外,故事悲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
3、来看有关刘兰芝的内容,比较刘与焦的四次对话,你觉得四次对话的内容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第2自然段。陈述自己将被驱遣,有些抱怨。
第二次,第7、8自然段。遗物留念,恐难相见,口气坚决。
第三次,第11、12自然段。盟誓,提示自己的处境。语气着急。
第四次,第24、25、26自然段。生人作死别,哀伤而坚定。
4、第二次对话中,刘兰芝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第二次对话有看清问题的冷静,有明白自己处境后维护人格尊严的执拗。有在冷酷的现实前面还抱有的一丝幻想。有被仲卿真挚情义所感动的对仲卿的体贴谅解。有对爱情的忠诚。
5、第四次对话中有一些细节描写,你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第四次对话有几句细节描写,先借用马的悲鸣声衬托出焦仲卿内心的痛苦情感。然后写刘兰芝闻声之后的行动“蹑履相逢迎”同样是急切的。但是却又“怅然遥相望”,不知如何向焦表白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描写,读后不禁让人们替两人着急,为他们痛苦。
6、在诗歌中,刘兰芝一共有五次落泪,说说落泪的情景,并分析兰芝在五次落泪中的心理活动。
明确:
①“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真情的眼泪。舍不得这个家,和曾经的家人。为什么在焦母面前不落泪?坚强。
②“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悲苦的眼泪。被遣回娘家的屈辱感。
③“阿女含泪答。”伤感的眼泪。有一些委屈,也有一些自责。
④“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彻痛的眼泪。不愿意接受现实,无奈。
⑤“日欲暝,秋思出门啼。”绝命的眼泪。绝望。
7、这篇文章是婚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
明确:爱情悲剧,开篇没多久婚姻就已经结束了,而爱情没有结束。不同于《诗经・氓》,爱情已经消磨殆尽,婚姻随即便结束,是婚姻悲剧。
8、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这篇课文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明确:家庭、爱情,还有生命。被毁灭的东西价值越大,悲剧就越悲。
9、那么这场悲剧的缔造者是谁呢?很多人会指向焦母和刘兄。你如何理解这两人的责任呢?
明确:两个人的出发点都包含了对亲人的“爱”,当然,不排除自己的私心。但是,这种爱的方式是不对的。两个人是以他人的眼光来审视别人的幸福,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看别人。真正的幸福是要自己来体会的,就像脚上的鞋子,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10、除了焦母和刘兄,还有谁对这场悲剧要负主要责任?为什么?
明确:焦仲卿。①焦仲卿做不了自己的主。②焦仲卿不够理智,对刘兰芝有言语伤害。③说话方式有问题,直接顶撞母亲。④轻易放弃,没有具体的办法。
六、小节
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人生极大悲哀。既然是悲剧故事就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思考与启示是不会完结的。这也是凄美动人的故事久为传诵的意义所在。悲剧故事的存在,最终目的就是让悲剧不再发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吧!
七、语言积累
指代性副词: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八、作业
1、完成《孔雀东南飞》学案习题。
2、思考并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故事结尾两人化为鸳鸯,再聚一些类似的例子,谈谈你对这样结尾的看法。”
【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史上的“乐府双璧”之一,多年来一直为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2004年新教材又再次编入。本课例打破常规教法,尝试“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新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四个课时安排如下六大板块内容──新课导入、基础落实、研究探讨、拓展延伸、总结收束、作业交流。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4、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5、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尊重婚姻自由。
教学重点: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2、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这部分在学案中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前完成。)
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并且完成以下目标:
一、读准字音,扫除诗文中的文字障碍。
二、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请学生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常识知识点。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线索、脉络。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全诗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刘兰芝形象与思想情感的研究
导入: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诗经・氓》中的女子勤劳善良而被弃,但果断、清醒;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那份执着令人敬佩。《孔雀东南飞》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她就是刘兰芝,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兰芝,看看兰芝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一、学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们开始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完成了正音明义、疏通诗文的工作,现在呢,我一同来看一下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教师明确:课文分为五个部分(幻灯片展示):
故事开端(1―6段)自请遣归
故事发展(7―12段)兰芝辞别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应婚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把握,便于对刘兰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引导学生进入刘兰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刚才同学的叙述当中,我反复听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兰芝”,这首诗之所以叫《孔雀东南飞》,是因为古人常常从首句中提取某个词语或者把首句作为标题,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但事实上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古诗为为焦仲卿妻作》(请看课下注释)。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为焦仲卿的妻子作诗呢?(是赞美,是妒忌,还是鼓励)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文章的性质有一个思考。
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焦仲卿妻”呢?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探究)
兰芝形象:正面兰芝请归――贤能知礼、勤劳多才、刚强、反抗
辞别:①严妆――倔强、好强、冷静、反抗
②外貌――美丽
③别婆婆――有礼有节
④别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义、反抗
侧面众权贵求婚――品貌出众
婚事盛况――不慕富贵,不移情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问题2:兰芝不幸被谴,只因遇见恶婆婆吗?
《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诗中的“焦母”,是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那是一个时代的命运,而不是个人的悲剧,她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写:“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谢”是警示后人的意思,而“后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长”。
不幸的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压迫(板书)
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四、本节课总结
这节课我一同走进了刘兰芝,发现她性格中最闪耀的特质就是对爱情的忠贞,最本质的特征是坚决的反抗,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凶残,她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最终用生命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控诉和反抗。作者之所以为刘兰芝作诗,目的就在于歌颂她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这种反抗精神。
五、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兰芝辞归、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兰芝形象与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六、作业:用细节描写手法补写一段焦刘双双殉情之后描写焦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美丽、善良、勤劳、有礼有节、好强,正面描写
重感情、极具反抗精神侧面描写
↓
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
导入:《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这首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
一、诗歌形式的探究――五言诗
请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好,同学们,这首诗歌是五言诗,而前面我们学习的诗经大多都是四言诗。五言诗跟四言诗仅仅一字之差,但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五言诗增加的这一个字,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探究问题1:五言诗比四言诗多一个字有何意义?
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朗读一遍第一、二段的四字改写版,感悟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差异。
改写版:孔雀南飞五里徘徊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
十五弹琴十六诵书
十七为妻心中苦悲
君为府吏守节不移
妾留空房相见日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息
学生讨论交流,四言诗和五言诗在表意作用和韵律感节奏上的差异。
最后老师归纳结论:
1、五言诗比四言诗信息的承载量更大,传达的信息更多,表现力更强。
2、从节奏感来说,四言诗大多为二二式,节奏单调;五言诗有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几种节奏,变化丰富。
小结:虽然五言诗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是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迈出了一大步,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诗歌风格的探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探究问题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诗歌手法的探究――赋、比、兴
由于赋、比、兴在前面诗经的教学中已经学习过,所以让学生直接找出这首诗中的运用这三种手法的诗句,让同学赏析手法的作用是本环节的重点。
问题: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大量运用,本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
1、“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⑵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⑶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2、“比”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兴”
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本节课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品读经典,启迪人生,你我共勉。
六五板书:形式――五言
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手法――赋、比、兴
《孔雀东南飞》是爱情的绝唱,是千古的咏叹。它是一曲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悲剧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既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美学原理》)这就是悲剧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尔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文学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写悲剧的,品味其悲剧美。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二、过程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完王倩丽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梁祝这两位有情人最后只能化为蝶才能双双飞,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就是封建制度,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一对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梳理情节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全诗可分为五部分:
(一)开端1―6(兰芝被遣)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之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已成定局
(二)发展7―12(夫妻誓别)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三)进一步发展13―21(兰芝抗婚)写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四)高潮22―31(双双殉情)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五)尾声32(告诫后人)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两人化为鸳鸯
四、探究阅读
话题: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关于铺排
1、朗读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2、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明确:严妆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铺排即铺陈、排比,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刘兰芝出众的美丽,知书识理,有涵养她的自尊、外柔内刚她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她要用美,给仲卿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她要用美,彰显对仲卿最深挚的爱;她要用美,表示她的委屈与不满;她要用美,表现自己的坚强和自尊
本段文字也很优美,请大家结合刘兰芝的内心感受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明确:第二段,按时间顺序铺陈,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明确: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对表现兰芝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极写婚事的热闹,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
【二】个性化的语言
1、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舍得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析:这完全是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维护了自尊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总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有不满,但又坚决有力,毫不掩饰,(从她的话里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和小姑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和婆婆告别:态度上表面自谦自责,而她善良、温顺中别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反抗意味的刚性,语气上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与婆婆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和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既有与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归的悲愤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她知道哀求无效,所以干脆地答应了,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完全绝望了
(4)(课下)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C、夫妇诀别
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板书设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铺排美丽沉着镇定有教养
兰芝
个性化的语言不慕富贵不卑不亢反抗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yin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
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 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参考:《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补充解释词义
[相]:(1)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⑥不得便相许(代“你”);⑦登即相许和(代“它”);⑧蹑履相逢迎(代“他”);⑨怅然遥相望(代“他”);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2)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⑤仰头相向鸣;⑥黄泉下相见。(3)作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见]: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适(刚才)得府君书;处分适(适合)兄意;始适(出嫁)还家门。
[谢]:谢(辞别)家事夫婿;多谢(劝诫)后世人;阿母谢(推辞)媒人。
[令]:县令(长官)遣媒来;便言多令(美好)才;岂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举。
[自]:我自(本)不驱卿;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自(即)可断来信;葳蕤自(且,还是)生光;自(其)名秦罗敷;自(其)名为鸳鸯;好自(亲自)相扶将;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箱帘(通奁)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脏)马悲哀;蒲苇纫(通韧)如丝。
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萦苦辛;我有亲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亲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_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_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_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
★
★
★
★
★
★
★
★
★